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泰山的古诗

描写泰山的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第1篇

文学鉴赏(包括古诗词鉴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要求读者能够通过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内容,对作品的形象有所感受,以引起情感上的触动,获得某种愉快和满足。可见文学鉴赏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情感活动,这就要求鉴赏主体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阅历,应了解文学作品的一些基本特点,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

一、具备一定的知识和阅历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家用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家,甚至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反映到作品中也必将出现不同的风格和思想,这就要求鉴赏者应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文学作品的发展情况及特征,以至著名作家的生平经历等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如:比较下面两首诗词的风格。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无归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郑夫泪。

以上两首诗词,写的都是边塞生活。但前者的作者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国势强盛,军事力量强大,因而诗中气势雄壮;而后者的作者范仲淹生活在宋朝,国家贫弱,军事屡屡失利,因而其诗有苍凉悲壮的特点。

再如,比较杜甫《望岳》、《登高》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诗,同为杜甫所作,但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前者写于作者青年时代赴洛阳应进士落第游泰山时,诗中描绘了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后者写于作者晚年流寓夔州时,在雄浑开阔的秋景中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调。

二、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

文学鉴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中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从而得到审美感受,这就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

1.学会设身处地体验。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能单纯以旁观者的态度出现,而是要以当事人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从而体味、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倾向。如在欣赏杜甫的《登高》时,如果读者能够联系诗人青年时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中年时期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晚年时期的贫病交加的窘境困顿,能够设身处地地体味作者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仿佛看到一位形容枯槁、颜色憔悴的老人不胜秋风的猛急,独自站在高处,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看到的是“渚清沙白鸟飞回”,听到的是猿猴的哀啸悲鸣,诗人自然会产生悲秋之感,悲叹秋景的苍凉,也悲叹落叶归根,江流入海而自己却流寓他乡,常年在外,更悲叹自己年老多病、独自登高的苍老孤独,体弱多病以至连喝一杯酒都不能够了。这样,只要设身处地地认真体会,就不难感悟出诗中所流露的浓重的感伤情绪,也不难发现诗中景物雄而带哀、壮而含悲的特点。

2.调动联想和想象。读者要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尤其是诗歌,还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让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在头脑中呈现出来,或者由此及彼地去把握作品的主旨或主要内容。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欣赏时,如果能调动联想和想象,把诗中的意象在头脑中合理地复现出来,就不难发现前者好似一幅以广阔大漠为背景的孤烟直上,长河映照,夕阳艳丽壮观的绮丽壮阔而又寂静的图画。而后者是一幅绝妙的水墨山水,在“夕阳西下”的背景下,荒凉的古道之上,游子骑着瘦马踯躅前行,周围萧瑟凄凉的景物尽收眼底,这样的画面包含了游子无尽的怀乡之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不愧为“秋思之祖”。

3.学会激感。读者应该带着满腔的热忱,带着积极的情感活动深入作品,能够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三、了解古诗词的一些基本特点

我国古典诗词一般都具有短小精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是和诗词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分不开的,因此要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了解古诗词的一些最基本的特点。

1.了解古诗词的题材特点,因为题材往往是和艺术手法紧密联系的。我国古典诗词按内容有无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大致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对于叙事诗,其常用的表达方式为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在欣赏时应注意考虑叙述的顺序,叙述描写的方法,议论、抒情的方式,等等,能够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会有大帮助。如阅读白居易《观刈麦》:“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阅读这首诗,如果能考虑到下面这些问题,那么对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也就不难把握了。(1)诗的表达方式为叙述和描写;(2)诗中出现的人物有:贫妇,子,闻者;(3)结构安排的顺序为拾麦和推及原因;(4)描写方法及作用: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贫妇的贫困,衬托其悲苦;(5)抒情方式:间接抒情,作者对贫妇的同情、对横征暴敛的批判和对贫苦农民的同情。

对于抒情诗,我们应重点考虑写景和抒情的关系,是先景后情还是先情后景,是乐景衬哀情还是哀景表乐情,等等,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再结合上面谈到的注意事项,诗词的思想感情也就不难把握了。

2.了解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及用韵特点。古诗词的韵脚往往与诗的情感相映照,响亮的韵脚便于表现昂扬奋发、轻松明快的情绪;发音低微的韵脚,常用于抒发忧郁、低沉、愁苦的感情。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江阳”明快流畅,表现的是极度欢快之情;而《登高》用的是“灰堆”的,低沉郁抑,表现的是悲苦感伤的心境。

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第2篇

写;积累;想象;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6―0092―01

语文教学中读写两大板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以读促写,可以应用在课内外。课堂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外,提高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为写作积累各方面的素材。

一、阅读积累,储备写作素材

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每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教师应推出摘抄阅读。初中学生已初具积累意识,只要做好指导,学生的摘抄阅读会做得很好。摘抄,当然是筛选好词佳句,其来源非常丰富。课本是第一手材料,课外同步阅读也是人手一册,认真阅读必有很大收获。另外,学生手中的《语文报》《中学生》《中学生读写》等选录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也是阅读摘录的优质资源。学生在摘录时要做好分类,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分门别类有利于巩固迁移。再如,在人物描写中还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摘录本设计要有前瞻性,分清不同的摘录主题,然后再细化每个主题各个部分所需要占用的篇幅。

学生在摘录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给摘录本进行美化,把摘录本变成精美的“秘籍”。在早读课上,教师要提醒学生拿出摘录本朗读背诵精华部分,以利于写作时能够自然迁移。如,有的学生积累了《列夫・托尔斯泰》一课中眼睛的描写,在写作中进行了巧妙的运用。这样的运用就是阅读积累的结果,所以,阅读积累的过程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经历,是储备素材的重要途径。

二、阅读想象,打开写作思维

阅读不是机械的认读文字,初中生思维比较活跃,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在阅读时应调动一切感官、丰富情感、打开思维,与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对话,与文章作者进行交流,透过文字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课文的文字描述,尤其是古诗词描绘的意境,更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加以体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并把“边读边想”当作一种阅读习惯加以重点培养。

如,八年级上册杜甫的《望岳》在阅读背诵时需要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在远望泰山时那种蓬勃向上的激情。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作者开篇提出一个问题“泰山景色如何呢?”学生此时也应该有此一问,答曰“齐鲁青未了”。因为是远望,所以目及之处都是一片勃勃生机的“绿”。“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极言天地造化对泰山的钟爱,想象其神奇和秀美,从整体来看泰山的阴阳两面各有不同的美。诗的本义就是“无尽的想象”,所以此时学生的思维要高度打开,用心体会“荡胸生层云”的优美仙境,要把一切美景尽收眼底,甚至归巢的鸟也不能遗漏。面对如此美景,发出一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学生在读到最后一句时要想象到自己犹如作者一样豪气在胸,站在泰山之巅,俯视一切,由此体会诗歌传递的情感。

三、读写结合,激活写作欲望

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语文课堂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04-01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高低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水平,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有很多都是唐宋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距今有数百甚至上千年。由于距今年代久远,这些古诗词创作年代的汉语词汇的含义和语言表达形式都随着语言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学生理解这些古诗词的含义以及古诗词的已经制造了巨大的障碍,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在初中阶段进行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生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通过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阅读古代诗词的过程中,积累较多关于古代文化的知识,掌握读懂古诗词的能力,进而在理解古诗词含义的基础上,领会古诗词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隐藏在作品之后的深意,感悟到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和含蓄之美,最终能够独立鉴赏古诗词。

二、实现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理解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部分关键词的含义对初中生来说是具有较高难度的,这就给初中生读懂诗词增加了困难。而且很多诗人的人生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波折,因此这些诗人的情感也就较为丰富。这种经历和情感对生活在现在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体验和明白的,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学生读懂古诗词作品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古诗词的障碍达到教学目标,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1、强化古文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

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语义较难的文言文词汇和一些较难的典故,现在的学生由于接触的传统文化知识较少,所以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和典故代表的意义。不能理解古诗词中部分关键词和诗词中典故的含义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最大也是最难突破的障碍,不能突破这个障碍学生是无法读懂古诗的,自然也就谈不上进一步理解作者在这首诗词中的隐藏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文言文词汇和古典典故来源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古文知识,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奠定较为深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

例如在《望岳》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完成诗词阅读和背诵之后对这首诗的解释五花八门,这说明学生在理解诗中的一些关键词的时候出现了错误。我提问学生之后发现很多学生把“会当凌绝顶”的“会”和现在汉语中的会理解为一个意思,这就犯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因此学生会在解释诗词含义的时候出现非常明显的偏差。这说明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储备不足,在遇到一些难度较高的词汇时不能准确理解词义,进而导致学生难以正确理解诗词含义。

我给学生补充了类似关键词的词性和词义知识之后,学生很顺利的完成了整首诗的翻译,虽然学生在字面意义上翻译的很标准,但是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这首诗的层次还是局限在登山上而不能准确理解作者要在诗中表达的含义―像在泰山上一览众山小那样蔑视艰难险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经过讨论之后我发现学生之所以难以理解作者隐藏在文中的豪情壮志与学生不知道“一览众山小”的典故有关。如果学生知道孟子所说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就会懂得作者所说的一览众山小并非单纯表示自己站在泰山顶上看见的景色,而是从哲理上表示个人站的高度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站在最高处看事情,就能从超然的角度看待人和事。所以学生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的话,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但是如果学生知道这个典故或者是在学习了这个典故之后在读这首诗,教师只要稍加点播学生就能读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真正意义。

2、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领会诗词意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篇幅大多比较短小,在区区的数十个字中糅合了写景、叙事和抒情,因此古诗词具有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的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的这一优势,将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古诗词处理的较为直观,以图像甚至是视频等较为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

例如我在《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就采用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读懂和理解这首诗。《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诗人用短短的四十个字描写了镇江北固山的冬末美景和对家乡洛阳的思念。这首诗虽然无论是内容还是意境都很优美,但是整首诗却由于篇幅有限所以在内容上十分抽象难懂,不利于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后,又在PPT上投影出《次北固山下》的配图,让学生一边阅读这首诗一边通过欣赏配图来理解诗中的含义。

由于学生在观摩配图之前已经学过这首诗了,虽然受限于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不能完全理解这诗中的含义,所以在这个时候带着一些疑惑来欣赏配图,就能通过直观的观察配图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更深入的理解诗中的含义和意境。

参考文献:

[1] 尕松求加.试析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实施合作学习[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02)

[2] 吴西海.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理想状态[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7)

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第4篇

因此,我认为:正是由于诗歌的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时代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应该运用特有的教学方式,在积极引导的过程中,尽最大能力与学生一起去感受美、品味美、挖掘美、创造美。

一、感受音乐美

诗歌大多讲究押韵,富有节奏,读来琅琅上口、余味无穷,具有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必须反复朗读,在缓歌慢唱中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婉转。这样,才能心神合一,忘乎所以,自我沉醉,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给他们以音乐般地享受。其实,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唱”出来的吗?如《关雌》:“关关雌鸡,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此诗四字一句,语句整齐,采用双声叠韵连绵词,韵律音调和谐,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难怪古人会配上乐曲,在劳动中,在小河边,在节日里,或浅吟,或低唱,或于动情处放声高歌呢?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何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顺应诗歌本身的特点,来一次语文课堂的创新呢?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验了诗之韵味,又何尝不可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或是在悠悠的音乐声中,甚至在款款的舞蹈之中,感受到“亲射虎,看孙郎”之豪迈;“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之雄壮;‘旧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磅礴;“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之落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散淡;“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之凄凉·一感受到诗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让学生自然愉悦地获得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岂不快哉?

二、品味语言美

诗歌语言准确、生动,凝练、含蓄,具有表现力。贾岛尊奉韩愈为“一字之师”,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充分说明了诗歌语言需要千锤百炼。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很多名家诗句读来如行云流水,好似诗人信手拈来,其实一字一句,无不是诗人呕心沥血之作。所以,在学习诗歌须认真精读、细细品味、反复推敲、含英咀华、以小见大,才能体会到作者炼字谴词之匠心,才能品味到诗歌语言之精华。

如:杜甫的《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另辟蹊径来写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钟”字有钟情,钟爱之意,此字将大自然对泰山的那份厚爱那份情义写得淋漓尽致。而后一句的“割”字,则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人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诗人通过天才的想象和夸张,淋漓尽致地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峻,阔大。多美地语言!多美的画面!我们只有通过精读细品才能体会得到泰山非凡的气势和作者对泰山的赞美。

三、想象画面美

古诗中许多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融合了绘画的特点,如:色彩,线条,背景等。我们只有细心默读,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句,具有永恒的魅力,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作“千古壮观”的名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一幅画面是茫茫大漠孤烟直上,另一幅画面是滚滚黄河边,鲜艳夺目的太阳斜斜的挂着,显得分外的圆。这不仅准确地写出大漠孤烟落日的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把自己因受朝廷排挤而深人大漠的孤寂情绪不露痕迹地融人广阔的自然景象中,但又不给人哀愁悲伤的感觉。确实是意境雄奇,耐人寻味。不愧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所以,我们不妨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想象,并鼓励他们画出心中的画面,往往能将自己投身于具体情境之中,获得艺术的美感和心灵的感知。就算是涂鸦之作,甚至不堪人眼,又有何损失呢?

四、领悟意境美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读诗歌时,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仔细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揣摩诗歌的意象,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常见的意境有孤独凄凉、豪放旷达、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等。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20字,描绘了漫天的雪景,在广阔背景上点染的一叶小舟,一个渔翁,让人感觉色彩冷艳,意境凄清,充分显示作者孤寂的情怀,这是作者感情外化而成的意境。

诗歌往往“情景交融”,我们在教诗之时,紧扣情和景,让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经历与诗人之经历相似处说一说,谈一谈,说对给予表扬,说错一笑而过,让学生感到诗人并不是遥不可及,诗歌更不只是鉴赏家的事。同时,用这种方式去靠近诗中之景,抓住诗人之情以达到领悟整体意境之目的。自己的独特感悟才是最珍贵的。

五、体味哲理美

很多古诗蕴含哲理美。哲理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包括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慢慢品读,善于联想思索,认真体会,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哲理美。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本写诗人在层峦叠嶂的山间漫步,清澈的泉水在曲折迂回的山中很快的流淌,山路错综复杂,诗人不知道哪条是去山西村的路。正在迷惘,焦急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红柳绿,几家农家茅舍在花木掩映之下若隐若现,诗人顿觉眼前一亮,不禁J惊喜交加。

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第5篇

《古诗十九首》教学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它的抒情技巧:

一、以情融事,双管齐下

《古诗十九首》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善于通过叙事渗透抒情,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它借鉴《离骚》的抒情性,同时 “将叙事与抒情合二为一,词意婉转,诗思纤密,明显呈现出一种低回要眇的美学风貌”[1]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那种单纯而优美的抒情性格。相对于乐府民歌而言,《古诗十九首》侧重抒情,以情融事,作品多按感情的起伏节奏为主线。如《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首诗是写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再说所思的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以采芙蓉和兰草作为表达感情的手段,以“遗所思”,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对“同心”人热烈而深厚的感情。结构回环曲折,由相思而采芳草,由采芳草而望归乡,由望归乡又回到相思。这种回环反复的结构,正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苦闷而复杂的心情。

又如《西北有高楼》写士子失意。它并不抽象地写他如何怀才不遇,失意彷徨,却写“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露了对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我们的诗人,从那凄切的琴声中,理解了佳人不遇“知音” 的伤情。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时的寂寥;最后希望化为双鸿鹄同她一起奋翅高飞,更塑造出主人公奋发有为,而又四顾无侣的形象。

二、善用比兴,平易淡远

“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具体生动、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古诗十九首》在艺术手法上,就是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又汲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映衬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例如《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马和鸟的犹思故土,暗喻游子的眷恋故乡之情。这不仅可以把游子思乡之情具体化,而且还能启发人们作这样的思考:一般动物犹恋故土,那么极富感情的人,更当如何呢?这就增强了感情的浓度。

又如,《冉冉孤生竹》是成功运用比兴的诗篇: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全诗十六句,运用比兴的有十句,只有“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四句和末尾两句直接叙述抒情。文中的比喻,不但形象鲜明,而且在忧愁幽思中散发出一种强烈的青春气息,抒发了红颜易老,自伤迟暮的感慨。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使它显得更加饱满,更加生动。

三、融情入景,寓景于情

《古诗十九首》常常借助自然景物和环境描写对作者的主观心情作必要的渲染和衬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融的境界。例如《迢迢牵牛星》这首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作者通过对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通篇全是写景,而情在其中。“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几句,仍然是扣紧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的,而织女的离愁却轻轻地点了出来。虽然是写天上的星星,居然像人间绸缪的夫妇,情景相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如《明月何皎皎》这首诗: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本诗为思妇之作,以其夫客行不归,忧愁而望思之也。如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诗篇以月明夜静,对影寂寥,忧愁之感,忽从中来,始而揽衣徘徊,既而出户彷徨,终而入房泣涕,情景如画,意味深远,沁人肺腑。

四、言近旨远,含义丰富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如话家常,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例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思妇说: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又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在这里,无法让人看到长长的思念最终带来的相互团聚,而最终到死一直折磨人的却是爱而离居无法相守的悲哀。你所感受到的,是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总之,《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技巧应从其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语言等几个方面把握,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

――――――

注释:

[1]刘跃进《赋到沧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徐季子《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第6篇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师应该选择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劳动和经历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这就明确要求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原则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最佳的适合于学生的课堂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把握文学作品的能力。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应把切入口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寓教于趣,以趣促思,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主动学习,乐在学中,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这样,才有助于逐渐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笔者在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中,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展现课文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文言文中有些课文是说明性的文章,在介绍事物时由于古今的差异,学生有时不能理解透彻导致对内容混淆,而学生却不愿再深入地研究。这就需要在课上创设情境,展现文中的画面,这个时候,教师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凭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情感体验,直接参与组建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画面中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的感受,从而主动去深入学习,透彻地理解文意。

如教《核舟记》时,在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理解文章的说明重点和说明顺序的环节上,可选择让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角色,将文中画面展现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地饰演角色,甚至自己制作简易的道具,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最后,选择一组代表展示给同学看,在展示中几乎每位学生都搞清楚了每个人的位置,搞清楚了为何船头要详写的原因等,说明顺序等的理解自不在话下了,至于文章的主旨: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的理解,在活生生的人组成的画面面积和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比较中,理解自然就不成问题了。

上述示例,教师起到了一个“引”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创情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而教师在备课前精心准备资料,突出一个“导”字,导入境,也能使学生完全投入到看似晦涩难懂的文言学习中。这个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

如《登泰山记》,文章本身篇幅较长,且要求背诵第3、4、5节,这对还未到过泰山、未看过日出的学生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大的挑战。看学生一副兴味索然的样子,我就在课外查找了许多网站,搜集有关泰山及日出的图片,认真备课后,给学生上了一堂有画有诗有声的语文课。在讲述观日出过程的景物描写时,先让学生读、找句子,后想象画面,最后借助多媒体展现泰山日出的全过程,同时配以朗诵,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学生的兴趣来了,眼睛亮了,腰板也挺直了,背书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最后齐读这一段时,大部分学生都已能脱离课本背书了。这都归功于直观的画面。

二.收集体验,感受作者生活,给学生以真实的体会

初中教材中以游记为题材的文言文较多,作者记叙了自己游玩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有些语句文言色彩较浓,如果要求学生背出、默出,恐怕也只能是机械背诵而前背后忘了。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学生才能记得牢。这就需让学生收集体验,感受作者的生活和经历,要对作者游玩的地方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时候,教师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启发式,当然,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启发,如:作者那时的心境如何;特别是为什么会去这个地方;为什么挑这样的地方赏景等。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和不服输的精神,用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求得文言文教学的兴趣盎然和事半功倍。

如教《醉翁亭记》时,对醉翁亭的位置、命名、四季的景色及太守的宴酣之乐等,学生都比较模糊。可让学生扮演导游的方式介绍醉翁亭,而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做导游应如何介绍风土人情。其中举行评哪位导游最称职的活动,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胜的欲望,多读,多借助工具书、多问去理解文章,而后做起导游来就像模像样。因为要做好称职的导游,势必要对自己的业务知识十分熟悉,学生定然会去多读或想尽办法理解文章;在理解太守的宴酣之乐时,可采用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方法。在过足了导游瘾和太守瘾后,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理解、背诵的难题就不攻自破了。

三、陶冶情操,营造音乐氛围,与作者心有灵犀

一些文言文蕴涵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情感,尤其是一些仕途不利的作者的文章,这些文章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寄情于山水;二是表达含蓄。要学生在阅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件易事。古人云“文中有画,画中有声”,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其实就是一幅画,想要理解画面的意境可借用音乐来体会。因而教师可利用音乐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来个“心有灵犀一点通”,不仅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更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含义。

如《小石潭记》,作者以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想像,渗透了强烈的思想感情。教授时,在背景介绍和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可选择播放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片段,学生配乐朗读,创设了一个与之共鸣的特定心灵环境,在优美凄婉的旋律中,感受作者悲伤,苦闷的心情,通过自身心灵的感应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领会文章的主题。

四、说写结合,培养想象力,与作者共历往事

发挥学生想象力,做到“读写一条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说写结合,培养想象力,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为读和写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写的完成过程,正是学生千百次反复读和探索的过程,辅以想象对文章故事再详细叙述,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把握文学主题的能力的提高也随着学生反复地读、想象和写中得到相应的提高。当然,简单地让学生扩写会让学生反感,进而对学习新课兴味索然。因此,教师也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展开教学活动。

如教《石壕吏》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差吏步步威逼老妇这一部内容时学生不是很容易接受,就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其中差吏和老妇的对话,扩写后进行故事赛并评出最佳故事和演说家。初中学生都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好胜心,要在比赛中处于不败之地肯定会认真读和写。在扩写和讲故事的过程中,即使那些不愿表现自己的学生也会在同学的故事中理解差吏如何步步威逼,更清楚地明白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更不用说自己主动参与的学生了。

五、朗读指导,培养语感,读出感情和意境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在初中教材中也不乏一些优美的诗词,而古诗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平仄相间,互相押韵,读来琅琅上口,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朗读能力的好教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在讲授这类文言文时就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凭着语感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准确而得体地表达思想感情。

如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文中描写雪景和天冷的句子,简单而意义深刻,句式工整押韵,读者最初是被诗中所描绘的奇特北国雪景所感染,但真叫学生理解诗意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要强调以读为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使学生感受和谐优美的韵律,感受到的不仅是北国雪景,还有边地将士的艰苦生活以及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从而进一步体会诗人内心的强烈情感。

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第7篇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

1、大漠:指广阔无边的沙漠

2、辕门:军营正门

3、洮河:黄河支流。原于青海省、东北流经甘肃省临洮县,入黄河

4、吐谷浑:古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名。此处借以指进犯少数民族的首领

【翻译】

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这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军,大获全胜。

【鉴赏】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

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第8篇

那么,诗词歌赋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抄录杜甫的《望岳》一诗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背诵《过零丁洋》或岳飞的词《满江红》,激发师生对祖国的挚爱情感,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追根溯源,领悟题旨

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

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唐弢的《琐忆》 以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贯穿全文的红线,故教师可将全诗《自嘲》介绍给学生,使其认识鲁迅先生鲜明爱憎的思想根源,帮助学生领悟作品主旨。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写《春蚕赋》,练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可提供李商隐的诗《无题》,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格,将物的生物特征与人的精神品德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和主题。

五、了解民俗,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

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