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业人物故事

创业人物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业人物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业人物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经济类专题 故事化叙事 特征 动因 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当下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个是以碎片化的消息报道为主的资讯节目,另一个是突出人物经历、故事情节的专题类节目。

本文以央视财经频道《理财在线》栏目,为主要样本研究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现象。《理财在线》央视财经频道推出的一档介绍百姓理财、投资致富故事的日播节目,2009年9月14日开播,时长近30分钟。总体上看,这档栏目很好地将“讲故事”的方式运用于经济节目的制作中。

一、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界定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是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始的。故事化手法制作新闻,使电视新闻报道显现了勃勃生机,迅速成为各媒体的新宠。在电视经济类节目中,节目选题通常具有理性、要求精确的特征,如果就事论事地叙述,会使节目显得枯燥无味,而节目时长在半小时左右的经济类专题节目中,如果也采用资讯节目那样言简意赅的叙事形式,则会使节目缺乏吸引力与趣味性,难以吸引观众。因而,在完成必要信息介绍的同时,经济类专题节目的叙事者必须考虑如何把节目叙述得生动、有趣。因而,“故事化叙事”被引入经济类专题节目的制作之中。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人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与华尔街日报体在理念上有一定相似性,“华尔街日报体”,是指《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独特的具体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人新闻主体部分,叙述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颇受欢迎。总体上看,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是一种在节目中突出个性鲜明的人物、营造跌宕起伏的情节,强调悬念设置的叙事方式。

二、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的特征

1.节目注重突出典型人物

在经济资讯类节目中,叙事空间有限,报道通常只用简短的陈述把核心事实交代清楚便可,对于新闻涉及的人物无法进行过多关注,但在篇幅较大的专题节目中,人物就成为承载故事的载体,是构成单期节目个性和可视性的关键。

电视经济类节目中的人物比较集中,一期节目通常就围绕一至两名核心人物展开。《理财在线》是一档讲述百姓致富故事的专题栏目,每期都会向观众讲述一个生动的民间致富故事,如辽宁宽甸县马玉珠养殖林蛙的故事、云南富民县鸵鸟养殖户杨俊洪的故事、广西南宁横县养蛇专业户黄光珍的故事等等。该栏目的节目叙事模式相对稳定,节目由主持人外景采访致富故事主人公,受访对象不仅是已经致富的人物,并且通常有着坎坷的经历和执着的精神与追求。

在经济类专题节目中,人的活动通常被放在重要的位置。节目既注重报道经济活动,又同时写人,融人的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喜怒哀乐于一体,从而经济类专题节目具有人格化、具体化的特征。其强调让人物的活动成为故事的主导内容,读者看到的是一幕幕人物情节剧,是有血有肉的人物的经济活动。报道中尽量引用人物的原话,写明人物的真实姓名,让有名有姓的人物现身说法,而不出现“他们一致认为”、“大家都表示”之类似是而非的新闻八股,信奉“没有直接引语,是新闻文风的癌症。”

2.节目所报道的事件与经济相关,包括投资理财、致富故事等

《理财在线》注重反映百姓的致富经历,讲述致富故事,每期节目都讲述一个生动的致富故事,展现一到两位创业致富中的人物,用鲜活的案例向观众展示节目主人公的致富经验和执着追求。

3.注重设置情境或进行特定情境的展示

在一期题为《养大鱼赚大钱》的节目中,当主持人兼外景记者李晓东在鸭绿江上养鱼的网箱前抱着体型硕大的鲤鱼感叹时,鲤鱼蹦跳着从他手中滑入水里,他搞怪地说:没关系。还有,弟兄们,起!紧接着围在网箱周围的工人把网箱往上收起的时候,成千上万条5斤重的大鲤鱼纷纷越出水面,那场景真的是蔚为壮观。连主持人都一时语塞:这个场面,这个,这个场面太壮观了!这样的场景同样也会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当然,类似的场景虽有一定“导演”的成分在其中,却也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4.讲求叙事技巧,注重讲述各种令观者屏气凝神、唏嘘不止的人物遭遇,强调悬念设置

讲求叙事技巧,倒叙、插叙的叙事手法常常使用。如《毒蛇成就致富梦》这期节目,就在记者与黄光珍见面之后,利用倒叙的方法介绍曾经是水库灌溉员的黄老先生与毒蛇结缘的故事、他被毒蛇咬伤的经历以及如何服用自己配制的药治疗毒蛇咬伤的故事。

在电视经济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中,细节的展示与叙述也是常用的手法。当然,对于细节的挖掘,需要节目摄制者花费很多精力,记者必须亲临现场,充分调动对细节的观察能力和捕捉能力,才可能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在《毒蛇成就致富梦》这期节目中,摄制者就注重展现一些罕见的细节,如特别呈现了二十年前黄老先生被毒蛇咬伤后留在掌上的伤痕。

节目中悬念的设置也起到吊观众“胃口”的作用。以《理财在线》之《千足蜈蚣带来千万财》这期节目为例,无论是在演播室主持人对于这种“小动物”的介绍过程中,还是出镜记者一开始的叙述中,都没有直接点明这种奇特的“小动物”到底是什么,直到记者拿着手电神秘地引领观众进入黑暗的房间之后,镜头才把满地爬走的蜈蚣展现出来。

5.注重节目情节、节奏上的起伏变化,而不平铺直叙

央视财经频道《理财在线》栏目每期节目介绍一个致富故事,致富的主人公都是曾经认准了一个项目或者产业,并且倾其所有投入其中,坚持很多年,才最终获得成功的。节目在具体叙述中,并没有仅仅把重点放在他们的项目规模、经济效益、利润、回报等问题上,而是更加注重故事主人公在其创业过程的各种经历,其中既有“波峰”,也有人生和事业的“低谷”。不少节目的情节线索,往往是在故事主人公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当头一棒,常常是发现一个好项目,义无反顾地投入,获得一定的成绩,突遇不测,坚持,多方求助,攻克难关,继续发展,又遇棘手问题,出现转机…节目往往就是以这样的逻辑向前推进的,构成一种一波三折的情节线索,最终故事主人公克服艰难困苦,取得成功。

6.情与理并重

在《千足蜈蚣千万财》这期节目中,当说到故事主人公当了几年汽车改装厂副厂长的罗永林把工作辞掉,但在自己创

业之初,项目遇挫,家庭里的一些亲戚朋友,他都觉得无法面对,包括他的父亲都骂他。1994年,当他养鸽子赔了十三万时,家里人对他彻底失望,父亲都不理他了。家里不理解,钱没法还,他极其的无奈与痛苦。他把这些事默默放在心里,自己承受。这些都是从感性、情感的角度去叙述的,但当说到为蜈蚣建造立体的窝时,却通过罗永林的叙述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而节目最后的评论,“说到罗永林这个人,凡是他认准的事情,不管亲戚朋友如何反对,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是自己闷着头一直走到底。其实在创业之初还真是需要这样一种一根筋的精神。认准了路就坚持到底,总会有收获的时候,即便是失败了,也不后悔。”则又是从感性角度去做的归结。

三、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的动因

1、软化经济节目,增加可视性,使经济报道视觉化、形象化。由于经济类的报道通常会涉及到一些商业理念、数据等问题,故事化叙事是出于增加电视经济报道可视性的考虑,是增加节目可看性的路径。

2、故事化叙事可以让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做到人物精彩、故事好看、结构清晰和表述生动。故事化叙事比宏观层面的报道要生动、具体、鲜活,更容易为大众喜闻乐见。

3、提高节目收视率的需要。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融入了记者现场调查、访谈与口述历史的电视节目叙述形式,既有常人难得一见的场景展现,也有不同寻常的创业故事的回顾。这些叙述手法和策略,是在传媒竞争日趋剧烈,类似栏目和报道剧增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栏目适应普通大众的层次和需求,赢得观众青睐,获得高收视率的必然选择。

四、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的局限

1、容易使所传达的信息停留于一般化层面,缺少对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与一般社会新闻不同的是,一旦财经新闻失实,如果受众根据新闻故事里的经营理念或各种数据做出经济判断,实施经济行为,将会导致亏损乃至破产等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当故事化叙事把电视经济节目打造得富有可视性的同时,却也培植了潜在的隐忧。

2、使节目具有更多“猎奇”色彩,虽然增加了吸引力,却缺乏普遍意义和代表性。以《理财在线》为例,其每期介绍一位致富创业的成功人物,有养蛇的、养蝎子的,这些人物尽管成功了,但其成功模式是难以复制的。因而,运用讲故事方式报道经济新闻,应避免报道的媚俗化、娱乐化,也要注意避免故事缺乏专业水准,局限于个案,缺乏典型性和普遍性。

创业人物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使用与满足 高校校报 变革

中图分类号 G216 文献标识码 A

自189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办《约翰声》报迄今,高校校报已经历了100多年历史,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字,目前全国校报达1000余种,而2006年我国共出版各类报纸(除校报外)也不过1935种。

然而,校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未与其庞大的数量、种类相称。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诸如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上,使得校报每况愈下,处于尴尬的境地。作为高校传统的主流媒体,校报的重要作用是公认的。但现状如此,令人深思,而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此提供了一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阐释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ftfications)是媒介研究的途径之一。主要关注人们使用媒介的方式和从使用媒介中寻求到的满足。赫佐格被认为是该理论的发明者,她在1944年发表了《日间连续剧听众的动机和满足》一文,通过采访100个电台肥皂剧迷,把他们分为“三种主要的满足类型”:第一种“仅仅为释放情绪”;第二种“通常获得一种享受和痴心妄想的机会”;第三种“毫不怀疑的满足,从日间连续剧中获得建议”。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受众和媒介具有鲜明的特征:1、受众是积极的,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具有某种目的。2、受众根据动机来选择特定的媒介获取需求的满足,且选择某个媒介的可能性与满足需求成正比。3、在满足受众的需要方面,媒介之间存在着竞争。

美国传播学者B・R・贝雷尔森考察了读者对报纸的使用动机,从中可以看出报纸能够满足人们六个方面的需求:获得外界信息;日常生活指引的工具,了解天气、购物、交通等信息;休闲消遣的手段,在读报中获得休闲和娱乐;获得社会威望,了解新闻信息或新知识从而获得人们的尊敬;社交的手段,读报能够获得丰富的话题,活跃人们的社交活动;读报本身就是目的,已成为读者的习惯行为。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之前的传播研究大多以传播者的角度,就传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受众身上。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人,他们对媒介的使用被自己的需求和动机所推动,并且从媒介中得到满足。

二、校报受众使用校报及获得满足的现状

作为高校的党委机关报,校报依然沿袭“组织者、宣传者、鼓动者”的角色,大致承担着如下几种功能:新闻媒介;指导工作的平台;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阵地;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地;师生学习交流的园地;学校联系社会的桥梁和对外宣传自身形象的窗口;对外交流的媒介;记录历史的准档案。

与如此繁多功能不相匹配的,不仅是校报事业化的管理体制,传者本位的意识,偏安于校园一隅、与社会脱节的采编发行等因素,而且校报本身也存在诸多急需改变革之处。从版面上看,目前校报一般都是对开四版或四开四版,周刊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季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在校报的办报实践中,报纸功能多就与版面少、出版周期长形成了一对矛盾,因而影响了报纸内容的精准定位和深度表达,结果是读者看报纸如隔靴搔痒,欲求而不得。不少版面设计仍然停留在“业余”水平上。不少校报版面呆板,版式变化少,缺乏视觉冲击力、感染力;有的校报版面构图凌乱、色彩繁杂,常给读者造成视觉上的迷惑。从内容上看,会议新闻多、工作动态多,来自教学、学生生活一线的鲜活内容少。由于高校一般通过会议来布置工作、下达指令,总结工作,为了表示重视,会议上的校内各级领导也多,因此,会议新闻成了校报的主角;从时效性上看,由于校报出版周期长,往往“新”闻少,“旧”闻多。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有的校报仅仅将准确日期改为“近日”、“日前”,然后用新瓶装旧酒;从报道形式上看,政策新闻文件化、工作报道概念化、会议报道模式化、典型报道脸谱化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目前的校报中,而且不少文章冗长沉闷,缺乏创意;从信息量上看,长篇多,短篇少,信息量少;从报道范围上看,仅仅局限于校内,校园外的信息很少甚至没有。一些校报开设了“高校动态”等类似的栏目,但此类内容少而又少,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如果说受众本没有从校报上获得外界信息,了解天气、购物、交通信息等动机,校报不能满足受众这方面的需要也无可厚非。但是,从办报现状来看,校报既不能使受众在读报中获得休闲和娱乐,也不能成为他们获取资讯、开拓视野的工具。对照贝雷尔森读者对报纸使用动机的六大需求,校报似乎无一可使报纸读者获得满足。况且,在新技术时代,上网早已成为高校师生的习惯行为,在与网络的对阵中,校报早已败北。要让受众重新回到自己身边,校报到底出路何在?

三、“使用与满足”视野中校报变革的两大法则

报纸直接面对高校校园内的两大群体,一是学校领导和员工,一是学生,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校报的两头”。因职业、学术、年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两个群体看校报的动机以及想从中获得的满足也各异。因此,校报必须从手段、形式到内容来一番革新,以使两头满意。

1 做实发展报道,展示办学成就,满足高校领导和员工的办报需求

作为高校党委机关报、学校对外交流的主要媒介,学校领导和员工想在校报上看到学校的发展、成就,看到学校面貌的改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因为这些恰恰反应了高校领导和员工的领导能力和办学水平。要满足学校领导和员工的办报需求,校报必须及时深入报道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新经验:真实记录凝聚在学校发展成就中的师生员工的意志、智慧、希冀与追求。《南方日报》鲜明提出“要承担包装广东的责任”,高校校报不妨朝着“承担包装学校的责任”这个高地前进。

(1)提炼中心工作

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但是,具体到某一年、某个阶段,学校的中心工作又有相应的鱼点。校报要把中心工作的角度转化为新闻角度,把最有助于体现办学思想、办学传统、办学风格、办学成效等的信息蒸馏凸现,通过提炼报道精华。比如,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期,迎评促建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各高校校报都开辟一批专栏,力求在校报上展示本校独特的风采。如《广东工业大学报》从2004年起开辟“打造强势本科教育”专栏,连续三年全方位报道学校为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项举措和成效,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同文化氛围做出了贡献。

(2)专刊专栏“大事重做”

高校工作一般的工作报道都可以预计,要做出新意并不容易。因此,每有重大新闻出现,校报要抓住机会,投入

精兵良将“大事重做”,以专栏甚至专刊的形式形成报道的气势与规模。对国家大事如申奥、神州升空,学校大事如教学评估、西部志愿服务等,不少校报均以专栏专刊的形式,将大事做足做透,既突出新闻事件,又让读者“过瘾”。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高校纷纷行动,以多种方式汇入到全国援助灾区的大爱洪流中。《华南师大报》编撰书册,《中山大学报》推出专刊,运用新闻链接、志愿者日记、灾区同胞访谈、记者点评等多种形式,全景、贴近兼容,理性、感性结合,在吸引受众深度解读的同时也拨动着他们情感的心弦。

(3)报网联动、做好深度

目前,全国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同网。在网络的海量、即时、互动等优势面前,校报要避免同质化现象甚至“网络报纸版”的出现,只有取长补短,以深度来体现报纸新闻的特质。纵观全国校报,不少已将报纸电子版上网,少数还做成网络报纸版。即建成一个涵盖报纸电子版及其他信息的校报网。但是,无论花样怎样翻新,受众眼里的校报还是报纸这一主体。

在与网络的联动中,比较可行的方案是把新闻的“新”、“快”交给校园网,校报根据新闻线索寻找有重要新闻或社会价值的新闻,组织人员进行深度挖掘,运用版面优势做出吸引力、冲击力、可读性,让受众在看报过程中获得享受和愉悦。2006年6月,中山大学的朱熹平教授和美国里海大学的曹怀东教授,对世界级的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进行了完全证明。消息传来,第一时间被到校同网上。同时,中山大学校记者团采访了朱赢平以及他的家人、同事与学生,以6000多字的长篇通讯打磨了一位潜心做学问的新时代学者形象。相对于网络的短平快,校报的报道文采四溢,同时满足了读者的窥私心理和高尚的精神需求。正因其出彩,广东高校校报好新闻评审突破字数的限制(通讯类稿件3000字以内)评审其为“好新闻”一等奖。

2 做活体验新闻。引导大学生活,满足新生代学生的自我体验需求

校报面对的最大的受众群体是新生代的在校学生。与传统的大学生相比,除了拥有青春和时间这一共性特征外,新生代大学生又具有很多打上时代鲜明烙印的个性特征。网络成为他们现实校园之外主要生活空间。那么,校报怎样培育学生的使用动机并从中获得满足?

在这方面,凤凰卫视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凤凰的成功在哪里?张立伟先生认为,凤凰卫视就是一个精心构筑的多方位的体验王国。更准确地说,是构筑屏幕中体验王国的情理结构,它与观众的心理结构是相召唤、相呼应的“异质同构”,电视中再现或表现的体验,唤起了观众“不在现场的现场体验”。2010年全国高校在校生将达到3000万。为了全国1000余份校报能在如此大规模的受众群中发挥效应,校报不妨借鉴电视的做法,让学生在报纸上获得各种体验以满足读报需求。

(1)视觉体验,用报纸的“型”吸引学生

要让学生在琳琅满目的网上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之外再拿起一张校报,校报首先要有一个视觉冲击力很强、足够吸引眼球的版面。现代设计理念中有求易求异的思潮,求易是让报纸尽可能满足读者更快、更多、更方便地获读信息,而求异则是形成与众不同的、个性鲜明的版式风格,让读者从报纸堆里一眼就能认出自己。根据对读者报纸忠实度的调查显示,版式风格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不少校报都在尝试努力,希望运用图、文、色、饰线、边框、留白等元素在版面上独到的规划与布局,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湖南大学报》用大色块、大标题、大图片形成浓墨重彩的个性特征。《山东大学报》头版整版报纸浅紫色的边框与报头的颜色互相呼应,这种类似平面设计的做法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整体感。

在版面设计上,很多社会媒介都在尝试不断变化,希冀用常新的面孔吸引读者。英国《独立报》在头版的版面处理上就别出心裁,它通常会完全弃用传统大报的头版制作定式,而采用小报式的技巧。这种做法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读者和同行“给予高度赞赏”。在一些专刊的版式处理上,校报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手法。专刊一般都是表现同一个主题,往往版面充分,用事实排列的手法在头版完全聚焦专刊的主题,再配上大图片、大标题,既鲜明又醒目,还可以起到导读的作用。这种手法如果用在大报上,效果会更突出,影响更大。

2、信息体验,用“有用”的信息满足学生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得知,了解新闻并不是他们看校报的首选,他们经常想从报纸上得到一些实用的信息。哪些信息对学生有用?校报可根据学年的流程提供相应的信息。比如,每年9月,对新生进校急需的信息,校报完全可以做一个图文并茂的专刊,做到一报在手、校园生活一点通,既满足了学生需求,又培育了新的读者群。

在提供有用的信息方面。校报还要解放思想,甚至可以尝试做些广告,像《中国石油大学报》就走在前面,与报纸风格浑然一体的软广告同时满足了学生和商家的需求。

其实,对于学生,校报关键是提供什么信息,何时提供信息。了解了这点。从学生入校到毕业,每年校报都可根据大部分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做一份指南型的、以提供信息为主的专刊。如此四年下来,至少学生还会记得校报曾经是有用的。如果形成传统,校报就以此做成品牌了。

3、内容体验,用身边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成长的痛与快乐”

发生在大学的新闻离不开新闻背后的大学生。校同网上有新闻,但未必有新闻背后的人物故事。而这些人物对新闻事件的体验,以及他们大学生活的喜怒哀乐,常会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在这方面,校报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比如新闻背后的人物故事、校同明星专访、校同焦点人物档案、著名校友访谈、求职、创业人物案例分析、网络高手写真、校同科技活动精英自述,等等,都可以做成特稿。当每一期校报都有一、两个这样的人物故事,内容独特、情感真挚、笔法灵活,相信读者会捧起报纸一看方休。《汕头大学报》曾经发过一份特稿――《大学里,他第一次站起来》,报告了一个s岁起便用膝盖行走的学生,在李嘉诚基金会和学校的关心、帮助下,整整20年后第一次站了起来。这名学生艰难站立的人生体验符合坚强、坚韧、不言放弃的普世价值观,读者看来便感同身受,体验到人物战胜自我后的极度快乐。

此外,校报还可以尝试这样的做法:报纸出版面,内容由学生提供、编辑老师把关――让学生做自己的专栏,“我们写我们”、“我们看我们”,真实地反映校园人物的文化心理、成长过程和生存状态,就像《深圳大学报》里《编辑部的故事》。学生记者将自己成长故事发表在校报上,让他们突破自我的局促圈子而走向校园,大大地满足了他们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满足了读者体验身边成功者快乐和忧伤的需要,并且在获得阅读的同时得到一些人生的启迪。

创业人物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元素;韩流;OSMU;文化产业;文化品牌

一、概述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悄然成为各国扩大自身影响力、争夺国际市场的强大武器。美国已经在文化外交领域占据主动权,欧洲的德法、亚洲的日韩,印度等,也都相继制定了文化发展战略。我国也从2002年开始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概念,逐渐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党的十报告指出,要让“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得益于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时有衰微但具有复盛的可塑性。其中,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实际体现,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同西方文化元素一样,中国元素也是世界文化元素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文化商品开始关注中国元素这一古老却又不失生命力的文化元素,制作出多种形式的文化商品,使中国元素重新焕发生机。当下,如何让中国元素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头和中坚力量,成为文化创意人亟需思考的问题之一。

二、中国元素的运用现状

纵观文化商品的发展情况,中国元素的运用在电影产业中较为常见。如《卧虎藏龙》运用中国元素中的土匪文化在奥斯卡一鸣惊人,之后《英雄》、《夜宴》等分别巧用刺客文化和宫廷文化继续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掀起浓烈的中国风。当下的电影制作者们也开始从中国元素中汲取灵感,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电影。但中国的电影产业仍然处于单一的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多途径的复合发展模式。而国外电影运用中国元素蓬勃发展的事例却比比皆是,如何利用中国元素丰富文化产业链,笔者认为可以在国外电影运用中国元素的事例和韩流元素发展模式中找到灵感。

三、文化商品利用中国元素实现多途收益的事例

以电影《功夫熊猫》为例,这部好莱坞制作的电影用中国元素作为卖点,轻松赢得6亿的全球票房。同时,梦工厂动画公司还与促销合作伙伴积极合作,授予市场营销权,制作并推广食品、玩具、服装、饮料、游戏、电子产品等多种形式电影衍生品。

表1 《功夫熊猫2》衍生品合作伙伴列表

四、韩流中韩国元素的多途发展模式及模型(OSMU)

OSMU是目前西方文化产业巨头广泛采用的项目管理模式。OSMU是英文One Source Multi Use的缩写,意为“一个来源,多个用途”。一个来源就是创意题材,多个用途是在项目管理中划分出电影、电视剧、游戏、动画制作、漫画出版、形象产品、音乐、舞台活动、明星等多个子项目。这些子项目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在投资、上市时间、宣传推广计划上互相配合,互相推进。在这种运作模式下,一个创意就可以形成一条产品链。与一个题材单一用途相比,OSMU模式可以使收回投资、获得盈利的渠道大大拓宽。在韩国,OSMU也被看作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模式。以电视剧《大长今》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这部文化作品不仅是电视剧作品本身获得巨大成功,也推动了漫画、音乐剧、主题曲OST、韩国食品、主题公园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以下是韩剧《大长今》的具体发展形式。

表2 韩国电视剧《大长今》OSMU具体形式

细数大长今这个带有韩国元素的文化商品的成功,我们不难发现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长今的人物设置十分生活化,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传统韩国时代;二是大长今的故事内容不仅仅阐述了人物故事情节,在故事中融入了韩国的传统文化、服饰、饮食等,引起了海外观众的好奇心。

五、中国元素的再创造和再应用战略

通过分析梦工厂活用中国元素进行营销的模式和韩流文化商品流行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采用OSMU形式活用国家文化元素可以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播取得更好的效力。笔者建议采用OSMU方式管理文化产业链时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注意中国元素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即重视单一元素(one source)的可塑能力。被选定为制作成各色文化商品的中国元素应具有充分的可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只有选取可塑能力强、文化底蕴丰富的中国元素,加以变形和升华才能创造出脍炙人口的佳作。第二,为选定的中国素元的制定严密可行的多途发展计划,同时调动宣传、包装的力量打响文化品牌。在设立发展计划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的原则。从一种形式入手打响文化品牌,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为多种形式的文化商品“齐头并进”发展模式,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三,由于大众文化发展具有流行性、大众性及暂时性,单一形式的文化商品如果要发展成多种形式的文化商品,应把握关键期。即趁着该文化商品的流行期,推出其他形式的文化商品,形成综合效应(synergy effect)。第四,树立文化商品制作的长远发展目标,如树立开创海外市场营销计划和宣传计划,根据文化商品发展形势,选定主打文化商品形式等等。第五,采用OSMU形式开发文化商品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援和法律法规的许可。目前,我国正在实行文化体制改革,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时机。文化产业的创业者们应抓住发展时机,借助国家发展鼓励发展文化事业的力量,采用OSMU形式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利用中国元素发展文化产业可取得丰富的产业价值。此外,灵活运用中国元素打造国家文化品牌要有利于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目前,中国的文化界、广告界、营销界已经开始认识到中国元素的巨大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他们开始设定缜密的文化战略,创造文化品牌,借助文化元素的力量建立产业链,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相信借助OSMU发展模式,对中国元素加以再塑造,可以使得中国的文化产业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快的发展,拓宽收益渠道。

参 考 文 献

[1]姚俭建.让中国元素激活文化创新[N].中国文化报.2010-1-29

[2]陈杰.《功夫熊猫2》靠“中国元素”玩转营销[N].经理日报.2011-5-27

[3]Kim Gi Hyun.A study for One Source Multi Use(OSMU) contents.2007

[4]Roh Jun Seok.A study to establish virtuous cycle of Korea's cultural

创业人物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哲学与人生;师生关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低头族”越来越多,仅凭“堵”已经难以奏效。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我面对中职生手机不离手的现状,变“堵”为“疏”, 客观总结手机普及对中职生的积极影 响和消极影响,努力消除手机普及的不利因素,促使中职生养成正确的观念和人格。

1.缘起:中职课堂玩手机引发的矛盾

在中职院校教学课堂上,教师十分投入地讲课,而大部分学生拿着手机逛淘宝、刷微博、聊微信,真正听教师讲课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三番五次要求学生放下手机听课,而学生却充耳不闻。无奈之下,很多学校和老师就硬性规定上课前要求所有学生将手机放在指定的地方统一管理,但还是一部分同学不配合,时常因玩手机与教师发生了矛盾冲突,而且这种趋势还将越演越烈,中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已十分普遍。

2.方案:“堵不如疏”――手机进课堂

(1)利用手机交流软件与学生交流。当前微信与QQ是中职生最常用的聊天工具,我就将其作为一种载体,将教学中的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通过手机微信与QQ这种即时聊天工具来进行资料的接收与查看,特别是发送具有正能量的内容、为人处世的哲理文章和创业的励志人物故事,要求学生在微信群和QQ群里谈看法、说观点、评是非和写心得。从而使手机服务于教学,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注意力也更为集中。

(2)引导学生联系教材交流看法。“哲学与人生”的课程内容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和强化有重要作用,与学生的生活也有着诸多的关联。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教材,交流看法。例如,在教学“在复杂多样的联系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讨论在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时候人们是如何交往的,在当前网络时代人们又是如何交往的。学生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他们都就这一问题展开了交流。有的学生提出,现在科技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也为人们情感的沟通带来了一些障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3)利用智能手机解决疑惑。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师生难以解答的疑惑,对于这些疑惑,可以让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搜索答案,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知道手机除了可以当通讯工具,还可以当成学习的工具,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4)引导学生利用哲学的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手机作为学习工具导入新课,或者作为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例如,在教学第二单元第六课中第一框“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的过程中,我提出:“你是怎样看待手机进课堂这一问题的?”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都投入到了激烈的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自己之前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就当前的“手机进课堂”实践进行了肯定,最后得出: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3.成效:缓和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

(1)缓和师生关系。通过“手机进课堂”的实践过程,我不再强迫学生放下手机,而是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玩”手机,学习体会除了在课堂交流,还延伸到课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更多,师生关系更和谐。

(2)提高课堂效率。在“手机进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正确利用手机,其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恰当地利用手机来辅助课堂学习,学生课内外利用手机学习的效率越来越高。

以上是笔者对于“手机进课堂”的一些实践。巧妙利用“化堵为疏”的策略,使手机更好地服务与课堂教学,反而能够收到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创业人物故事范文第5篇

现场表演评分细则一一、唱红歌

(一)比赛形式:可以是单人参赛,也可以是2-3人的组合,参赛所需的伴奏歌碟一律由参赛选手自行准备,不为参赛选手提供视频。

(二)参赛曲目:以首批推荐的27首革命历史经典歌曲和18首现代经典歌曲(见附件)为参赛曲目,同时也允许在上述45首红色经典歌曲之外的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歌曲参赛,此类参赛曲目,报名时由组委会负责审核确定是否符合参赛要求。

(三)评分标准:

1、音质(1.5分):可沙哑声,可圆润声,符合个人风格.

2、唱功(4.0分)

①吐字清晰度;

②字、句间连续是否自然;

③换气是否自然;

④重厚音,轻柔音的转换,区分,是否自然;

⑤乐感好坏(歌声是否与伴奏融洽)。

3、形象(1.0分)

①着装;②精神状态。

4、台风(1.5分)

①动作;

②神态表情;

③与台下互动效果。

5、观众反应(1.0分)。

6、整体印象(1.0分)。

二、诵经典

(一)诵读内容:内容全部选自《读点经典》。

(二)诵读形式:可以单人吟诵,也可以2-3人合作表演。诵读时必须使用普通话。

(三)诵读时间:每人(节目)诵读时间为4~5分钟。

(四)评分标准:

1、内容与表达(5分)

①朗诵内容符合本次大赛要求,突出主题,健康向上,思想性强。(1分)

②语音标准,吐字清晰,表达自然流畅。(2分)

③感情真挚饱满,语调处理到位,节奏把握得当(1分)

④能正确把握文章内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1分)

2、表演(4分)

①衣着得体,与朗诵内容相协调。(0.5分)

②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1分)

③手势、表情等姿态语言表达合理,能正确反映文章内涵。(1.5分)

④表演与朗诵融为一体。(1分)

3、创新(1分)

①朗诵形式富有创意,表演者使用的诠释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0.5分)

②配以适当伴舞或配乐,或以其他富有特色的形式朗诵。(0.3分)

③背景协调、氛围营造、道具使用有创意。(0.2分)

三、讲故事

(一)故事内容:革命故事、先进模范人物故事。

(二)比赛形式:讲故事过程中可适当插入音乐、表演形式,同时也可以采用评书、快板等曲艺表现形式。

(三)要求:所选故事内容必须健康,生动有趣,讲述时间控制在4~6分钟,报名时一并报送故事梗概稿件,由组委会负责审稿。

(四)评分标准

1、思想性:内容充实具体,健康向上,符合比赛要求。(1分)

2、艺术性;脱稿讲,精神饱满、仪态自然、思路清晰、声情并茂,能打动听众。(4分)

3、普通话:口齿清晰,表达流畅,语音标准。(3分)

4、舞台形象:着装大方,符合身份特征,台风端正。(2分)

四、舞蹈

(一)形式:参赛舞蹈只限独舞、双人舞、三人舞。

(二)舞蹈种类:中国舞、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当代舞、街舞、民俗风情舞均可参赛。

(三)表演时间:节目长度不超过6分钟。

(四)评分标准

1、舞蹈形式及内容(2分)

①舞蹈动作的选用高雅、积极健康。(0.5分)

②舞蹈整体编排具有合理性、连贯性、完整性。(1分)

③舞蹈的编排、表演形式新颖有创意。(0.5分)

2、舞蹈表演技巧(5分)

①对舞曲音乐的理解准确,舞蹈动作吻合音乐旋律,富有节奏感。(1分)

②表演过程中动作流畅协调,表现力和技巧性强。(2分)

③舞蹈动作展示出稳定性、柔韧性、灵活性,舞蹈内涵表现饱满、流畅。(2分)

3、舞蹈的整体效果(2分)

①整体舞蹈和舞曲音乐有机结合,合理的表达出音乐的内涵。(1分)

②舞蹈表演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性、抒发健康情怀。(0.5分)

③舞蹈整体表演动作处理得当,表演者精神饱满、台风端正,现场反映良好。(0.5分)

4、形象包装(1分)

①服装造型符合舞蹈表演形式。(0.5分)

②表演者表演过程中流露出一种良好的艺术气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舞台效果。(0.5分)

唱红歌、诵经典、讲故事、舞蹈等四项比赛采用评委现场亮分的办法,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为参赛选手的最后得分。最高评分9.8分,最低评分8分,参赛节目每超过或少于规定时间30秒扣0.1分,不足30秒按30秒计算。

五、书法与绘画

(一)纸张规格:硬笔书法一律采用16开纸张书写,软笔书法的横幅和条幅用纸均不得超过4尺宣纸,绘画作品用纸一律不得超过半开纸。

(二)作品报送:由所在单位(或村居)于9月10日前将参赛者本人的书法作品报送到镇文化站参加评比,加盖单位(或村居)公章,并对所推荐作品的真实性负责。

(三)参赛说明:所有参赛作品由组委会统一收藏,一律不返稿。用纸规格不符合要求的作品一律不得参加评比。

(四)评分标准

1、书法评分标准

①内容积极健康。10分

②书写不出现错别字或繁简混杂。10分

③作品完整。15分

④笔法精到。15分

⑤字法准确。15分

⑥章法合理。15分

⑦神采飞扬,气韵生动。20分

2、绘画评分标准

素描评分标准(分为五个档次):

(1)88100分:造型准确,构图完整,刻画深入,空间感、体积感、质感的把握能力较强,作品富有感染力。

(2)8087分:造型准确,构图完整,刻画较深入,能力较好,作品有一定的感染力。

(3)7079分:造型较准确,构图一般,绘画方法正确,但空间感、体积感、质感的把握略显不足。

(4)6069分:造型能力一般,构图不够完整,绘画方法基本正确,但作品表现力不足。

(5)59分以下:造型能力较差,构图不完整,绘画方法不正确,缺乏艺术表现力。

色彩画评分标准(分为五个档次):

(1)88100分:构图完整,色调优美,表现出良好的色彩感觉,作品富有感染力。

(2)8087分:构图完整,色彩协调,表现出较好的色彩感觉,作品有一定的感染力。

(3)7079分:构图合理,色彩关系尚可,造型方法较准确,作品有一定的表现力。

(4)6069分:构图不够完整,色彩关系不够协调,配色能力偏差,作品表现力不足。

(5)59分以下:造型能力较差,构图不完整,缺乏正确的配色常识,缺乏艺术表现力。

现场表演评分细则二本次汇演评分采取彩排与正式汇演累计计算,评委不给本单位节目打分,组织奖由领队依据彩排和汇演情况投票选出,创作奖由演出评委在彩排时评出。

计分办法:本次汇演采用10分制,现场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数,在平均分数的基础上,原创节目加0.3分,领导参加演出的节目加0.2分;自演节目(没有外请演员)加0.2分。

表演奖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包括主题与内容、表演技巧、舞台效果、整体效果四个方面。

一、主题与内容(满分2分)

1.主题鲜明,立意新颖,表现形式多样、恰当。

2.内容健康向上,能较好地展现市政公用行业职工开拓创新、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二、表演技巧(满分5分)

1.演唱:字正腔圆,吐音清晰,感情投入,节奏恰当,音色清晰而有质感、音准及高、低音把握准确,台风自然高雅。

2.舞蹈:舞蹈表演富有感染力,有较好的舞台效果,动作整齐,演员表情丰富,服饰搭配合理。

3.曲艺小品: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易懂,表情生动,动作配合恰到好处,多人配合默契。

4.诗歌朗诵:朗诵者普通话标准流畅,感情充沛,背景音乐创作、伴舞、场景设计与内容和整体演出效果相协调。

5.器乐演奏:具有正确的演奏方法、演奏姿势和演奏状态,乐曲演奏规范、流畅和完整,基本功扎实,具有正确把握节奏、力度、速度、音色及音准的能力,能较好地体现乐曲的内容与风格,具有较强的乐感和艺术表现力。

6. 其它:根据本标准之水平作相应评分。

三、舞台效果(满分1.5分)

1.精神饱满,朝气蓬勃。

2.讲文明礼貌,仪表大方得体。

3.上下场从容大方,不造作。

四、整体效果(满分1.5分)

1.节目内容具有一定深度和内涵。

2.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反应较好。

3. 舞台画面富于美感。

创作奖评分标准

1. 在创作精神上,主题鲜明,健康向上,要充分体现行业特点,突出服务理念,展现本单位职工干事创业、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群众性、艺术性及娱乐性。

2. 在创作内容上,充分体现主题,有浓重的节日气息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讴歌市政公用职工在建功立业、公共服务改善年活动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典型事迹,展示市政公用行业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

3. 在创作形式上,突破传统形式,有独特的创意,把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给人以激励、奋进和感染力。

优秀组织奖评分标准

1. 指导思想明确,组织工作扎实有序,单位对整个汇演做出突出贡献。

2. 按汇演要求按时上报各项材料,包括活动节目报表、影音资料等。

3. 节目整体质量高,形式新颖,效果突出。

4. 严格执行规定,积极配合、支持汇演工作,大局观念、整体意识强,组织有序,服从安排。

5.单位推荐的主持人入选或达到选拔标准。

优秀参与奖评分标准

1. 评选范围聘请专业人员创作或表演的节目。

2. 节目内容健康,体裁新颖,格调高雅,充分体现主题,有浓重的节日气息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为整场演出增添光彩。

3. 一切服从大局,严格执行规定,按程序办事,组织有序。

主持人选拔标准

1. 参选资格

本单位正式职工或特邀专业主持人。

2. 参选条件

语言表现:普通话标准,音色适合大型文艺晚会,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及驾驭能力,语感良好,语速适中。

临场发挥:不紧张不怯场,能较好地把握控制整场演出,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和舞台表现力,能通过自身个性与舞台演出的有机统一形成观众喜爱的主持风格。

文化素养:具有较高的文字基本功和综合素质。对整场演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工作中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综合素质:形象气质端庄大方,了解市政公用行业基本概况及行业特点,能很好的展现市政公用行业职工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坚决服从局工会的工作安排及调配,全力对待每场演出和彩排。

现场表演评分细则三舞蹈比赛主要以舞蹈的编排、舞蹈的整齐度、动作的表现力、参赛服装的搭配、音乐的选用为评分标准。

具体的评分实施细则如下:

一、参赛舞蹈评分(总分10分,评委打分精确到0.01分)

1.舞蹈整体编排具有合理性、连贯性、完整性。(2分)

2.舞蹈的编排、表演形式新颖有创意。(1分)

3.对舞蹈音乐的理解准确,舞蹈动作吻合音乐旋律,有节奏感。(1分)

4.表演过程中动作流畅协调,表现力和技巧性强。(2分)

5.舞蹈表演具有时代感、抒发健康情怀,能够展现中学生风采。(2分)

创业人物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襄阳;三国文化;荆楚文化;汉江文化

一、绪论

(一)课题来源

在襄阳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襄阳的大背景下,湖北文理学院学生感受到了巨大的民族风情文化商机。襄阳市政府近来的针对民族风情文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让我们在校大学生决心建立起了民族风情文化节组委会,专心地去研究,开展一系列与汉江文化有关的活动。本课题的研究正是来源于创业实践项目《民族风情文化下的商业价值链的建设》,项目编号为201510519020。该项目受到湖北文理学院资助。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给社会、给襄阳本地打造一个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路线,创造性地整合襄阳本地旅游资源,与商业运营想结合,从而建造出以民族风情为主的文化商业利益产业。目前襄阳市正在大力建设四个襄阳,而文化襄阳是四个襄阳建设之特色。文化的商机需要我们来进行发掘和操作,所以我们在依靠民族风情文化来发觉和创造商业价值。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民族风情文化的商业操作和价值的挖掘问题,我们民族风情文化商业活动,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阶段目标进行操作:1.第一期主要阶段为汉江民族风情文化节之汉江文化的传播及商业操作。2.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延续汉江民族风情文化商业运营方案,过渡到汉江民族风情文化节之三国文化的商业利益链条。3.最后我们会以汉江民族风情文化节荆楚文化为重点正式建造成一条民族风情文化商业利益带。

二、襄阳风情文化概述

(一)襄阳风情文化的内涵

本课题中对襄阳风情文化的界定,主要包括汉江文化、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三部分,这些都是襄阳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襄阳风情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有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带支襄阳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襄阳汉江文化

汉江,穿襄阳而过,它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其源头在陕西省宁强县,最后从湖北省武汉市汇入长江,全长1500公里左右。汉江总长的3/4都处于湖北省,流经十堰、襄阳、荆门、孝感、潜江、仙桃、天门等市。襄阳处于汉江的中上游,它极具代表性的汉水文化特征,将襄阳的风情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对襄阳人水和谐的建设目标有了更大的期待。“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的提出,对襄阳打造出自身江汉文化风光旅游品牌有了更大的要求,这将促进襄阳与周边省市区域之间的旅游业的发展与沟通,把汉江沿岸的旅游业彻底做大做强。

(三)襄阳三国文化

“听三国故事,需游古襄阳。”襄阳三国文化遗产颇丰,独具魅力,《三国演义》里面就有众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发生在襄阳。在三国时期,襄阳就是重要的军事要地,是三国诸侯争夺的重点区域。马跃檀溪阐述了“三分天下,一代英豪—刘备”的机遇与胆识;隆中对展现的是诸葛亮提出对策,定三分天下的明智,还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价值观取向;南漳水镜庄让我们感受到了刘备对于天下功名孜孜不倦的追求;襄阳城表达了韩夫人对群众真正利益的维护,对高尚品德者的无比爱戴以及真切怀念;鹿门山、鱼梁洲使人充分感受到荆楚人士对于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不被尘世所扰的遁匿情怀。襄阳三国文化所承载的内容,不单单是某个历史伟人或政治人物遗留下的印迹,还有我们祖先在这个地方生活以及努力追求自身价值所传承下来的历史精神文化遗产。襄阳采用了纪念、保护、延续与科教相结合的方法,将其特有的三国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发扬。比较典型的就是把人物故居、祠堂和书院三方面结合,如隆中诸葛亮故居改建成诸葛亮祠堂,黄月英故居改建为诸葛夫人祠堂;元代时期建立隆中书院;庞统故居,明代建为凤栖书院,后来改建成庞靖侯祠;凤山书院和羊侯祠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襄阳三国文化旅游专线:水镜庄-庞公祠-羊侯祠-诸葛夫人故居-古隆中。三国历史人物的故事和精神以纪念和教育的方式传承下来,成为了文化传承中相当有意义、有影响力的一条路径,也成为襄阳三国文化中最为迷人的光辉。

(四)襄阳荆楚文化

襄阳境内的楚文化遗址和墓葬极其众多,内容相当丰富,发掘出土了非常多精致的楚文物。楚国活动在襄阳区域极为频繁,该区域散布着非常多的楚国遗址,最有名的有西周邓城城址、南漳楚寨群城址、宜城楚皇城遗址和枣阳九连墩古墓遗址。在整个襄阳区域,民俗文化资源也颇丰,襄阳如今所存在的穿天节、端公舞、唢呐巫音、苞茅缩酒、薅草锣鼓这些,就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楚文化特色颇为显著。襄阳钟灵毓秀,涌现出像卞和、伍子胥、宋玉等楚国历史文化名人,这也成为襄阳荆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襄阳风情文化营销策略研究

(一)明确主题,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21世纪,是旅游业尤其是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国民经济中,文化旅游行业逐渐成为了最为热门的现代化产业,占据着国民经济的不小的比重。“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有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国内旅游的收入需求弹性系数为1.27,即人均收入增长1个单位,对国内旅游需求增长1.27个单位。”由此可见,从发展潜力看,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的时候,旅游业的发展也将越来越繁荣。双休、“五一”、“十一”这些长短假日带来的“假日经济”也促进了国内旅游需要的增强,更大限度地刺激了民众的精神需求。襄阳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而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襄阳发展文化旅游中的关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研究与探索襄阳旅游文化与市场的结合点,想方设法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成为了今后襄阳发展文化旅游的根本指导准则。襄阳应在“楚国故都,东方雅典;三国枢纽,江汉水城”的旅游背景主题形象的指引下,建立大遗址保护区,重点开发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汉水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品牌效应。如西安的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依靠的是西安浓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而深圳作为没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沿海城市,就必须要走现代文化产品的再生产的方法。然而襄阳作为具有三国文化、荆楚文化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古城,更具有开发其旅游价值的必须性,因为共性相同,襄阳可以吸纳西安建设遗址公园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发展,学习深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与理念的方式,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独特的“三国-荆楚-汉水”一体化的文化旅游品牌。

(二)深入挖掘和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根据游客的喜好,生产开发出的极具特色与吸引力强的旅游商品、旅游设施以及相关的旅游服务,也可以说是为了满足游客的特定需求的所有有形实物产品和无形服务产品的总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也成为这个区域旅游业发展兴衰的重要要素。一个优质的旅游产品,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更能体现本土的主要特色,这样既可以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也能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发展文化旅游过程中,襄阳应大力挖掘本土文化内涵,生产开发出不仅能体现当地风俗特色,还能得到游客一致欣赏的高品质文化旅游商品。襄阳在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时候,在设计上既要保留历史事实,也要保证产品的丰富多彩,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赋予产品娱乐大众的特性。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将游客带劲丰富多彩的环境中,亲身感受到文化旅游的氛围。就目前而言,襄阳开发的旅游产品还少之又少,难以满足大众的购买欲望,这样导致游客在旅游中除了参观建筑物以外,就只能买一些形式单调的纪念品,这样就会导致游客对这个区域的旅游欲望降低。在国内外,我国的楚文化、三国文化等最为著名,增加了国内外游客对中国文化旅游的欲望,但是由于缺乏有品位、高品质的旅游亮点,难以吸引住游客,对襄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很被动的影响。游客来到襄阳,除了对襄阳古城墙、襄阳博物馆等进行参观游览和购买一些品种单调的旅游纪念品外,消费者很难再看到其他的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产品结构单一,没有办法满足现代游客对高层次文化旅游的追求,所以游客来了也很难留住,一般停留时间短,将其作为旅游经过地而非旅游目的地。

(三)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与推介

就襄阳这个城市来说,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其三国文化,但是它赋予人们印象中的文化信息完全不足,这样就导致襄阳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襄阳在发展文化旅游业上面要更加注重加强其在国内外省市的宣传手法,提升旅游新观念,大范围地拓展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宣传策略上,襄阳文化旅游的宣传与推介首先要抢占省内市场。将武汉、宜昌、荆州这些周边城市作为宣传的重点。一旦省内的市场宣传稳妥,再开始开辟江苏、上海、广东这些省外经济比较繁荣的城市。在宣传和推介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旅游消费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旅游宣传口号,以着重看点,提升襄阳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等的魅力。宣传营销方式应该多样性,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积极参与旅游产品推介会,宣传和展示襄阳文化旅游的特色。在一些重大节日的时候,伺机向外界宣传展示属于襄阳独特的文化特征来吸引更多的游客。2008年,奥运火炬在襄阳传递时,向外界宣传和展示襄阳楚文化、三国文化等文化旅游就是一个相当有益的尝试。在旅行社方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其进入襄阳市场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降低准入门槛,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源。积极争取以襄阳文化为主题的电影或电视剧在襄阳的拍摄,开发以襄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或包装等,努力争取以襄阳文化为主题的内容能在《走进科学》《百科探秘》等知名栏目播出,通过权威媒体的侧面宣传来提高襄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四)加强旅游资源整合,确立“大旅游”思想将汉江文化、三国文化、荆楚文化等旅游资源作为发展本地旅游的重要依托。如果不依据本地实际情况,盲目模仿地开发,只能是旅游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不能提高本地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反而会降低本地文化旅游的品味,那样不仅会破坏旅游生态圈整体形象,还会制造大量的浪费,效果也可见一斑。因此,襄阳在发展文化旅游过程中,应统筹规划、协调合作,努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未来襄阳可与省内外相关城市协作开发,对开发的整体条件和优劣势从整体上进行认真分析、科学规划,杜绝对本地旅游资源的粗制滥造和盲目投资。因为周边区域宜昌、武汉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襄阳也有了不错的机遇,它可以将自身的文化旅游与这些城市紧密结合,开发区域旅游的意识。将襄阳纳入到湖北省旅游总体规划精品线路之“朝秦暮楚中华胜景游”,实行襄阳、三峡旅游“一票通”制,实现历史文化与自然人文的优势互补,提升武汉、襄阳和宜昌三座城市旅游文化的整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湖北的文化旅游快速发展。联合湖南、河南等省的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汉江文化等旅游资源,打造带有独特的荆楚文化、三国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的新思路。

四、结语

汉江文化、三国文化以及荆楚文化是襄阳风情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这三种文化为襄阳风情文化增添了独特的价值,襄阳风情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襄阳旅游资源等商业资源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但能够带动襄阳地区的经济发展,更能让襄阳风情文化得到很好地传承。本文对于襄阳风情文化营销的探索为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作者:胡建雄 程传勇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文化襄阳,我们的精神家园———“大汉光武杯”2010人文襄阳•隆中论坛综述[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5-10.

[2]石雄斌,李萍.襄阳,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关于襄阳荆楚文化问题的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0-14+17.

[3]廖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分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吕一飞.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73-80.

创业人物故事范文第7篇

一个趣闻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生活。“床吧”,当这个词汇在很多人心中都还很陌生时,一个叫秦伊的女孩却大胆尝试以“床吧”为卖点,在北京开起了继酒吧、陶吧、书吧、氧吧等之后的又一种时尚的吧――“床吧”,为自己的创业赢得了好彩头。“床吧”铺就的是一条舒适的道路,一扇虚掩的财富大门正在徐徐打开。“床吧”的宗旨是“让人性回归自然,打破传统的束缚,忘掉现实的压力”。

路易十四传承下来的商机

秦伊,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头次见面让人备感温暖,笑容让人印象深刻,似乎是尘世中一缕清新的绿叶。她告诉《经济》记者,2004年7月,大学毕业后她开始在北京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由于很多大公司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作为应届专科毕业生的她不得不频繁地更换着各种各样的工作。每天晚上,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匆匆赶回自己租住的小屋,最渴望的一件事就是静静地在床上躺一会儿。每当这时她总感觉自由舒畅,一天的疲惫也顿时荡然无存。秦伊的父母总觉得她这样的生活太辛苦,在他们的建议下,她开始按照父母的意愿准备着公务员的考试。2005年春天,当她上网查阅有关公务员考试的资料时,在一家英文网站偶然看到一则关于“床吧”的趣闻,并配有图片:路易十四爱上了一个平民女子,他乔装来到女子家,女子家太穷,甚至连一张可供招待客人吃饭的桌子都没有。女子急中生智,把饭菜摆上床,于是二人在床上享用了甜蜜浪漫的一餐。路易十四对这种用餐方式非常喜欢,便命人制作了一张既可休息又可用餐的床。尔后,民间纷纷效仿,演变到后来就出现了餐饮、休闲场所的“床吧”。“床吧”如今已遍及欧洲各大城市。秦伊看后当时只是觉得“床吧”这样的构想特别有趣,除此她并没有特别在意。

然而,她全力以赴的公务员考试却失利了,尔后她决定到古城西安散心。在当地的“农家乐”里,她被炕吸引住了,它不仅是用来休息、睡觉,在上面放上一张短腿小炕桌,又成了会客的地方,人们可以在一个小小的炕头上完成一天的生活。这让她联想到了之前在网上看到的“床吧”,进而大胆揣测:床象征着温馨、随意、舒适,如果在生活节奏快的北京开一家“床吧”,会受欢迎吗?她开始琢磨着“床吧”店面。

回到北京后,秦伊立马儿把自己几个要好的朋友召集起来,把打算开一家“床吧”的想法告诉了他们。大家一致赞同,都觉得这是一个十分新颖有趣的经营项目。秦伊心想:如果服务够周到,环境够舒服,饮食够美味,一定可以吸引更多客人。当时,一个特别逗的朋友还学着电视里的广告:“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我说身体喜欢才是真的喜欢。”“对,我说身体喜欢才是真的喜欢!这句话更是启发了我,于是我更有信心了。”秦伊笑着说。

干劲十足开“床吧”

说做就做,秦伊开始对店面进行调查,既要地段好,还得考虑自己当时的经济状况。她说:“在有了想法后,我就要付诸实践,不能有畏难情绪,任何事情肯定都有风险,不可能一帆风顺。我在开店之前把各种可能性都琢磨了一遍。光想不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实现,即使失败了我也不后悔,我相信只要坚持,只要方向明确,我一定能成功。”在经过大约一周的调查、走访后,秦伊将店址选在了朝阳区一幢商业大厦的三楼,这里的房租只是街面店的五分之一,虽然有点偏,但是权衡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客源,这是绝佳选择。

秦伊让一位当设计师的老同学设计出理想的“床吧”。为了不同的人群来店后有自己独立的不被人打扰的空间,“床吧”里用格子木架隔成大小不一的包间,靠过道的一侧是一扇活动门。秦伊体贴地给每个包间都配有拖鞋、矮桌、小凳、床毯、抱枕等配套设施,来到这里就如同回到自己家中。这里的床堆满了靠枕,各种漂亮的床给人带来别样温馨。众多的床,张张都是他们精心挑选,件件都心系着他们的热情。不同的床取材广泛,但大多饱含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祝福性含义。观看店内的装饰,就像在欣赏一幅幅人物故事画,令人叹为观止,神清气爽。为了配合床的温馨气氛,她还在屋里摆设了家庭装饰品。秦伊说:“店内的床都是普通的床,没有富丽堂皇,只有温馨舒适。”

考虑到在床上吃饭的特点和目标顾客主要是年轻人,主营西餐更合适,于是秦伊招了两位西餐师傅。2006年2月,独树一帜的“床吧”开业了。秦伊要求服务员将卫生放在第―位,每接待一批客人都要重新换床单。

在挫折中坚持

然而,由于没有采用很好的宣传手段,而且店面又开在不太显眼的位置,刚开始“床吧”生意很冷清,秦伊失落地想这样下去很快得关门了。但是如果在电视和报纸上做广告宣传,费用又太高了。为了开店,她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朋友们也倾其所有,她已经没有富余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了。秦伊说:“当时的想法是船到桥头自然直,万一不行再向父母借钱进行宣传,那是最后的办法了。不到万不得已,我不会借他们的钱,我想让他们相信女儿可以靠自己拼出一片天地。”就在她苦恼不已的时候,一天中午,店里来了一对年轻情侣。结账时,他们让服务员把秦伊叫了过去。原来,他们是某报社的记者。两天之后,某报纸在消费专版对秦伊的“床吧”进行了报道。当地几家报纸纷纷转载。原本冷冷清清的“床吧”一下子顾客盈门,每天的营业额都在3000元以上。“床吧”终于在开业两个月后实现盈利。“看着爆满的顾客,我当时开心得哭了,那几个月的辛苦终于小有成效,原本害怕的心理也退去了,也让我长久的担心终于慢慢回归平静。”

正当秦伊为生意火暴而高兴的时候,外面却谣传“床吧”经营的不是正经生意,有一些客人在床上做些不规矩的事……“床吧”的生意于是又回到开业初。秦伊想:一定要想办法让流言不攻自破。于是经过一番思考后,她请人对店里的装修进行了改造:将包厢原来的全封闭结构改为半封闭结构,如此一来,既尊重了顾客的私密性要求,又增加了“能见度”。改进后的“床吧”生意又逐渐进入佳境。

2007年5月的一天中午,一对情侣用餐后问服务员,能不能整个下午继续待在这里喝咖啡,他们愿意多付一些钱。一般顾客用完餐就走了,面对顾客的新要求,服务员拿不定主意,请示了秦伊。因为当时并不是用餐高峰期,秦伊便答应了顾客的要求。结账时,男青年对秦伊说:“我们很喜欢你这儿舒适温馨的环境,特别是这张床,躺在上面喝咖啡,比在咖啡厅享受多了。”

顾客的一番话启发了秦伊。原先她只将“床吧”定性为餐厅,注重从餐饮方面获利,每天主要经营中午和晚上两个用餐时间段,却忽略了床的最大魅力在于休闲。于是她立即将“床吧”调整为休闲场所,同时提供餐饮服务,收费改以小时计算,白天每小时20元,晚上每小时30元,食物和酒水另计。秦伊还在店铺门口挂上新的宣传语:“床是最好的休憩之地,床吧――像家一样温馨,比家更随意……”果然,这一改令“床吧”的营业额大幅提升。在“床吧”里,人们可以与自己的亲密爱人共享晚餐,也可以拉上三五好友共度休闲时光,或者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挤在一张床上重温当年住宿的感觉,甚至还有附近上班的白领中午来这放松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