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回到原点作文

回到原点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回到原点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回到原点作文范文第1篇

不知什么时候,我总是莫名其妙的冲你发脾气,不知什么时候,我好长时间不理会你,不知什么时候,我忽略了你的存在。这也许是我的嫉妒吧!每天看着你,总不知如何让对待。冲你微笑,也许那是我的虚伪,看着你的笑容,仿佛我的痛苦。你也许早已把我置之度外了吧。无论是我在操场上欢乐的笑着,无论是我在教室里闷头苦学,无论是我在墙角孤独寂寞,你都没有注意过吧。

你真的懂过我吗?

我们只是孩子,这种友谊是不亚于亲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也许某年的某一天,我们再次相遇,你早已忘了我是谁了吧。

后与我们一生下来就是两条平行线,是不会相交的,可最后我们相交了,但始终会返回原点的。那段时间只是个记忆吧。

很多梦消失了,

很多是结束了,

很多人离开了。

回到原点作文范文第2篇

也许,生命逝去的残片会点点拼接,夕阳余晖下,露出明媚的笑厣。

——题记

战争已是白热化。

前仆后继的战士们已挡不住金国疯狂的进攻。

前线吃紧,身为男儿,赤心报国理应战死沙场,祝死如归。微雨中,我与母亲强颜欢笑的告别。

似已摇摇欲坠的草屋,在小雨的笼罩下,烟雨蒙蒙,手中的僵绳在我的重握下已趋于变形,母亲的背微驼着,几日来的劳累已让她形容消瘦,几丝花白的头发若有若无般笼在耳鬓,倚在门框旁的她极力穿越雨雾望着渐行渐远的我,也不顾……嗯,也不顾雨水爬满脸颊,是的,我宁愿那是雨水,不是泪水。

我回望着母亲,母亲的身影依然清晰,不过,恐怕母亲已看不着我了吧。母亲的眼睛早在我年幼时就已因生活艰难织衣为生而模糊了。

我拍拍身旁马儿的脊背,它轻轻打着响鼻,用头蹭蹭我,清澈眼眸的对视中,我知道,小马也舍不得离开它的妈妈,现在我俩同病相怜,想到这儿,我又忍不住拍拍布衣,这衣服有母亲的心血在呢。

次日,军营已至。

将军在训话:面对我们的是强大的敌人,但他们面对的,是我们精锐的部队,明日,我将与你们一起,打响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一声清脆的碗破,百余股血腥的酒香,是的,我们将生命掷在这了,我们希望,它,掷地有声。

该来的还是来了,站在城楼上眺望,一队腾起的黄沙在急促的马蹄声中显得张牙舞爪,震天的喊声从远方漂渺传来,迎战吧,用同样振奋的士声来降低他们刺耳的分贝!

半城烟沙,兵临池下,乡亲们的身家性命就放在我们的肩上,我拍拍马头:“听到了吗?母亲在家乡为我们鼓劲呢,不怕,啊!”手又不由贴近胸口,是啊盔甲与心脏之间,有那件母亲亲制的布衣呢,“不怕,妈妈在胸口保护着我呢!”我对自己说,顷刻间,一颗少年的心像历经了百年沧桑一样,不慌,不乱,有的,只是一步一步稳健的踏向前方。

“哐啷”城门一开,我吼着冲了出去,随着战友们咆哮般的吼声,脑子里浮现出父亲被金兵所杀时,躲在衣柜后的我被母亲死死地捂住嘴,母亲咬着自己的手臂,殷红冰凉的鲜血从唇间滑落,滴滴溅在我的脸间,泪水与鲜血交融,何止是切肤之痛,父亲最后深深地看了我们一眼,微笑着,微笑着,猛然别过头去,向着那个金兵咬牙切齿的从血沫充斥的唇间蹦出四字:“誓杀金贼”。就是那一刻,父亲永远闭上了眼睛;就是那一刻,母亲晕倒在墙角;就是那一刻,我傍止了器泣。我知道“誓杀金贼”是父亲未了的遗愿,留着这条命,去报国恨家仇!

手中的武器疫狂挥动,胯下的马儿火速飞奔,马蹄下凌乱的尸体,刀刃上凝固的血液,眼睛中充斥的血丝,胸膛中涌动的仇恨,战友的断肢残臂在空中飞舞,鲜血如雨,浇灌着士气,浇灌着心中的信念:誓杀金贼。

猛然,臂膀一痛,随后是一阵麻木,大脑真空,我亲眼看着,我的胳膊与躯体瞬间分离,“嚓”肌肉的撕裂声在耳边回响,一股热血瞬间喷射在我的眉宇之间。

如雷电劈顶般,我发现,对方还剩二十余人,而我方,只余我一人。

“必死无疑了,妈妈,但我骄傲,我战斗到底了,我绝对挣够本了”我在心中说,感受着胸口布衣的温暖。

马蹄隆隆,尘土弥漫。

我倒在战友身边,马儿亦轰然倒地面向着我,“马儿,不怕,我陪你。”马儿清亮眸子中的晶莹液体,顺眼角流下,那忠诚实在可怜,“我们……我们一起,回家,看……看妈妈!”马儿似听懂了,眼中忽蒙一层高尚的光,我,在这向往中闭上了眼睛。马儿,当初不该带你来的,不该的。

狂风无情,烟沙弥漫,全军覆没。

黄沙似要覆盖这个战场,扶去这段血腥的记忆,铠甲的冰冷残片,在夕阳暖晖的温暖下,渐已回温。那棵枯树,忠诚的陪伴着我们的英魂,永恒,永恒……

又是微雨,亦如三年前母亲送我的那个场景,灵魂仍游荡在这片记载酸辛的战场上。

细雨中,隐约有一种声音,似海潮般回旋,却又像梦幻般虚无,似乎,是母亲在召唤,难道母亲有穿越生死界线的能力,还是思念已惊天地泣鬼神了?隐约的还似有一声悠扬的马嘶,伴着细雨的节奏,那召唤似永恒的音波,冲击着大脑,一种思维的指挥,一种起自然的神力。

像电影回放般的,我发现我的胳膊依照飞出的航线,直直飞冲,骨骼对接的声音清晰悦耳,肌肉中的血管亦奔流着血液。那么自然,那么严丝合缝,马儿清澈的眸子惊奇的盯着我,不,惊喜的,身上的温暖,天!母亲缝制的布衣,完好无损,依然传递着母亲的思念。

幽寂的沙场,顿时喧闹,是的,战争结束了,我们复活了,母亲,你不用再急切召唤我们了,我们就要回家了。

依佛一切从未上演,我们依然拥有健康的躯体,我们依然持续着母亲的希望。望着,沙场上生龙活虎的战友,感谢上帝让我们回到原点;望着,沙场上唯一未恢复的盔甲与兵器,感谢上帝让悲剧无法上演;望着,雨过天晴东升的太阳,感谢上帝,让生命重新绽放灿烂光芒。回到原点,真好!

我摩挲了一下马儿的耳朵,俯上去,轻轻说:“

回到原点作文范文第3篇

这种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运用到许多方面。

一、释义破题。便于议论

通过解释题目的含义,确定题目的内涵和外延,确定自己论述的范围,有利于提高论述的准确性,也可以给下面的议论作基础。如:

(1)“时尚”首先是“时”,它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其次是“尚”,它是一种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风气和习惯是社会上一定时期的产物,有好的风气和习惯,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表现;也有不好的风气和习惯,这是我们要正确引导和纠正的东西。(2009年考场优秀作文《品味时尚》片段)

这段话解释清楚了“时尚”的含义,它的两面性就显现出来了.文章的观点也就明确了,接下来只要分开论述就可以了。再如:

(2)原点纤尘不染,是纯净的状态。回到原点即回到事物的本初。回到心灵的原点,选择守护生命的本真,让生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回到原点》片段)

这段话先阐释了“原点”和“回到原点”的内涵,然后以此为基础准确地确立了论点。

如果是关系类题目,能够弄清楚概念问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对题目或提示语中关键语句的阐释有时不一定要写出来,但这种方法在提高论述的准确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阐释题义。引起下文

文章的开篇对文题的内涵加以剖析、阐释,或明确范围,或辨析概念,或阐发新义,以引起下文。这是阐释法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如:

(1)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2009年考场优秀作文《见证》片段)

(2)诚信如一株梅花,在利益的寒风凄厉中摇曳生姿,令^、叹绝。

诚信如一尊峭壁,在利益的汹浪拍击下亘古坚实,令人敬仰。

诚信铸造高贵的灵魂,……

(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诚信铸造高贵灵魂》片段)

第(1)段文字阐释了“见证”的内涵并明确了范围,引起下文。第(2)段文字运用比喻阐释法阐明了“诚信”因不趋利而“令人叹绝”“令人敬仰”,由此引出“诚信铸造高贵的灵魂”的论点。这种依题写作的方法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论述严谨。

三、阐释收尾,总结升华

文章结尾部分,在上文议论的基础上对题目或论点中的关键词进行阐释,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也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例如:

(1)“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2003年考场优秀作文《宽容是阳光》片段)

(2)守得一方明月在,是一种温润却也尖锐的心态!

守得一方明月在,是一种不理会世俗的成熟!

守得一方明月在,是一种守住经典,守住永恒,不因岁月淘沙而褪色的坚强!

守得一方明月在,是我们这一代不盲目,不屈从,不流俗,坚信“三千越甲可吞吴”的“90”后的迎战姿态!

(2010年考场优秀作文《守得一方明月在》片段)

第(1)段运用引用阐释法,形象而有哲理地阐释了“宽恕”的内涵;第(2)段运用排比句式阐释了“守得一方明月在”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上文内容有总结和升华作用,同时又展示了精彩。

四、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增强议论效果

1.揭示本质法

运用这种方法,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可以使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文章的深刻性。如:

皎皎月光,我掬一缕最亮的;点点星辉,我摘一颗最美的;灼灼红叶,我采一片最艳的。此时我选择人生的支点――独立。

独立是一种光亮却不耀眼的光辉,一种圆润但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向周围的人申诉求苦的大气,一种不向周围的人阿谀奉承的清高。它是一种风格,一种自然。(2007年考场优秀作文《我的独立宣言》片段)

作者在第一段的最后提到本文的中心论点“独立”,接着在第二段阐释自己对“独立”的理解,揭示了“独立”的本质内涵,显示出了作者思考的深刻性。

这种写法常常采用“……是……”的句式来表达。

2.事例阐释法

事例阐释法,是借助事例从同一角度或不同角度对题目或论点中的关键语句进行阐释的方法。这种方法让事实说话,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如:

(1)信,乍一品来,无色无味,但这一人一言,在岁月的冲刷下,方显其骨鲠大义。信为何物?商鞅立木于南门,五十金而树立变法之信;尾生抱桥苦等,洪水退去仍坚守桥下树立诺言之信;关云长拒绝上马金下马银树立忠君之信……(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问世间信为何物》片段)

(2)找准位置,那是张骞“凿空”的驼铃阵阵,那是苏武牧羊的忠心耿耿,那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拔剑击柱,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郑和下西洋的浪花四溅,雄心勃勃。……(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找准位置绽放光彩》片段)

第(1)段运用多个事例从几个方面阐释“信”,给人以感性的认识;第(2)段连续用六个事例来阐释观点。事实确凿,很有说服力。

3.比喻阐释法

运用比喻阐释法可以把形象和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说理生动形象且富有内涵。例如:

平庸是无尽的沙漠,拒绝是点亮黄沙的绿洲;平庸是无边的沼泽,拒绝是唱响污浊的鸟儿;平庸是缤纷的愁云,拒绝是抹去阴霾的春风。平庸让人堕落,堕落扼杀进步;拒绝平庸,救人于悬崖,挽狂澜于既倒,如此胸怀,如此睿智,如此豪迈,既让人心生感喟,又让人振臂欢呼!(2011年考场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这一段作者分别用三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题目中的“平庸”和“拒绝”,顺理成章地表达了拒绝平庸的观点,且增添了文章的哲理美和画面美。

4.引用(或化用)阐释法

这种方法就是作者借助诗文佳句、名言警句等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这种阐释法既能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文学积累,又可彰显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浸透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增强议论效果。如:

(1)君子之乐,是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的高歌;君子之乐,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坦荡;君子之乐,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是君子之乐也。(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问心无愧,君子之乐》片段)

这一段作者先后引用了孟子的文句、于谦和的诗句来阐释自己对“君子之乐”的看法,

然后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这两段话借助诗文,既明白点出了对观点的深刻理解,又显示了自己丰厚的文学积累,使文章显得文采斐然、激情昂扬。

5.比较阐释法

这种方法就是用与被阐释对象内涵不同的事物作比较,来厘清自己的看法。这种阐释法能帮助作者准确把握题目或观点的内涵,显示自己理解的准确性和透彻性。例如:

拒绝平庸不是哗众取宠,那个自己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只是对平庸的另一种注解;拒绝平庸不是盲目自大,那个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并挥霍青春的狂妄女,注定只是平庸的附属品;拒绝平庸不是轻视生命,那个在校园里飙车的“欺实马”,自称“我叔是×××”的嚣张男,不是彻彻底底的平庸,又是什么呢?拒绝平庸不是只对着自己“微笑”,而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开怀大笑,否则只是自找没趣,所有只是“标新立异”,空谈误韶光。(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这种阐释法常常用“……不是……”的句式来表达。

五、运用阐释法,确立论点或分论点

议论文写作中确立论点或分论点是至关重要的,运用阐释法,从“是什么”的角度确立论点或分论点,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例如:

(一)题目:绿色生活

中心论点:诗意、健康、和谐、简洁的生活就是绿色生活

分论点一:绿色的生活是诗意的生活

分论点二:绿色的生活是健康的生活

分论点三:绿色的生活是和谐的生活

分论点四:绿色的生活是简洁的生活

――2010年江苏卷优秀作文《绿色生活》

这篇文章从“是什么”的角度运用阐释法分析了“绿色生活”的内涵,确立了论点和四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论点和分论点都用“……是……”的句式表达。

(二)题目:宽容是一种境界

中心论点:宽容,是一种境界

分论点一:宽容如水(温柔、和气、冷静)

分论点二:宽容似火(用爱和真诚温暖别人的心灵)

分论点三:宽容是诗(诗一般的胸襟和气度、旷达、博爱)

这篇文章运用比喻阐释法确定三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从三个层面揭示了宽容的本质,思路开阔,联想丰富,认识深刻。

(三)题目:肩膀

分论点一: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分论点: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分论点三: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回到原点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五路;疏通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60-1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写的文章都是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语言精炼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内容和形式的思路疏通。

一、作文题目和文字材料要疏通

准确把握高考作文题面文字的形式内容进行审题立意,要抓住核心句子和关键词语进行综合分析,既要读懂它们的表层意义,更要悟出它们的深层意义。也就是说,所谓核心句子与关键词语具有暗示作用:它们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或引申意义。例如,198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毁树容易种树难”,命题意图显然不是让考生去谈植树造林,隐含了当时社会历史背景,话题应该是引申议论去谈培养人才的问题,阐述“毁”与“种”难易之道理,当然重点还是要落在“难”上。同样,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与你为邻”,结合社会现实背景,可以推断“你”的深层含义应是精神文化财富,如理想、信仰、书香、诚信等。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回到原点”,写作入门就是要由实入虚,感悟“原点”的象征意义,赋予它特定的涵义。作文考灵气,但首先考的是悟性。悟性需要疏通。当然,教师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练习,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主动意识。

二、命题意图与题意范围要疏通

作文审题要有审题立意的常识。第一,要有人文意识。作文提供文字材料,命意不是要你去评判曲直是非,而是要你由此生发一点人生感悟。作文的灵魂是要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即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折射出一种青春的气息,积极的心态。第二,要有感性认识。要寻找立足点和突破口,要明白:题意虽然多元,但是只能从一而终。不要满山栽树,而要只挖一井。第三,要有理性意识。议论文审题立意不是急于定论,而是要开出一剂良方。所以要仔细审题,以便确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脚点、切入点。

正因如此,教师平时要为学生多提供一些有提取价值的材料,多和学生交流点评,探究讨论解决方法,一方面积累论据材料,同时又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能力。

三、结构变化与角度转换要疏通

议论文的结构有多种说法,一般文章原形结构都讲究起承转合,议论文也该如此。整合一下便于学生掌握运用,可以用如下语言公式加以概括:

公式1:问题——现象——原因——论点。

公式2:论点——理由——事因——结论。

公式3:中心论点——理由依据——各分论点段——结论。

议论文写作犹如建楼筑房,第一步审题立意好比先深挖、打地基、灌浆,第二步结构布局是先树框架后砌墙,第三步构段展开是每层楼里面进行装修,第四步结论等于封顶拆卸脚手架。所以记住自创的几个公式灵活运用,行文就会有章法,虽然限制一点思路,但可以保证思路清晰,角度转换,结构完整。

四、三要素与综合表达要疏通

开篇先摆问题再推论点可使用“但是”转折复句表述;也可用“不仅……而且”,论点含义有所侧重;还可以使用递进关系复句表述。如果开篇只摆出问题,中心论点放在文章中间,起到承上起下的结构作用,那么不妨使用“如果说,那么”假设关系复句,或者使用“既,又”并列关系复句或者“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复句表述。列举事实论据要夹叙夹议,进行归因分析,可以使用因果关系倒装句式,进行假设推理可用“如果不,那么”假设否定句式。思辨性的论述既要看到问题的正反两面,更要运用联系的观点多角度深层次剖析其中的原因。文中出现一些复句或多重复句,可使语言凝练,思维严谨。如果论证还有类比与对比相映,比喻和对偶相衬,联想和想象兼顾,语言表达色彩将顿觉鲜明。

五、鉴赏与模仿要疏通

教师可以精选高考论述文进行多角度分析,疏通文脉,选练模仿,以助学生读写相通。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决胜于课堂,可谓事半功倍,一箭双雕。

回到原点作文范文第5篇

厦门名校 厦门一中 明 映

上个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位大文豪“每天拼命工作,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这位大文豪用自己的行动在告诉我们:让每一天“从零开始”。

清泉寺旁,兰溪水畔,是谁在吟诵:“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苏轼,这位大词人以豪情来鼓励我们:让心中的人生“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是要我们将心置于原点,不要让过去的失败牵绊前行的双脚,不要让过去的成功黏住信念的发条,将心境归于平和,让人生再回“年少”。

从零开始,于是有了珠穆朗玛从海底崛起的巍峨壮观,于是有了“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的期盼,于是有了“月缺花残莫怆然”的宽慰。

这里有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不就是身揣两美元而来的吗?他并没有因贫穷困苦而懊恼命运,他只是将自己放在两美元的起点,起跑、飞奔……

这里有蹶而复起的盖世英雄,前苏联一位飞行员截腿安上假肢之后,以惊人的毅力重新站起,再度继续他的飞行生涯。

正是对“从零开始”的信赖和执著,成就了这两段成功的人生。

从零开始,圆了多少人的梦想,回报了多少人的辛劳?反思自己,是否仍每日赖在被窝里迟迟不起,恨不得每日清晨日落西?是否仍在命运的弯路岔路蒙面痛哭,悔不当初?丢失了回到起点的信心和勇气?

不要在一旁空叹“船到江心补漏迟”,请余出空闲将记忆的钟表调到零点,让你怀着零时的希望与抱负重新投入你的追求——满怀热情,而不是满怀悔恨的追求。

从零开始,撇开旧日的辉煌与黯然,迎接新一天的美好时光。

看,那浴火的凤凰,已重生了!

回到原点作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题目;结构;素材;范文

我在平时的议论文教学中常常发现,不少学生对议论文写作很是茫然,有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可称“四不像”,更有部分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很是畏惧。那么如何改变这样的情况呢?下面我来浅谈一下我在议论文教学中的一些浅薄的体会。

一、选取简单的题目

刚开始时,作文题目尽量选择一些简单的,更适合写议论文的,让学生看了题目之后,就能明白自己的习作将要表达何种意思。如,《面对诱惑》《对手》《争》《我们需要微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等,让学生看到题目之后就有一种亲切感。有了亲切感之后,学生才能消除畏忌议论文的心理障碍,才能有望于乐于作文,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点亮幻想的灯盏》《回到原点》等作文,这些作文只要稍微有点难度,我都尽量留在中期阶段训练,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畏作情绪有了很好的改变,他们也明白了好像作文并不是传说中的那样艰难。

二、写好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部分学生写出的文章不像议论文,所以,我给他们先定下一个框架:开头写明自己的观点,提出中心论点,要短、快、新。定好了总论点,中间部分就开始写分论点。开始写作时,大都是以并列式为主,也可以兼以递进式。写好了中间的分论点之后,再让学生花一到两段文字对上文来个总述。最后一段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呼应开头。当然,并不是简单呼应开头,还要和开头有所变化,有所区别。在分论点拟定的时候,不少学生都会犯这样的毛病,就是分论点的拟定会有重复交叉之嫌,这是我很纠结的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我都是面批,虽最耗时间,但是效果很显著。

三、做好素材的积累

每次作文,我都提前一星期布置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多积累点素材,有话可写。积累好以后,就让他们互相交流着看,这样我自己也积累了素材。这些素材不算多,但是很精。对于积累的素材,我会和学生一起分析,它们还适合用于哪个话题,让学生注意一材多用,这样学生的素材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课本上的素材更要求学生积累。每周末,我都会把学生的积累本收起来,认真察看,然后挑选出几个,在班级的后墙黑板上展示,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当然,我不只是让他们积累之后就束之高阁,积累之后还要对一些适合学生背诵的内容,要求他们背诵,定期检查。尽量让他们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还可以自己改编,目的是更适合自己运用,让学生有成就感。有时候,在作文课上,我还提供一些名人名言,让学生在文章中立即引用,这样会使学生的文章稍微添色加彩。学生看了也比较满意,也就开始慢慢欣赏自己的作品,兴趣也会随之变得更加浓厚。

四、学生习作和范文比较、斟酌

每次上作文课,我可谓是呕心沥血,在范文的选择上我更为注重。有的范文是我从网上下载的,经过多次筛选之后,我会选择两篇。选好的两篇也未必是完美的,有的范文我还自己动手,多次斟酌,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学生看了范文之后,能更清楚它的好处之所在,也就能发现自己的习作有哪些不足。在对比中斟酌、修改、提高,最终写出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来。有的时候我还会将学生的作文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让他们拿出自己的作文来品读,并发现问题。在跳出了当时的局限之后,学生会再次发现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然后,我再让他们做一次升格作文。最后把自己的作文也定成自己的范文,这样学生在面对其他的作文题目时也能得心应手。

五、开头和结尾更须痛下功夫

这方面的训练我主要放在学生能写像,写好议论文之后,相信在一段时间的积淀之后,学生一定能写出更精彩的开头和结尾。

回到原点作文范文第7篇

告别念想,告别猜忘,告别曾单枪匹马越过紫堇和木棉的翠绿,南飞的候鸟,白色的羽翼划破天际,天空又簌簌的洒下几线光,飘浮的心,四处游荡,我知道:你也很孤独吧,你也很想被人爱吧,你也不想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死去吧。

把时光咬碎,吞进肚里,噎出眼泪。一直以为这是一句很煽情的话,纵使已没有当年的刻骨铭心,但是,一想起,便地动山摇,犹如醍醐灌顶,蜉蝣之一粟。而当我蹰躇在青春的殿堂时,我总是不停地回头张望,看着曾经流离失所匍匐前进的流年,泪流满面,而时光抛下我,轰轰烈烈的朝前奔跑。

曾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我左手拿叉,右手拿刀,把青春慢慢享用,而在单薄而脆弱的生命里,在掌心跳动的岁月波涛汹涌,它们相互撕杀着,咆哮着,而逆心的青春给生命投下黯淡的背影。当心的顾念,念的偏执和意的幻想都风轻云淡、沧海桑田,每当日升日沉时,凝望着无家可归的忧伤,暗自伤怀。

也许,青春该铿锵有力,刀枪不入,百毒不侵吧,但在梦的歌声里,任时光来去自由,躲在梦与季节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沉重的芥草,埋葬了我载浮载沉的不舍,身后,强大的人流,转身,时光扑面而来。

宁愿孤独的自由,有人曾说,即使如此,青春孤独并明媚着,它似泛着淡淡青草味的藤蔓,它构成骨骼,注入血液,形成一块块血肉。而每当夜深人静时,它便会在心脏最柔软的地方捅下一刀,挥动着手中代表胜利的旗帜,扼住咽喉,疼得让人无法呼吸,豁破血脉与静脉再也分不清颜色,撕掉那一层*,一张张挣扎的脸孔犹如拉着地雷的导火索,一松手,便会灰飞烟灭。

在青春的旅途中,每一站都有上上下下的人,或许,有人为你分担痛苦和不幸,但最后,他还是会离你而去,没有人会陪你走到最后,你必须抛开所有,惟有孤独是引航的明灯。而那些曾以为不可原谅的、痛苦不堪的、千疮百孔的故事,在别人的生活里变得无可厚非,而最终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朵浓烈的玫瑰开始,却由一场惨淡的伤痛结束。也许,这便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养料。

对于青春,犹如破釜沉舟,千军万马。梦魇里,我们兜兜转转的宿命回到原点,即便早已遍体鳞伤,但到最后,那些受伤的地方便会成为我们大的地方,而青春里蹩脚过的幸福,在我们寻梦的前方早已难辨真假。很多心情,在岁月中已经开始记不起,而我只能拽着回忆的标签,乘风破浪,翻山越岭。

青春,是一场华丽盛大的流离失所,郭敬明说道。

还是会想起一些人,但已没有想念那么黏,没有思念那么热,只是稀薄的想起。

再回首时,想对你说:遇见你,我很高兴。

看着岁月无情的在奶奶的脸上刻下一道道横七竖八的沟壑、突兀的颧骨、深陷的眼眶,年轮在她鬓角洒下银色的光辉,似是墨竹的手,黑色的指甲里留下沧桑的印迹,隔着玻璃,时光朝前奔跑,窗外的风景一直往后退,而她站在时光里,被凌乱的头发,手中拄着的弯杖,已经弯成90度的背,都显得格外刺眼,仿佛要刺破瞳孔,溢出血液,我看见她拉动的嘴角,直到岁月苍白了青春,直到视线模糊不清,只剩下她眼里的浮光,像雾一般虚无。我还在念想她的音容,而她,已在远方。

且听,青春就此别过。

“风筝在阴天搁浅,想念还在等待救援,我拉着线,练习你给的温暖。”歌声形成的空间,时光来去匆匆。

给十八岁。

回到原点作文范文第8篇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刚出生好比这团干布,可以严谨地律己;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思想便向列子靠近。

中国人向来品性如钢,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硬是撑到出生后好几十年还清纯得不得了,这些清纯得不得了的人未浸水,不为社会所容纳,“君子固穷”了。写杂文的就是如此。《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引官为荣。可惜现在的官位抢手,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人,所以,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

写到这里,那布已经仿佛是个累极的人躺在床上伸懒腰了,撑足了杯子。接触久了,不免展露无遗。我又想到中国人向来奉守的儒家中庸和谦虚之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不幸得先学会谦虚。一个人起先再狂傲,也要慢慢变谦虚。钱钟书起初够傲,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叶公超,被贬成“太笨”和“太懒”,惜后来不见有惟我独尊的傲语,也算是被水浸透了。李敖尚好,暂时磨不平他,他对他看不顺眼的一一戮杀,对也照戮不误。说要想找个崇敬的人,他就照照镜子,但中国又能出几个这类为文为人都在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

然而在中国做个直言自己水平的人实在不易。一些不谦虚的人的轶事都被收在《舌华录》里,《舌华录》是什么书?――笑话书啊!以后就有人这么教育儿子了:“吾儿乖,待汝者时,纵有一身才华,切记断不可傲也,汝视《舌华录》之傲人,莫不作笑话也!”中国人便乖了,广与社会交融了,谦虚为人。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幸亏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写到这里,布已经吸水吸得欲坠了。于是涉及到了过分浸在社会里的结果――犯罪。美国的犯罪率雄踞世界首位,我也读过大量批评、赞扬美国的书,对美国印象不佳;但有一点值得肯定,一个美国孩子再有钱,他也不能被允许进播放黄带的影院。中国不行,在大力提倡性教育同时,这方面连禁也鲜闻禁。中国教育者是否知道,这和青少年犯罪是连在一起的,一个不到年龄的人太多沾染社会,便会――中国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由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人造字就没古罗马人的先知,拉丁文里有个词叫“Corpusdelieti”,解释为“身体、肉体”与“犯罪条件”,可见罗马人早认识到肉体即为犯罪条件。中国就没这个词,在性教育时,又不禁学生看黄,让学生充分地投入这个社会,此举实属不明智也。由此一斑,可见矣。

写到这里,猛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

名篇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