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的启蒙袁老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我第一次迈进学校大门时,我觉得一切都那么生疏。妈妈指着一位教师说:“这就是你的老师。”我看看老师,叫了一声:“老师好!”我仔细地看着刘老师:她个儿不算高,头发长长的,眼睛不大却挺有神的微笑着看着我。我觉得刘老师和蔼可亲,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天自习课,老师布置好作业就去备课了。我写着写着就和别的同学讲话了,我抬头一看,老师正看着我呢,那慈祥的眼神里充满了批评的神色,我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下课后,老师来到我身旁温和的说:“你今天是不是讲话来着?”“是。”我小声的说。刘老师拍拍我的肩膀说:“嗯,知错就改还是一个好孩子!”我点了点头,我看着老师离去的背影,心里默默的下了一个决定,就是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真正有一双“属于自己“的冰鞋,还要感谢我的三姐。大约是在1980年,三姐找了个对象,因为比我大不上几岁,所以我们比较容易沟通。听说我喜欢滑冰,又买不起冰鞋,就带着我到他哥家,在吊铺上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双已经破旧不堪的冰鞋。因长时间不用,冰刀已锈迹斑斑,而且还大两号,不合适。可这也把我乐得要命啊,拿在手里看来看去,爱不释手。
也是从那一年的冬天开始,我自豪地背着这双旧冰鞋,去明泽湖滑冰了。因为积极性高涨、又有时间,几次下来,也能趔趔趄趄滑上几圈,当然跤也没少摔。那时,滑得好的人看到后,总是鼓励我说,小心一点,没什么人想学会滑冰不摔跤的。所以自己也在一次次的跌到中不断进步。
要说我结交的第一个冰友,也是我的启蒙老师,那是1982年的事了。那年我从机车技校毕业,在车间认识了爱运动的孙师傅。孙师傅不到40岁,1.73米的个子, 五官棱角分明,很有阳刚之气。滑冰时,孙师傅喜欢穿一身黑色的毛衣毛裤,在洁白的冰面上,他潇洒地滑行,是那样优美和谐,在当时的滑冰爱好者里孙师傅也算是高手之一呢。
那时我们厂星期六休息,我就拜孙师傅为师开始较正规地学习滑冰了。什么单脚平衡,重心移动、如何蹬冰、弯道技巧等等让我大开眼界。但一周滑一次不过瘾啊,正好有倒两班的,我就与别的师傅或小兄弟换班,这样滑的时间就多一些了。还别说,在孙师傅的指导下,我也可以跟着师傅滑上几圈。正是通过拜师学滑冰,我与孙师傅也建立了感情。原来他不仅爱滑冰,还喜欢游泳、打乒乓球。别说后来他的这些爱好都对我有很大启发。
这双借来的旧冰鞋,拉开了我滑冰这一业余爱好的帷幕。但毕竟是双旧冰鞋,又不合适,我开始有点不满足了,萌生了买一双新冰鞋的想法。但那时刚参加工作不久,每月工资38.9块钱。而一双新冰鞋要51块钱啊。况且工资都交给母亲,每月就5块零用钱,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啊。也是凑巧,有一天一个工友说看到有一个体育用品商店处理冰鞋,我就立马去了。一看是库存的冰鞋,还是名牌“黑龙江”的,质量也不错,但价格也不便宜,要38块,正好是一个月的工资,我犹豫了。这时与我一起来的工友说买吧,没有钱我先借给你。于是,我向工友借了30块钱,背着母亲买了这双真正属于自己的梦寐以求的冰鞋。后来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将钱还上。
俗话说得好,“三分手艺,七分架式”。新冰鞋就是感觉不一样,自穿上新鞋后,在师傅的指导下,加之自己的努力,我的滑冰水平还真提高不少哪。
每年我都盼着冬天的早日到来。滑冰已成了我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乐无穷。尤其是通过滑冰我结交了一批冰友,而且以中老年冰友居多。
大器晚成的是冰友董师傅。董师傅今年70岁了,是个非常干练的老人。他是跑远洋的,年轻的时候没时间,从52岁才开始学习滑冰。目前他可以称得上是大连冰上爱好者中年龄最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人之一。十几年前,刚学滑冰时董师傅可下了一番苦工夫,那是风雪无阻。每天第一个来到明泽湖,到中午才走。而且经常是上午练完了,傍晚再来滑一阵子。由于训练刻苦董师傅的滑冰技术提高很快,而且体力非常好,有一次他在明泽湖二百多米长的冰场跑道上滑了一百多圈,用时1小时5分钟,震住了好多人。而且在六十多岁时,他还代表大连参加了省里的比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对他的这种刻苦精神和执著劲很是敬佩,常开玩笑说你就像广告说的: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啊。
学无止境的是冰友袁师傅。袁师傅是退休职工,1952年开始学滑冰,今年67岁了,是目前仍在冰上飞舞的大连市冰龄最长的冰上爱好者之一。袁师傅的口头禅是滑冰必须要找“感觉”,要滑到老学到老。袁师傅滑冰时包里老是放着几本学滑冰的书,有一本书是60年代出版的,虽然书面已发黄,但保存依然完好。在滑冰的空闲时间里,袁师傅总爱与冰友交流滑冰的体会和技术要领,尤其对如何滑好弯道有独特的见解。看到滑得好的冰友他会大加赞赏,看到有不足之处的冰上爱好者他不厌其烦给予指导,我就从袁师傅的指点中受益匪浅,现在冰友们送给他一个绰号“袁指导”。
桃李遍冰场的是冰友曹老师。曹老师名气可不小,他有体委颁发的正式的速滑和轮滑教练证书。曹老师今年66岁,十几岁就开始学滑冰了,基本功非常扎实。他最爱打冰球,经常参加区、市组织的冰球比赛。曹老师不仅技术全面,精通速滑和冰球,而且在滑冰理论上也颇有建树。加之曹老师又是热心肠,愿意传帮带,所以五十多岁以后,曹老师的主要精力是教学生。从三四岁的小孩到五六十岁的老人,男的女的,十几年来,他培养了一大批冰上爱好者和轮滑队员。
8月28日,广东美术馆,台湾著名摄影家阮义忠回顾展的开幕式上,广州几乎所有重要的摄影师都到场了,这是他们向这位影响了中国当代摄影发展方向的台湾前辈表达敬意的方式,而微笑的阮义忠仍旧谦逊如常,“我只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
展厅里一幅乡村少年跃门而出的奔跑背影,仿佛是童年阮义忠的写照。从一个视农村生活为“耻辱”,而将读书作为逃离之门的农家孩子,到因自学成才、少年得志而目空一切的台北文艺圈狂人;再从名满天下,以创作和著述改变了台湾与中国大陆摄影面貌的启蒙者,到现在,年近六旬,一位谦逊、睿智的佛门弟子和慈善事业的摄影志工,阮义忠的人生路,总令人想起武侠小说中的一代宗师。
――他们出身平平,只有叛逆与奋斗,而后侠肝义胆、笑傲江湖,最后度尽烟云,皈依佛门。
转捩点
阮义忠回顾展的名字叫做“转捩点:一个时代、一本杂志和一个人”,强调的正是他事业的历史价值,特别是他对大陆摄影界做出的启蒙性贡献。而阮义忠对大陆的影响,也能从画家陈丹青对他的肯定中窥得一斑:“中原大陆当代摄影意识的‘启蒙’,竟是一位海峡彼岸‘单独的人’,因此这是何其珍贵的价值,不然,我们怎能知道当今中国的影像文化尚存多少有待跋涉的路途?”
确切地说,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阮义忠编著的两本书对大陆摄影界带来了新的视野、理念和思维方式。在那个时代《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1988年)和《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像新生代》(1990年),有理想的大陆摄影师几乎人手一册。而其时的中国,正是激烈变革的历史节点,80年代种种汹涌的西方思潮以及1989年的历史事件令激情与颓丧、希望与绝望混杂于一体,在混沌的状态里,阮义忠从一直与西方世界保持同步的台湾所带来的信息与价值观念,既是冲击,又是建构。
时至今日,几乎人手一台数码相机或照相手机,人们对影像已经渐趋麻木,对于随时随地一按就能见证某个平凡细节或者重要时刻的大众来说,摄影的本质是什么,似乎无关紧要。然而在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围绕摄影作为艺术,同时也作为重要的媒介手段和记录工具所展开的困惑与思考,是有理想的摄影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不解决无以言前进。阮义忠的两本著作所带来的,恰好便是西方摄影界最重要的,以及最新潮的实践与观念。
《当代摄影大师》一书中,在将桑德、柯特兹、雅克一亨利・拉蒂格等西方纪实摄影大师的作品特点一一厘清之后,阮义忠将他们的身份凝练为:“人性见证者”。阮义忠说:“我们有太多太多的只讲求个人品位的照片,但缺少传递人性的摄影。”这一理念及其更为细节的阐释对于中国纪实摄影的启蒙在今天看来,也仍旧重要。而在《当代摄影新锐》中,阮义忠则将观念摄影这一世界新摄影的脉络引入了中国大陆。
1992年,阮义忠和夫人袁瑶瑶又共同创办了中英双语杂志《摄影家》,这是他对中国摄影产生进一步影响的另一个平台。《摄影家》制作之精良,选材之得当,在当代中国摄影师里口碑极好,通过这个平台,阮义忠依靠自己世界性的交游,在向华人世界推荐西方摄影大师的同时,也令中国的摄影师借此能够走向世界,侯登科、吕楠、刘铮、荣荣等一批中国重要的摄影师正是借助《摄影家》才得以进入两方的视野,并得到认可。正是由此,在展览的开幕式上,一些年轻的中国摄影师,以“老师和师母”敬称阮义忠和袁瑶瑶。
而《摄影家》杂志对于一些湮没于历史的摄影人和摄影作品的发掘,构成了阮义忠的另一种传奇。无论是他与朋友一道对抗战时期一位年轻、杰出却失踪于战场的摄影记者方大曾作品的整理与发表,还是将柬埔寨S-21高中监狱死囚肖像照片在世界首次公开结集出版,都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摄影师和出版人基于历史的独特眼光。
浪子回头
阮义忠能在著述和出版上有如此成就,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摄影家”。
回顾展展出了他的几个代表系列《北埔》、《八尺门》、《四季》,多创作于1980年代,体现了他作为纪实摄影师,对某地的持续观察和记录能力。而在代表作《人与土地》专题里,围绕孩子展开的《成长》,围绕农田劳作展开的《劳动》,围绕宗教展开的《信仰》以及围绕老人展开的《归宿》,四部合一,呈现了台湾土地之上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这些作品大多是他用35毫米的小相机随时抓拍所得,它们构成的,是阮义忠对台湾乡土社会深深的情感,坦然、真诚,而且温暖,并没有人们在视觉奇观的冲动之下,对农村画面习以为常的猎取心态。“拍农村痛苦的人已经太多了,温暖的,人性的,是我想拍的,拍摄过程中,遇到难过的事情,我会放下相机和他们一起难过。”这是阮义忠对他的作品中为何没有暴戾、对抗、痛苦和绝望进行的解释。
他曾写下这样的句子,“人性是要靠沟通、了解、体谅或申诉才会出现的。邂逅并不等于沟通,只是把照相机镜头对着别人并不等于关怀。摄影对对象的反映作用要比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对象中去重要多了。”他也曾无数次表示,摄影师只构成了摄影作品的一半,另一半便是被拍摄对象,为此他对被拍摄对象充满敬意。这便是阮义忠一直秉持的摄影伦理,是他对土地与人进行影像关注的基本理念。
然而,在少年阮义忠那里,最大的梦想是逃离土地,而在青年时期,又将农村生活引之为耻辱。
生在宜兰农村一个木匠大家族,兄弟姊妹共10人,热爱绘画,热爱读书,一心想逃离农村逃离农门,他却不喜欢考试。阮义忠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立刻跑到台北闯天下,在当时台湾最好的文学杂志《幼狮文艺》依靠插画19岁一举成名。之后,土地、稻田、乡村生活,离他远去,在存在主义、先锋派文学和前卫音乐的包裹下,青年阮义忠一头扎进都市,过去成了“耻辱”。
那时的阮义忠是狂人,自觉读的书比自己多的没有几人,“拒绝土地、拒绝生活”。除了摄影作品,回顾展还展出了青年阮义忠的插画,恣肆、强悍的线条正是那时他心灵的独白。
1972年,22岁的阮义忠,进入英文《ECHO》杂志工作。《ECHO》是后来同样被视为华人出版界传奇的《汉声》杂志的前身。在那里,他学会了摄影,而摄影改变了他的人生。拍摄必须存在交流,否则影像没有价值,这大大突破了阮义忠此前反传统、只关注个人存在状况的生活信念。
“那时的我是那么虚弱、没有信心,所以只敢把相机去对准那些不会排斥我的人――那些看起来就能感觉到和蔼可亲的脸孔,或许,我终究走对了第一步――在人性最真诚、善良的一面中,求得了庇护。”而拥有这些和蔼可亲的面孔的,大多是没念过什么书的乡下人,一切教育来自劳动,来自土地。“一天天地拍下来的。那些人、那些土地通过我的相机,带给我温暖与感动,使我一天天从幼时的恶梦醒过来,我已不再觉得自己的成长经验是可耻的包袱……”
从逃离到回归,浪子回头令阮义忠自此开始谦逊、平和。
菩萨身影
时间到了1999年,台湾“9・21”地震之后,为台湾著名佛教组织慈济功德会担任摄影义工的经验,令阮义忠彻底为慈济佛教理念所吸引,自此拜慈济创办人证严法师为师。
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有影响的《摄影家》杂志在此后不久便休刊了,却不是因为资金问题,而是阮义忠觉得时候到了,正如佛家讲不执,讲因缘,“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是他的信条。他开始吃素,在台北过起半隐居的生活。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说明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这正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充分发挥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同时,要创造和利用有利于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促进事物的发展。
在“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孟母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多次搬家只是为了能给孟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由此,有人就很草率地从这个故事中得出了“环境决定论”,甚至连孔子也认为孟子的成功是孟母教化的结果,这就难怪在今天会演绎出众多的现代版“孟母”,掀起了一股“择校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进到了好的学校,将来就一定会有出息。因此,他们有的为了孩子能上一所心仪的学校,不惜花巨资买“学区房”;有的为了迁就孩子,逃避国内高考,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倾其所有把孩子送到国外就读,结果培养了一个“洋垃圾”回来,这不能不说是现代“孟母”们的悲哀。
其实,不管是环境变化也好,还是孟母教化的结果也罢,这些因素对于孟子来说都是外因,是外部条件,孟子之所以最后学有所成,除了这些有利的外部环境以外,最根本的还是孟子本身的聪慧、勤奋和坚持不懈。
今天,我们好多家长只是看到了“孟母三迁”中的环境变化因素,他们就没有看到还有一个“孟母断织”的典故。在《三字经》中是这样描述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是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不断追求和反思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你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因的作用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出来的,孟母的教诲最终转变为孟子的价值观,进而成为孟子实现自己目标的动力。如果没有孟子自身的勤奋进取,孟母纵然再精于家庭教育的实施,恐怕孟子最终也难成大器。其实,孟母的这种启蒙教育在今天看来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她的这种价值观也许正是孟子后来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种片面理论的来源吧。
们享受着家人的宠爱、老师的关心,逐渐养成了自私、任性、忘恩等不良品质,道德品格呈明显下降趋势。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让他
们从小就培养一颗感恩的心,己慢慢地成为德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结合本人所在地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
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最后提出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之策略,为优化当前小学生感恩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 小学生 感恩教育 教师 家长一、小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本人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走访调查本地区的实际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存在几个问题,具体有如下表现:
(一)淡忘父母养育之恩
通过走访调查,本人发现多数小学生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庆祝生日以及节日,消费上从俭,并且尝试着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减负分忧。然而一些小学生却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从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父母生病了不闻不问;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小小年纪就知道要穿名牌……不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不知道应该回报父母。
(二)漠视老师的培育之恩
小学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孩子成长成才的起步阶段。居里夫人曾经说,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一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尊敬老师、感谢母校理应是对小学生不言自明的道德规范。从走访调查中发现,多数小学生能做到尊敬老师,从心底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平日里遇到教师主动打招呼,节日里为老师准备礼物。然而,在小学校园里,上学迟到、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老师教导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甚至有些同学看见老师绕道走;还有些同学因为老师生病而高兴,认为这样就可以不上课了。
(三)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也是当代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一个苗头。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不可能参加很多的社会活动,因此校园是他们较家庭而言较为频繁的活动地点。然而仍有少部分小学生对学校感情冷漠,不能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分子以及自己对学校所肩负的责任。不爱惜学校的公共财物,在课桌上乱写乱画,学校白色的墙经常成为他们的写字板,不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懂得保护学校的环境卫生。
二、小学生感恩教育之策略
(一)家长言传身教
孝敬父母是感恩教育的开始,要让孩子了解父母、理解父母,亲近父母、关心父母,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首先就需要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儿童道德的启蒙教育。“5+2=O”的说法虽然略显夸张,但家庭环境对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影响是不容轻视的。因此,感恩教育更应注意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孝敬长辈,心存博爱,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爱心捐助活动等,不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从而影响和带动孩子,让孩子在不自觉间受父母感染,学会感恩。
(二)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学校要灵活运用教育方法,通过课堂德育教育,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恩情。通过对大理市第一完小个别学生的访谈,发现该校利用母亲节和父亲这一时机,利用校园广播和黑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应经常组织学生学习感恩的思想的事迹,上好感恩课,开好主题班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教会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说一声“谢谢”做起。开展征文活动,如《我的父亲母亲》、《写给父母的话》、《父母的手》、《我最爱的老师》、《一件有意义的事》等;组织观看《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等感恩影视;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阵地,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各班要求学生搜集感恩格言,办手抄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感恩,以及怎样感恩,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让生活、学习在其中的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感恩、学会感恩。“在每年的5月母亲节和6月父亲节开展主题活动,鼓励孩子表达对母亲和父亲的热爱和感激。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感恩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区已经作为人们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的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家中活动之外,还有很多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社区在小学生的成长中占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社区应与家庭、学校一起,共同配合开展小学生感恩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社区可以组织包括小学生在内的青少年在社区绿化带给花草树木浇水施肥、修剪枝叶,或者让他们自己栽种一些花草,培养他们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恩”。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组织关于感恩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让小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和体验感恩的重要性。在一些节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到来之际,社区可以通过海报、宣传栏等进行宣传,以此提醒小学生们关心父母及家人。一个社区有着浓厚的感恩氛围,生活在这个社区中的人们也会自觉主动地进行感恩,这对于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结论
小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与其说是试图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希望在某些方面使这些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和重视,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下逐渐解决问题。小学生在情感上是丰富并且可塑的,正如一片土地,只要我们及时开垦,用心培育,让感恩的清泉绿化每一位学生,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收获大片美丽的风景。由于时间较匆促,资料收集不够丰富,加上本人经验、能力有限,对小学生感恩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进行更加细致的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袁熙惠.小学生德育的新途径:感恩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一、协调科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做到一致。首先应当形成一个坚强和谐的教师集体。班主任需时时与科任教师沟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心理特点。针对这些研究调整本班教导工作的方案,研究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增进身心健康的措施。
在协调科任教师方面,我觉得很重要的工作是加强对学生的尊师教育,让学生尊敬每一位科任教师,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我在每学期开学时都向全班同学介绍每位科任老师的教学特色,以此来树立科任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每一节课下来只要有在科任老师课上表现不好的学生,我都及时地调查原因批评教育他们,
让他们尊重老师的每一节课,每当学生对一些科目的作业有抵触情绪时,我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现在他们所学的每一科对于他们来说都很重要,让他们知道数学可以让他们更聪明,科学社会等科目可以让他们博学多才,而英语是现在国际的通行证,现在大学本科要求英语过四级,等到他们的那时候,高中就要过四级否则就考不上大学。而且我们班的住校生是全校最多的有33人,家长辅导有困难,我就利用晚自习调节好学生的听写听算听英语单词的时间。我们班的住校生每天晚自习听写完语文生字后必须要接着听写英语单词或者句子,然后是听算,都指定专门人批改。这已经形成了习惯,如果没有什么极特殊的情况,晚自习都会按照这三步进行
。我还经常向科任教师询问本班学生的成绩,这些都是让学生知道班主任在关注他们的每一科,以此来增强他们对其他科目的重视程度。还有我们学校每一年都有文明班级的评比活动,我把评比的方法告诉学生,告诉他们每位科任老师都是文明班级的评委,因此,他们的每一节课都是考场。我觉得这种方法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力。
其实,所有任课老师的共同心愿就是上好课,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必须要有良好的班级教学环境。因此,抓好班级教学环境的建设就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一,建设班级教学环境重要的一条就是班主任经常不断地深入课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在科任教师与本班学生之间,班主任的协调作用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所孕育的巨大的教育潜力的发掘,而班主任的协调能力就是激发这种潜力的催化剂。
二 协调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空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和行为楷模,家庭的教育在孩子的心灵打上了第一批烙印。学生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教育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家庭环境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我每接一个新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学生,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其父母情况。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把称职父母的具体标准(即有责任感,有爱心,有深厚的夫妻感情,能做孩子的导师、朋友和心理医生)公之于众。同时对家长的洁身自律,积极配合提出明确要求。当然,这些不可能一劳永逸,协调与家长关系工作应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班主任要想取得家长的支持,首先要让家长相信你,与你成为朋友。学生家长有各种类型,性格都不一样。班主任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要掌握沟通的艺术。在与家长交换意见时一定要中肯,不能一味的表扬,有了问题一定要及时与家长交换意见,向家长提出建议时语气要委婉。如:我们这样试试你看看行不行?我们千万不能对家长大喊大叫居高临下: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对家长的要求要力所能及,不能让家长觉得自己比孩子还累,从而失去兴趣,失去信心。
这些年一直都要求老师要蹲下身子对学生,我想对家长也要蹲下身子。家长与老师沟通常常是不知说什么好,经常是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家长在默默无言地听。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学会聆听。聆听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既要有一张快嘴,告知学生在校的情况,又要有一双能认真聆听家长言说的大耳,诚恳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鼓励家长提出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你的认真聆听中,家长可以体会到你对他们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沟通的深入;从聆听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期望水平、价值观念等,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诊断学生问题之所在。班主任还要了解家长的需要,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反而事与愿违。班主任既然想与家长成为朋友,就必须了解家长需求,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向家长宣传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要让家长懂得教育方法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要让家长知道不是把学生送到学校,任务就完成了,同时又不能不相信学校,过分注重家庭教育。班主任也要让家长明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是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驾驭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才。
也就是说,班主任老师只要坚持灵活的疏导帮助、对学生真挚的关怀爱护,那么与家长的关系是不难协调的。
三、协调班干部和同学的关系
一个坚强的学生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并形成班集体的核心,这样才能有力地带动全班同学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对班干部既要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搞好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还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自己的工作成绩和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班张婷婷,她是学校的值周生,在班里工作责任心很强,也很有组织能力,但爱发号施令,和同学说话时的态度总是高高在上。所以平时经常有学生告她的状,每次解决完以后其他学生还挖苦她,特别是前一段时间有的学生说她在宿舍里让其他同学帮她打水,我调查后批评了她,而且也让她向另一个学生道歉。但是我们班几个男生就是不依不饶连着两天追着她笑话她,老师也批评你了吧,看你还敢狐假虎威。因为张婷婷也是我们班晚自习的管理员,平时白天他们几个不敢怎么样,到了晚上都不听张婷婷的,后来张婷婷哭着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上就说她自己已经知道错了,为什么班里的学生都不原谅她呢?其实看到这封信时,我也特别难受,一个大人如果经常受到这种冷嘲热讽都受不了,更何况是孩子呢?所以放学我就把翟镇国那几个调皮孩子单独留下来,我什么也没有说就把张婷婷的那封信给他们看,看完以后我问他们,你们觉得张婷婷的优点多还是缺点多,他们想了一会,都说优点多,说她热心,虽然说话严肃但是谁要是有不会的题问她她都帮忙,袁振还说一二年级时张婷婷帮他削了两年的铅笔,我顺势说道:你们要求张婷婷十全十美可能吗?你们能做到吗?听着我的问话,他们都低下了头。抓住这个契机,我在班里召开了《我们是一家人》主题班会,进一步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班干部的核心作用更强了。
四、班主任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和班主任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是借鉴别的班好的管理方法,平常要多问多学,不断完善本班的班级管理。另一方面我觉得也要通过其他班的班主任来协调两个班学生的关系,举个例子吧,前一段时间我们四年级的学生体育课上踢足球,我们班的学生在和2班的学生踢足球时就产生了矛盾,结果学生的情绪都很激动,还差一点就要打起来,知道这件事后呢,我和任媛就沟通了一下,各自安抚本班的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友谊比比赛重要,这件事就很轻松地解决了。也就是说每个班主任都是班与班之间和平的纽带,当班与班出现问题时班主任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态度。
五、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要想协调好班级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光要老师的威严,还要机智,聪明地解决问题,我们都知道每个班都有一些让老师头疼的学生,有的爱小偷小摸,有的爱打架骂人,有的爱说谎欺负人,我们班也是一样的,天天就是解决那几个学生的事。有一天,大扫除派人去扫卫生区,我刚说完要派人去,我们班的赵睿智就说;派周金宝去吧,反正他一个傻子也不用写作业。我当时听了心理就很不是滋味,因为周金宝虽然是一个有问题的学生,但是我从来没有这样当着学生的面说过他傻,由于那天挺忙得我也就没有说什么,第二天的晨会,
我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我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上帝面前的一只苹果,而且每一个苹果都是又大又红,上帝看着都非常的喜欢,就在每一个苹果上面都咬了一口,所以呢我们每一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而像我们班周金宝这样的同学呢,他就是上帝面前那个最大最好的苹果,上帝最喜欢他了,所以咬的时候就口大了一些,或者干脆咬了两口,这样他的学习就稍差些,但是你们看他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帮助同学,这些优点都非常突出。这时候学生都说自己的缺点也不少,肯定也是最好的苹果。听他们说完,我又接着说:上帝听了这个故事后也说话了。上帝说:那些有坏习惯的人,像小偷小摸呀、说谎打架呀、这样的缺点不是我咬的,这些坏苹果是虫子蛀的。接着我就问学生,你们是上帝咬过的苹果,还是虫子蛀过的苹果呢?学生都说自己是上帝咬过的苹果,我说那好咱们就都来互相监督,看看咱们班里有没有被虫子蛀过的苹果。我觉得这样幽默机智的小故事学生乐于接受,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
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课题研究;专业发展;教学风格;教学主张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3-0071-04
【作者简介】陈萍,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0)。
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我们常常要问自己的专业角色。从教27年,回眸自己诸多的专业角色,可能正是在持续不断的专业责任担当中,我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专业结构不断完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我是草根的教学实践者。1987年,工作一个月即登上公开课讲台;200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国会议播放我的教学录像并向全国推广;2005年,我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教学实践让我对学生、对课堂有了切身的体悟。
我是持续的学习者。江苏省泰兴师范学校毕业后自学汉语言文学,在江苏省教育学院读教育管理本科,后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进修课程与教学论课程。2008年,我成为硕士生导师。不断的学习,使我形成了较为立体的知识结构。
我是国家课程建设者。从1995年我参与省教材编写起,目前已经主编、参编《思想品德》《语文》《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礼仪教程》等60多本教材,2014年我被教育部聘为教材审查会委员。教材编写让我始终与国内一流编写专家一起站在课改的前沿,在国家课程建设的专业队伍中接受熏陶。
我是一名课程推广者。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地区讲学百余场,2003年应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邀请为全国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授课,在中央电教馆、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录制培训课程,现场直播。多次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做学术讲座。2012年被教育部聘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专家。在课程推广的过程中,我读百卷书,行万里路,不仅使自己的认知不断系统化、理论化,也学习借鉴了各地课改的经验。
我是一名教学研究者。1988年参与省级课题研究,主持省重点课题三项,100多篇,独著、合著16部,从2011年起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12年成为正高级教师……
从教27年,我的发展路径多样,角色多元。有阳光也有风雪,有欢笑也有泪水。之所以在专业发展道路上一路顺畅,我觉得关键还是一直以课题研究者的方式行走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上。
跟着走:参与情景教学课题研究,逐步确立教学风格
1988年,因为在扬州市广陵区赛课中获奖并多次公开教学,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的领导把我班定为江苏省重点课题李吉林情景教学实验班。理论指引下的课堂教学,让我1990年在扬州市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此后在省、全国赛课中获一等奖。
在语文课教学中,我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孩子们自己读书,自己感悟,展开想象。1990年,我在扬州市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研究课《秋天》,引起与会代表的热烈争论。有人质疑:“课上教师总是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学生怎么可能读得懂?课堂就是要教师讲……”有人叫好:“启发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这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深夜,市教研员文老师笑着告诉我和方寿安校长:“小陈的课能让大家如此津津乐道,说明有创新价值。现在大家意见基本趋同,小陈善于启发,让学生自己读懂;激发思维,让学生想象。这是应该提倡的好课……”
1992年,“江苏省李吉林情境教学研讨会”在淮安召开,上千人的礼堂座无虚席,省教研室主任郑君威主持会议,敬爱的李吉林老师坐在郑主任左边,我坐在郑主任右边。我第一次写出了4000字的论文并在大会宣读。1994年,在南通情境教学研讨会上,我的实验班被评为“情境教学先进实验点”,那块奖牌是斯霞老师亲手授予我的,她给了我鼓励,还跟我们合影留念……
我把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中。1990年,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带领全省德育研讨会专家听我上《交通规则要记牢》。学生现场采访交警,指出交通规则的不尽合理之处;观看交通事故录像,讨论自己应该如何遵守规则。这节课面向实际,情理交融,让人耳目一新。1995年,作为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作者,省教研室让我为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上课。我执教《做有礼貌的好孩子》。评课时,华东师范大学吴慧珠老师说:“我刚刚出国访问归来,陈萍老师的课中反映了代表国际最前沿的多元价值取向,这在全国都是超前的,至少在上海还没有人上出这样的课……”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多元价值取向”,也不能像现在用手机“百度”。我悄悄问身边的专家,他们都说没听说过。我虔诚地请教吴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叫多元价值取向,您能给我们讲讲吗?”吴老师做了生动的介绍。
吴慧珠老师用她点石成金的金手指点化了我!我自知当时的教学实践出于对学生的了解,出于对情景教学方法的运用,并没有关注理论的支撑。从此我更加注重理论学习,力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引教学行为。
2003年,我在广州全国德育成果颁奖会上执教自己编写的国标本教材《有多少人为了我》,很多听课教师和媒体评价“震撼人心,富有实效”“感人至深,教育无痕”,2006年,中央教科所邀请我和支玉恒老师一起赴山西支教。与小学语文界大师同行,一路同台,一路切磋。支玉恒老师听完我上的《掌声》一课,在我的书上写下“大气、端庄、优雅”三个词的评语。2010年,我在上海执教《月光启蒙》,上海市小学语文学会会长徐根荣评课时说:“陈老师的课立意高远,意境优美,不着痕迹,简约高效。”苏派名师《我的教学主张》将我作为语文名师代表,收录我的教学主张与课堂实录;《江苏教育》杂志请我作为苏派品德名师的代表,发表一组文章。我归纳自己追寻的教学风格:简约高效,情智共生,教育无痕。
学着走:主持三项省重点课题,系统提炼教学主张
1998年我到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担任语文、品德教研员兼扬州市语言文字工作。
2000年,国家课程改革有力推进。怎样带出一支锐意改革、素质高超的队伍?如何让新课程理念成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我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正是课题研究让我不断汲取专业发展的驱力。我确立自己的教研思路:以新课程推进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题凝聚人心,以课题提升品位,打造教师队伍,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申报什么课题?2000年,我开始到北师大研究生院进修课程与教学论,聆听了袁贵仁、董奇、刘兼、黄济、裴娣娜、张华、崔云等众多名家的报告,深切感受到国家课程改革最大的变革是对学生主体的关注,于是申报了“品德课程实施中的学生主体活动探究”,并被列为省重点课题。扬州市26所学校参与研究。4年研究,我们一丝不苟。我在《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上海教育科研》等杂志发表40多篇论文,有的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全文刊载,课题组共发表126篇论文,我们出版专著《走向学生主体的品德教育论纲》。2004年12月22至24日,中国教育学会在扬州召开全国会议,国家课程标准组组长鲁洁老师、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吴慧珠,人教版主编赵昕……国内一流专家云集,他们在论证报告中写道:“扬州的课题研究为促进德育课程研究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值得全国推广学习……”接着,我又申报了《品德课程实施中的公民教育实践研究》,并被列为省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
课改必须改课,但是,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不但教师充满困惑,教研部门也缺乏研究。“十一五”我申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再次被列为省重点课题。4年研究,39所子课题单位的教师以自己的课堂为研究对象,研制出500多张评价量表。很多乡镇、县教育局的领导开始拿着我们一线教师研制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来评价课堂了。这样的“标准”是自下而上的诉求,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扬州的课堂教学面貌也因此悄然发生了变革。我们出版了36万字的专著《走向主体发展的语文教学评价》,我辅导的30多位教师在省、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香港教育署专门组织了600人的专题报告会,请我去讲《口语交际――构建和谐的交际空间》。我申报的《简约语文的理论构想与实践策略》《走向主体发展的品德教育》两项成果获得江苏省基础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开始系统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2011年,《长三角教育》以我为封面人物,并用2万字进行了系统报道:陈萍,走向主体发展的教育追求。研究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研究教学评价,唤醒教师主体意识,以自己的课堂为研究对象,促进了教师主体发展。
领着走:主持全国重点课题,领跑教师专业成长
2008年,我的35万字专著《教师专业发展之道》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列入教育部特级教师文库,国家重点图书项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刊登书评,扬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给我颁发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入选“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我的办公室门前挂着“小学文科室”牌子,因为我一直承担语文、品德两门学科的教研工作,同时还要兼管语言文字工作以及扬州市中小学阅读工程项目。面对工作,我一直不敢懈怠。但毕竟头绪繁多,任务繁重。省教委有领导说:“陈萍在几个领域都很出色,是双料的特级教师!”也有人说:“陈萍应该更专业一点,放弃品德,专门从事大学科语文研究……”我开始犹豫。
2010年10月,我应邀去上海为全国教研员培训讲学,听说教育部课程中心曹志祥副主任在我的前面讲,我便悄悄坐在学员中虔诚倾听。他说:“中小学教师不要把学科看得那么狭隘,应当综合学习,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多多借鉴,教师的专业素养才更为全面,下午给你们讲课的陈萍老师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2014年3月,当我参加教育部语文教材审查工作一周后,组长雷石教授和佟乐泉研究员对我说:“陈老师,我们发现你对教材问题看得很准,视野很开阔,教材审查就需要这样的专家啊。”他们的鼓励让我倍觉温暖!
还是因为《教师专业发展之道》这本书,让全国班集体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唐云增找到我。他说:“我研究魏书生,研究李镇西,现在我专心研究陈萍,我摘录你的书中原创性的教育哲学有150多条。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当班主任时,不但班级带得出色,而且20多年扶持一个被判定为‘智力迟钝儿’学生,直至上大学,找工作……”他要我当他的接班人。我说:“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我会支持您,但不想担任什么职务。”
唐老师一年之中七下扬州找我商谈。2009年1月请我去江阴担任点评嘉宾,华耀国老师听完后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我们的团队太需要您这样的专家了!您一定要多指导我们……”2009年10月,唐老师又要我去西安主持点评孙云晓的报告。半小时点评完毕,76岁的唐云增老师突然拿着话筒走上主席台,他先对孙老师鞠躬,感谢他精彩的报告,接着面对观众问:“陈萍老师的点评怎么样?”会场上有人喊“太精彩了!”“非常专业!”唐老师问:“你们是否希望我们的班集体研究中心有陈老师来领导?”会场千名代表掌声雷动,有人高喊“需要!”有人喊“太好了!”唐老师在台上对我90度鞠躬,说:“陈萍老师,您听到了,请您当我们的负责人,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心愿,这是全国班主任代表的心声,您不要再推辞了……”我站在那里,泪流满面,我怎么再推辞?
从西安回来的火车上,我问唐老师:“全国班集体研究中心的主管部门是谁?”唐老师说:“以前跟着南京师范大学班华老师的班主任研究中心,现在班老师退休明确不再过问。”我知道以唐老师为首的浙江徐道忠、天津杨慧敏等老前辈们一直在认真研究,孜孜以求。我说:“唐老师,您的知遇之恩,我无以回报,我一定努力在您退休前让您和前辈们的研究得到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的认可,让您的中心找到学术归属。”
当时,国家课题开始申报,我想:从“十五”的学生主体活动探究,到“十一五”走向主体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我“十二五”该研究什么?现在我的团队不仅有语文、品德教师,还有庞大的班主任队伍。我不能再停留在“术”的层面做研究,而要在“道”的层面做探索。于是我申报了“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并把“中小学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列为重点子课题之一。课题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13个省包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85个子课题单位加盟,真正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课题研究网络。
我迅速组织设计调查问卷,在扬州市电教馆的协助下,通过网络开展调研。2011年在《人民教育》发表《学生主体活动不能“被”活动》,2012年在《课程・教材・教法》发表《变革思维方式: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诉求》,2013年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课程执行力:教师专业能力的理性诉求》,2014年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组织召开全国课题研究活动。2012年11月,课题组在扬州召开全国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主题是“中小学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江苏、上海、湖北3个子课题单位分别代表小学、初中、高中做了“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开题报告,代表们聆听中国教育学会刘堂江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康宁教授的专题报告,观摩了扬州市班主任规划职业生涯促进专业发展的主题沙龙,国际化视野下班主任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展示,扬州市微型德育课堂,互动热烈。
2013年,课题组在广州增城以“班主任专业自觉与现代班集体建设”为主题,召开全国研讨会。清华大学赵昱昆教授以“积极心理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子课题,在大会宣读开题报告,并进行了课题论证。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做主题报告。我们的研究在全国反响强烈,得到中国教育学会领导的高度认同。
2013年12月,我和唐云增老师得到通知去北京汇报班主任工作。中国教育学会先后邀请我作为专家赴成都、深圳进行未来教育家项目论证,与陶西平、朱慕鞠等国内名家同台为未来教育家授课,并出席中国未来教育家联盟,做了题为《提炼教育思想――教师专业成熟必由之路》的主题演讲。工作过程中,我们的专业精神和全面的专业素养经受住了考验,得到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领导的高度认可。
2014年1月,我向中国教育学会提出成立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的申请。4月12日,我得到通知去北京参加专家答辩。班主任工作国家重视,学生需要;班主任工作意义重大,博大精深。从报告的起草,到答辩的准备,我阅读了大量专业理论书籍,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开展调查研究,调用自己所有的研究能力,几易其稿,全力以赴。
4月16日上午,在中国教育学会会议室,面对近20位专家,我侃侃而谈。我的梦想是: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老一辈的班主任研究者们正名,为中国450万班主任找到自己的学术归属。我们终于以全票通过,获批成立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
从跟着李吉林老师蹒跚学步,到主持全国重点课题,是课题研究激活了我专业发展的动力。课题研究让我和课题研究伙伴总是锁定一个主攻方向,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筛选问题,检索文献,设计方案,针对预设的研究序列开始目标明确的探索之旅;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论文、专著,也让我不断将自己的教学思想理论化、系统化。
关键词:时间管理 高校英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292-02
一、目前高校英语学习中学生存在的时间管理问题
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主导和协助的作用。为了调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是否能够自动自发高效的学习,调查学生安排英语学习时间的分配情况,笔者在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本科信息系和财经系的四个班级发放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时间管理的科学性展开专项分析研究。调查共计下发问卷143份,实际回收有效试卷135份,有效率94.4%。
(一)英语学习安排调查问卷(不记名)
1. 您是否有固定的学习英语的时间安排? 是 否
2. 如上题答“是”您对自己的学习英语的时间安排是否遵守?是 否不一定
3.英语课前是否预习? 是 否
4.英语课后是否复习练习? 是 否
5.您是否有足够口语练习(或交流)时间? 是 否
6.请简述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二)问卷分析
1.您是否有固定的学习英语的时间安排?
有67名学生选择了是。其中,女同学41名,男同学26名。反映出,有固定学习英语时间安排的学生占比为46.9%。其中女同学占比高于男同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英语学科,学生有固定时间安排的不足50%,反映出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包括高校、社会用人单位衡量学生成绩中重要的指标为四六级是否通过,也直接与学生花费足够时间学习与否成正比。既然如此,学生的时间做什么用了呢?这个问题在问卷第五题中得到了答案。
2.如上题答“是”,您对自己的学习英语的时间安排是否遵守?
在67位第一题给出肯定答案的同学中,23位同学回答“是”,占比34.3%;21位同学回答“否”,占比31.3%;33位同学回答“不一定”,占比49.3%。把这个数据拿到总体统计的数据平台上看,只有17%的同学有明确的英语学习时间安排,且严格按照计划安排学习英语;而有60%的同学没有英语学习计划或者有英语学习计划也没有实施。哲学家卡莱里在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最具体的事情。”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不能像流水一样没有意义的流失掉。如何引导学生在时间里“抢”出一块时间用在实施英语学习规划,雷打不动,坚持执行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3.英语课前是否预习?
45位同学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占比33.3%。看得出有三分之二的同学不重视或者没有进行预习。在高校里,自我驱动的学习方式应该成为主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中,预习与带着问题学习是学生高校学习的重点。从数据看来,学生应该加强英语预习在学习时间安排方面的比重。美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都是“预习式学习”,老师上课讲本课的内容,但作业却留新课的习题。
4.英语课后是否复习练习?
110位同学选择是,占比81.5%。可见学生对课后复习的认识度还比较深刻,深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的道理。从数据看,复习与练习的同学比参加预习的同学多,反映出同学延续以往的学习习惯。也从侧面反映出学习没有主动性,学习进度相对滞后的问题。
5.您是否有足够口语练习(或交流)时间?
这个问题只有15位同学选择了是,占比只有11.1%。近年来,有关英语教学的话题越来越多,“哑巴英语”是每个英语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也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而大学课堂因为时间资源模式有限,不能大规模长时间开展口语交流训练,也不能提供英语角交流等自由模式。缺乏口语交流的机会与时间是我们“哑巴”英语教师与同学共同面临的问题。
6.请简述: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以下几个相对比较集中的答案。
a.学习英语随心情,缺乏固定时间。
b.想学,没有时间学。
c.考试前突击学习,但效果不佳。
d.天天背单词,但成绩还是上不来。
e.缺乏口语听说交流机会。
以上几个答案,都与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时机、计划安排分不开。大学生时间管理是大学生对个人的大学生活时间主动地进行计划、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最终达到最有效地利用时间来发展自我的效果。如果学生能善用时间管理的技巧,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将会取得事半功倍功的效果。其他学者有关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研究发现,时间管理不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且与焦虑、抑郁等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自尊、主观幸福感、自陈健康状况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做好时间管理,可以走到时间的前面,从容不迫,有条有理。
二、应对时间管理问题的对策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时间管理作用之一是有效地用时间,不轻易改变时间的用途。每名同学都应该很清楚:该做些什么;什么事情不应该做。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应该透过事先的规划,把时间管理当做一种提示与指导的手段。下面就时间管理在学习英语方面的方法做一阐述。
(一)学会拒绝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他在文章中无数次的提起“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时间管理当中最有用的词是“不”。同学们在一起,有很多诱惑与放松的机会。如一起玩游戏,一起成宿打牌打麻将等。同学要学会的第一个时间管理的原则是要学会说:不。自律性、坚持力、效能感等个体因素是影响学生时间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在英语学科有所突破,就必须坚持己见,严格按照事先规划来行事,该拒绝的就应果断干脆的拒绝。
(二)学会设定目标规划
目标规划有很多种:有长期、有短期;有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季度计划、年度计划。高校学生的学习目标各不相同,大部分同学都能慷慨激昂地说出有一些长期目标,比如说考研、通过英语专业八级、大学英语四六级、pets、托福等。但一到制订具体学习计划,往往遇到很到的困难。利用“层层分解法”做到“以终为始”,把“大目标”层层分解为小目标是执行时间规划的前提。
(三)学会自我剖析,运用时间“四象限”法自我检视
著名管理学家科维提出了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把事项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间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应有重点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学习计划上,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例如,现在是三月初,新学期的开始,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就是六月中下旬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了。科学的规划好这三个月的时间,从容有计划地应考,是同学们明智的选择。
(四)盒装时间法
盒装时间的概念是,把自己的时间分成若干个模块,形容为若干个时间盒子。然后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项,按重要程度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装”入盒子中,并严格遵守A时间做A事,不受外界打扰的原则。史蒂芬・柯维把迄今为止时间管理学的研究分为四代:第三论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争取最高的效率,主要管理工具为可以表达出统合价值观、目标、进度表的规划书。最直观体现盒装时间法的就是学生都熟悉的课程表方式,把课程外的时间也统筹放在盒子里。
有一句话说得好:老师是站着的学生,学生是坐着的老师,学生是学生的老师。高校老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中,应该扮演好学习“引导者”的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导向,以自我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态度完成教学工作。事实证明,在当前的形势下,学生更急于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他们更迫切地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取学习方法,也更尊重和信任教师的学习计划和指导。笔者提出的时间管理方法在学习英语方面的应用,也可延伸到其他学科乃至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知道和督促下,把此方法落实到自主学习的实处,将会产生积极可预见的良好效果。
收稿日期:2011-06-23
作者简介:马秀欢(1982-),女,辽宁大连人,助教,硕士,从事教育心理学、教学法、语料库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祚山,尹华站. 时间心理学的研究进展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2):82-84.
[2] 阮昆良.中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47-148,150.
[3] 袁湄.大学生时间管理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4] 知识窗[J].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 月下半月)8.
[5] Britton BK, Tesser A. Effects of time -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college grade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1, 83 (3):405-410.
[6] Ranjita M,Michelle M. College students’academics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on their anxiety, time manage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2000,16: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