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称赞教学设计

称赞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称赞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称赞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1.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实现学生与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新课改下,教与学是平等的个体,主要包括:

(1)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体会到自我认识的存在;

(2)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平台上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真诚和谐地对待每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称赞》(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时,教师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小獾和小刺猬进行对话演戏,通过实际的对话让学生自己感受文章的内涵,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1)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游戏式教学方式可以引入到教学当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尽可能地避免在教学中产生与教学无关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负面影响造成的后果;

(3)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性学习,对学习中的疑问提出看法,形成自己的思想;

(4)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采用多种提问形式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必然发生疑问和解答的行为活动。怎样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探索,全面进入思考状态。

(1)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利用一些图片、课件和音乐等直观的教学工具,并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潜能。

(2)教师要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思考的答案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言论;

(3)设置比较性问题,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驱使学生追求新知识。

4.采用新颖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只有创新的教学设计才能创设一个新颖的教学课堂。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体现学生的教学地位,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要清晰,能够全面和综合地体现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教学活动的丰富多彩,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教学。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反思阶段的效率策略

1.提高教学反思的知识素养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方式,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反思的判断是以实事求是和创新为基础。

(1)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与教学相关的知识,这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必然条件;

(2)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教育学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可以理论上提高教师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教师的活动要和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等进行全面的反思,确实朝着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前进。

2.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教师建立良好的反思习惯,对自己的行为和习惯进行审视,保持好的行为习惯,丢掉坏的行为习惯,端正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通过自我检测和反思,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教学健康的发展。教学反思要深刻思考,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要把反思的过程和内容记录下来,保持了反思中形成有用的价值成果。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反思这样才会避免重复性的劳动,也具有共享价值。

3.同事之间相互交流

教师除了自己反思,还要加强与同事的沟通与交流,让同事帮助自己寻找教学的不足。

(1)教师与专家交流,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与专家的交流主要是阅读教育专家的教育著作,领略专家的教育智慧,提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反思。

称赞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设计问题的内容总是过于细致,细致到教学流程的亦步亦趋,细致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句句斟酌。课堂中,教学行进的过程都被教师一一规划。当学生的反应与教师预设的回答有所出入时,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的思绪“拉”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

记得我在执教苏教版四下《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始终把课堂的流程牢记于心,拼命地想着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根本不去关注同学们当时的学习状态,甚至连他们脸上的表情都没去注意。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我按惯例地问:“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爱因斯坦的?”谁知一位女生站起来回答:“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我一愣,这并不是作者直接对爱因斯坦的描述,它可是文中的关键句,我是准备在“品读”环节中才出现的,并组织学生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位伟大的人?因而这时,我没有积极回应学生,不动声色“走过”了这个过程,又继续追问其他同学。课后,听课老师不无惋惜地批评我,原本可以抓住这一生成的资源,直入主题,展开讨论的良机,却白白被我“抛弃”了。一遍又一遍精心准备的课,怎么会上得与我的设想完全不同呢?

很有幸,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的教学,他是这样处理的:

师: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既然爱因斯坦是一位最伟大的人,为什么他会头发蓬乱、衣衫不整呢?

生:因为爱因斯坦工作非常忙。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上读到的。

师: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

生:(讲了一个说明爱因斯坦工作非常忙的简短故事)因为爱因斯坦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事业中,没有多余的时间讲究生活小节。课文中说他边走路边思考着,说明他在争分夺秒地思考科学问题。

生:这么说,课文不是自相矛盾吗?既然他的工作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和小女孩交往,还要在路边等待小女孩呢?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其他学生在座位上议论来了,有的惊讶,有的赞同,有的沉思)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研究价值。你们能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吗?

生:也许爱因斯坦觉得自己的穿着打扮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想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

生:可能是这个小女孩的纯真打动了爱因斯坦,使得他很想从小女孩那里学点这方面的知识。

生:那爱因斯坦为什么不请教大人,而要去向小女孩学呢?

生:也许是爱因斯坦想和小女孩交朋友。

生:一位有名的科学家为什么不和大人交朋友,而要和一个小女孩交朋友呢?

生:我觉得爱因斯坦有一颗童心。课文中就说,爱因斯坦冲小女孩做了一个鬼脸。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仅读懂了爱因斯坦潜心研究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还透过语言文字知道了他具有一颗童心。

事实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有些是在备课时无法预测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方,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的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如果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就能从容的面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课堂教学的推进将“水到渠成”。

用叶澜老师的话说,“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我们的设计是无法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而我们要去做的是: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让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让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唤起他们的力量……

二、 动态的课堂教学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学习”

动态课堂教学的形成需要教师主动走近学生,去引导和激发;组织学生在知识海洋中探索,去努力倾听、关注、欣赏每一个学生,慢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被学生“将了一军”而恼羞成怒,不再以完成教案就是精彩课堂为评价标准,而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学习,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学生们也由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转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在课堂上,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生生之间融洽的互动,自如地表达独特的见解,资源的生成成了课堂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六下《夹竹桃》一课时,设计了开放式的问题,为学生搭建了这样一个激发智慧、释放思想的舞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通过学生“动态的生成”,促使师生之间共同成长。

(欣赏录像:美丽的夹竹桃。正当学生被月光下的夹竹桃所深深吸引,由衷赞赏,联想翩翩的时候)

师:(一脸疑惑)你看,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你带来什么幻想?

生:一幅中国水墨牡丹图,那一只只蜜蜂在辛勤劳作。

生:海洋世界里的“珊瑚群”,这儿一丛,那儿一簇,虫蛾飞过,就像游鱼穿梭其中,嬉戏玩耍。

生:正在上演“皮影戏”,墙壁是现成的屏幕,一个个皮影人物陆续登场,一阵风过,沙沙作响,就像是他们在说悄悄话。……

师:(由衷地赞叹)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让我们走进课文,和季爷爷一起展开联想的翅膀吧!(齐读第5自然段)

接着,我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想象书中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我又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模仿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们带来的幻想,这种由眼前景物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日光下的夹竹桃。这样的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促进对课文的阅读、领悟,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和魅力。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读写合一的原则,由读向写迁移。

教师应当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不造成谬误,不必拘泥于统一的答案。让学生在和谐、平等、合作的氛围中,感受到教师、同伴对他的关怀与人格的尊重。日益增强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敢于大胆发言,各抒己见。他们逐渐能重视自己在自学时的体会,克服对学习困难的恐惧,敢于在集体活动中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合作解决问题。在参加学习目标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中,开始勤于思考,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的每一环节中去。

三、 动态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的“全心投入”

曾经听过一节以“称赞”为主线索的课例,在教学过程中似乎一切进行地非常顺利,甚至在进行拓展性说话练习称赞“ 像 ,能 ”时,学生还表现出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一个个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答案从他们的口中蹦出来,充分的体现了在本课中的习得。但是,就在学生们纷纷表扬的时候,有人表扬起了他们的语文老师。原本很正常的一次学生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喜爱和尊敬,由于有全校的老师在听课,该教师就显得有些为难和不好意思起来。只能礼貌式地用“谢谢”两字作为回应。课后的研讨活动中,有老师点评到了动态生成,如果执教者能巧妙地抓住这个受表扬的机会,学着课文中小动物的样子也回应一声:“谢谢你的称赞,使我忙碌了一天疲惫的身心得到了放松。”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口语交际的氛围,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称赞,使这一课的教学又进了一步。

该老师的“缺憾”也激起了笔者对“动态生成”的思考: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教材编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要努力捕捉生成的课程资源,构建动态的课堂教学,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在实践中,笔者总结了这样几点:

1.动态的课堂,需要教师换位思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应该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学习行为的调控,突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练习。即从课前准备到上课,老师要善于换位思考。教师不只是设计安排自己的活动,讲些什么,提问什么,板书什么,演示什么,布置什么作业,更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着重设计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到些什么?(知识上、能力上、情意上、方法上)怎样学到?(方式方法、步骤环节、时间分配等)究竟学到了没有?(自我检测、双向交流、反馈练习、优中差的不平衡状态如何)怎样指导学生学习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到手?只有注重学法的设计,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实际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不是受制于教案,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教案,调整教学策略,形成一种动态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这个课堂才会是一汪活水,涌动起生命的活力。

2.动态的课堂,需要教师充分的预设。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后几十步棋。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在教学设计时,要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了解,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只有这样设计教学,才不会在课堂中被学生“逼”得手足无措。

3.动态的课堂,需要教师的教育灵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现,自由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一起让生命共同成长。

(1)教学民主。教师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愿意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意见,即使是一个错得很离奇的看法,也能允许他说出自己的理由,而不是一味的训斥和阻止。

称赞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可见,用心备课的重要性。但是,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越来越多的教师也为了这个“完美”,使公开课变成“无懈可击”的表演。然而真正的好课的确需要“精雕细刻”“千锤百炼”,期望教师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真正地“磨炼”出一堂又一堂好课。

2009年我校近一年来实行的校内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互助式研讨活动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不仅每一位老教师啧啧称赞,而且每一位新教师,青年教师也拍手叫绝。

我们英语教研组也投身研讨活动中去,首先让一位新教师自己全权处理一节牛津3A的Unit2 Nice to meet you新授课,自己备课,研究教材找到适合班级学生的教法,学法。老师认真地把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意图,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讨论。

在第一次上课前,老师将教学目标细化为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和语言情感目标。在具体分析学生英语状况、学习态度和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在新课的导入、生词的学习和操练、句型的操练和巩固以及课文学习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在新课导人中,原来是以实物呈现颜色类单词,后来,我们经过研讨改为用身边学生所穿的服装的颜色更合适。通过“Do you know whatcolour your T-shirt/dress,coat……is?的问题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然后让他们看书David,Liu Tao,YangLing,Nancy,Wang Bing衣服的颜色由于前一单元刚认识几个孩子,学生能够清晰地想起他们的衣服的颜色,并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这样就很自然地把颜色类单词引出来了,并进行教学,同时也把课文内容蕴涵在单词中,几个学生初次见面时该怎么对话,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最后让这位教师试上课。

第二次试上课前,几位老师一起再次对教学设计作了修改和调整,经过句型学习后,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重新设计句型的教学环节中,在学习、操练句型“this is……Good morning/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Nicc to meet you,too.”后,把这句型列出来,让学生运用该句型结构就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对话练习。为了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对话情景中,重新设计A、B两个角色,并分别添加一句:Youare welcome,这样,学生在运用新学句型时。能够意识到获得他人的认识后应该表示感谢。同时,作为操练的一部分,要求同桌学生问开展A、B对话,角色互换,避免只问不答或只答不问的情况,使语言练习和语言交际覆盖每一位学生。最后让这位老师再上课。

称赞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院校,因此他的教学模式也就不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们要探索和设计出复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下面谈谈高职院校专业课“三层次五阶段链条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1.“三层次五阶段链条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在安排教学和实施培养的过程中,校内外实践性教学既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层次性:“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即由表及里;又要重视能力形成的阶段性:“从简单——复杂,从低级——高级,从单项——综合”,即由易到难;还要兼顾职业岗位的多变性:“从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即效能转换。

2.“三层次五阶段链条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

学生在校外的实习设计为“预岗实习——轮岗实习——顶岗实习(就业)”三个层次;学生在校内教学设计为“单项技能训练——单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若干个阶段;形成“按不同层次、分不同阶段、链条式模块”的能力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3.“三层次五阶段链条式”实践教学模式应用

3.1三层次实习

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对于子项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安排,就是按照反映三个不同层次的预岗实习和轮岗实习(感性层面的实习)、综合模拟实训(理性层面的实训)、顶岗实习(实践层面的实习)的,效果优良。得到了学生、家长、所在企业称赞。

预岗实习:通过各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认识实习,让学生形成对目前国内各种类型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初步认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观察和判断实习单位的现状;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经营等会计工作流程,加深对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会计核算方法,初步掌握会计核算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及业务流程打下基础。

轮岗实习:安排在第二个暑假的《轮岗实习》目的使学生在经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习后,全面接触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熟悉各种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培养资金链各环节掌握与控制意识,具备中小企业财务主管的潜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铺路架桥。

顶岗实习: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到一些厂矿企业、商业企业、中小企业实习,使学生在毕业前能确定在不同会计岗位上完成或协助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发现问题边实习边搜集相关资料,为毕业设计的撰写奠定良好的基础。

3.2五阶段训练

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性教学,设计为“实物认知——单项技能训练——单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综合会计业务训练”五个阶段。

3.3链条式模块

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的实践性教学安排上,形成了链条式的若干个实训模块:会计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基础会计实训模块成本会计实训模块税务实务实训模块审计实务实训模块财务软件操作训练模块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模块。如图2所示。

4.结语

“三层次五阶段链条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遵循能力培养递进提高的规律,体现了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姜大源.模式与范式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

称赞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以学生为本”;实际交际能力

一、传统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的分析

1.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是教师缺乏课程主体意识的体现

课程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从自身教学出发,单向地决定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动地位。事实上,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因此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教与学双方是割裂开来的,缺少交流,没有互动,老师甚至一锤定音,学生也就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思维僵化,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大大降低。

2.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来看,基本遵循这样的模式:热身(导入)―讲解―语言知识分析―课内练习-课后作业巩固

课内练习往往因为班级内学生数量多,课内时间相对较少的情况,学生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操练和学习。以此为基础的小组活动也只能流于形式。虽然当前有很多教师在其教学设计中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他们所学习过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但实施过程中受到以上限制也会因缺少真实性而流于形式。

二、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之探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构筑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过程。大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地去选择一些信息忽略一些信息,从而得出结论。高中英语的学习则是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蕴含学生以往英语学习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英语知识。同时建构既是对新知识的建构,还包括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从而超越原有经验。通过分析建构过程,不难发现:(1)新知识并不是原封不动地被创造,而是受到了构建者主动参与的创造。(2)学生是不同的个体,由于个人先前经验的不同,他们对新知识的定义也会不同。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人物转变成学生英语学习活动的促进者。首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让每一名学生体会学生英语新知识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关注兴趣的培养、良好英语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对于大部分学生要注意夯实基础,改进评价方式,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要与高考接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并发现问题,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活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将语言知识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实践运用。其次,要避免走极端化,即“以学生为本”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前者强调师生的共存性,而后者只强调学生的存在性。我们不但应该以学生为本,而且同样应该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且更为高级,无形和得体。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教师必须放弃固有的一个答案,要富有思想地去灵活应用不可预测的各种答案。

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外,其内涵修养,备课,反思等都要远远超过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以学生为本”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建议

尊重学生个体能动作用,为他们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帮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大胆的展示中体现他们学习主人翁的地位,更好地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求。鼓励他们尝试运用演讲、讲故事、辩论、阐述感想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语言技能,以增强认知体验,活化感悟。其次,可以通过小组来促进他们合作探究,深化自己的感知,让理解更为深刻,提升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最后,我们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个性化评价。用激励性的语言、欣赏的眼光、鼓掌、点头称赞等来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我们还可以在课堂留出时间来引出课外的话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培养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分析而后获得知识的能力。

如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本的英语教学模式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也会随着大家的运用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杨丽萍.社会建构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称赞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故事 教学 有效运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1-02

“故事”这一文学体裁本身具有通俗性、生动性的特点,对儿童极具吸引力。自新课改以来,随着教学形式的日渐丰富,将“故事”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儿。然而,有些课堂教学设计中对于“故事”的创设效果却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为了减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故事”的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消解,我们来探讨一下故事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有效的语言表述浸润孩童的心智

提到读名著,小孩子们总会苦拉着一张脸。为什么呢?与满幅图画的“小儿书”相比,那些大人们眼中交口称赞的主题、朴实流畅的情节、耐人寻味的语言,一丁点儿都引不起他们的兴趣。苍白无采的语言表达也偏离了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实际。课堂上通过历史故事的启引能有效化解,为使故事富有感染力,在备课的过程中教者要巧妙地对故事进行“有效化处理”,具体而言,就是要口语化、情趣化,贴近儿童的视角与思维。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推敲》一课为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补充介绍历史上流传的“推敲”佳话,有位新教师“偷了个懒”,将网上找到的片段只粗粗改了改:清代文学家纪晓岚从小就聪明好学。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然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写下一副对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肯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学生似懂非懂,反问教师什么叫做“老学究”?“家雀”是种什么鸟?更有学生感慨这个石先生真是太残忍了。背后本想顺势而导的“推敲”意味早已抛诸脑后。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先生也以纪晓岚的事例进行了拓展,只不过他在故事的原版叙述上可是“大动干戈”了一番:

“纪晓岚六七岁时,有一天到私塾去读书,老先生很严厉。纪晓岚从家里带来了一只小鸡。上课时,小鸡‘叽叽’叫起来了,先生一发火拿起小鸡往窗外一扔,把小鸡摔死了。先生说:“给你做个作业,我出个上联,你对个下联。‘细羽家禽砖后死’,纪晓岚下联对出来后,把先生的鼻子都气歪了。”

师:你们来对对看,“细”对什么呢?生:“细”对“粗”。

师:“羽”对什么?生:对“毛”。

师:“家禽”对什么?生:对“野兽”。

师:“后”对什么,“死”对什么?生:“后”对“先”,“死”对“生”。

师:正好这位先生姓石,纪晓岚对出来“粗毛野兽石先生”,把先生给气得。(生哄堂大笑)

孙校长这一番改动效果不言而喻。故事本就是儿童最感兴趣的素材。故事中使用的语言应当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形象的、活泼的、儿童化的语言转述吊足了孩子的胃口,在“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中引发学生惊奇、新鲜的儿童情趣,加之以师生间默契的互动,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巩固新的学习内容。当然,若是教者在口述的过程中,辅之以夸张、幽默的身体语言,想来故事更富有感染力。所以说,巧妙的语言表述能有效浸润孩童的心智。

二、有效的情节选择濡染课堂的角落

笔者曾聆听一位教师讲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上课伊始,教师从《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开始讲起,激情昂扬地为孩子们介绍故事的精彩片段,15分钟后,介绍这个故事的出处――《史记》,接着,让孩子们夸夸这本书,点出这本书是“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教师课堂的开始便设计有趣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这本是不错的策略。可是,故事的选择真的是有效的吗?冯谖、孟尝君各是什么人?里面的人物关系、时代背景怎么这么错综复杂?这个故事跟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内容有关联吗?学生显然是茫然懵懂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故事冷僻了些,大部分学生从未曾听说过。而且故事的内容实际上与要讲的课文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教师在设计的时候也是一讲就丢了,这里对故事的情境创设显然是流于形式了,反而花费了15分钟的时间才导入课题,影响了后面课程目标的进度,对于本堂课的教学来说是无效的或者说收效甚微的。

故事的讲述与铺陈绝不是教学的附属品,更不是教学的累赘物,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课堂上,故事的选择要慎重,信手拈来的设计容易偏离主题。现在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少数老师对于故事的用途更倾向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制造一些欢乐、融洽的学习气氛,从而忽视了用故事来串联教学内容,使之成为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那该如何挑选有效的故事呢?首先要选择符合主题,与文章内容有内在关联的故事;其次要能融于甚至深化教学内容,避免故事在整个教学设计环节中的孤立性、突兀性。在讲述与倾听中,在思考与感悟中,让教学目标悄然达成。所以说,故事的推进不只是一个热闹的符号概念,其背后更背负着教学目标的深度意蕴。故事的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莫要偏离“有效性”。

毋庸置疑,故事的正确选择与运用能有效浸润学生的心智,濡染语文课堂,使教学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若能善于挖掘,选材得当,运用自如,总有一天,“故事”情境的创设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将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称赞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教学日记 教学反思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 growth in Teaching Diary

FAN Shunshao

(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Wenzhou No. 11 Middle School, Wenzhou, Zhejiang 325000)

Abstract Takes the teaching resonsideration the text diary important carrier writing, its recorder author's mentality course, growth experience. After this article selection research of activity's diary, from the scene feeling, will continue to reconsider thoroughl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eaching diary; teaching resonsideration; specialized grows

笔者在充分体验时代进步的同时,依然亲睐文本日记。因为它方便,床头可记;它随意,记录点滴;它真实,毫不造作。它是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载体,是一种有效教研的教研途径。

笔者曾通过教学日记的形式对每次教研活动进行不断的思考,这反映了笔者的教学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下面笔者举某次教研活动为例。

9月23日,今天听了一节课,课题是《真诚赞美,快乐成长》。该课主要流程如下:

(1)导入:介绍一个实验,在两杯天然水凝成冰的过程中,对水讲赞美和诅咒的话,水结晶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形状。设问:实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2)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播放视频:一个孩子获得了博客评比的冠军,却被优秀母亲轻视。

故事分享:一个母亲,先后三次参加孩子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家长会,老师对孩子要么批评,要么漠视,但每次家长会回来,母亲总是鼓励和称赞自己的孩子,最后这个并不聪明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

问:你是否有类似于第一个孩子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有什么感受?你如何评价第二个母亲?

第二环节:走出赞美的误区。

误区一:赞美=阿谀奉承?误区二:赞美别人=贬低自己?

第三环节:游戏。一同学罗列班上某位同学的优点,其他同学猜出该同学的姓名。

(3)布置作业:把赞美当成习惯,用心体会,真诚赞美身边的每一个人!

反思: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这节课学生参与面很广,师生的互动多,课堂气氛活跃和谐,这得益于该课的教学设计很巧妙。

①导入环节所使用的水结晶实验,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眼球,学生惊异于实验的结果时,又初步感知了赞美的魅力。

②通过两个母亲的案例的巧妙运用,让我们感受到了德育无痕的例子,学生也再次感受到赞美的作用。

③游戏的互动很巧妙:“找位同学,赞美他”是教材“我喜欢你……”活动的升级版,教师对教材做了很好的处理,做到了“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这符合了中国人不喜欢直接地表达自己情感的习惯。学生在实践中又一次体验了赞美的作用。

然而,笔者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却一时难以明确表达。

9月24日,让课后随机调研成为一个习惯。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怎样,就是看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这是这节课的即时成效,有些东西学生虽然当时有感悟,但很快就淡忘了,也有些东西可能学生当时没有理解,课后经过反刍,渐渐地就明白了。一节课能否不断改进,就要看我们能否从该课中捕捉到不足之处,能否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疑惑。因此,对学生的观察评价应该有即时性和跟踪性的观察评价。比如课后的随机调研,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观察的不足。平时不管是听课还是自己上课,我们往往习惯于课后直接走出教室,没有和学生交流。学生在本课中留存的疑问也许要等到考试时才暴露出来,也许根本没有机会暴露出来,所以没有及时调研,会错失改进教学的良机,造成遗憾。让课后随机调研成为习惯,是改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途径。

9月25日,课前随机访谈,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这节课是否解决了学生的困扰,推动学生成长了呢?这首先需要明确学生的困扰是什么?

时代的急剧变迁,学生的思想处于急剧变化之中。随着自己年龄的逐渐增长,面对一批批“未来”,代沟不言而喻。所以解读学生越来越成为思品课有效教学的难点。

了解学生共性的东西,如心理特征、学习水平等,这并不困难。但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不同,他们的困惑点也就不同。有效的教学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要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因此课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又细致的了解。比如本课的主题是赞美,学生对赞美的认识主要存在哪些困惑?只有明确学生的困惑,教师才能针对性地精选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共同探索,切实帮助学生化解,避免假、大、空的说教,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如何调查学情,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课前问卷调查。但是问卷的设计和分析非常费力费时,怎样使学情调查变得常态,易操作,可持续呢?课前随机访谈是一种不错的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对学生已经比较了解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把学生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随机抽取个别学生,就某个教学内容课前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存在的困惑,之后在备课中有针对的作为难点或重点纳入教学设计中。

9月26日,教材解读应有一定深度。

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都达到了吗?本课要求学生学会善于赞美,乐于赞美,由于教师没有讲清赞美的含义,也没有讲欣赏和赞美的关系,导致学生依然对赞美认识不全,没有很好突破重点。

思想要有深度,教学要有深度。许多老师认为初中思品课太简单,很浅显,应强调学生体验。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强调体验无可厚非。但是教学内容的深浅决定体验的深浅,体验的深浅决定品德、行为养成(转化)的程度。如果学生只是浅层次地体验一种,只是猎奇,教学有效性就会打折。所以,思品课堂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深度,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深度解读,做到深入浅出。

9月27日,爱,思品课堂的主旋律。

赞美本身就是爱的一种表达。因为爱,所以赞美。尽管“爱”不需要每一节课上都 “大声说出”,但“爱”要存在于每堂课中。课堂上,教师温暖的笑容,谆谆不悔的教导,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都是爱的表达与传递。爱的教育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如果人人都懂得爱,那么我们的社会必定会更加美好。

任何教育者都应该同时又是反思者,教学日记是教育反思很重要也很有效的途径。“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反思是它的灵魂”。这次教研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对这节课的反思却没有停止,教学日记又让反思以文本的形式保留下来,促使我不断地思考和改进课堂教学,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更推动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称赞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课文所记叙的泰国妇女助人为乐的事,感受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2.学会本课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能用“悦耳”、“赞叹”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和第7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对聪明、乖巧的曼谷小象的赞叹,领会热心助人的泰国妇女阿玲的优秀品质。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教学设计

19、曼谷的小象

陷车——阿玲和小象的出现——小象拉车——洗车——阿玲和小象离去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按着读、画、查、找的步骤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让学生按要求用填写表格的方法,分析生字的音、形、义,完成自学。

例:

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难理解的字、词,需要在字典中查找字义时,教师可在重点字下面标画符号,给予提示。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课文中的“司”、“聪”、“赞”是平舌音,“招”和“示”是翘舌音,注意指导学生读准确。“似”和“冲”是多音字,可采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式做巩固练习。

例: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5个生字。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填表法分析字形结构。

3.课堂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识记字形,并做巩固练习。

(四)理解词语。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2.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3.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以“悦”字为例:“悦”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悦耳”。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找出“悦”字是愉快的意思,接着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带有“悦耳”一词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让学生理解“悦耳”一词是形容难听的意思,在课文中这难听的铜铃声是在司机无可奈何的时候,从晨雾中飘来,因而这铃声不仅难听,而且给人带来希望。

(2)“焕然一新”的“焕”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光明,“焕然一新”是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联系文中内容是指小象用鼻子冲着车身喷水,把污泥冲得干干净净,车身变得光亮了,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3)出示“奇迹”、“绝技”、“乖巧”、“赞叹”等词语,让学生用字典查,并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做巩固练习。

奇迹——极不平凡的事迹。课文中指小象很轻松地把陷进泥坑中的汽车很快就拉出来了,真是惊人的事情。

绝技——指独一无二的技艺。课文中指小象从泥坑中拉出庞大沉重的汽车,这种精彩的表现是独一无二的技艺。

乖巧——听话、迟钝、讨人喜欢。课文中指小象善解人意,听话、迟钝。

赞叹——称赞的意思,在课文中指作者对小象的绝技不仅是称赞,而且含有感慨、叹服的意思。

(五)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六)指名读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要求做到读通句子。

(七)作业:熟读课文、背诵第4和第7自然段。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案序号

课题19曼谷的小象备课人公丕菊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泰国妇女助人为乐的事,感受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设计

19、曼谷的小象

陷车——阿玲和小象的出现——小象拉车——洗车——阿玲和小象离去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读题、设疑。

1.本文以什么为题?写的是什么事?

要让学生首先弄清本文是以物为题,记叙了作者在泰国首都曼谷近郊的公路上,泰国妇女阿玲驯养的乖巧聪明的小象,帮助中国司机把陷在泥坑中的汽车拉出来并冲洗干净的经过。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

曼谷的小象帮助中国司机把汽车从泥坑里拉出来。

(二)检查复习。

1.读课文后,你觉得曼谷美吗?从文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

2.指名读描写曼谷美丽景色的句子。

(1)“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

(2)“正在这时候,从桔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

(3)“阿玲摆摆手,笑眯眯地用红润的脸蛋紧贴着小象的大耳朵,缓缓地走进已变得紫轻轻的晨雾里。

(三)指名读课文。

1.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是怎样?

2.指名回答:

起因:汽车陷进泥坑。

经过:阿玲指挥驯养的小象帮助中国司机拉陷进泥坑的汽车。

结果:汽车被小象从泥坑里拉出来并冲洗干净。

(四)指名读1~3自然段。

1.提问思考:

汽车是怎样陷进泥坑里去的?他们能把汽车拉出来吗?为什么?

2.课堂讨论。

讨论中要让学生明确两点:

(1)汽车陷进泥坑的原因。公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加之“昨晚的热带阵雨”,使公路变得“泥泞不堪”。

(2)汽车陷进泥坑的程度。司机“叹了口气”,说要“找几个人来帮忙”,这些内容从侧面写出汽车陷得很深,要拉出来很困难,同时也为下文小象将汽车很快地拉出来起了铺垫和衬托的作用。

(五)学习4~8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提问思考:阿玲是怎样指挥小象把汽车拉出泥坑的?又是怎样把汽车冲洗干净的?

3.课堂讨论。

(1)出示重点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阿玲()汽车()一圈。她()了片刻,()小象的鼻子,用脸()它的扇子似的大耳朵,()陷进泥坑里的轮子。

(2)填写后指名读句子。

(3)讨论;“阿玲(绕着)汽车(走了)一圈”,是在做什么?“她(沉思)了片刻”,什么是沉思?阿玲为什么要沉思?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绕着”、“走了”、“沉思”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作者写“阿玲绕着汽车走了一圈”,是说阿玲在了解陷车的情况。“沉思”是深深思考的意思。阿玲“沉思了片刻”可以看出她是在估量小象的能力,在考虑怎样指挥小象举动。联系下文“她拍拍小象的鼻子,用脸贴贴它扇子似的大耳朵,指了指陷进泥坑的轮子。”这一系列的动作,说明阿玲是在胸有成竹地指挥小象工作。结果是“东一掀,西一撬”,小象很快就把汽车从泥坑中拉出来了。在这里要让学生领悟到小象所以这样成功是阿玲平时训练的结果。

(4)作者怎样赞美小象?让学生画出文中有关的句子。

(5)指名读句子。

4.小象怎样把汽车冲洗干净的?

(1)指名读有关句子。

(2)讨论:

什么是“焕然一新”?小象为什么会把汽车冲洗得“焕然一新”?

“焕然一新”在文中的意思是指小象把汽车冲洗得干干净净,汽车变得光亮了,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小象冲洗汽车仍然是阿玲指挥的结果。阿玲“又走近小象,轻轻摸着它那长鼻子,”是要小象去吸水,“指了指车身上的污泥”是要小象用吸来的水去冲洗车身。小象正是按照她的命令去做的。小象如此乖巧充分体现了阿玲的智慧。

5.小象这样聪明能干令作者赞叹不已。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赞美小象的句子。

(1)指名读句子。

“奇迹,真是奇迹!小象的绝技真让人佩服。”

啊,多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赞叹。”

(2)什么是“赞叹”?作者这两次赞叹内容有什么不同?

“赞叹”是称赞的意思。第一次赞叹“小象的绝技真令人佩服。”它只用鼻子“东一掀,西一撬”就把陷进泥坑里的汽车很快地拉出来。作者亲眼目睹了这精彩的绝技,因而收回由衷的赞叹,是感叹、是钦佩。

第二次赞叹,主要是对小象善解人意、听话、迟钝而收回的。称赞小象聪明能干,也就更加突出了小象的主人阿玲聪明能干。

(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6.“我们”几次向阿玲致谢?她是怎样表现的?

“我们”两次致谢。第一次是感谢小象拉出了汽车。第二次是感谢小象把汽车冲洗干净。阿玲对两次致谢的态度不同。第一次她“笑眯眯地摇了摇头,又走近小象”,指挥小象把汽车冲洗干净。可以看出阿玲觉得帮人要帮到底,突出体现了阿玲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第二次致谢,阿玲“摆摆手,笑眯眯地用红润的脸蛋紧贴着小象的大耳朵”。“摆摆手”可以看出阿玲觉得做点好事是应该的,用不着谢,体现了她乐于助人,不图回报的美好心灵。“用红润的脸蛋紧贴着小象的大耳朵”是说阿玲用这种亲昵的动作夸奖小象聪明、能干,也表达了阿玲助人之后的愉快心情。

(六)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1.讨论:这段结尾为什么要写“……缓缓走进已变得紫轻轻的晨雾里。”?

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桔红色的晨雾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对比晨雾从“桔红色”到变成“紫轻轻的”是因为太阳降低了,往远处看,深处看,晨雾变得紫轻轻的了,阿玲和小象缓缓走进这紫轻轻的晨雾之中,这时人、景隔为一体,作者在这里是用美丽的景色,烘托人的美好心灵,想告诉我们不仅曼谷的小象聪明能干,更重要的是曼谷的景美,人的心灵更美。

2.提问:阿玲是哪国人?“我们”是哪国人?阿玲主动帮助“我们”解决困难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从中领悟出中泰人民的友好情谊,提高认识的层次。

(七)朗读最后一段,体会情景。

1.出示填空练习:

(1)曼谷的小象聪明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