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道树教案

行道树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行道树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行道树教案范文第1篇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学校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并请各位代表提出意见。

2011年度,我们赵庄初级中学在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内部管理不断规范,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逐步迈上新的台阶,社会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

本年度,我校先后被评为县“职教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农村中小学四项配套工程先进单位”,“迎奥运·修远杯”全县教职工乒乓球比赛团体三等奖以及徐州市“校校有网络,人人有主页”,主题活动先进集体,成绩的取得凝聚了每一位干部成员和全体教职工心血和汗水,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一是内部管理方面:三月份,我们通过反复酝酿、几上几下,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进一步优化了管理制度,“赵庄初级中学课时奖计算与发放办法”“10年中考奖励方案、评优评先方案、职称评定方案、期中期未考试监考阅卷标准方案”等等。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优管优酬的分配原则形成了良好的激励机制,从而形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中公平竟争的良好态势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优化了管理机制,在全校形成了比能力、比奉献、比贡献的良好氛围。

在教研室组织的电教优质课评选中,我校年轻教师孙秀芬荣获县二等奖。在丰县首届“教坛新秀”评选中,我校年轻教师张卫丰荣获“教坛新秀”称号,副校长张旭在丰县第四届“青蓝工程”评选中荣获丰县青年优秀骨干教师称号,8月份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学校德育处、安保处和团委利用自身优势配合学校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评选、文艺汇演、阳光体育锻炼等。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大大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安全教育讲座,法制报告会,交通安全图片展,美术作品巡展以及平安校园和廉洁校园的创建等等。运用主体班会、黑板报、升旗仪式,创办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净化思想,自我教育。努力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育人环境。“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为支援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踊跃捐款,前后两次共捐款33646元,向灾区人民献上了全校师生的一片爱心。

三是教育教学质量方面:2010年中考,我校600分以上学生超过50人,36位同学考取丰县中学或民族中学,在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丁运洪老师辅导的学生刘玉州荣获县一等奖,于世展教师辅导的学生邱文娟、柳林老师辅导的学生孙畅、齐桂香老师辅导的学生张歌、张德领老师辅导的学生于千、侯慎国老师辅导的学生王盼、段玉荣老师辅导的学生魏冬冬都荣获县二等奖。另外,段世周老师设计制作的《心脏血液流动及气体交换》在徐州市2010年度中小学学科教学软件评比中荣获市二等奖,辅导学生作品《环保周刊》参加全省中小学电脑制作评比获省优秀奖,张际社老师辅导学生参加深圳国际少年儿童书法摄影大赛中成绩优异,荣获“一等到园丁”奖。

四、教科研方面

杨文柱老师撰写的两篇论文《新课程下的教学态度》和《欧姆定律》先后发表在省级刊物《中学物理杂志》上。 《1》

袁吉利老师撰写的论文《给学生插上自主参与的翅膀》发表在省级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课题论谈栏目,在全省课改论文评选中,丁运来、董艳云、渠秋侠、孙雪、王梅、袁吉利、崔红英、七位老师获省三等奖。

蒋新莲、刘斌、渠敏、孙翠华、吴香芹、杨文柱、殷秀菊、袁雪梅获省优秀奖。

在市教育学会组织的优美教案评比中,渠秋侠、孙翠华、丁运来、王慧静、殷秀菊都获市三等奖。

在徐州市陶研会论文评比中,王颖颖、渠敏、袁吉利、张旭四人获市三等奖。

在丰县第九届科研杯论文评比中,王颖颖获县一等奖。蒋新莲、渠秋侠、王慧静获县二等奖。袁吉利、殷秀菊获县三等奖。

五、后勤管理方面:强化责任意识,注重精细管理,建设和谐校园环境。

本年度,我校进一步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按照优化上档次的思想,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对学校花园重新设计、绿化,改造假山和雕塑景点,在主干道和次支道两旁分别栽植三种行道树、弈树、女贞和白杨50多棵,栽植棕松26棵,并移植部分竹林和小叶女贞,紫薇、紫叶素、樱花、腊梅等。校园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校园环境更加美化和谐。

同时,我们与丰县华展广告公司联系,在办公楼和学生宿舍楼醒目位置加并点缀铸金标铁皮字,求真楼“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并放在悬挂学生守则和学校“三风”建设,从而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行道树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课堂教学 低效提问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94-0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现有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形式新潮别致了,教学手段丰富多样了,学习氛围也自由热闹了。可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否真的有效?是高效,还是低效?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提高了没有,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于是创建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被凸现出来。

笔者认为,要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但我们的耳边还是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唉,课堂教学任务又没完成。”“哼!这课没法上了,整堂课都是我在自问自答,问题抛下去,犹如石沉大海。我整个在唱独角戏。”为何在高效课堂教学呼声日高的情况下,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却存在诸多问题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课堂提问低效的现状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提问恰当,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心智;若不恰当,非但无益于教学,而且会堵塞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语文“日久生厌”。所以,提问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提问质量都关系到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但由于有些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理念认识模糊或有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导致了课堂教学提问低效甚至失效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如下:

1.课堂沉闷,回音寥寥

有些语文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并未充分重视,殊不知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成败。笔者曾听过一堂七年级的公开课,按理说七年级的课堂教学气氛应该较为活跃,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可那堂课却让我们在座的听课老师如坐针毡,教师提问的反馈情况很糟糕,举手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便是点名回答,站起来也是答非所问。尽管教师在卖力地讲课,创设了一个个的问题,想尽力启发学生,可是学生并不买账,应者寥寥,大有沉默是金的味道。很明显,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有欠妥当,问题设置过难,抑或问题不清,学生未能搞清楚教师的问题意图,题目尚且没搞明白,又何来回答一说呢?这样必然导致课堂陷入沉闷之境,而沉闷的课堂也会大大降低教学的效果,老师精心设计的教案也会因沉闷而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又何来的高效呢?

2.课堂互动,华而不实

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为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些教师往往设计大量浅显易答的问题,美其名曰:活跃课堂气氛。这种肤浅的提问,课堂气氛是空前热烈,但实质上是相当空洞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往往只提问那些有所准备、希望表现的学生,因为他们不仅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还能通过回答满足表现的愿望,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而那些没有准备、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对提问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这样,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是那些乐于表达的学生参与了课堂交流,而大部分学生却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尽管如上做法,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 也因为此有人发出了呼唤:“语文不需要华而不实的‘热闹’,语文不需要空中楼阁的能力”。“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我们身为人师,站三尺讲台,执三尺教鞭,育祖国之未来,对此不得不深思。

二 课堂提问低效的成因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间的桥梁和媒介。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的重要形式,因此,课堂提问有效与否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为此,笔者从以下两方面来谈谈课堂提问低效的成因。

1.学生因素

第一,缺乏学习语文的动力。(1)社会上有部分人对语文学科重要性认识不清。比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流行过一种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口号的产生使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降低。(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使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促使部分学生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学生对语文学习尚且提不起劲,在课堂教学中,他们的学习态度又能好到哪去呢?如此态度,面对老师的提问,我们又能苛求有多少学生会参与呢?

第二,缺乏回答提问的信心。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阅读面太狭窄,课外知识积累十分贫乏,学生缺少语言之“米”,自然学习语文时底气就不足了,简单课内基础知识的掌握尚可,但理解性的阐述概括能力比较差,学生面对老师的课堂提问自然便有些力不从心了。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学生课堂口头表达能力的自信心不够,进而对课堂提问日渐卑怯,以致慢慢退出课堂参与者的角色,转而成为“观众”,静看老师的“表演”。

2.教师因素

第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偏差。(1)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促使语文教学不同程度地异化为应试的训练。教学脱离实际,教学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很多教师认为他们要做的就是把所谓“客观真理”教给学生,而恰恰是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导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不断丧失,甚至使学生学习负担、厌学情绪不断加重。(2)伴随课程改革的热潮,广大教师越发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着实让人耳目一新。然而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课堂提问却常常被我们忽视。在部分教师的思想深处,旧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出台,课程改革搞得如火如荼,但他们还没有自觉地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工作,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老方法。

第二,教师课堂提问的缺陷与不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可见提问在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互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造成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缺失,失去了提问本身的意义。联系平时教学实际,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提问未能体现主题性。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漫不经心,往往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教学中总会出现类似的口头禅,比如“是不是”“对不对”“在哪里呢”……诸如此类,从而导致“满堂问”。且所问的学生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即可回答,根本无须动脑。而过多的低思维度问题,并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培养学生思维。遗憾的是部分教师沉醉于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此举实质上是低效发问,根本无益于课堂教学,且这种“随口而至”的提问毫无美感与艺术性,反倒桎梏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再则少部分教师在教学提问中“事无巨细”“信手拈来”――低级、重复、漫无边际、模糊的问题统统抛给学生,而且所提问题大都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教学主题。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导致问题数量很多,但线索不清、条理混乱、重点不突显。有时候,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学生会一下子没了声音,即使是指定回答,也常常会答非所问。这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意图不明导致的。整堂课学生跟着老师左思右想,手忙脚乱,若问其收获,又往往不得要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可以说,提问的繁杂细碎,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课堂提问未能体现层次性。课堂教学要解决文章中的重难点,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的,还需要设计提问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以此完成教学任务。而这一组问题的设置应遵循学生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抱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性不高时,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在提问设置上是否有问题,比如自己的提问设计有没有体现层次性,问题呈现是否梯度化。对于概括、归纳、抽象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来说,难度较高的问题,若没有一定的启发,便把问题一股脑儿丢到学生面前,让学生自行思考,是极为草率的做法。教师如此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望而生畏,甚至产生消极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造成“冷场”影响教学进程。

再次,课堂提问未能体现差异性。课堂提问是为了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而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影响,是存在差异的。自然而然,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就会有高有低,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目标,培养所有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差异,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全力以赴努力避免学生能力差异的扩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但要呈现出多样性,更应该具有针对性,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否则会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积极性受到抑制,思维缓慢的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而很大部分教师在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时,未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实施无差异的问题设计,结果提问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一味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就导致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营养不良”,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吃不了”“厌食”现象发生。

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热闹,教学顺利进行,获取圆满的答案,他们的提问往往会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抑或为让后进生不分散注意力,专挑选他们作为提问对象。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的课堂准备很充分,课堂问题设置也不错,只是那位老师对一些学生的举手似乎视而不见,站起发言的学生始终是那些成绩好的,哪怕是简单的问题也是如此。我特别留意了一下,那堂课中,回答问题的学生共有9名,最多的一位学生回答了4次。也因为此类教师认识的偏差,所以他们的课堂提问往往重点不突出,无法正常发挥优等生的表率作用,自然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不到激发,甚至影响到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最后,课堂提问未能体现开放性。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一般都有一个确定、标准的答案,任何与这个答案不相一致的回答都将被老师否定。由此可见,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主要功能就是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跟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思路走下去,这无疑钳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学生的个性,与我们的教学宗旨相违背。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认识,充分地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坚持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无错原则”,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的“主置”得到真正的复归。

尽管新课程实施有些年了,但语文课堂上还是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一幕: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是一个接一个要求学生回答,却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直到有学生回答对了,老师便面露喜色,对这位学生表扬一番,于是此环节的课堂提问就随着学生近乎标准答案式的回答而结束。这样的教师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评价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扣字不扣意”,非对即错。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按自己的要求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正确甚至是有创造有见地的回答“格式化”。这样课堂提问的过程实质上就简单成了知识的搬运过程,俨然与当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相违背,而这种封闭式的课堂提问无疑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极为不利。

不仅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存在如下现象:(1)教师提问的方式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缺少学生向学生提问这种方式,更别说是学生提问教师了。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部分教师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一味让学生“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样的学生必定是越学越没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能力。(2)教师提问语言单一,如:“这篇文章讲了个什么故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与体会”……这样的提问在我们的课堂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学生对此产生审美疲劳。如此提问味同嚼蜡,而学生是口味刁钻的“食客”,这样单一的提问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

由此可见,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课堂上这样的教学提问无疑使课堂上学生思维不积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如此做法何来语文的高效课堂?更何谈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不得不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 课堂提问低效的对策

新课程要求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由粗放型向目标型、节约型、高效益的方向转变。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既要使教学活动趣味盎然,充分挖掘作品的思想美与艺术美,又要从枯燥烦琐的讲解、训练中解放出来,巧作点拨,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学校中存在被动、单一、封闭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语文教师应让课堂提问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上课态度就认真,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反之,如果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态度就随便,学习效果自然就差。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学生被动、消极地“要我学”为热情主动地“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一,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有位教育家说过: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只有学生信任你,才会向你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可见,师生感情是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尽量缩小与学生间的距离,走到学生中去,努力营造一种开放、自由、民主、平等的语文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教学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热爱学生,要对学生产生“亲和力”,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融洽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态度,进而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二,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人说,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有进步和获得成功。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很强的学生,不能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落伍者”,更不能总是给他们“敲警钟”,应尽力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在课堂上我们应尽量多地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好极了!”“你真厉害!”“进步很大哦!”“你的回答很精彩!”这些美好的话语,我们应该毫不吝啬地献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1)教师情感渲染,以感染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若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因此得以发挥。(2)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语文课应该是内容丰富的课,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不涉及。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某些表面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置于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且富有趣味的环境中,使学生以愉快欢乐的情绪进行学习。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陈旧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未来社会,更难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而应试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枯燥乏味得只剩下灌输,学生被老师牵着,被动地学习语文,兴趣得不到培养,创造潜能得不到激发,就连语文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灵性。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参与者,是接受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异想天开,促使学生多想、多问、多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学会的知识去认识探索新的知识,发挥学生自己最大的潜能。

教师除了转变教育理念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具有敏锐的触觉,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身边、生活中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资源,把握提问机会,将学习实践与学生的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等紧密地联系起来。

3.优化课堂提问

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而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语文学习,笔者认为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为此,笔者认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提问设计,力求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提问要明确目的,体现主题。首先,课堂提问的指向要明确。(1)教师提问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使学生较快掌握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语言要清楚,表达要准确,把问题交代清楚,让学生明白教师在问什么。教师在提问时应尽量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避免含糊不清提问的出现。尤其是对语文水平不高学生的提问,教师用语要力求简洁、口语化,尽量少用复杂的语句,以免增加学生无谓的思考,浪费课堂有限的时间。(2)语言教学中的每一个提问都应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认真设计课堂提问,教师需对课堂提何问题、何时提问、提问谁、提问结果如何等都要有明确的准备,力求克服课堂提问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课堂提问的主题要突出。每篇课文、每堂课都该有它的教学重难点,而对重难点的分析正是学生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最佳契机。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需认真钻研教材,把提问的重点放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上,问那些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来突出重点、攻破难点。高效课堂追求是“妙在这一问”的境界,此类主问题的设置往往显现“以一抵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例如:笔者在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设计了两个主问题:“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爸是如何教育、影响‘我’的?”“‘我’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笔者用这两个主问题牵动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而且这两个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铺垫引导、层层推进、师生互动,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整个过程流畅,并有亮点。

第二,提问设计要设置梯度,体现层次性。《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说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差异,要有一定层次,要有梯度,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尤其是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教师更要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把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学生循序渐进,逐级而上,“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例如:笔者在教授《看云识天气》时,当时设置的教学重点是想让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平时对于文章写作特点的教学总感觉太过抽象与笼统,学生生吞活剥地被动接受,缺少自身体验。于是笔者尝试着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解决“请选择一种你们认为最快的方式,尽快地把文中每一种云和天气的关系理清楚”这一问题。通过交流,学生发现最快的是采用“图表法”,接着笔者追问“根据本文特点,怎样列表更好些?”通过师生交流、评价,最终利用表格把每一种云和天气的关系都一一反映清楚。笔者再问“可见图表法有何好处?”此时学生大多心领神会,图表法既能全面而清晰地展示课文要告诉我们的知识,又能很好地体现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此时笔者适时地追问“既然图表法这么好,能否就用它来替代文中二至六小节的内容呢?”要求学生把课文相关语段和所列图表作对比,很快学生便总结出原文过程描摹准确、具体,动词运用十分丰富,各种词语巧妙地配合使用,说明方法融合在描写中使用不留痕迹,再加上各种修辞的运用,更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而以上这些特点都是图表无法表示出来的。此时再问学生“本文的写作特点”,学生已经是了然于胸,顺利地完成了笔者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笔者坚信,这样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层层剖析、循序推进的提问法,不仅能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而且也会带领学生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第三,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体现差异性。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提问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因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根据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进而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消。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保护每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都能得到展示。

首先,提问要“适量”,是对提问量的要求。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不能提问不断,既无法让学生冷静有效地思考,也破坏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割裂了文章的完整性。为此,高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提问需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和摒弃“满堂问”的形式。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注意运用归纳和合并的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适当、适量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

其次,提问要“适度”,是对提问难度的要求。提问设计的关键之处在于问题难易度的把握:问题太难,或是回答的学生寥寥,成了几个尖子生的能力展示台,或是导致课堂陷入僵局,而水平低下的学生只能充当“看客”――被动接受,甚至厌恶语文课堂;问题太易,学生三言两语便可解决,也失去了讨论的价值,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为此,度的深浅,得根据学生语文能力的个体差异决定。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主要设计三级目标:便于优生思维训练的综合题;便于中等生的思维训练的基础题;便于差生的基础知识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度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因人施问。如教学《乡愁》,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提问:(1)你能有感情地朗读文段,并熟练背诵吗?(2)你能回忆起几首表现怀念祖国或思念家乡的诗,并背诵吗?(3)你能以“家乡”为话题,写一小段话,表现你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吗?这三个层次的提问,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最后,提问要“适时”,是对提问时机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每个问题的提出都不应受教师主观意志左右。问题提出后,能否被学生解答。(1)要受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限制,需有知识铺垫作基础。否则提问过早,学生认知结构或思维过程上出现断层,欲速则不达;提问过迟,结果往往是皆大欢喜,此时的提问早已失去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2)还受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限制。学生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思维兴奋,此时一石能激千层浪,反之则千呼万唤难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或利用最佳时机,提出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这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提问设计要新颖多样,体现开放性。“开放性”提问,指思路较为广阔,答案不是唯一的提问。教师针对课本中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开放性”提问,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牢固掌握知识有一定效果。而且此举也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拓展学习的空间,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做到开放性提问,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提问评价力求多向化。一位教育理论家指出,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知识生成、创新的过程。每个学生对同样的问题因有自己的经验背景,渗透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常常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力求做到提问评价的多向化。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尤其是对他回答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冷落,或者答对了教师不及时肯定,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回答不但要及时地反馈,而且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而不单单是简单的“正确”“不正确”应付了之,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做笼统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如:(1)当学生举手回答却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思路混乱时,笔者会面带微笑地说:“先别紧张,你可以先坐下再考虑,考虑好了再告诉我们,好吗?”“想好后,我相信你会说得更精彩。” 这种发自内心最廉价的“剂”,会鼓励优秀、激励后进,让评价用到实处、恰到好处。(2)当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喜欢重复别人的回答,通常笔者会说“你认为这很重要,要强调一下,对吗?”学生会开心一笑,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可谓一举两得。(3)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善时,笔者通常会说:“你的思路很好,很善于动脑……”进而又把问题抛给学生“对于他的说法,同学还有补充吗?”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以上情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遇到,而机智多变、常用常新、层出不穷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将是学生赖以成长、发展的“土壤”。

课堂提问的评价要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地提供学生相互评价及自我评价的机会,形成评价主体多向化,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样既释放了评价的空间,又开放了学生的思路,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如: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回答,不管他正确与否,笔者有时先不立即评判,而是询问其他学生,“对照自己的想法,你想对这位同学说点什么?”“对于他的说法,谁来评价?”“对于他的观点,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对别人意见的认可,也可以是对他人方法的补充和更正,使学生都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对话者。在相互交流中,促使学生在解读同学意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意见得到及时补充调整而趋于完善,从而有效地使教学在“倾听、解读、交流”这一动态中向更深层次推进。

其次,提问方式力求多样化。教师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毕竟是单一的提问方式,不是课堂提问的全部意涵。为了落实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和目标: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我们急需优化提问方式,即从单一的提问方式向多样化的提问方式转变:教师提问学生,学生提问学生,学生提问教师。我们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提问方式,通过学生提问增强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注意力,激活思维、拓展思维,开发天赋的潜能等。例如:课堂知识的回顾与复习等低层次的机械记忆问题,笔者通常安排学生互问,可以是同桌互问,也可以是四人小组互问等。这样做,好处多多:(1)把主动权放给学生,给学生制造获得成就感的机会;(2)通过互问,学生大多能顺利回答,帮助他们打消胆怯心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互问,学生对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更明了,更便于理解与掌握课文内容。因为学生要提问,必须自己先对问题进行思维的梳理,自己先明了才能去提问别人,对于别人的回答又要进行分析解剖,所以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语文思维得以提升。

最后,提问内容力求趣味化。教学的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情感指向学习,才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能主动的探究,乐于参与课堂教学。为此,教师设计提问时除了体现形式多样外,还要力求趣味性、创意性,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愉悦

的环境中,体验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教学《行道树》时,借用了腾讯QQ的聊天版面,利用网友聊天的形式,导入问题:“对于张晓风的《行道树》一课,我颇有想法。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可我总觉得是行道树在发牢骚,含蓄地表达内心的不满。不知阁下有何高见?”顿时学生积极性大大增加,纷纷加入到讨论的队伍中来,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效果远超笔者预想。

四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