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作文生活

作文生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作文生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文生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

一、引言

小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让许多老师头痛的一个环节。因为没有现实的依据可循,更没有一个可以利用的固定教学模式。有的老师为了省事和方便,甚至不给学生上指导课,仅仅让他们自己想想、随便写写。这样就使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问题更严重。由于各个地区的现实条件和情况不同,必然造成某些学生对作文的写作不感兴趣,可以教给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不多,教师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为了适应大纲的要求和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不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国内各相关学者都加强了对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这样就能从理论和现实中改变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枯燥和乏味的现状,保障学生学有所得,掌握写好语文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小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第一,小学生对语文作文的认识没有生活的基础,无真情实感的流露。经调查发现,小学生在语文作文创作的过程中没有亲身经历,缺乏真正的感情,抒情模式化,导致学生的作文模式单一,表达感情的句子结构和感叹句的形式缺乏创新性。第二,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缺乏对生活独到的观察,缺乏对这类题材的知识储备,缺乏“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气势和胸襟。一些学生只有在作文课上才学会思考,作文写作的材料不多,对所写内容的描述比较单一、空洞,从而造成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痛和厌烦。第三,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想象力的充分利用,但是,又反对小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胡编乱造。作文的学习和写作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迅速普及造成了学生的作文抄袭率不断提高,为学生胡编乱造和作文的写作提供了方便,作文课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在作文中要提倡学生说实话、讲真话。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关。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并没有将生活和作文相结合,而仅仅停留于讲述教学技巧的层面。教师在作文教授时只注重对作文题目的理解、保障结构的完整和层次的分明、语言表达的技巧等环节之中 ,而没有教授学生对作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会捕捉现实生活中的作文题材和细节的描写。其次,教师在教授作文时仅仅是教授学生,自己并没有亲身实践过,没有动笔写写也懒于思考,教师的写作在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和途径

首先,要不断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发现生活的习惯,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主动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例如写“春天的公园”,就要让学生走进公园,感受春天的气息,让学生主动地发现公园中的景色,从而成为学生作文写作的素材。教师在这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多看、多思考,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不断培养学生逐渐成为有心人,将生活与作文的写作紧密结合。同时,还要让学生不断体验生活的真谛,使学生有感情的流露,帮助学生融入生活,例如帮助敬老院进行义务劳动、爱护周围的环境和花草树木。小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认知的启蒙期,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大自然及周围事物的热爱之情,使小学生语文作文的写作既有内容又有思想。

其次,保障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逐渐生活化,保障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生活的真谛。设置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不断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另外,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小组和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生活素材的能力和习惯。

最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的认知和对生活的体验才刚刚开始,要不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发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教师在选择题目时,要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和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健康地成长。

四、结语

生活化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不仅是当今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更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不断发展的根源。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既需要学生加强对生活的体悟,更需要教师的主动参与,让小学生的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

作文生活范文第2篇

一、生活化写作的优越性

1.使学生的文章更加富有深度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美好或有趣的事物,通过让学生贴近生活,留意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事或者一些美好的事物,去发现其中的含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将这些美好的事物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入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会变得更加丰富、真实。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的作品更加富有深度。让学生的文章具有生活化,还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是学生可以感悟生活中的美好,间接地促使学生可以乐观的生活。贴近生活进行文章的创作,学生可以通过对生活想象与回忆,就会有大量的素材可写,可以顺畅写完,使文章具有连续性,从而引起老师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意识

让学生贴近生活,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去体会其中的含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融入到生活中,明辨身边的是非。学生具有善于发现的意识,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学生可以感悟生活中的美好,间接地促使学生可以乐观地生活,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进行生活化写作的有效性策略

1.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通过生活性写作可以提高文章的丰富度,可能一些初中生理解能力基础较为薄弱,很难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生活化写作的练习,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需要对这些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与引导,让这些学生可以尽量的走错方向。教师首先需要把自己在评阅试卷使得一些规则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阅卷教师的一些审美观点,然后教师可以指出当前一些学生的写作所存在的不足,并说明这些不足所带来的影响,空洞的作文会让教师感觉到乏味,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有效地让学开始有效的练习。

2.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

写作与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联系,大多学生的作品都是通过一定的素材加上自身的思维进行创作,讲自己的想象融入到作品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所写作品的深度,使文章更加有思维,给阅读者一种真实的想象。因此,教师就需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进行想象,例如如果你身处这一美丽的荷塘月色中,你会有怎样的感慨?让学生通过阅读后进行思考,联想自己身处于这一美丽的景色之中,水流在潺潺的流动,月色皎洁,倒映在水中,荷叶上水珠落下,泛起点点涟漪,会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进一步的思索与想象,学生的感受就会更加强烈,这样也间接的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效率,也是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有了新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对问的思考中,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3.让学生贴近生活,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作文生活范文第3篇

【案例1】

那是一节体育课,体育老师出差了,学校叫我代课。我走到操场,学生已经整整齐齐排好了队。他们说,今天要举行跳圈活动。体育委员很快地摆好了跳圈,全班学生排成两队。一场有趣而激烈的跳圈比赛就开始了。操场上,同学们跳着,笑着,快乐的笑声在飞荡。大家跳圈各有各的样,有的轻巧,一跃而过;有的拖泥带水,钩动了圈,趔趄几下,差点摔倒;有的故意来个高难度动作,在一声声尖叫后扮个鬼脸,收拾了一地赞叹。我也兴致勃勃,不时拿出手机,帮他们拍下精彩的瞬间。两天后是周五,我按照惯例布置了写周记的作业。学生们都盯着我,问我写什么。当我说是自由作文题材不限时,他们却一片哗然,说没事情可以写。我突然想起了那节体育课,告诉他们,那节体育课中的跳圈比赛可以是选择的一个题材。学生还是无法欣然接受,都说已经忘记了。我灵机一动,把拍下的视频放给他们看,并当了一回解说员。这一下他们兴奋了,终于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写的题材。于是,开开心心接受了。

【解读】活动触发动机

学生有了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习作也不例外,学生如果有了习作的兴趣,就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开展活动的次数肯定都是比较多的。大型的,如跳蚤书市、广播操比赛、朗诵比赛、运动会、篮球赛;小型的,如跳绳、拔河、观看影片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喜欢活动是他们的天性,每次参加活动,都兴致勃勃的,相当投入。将活动与作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作文,激活学生的习作兴趣,解决无米之炊之困难,提高习作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案例2】

这是一节作文课,要求是“写一写童年趣事。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作文要求一提出,学生个个愁眉苦脸。问他们原因,都说没有童年趣事。我犯难了。左思右想之下,我决定组织开展一次活动:带一个鸡蛋来学校,看看谁能把鸡蛋保护好。我把这次活动命名为“护蛋行动”。活动开展了,一天,两天,不断有鸡蛋因为各种原因破碎。每破碎一个鸡蛋,我都不肯“善罢甘休”,不是跟着学生哈哈大笑,就是追查破碎原因。三天后,再开始写作文,翻开草稿本,不用多说什么,学生稍作构思,就开始“沙沙沙”地写起来……

【解读】活动生发素材

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活动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诱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启迪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教师应充分发挥儿童爱玩的天性,想方设法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空间,投身到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尽情地玩耍、嬉戏,玩出童心、玩出水平,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小学作文多以命题作文为主,内容一般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即使这样,很多时候学生还是觉得没什么好写。于是,我经常选择各种活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引导观察、加强指导,从而积累写作素材。有了丰富的活动,也就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有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就不会“一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了。

【思考】

1.活动要精心准备

活动是作文的前提,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的活动求新求趣,如组织春游活动,我们不满足于远足踏春,还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在春游的地点搭起帐篷,摆开烤架……在学生欣赏完春天的景色后,再积极参与烧烤活动;又如,组织拔河比赛,可以邀请一些教师参与,有了教师与同学的比拼,学生的劲头更足了;再如,组织《西游记》知识抢答,分成几个组,学着电视节目中的必答抢答与评委转身,能让学生乐翻天……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由教师组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玩。

2.活动要全员参与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写好作文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如果仅仅是极少数学生参与,那么其他学生只能是旁观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情感体验,写起作文来,自然还是一些空话,一些套话。所以教师设计活动,应注重活动的全体性、参与性、互动性,可以是活动中的“角色”不同,参与的感官不同,但活动不应该忽略任何一个学生,做到人人参与。

3.生活化活动要有隐蔽性

作文生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态课堂;构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倡导师生关系和谐发展,语文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化、生态化日益受到高中语文教师们的青睐。下面,本文将结合实例阐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如何变成生态教学。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态课堂的定义

“生态课堂”是借鉴了社会学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就意味着将学生、教师、素材、写作过程变成作文教学课程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个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共处、取长补短,使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个整体取得更高的效率,更使高中生们不再害怕写作,转而爱上写作。

发展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生态课堂,不仅是顺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更是在实现对高中生的素质教育方面迈出了一大步。生态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生态课堂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所以在生态课堂上要实现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学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兼顾对学生的点拨和与学生的交流,这样才能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和谐相处。要达到这种效果,采用现在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采用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还是要强调学生在高中语文作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态课堂实现方式

生态课堂是将课堂还给学生的课堂,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我们的作文生态课堂就是要学生发挥主动性,主动学写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1.培养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态课堂的建立主要基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换句话说,高中生们在语文作文教学课堂上有很大的主动性,而要保证教学效率和生态课堂实践的成功,学生对高中语文作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就是必要条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们才会踏踏实实好好学,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不是一朝一夕。教师们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们看一看他们感兴趣的书,让他们做一做书评。也可以让他们有意识地记录一些生活中有意思或者对自己有启发的事,不需要惊天动地,也不需要事无巨细,然后可以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个热门话题,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写感悟和点评,并找一个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们在一起交流,那么这些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成了学生的作文素材。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同学们做的书评还是同学们做的积累,老师们都要尽量给予正面的评价,孔子都说“因材施教”,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们不同的想法,只要想法是对的就应该鼓励学生去实践。最好能将这些行为设立一个奖赏机制,让学生们从这些小细节中找到自信、学到东西、学会自觉积累。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换言之,学生积累的东西多了,能写出来的东西也就多了。

2.注重互动教学,提高能力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过于注重讲课内容而忽视了和学生的互动,想要改善这种现状,高中语文教师就必须杜绝这种传统的讲课方式,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才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作文课上,教师大多要给学生们分析一个作文素材应该要怎么去运用。这时,就可以请学生举出自己积累的事例,教师可以根据写作要求选择最切合提议的事例来分析,当然也可以列出条件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这些来源于生活的例子。在学生们紧张的讨论中,注意力无时无刻不停留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动脑实践中将理论知识生活化、具象化、生动化,从而明白这些知识是怎么回事,怎么应用,有了理论知识的指导高中生们写作文就容易多了。例如,当教师提出“母爱”这个话题时,就可以让学生们讨论用什么样的素材才能够更好地表现母爱这一主题,而文中“母亲”这一形象要如何去塑造、用什么手法、用什么修辞,等等。

3.注重情感激发,提高写作质量

高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想法与个人感情。文章要以情动人,所以,要提倡高中生“以我手写我心”,即用最真实的笔触写出最真挚、最动人的感情。而这需要积累,在语文作文的课堂上,教师将多年的写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接受这些经验的同时也可以具有自己特色的问题、疑惑或改进方法。在这里,我们让老师与学生平起平坐,这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表现。只有迈出这一步,老师和学生才能无所畏惧的畅所欲言,进行争论和交流。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生态关系是以平等和谐、共同进步的交流为基础的,所以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是必不可少的。

三、实现高中语文作文生态教学需要克服的问题

任何新的教育方法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态教学也是这样。高中语文作文生态教学的实现对学生和教师都有很高的要求。对学生而言要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觉性,并且要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但现在高中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这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配套的专业知识技能,才能完成好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高中语文作文生态教学的实现要有学生家长和学校等多方面的理解、配合与支持。要实现高中语文生态教学的目标,这几方面缺一不可。

总之,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作文生态教学也备受关注。但就目前而言,高中语文作文生态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需要有关部门和相关学术人员投入更多的研究来弥补这些漏洞和缺陷,望本文可以给相关学者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卓亚.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2015.

作文生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策略

一、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探究创新、走进生活的过程。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感受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策略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口语训练内容与学生在阅读课上所学的课文中人和事有一定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也有一定的联系,有些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平日学生观察得少,口语表达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指导全过程要贴近学生,指导学生有意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才能有效强化口语训练,使学生感到可说的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从而提高其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一年级语文教材下册口语交际内容“春天在哪里”一课,在进行口语训练时,教师组织学生到户外去观察,感受春天的气息,领略春天的美好,寻找春天的脚步。查阅春天的相关资料:如让学生根据自身衣服的增减,取暖设备的变化,河流上冰雪的融化,加深对春天的理解。在口语训练课上学生们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色娓娓道来,教师在交流对话中进行适时指导。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春天的含义,有意观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许多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生活、感悟语文。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方式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白底黑字的汉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与春的图景。这个画面演示的整个过程就是课文所要讲述的内容,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中沉醉,心灵与“春天”碰撞,自然也就理解了要学习的内容,而且会印象深刻,自己还会对课文内容有更多的想象,这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语文情操。

3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具备适应、享受以及创造生活的基本能力。语文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生活随时随地都要用到语文知识。教师应努力发掘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的结合点,把生活变成学习和应用语文最全面的教材。比如可以安排学生以黑板报或文稿的形式把生活中的故事写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针对部分学生铺张浪费的情况,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明辨利害,倡导节约;进行社会生活专项调查,开拓更广的学习空间;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开展广告、标语错别字纠正的文字环境活动,都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在平常的家庭生活中,鼓励学生为父母讲解一些社会上的热点新闻,为他们读报纸,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语文服务,像为家长讲解各种生活器具的说明书等;有的学生的父母是做服装生意的,学生可以尝试一下服装广告的设计;有的学生的父母是做水果销售的,则可以尝试一些有关水果介绍的文章的写作。上述这些训练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4作文教学生活化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每一位文学家的优秀作品都是他们深入生活才完成的。作文是教师与学生都倍感头疼的教学内容。我们要以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重新认识写作,以生活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乐于写作,学会写作。

1)让学生认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学生写作中经常反映没有内容可写,认为写作就是要写一些大事,那些生活琐事根本上不了台面。这是学生写作中一个误区,使得学生往往没有内容可写。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这座大厦的基石。写作就是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学生认清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知道写作究竟要写什么,自然会消除对写作的畏难情绪。

2)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注意观察细节,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要教给学生总结的方法。写作基于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原始反映,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砌。我们要教会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有效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学会总结,将大量的生活素材内化为自己的材料,在写作时以便提取与内容相关的资料。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能够优化教学过程,让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袁亚琴.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及操作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06).

[2]付先梅.浅析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小学版),2009,(05).

作文生活范文第6篇

生活;积累;技巧;修改

【中图分类号】 G63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3―0100―01

“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初中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不断求索,多方尝试,对如何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做了一些探讨。

一、兴趣是写作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创作动机,从而实现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因此,我们应采用多层次、多角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以及观点。如,教学七年级《童年记忆》时,笔者采用“一张老照片的故事”的新颖教学形式,让学生从老照片中提取记忆,交流感受,使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和余地,通过指导,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脑细胞,将童年最深的记忆以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文章,是在兴趣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不仅能够流露真情实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实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二、生活是作文生命的源泉

初中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基本功抓起,那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让作文教学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引领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勤于练笔,以此逐渐丰富写作素材。如,教师节献礼写《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一文时,笔者结合教师节系列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日常生活,抓住细节,赋予个人特点等,同时通过人物专访、角色互换等,提升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的审美能力与人际交流能力,让学生能够及时并且准确地记录自身的经历以及心路历程,从而丰富写作素材,实现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积累是作文生根的土壤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有的人写作文,佳词妙句信手拈来,这正是积累的外显。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推荐的课外书目,而且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阅读对身心有益的小说、报刊。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能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阅读、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汲取书中的思想、知识的营养,从而提高人文素养,逐步丰富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学生在阅读中,碰到极为精彩的句子、段落,或是触动情思,或是产生共鸣,若能将其摘录下来,不管是读书笔记,还是剪报、妙语连珠、成长印记,无疑会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我们可以借助学校平台定期组织一些学生参加比赛或成果展示,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写作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四、技巧是作文成长的桥梁

“熟能生巧”,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很难奏效。但学生本已害怕写作文,如果教师还不定期地随意布置作文让学生写,只会“雪上加霜”。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扩写、仿写、续写等形式多样的片段练习来强化学生的作文训练。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时,要求学生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展开想象,写10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学习朱自清的《春》时,笔者要求学生仿照“春草图”或“春花图”,描写一幅秋景图;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要求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描绘:玛蒂尔德得知耗费十年青春所还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时,她此时想了些什么?这些句、段的写作练习看似有难度,但只要学生充分运用好自己所积累的素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作文生活范文第7篇

一、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1.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概念。所谓小学语文生活化,是指将语文教学活动放置到生活背景中去,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实践性活动在语文教学体系中的比重。

2.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之所以倡导以生活化的方式去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是存在深刻的原因的,具体来讲可从如下的几个角度进行探析:其一,从语文教育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来看,语文教育最终需要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去,而生活实践的不断发展会对于语文教育的内容、方向和形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二,从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经验来看,以生活化的方式去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以提升,并且实现其积极性的激发,这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1.积极树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作为教学行为主体的双方,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改变语文教育理念,积极树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正视小学语文教育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生活化的发展和进步。为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针对语文教师群体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的培训和教育,使得教师意识到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其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实现教学质量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其二,积极在学生群体内开展语文生活化的宣传,使得学生意识到语文与生活之间是离不开的,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语文考试,而是生活基本能力的培养。

2.不断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还需要从语文课程体系入手,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简单来讲,要重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体系,增大实践性课程内容的比重,充分展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特点。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依据新课改教材的教学大纲,积极将实践性活动融入到课程体系中获取,尽可能地实现原来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以体现出实践性特点;其二,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实践性活动,比如语文作文比赛、语文演讲比赛、语文情节表演、语文诗歌创作等活动,使得语文教学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其三,积极将能够体现语文知识的相关案例纳入到课堂中去,充分展现出语文课堂内容的实践性,构建完善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体系。

3.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创新。既然是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内容,就需要遵循生活化语文知识的特点,积极采取对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推动。为此,积极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积极利用情境教学法,以创设具体情境的方式,使得学生融入到语文情境中去,以实现其实际语文素养的提升,保证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其二,改变以往传统考试评价机制,形成语文创新评价思维,从学生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角度去考量学生的成绩,以便鼓励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实际生活化教学中去;其三,重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实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灵活调整,强调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动手、动嘴、动脑,以形体语言的方式去学习语文。

作文生活范文第8篇

笔者以为,生态视野下的高效作文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一个追求――原生态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个类比的说法意味着教育的过程不同于标准化工业产品的制造流程,而是类似农民种地一般,是促进生命的成长和成熟、付出辛苦和等待的时间进程,才能看到成效的。

而现如今的一些作文课,要么大动干戈挪用光怪陆离的多媒体“武装”课堂,通过课前反反复复劳民伤神的彩排来“优化”课堂,逐渐呈现“花架子”、“伪作文”的态势;要么紧盯高考,作文模式套路“满天飞”,学生反而成了写作的旁观者,难怪有人认为现在的高考作文考不出学生的真正作文能力,考的是学生对已经高度模式化的作文方式的熟练掌握和对社会主流思想的套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见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流表达的生活场景,切实关注学生的生活轨迹,让他们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始终以饱满的情绪深度参与作文的全过程。优秀的作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通向学生的真实生活,指向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原生态作文”教学的起点应当从教师角度的一厢情愿转为师生双边的两厢情愿,从学科教学的单极取向转为科学与情感兼顾的两极取向甚至多极取向。这样的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心灵得以自由飞翔,使学生的个性尽情绽放!这时候写出来的作文,才真是“言为心声”的,展示的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的是一个原生态的自我,从而真正诠释了教师引领下学生生命课堂的内涵。

二.把握两个特点――多样性、平衡性

1.注重多样性

有生态学家发现,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如果缺乏了多样性,该系统就不再具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因而,在习作生态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多样性。一方面,从习作指导的角度来说,要倡导选材的多样性、文体的多样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选择习作题目的时候,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在鼓励学生创新的时候,要力求避免单调,注重多样。只有这样,他们的习作才会充满活力、丰富多彩。从指导方式来说,要因文而异,求新求变。有的课侧重读写结合,有的课侧重情景创设,有的课侧重思维纵深。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评价显得格外重要。评价的方式可多法并举,如配乐朗读、建立写作档案、张贴展览、评比习作标兵、出版班报、家长评价、上传网络、推荐到刊物发表……不要对学生的习作要求苛刻,要善于捕捉亮点,不断促进每一个学生获得写作的成就感,让学生在教师的多元评价中充分享受习作带给他们的快乐。

2.注重平衡性

任何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平衡的系统。高效作文教学的平衡性首先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平衡上。要打破“教师是绝对主角、学生在教师制定的框架下书写”而导致作文教学生态失衡的现状。教师要以和学生平等的姿态参与到习作过程中来。例如教师经常为学生读自己的人生随笔,与学生写同题作文,积极撰写教育博客,开展网上交流,在和学生一起经历习作全过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习作建议,师生一起在作文的园地里交流、欣赏、吸收、批判、改进。这样的习作过程,才是师生语言与精神同步发展的生态过程。以这种师生关系的平衡为基础延伸出教师教学过程的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学生学习写作能力的均衡发展,这无疑是作文生态平衡性更高层次的体现。这样生成的课堂才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是师生得到知识浸润和心灵滋养的地方。

三.构建三个层面――生态位、生态链、生态圈

1.找准生态位

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在生物群落中占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履行一定的角色并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物种之间无等级差异。

遵照这种理念,生态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追求自由生长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联系我们的作文教学,教师要承认班级不同性别学生、不同能力层级学生、不同个性学生的差异,认识并尊重他们的差异。在关注习作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关注写作中出现的“另类作文”“创新作文”“问题作文”的时候,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找准生态位,有什么优点和特长,为学生写作的下一步发展和进步提供建议和参照,以便学生及早更好地认识自我,找到实现自我的舞台,进而针对写作目标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不同特点,来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指导方式和手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满足位于不同生态位的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让优等生有更高的台阶攀登,让后进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2.建立生态链

不同的生态位面临的问题不同,隶属也不同,不会产生竞争,不同的生态位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生态链的形象描绘。写作与生活的关联过程也是如此。

写作与生活的勾连表现在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去实践、去创造。当学生悟出他们热爱的生活之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作文时,学生便有源源不断的东西写了。中外名著、唐诗宋词、人物传记、历史巨片……无一不是极好的作文训练材料;导游的名胜解说、晚会的节目串词、主持人的精彩妙语、媒体广告的生动用语……无一不属极好的作文训练的范畴;学生的随笔、班级日志、利用网络建立的作文空间等课外练笔与课内习作相结合,无不可以将其一并纳入评价的范围。整个过程中写作与生活环环相扣,使写作水平从低级向高级推进,呈现出往复上升的动态特点。这种动态过程与学生个体成长的轨迹是合拍的,符合学生个体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从准备到酝酿到明朗到再验证的创造性思维的规律,符合从模仿走向个性表达的创作规律,整体上它营造了一个相对良性的写作生态。

3.构筑生态圈

现实作文教学中,“花盆效应”(即指封闭的而非开放的,僵化的而非创新的,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进行封锁式小循环的生态环境与教学特征)时有发生:学生不为需要而习作,不为交流而习作;作文的过程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命题作文,过分强调审题;相当多的老师甚至强调让学生用不着边际、空洞枯燥的语言去表现所谓有“中心”或表达自己不真实的感情……这些做法削弱了语文教学中的课堂生态个体与群体的创造性,泯灭了实践精神。

我们希望把平衡、亲和、融洽、和谐的教育精神贯注在作文教学的每一个有机的因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一个这样的作文生态区:学生和教师共同掘开生活的源泉,仿佛置身在一个充满魅力的“生态学习场”,如同铁块进了磁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被磁化,自主、自由地发展,个性化、多元化地发展,可持续地发展;在“充满创造、充满激情、充满生命活力”的作文表达中,让每一个人体验快乐和充实;在作后的归纳和领悟中,让每一个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和提高。这使师生浸在一个光明、温暖、纯洁、疏朗、博大的氛围中,促使“高中作文教学”成为师生持续发展的精神需求,促使高中作文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谋发展的、和谐共振的“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