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户外亲子活动方案范文1一、活动目的
学校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地方,家庭是孩子栖息的港湾,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 任 老师,家庭、学校是孩子一生受教育的两个重要阵地。家校携手,开展我读书,我快乐亲子共读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孩子读书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
二、活动口号
1、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让学习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乐趣。
3、我读书,我快乐,我读书,我美丽。
三、活动准备
A、校园
1、校园内的走廊、宣传橱窗等阵地张贴宣传标语、名人名言等,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全校学生明白读书的益处。
2、学校图书保证做到全天开放,每班设有图书角,图书角上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为学生借阅图书提供方便。
3、各班级学习园地中开辟书香园,介绍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推广优秀书目,交流学生和家长的读书心得,让孩子好读书,读好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书的熏陶。
B、家庭
1、每个家庭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做好四个一:一个不受外人干扰的小阵地,一张小书桌,一个小书架,一个台灯。
2、家长带孩子购买一些必读书目。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
1、向家长宣传:家长学校将开展我读书,我快乐亲子读书活动,并简要说明此项活动的目的。(各班级向家长发放亲子读书活动倡议书)
2、家长学校召开家校联谊活动,讲明家校携手,开展我读书,我快乐亲子共读的重大意义,号召亲子共读。并倡议老师、家长和孩子同阅一本好书,在学校和家庭中形成读书热潮。
第二阶段:方法探讨
1、向家长推荐孩子必读的书目或要购买的书目,每学期至少两本。如结合语文课文开展拓展阅读,三年级学习了《想别人没想到的》后,可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创新故事,提醒家长督促孩子开展阅读活动,保证阅读效果。
2、各班级设计家庭课外阅读反馈表,要求家长于每周或隔周填写一次,如实反映孩子在家的阅读情况。
3、根据反馈表,评选每月读书之星,并向各位家长通报,让家长充分重视,并向自己的孩子宣传身边的榜样,促进孩子的阅读兴趣。
4、在家长会中,让家长和学员共同探讨亲子共读的方法,发现家长中亲子共读的榜样,提议这些家长把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心得交流,让更多的家长掌握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经验。
第三阶段:成果汇报
1、开展迷你书签、亲子读书记录卡等制作比赛。
2、开展我和孩子共读书家文比赛。
3、开展小书房评比活动,数一数我有几本藏书,比一比谁读过的书多,评比之最,向家长们告知。
4、评出一批书香家庭。
小学户外亲子活动方案范文2活动目标:
帮助家长创造与孩子间的交流、交往平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加人员:六(2)、六(3)、六(5)班全体家长、学生、班主任、体育教师、当天下午有课的科任老师。
活动地点:学校篮球场、足球场。
活动时间:20xx年12月8日(星期三)下午14:30--16:40
活动组织:
总指挥:曾见阳活动协调:邓焕金
组织组长:温惠君组织人员:唐东成、何小平、
陈少岩、各班主任(场地布置、活动组织)
后勤保障:谢东红、刘微兰(饮用水、礼品领取)
安全保障:黄光威、黄文金(预防受伤)
活动过程:
一、家长到校,到礼堂集合。学校作动员讲话。
二、各班组织家长、学生到指定的场地集合,由班主任公布活动内容、规则,指导开展活动。
三、亲子活动游戏(以班为单位)
1、协同运送篮球
游戏方法:家长与学生手持2根木棒托着篮球,从起点运送到终点,先把箩筐内的球运送完为胜。
分组方法:每次分6组同时进行比赛
活动地方:篮球场
活动材料:篮球18个、箩筐10个,木棒12根。
2、二人三足
游戏方法:家长与孩子并排站在起跑线后,两人内侧的两只腿要用绳绑住,教师发令后必须绕过标志物才能返回。以先跑完的队为胜。
活动地点:足球场
游戏规则:绑腿的布条不能松,必须两个人同时跑。
分组方法:2人一组,共分6组同时进行比赛,父子或母子配合。
3、抛接毽球
游戏方法:家长和孩子各自站在相对的两头,孩子拿着6个毽球抛到家长手持的塑胶桶那里;然后双方调换位置,12个毽球抛完游戏就结束。以接到的毽球数多的队为胜。
活动地点:田径场
分组方法:2人一组,共分6组,父子或母子配合。
活动材料:毽球36个、塑胶桶6个
4、穿越障碍救人接力
游戏方法:孩子先站在对面,家长跑步穿过障碍到达孩子处,手牵手2人同时再次穿越障碍跑回终点,最快到达者为胜。
活动地点:田径场
活动材料:跨栏架6个
小学户外亲子活动方案范文3一、活动形式:
亲子竞赛活动
二、活动目的:
1、通过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等亲近关系配合、师生关系,有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2、通过参与竞赛游戏,增加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密切配合,增进彼此感情。
三、活动时间:
20xx年5月31日(星期一)下午4:00-6:30
活动地点:高家基小学校园山顶操场
四、活动准备:
1、活动方案,有关表格。
2、竞赛游戏活动有关准备。
3、奖品准备。
4、发动家长。
五、活动内容:
1、活动前准备。
2、欢迎家长。
3、亲子竞赛活动开展:
1)活跃气氛:亲子跳大绳游戏。规则家长牵着孩子共同成功跳入大绳,然后共同成功跳出大绳。成功者即派发小奖品。
2)亲子抢板凳:规则家长和孩子分组同时进行抢凳,8个家庭同时PK,按出局家庭先后顺序定名次派发小奖品。
3)亲子大象抛接投沙包:规则孩子弯腰如大象状转5圈,再抛出球,家长于远处接球。按命中数顺序定名次派发小奖品。
4)二人三足:规则根据现场定跑道,5个家庭同时PK,按到终点的先后名次派发小奖品。
5)妈妈认孩:规则5名妈妈蒙上眼睛,孩子们随机站于妈妈们前,妈妈们通过触摸孩子的头部或脸部认孩子;认出自己的孩子的话就抱着。按情况派发小奖品。
6)家长、孩子、老师分享活动体会。
7)亲子派发、分享礼品。
【关键词】创新;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一、抓好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高明的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学生现在学习的需要,更是他们终身学习的需要。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教学生学会学习,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1)文言文阅读,要精讲多练。依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和自身状况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可以利用课本或者综合学习手册中的综合知识平台、课文注释、课后练习等理解课文,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发挥想象,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谈自学中所发现的知识或存在的问题,哪怕只发现一点点,也应给予鼓励。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小组内分类整理,质疑问难,教师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再精讲、点拨,此时学生就会茅塞顿开,思维豁然开朗,加深学生的理解。
(2)现代文阅读,要深入探究。 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有很多经久不衰的经典名作值得我们去探究,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自己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把感受和疑难提出来,然后小组内思考讨论、民主参与、鼓励交流,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养成创造性思维。教学经典著作时,先让学生自读.了解文章内容,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学生有感情地复述.朗读重要片段深人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质疑问难,教师鼓励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深入探究。在小组推荐代表交流正报时。学生讨论最为热烈,甚至展开了辩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最后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叙述一下你所了解的人物事件,并加上简要的评价,这样既深化了课内阅读的学习,又强化了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了启发和感染。
(3)课外阅读,要引导感悟。 学生受经济状况和自身精力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自觉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所以教师要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些课外的名篇名著,结合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启发引导学生领悟体会,做好阅读笔记,每月组织一次小组读书经验交流,每学期组织一至两次读书报告会,交流并掌握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加强语言积累,养成自觉积累运用的良好习惯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李希贵曾说过:“不同的年龄读不同的书,错过了这个时期是弥补不了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质量。教材中的文章,课外的名著名篇有很多生字新词,词汇丰富,语句优美。要把它们放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掌握,并且积累起来,为己所用。有很多作者都是中外文学大家,很有思想许多句子含义深刻,意味深长,学生可能不太理解,教师可以适当讲解,理解后学习运用;日积月累,贵在坚持,丰富学生的语言宝库,提高文学素养。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定出比较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计划,每学期开始向学生公布一批课外阅读的书籍和要求,试着让学生“走进名著”“以写促读”,按计划读完教育部推荐的十大名著。如《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主要采用反复诵读记忆名句、用词语连成一段话、列如《唐诗三百首》每日一首等形式积累运用。
三、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台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确实如此,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括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能真正地体现我国教育观念的转变。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开展综合性学习.要让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多渠道搜集资料.鼓励学生自选组合,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说:对别人或自己成长中的烦恼的了解和认识;有关民间故事、诗词歌谣,了解时代有关名人的故事、人物传记等。鼓励学生把搜集的材料分类整理,小组交流忙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指导学生学写小论文,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这种语文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文化修养。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都应该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在平等民主、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索质完善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王玉芹.探索互动式语文教学新模式[J].新课程研究, 2009(11).
[2] 徐佼.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观念转变[J].成功,2009(1).
[3] 廖海燕.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前沿,2008(11).
一、扣题导读,步步深入
文本是作者生活经历和生命活动的结晶,阅读文本时,读者自己各种学过的知识和人生体验也都要向读物的聚光点奔涌,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正确认读不是为了被动地接受文本的内容信息,而是要以自身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即要积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话语作出有主见的应答反映,以便与作者进行精神沟通。
《军神》这篇课文以“军神”为线索贯穿始终。教学时可让学生从审题入手:在生活中你听说过神吗?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我们今天要学的“军神”是神仙吗?这个“神”该怎么理解?然后扣住“军神”二字,抛出统帅全文的问题:沃克医生为什么称是“军神”?作为研读的主线,便可化繁为简。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文本的话题情境,与作者取得了话题的沟通。再如,《一定要争气》全文突出“争气”二字,教学时可扣住“争气”设疑:谁“一定要争气”?他要争什么“气”?这个“气”是怎样争的,结果怎样?这样单刀直入,绘出主线,可以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有了总领的话题,学生在读书中就有了奔头,有了对话的条件。接下来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与生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
二、抓住线索,辐射全篇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组织合作探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读过《水浒》的学生知道,虽然表面上看柴进是大官人,吃喝无忧,但是这些只是暂时的表面现象,没过多久,柴进也被打入高唐州大牢,柴进也是不幸的。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被这个切入点引发后,就必然会发生碰撞,引发学生向体验深层追寻:造成这些不幸的根源是高太尉和他背后强大的封建制度,社会恶势力相互勾结,人们生活无着。面对一连串的打击,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总想寻找一个避难所,继续过他教头平静的生活。林冲的退让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他继承祖职,有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这种不幸是精神的、心灵的千百年来受封建礼教影响的结果。一个切入点如能推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到民族心理的层面,那么,以教师、学生和文本的情感体验为切入点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就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三、把握中心,探究内涵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课应该姓“语”,这是由语文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转化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课堂上语文味浓浓,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便是许多教师追求的境界。课文中往往有些句子或揭示题旨,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重点句,便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如,《孔子游春》一文片段,师:面对这盎然的春景,这波澜壮阔的泗水,孔子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读课文,并划出孔子论“水”的段落。教师播放课件。师:大家听了孔子对水的一番谈论,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分小组学习,相互讨论。生:水有德行,它是万物生长之源,有了它,岸边才有绿树红花……生:水有情义,总是顺应着地势的变化而变化。从来没有砥砺……生:水有志向,它总是奔腾不息,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生:水能荡涤污垢,净化心灵。师:你对孔子的哪句话比较感兴趣?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根据自己的实践展开深化理解,为下文对弟子谈论自己的志向做好铺垫。师:能读好这些语句吗?学生练习朗读。教师出示课件(有关名人名家与“水”的情愫。)唤起学生对水的美好感受。
教师采取重点读好孔子“论水”的语句去体味语言的美。感受水的“品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如,“你对孔子的哪句话最感兴趣?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非常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水乃真君子”一说,对水的品性――“它好像有德行,它好像有情义,它好像有志向,它好像善施教化”的体悟变成了立体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能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调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愈加高涨。教学中还设计了美文欣赏这一环节,让学生赏读一些有关“水”的美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语言的无限魅力,从中得到美的感受,美的熏陶。学生充分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找小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使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到很好的呈现。
四、品味语言,体会作用
文本要细读,就是说要关注具体文本的结构、细节以及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心灵世界。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爱如茉莉》,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指文本细节:“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流淌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中。语言是有温度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教师板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学生深入文章的细处,通过对“直奔”的“奔”、对“阳光探进来”的“探”字以及“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等词汇的分析,由文字引感的波澜,对“爱如茉莉”有了深切的体悟。在叙述性的文章中,“细节”是最昂贵的组成,它对于文章的理解往往是千钧一发的。抓住有生命力的细节以及关键词句进行文本细读,才能“咀嚼”出文本中最丰满、最细腻的汁水的滋味。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有个学生在读了资料后提出,难道敌人只是扔绸缎?仅仅是砸碎大镜子?那些保存了2400多年的拿不走的奇珍异宝他们是怎么对待的呢?窦老师随即心动,趁机引导:“请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还会怎么做?”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生:对那些历史名画,他们给撕毁太可惜了。生:还用炮轰大烛台。生:用枪射击还不算,还用榔头捶青铜器。生:还砸那些瓷器,太让人心疼了。生:拿不了的就用斧子砍,比如,上好的家具。生:还有,会把那些字画摔在地上,然后再用脚踩。生:最后,用大火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一个“任意毁坏”,被学生用“砸、摔、扔、踩、捶、砍、踢”等鲜活的动词,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再现得淋漓尽致,强烈地表现了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憎恨和对圆明园遭受灾难的惋惜。这个“辣”味是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理解的,更是窦老师不断尝试、揣摩、更改的智慧所在,对我们的今后备课也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五、学用结合,注重实践
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如,在《半截蜡烛》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用心地读读课文,然后同桌相互交流。接着,我又出示问题: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学生交流,我则给予补充、点拨。
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义,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更重要的是想让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有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把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其实这样的课文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