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扬州个园游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细雨骑驴过吴门
2014年6月,中国的“大运河”文化遗产正式入列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此遗产项目中,苏州是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共有4条运河故道和7个点段列入申遗名录,其中最具突出普遍价值的有山塘河及其历史街区、虎丘云岩寺塔、盘门水陆城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晋会馆、宝带桥、吴江古纤道等七处。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运河遗产的苏州与苏州古城几乎就是同一概念。
但1921年的中国却处于一个军阀割据、内忧外患不断的时代,苏州自然不能独善其身。芥川龙之介骑着毛驴穿行在苏州的大街小巷,有时冒着雨,参观了北寺塔、玄妙观、文庙、天平山、灵岩山、寒山寺、虎丘、留园等景点。瑞光寺的废塔、充溢着蝙蝠粪臭的苏州文庙、显得荒凉的佛堂、荒废的虎丘……让他这个对中华文化怀有一种乡愁的异乡人不由感叹“礼乐之衰,何其甚也!”面对着荒废的江南第一文庙,他复杂而矛盾的心态尽显:“此处的荒废,不也正是整个中国的荒废吗?但至少对于远道而来的我来说,正是这种荒废,才令我产生了一种怀古的诗兴。但我究竟是应该叹息,抑或是应该欣喜呢?”[1]P94甚至随口吟咏起日本的“中国通”今关天彭(1884-1970)的两句诗:“休言竟是人家国,我亦书生好感时。”
与此同时,喧闹的街市、建筑宏大的留园、尤其是充满诗意的苏州水……又让芥川对于姑苏城生出“优美的心境”。他笔下的运河风光充满浓厚的诗意:“……初夏时节的姑苏城外运河沿岸的乡间小路也是很美的。白鹅浮游在运河上,架着一座座高耸的古老的石拱桥。路边树阴清凉的槐树、柳树,还有青青麦田中开着红色玫瑰的花棚,都一一清晰地倒映在水面上。”[1]P97但经过一个山下村落时,芥川又表现出“更符合小说家的身份和口味”的情怀:“尽管杨柳依依,或是女人们依窗而绣,也不应只是一味地惊羡。在村里的一重白墙之内,如同筑巢的燕子一样,隐藏着难以想像的尘世的苦痛。”[1]P98
芥川龙之介认为苏州就像威尼斯一样,最重要的是有水。这苏州之水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竟使他随手写下三大段类似日本作家德富芦花(1868-1927)随笔《自然与人生》中的文字来,其意象组合、叠加,动景与静景结合,极富诗意,摘录其中一段如下:
不知桥名,且倚石栏观河水。阳光。微风。水色似鸭头之绿。两岸皆粉壁,水上倒影如画。桥下过舟,先见其红漆的船头,继而见其竹编船舱。橹声咿呀入耳时,船尾已穿桥而出。一枝桂花顺水漂来,春愁与水色共深。[1]P108
二.千古兴亡话炀帝
坐在从镇江到扬州的蒸汽船里,芥川龙之介“用了五分钟的时间对扬子江表达了敬意”,然后迷迷糊糊睡去,醒来船已过瓜州,行驶在京杭运河中了。这“绵延两千五百英里的世界第一的大运河”,在他眼中并无特别的宏伟之处,“在薄日当空的长堤上,时而点缀着几点蔬菜的青绿,时而闪动着农夫的身影,感觉异常平凡亲切。”[1]P113他开始打着腹稿,为日后写作游记和诗歌做准备。他这节题为《大运河》游记的最核心部分竟然是用“我”与“旅行指南”对话的方式来写的,真是别有情趣。
例如,“我”感时伤怀:“据说隋炀帝不仅在长堤上种植了万株杨柳,而且还每隔十里建造一亭。长堤还是昔日之长堤,只是不知炀帝今在何处?”颇有点清代诗人张英“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感慨。旅行指南则提醒他,五代以来尤其是元、明、清皆定都北京,多次重修运河,此堤非彼堤了。“我”则进一步感叹:“啊,往昔啊,美好的往昔!即使隋朝已亡,但在如云美眷的相拥之下,泛舟于运河之上的风流天子的富贵与荣华,如同壮丽的长虹一般横跨于历史的际空。”[1]P114而旅行指南又告诉他,炀帝表面上沉湎于乐,实际上是为了掩盖他远征高丽的战略意图。至于那些《炀帝艳史》之类的低俗读物,穿凿附会,皆不可信。这里的“我”与“旅行指南”的对话,有点像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主客互答,主亦为客,客亦同主,都是对隋炀帝力主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评价。
芥川之论与日本学者宇野哲人(1875—1974年)在《中国文明记》(1918)所言甚合:“彼悠游于运河之上,亦是亲自巡察运河工程优劣之举,惟恐高丽警戒防备,故借名佚乐耳。后人至今尚同高丽,陷彼之术中而不知,何者?”[2]P163“运河对后人之裨益甚大,而万里长城仅是稀世之伟观,除好事者对之叹称外,实是无用之长物,两者到底难以同日而语。”[2]P163 至于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宇野影响了芥川,那就不是本文要细加探究的了。
三.桨声日影古扬州
芥川对于扬 州的印象总体上可以说是褒贬参半,失望中夹杂着欣喜。无论是那破旧不堪的平房、凹凸不平、泥水淤积的马路,还是脏兮兮的白墙、贫瘠的油菜田、散发着臭气的水色发黑的内城河道,都让他无法理解古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冲动,无法体会杜牧诗中“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意境。
但是画舫驶出水闸,进入宽阔的河面,水就不像之前那么臭了,景色也渐渐变得美丽起来。他注意到,在一片竹林的背后,有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听其“绿杨村”的便觉十分雅致。“仔细观察,围坐在茶馆的桌边观望着河道的茶客们,无不具有一种太平之相,真不愧为‘绿杨村’里的村民。”[1]P117这里所写倒是与传统扬州人“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喝茶、泡澡的慢生活颇为相合。
穿过大虹桥,观望春柳堤,朝着徐家花园的方向,芥川在柳树下信步前行,“默默暗诵着隐约记得的缪塞的诗句。……实际上,只是在嘴里随意地低吟着‘柳’、‘墓’、‘水’、‘恋’、‘草’等等与彼时彼地贴切的词语而已,于是便有了缪塞诗境里一般的感觉。”[1]P118游毕徐家花园,按原来的方向逆江而上,看到五亭桥时,芥川的兴致大增,感到拱桥“从总体来说,极具中国式的古雅之风……当桥影在天空微微泛蓝的背景中出现在柳丛中时,我不由得微笑起来。西湖、虎丘、宝带桥……当然并不是说这些地方不好,但至少自从上海以来,最使我感到幸福的便是扬州了。”[1]P119
众所周知,五亭桥位于瘦西湖风景区内,是扬州的地标建筑。此桥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照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因建于莲花堤上,故亦名莲花桥。其建筑风格兼有南方之秀与北方之雄,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之为中国最具艺术美的桥。由此看来,芥川对于五亭桥的评价与感受恰如其分。
四.结语
中日两国有过长期友好往来的历史。日本幕府末年,正是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向亚洲渗透的时期,佐藤信渊(1769-1850)就已经提出了“吞并”中国的设想。清王朝在两次中惨遭失败,无疑更坚定了日本对国家发展方向的选择。明治维新以后,所谓“开国进取”、“脱亚入欧”,成为日本政府的基本方针,日本国力迅速增长。随着的胜利,鄙视中国成为日本国民的普遍思想。进入20世纪以后,裂华、侵华成为日本的国家战略并付诸行动。在这种历史氛围下,芥川龙之介难免有对中国失望与蔑视的一面,但他总体上能超越狭隘的民族观,具有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国游记》时应该明确的。
注 释
[1]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宇野哲人.中国文明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查士标在信札中除了与“东玉贤婿”谈及日常生活、健康状况外,更多的是书画笔债的话题,让人感兴趣的还有他在购买古玩字画时的鉴定、品评及斟酌价钱之语。艺术品市场,无论是三百年前的,还是今天的,也许有太多的相诵之处。
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梅壑散人,自号懒老、后乙卯生,安徽休宁人(说海阳人),流寓江苏扬州。明朝秀才,明亡后弃科举,专事书画。家多鼎彝及宋、元人真迹,遂精鉴别,八十余尚具童颜。书法出入米芾、董其昌两家,上追颜真卿,颇得精要。落笔轻捷,结体秀逸,时人誉为董再生。画初学倪瓒,后参以米芾、米友仁以及吴镇、沈周、董其昌等人的画法。用笔不多,惜墨如金,风神懒散,气韵荒寒,逸品也。与同里孙逸、汪之瑞、僧弘仁合称“海阳四家”,晚年画益超迈,直窥元人之奥,凡应酬临池挥洒,必于深夜,不以为苦。清靳治荆《思旧录>评其书法得董宗伯神髓:清吴修《昭代尺牍小传》记载其书法襄阳,极似董文敏;清秦祖永《桐荫论画)论其书法华亭,极超妙,清查为仁《莲坡诗话》则说家二瞻伯书画两绝,名重天下;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评其行书为佳品上;清代文人宋荦对其书画的造诣十分赞赏,为之立传。查士标有《种书堂遗稿》、《黄山诗抄》等传世。
这册查士标尺牍,大都是与侄婿东玉的书信来往,具体书写时间不详。所用笺纸一为烟波草堂用笺,一为普通笺纸。这些信札书写率性自然,笔墨流畅,不可多得。而这册尺牍,又经清末著名藏书家赵宗建收藏,更显珍贵。
赵宗建(1825-1900)字次侯,号非昔居士,又号次公,别署花园老农。清咸丰时官至太常寺博士,其工作便是管理皇家图书。他与同里翁同禽是同年(同科及第),志趣相同,在京城他俩经常同往琉璃厂搜寻古本秘籍。赵宗建因平时接触的都是宋元精刻抄本,眼光高远,藏有善本200余种。当中包括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徐霞客游记)手书原稿、钱牧斋日记信稿等珍贵文献。赵宗建的祖辈由江阴迁常熟北郭,称宝慈里赵氏,建“半亩园”以娱适亲心。咸丰六年(1856年),因半亩园内东边老屋陈旧,赵宗建拓新修缮,取名“旧山楼”(题额),供藏书读书之用。园中植自皮松、红豆树、各色红梅,有“墙头沽酒台”景观,引动名流公卿到访。
赵宗建的藏书,除翁同禽、庞钟璐、吴鸿纶等知己外,人无知者,故叶昌炽《藏书记事诗)称他为“小藏家”。1937年抗战爆发,邑人丁祖荫“缃素楼”的藏书在苏州散出,郑振铎以重金购得“国宝”――《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原是赵宗建藏书),使昔日被称之为“小藏家”的赵宗建和他的旧山楼藏书名扬中外,令人刮目相看。“磁杯是仿旧,若十个皆如此样不歪损,亦可值一金,再增些亦不差也。有人携石田长画卷在此,顿工,俟井至一观,但索价太高,不易交易耳。”
关键词:《明湖居听书》 水仙祠 联语
《明湖居听书》为清末小说家刘鹗所著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中的一个经典片段,长期以来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沿用至今。作者沾溉传统,富于底蕴,在极尽描摹中为读者展现了一幕让人心驰神往的艺术现场。然而,这篇文章所蕴含的精华远不单单止于此。如鲁迅称赞《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里作者所呈现的大明湖胜景正是“可观”一词的极佳注解。那么,今且随刘鹗生花之笔,于大明湖畔举眼舒襟,移步换行,借其中水仙祠联语之精妙,来领略作者写作功力之深厚。
本文所指水仙祠楹语便是为后人所广为称道的“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这一联,其在教学识记中亦是重点。该联语出自《明湖居听书》一文中的如下段落:
绕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池东面,就是个圆门。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个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过了水仙祠,仍旧上了船,荡到历下亭的后面。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的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的绷到船窗里面来。老残随手摘了几个莲蓬,一面吃着,一面船已到了鹊华桥畔了。
对这十四字的楹联作初步的解读便可知,“一盏寒泉”暗喻泉城济南,说明了地点;“三更画船”托出泛舟游迹,说明了行为;“秋菊”和“藕花”则照应四时之景,说明了时间。泉城、泛舟、秋菊、藕花,作者可谓是写尽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于是在这花香萦绕的泉城之中,落寞孤单的古水仙祠因此联语而焕发风采,融入了美不胜收的明湖景致之中。
到此,一切似乎便可随渐远的游船而去。但纵使船过水无痕,这样一幅神秘的楹联总还是会掀起心头的一阵涟漪。它在所言景致之外,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它究竟是何人所写,又有何特别的典故?这些问题都十分值得探讨。
通过进一步的检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这幅联语使用的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创作手法,谓之集句,即从古人诗词文章中的剪辑匹配出上下两句。好的集句作品,既能合时应景,又自有渊瀚,同时出句对句,承接稳妥巧妙,仿佛一手写出。而这样的绝妙联语,不仅能反映出集者的文心巧慧,同时也能体现其淹通书史、博览群籍的功夫。故在诗词大行其道的年代,集句成联这种文学形式在文人中间一直风行不辍。
回头再看水仙祠的这一联,其集者恐怕从作者行文之中已无从稽考。但上下两句却是出之有据,值得进行一番正本清源的工作。
“一盏寒泉荐秋菊”这一句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书林逋诗后》,全诗这样写道: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原注:杭州西湖有水仙王祠。)
林逋是北宋初年著名的诗人,他志向高洁,不肯与流俗同污,隐居在西湖,过着“梅妻鹤子”的生活。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堪称咏梅的绝唱,不仅将梅花的卓姿奇气描写得脱俗隽丽,同时也寄托了他自己如梅花般隐逸的情怀。苏轼曾经两次任职杭州,第一次是在北宋熙宁四年(1071),调任杭州通判(一州的副长官);第二次是在元v四年(1089),担任知州。在任职期间,苏轼施行了许多惠民的政策,特别是对西湖的治理,更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苏堤便是利用湖中淤泥所筑。到任杭州,是苏轼一生中重要一段经历。西湖美景让他流连忘返,“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做西施,洋溢着曼妙的姿容。而这里的乡贤林逋,更是为他所仰慕,在读过林逋所遗的诗篇后,他不禁挥笔写道“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林逋去世后,杭州士民自发纪念这位高风亮节的诗人,所以便有了苏轼诗中的:“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清代刊刻的《试古堂书画汇考》中记录了明代文学家王世贞鉴赏《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帖》的跋语,其中提到:
始,钱唐人即孤山故庐以祀和靖,游者病其湫隘。因长公诗后有:“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遂徙置白香山祠与长公配,迨于今香火不绝。
《浙江通志》里记载道:
三贤堂祀白苏林三公,三桥曰望山,斜对西岸。四桥水曰花港,旧有雪江草堂,四桥曰压堤,对西岸第三桥,旧有崇真道院,石台笼灯以照夜船,有水仙王庙,一名龙王祠,以乐天、和靖、子瞻附祀,两庑井曰荐菊取苏诗“一盏寒泉荐秋菊”。
《西湖志纂》里记载道:
龙王庙在白沙堤孤山路口,旧在宝石山下,名嘉泽龙王祠。梁大同间建号钱塘湖龙君。吴越钱氏表请封广润龙王。乾道五年安抚周淙以祷雨应徙建于压堤桥,名水仙王庙,后以乐天和靖子瞻三贤y祀庙中。淳佑八年安抚赵与篑建亭,其前之井,曰寒泉名,曰荐菊,取苏轼诗“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之义,后废别祀三贤于孤山。
最初,祭祀林逋只是把他的故居开辟出来,但是场地狭小,所以苏轼才在诗中写道:“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林逋应该与湖上的水仙王一样,享受香火。水仙庙因这首诗而名声大作,所以人们便把这三位诗人置于水仙祠祭祀,还把庙中的井命名为“寒泉”“荐菊”。想象在月白风清的夜晚,酌甘冽的“荐菊”“寒泉”井水,拈一朵清洁馨香的,来祭祀三位诗人,或许能更深地感悟到他们的诗意与人生。后来龙王庙废弃,人们便把祭祀林逋和苏轼移到孤山白居易的祠庙,也就是南宋时期的西湖三贤堂。这里游人如织,风景如画,在饱览秀色的同时,诗人的遗迹和精神,也浸润在每个人的心头。正如清代学者阮元的诗句:“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
“三更画船穿藕花”这一句则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同何元立赏荷花追怀镜湖旧游》,全诗这样写道:
少狂欺酒气吐虹,一笑未了千觞空。凉堂下帘人似玉,月色泠泠透湘竹。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不须更踏花底藕,但嗅花香已无酒。花深不见画船行,天风空吹白声。双桨归来弄湖水,往往湖边人已起。即今憔悴不堪论,赖有何郎共此尊,红绿疏疏君勿叹,汉嘉去岁无荷看。
宋孝宗乾道九年(1174),陆游调任嘉州知州。此时距离他离开处在抗金第一线的南郑幕府,还不过半年,可是陆游的心境已大不复前时的振奋。“细雨骑驴”穿过剑门,远离了军营的鼓角金戈,离开了“戎装射虎,帷幕策画”使他兴奋和激动的抗金前沿,转而却是“冷官无事”的消磨和颓唐。乾道九年(1174),陆游在蜀州、嘉州、成都之间频繁调动,在繁琐的公务中,唯一可以消遣的便是蜀中的佳景了。这年夏天,嘉州的荷花开得格外明艳,陆游流连其中,思绪却回到了他家乡越州的镜湖。镜湖便是驰名的绍兴鉴湖,因为长期住在鉴湖边,陆游描写鉴湖风光的诗歌,比任何一个诗人都丰富。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还于镜湖三山筑起居所,老年卸任也一直居住这里。
在这首诗里,陆游望见荷花,想起远方的家乡,同时也想起自己年轻时快乐的生活。那时陆游和妻子唐婉缱绻情浓,鉴湖的湖光山色,到处都留下了他们伉俪赏玩的足迹。于是,“凉堂下帘人似玉,月色泠泠透湘竹。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便是那时游玩的生动写照。陆游与唐婉的爱情凄婉而真挚,远在蜀中的陆游,看到绽放的荷花,自然而然想起与唐婉夜泛镜湖,徜徉在藕花深处,无忧无虑快乐的时光。他深切地眷恋着唐婉,直到老年,还不曾消减。宋人周密在笔记《齐东野语》中记录陆游的这些心路道:
乙亥岁也,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尝赋二绝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怅然。”又云:“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盖庆元己未岁也,未久唐氏死,至绍熙壬子岁,复有诗序云:“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云:“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题词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又至开禧乙丑岁暮夜梦游沈氏园又两~句,云:“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这一联初看之下只觉描景之清隽可爱,细究之下竟然还包含着两段蕴藉如诗的故事。故事里不仅有北宋和南宋文人的身影,还有高洁的志向,抑或凄美的爱情。这一切随着这神秘的联语一同浸润在大明湖的粼粼波光中,为这里的景色又增添了一抹历史的厚重,也随着《老残游记》的风行广布,而为人所传诵。以至于后来民国文人陈重庆对景生情,寻意探胜,在题扬州瘦西湖的观荷景致“梅岭春深”时,学人集句道:“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通过小小的联语将西湖、鉴湖、大明湖,林逋、苏轼、陆游,刘鹗这些胜景文渊注入到眼前的妙境当中,让人们在流连荷浦中回味无穷。同样的道理,或许我们在教授《明湖居听书》这段美丽的文字时,厘清这幅联语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相信能获得更好的体会。
参考文献:
[1][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宋]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清]嵇曾筠等修,[清]沈翼机等纂.浙江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宋]周密著.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食摄团”的精雅游学印象
游学从做一名美食客与拍摄客开始,也是组织者深谙“食摄,性也”,羁鸟投林,放松心情是前提。
第一站:马赛,神仙福地
马赛位于法国南部,是普罗旺斯一阿尔卑斯一天蓝海岸地区的首府,马赛商学院的总部所在,真正的神仙福地。
深蓝色的大海,红瓦的房顶,老港来来往往的海轮,尽现地中海的旖旎风光。在游览雄伟壮丽的隆夏(Longchamp)宫时,适逢马赛艺术节的抽象派画展,参观者长长的队列让我们眼馋不已;登上伽德山丘后,深感在伽德圣母院的高处饱览马赛美景,就是贞女玛利亚给每位来客最好的赐福。
在尼斯卡西斯湾坐游轮,举目所见,海天一色,无边无际。在柔美缠绵的基调下,偶尔的浪花袭身带来了更多欢乐。从这里开始,同学们拍照的热情就开始高涨,以不错过任何场景的理由在镜头前尽情展露笑容。
第二站:波尔多,酿造出来的历史空间
这是一个念在嘴里便唇齿留香的地方。在波尔多城中存在了两个多世纪的古典建筑和新古典主义建筑群,令人有时光倒流的感觉。今人仍然悠游生活在其间,加仑河水慢慢流淌,人们在丝丝细雨中慢跑,情人们在广场的巨型雕塑前亲吻,在电车开过铁轨的那一瞬间,路边的游客也是别人眼中的城市风景了。
驻足历史悠久的圣爱美隆红酒小镇后,循着酒香,穿过绵延的葡萄园地,德费朗酒庄正在静候我们到来。晚餐的菜品搭配师是一位年轻人,帅气干练;引导参观酒窖的姑娘大方沉静,法国式的优雅时尚在二位身上不动声色地显露,他们从容地包涵了我们初来乍到的惊奇与喧闹,慢慢带领我们进入酒庄的历史空间。
粒粒葡萄变成佳酿的复杂工艺和满眼的橡木桶深深触动了我,坐到餐桌上时,便有了尊敬与爱惜的心情。
每一年份的酒都有独特的一种红色,每一道菜搭配一种不同口感的酒,这真是舌尖上的舞蹈;烛光下水晶杯映出深深浅浅的红色,表白了葡萄酒的不同年份;古老的庄园、幽静的城堡、攀着各色玫瑰花的石墙,蜿蜒无尽的石子路,路边挂满累累果实的苹果树,都充满了波尔多浪漫典雅的风情。
至今,那时的清风、斜阳、满身满心都能呼吸到的芬芳空气,是我沉醉不知归路的悠长回忆。
第三站:巴黎,夜游赛纳河
整个巴黎就是一座大博物馆。塞纳河是巴黎的一条锦带,把人们关于这个城市最著名的有关历史和文化的景观串在一起。白天看来平淡无奇,夜行塞纳河上,才发现一切像是魔法师点击幻化过,绚丽多彩,充满想象。晚间宿于塞纳河边的有名的Novotel酒店,号称是巴黎工业时代城市的象征。无来由地,我觉得房间的铁红色装饰色调充满了重机器的味道,难道这是设计师故意传达的品牌内涵?
我很遗憾地与同学们短暂分离,去到左岸街区弥补上次来巴黎时未去的遗憾。听说,我错过的不仅是游船上的精致法式大餐,还有一船的欢笑。
商学院与品牌总部的智慧洗礼
马赛商学院的校区分布在马赛和波尔多,我们的课程也得以在不同的地方安排,一方面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使用不同的学习空间,另一方面,也感受了商学院的多元文化。比如,金融课程安排在位于马赛城市郊区的商学院总部,现场体验学校的开放、高科技与国际化;创新课程放在现代繁华的马赛市中心校区,古老与现代建筑艺术融合中带来意识的碰撞;品牌打造课程直接就去了普罗旺斯,到欧舒丹的工场去了解一个品牌的迅速崛起过程;葡萄酒课程很自然地放在了波尔多校区,在体验历史氛围和社会文化之后,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葡萄酒行业是波尔多最稳定与持久的生意了。
巴黎则是我们本次游学的重点——了解顶级珠宝是怎样炼成的。梵克雅宝总部位于Place Vendome 22号,是第一家在这里开店的珠宝商。梵克雅宝采用上乘宝石和材质,利用巧夺天工、独特精湛的“隐秘式镶嵌”技艺,一直是世界各国贵族和名流雅士特别钟爱的顶级珠宝品牌。虽然现在已经成了LVMH集团旋下品牌,但仍然保留她独立的运营模式,位于广场后街的工场是梵克雅宝“不能说的秘密”,作为这次有幸参观制作工场的七位幸运者,我们都被要求签订保密协议。在这里,我们看到他们为摩纳哥王妃的婚礼定制的王冠打样,了解了梵克雅宝作为世界顶级珠宝商的骄傲与资本。
来到卡地亚总部,仿佛进入了一个家族的小型历史博物馆,这里充满了历任主人的气息,还有各国王室与卡地亚的故事,卡地亚以豹为标志,形象高贵而昂扬,其精神原动力来自于包容、创新与不断自我突破。
由于我提前回国,无缘参与其后到迪奥总部的学习,但可以想见其中精彩与震撼。在这几个奢侈品品牌总部的现场学习富有趣味性,公司的管理者面对面的介绍,比起看书面资料要鲜活很多,也更容易了解一个公司的产品所携带的文化信息。
总体上来看,历经马赛、波尔多和巴黎三地,体验并参观了最具法国特色的美景、美酒、美器、美饰,被顶圾法国品牌提供的奢华产品包围着,暂时远离现实生活状态,在精心安排的生活享受与智慧环绕中度过十天,可谓是顶绣的法国深层之旅。此外,我们一行人都是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而来,大多数都有志投身到品牌打造的不同环节中去。旅途之中,大家有不少的探讨和碰撞,对于每天看到和感知到的内容也会各抒己见,彼此分享交流心得,见仁见智,弥足珍贵。
我因工作需要,希望以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曹雪芹及其著作《红楼梦》、佚著《废艺斋集稿》为基础,以提升国人生活美学和生活品质为目标,创造出中国式的精雅生活空间。参加本次游学,就是为了学习品牌管理知识,回来之后才觉得自己对于奢侈品公司的运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做成世界名牌,绝非喊口号和一日之功,也绝非时下国人现搬现学就可以的。我深感,除了学习别人的技术、操作手法之外,更应反思这些品牌背后的文化成因。
法国文化传递的基因
法国的顶级品牌,涵盖了时装时尚、水晶、出版装潢、陶瓷、酒店美食、金银铜器、皮具、珠宝、香水及酿酒业。这些产品,地球上的每个国家都会有,为什么法国能冠绝天下?除了政治、经济、社会、商业等等这些外在因素之外,全世界消费的不仅是他们的商品,更是在消费法国的文化和有关生活的艺术。因此,我认为,法国文化传递的基因在于其艺术气质、历史传承和专业精神。
法国人以浪漫和艺术闻名,浪漫也是来自于艺术气质,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是无处不在的艺术气息熏染出来的,英国人注重历史和传统,所以英国到处都有纪念碑;法国人天生热爱艺术,法国随处可见雕塑与博物馆。艺术是法国人对生活的纯真理解和表达,对艺术的热爱就是在彰显人性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在法国人看来,生活无处不艺术,饮食是艺术,时装是艺术,装饰是艺术,对艺术的追求渗透在法国人的细胞里。我们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参观时,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也在参观,因为害怕透明的玻璃地面,一些小朋友就爬行通过,俯瞰玻璃下面巴黎市的全景规划图,当他们抬头时,对面就是罗丹的雕塑《地狱之门》,这一幕让人深深感动。
法国的每个奢侈品品牌都有它的文化和历史,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相伴,很容易让人口口相传。反观中国,鲜有直触人性的美好故事可讲,即使有一些品牌开始讲故事,转身又发现,喔,我们不够有历史感呢!不得不承认,这种历史传承源于他们对自身品牌精神和文化的坚持,坚持下来,沉淀为历史和故事,时光的力量就能感动消费者。中国人不是没有故事,而是在别人的故事中迷失太久,忘了自己应该有的历史传承。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我们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为主题,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忻州第一、跻身全省十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新原平”的发展方向,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市中心工作,精心组织有影响有特色的主题文艺活动,进一步展示我市人民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证明:文联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1、努力做好春节期间的群众文化活动。
1月份,由市文联精心组织书法家协会的老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为市民义务书写春联。翰墨飘香,春意融融,一副副风格迥异,内容丰富多彩的春联把美好的新年祝福及和谐之声送进寻常百姓之家。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展示了我市书法家现场作业的高端技艺。
2、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结合文联实际,坚持以深化“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大讨论为载体,加强学习,深入调研,解放思想,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活动中,文联全体人员在学习研讨了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讲话、摘要、讨论以及长远意义,提升了自身素质。
3、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文学艺术创作。
文联始终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带着责任,带着感情进行创作,这更是时代立场、生活态度及其创作取向,是“双百”方针和“三贴近”真正得以实施的创作源泉和创新动力。
4、原平市地方特色文化诗歌创作迈上新台阶。
5、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为主题,成功举(协)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书、画、摄影展览赛事。
更多关于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的文章 >>查看更多>> 单位工作总结
6、成功举办文艺创作研讨会,打造本土艺术精品
7、各书法、美术协(学)会积极参与各展览、赛事及创作活动,成绩突出。
二、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增强文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从文联工作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促进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紧紧围绕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进一步焕发文联组织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1、抓文学刊物
针对近年来我市文学艺术良好的发展状况,市文联主办的机关刊物《梨花》杂志,克服了人手不够、经费不足的困难,今年全新改版,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关爱下,新改版的《梨花》以丰富多彩的栏目版块和文艺形式,展示了原平纯朴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第五期特设“纪念国庆六十周年”专栏,记录和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原平又好又快发展的辉煌成就,力图展现魅力原平、和谐原平的崭新面貌。受到广大文艺爱好者及全市人民的好评,为我市文学艺术工作者创建了必须、必要的刊物平台,起到了与全省、全国优秀作家、作者交流的预期效果。另外,市文联与范亭中学合办校报《范亭园》,长期以来受到了教育界的好评,迄今已出版发行了70多期。我们将一如继往地为繁荣校园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2、抓文学创作
今年市文联推出了近10部文学作品集,其中包括: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呈现诗丛》套装,含雷霆《大地歌谣》、韩玉光《一九七零年的月亮》、赵泽汀和麻小燕合著《与一只蝴蝶的相遇》。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马增祥诗词赋》。出版社出版的贾良田游记《旅途雨》。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天涯丛书系列》之《神水扬波》等优秀作品集。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屡屡发表我市文学作品。
二月份:《梨花》杂志影响版“2010中国诗歌档案”出刊。《北京写作》发表丁页的组诗作品。《山西文学》第二期发表刘小雨诗歌作品。《诗刊》上半月二月号发表刘小雨组诗作品。
三月份:《人民文学》“瘦西湖杯”风物扬州全国征文大赛中刘小雨获优秀奖。《黄河》双月刊第二期发表王海英散文《酒事随笔》。《华夏散文》发表王海英散文作品《凤凰》。在《山西文学》发表《一个人和他的城》。《诗刊》上半月三月当代中国女诗人专号发表我市诗人丛林、麻小燕作品。
四月份:《诗刊》上半月四月号“每月诗星”重点推出诗人雷霆诗歌作品及评论。韩玉光获选2012年度中国十佳诗人。赵泽汀、韩玉光主编的《超超主义诗选》由出版社出版。《诗歌月刊》举办的“桃园杯”全国诗歌大赛中刘小雨获二等奖。诗人刘小雨应邀参加宁波四明山红枫诗会。《诗选刊》下半月第四期发表诗人刘小雨诗歌作品。
更多关于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的文章 >>查看更多>> 单位工作总结
五月份:在第二届国际红叶节“巫山红叶”散文诗歌大奖赛中刘小雨获诗歌一等奖。《诗选刊》下半月第五期“第二届中国诗歌节陕西诗歌专号”发表刘小雨诗作。《黄河》双月刊第三期发表王海英诗歌作品。刘小雨应邀参加第二届太行山诗人节暨中国现代诗歌峰会。韩玉光、帅树森赴西安参加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在“屈原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中韩玉光获二等奖。雷霆、刘小雨诗作入选四川文艺出版社《汶川大地震诗歌经典》。
六月份:《读者》第六期发表郑建芳散文作品《温暖的棉被》。《诗选刊》下半月第六期发表诗人雷霆、帅树森诗歌作品。《诗歌月刊》下半月第六期发表韩玉光诗歌作品。《五台山》发表张爱凤散文作品《云中谁寄锦书来》。由山西文学院与《诗选刊》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韩玉光诗歌作品研讨会在太原举行。
七月份:《五台山》第七期诗歌专号收录我市诗人雷霆、赵泽汀、麻小燕、王海英、田长水、尚文才、丛林、刘小雨、帅树森、韩玉光作品。《诗选刊》下半月第七期“五台山诗群”发表我市诗人苏志刚、杨妙川诗歌作品。
八月份:《读者》第8期发表郑建芳散文作品《温暖的棉被》。《华夏散文》第8期发表郑建芳散文作品《醋乡的日子》。《五台山》发表了王海英的散文《夏天记忆》。《星星诗刊》上半月8月号文本内外头条发表诗人雷霆诗作及创作谈。
十一月份:《人民文学》第十一期发表诗人雷霆诗作。诗人麻小燕赴湖南株洲参加《诗刊》社第25届青春诗会。大型诗歌刊物《诗人村》在我市出刊。
十二月份:诗人刘小雨应邀参加第三届国际红叶节暨“巫山红叶”散文诗歌大奖赛颁奖仪式。《五台山》第十二期发表韩玉光小说《苏州往事》。《诗刊》青春诗会专刊发表麻小燕诗歌作品《祖国之书》。
3、抓艺术精品
书法、美术、摄影家协会推出的很多优秀作品,经由市文联选送,分别荣获国家、省、市级大奖。
在“鱼水情”全国第二届双拥书画作品展中,李卯生的书画作品《紫气东来》荣获优秀奖。在山西省双拥书画作品展中,刘开源的国画获一等奖、李海屿的国画获三等奖,李卯生、郭建扬、弓权的国画获优秀奖,李膺昭、杨满才、孙志刚的书法获优秀奖。
影家协会樊乐园的一幅作品,在省级书画摄影展中获得优秀奖。
老年书画研究会的张存堂、张舒文、王喜宽、郑亮分别在省级书画大赛中获奖。
农民书画研究会的郑田红、陈高楼在“国庆60周年山西省农民书画展”中获奖。
石莲印社荣获五月份山西省举办的“首届印社联展”优秀组织奖。
在忻州市第一届电视书画大赛中,张存堂、郭建扬荣获一等奖,兰岩山、杨霁、刘永青荣获二等奖,武九在、张晓凤、王紫殿荣获三等奖,聂存贵、丁页、李文光、郑田红荣获优秀奖。
4、抓文艺队伍
截止目前,市文联发展了摄影、书法、美术、石莲印社、墨友社、民俗研究、青年诗词学、诗词联研究、老年书画、青年书法、农民书画共11个文艺家协(学)会。各文艺协会积极向上级协会推荐会员。今年,王海英、贾良田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金所明、茹建堂、赵泽汀、麻小燕、付春林加入了山西省作家协会。有十余人申报加入省书协,1人申报加入省美协,为文学事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壮大了文艺创作队伍体系。文艺人才的大量涌现储备,已成为全市文艺发展繁荣的坚实基础和一大亮点。
三、立足实际搞好基层文艺建设,扎实有效拓展文艺工作
一是主观能动性强。全市11个文艺家协(学)会,立足实际,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各协会围绕今年的主题活动,配合开展了各类采风创作、展演活动。二是职能发挥较好。各文艺家协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活动中积极参与,开展文艺展演活动,发挥了突出作用。书法、美术、农民书画协会为进一步活跃全市农民书画艺术创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太平街第五届文化艺术节暨首届书画摄影展”和“农民书画协会大库狄分会”的成立,拉开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事实证明,认真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文联工作的重要任务,有针对性才能有实效性。
四、加强党风廉政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整体工作效绩
一是加强文联领导班子和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党组学习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在改进作风、提高素质、强化服务上下大力气;坚持团结协作,努力形成推动文联工作的整体合力。二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做好监督防范工作。把反腐倡廉纳入全年工作的总体规划、并贯穿于各项工作中,落到实处。三是组织文联全体人员引深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组织文学艺术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原平市“两会”精神,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实际相结合。统一思想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全力以赴地做好本职工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是加强单位档案、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改善了工作、生活环境。五是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广大作家、文艺工作者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修养,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特殊作用。六是加强机关建设。借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注重创新文联体制机制,机关建立了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改进了党员干部和职工思想、工作、生活、组织作风,加大了联络协调服务力度,提高了办事效率,着力为文艺家分忧解难,使文联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温馨之家”。
更多关于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的文章 >>查看更多>> 单位工作总结
通过以上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使文联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创了2012年的新局面,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优秀作品、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为我市的文化传承、发展起到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改进。
中学时,有同学相邀游宝台山,说山中有座历史悠久的金光寺,还有莲花开在树上。十四五岁年纪的我,欣喜若狂,对从未谋面的宝台山充满向往和遐想。
特别感谢去年的三八妇女节,正是春花烂漫时,它给了年届不惑的我与外地来的客人一起亲近宝台山的机会,让我正式与家乡这座名冠滇西的美丽大山结缘,远离尘节喧嚣,安闲享受清净。
宝台山因山形酷似莲花,且山上遍长珍奇名贵的木莲花树,又名木莲花山。它是滇西地区至今依然保持着原始自然生态的一方净土,位于云南省永平县城南部50多公里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一段,从中蛇行而过。
宝台山方圆9584公顷,最高峰海拔2913米,山势由北向南倾斜。气势磅礴的山峦,浩瀚苍茫的林海,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秀丽,并以古老、神奇、壮丽而闻名滇西。因受印度洋赤道热带暖湿气团和印度北部热带大陆干热气团的影响,宝台山干湿季节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山上到处巨树参天,古木横陈,藤萝交缠,鸟雀争鸣,静邃幽深。植物有第四冰期遗留下来的兰科、樟科等古老植物,滇藏木兰、大树杜鹃、原始山茶、绒叶含笑等奇花异卉随处可见,特别是有活化石之誉的木莲花,更为世所罕见;动物有金钱豹、金丝猴、水鹿、山驴、麂子、黑熊、孔雀、锦鸡、凤凰鸡等,仅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范围的野生动物,就达30多种,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植物乐园。
刚一进山,就见万绿丛中成片成林的大树杜鹃殷红点点,直把满山红遍,层林尽染,引领着那红的原始山茶,白的绒叶含笑等百花,同在蜂飞蝶舞的阳光下,各展姿态,争芳斗艳。
到一块场地下车,抬头就见掩映在茂密森林中的林管所大门。令人惊奇的是,门洞里远远透出一片红霞。原来,那是门内高不及丈,花团锦簇,声名远播的万朵古茶花放出的红光。好一个万朵茶花,不大的树身上缀满千万朵娇艳、红润、大如盘碟的九芯十八瓣野生茶花。由于枝细花大,树枝全被花朵压弯了腰,整棵树像是披着一张斑斓锦绣的大花毯,只见花儿不见绿叶,满院生辉。
穿过一条由高大火红的杜鹃花掩映的林荫小道,在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有云南腾冲人、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书写的“金光寺”三字匾的禅院门口,我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木莲花。一朵朵水红色的花儿,与水中的莲花在大小和花色上分毫不差,它们朵挨朵开在一二十米高的树干舒展纤细的枝头,每一朵的花瓣都无一例外地朝上打开。蓝天下,阳光普照,花瓣晶莹剔透,像极了莲花做成的灯笼,团团佛光闪现在不着一叶、光秃秃的枝丫间,清寂而透亮。有人说,这样的木莲花在对面山坡有上千亩,尤为壮观,就是路远,一个来回要走大半天,且有野兽出没,必须专人护卫。我想,就是路再远再险,终有一日,一定要去木莲花林中走走,到那娇艳而伟岸的树下静静地躺上一躺。
迈进金光寺开阔的大门,场院对面是红墙金瓦、飞檐走角的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大雄宝殿有26根直径50厘米、高约3丈拔地而起的木柱,高擎屋顶,各种神像、雕刻、壁画栩栩如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既采用了祖国传统的建筑工艺,又汲取了当地民间的精巧工艺,一花一草,一鸟一兽都闪烁着灵性的光芒。
出得院门,往古树林中稍作东行,可上金屏室拜谒开山老祖陵墓,远观大顶之上千亩木莲奇观;沿曲径通幽的石级而下,便能看到藏于群山幽林之中,被鲜红的杜鹃花渲染得如梦如幻的一塘净水,那便是有着美好传说的洗身池。池中一尊白衣飘飘的高大观音,脚踏莲花,慈祥含笑,日夜守护着人间的吉祥与太平。
于木莲宾馆小住一夜,客人们还有新的工作,便一起匆匆告别了宝台山。依依回眸,我在心底为宝台山吟了一副对联:金光照万亩林海,木莲开亿年奇花。从今往后,我一定要经常回来。
永平晓雾
阴极转阳,大地从深夜子时开始回暖。这股巨大的暖流,从东至西,随着晨光的开启缓缓蔓延。
每当萧瑟的晚秋和凛冽的冬天,人们会在细微的晨光中,看到一股洁白的雾气悄悄出现在永平坝子东南端的银江河下游。它慢慢积攒力量,然后沿河逆流北上,同时向两边翻卷着舒展开来,像牧人打开栅栏放出的一群群雪白绵羊——羊儿越跑越远,越来越多。那轻灵飘渺的姿态,又像一个俊俏而悲切的白衣少女,挥舞着长长的衣袖,步履轻盈,寻寻觅觅。这便是永平著名“八景”中的“马氏晴岚”。
关于“马氏晴岚”,民间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永平坝子南端有一位姓马的员外。马员外家有一个年方二八,聪明贤淑的女儿,有着花容月貌的她爱上了坝子北部以打猎为生的穷苦小伙。马员外嫌贫爱富,为了斩断女儿与穷苦猎人的情缘,迫使女儿嫁给有钱有势的哀牢国王,就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派人凶残地把猎人杀死,投进了银江大河的深潭之中。少女得到这一噩耗之后,肝胆俱碎,立即从三楼纵身跳下,以身殉情。她的魂魄化作一股纯净洁白的雾岚,沿着银江河北上,去寻她的情郎。
不知上天最终是否成全了这一对有情人?因为少女姓马,而且这雾团一旦出现,就预示着整个坝子将迎来一个大好晴天,人们便把它称为“马氏晴岚”。
银江河上那变幻无穷、别具神韵的雾景至今仍令人倾倒。刚开始,白气横江,银江河上晓雾迷蒙,恍若银龙。旭日初升时,那白气蒸腾,化作晴岚,弥漫整个坝子——苍翠起伏的山峦,条块分明的田野,星散的农舍,繁华的街市,全都浸润在一片白茫茫的雾海之中,叶悬清露,层林尽染,百米之外不辨事物,或走,或跑,或骑车,发梢尽湿。
一日,登高而望,阳光普照,天空湛蓝澄澈,高楼巨树浮于雾表,如梦如幻,宛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忽然发觉先前看起来已包裹了山峦,海潮般鲸吞了世界的浓雾,只不过依山傍水,翻卷于小小的坝区之内,如高大坚固栅栏之中躁动不安的马群。想想,有人曾低头于浓重的雾中轻掷落叶般的叹息,泄了前行的勇气,实在可惜。若能退一步,再退一步,往外走出坝区,或爬山钻出迷雾,便可见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雾外正是朗朗晴天。
无中生有,来有形;有也是无,去无踪。这被大地呼出,又被草木全盘吸收的永平晓雾,起始于混沌的暗夜,消遁于艳阳高照之时,其千变万化日有不同,惟居于此,方可尽享其神奇与感其万千魅力。
花桥古梅记
一株栽种于元代中叶的梅树,在吐纳过600多年的风霜雨雪之后,仍年年葳蕤于西南丝绸古道重镇花桥,姿态万千,且硕果累累。
安祥宁静的古镇花桥,曾是永平(古称博南)的县衙所在。
古梅栖身在普照寺前院,现它是一所名为“花桥”的小学。在这座已被白墙青瓦彰显得一派欣欣向荣的古庙里,元梅老干繁枝,以瘦削古迈而盘曲遒劲的身姿屹立于四季,尽享春阳夏雨,品味秋风冬霜,其不折不挠的品格令人钦佩。
遥想当年,是学校师生主动给树干有两抱粗的古梅筑起一圈半腰高的护墙,并年年为它培土浇水,修剪枯枝,这才使得饱经风霜、几近枯死的梅树重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抚掌今夕,全校师生已随岁月的流逝而多次更替,可爱梅护梅的优良传统却一直代代相传。有一名纯朴正义的小学生,就曾当面叫停了来检查工作的某领导因从没见过这么多这么大的一树梅子,心生欢喜,而伸向青翠枝头的手。正因为世代都有怀抱良知和责任的有心人护佑着这株古梅,才使得它有力气和信心,自远古一朝一代蹒跚走来,与我们相遇,与我们相守——共看人来人往,同数花开花落。这便是人与自然的相依相偎、和谐相处的见证。
尽管这株古梅,已被千百年的风雨吹皱皮肤、洗尽铅华,被头顶的日头日复一日地将身躯炙烤如碳,在晚秋和初冬萧瑟的风中,完全显现出一副老态龙钟的垂暮之相,但在每年寒冬腊月,它仍会抖擞豪迈的铜枝铁干,爆吐出满树似雪的繁花,撩动一园清香;接下来的春天,它会伸展出如指尖舞动的鲜活新芽,弹拨春之交响曲;炎夏,它那巨大的树冠撑开一柄生机勃勃的阔大绿伞,以荫庇校园和众多莘莘学子;秋天,它殷勤捧出枝叶间那些在雨水的滋养和阳光的发酵下,一天天长大成熟起来的累累果实,回报人间。大家原以为它老了,得了空闲,这才惊觉,在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里,它一日也不曾懈怠过对开花结果的执著与追求。
一次,有同事从花桥完小抱回一坛元梅酒,邀约两三至交品尝。
那梅除个儿特大,其余均与别处青梅无异,酒也是本地老烧酒,且只用了添加冰糖的普通泡制方法,便酿成人间少有的佳酿。本是小酌,竟至畅饮,几个热血青年的胸腔内,不断升腾起元梅那古老而又旺盛的生命活力。是啊,老朽之树,其精力理当有所不足,其果实本应弱而又小,甚至完全丧失挂果能力苟延残喘也毫不为过,可这梅却有着老骥之志——活就活他个畅快淋漓!
那天没喝醉,全赖古梅之精魂的支撑。或许,那梅已于酒中,赋予了我历经世纪沧桑、阅尽人情冷暖之后的博大精深与厚实灵动。
凤鸣桥
凤鸣桥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桥梁,横跨于永平县杉阳镇马沙坝东的倒流河上。据《徐霞客游记》载:“北下及溪,有桥跨溪,东来者,是为杉木河驿大道。其桥有亭上覆,曰‘凤鸣桥’。”
多次驾车到杉阳镇的湾子村,也多次有人给我介绍过凤鸣桥,可惜从桥面上看,它那佝偻着腰的样子太普通了,土里土气,一点也不高大威武,对我缺乏吸引力。
这天,与战友魏鸿出杉阳街,过西翠楼,准备探访澜沧江上的霁虹桥,不经意间就到了凤鸣桥。我们便下车桥上桥下四处走了走,仔细端详,这才发现它的独特魅力——凤鸣桥为三孔石拱桥,两孔等跨,中拱较大,桥长20米,宽4米,高3米,桥型美观大方,桥身坚实牢固……经过无数风雨洪流的冲刷和人踩马踏,桥亭、桥栏皆已毁去,桥拱、桥面仍旧保存完好。桥面的石板被磨砺得光滑如镜,上面的马蹄印痕却深达10多厘米。桥侧石板上的青苔和石缝里的杂草,虽已掩不住老桥满脸的沧桑,可这桥依旧稳稳当当地横跨于倒流河上。
关于“凤鸣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远古时代,这村子的南边住着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北边住着一位勤劳朴实的小伙子,他们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有一天,龙王的儿子,腾云驾雾从村子上空经过,看见这两个年轻人亲亲热热、说说笑笑地一起劳动,姑娘生得出水芙蓉般美貌非凡,小伙长得天人般眉清目秀,心里顿生妒恨。到了夜里,他乘人们熟睡之际,就势在地上一滚,活生生把东南方向的一条河扭成了西北向,并且拐进村中,把姑娘和小伙两家远远隔开。这条河因此被人们称为“倒流河”。
第二天,人们起来一看,一条大河横在了村中。大家心里非常着急,毕竟,这将给世代栖息在村里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姑娘和小伙决定要在河上架一座桥,方便人们往来。后来,他俩在日晒雨淋中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打了九百九十九块石板,然后终于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漂亮的石拱桥。可是,姑娘小伙由于操劳过度,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便双双倒在桥上,再没醒来。之后两人化作凤凰,盘旋于桥的上空,并在一声声清脆悦耳的鸣叫声中,恋恋不舍地飞上了云霄……
为了纪念勤劳善良的姑娘和小伙,人们便把此桥称为“凤鸣桥”。
冬访西灵塔
一个天气晴和的冬日,与几个学生相约去登西山,访西灵塔。
西灵塔位于永平县城西约一公里处的西山(旧称和丘山,“和丘翠色”曾为博南八景之一)之巅,进入永平坝子,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看到它一山独秀、灵塔高耸的雄姿。于是,西灵塔被公认为永平的标志性建筑景观,为当地最新胜景之一。
登山前,我对西灵塔早已钟情。你瞧,每到秋冬之晨,那永平晓雾拔地而起,使得整个坝子如梦如幻,宛若西湖。松柏苍翠的西山也被轻纱遮面,西灵塔若隐若现,仿佛为情所困的白娘子,就囚于这巍然屹立的白塔之中……那时,塔矗云端,云移塔驻,大有“永镇山川”之势。还有每晚华灯初上之时,塔身四面被景观灯点缀得晶莹剔透,宛若天宫仙物,整座塔庄重雄奇,气度非凡。
这天中午,雾散日出,阳光暖暖,一群人出城来到西山脚下,选择建塔时的路道开始攀登。在嘻嘻哈哈的欢声笑语中,男女同学你追我赶,一拥而上。沿途松柏挺拔,林木幽深,山鸟啼鸣,空气清新。
不多时,早有学生登临塔顶,雀跃之余,透过窗洞欢呼后人。
据先前了解,西灵塔建于2001年,初衷是纪念永平抗日阵亡将士及民众,塔高30米,为9层6角塔。可惜,四处找寻,皆不见相关标识和文字,只是两米多高的塔基上围有精美的大理石栏,栏上雕有各种花草图案,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
攀上塔顶,四周美景一览无遗:县城在东,于绿油油的乡野上,各式房屋白茫茫一片,现代气息煞是耀眼,清亮蜿蜒的银江河水穿城而过;南边的曲硐古城,也以生机勃勃的姿态,扑面而来;脚下的西山三面陡峭,惟西面山顶有一平缓之地,与富足山、大尖山等逶迤而去的众山,紧密相连;北边有灵化山遥相呼应,玉皇阁那塔与西灵塔比肩而立,同擎日月青天。
美景当前,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秋日登扬州西灵塔》:“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一番吟咏,俗常的我似乎已梦回唐朝,在脚底的西灵塔上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诗仙。
山顶这块平缓之地,多有青松,松毛柔软,落地如毯,十分洁净。空地里开着些野山茶花,朵大如杯,粉红得天真浪漫。同学们到树阴下,将各自带来的食品放拢,在吃吃喝喝中玩起了“斗地主”、“干瞪眼”等扑克游戏,输家罚下蹲。不多时,有同学提议玩“回电”,我也愿意参与,得到响应后,山谷中再次响起你追我赶的欢声笑语……直到夕阳西下,大家才满头大汗地捡拾起地上的垃圾,说说笑笑地觅路下山。
于山脚回眸,青翠的山梁上一蓬蓬霜叶或黄或红,点缀其间,煞是好看。松柏掩映着的白塔,在夕照中,在湛蓝如洗的天空下,显得更为圣洁明亮,似白衣飘飘的神仙,殷切守望着一方平安。
龙潭箐小记
不分四季,在阳光的映照或风雨的洗刷下,犹如一块玲珑剔透的绿色翡翠那片蓊郁的原始森林,便是永平县龙门乡西山脚下的龙潭箐。
走进森林,那些历经千百年风雨的古木形态各异,摩肩接踵,枝柯交错,翠叶弥天。有的仿佛匍匐前行的巨蟒,有的像似直冲云霄的飞龙,还有的如整装待发的士兵。那些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整理得疏密有致的林荫中,杂生着杜鹃、山茶和蔷薇等各色野生花卉,高者数丈,矮不盈尺,争妍斗奇,拼命点缀着时令。且不时有翩飞的鸟影杂沓其间,播放动听的音乐,让人赏心悦目。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一条条潺潺流淌的清泉。那些泉水似乎都隐含着某种灵性,轻柔、静美,自草丛中、石缝里、树根下、沙土中汩汩涌出,时而缠林绕石、反复回环,时而如琴如筝、如歌如诉……小坐泉边,鸟语泉声相互交鸣,树形花影扑朔迷离,真是美妙绝伦。在清冽的水色深处,五彩砾石烁烁闪光,纷繁的树形花枝倒映其中,令人有如梦如幻宛若仙境之感。都说上善若水,这清冽甘甜的泉水,不仅担当了当地人畜饮水和灌溉良田的重任,还以博大的胸怀和欢悦的心情,一路奔腾到县城,承当起无数居民的生活用水,惠泽大众。
箐内有一株小树把根深扎在大树上,依附着大树生长。随着时光的流逝,小树一天天长大,高达数丈,而大树却日显颓废苍老。有感于植物尚能不离不弃,相依共存,世人便称这棵奇树为“双生树”,另称“母子树”。我却戏称它为“啃老树”。
每当夕阳西下,本性纯真洁净的当地回、汉妇女劳作归来,总会群聚溪旁,漂发浣衣,让那欢歌笑语,肆意挥洒出许多浪漫情趣。而那绿树掩映中颇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龙王庙”古刹,仍旧庄严肃穆,红墙金瓦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映照得天地一派清明。
回家翻捡,竟找出两张以龙潭箐的原始林木为背景的照片。一张是十五六岁读高一时到龙潭箐春游拍下的黑白照片,左边是马汝军,右边是我,由于搂靠得太紧,陈伯全像是被拘押在中间的人犯,几人却共有着“众志成城”的庄重表情;一张是二十五六岁在一家公司打工时到龙潭箐过“五四”青年节拍的彩色集体照,上面有鲜红的团旗迎风招展,我身上是从公安队伍里穿出来的新式警服,表情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天真浪漫的笑脸……
曲硐温泉
曲硐位于云南省永平县境内,古称“奇硐”,相传因城西小狮山上有一个奇异的山洞而得名,如今的建制是一个村。
曲硐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因其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及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曾两度在此设过县署。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博南古道和滇缅公路的眷顾,受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占地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曲硐古城至今生机盎然。徜徉其间,但见小巷迂回勾连,房屋鳞次栉比,庭院错落有致;家家粉墙青瓦,户户鸟语花香;到处流水潺潺,遍地小桥斗拱。各种各样的门店一一相连,那些独具民族特色的牛干巴、腊鹅等清真风味食品,常令人垂涎欲滴,口齿留香……
曲硐温泉坐落于曲硐村北门之外的滇缅公路边、银江大河畔,距县城约5公里,其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开发较早。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其《游记》中,留下这样的记载:“温泉当平畴之中,前门后阁,西厢为官房、东厢则浴池在焉。池二方,各为一舍,南客北女。门有卖浆者,不比它池在荒野也……余先酌而入浴,其汤不热而温,不停而流,不深而浅,可卧浴也。舍乃一参戎所构而成者。”由此可见,曲硐温泉远在明代便已是附近居民的公共沐浴之地,热闹而文明。
清朝末年,温泉的所有房舍尽数毁于兵燹。至民国31年,奉调镇守永平的抗日驻军28师官兵与地方共同协力筹资,又在原址上对温泉的房舍进行了修缮。建盖了男、女浴室3所,楼房4间,厨房3厦。通过整修,曲硐温泉不但恢复了昔日的盛况,且保留了西厢为官房、东厢隔开为男女公共浴室的旧俗。
曲硐温泉至今仍绿柳成荫,保持着“柳林温泉”的称誉。据传,民国时期有人曾赋诗一首,抒发对曲硐温泉的喜爱之情:
曲硐氤氲化,涓涓涌洁泉。
方塘常有热,勺水胜人煎。
曲硐温泉的平均水温为五十三摄氏度,属碳酸矿泉水体,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少量硫磺,不但可以饮用,而且宜于四时沐浴。这种水质,对关节炎、类风湿、神经痛、痔疮和一些皮肤病均有明显疗效。
幼时,无论冬夏,我常与同学穿过开满蚕豆花或稻香迷人的田畴,到曲硐温泉洗澡。据说,那时官房里常有巨蟒盘踞,人们不愿与之争夺,故而西厢逐渐废弃。但每次到了那里,我总会远远地往官房的木窗棂里看上几眼,老觉得那里隐藏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和一个巨大的秘密。
一旦将小小的身子浸入微烫光滑的池水之中,惬意之感顿时流遍全身。池中既有枯瘦如柴的耄耋老人,又有壮实如牛的大汉,还有童稚可爱的孩子——有人说家事,有人谈古今,有人编段子,顽童则戏水……
沐浴出来,要是还有闲钱吃一碗回族风味的永平油粉或卷粉,那满足与幸福之感便无处可逃,回家的路上总哼着小调。
大碱塘记
大碱塘并非盐碱地,而是被葱茏草木环绕的水库,这在当地尽人皆知。
由于滇缅公路从大碱塘东侧爬过,沿路往来的人车不少,故很多外地人也都记得这一方宁静、迷人的山水。
大碱塘坐落于云南省永平县城东北约两公里处的山坳里,东依滇缅公路,西靠营盘山。因其路绕山环,势若天成,一年四季山青如翡翠,水绿如碧玉,山水相依,故被誉为“山坳明珠”。
记得十三四岁的我,在附近的“老街中学”读书时,每年夏天都要跟同学偷偷跑到大碱塘游泳、嬉戏,在不会惹人害羞的大自然里,褪去身体与心灵上的污垢,让脸上的笑容山花般自由绽放。当然,这项健康的体育运动,如今在这里已被禁止……
大碱塘水库始建于50年代,经多次扩建,已能保障永平坝区3万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灌溉1万多亩良田。
水库周围的山野植被茂密,春花秋果尽皆可食,夏雨之后更是菌香遍野,冬有天鹅嬉戏,野鸭畅游。登临西面山顶,可见整座水库形如飞燕,低飞在红土大地之上——燕头高昂,尾翼似剪,双翅舒展……
不过,我们通常在水边看到的水库,却又近乎圆形。站在数十米高的大坝上观望,东有碧波万顷,南有亭台峭立,西有田园风光,北有曲廊回旋。山色明媚,波光潋滟,绿树云影,一派清明。一潭净水被那些圆润葱绿指头似的小山峰紧紧握在掌中,澄澈温软,内可游鱼,外可泛舟。一条平整宽阔的弹石景观路环湖而行,任游人选择不同地段登山赏景,下湖垂钓,享天地之恩,发思古悠情。
到大碱塘,最为让人忘情的是用竹签钓鱼。只需在烧烤用的竹签尖头穿上一截蚯蚓,将其伸进明净的水中,一些被当地人称为“安丝鱼”和“石鼓嘴”的小鱼立即蜂拥而至。冲在最前的会一口咬住签头死死不放,也有几条鱼从四面八方同时咬住蚯蚓和签头的时候,钓者可以从容提起,把它们抖落进水桶里。
[关键词]无锡影视基地;旅游开发;共生;产业聚落;诉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4―0064―08
1 引言
2007年,无锡影视基地成功荣获国家首批5A级景区称号,正式标志着我国5A级影视型主题公园的诞生,这无疑再次成为同行业的骄傲。与此同时,影视型主题公园在我国发展的商业机会和产业空间问题,成为业界谈论的热门话题和备受关注的焦点。对影视型主题公园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外学者就开始涉足(Butler,1990;1washita,2003;Nichola Tooke,Michid Baker,1 996;Reilyetal,1998;Busby&Klug,2001;Beeton,2005;Connell,2005;孟华,1998;蔡道华,1998;周品,1999;李蕾蕾,张晗,2005;周慧颖,黄远水,2005;薛奕妹,2006)。综述文献资料发现,从时间维度分析,研究直到近几年才稍有重视,不但缺少持续性,而且始终处于零星状态;从内容上看,虽然数量颇多,但一直没有大的突破,长期停留在“影视剧播出后对影视型主题公园的影响”、“影视旅游带动经济现象”、“影视表演”及“影视型主题公园选址定位”等方面。仔细分析发现,影视型主题公园的影响研究依然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且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都停留在就现状论对策,就现象推结论的层面上,不论学界还是业界,对影视型主题公园从管理层面上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对成功经营模式的系统研究更是至今未见报道,显示出对这一新型旅游形态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影视型主题公园在我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发,但普遍存在生命周期较短、运营困难和投资回收难的问题。无锡影视基地作为中央影视基地,以我国的古典名著为蓝本,所建的唐城、水浒城和三国城一直备受游客青睐。因此,总结其成功经验,并进一步探寻我国影视型主题公园的发展规律,对促进影视旅游及影视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和调查过程
本文综合应用了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笔者分两个阶段进行了调查采访。调查第一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4月初,进行网络收集资料,内容包括相关研究文献、新闻报道和政府报告以及各种文本等,由此获得研究需要的二手资料;第二阶段:2007年4月9日一2007年6月25日,为实地调查阶段,也即一手资料获得阶段,主要采用直接调查法(即事先拟好提纲,使用观察、座谈、访问等方法)。其间,笔者4次赴无锡市旅游局市场开发处;11次进入无锡三国城、水浒城、唐城景区;2次赴基地旁的大孚村调查,调查包括关键人物访谈记录;游客及大孚村村民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计230份,其中向基地游客发放180份、大孚村村民发放50份;回收218份,有效问卷213份,然后再根据论文需要,主要采用常用的EXCEL等工作表进行数据汇总、统计分析);实地观察调查(记录基地内部所有公开资料内容、商业店铺情况、游客观看表演感知、资料收集、摄影等)。
3 影视型主题公园溯源及其在我国的界定
3.1 影视型主题公园溯源
影视型主题公园是主题公园发展到一定阶段细分化的产物,是现代旅游产业中一种重要类型和补充,它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带给旅客的是高强度、全方位、综合性的休闲娱乐感受和全新的生活体验。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积累、转化和提升的过程。其起源与主题公园的兴起相关,发展背景与主题公园的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根据相关文献分析,主题公园的雏形源于17世纪古希腊的娱乐花园,1952年由荷兰马都拉家族的一对夫妇在马都拉丹为纪念他们在二战中牺牲的独生子而创建的世界微缩景观,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主题公园。1955年7月,美国出现了主题公园的萌芽――迪斯尼乐园。这种新的旅游形态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始推广到全世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受世界主题公园“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影响,开始出现主题公园雏形,起步较晚,其代表是为拍摄影视《红楼梦》而兴建的北京“大观园”以及河北正定的“荣国府”。1989年,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景区建成开业,成为中国人兴建与世界水平接轨主题公园的开先河者。此后,中国的主题公园迅速发展,类型有民俗风情、自然生态、神话传说等,发展呈现出一片热闹繁荣景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影视型主题公园顺势而生,其标志就是1987年中国最早规划,位于无锡太湖之滨影视拍摄基地唐城的建设,随后,影视型主题公园遍布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受到市场欢迎。
3.2影视型主题公园在我国的界定
在国外,普遍认为影视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好莱坞和日本京都的电影文化村。前者主要以拍片为主,后者以影视文化为主,都没有独立的影视基地。我国影视型主题公园是旅游产品和影视拍摄相结合的经典之作,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影视基地的运作模式决定其影视制作职能和旅游开发职能必须相辅相成。基于这一特殊界定,我国影视基地既有别于国外影视拍摄地,又有别于国内一般风景名胜区(表1)。具体表现在:①主题设计上以影视文化为特色,具有鲜明的主题和衍生的特殊文化内涵;②项目设计上以模拟和再现为特色,拥有影视文化的实际载体;③兼具影视外景基地和旅游的双重功能。影视与旅游双业协同共生。
4 无锡影视基地的产生及其发展
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是我国首创的大规模影视拍摄和旅游基地,位于自然风光妩媚旖旎、山清水秀的太湖之滨,占地1000余亩,水域3000亩,由三国城、水浒城和唐城三大区域组成,景区内文化景观各异,项目内涵有别。分别以我国三大名著为蓝本,营造历史性题材的独特氛围,并以规模宏大的人文景观、精彩绝伦的主题式展演、得天独厚的太湖风光和设备齐全的影视拍摄功能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4.1 发展起因――来自一个设想
20世纪80年代,原广播电视部希望选择一处清静场所,集中一批优秀剧作家,专心创作影视作品。任务最后由中央电视台来承担,而恰巧央视当 时在无锡就有一座疗养院,央视在修缮疗养院的同时,附带建设了西游记艺术宫,放置即将拍完的电视剧《西游记》所用过的道具设备、服饰等,以便日后再用。没想到艺术宫对外开放一时竟成为无锡城的一大旅游热点,当时一张门票1元钱,日收入最高竟达到万元,第二年便收回全部投资。
4.2发展历程――无心插柳引发影视旅游现象
1991年10月,基地正式挂牌不久,央视决定拍摄《唐明皇》,唐城随即又在大孚山麓苍翠清幽的群峰环抱中破土动工。之后有《杨贵妃》、《武则天》等名噪一时的影视剧在此取景。受影视剧热播的影响,当时游客最多时1天达5万人,无心插柳的影视旅游热现象令原本专为创作而设计的场所,无意中变成了新型旅游业态,出人意料的成功使本来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的无锡找到了一条捷径。1992年,三国城开始建设,1995年再利用唐城、三国城的回收资金,水浒城启动建设并于1997年建成开放(表2)。影视文化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娱乐,以文化资源的形式进入旅游资源开发行列,这一独具魅力,以影视作为主题的特殊主题公园随即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影视基地的成立正式标志着我国影视旅游的开始,并带动了我国各地建设影视城的。
资料来源:根据无锡影视基地市场开发部提供资料整理而成。
4.3发展现状――“共生”经营成就影视典范
“共生”一词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Bary)在1879年提出,最先在生物学领域出现,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原指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共生模式的特点即互相依托,形成完整的生态;多种盈利渠道;协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共生的结果往往使双方更加适应环境,从而导致共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学、哲学等诸多领域。近年来,很多学者把共生理念运用于旅游学各领域研究当中(王凯,2004;杨桂华,2005;宋秋,2005;韩芳,2006;邹统钎,2006)。从一般意义上讲,形成共生关系要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大要素构成。无锡影视基地在长期的实践中,成功运用了这一理念。
4.3.1无锡影视基地旅游开发的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体的基本能量生产组织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无锡影视基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有众多要素共生同存,共同发展,如管理要素、产业要素、文化要素和区域要素等。这些要素构成无锡影视基地旅游开发的基本共生单元。
4.3.2无锡影视基地旅游开发的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吴鸿(2005)认为共生共荣是共生的深刻本质,不是排除,而是合作。无锡影视基地在股份制上市公司市场化运作下,三城(三国城、水浒城、唐城)按一定要素布局形成空间上的“一体化共生”和经营上类型差异化的主题呈现,如“集团+基地”、“影视+旅游”等,实现了三城的共同进步。目前,在理论界,把这一经营模式称为“无锡模式”,这种模式是共生体内部多要素相互作用、协同的结果。
4.3.3无锡影视基地旅游开发的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在条件,构成共生关系的共生单元之间具有某种内在性质的兼容。无锡影视基地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又选址太湖之滨,开发中不但依托吴文化资源,还能保证相当多的客源和消费能力,市场化程度较高,“三城”在产品开发上既有经营背景的相似性,又有资源赋存的互补融合性,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共生环境。
5 无锡影视基地旅游开发“共生”模式研究
如果说无锡影视基地当年的“无心插柳”引发我国影视旅游热现象有点历史的偶然,那么它十几年后依然能在同行业独占鳌头,其成功的因素不得不引起重视,归纳起来主要是依托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区位及选址市场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融合性及文化同存的“四位一体共生”运营模式(图1)。
5.1 管理共生:“集团+基地”双重管理,采用股份制上市公司的市场化运营方式,增强了影视基地规避风险的能力,双方成为资金和产业链条上相互的支持者,保证了旅游开发成功地由单一型向多元方向发展
央视无锡影视基地是国有制事业单位,1996年10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影视基地作为5家发起人之一的大股东和中央电视台下属的其他4家共同筹建了无锡中视央视基地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6月在上海成功上市(即现在的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影视基地(占总股本的63%),主要管理中央电视台在无锡的资产,负责央视对无锡当地政府部门及企事业机构的联系协调工作;景区管理机构承担景区旅游开发等职能,这一模式是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权不完全分离的经营模式。所以,无锡影视基地旅游开发管理带有股份制上市公司经营模式的特性,影视基地受央视管理机构的委托,成为景区经营旅游业务的常务机构,最大特点是依托证券市场,对影视型主题公园进行市场化运营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外景基地+资本市场+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制度共生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结晶。
(1)市场融资优势
无锡影视基地的总部属于“专业正规军”,“集团+基地”共生模式是国内其他影视基地无法比拟的。在调研中,我们得知影视基地主要涉及影视拍摄、影视旅游服务。在产业链中,影视基地本身是生产要素而非获利工具,但基地的投入产出始终放置在集团运作战略中,公司上市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募集到大量资金,并能把资金投入到旅游开发建设和景区维护中,这样可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景区开发建设中,在资金方面解决了影视型主题公园建设“规模大、投资大”的难题。
(2)经营机制优势
上市公司的运营方式,职责明确、相互监督,有密切配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权力制衡机制,经营业务受到各方的监督和制约,较一般景区运作更加规范、透明和现代化,更容易接受主管部门、媒体和公众的监督,这种模式通过社会参股,使社会更加关心无锡影视基地的旅游开发,对景区开发及其资源的保护、维修十分有利,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长期利益分配的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也吸引了大批剧组前往,体现了“集团+基地”经营机制的优越性。
(3)经营效益优势
在调研中,无锡影视基地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一个剧组,成本的70%支付劳务,其中演员占总成本的50%,设备、道具等总共才占30%,影视基地配套服务的大部分在30%内,一般只能赚总成本的10%左右。影视基地一年可能会亏损5000万元,但这5000万元,却给整个集团带来了亿万元广告投入也换不来的知名度。”这可能仅仅是无锡处于影视 产业链下游的一部分事实。但上市公司依靠巨大的资本优势、有效的经营机制、强大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保证对景区影视拍摄设施、旅游项目进行深层次开发。统计表明,从1997年至2006年,无锡影视基地在游客人数稳定增长的条件下,每年纯影视旅游收入保持在5118.6万元左右,显示出优势资源与资本市场、企业机制结合下的效益优势。
(4)影视营销优势
利用电视为旅游目的地宣传已经成为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热播,正是利用了央视极好的营销平台,在全国媒体展开极大的宣传攻势,吊足了广大观众的胃口,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在1998年元旦之际,影视城又利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水浒传》之际,推出“相聚水浒城元旦晚会”,影视营销凭借有利平台先声夺人,使人有在看完电视剧即想游影视城的想法,很好地印证了“影视剧的播出具有对影视拍摄基地的宣传效应”,影视剧借用中央台的播出,在把影视城推向巅峰状态的同时,无锡也一跃而成为华东旅游线上的明星城市。影视营销利用影视基地与央视“联姻”的便利优势,依托大众化、娱乐化的电视栏目进行宣传,市场反响强烈,如今,每年200万的游客多为外地甚至是海外游客。可以推测,这种无形资产的建立,对影视基地发展的推动将绵长而深远。
5.2 区域共生:“区位+选址”凭借地理空间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及区域产品差异化经营,利用集聚优势,保证了客源及消费能力;利用太湖优势,因地制宜,占得发展先机
(1)良好的区域保证了客源及消费能力
约翰・摩哥尼(John McEniff,1993)等研究认为,主题公园的区位一般在2小时的车程或3―4小时的公共汽车或火车车程;距交通主干道15分钟内。艾伦(Alan Fyall,2003)也得出同样的结论,说明主题公园区位的重要性。长三角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我国第一个无障碍旅游区及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交通优势特别明显,经济活跃指数较强,它以占全国总量2%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国10%的人口,GDP占全国总量达22%。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这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但是旅游资源相对匮乏,长期以来,无锡周边城市主要依托园林、古村镇等传统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无锡影视基地的存在在华东线上增加了新的旅游形态,以差异化旅游资源开发为取向,既利用了聚集效应,又为吸引游客上了“双保险”。笔者在无锡影视基地发放的180份问卷统计显示,有69%的游客来自江苏的常熟、泰州、扬州、镇江、无锡等地,17%的游客来自浙江、江西、安徽,8%的游客来自湖北、山东、山西等省份。分析客源情况,发现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华东线上的大量国内外游客,二是江苏及其邻近省份客源市场,这与学者的研究结论大体一致。
(2)选址太湖之滨,利用太湖美景延伸产业空间
无锡影视基地占据了原生态环境保存完好的1800亩太湖水面,这是一笔天然资源。长期以来,旅锡游客多数冲着太湖而来,郭沫若先生为太湖鼋头渚风景名胜区题写的“太湖绝佳处,毕竟在鼋头”早已家喻户晓,成为宣传太湖最好的口号,与华东线上其他城市相比,“亲水”成为游客来无锡的首选;影视基地积极开拓太湖水上产品,给“亲水情结”较浓的游客得以旅游体验的满足感。2001年,开发古战船游览太湖水上线路,是“景点+表演、再现影视拍摄场景”这一影视文化旅游概念的自然延伸。虽然国内水上游览项目众多,但是,用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水浒传》保存下来的古代战船运载游客,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目前,“央视基地”+“古代战船”+“太湖美景”,三大概念组合,既有知名度,又有新鲜感,而且满足了外地游客对“江南水乡”心驰神往的潜在心理需求,一下子就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市场空间,极容易得到游客的认可。据资料显示,基地旅游收益及接待人数1997―2002年总体呈下滑趋势(2002年无锡影视基地接待人数仍比浙江横店多出52.11万),但2003年后却以每年30.88%和20.2%的速度攀升,究其原因,正是积极利用共生思维,开拓了水上产品。
5.3 产业共生:“影视+旅游”的产业融合,最大限度发挥影视与旅游的文化产业力,创造1+1>2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题展演中,通过游客参与影视特技表演,成全了游客来影视基地为了“一个印证”和“一个梦的回忆”(图2)
(1)创造1+1>2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影视旅游是一种主题化的旅游模式,在国外普遍称为“影视引致旅游”,无锡影视基地影视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融合,更多表现为一种合作性互补关系。影视旅游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据调查,在影视基地内部,有大小127家与影视有关的工艺品、影视服务等店铺,经营者大多来自周边城市或省份的普通居民,其中,有很多业务由影视城周边的大孚村村民承担,据部分村民介绍,他们以前靠出卖本地产的杨梅维持生计,现在大部分转变方式,依托影视基地做起生意,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比原来增长35%,这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既体现了旅游扶贫作用,又能帮助村民就业致富奔小康。此外,央视股份还实施影视业与旅游业实效组合机制,如在影视城内举行大型旅游活动“玫瑰婚典”、“江南影视旅游文化研讨会”等卓有成效的宣传组织活动,促进了旅游与影视的巧妙组合,和谐互动。
(2)项目设计上的模拟再现成全游客的“影视梦”
无锡影视基地长期以来依托“以剧带建、以建兴旅”的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创下年旅游收入超亿元的成绩。其中奥妙正是影视基地抓住了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是基于对娱乐、实现梦想及其参与的愿望,影视拍摄能让游客通过亲眼目睹、亲身体验,最大限度地实现游客对影视作品所描述的融合,很好地成全了游客的心理诉求。基地除对影视拍摄情景再现外,还充分利用影视的若干演出优势,再现历史上大型活动、大规模军事战争场景。如《三英战吕布》、《智取高唐州》等,各种表演使景区游览迭起,游客除观看表演外,可以亲眼欣赏影视特技表演、与明星派对、邀明星合影、请明星签名,体验惊险场面,回味激动人心的结局,实现了游客对影视的“印证”和“寻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正是观众所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心理特征的表象。
(3)运用科技的坚实后盾实现产品设计上的不断创新,实现动态与静态的结合
创新是无锡影视基地旅游开发的动力,也是吸引游客的法宝之一。客观地讲,影视基地长期以来形成的“景点+表演”的传统模式,在游客对旅游产品体验日益差异化、个性化的追求下,会逐渐产生审美疲劳,难免失去吸引力。基地抓住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变化心理,在产品内容上狠下工夫。集“刺激、惊栗、娱乐”为一体的游乐项目,使游客本身成为项 目的角色,这无疑是对传统娱乐方式的创新,在“景点+表演”的基础上,三国、水浒城增加游客参与项目的参与度,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游客可以参与影视特技表演,骑马信使、燃放古炮;唐城“皇帝上朝”演出节目也组织游客参与表演,改变了传统以“静态”为主的“中国式游园”,改变了只有建筑道具和历史故事改编,仅停留在单向度的演出上,充分体现了活动功能的动静结合,增进了游客兴趣。
5.4文化共生:“吴地文化+古典文化”,凭借吴地文化的沉积,以影视博物馆的形式展示吴方言地域内仿真建筑、饮食、歌舞、纺织、舟船的传统文化,挖掘和维系了地格文化;以家喻户晓的三大古典名著为蓝本,通过对非自然景观的时空物化,为游客填补了一个空白。
(1)依托吴文化,强调景区地方文脉传承
无锡影视基地旅游开发的成功,还在于依托吴文化,以吴国的建筑、饮食、歌舞、蚕桑、纺织、水利、舟桥等传统地方文化为吸引力元素,不断挖掘地方特色,三大城区各有各自的影视文化氛围,三大主题“大唐盛世”、“三国演义”、“水浒传奇”都堪称一座影视历史文化博物馆,在此主题的牵引下,传递着反映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东周列国、汉、唐、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现象,这些正是巧妙地借助了吴文化的沉积,使游客仿佛置身历史长河的画卷当中。除通过古建筑的再现外,还充分利用了表演中的“歌舞传史”优势,为游客再现了历史上中国的繁华、悲壮和沧桑,成为游客爱国主义教育话的教材。
(2)以古典名著为蓝本,对非自然景观进行时空物化
《三国演义》、《水浒传》、《唐明皇》均属我国历史题材的经典制作,几百年来脍炙人口,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极大的知名度,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属于我国四大名著,素材取自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在民间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影响深远。但因历史久远,一些历史遗址无法可寻,加上长期印刷、文字的障碍,使得普通百姓对名著文化及其他内容的接受数量始终有限。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拍摄、播放以四大名著为题材的电视剧,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广阔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丰富多面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现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重大历史场景、古迹、名物、真实的历史人物和虚构的艺术人物,迎来了它们诞生后从未有过的盛况,一夜之间有数千万的电视观众同时欣赏着从前只能在人们中间口耳相传的动人故事,营销效应明显。北京师范大学曾作过一项影视受众兴趣调查:在我国,人们选择“历史题材和名著改编题材”类电视剧的占总题材的64.5%。相关研究表明,影视剧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观众作为基础,影视旅游的活动将无从谈起。影视旅游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及其艺术语言必须与影视受众的接受习惯达成一致,两相配合,才能达到影视“编码”与观众“解码”之间的高度一致性。游客置于古典名著描述的背景中,将时间、空间进行切割、糅合,模糊了古代、现代的时空界限,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的需求,使游客感受到的是吴文化与名著文化的极好融合。电视连续剧中的“火烧赤壁”、“水泊梁山”、“炮轰南京城”等主要镜头,都是在太湖水面完成拍摄。这种非自然景观的时空物化,为游客跨越时空再现历史填补了一个空白。调查统计显示,76%的游客是受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的影响前来参观的。
6 无锡影视基地旅游开发的产业聚落诉求
无锡影视基地成功的个案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其成功因素主要是依靠各要素之间互利作用的“四位一体共生”,保证了资金、保证了客源、圆了游客一个梦、填补了游客一个空白。但是从游客体验的角度讲,无锡影视基地还是以影视拍摄为最大卖点,旅游产品的开发并没有超越传统开发手段和项目,这对老牌影视基地来说,要想持续获得游客青睐,势必面临着后续开发及质量的提升、转型,促使主题产品衍生产业早日形成。目前,这种转变在我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尚在探索之中。笔者凭借对无锡影视基地多年的跟踪调研和对影视型主题公园的研究,认为无锡影视基地在目前影视旅游开发的基础上,应该在产业聚落上获得突破。将旅游开发以影视旅游产业聚落作为市场竞争的价值导向,将影视旅游产业融合提升到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高度,使其成为一种具备特定创新空间和品牌效应的竞争力量,超越仅局限在园区内的发展思路?
6.1 无锡影视旅游产业聚落竞争优势的基础:资源+机遇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钻石模型”认为,某一产业的相关支持及其发展结构中资源最为重要。无锡影视基地具有前期成功的探索经验、先天优势――控股公司上市化的操作、区位和选址优势、稳定的客源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影视旅游开发的产业聚落要素已经初步形成。目前,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在工业结构中虽然比重甚高,能为影视行业提供合适产品的制造业却十分薄弱。国内影视行业所用器材,往往都需进口,尽管无锡影视基地把影视旅游产业列入发展战略,但在制造业的招商引资、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中,很少与之结合,这是机遇,也正是无锡乃至我国影视旅游产业发展的诉求。
6.2.无锡影视旅游产业聚落后的优势
影视旅游产业的聚落将构成一个以影视旅游文化为主题的集群,产业链本土化导致分工合作并形成产业聚集的主要力量。能丰富区域产业类型,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及低水平竞争,吸引更多影视剧组的进入,这对无锡影视基地传统的“以剧带建”产业连动非常有利,在某种程度上为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成为了可能,同时带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技术创新和抵御风险等竞争优势。
6.3锡影视旅游产业聚落完善内容及建议
(1)完善影视产业聚落要素的构建规划,加速影视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无锡影视基地影视拍摄其实还是整个产业链上的一个要素――只负责影视拍摄。影视制作、影视宣传、影视技术等还无法单独完成。在调研中发现,影视基地在拍摄时,演员的道具间、化妆间、服装间,包括群众演员的休息区域,都仅间隔几步之遥,处于统一区域,规模较小。影视基地最重要的因素,是配套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影视产业链的延伸,也减少了影视引致旅游的游客数量和好奇度。加大影视产业链条的延伸,把影视拍摄、影视策划制作、影视展示平台、后影视产品的4大产业体系的开发进行产业开发并形成聚落,完善影视产业链上各个要素,搭建影视产业的要素集聚平台,拉长产业链,形成影视旅游综合区域,既能实现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关联性强的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在各链条上均辅之以一定程度的影视旅游项目开发,又可为影视旅游业开辟新的旅游发展空间,对影视旅游者形成后续吸引力。
(2)营造良好的影视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在集团为投资主体的情况下,在操作方式上可以考虑建立影视旅游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扩大社会 资本通过产业融资渠道介入产业链,多主体参与影视旅游产业链的形成。此外,影视基地产业聚落的实现,需要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影视旅游产业链的发展也需要为当地居民的发展服务。因此,拥有广泛的社区参与影视旅游产业聚落的实现,对股份制公司治理的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加大对影视旅游产业聚落的引导
从创作主体的观念上分析,“影视旅游”往往被理解成通过影片把外景地的自然美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游客身临其境体验后,可以感觉到游客有对无锡影视基地再发展的诉求――游客到实地看到与影片中存在差距,表现很失望时便是最好的证明。影视旅游产业在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不能仅局限于现有水平,必须统一规划布局,加强引导,汲取国外先进经验,通过体制创新,放大其对发展影视旅游产业的推动力。
(4)发挥政府在影视旅游产业聚落中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政府不仅要为影视旅游产业聚落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更要提供制度环境。无锡影视基地虽然属于央视控股公司,所有权不属于地方政府,但是基于无锡影视基地在同行业中的特殊地位和辉煌业绩,曾为提升无锡旅游目的地形象,拉动地方经济做出极大的贡献,产业聚落的形成也将再次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央视集团可以和当地政府进行协调,营造影视旅游产业升级换代的协调能力和外部支持环境,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影视产业区的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影视产业链本土化的实现,早日形成以影视基地为主生产区域的龙头产业聚落。
7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