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偶的句子

对偶的句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偶的句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偶的句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偶 ;翻译;语用功能

1 对偶的定义和分类

对偶指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平仄相对的两组平行语句组合而成为有机整体的方式。也就是说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1。

对偶虽然人在维吾尔语言实践中存在,但未单独列出维吾尔语辞格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偶不是一种辞格,而是诸多诗体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维吾尔语中对偶叫做“paralilizm”或是“antitizim”。使用相对的词、词语或短语,加强语言的功能。

对偶按上句和下局的语义关系等,可分正对,反对,串对、当句对、互文对、倒装对、借对、合掌对等几种2。

正对:上下两联在语义上内容相同,意思相近,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反对:上下两联在语义内容上正好相反,形成强烈对照。例如: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辛延年《羽林郎》)

串对:上下两联在语义内容上,或者时间、空间等方面有先后之分,或者具有因果、条件、假设、递进关系。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互文对:起句对句是互文,语义互相补充,合起来构成完整的意思。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倒装对:就是对偶同倒装句结合,对偶句子内部的次序是倒装的的。例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借对:借用同音词来构成的对偶。例如: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对偶是中国书籍名称,常用的,也是章回体小说回目常用的手法,也是现代报纸杂志稳重标题常用的手法。对偶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思维和集体意识。中国人从小就接受了对偶的训练。对偶在中国常常是开玩笑,做游戏的一种手段。

2 语共同的对偶模式

1.上下两联字数必须相等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εlgε kirsε? eli??ε,su?a kirsε? bili??ε.(《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例子 中的汉语对偶上联和下联字数相等,词性一致,都由六个字组成。例子中的维吾尔语对偶也同样字数相等。汉语对偶的字数要求必须是相等的,但是维吾尔语的“paralilizm”有时不局限字数的。

2.结构相同或相似

赤道弯弓能射虎,

椰林匕首敢屠龙。(《远望》)

ta? ?rylsimu ??mεjdi?an,bomba partilsimu tεwrεnmεjdi?an.(刘珉《修辞格概要》)

例子 的词性相同,结构一样。语气一致,意义紧密相关。名词“弯弓”对“匕首”。例子名词“ta?”对“bomba”,动词“??mεjdi?an”对“tεwrεnmεjdi?an”,冻冰结构。虽然“paralilizm”的对仗不一定工整,但末尾一般都是押韵的。所以汉语对偶和维吾尔语“paralilizm”的语法结构大致相同。

3.上下两联语义上必须具有相关、相对、相应关系。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杜甫《咏怀古迹》)

?myr be?i? bεxittin puraq ?a?ar tεr t?ksε?,

Dili?diki armanlar ?i?εk a?ar tεr t?ksε?.(εnwεr ablεt《ikki ?εzεl》)

例子 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通过整齐的语言形式,内容上互相补充,“东北”与“西南”相对。例子前后两句内容是平行的,“be?i?”与“?i?εk ”相关,意念上相补相衬,能够形成一个具有机整体。

4.上下两联平仄相对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nesihεt a?i?iq ,miwisi tatliq.(《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对偶除了字数相同、词类相当、结构对称之外, 还讲究平仄。两个例子的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上联和下联的平仄相对,都表达相互对成的内容。

3 对偶的语用功能

1.强有力的说理效果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put jygriki a?qa ,e?iz jygriki ba?qa

无论是汉语对偶还是维吾尔语的“paralilizm”,两个平行语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说明深刻的道理, 增加了思想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以丰富而又深刻的寓意给人们以启迪。

2.节律感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kylyp baqti ?rlεp gyzεl qiz jyzi,

Jorudi ?ahanni? hεr ikki jyz.(《qutad?ubilik》)

对偶读起来有起有落,整齐匀称的形式美感和铿锵有致的节奏感受,具有视觉和听觉上的整齐均衡和谐的形式美感特征, 给人以美的享受。

3.体现语言的艺术性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长歌行》)

jax?i atqa bir qam?a, jaman atqa mi? qam?a .(《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对偶具有形式上的对称美,对偶文字匀称、整齐, 语句凝练、集中,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而且容易感知, 易于记诵,往往蕴含妙言隽语,因而行文美观。对偶在两种语言的书法中常见,因为对偶书写本身早就了语言的艺术美。

4.体现民族特色

对偶体现了汉民族对对称美、平衡美的追求

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

sεllε jo?an eman joq,dastixhan jo?an bir nan joq.(《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对偶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因生活环境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对偶在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显著地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例子的“竹叶”代表汉民族的“酒文化”,例子中的“sεllε”、“nan”都反映出维吾尔族的生活方式。

4 对偶修辞手法的翻译

1.直译法

当对偶词句的结构与意义在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出对应的表达时, 应尽可能地使用直译方法, 为了减少翻译中的损失,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去, 尽可能保留汉语中的对偶形式。如:

顺天者存, 逆天者亡

Masla?qanlar ja?ajdu,Masli?ami?anlar ?allindu.

t?gini ?amal jiqitsa,??kini asmanda k?r.(《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假若风能刮倒骆驼,山羊便会刮上天。

例子的汉语对偶句, 不论是形式、意义还是句法关系, 在维译文中都得到了完美的再现。同样,例子在翻译中得到了完美再现。

2 .意译法

对于对偶来说, 对语义的把握是极其重要的, 对偶翻译中词义与句义的翻译是最关键也是难度最大的。在汉语的对偶表达中, 有些词语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与它的表层形式有极大的距离。作为译者要特别注意句中对应词所表达的确切含义, 以便准确地表达出它们的言内意义。例如: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Oz ojun?ni? xo?liqi put qolu?ni? bo?liqi.(《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吃一堑, 长一智。

Buni?a su kirmigi?ε,aqil tapmas.(《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例子和中汉语表达的思想内容和维吾尔语的一样,但是使用了不同的意象。维吾尔语也如此。译文完全按照词语的原有意义进行的翻译,并且译文的翻译达到了语言意义和语境意义的的一致。

3.弥补法

有些修辞在翻译时需要综合分析, 解析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写作特点,在忠实原文的情况下,采用最优的翻译方法。另外还有一些对偶是不可译的,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不对等性,无法通过直译或意译在译入语中找到相同的文本,就需要采用弥补法,通过增译、重写等手段,对原文的形式进行弥补,使其不失原文的感染力。从而更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有些对偶的翻译需要综合分析, 解析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写作特点,在忠实原文的情况下,采用最优的翻译方法。例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Zerikmεj ?gyndi?anlar jax?i oqu?u?i bolidu,erinmεj ?gytidi?anlar jax?i oqutqu?i.

arman bar,dεrman joq.(《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有心愿无力气, 力不从心。

译文采用了增字译法, 准确地表达了原句的含义。这两句话如果采用直译法,要么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 要么使译文牵强附会。上文的翻译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原文。

4.换译法

无论采取何种方法翻译都要尊重民族文化特征, 尊重各自的语言习惯, 尊重各自的逻辑思维习惯。翻译等值只能是相对的( 最接近的)不可能绝对的 , 由于文化差异, 许多语言形式是复制不出来的, 那只好背离形式而将内容信息保留下来, 这也就达到了翻译的目的。例如:

Aptapni? ?iqi?i?a baq, suni? eqi?i?a(baq).(《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风驶舵, 顺水推舟

Asman jiraq ,jεr qattiq

上天无路, 入地无门(走投无路)

例子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样的美感很难在翻译中表达出来,我们不排除一部分对偶可以找到很恰当的对应,但也不得不承认该辞格的难译。用补充优化的方法来翻译这些句子同样能达到原文的美感。

5.阐释法

有一部分对偶句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 在两种语言中都无法找到对应的形式。这时, 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 用阐释的方法来翻译,会起到达意的效果, 这样会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Pijazni? posti tola ,εxmεqnin? dosti tola.(《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愚蠢的人交的朋友多

司冯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国志》

Qara nijiti o?uq a?kara.

例子中的“Pijaz”是新疆特有的蔬菜,没有呆过新疆的人一般不知道“Pijaz”是什么东西,所以在译文尽量用解释的方式体现出原文的内容。例子中的“司冯昭”是来源于汉民族的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对维吾尔族来说是陌生的人物,用阐释的方法来翻译,读者易于理解。

6.淡化法

汉民族的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对称美, 在前后两部分有并列关系的对偶句中, 前后词语对称, 意义重复, 后一部分只是前一部分的补充和强调, 而维语一般没有相应的表达形式。例如:

jal?uz atni? ?i?i ?iqmas, ?i?i ?iqsimu di?i.< ?iqmas>(《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独守难遮天上月,独狗难猎万中山。

hali??a beqip hal tart,xalta??a beqip un.(《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吃饭穿衣量当家。

由于维吾尔语忌词语和意义的重复, 以上对偶句译成汉语时, 同义并列的现象都消失了。例子和分别局部省略了重复词“tart” 与“ ?iqmas”。这样翻译, 充分体现了维吾尔文在意义和用词上忌重复的行文习惯。

5 有关对偶辞格的几点认识

对偶在汉文化中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修辞方式, 它更是汉民族写作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在汉语修辞中对偶的地位往往比其他修辞格重要。 两种语言都广泛运用对偶, 而且有不少共同之处。但是,维语对偶的范围较诸汉语对偶要窄得多,不若汉语对偶那样比比皆是,可信手拈来。有的内容上相对,但形式上不相对,不像汉诗那般严密;有些形式上相对,在内容上却毫无对偶之意。对偶虽然人在维吾尔语言实践中存在,但未单独列出维吾尔语辞格中。在维吾尔语中的不是一种辞格,而是诸多诗体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叫做qapijε。这种格式不仅在维吾尔语诗歌中存在,而且在谚语、熟语和其他语体中也大量存在,所以是否把对偶列出为维吾尔语修辞格中是语言学家和修辞家门值得探讨的问题。

parallelizm 和对偶, 除了共性之外, 更表现出各自的鲜明个性:

1.语法上的区别

汉语对偶通常是并列对举的两个词组, 其间用逗号或者分号, 但不用任何连接成分。然而, parallelizm用逗号或者分号外, 更经常运用并列连词。用连词和介词的语法手段连接平衡对称的两个语言单位。Parallelizm的音节类型或节奏有时不完全统一。对偶的语言单位数量较 parallelizm 有所局限。

2.形式上的区别

在维吾尔语的 parallelizm 中允许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和短语作语言单位。 parallelizm 在语言单位的数量和种类上比对偶更灵活。而汉语的对偶此类形式并不多见。对偶的语言单位必须是成双成对的。对偶的语言单位数量较 parallelizm 有所局限。

3.重复和省略

parallelizm有时借助字词的重复来突出重点,达到增强文势的效果, 并不强求回避平衡结构间字词的重复。这与对偶须尽量避免使用重复字词的限制亦不相当。此外, 以突出表达思想观点的对立为目的的 parallelizm, 为了保证句子重点的突出, 使句子简洁有力, 往往会省略平行结构中的重复词语以达成这一效果, 这在对偶句中也是不允许的。

对偶形式是语言艺术的瑰宝,是民族共同乐于运用的辞格之一,相比之下,汉语里使用的范围更为普及。

注释

1.王德春.《修辞学词典》[M].上哪.浙江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第41页

2.王德春.《修辞学词典》[M].上哪.浙江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第41页

参考文献

[1]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 [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年.

[2]袁森,于艳英.中英文习语中的几个共同特点和修辞技巧[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第 2期总第31期

[3]王德春.修辞学词典[M].上海:浙江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

[4]亚里斯多德.修辞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6月.

[5]黄民裕.辞格汇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6月.

对偶的句子范文第2篇

互文与对偶各自的特点如下: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来源:文章屋网 )

对偶的句子范文第3篇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而修辞方法则是比较具体的一种句式,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

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对偶的句子范文第4篇

2.记忆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理解。常言道:“若要记得,先要懂得。”如果你对要背诵的文章意义理解得比较深刻,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一定记得快,在这个基础上去背诵全文,就会背得快,而且不容易忘记。

3.对于较长的古文可以采取以下的记忆方法:

①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同学们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然后再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

②整分联背诵法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4.对于古诗词可以采取以下记忆方法:

①要对整首诗词十分熟悉,尤其是那些名家名篇、名言警句,更要记得准、记得牢,不但要记住名句的本身,还要记住它的作者、出处等,使用起来才方便。

②教师在讲解时应懂得一定的汉字造字法,如形声字、指事字、会意字、象形字。在关键的、易错字上给予讲解,让学生加深印象。比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的同学常把“示”字偏旁的“禅”,写成“衣”字偏旁的错别字,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理解两个偏旁的本质区别。教师应讲清楚,“示”字部往往表示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可以画出来,由一个架子支起的两块砖组成的支架,坐禅便是一种仪式礼节的延伸,所以绝对不能在“禅”字的偏旁上画蛇添足、另加一点;可衬衫便指衣服了,当然为“衣”字旁,老师这么讲学生就会记得牢。

对偶的句子范文第5篇

如:故交|具|鸡黍这里的“故交”“鸡黍”即是意义单元,“具”即是一个音节。

又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几多楼台|烟雨中。这是粗线条的意义分别,每句两个节奏,也可以分别为每句三个节奏:南朝|四百八十|寺,几多|楼台|烟雨|中。在平常的朗读和测试中,此法用得最多。

下面团结我省近几年来的中评语文试卷中出现的有关标题,作些阐发。

例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准确的一项是()

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今其|室十无一焉得D.非死|则徙尔(97年中考题)

本免费文转自

阐发: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显着不能独立,反面必须跟上宾语,才气表现一个确切的意思。“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元。所以A句的分别是错的。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动连词,属虚词领域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团体,不能拆开。C句的“今其室”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现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心不能拆开。准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分另外D。

例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别准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文案|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98年中考题)

阐发:A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认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单元,因此不能脱离。故A是错的。B的前后两句分另外尺度纷歧,不能形成对偶,所以也是错的。C句中的“丝竹之乱耳”、“文案之劳形”是两个用法类似的主谓词组,分别作两个“无”的宾语。而主谓词组在作句子因素的时间应看作一个团体,不能拆开,故C是错的。只有D是意义上的对偶,所以是准确的。

例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于常马等不行得(99年中考题)*

这两个句子不是诗句,所以不存在对偶的题目,因此只能作意义上的分别。准确划法如下(虽然还可以划得更细一些):

对偶的句子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虚词;结构分析;句型归纳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和现代汉语语法构成不同,导致同学们理解、记忆相对比较困难。据调查,同学们普遍感觉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一词多用,难以详细把握,考试常常丢分。确实,虚词是学文言文躲不开的一道坎,然而它又不像实词那样有具体的指向和意义,它们在句子中或者起到一定的粘合、转折、语气缓冲等作用,或者就只是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总的来说,文言虚词虽然不多,但是用法各异,如不能以合理的方法给同学们捋顺和指导,他们可能就无法找到掌握文言虚词理解和运用的方法。所以,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用法不同,来引导同学们进行文言虚词归纳和理解,确切的语境中逐步体会虚词的意义和功能,这样才能对文言虚词形成系统的认知。鉴于此,下面我就结合教学经验对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文言虚词进行几点分析和讨论。

一、对称推理法

文言文比较优美,其中的对偶和骈句比较常见,这样的句子上下意思表达一致,所以我们可以结合上下句相互推理其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和坡《前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两个例句都是对偶骈句,句型结构意义,处于相同语法结构位置上的“以”与“而”都是连词起到表达修饰的作用。还有一种虽然不是在对偶句中,但是虚词两边都是意思相似的名词或动词,这样才也是起到连词作用。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其中的“而”就是连接“六跪”和“二螯”……由此可见,文言虚词学习单拆开来让同学们死记每个词的意义,要能有效引入具体的语句情境进行分析。虚词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离开具体的语境它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因此,虚词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例句语境来对虚词进行条理的归纳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让同学们体悟语境,摸索规律,逐渐养成观察和分析的良好习惯,进而对虚词有更为明确地认识。

二、结合语法模式分析

文言文和现行的白话文语法结构不同,而虚词往往在特定的语法结构中起着特定的作用。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特定的语法分析来认知虚词的对应意义。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平时就引导同学们积累文言特定句式,进而指导大家归纳出特定的文言虚词模型句式。这样一来,在以后遇到类似结构的语句时,就能很好地分析和理解其中文言虚词的作用了。

1.同词异意归纳

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虚词是18个,但是这18个虚词各自在不同的句子里又起到不同的作用。为了让同学们详细掌握,我们可以抓住某个词,从横向例句它在不同语句中的用法,进而一一分析其作用。

就拿上文提到的“而”字来说。“蟹六跪而二螯”这样的句型中标连接并列;但是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就是表递进关系;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句子中就表示承接关系;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转折关系……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举出例子,然后引导他们针对每一种情况举出类似例子并加以分析。这样以来虚词固然散漫,但是只要我们抓住语法这个框架就能让同学们掌握分析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这样就能生成知识脉络进而举一反三,形成知识脉络,提升理解能力。

2.虚词特定句型归纳

文言文定的语言结构比较常见,而虚词往往充当重要作用。所以,要想让孩子们系统地掌握就得挠锓结构上进行概括性分析,这样同学们才能在以后看到虚词在句式中的位置就能判断虚词的意义。

我们常用虚词来表示的语句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其中倒装句子还分为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这些句子的特殊结构形式往往与虚词的用法存在关联。例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这句话省略了主语,“久”是个时间词,作谓语的补语,而补语之后的“之”就是句子中可有可无的存在了,因此可以通过句子结构的划分来确定,这句话之中的“之”字可以不译。再如,虚词在句子中作宾语前置的标识:如,“是”(如“马首是瞻”),“之”(如“夫晋,何厌之有?”)等。文言文别常见类似的句子,我们都可以按这个模式来理解虚词的意义和句子的含义,类似的句型有:唯利是图、如何是好;何陋之有,何罪之有……

从这些语言现状可以看出,对于虚词的用法总结和教学,教师必须要借助句子结构的讲解,教师可以在进行句子结构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虚词理解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文言文的其它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虚词功能。

对偶的句子范文第7篇

2、八种修辞方法包括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3、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4、拟人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应该跟比拟区分开,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5、排比就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6、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夸张的种类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7、设问就是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8、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9、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对偶的句子范文第8篇

在2012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中,考查修辞手法的就有12套。在语言运用题中,分值最低的是4分,最高的江西卷居然达到了15分;而湖北卷的语言运用题总共3小题,竟然都和修辞有关。由此可见,修辞考查的确有高频、高分的趋势,考生必须予以高度的关注。

一、修辞在仿写题中的运用

句式仿写,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字数基本一致、修辞完全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句,能增强气势,使句子音韵和谐。如新课标全国卷第17题、大纲全国卷第20题、山东卷第16题、重庆卷第20题、辽宁卷第17题、四川卷第20题和天津卷第22题。

【典型例题】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7题,5分)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解题思路】作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要与原句相同,内容上要合理通顺。

【答案示例】兰花在杂草丛生的山谷芬芳,意在告诉我们:坚持自我;梅花于万物凋零的寒冬斗雪,意在鼓励我们:不要屈服。

二、修辞在扩写题中的运用

有时句子的扩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同样会作一些要求,以期句式整齐和谐。如浙江卷第6题、江西卷第20题。

【典型例题】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个字)(2012年浙江卷第6题,4分)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解题思路】考生在扩展语句时,应在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和凋零这四个词语的限定下创设具体的语境。同时在展开想象时,一方面内容要合理,另一方面要和创设的语境保持一致、和银杏树的特点相吻合。此外必须要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字数在60字以内。

【答案示例】深秋,一场疾风骤雨后,银杏树在萧瑟的秋风中发抖,那凋零的黄叶象蝴蝶一样,不情愿的落在地上,无缘初冬的风景。

三、修辞在对联题中的运用

拟写对联,不仅要做到“神似”,即上下联内在关系要紧密,意顺脉畅,形成一个综合的相互补充、映衬的意义链,而且要做到“形同”,即上下联句子的结构要相同,字词的平仄对仗要合乎要求。如四川卷第19题。

【典型例题】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幅对联。注意:①内容和节日相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2012年四川卷第19题,5分)

(1)端午 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2)中秋 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解题思路】在内容上,题干明确指出要与所列节日有关;同时要求可以不考虑平仄,某种程度上又降低了难度。在形式上只要注意语言对仗工整和字数规定即可。

【答案示例】(1)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2)清风一缕拂丹桂。

四、修辞在语文活动题中的运用

开展语文活动时,常使用简洁有力、鲜明突出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表达。因为语言有感召力,才能调动起参与者的情绪来,常要求运用修辞手法。如湖北卷第20题、广东卷第23题、天津卷第23题。

【典型例题】2012年4月9日,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为配合这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要求:①联系该书内容;②表述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40字。(2012年湖北卷第20题,4分)

【解题思路】拟写阅读宣传语要深入领会“书香荆楚·文化湖北”的主题,同时要紧扣《楚辞》或《史记》的内容。另外要想做到生动有号召力,最好采用对偶的句式和修辞。

【答案示例】①推荐《楚辞》:著《离骚》屈子行吟泽畔,书香荆楚传华章;读《楚辞》楚人再诵乡音,文化湖北续辉煌;②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读史明志,鉴古通今。史学经典,请读《史记》。

五、修辞在图文转换题中的运用

在图文转换题中运用修辞手法,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感人,不但给人以视觉感受,更让人受到优美语句的熏陶,能显示一个人的语言才华。如湖北卷第22题。

【典型例题】欣赏右边这副漫画,请为其题诗或配文。要求:①符合画面情景②表达鲜明生动③字数不超过40字。(2012湖北卷第22题,4分)

【解题思路】考生首先应该仔细观察漫画,画面上是一只猫睁着大眼盯住一件T恤上的鱼图案;然后分析漫画的意趣,用自己的语言借助修辞,描述画面内容;最后选定是选诗还是配文,同时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示例】①选诗:鱼儿扑扑跳,猫儿哈哈笑。水快没有了,看你哪里逃?莫把假当真,请君仔细瞧!②配文:虽说这鱼儿不在水中,那猫儿也算是饱了眼福,正所谓望梅止渴、画“鱼”充饥。

六、修辞在句式变换题中的运用

有的句子句式比较凌乱,往往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等杂糅在一起,造成语意不连贯,表意不简明等错误。为此,常常要对这样的句式进行改写、变换,同时结合一定的修辞,使句式整齐,表意明确。也有的给出一段文字,要求用平实的语言或者特殊的句式加以转换和描述。如湖北卷第21题。

【典型例题】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场景,字数不超过30字。(2012湖北卷第21题,4分)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解题思路】题干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考生要选定两个对象 ——宝玉和黛玉,然后分别从两人的角度合理想象、概括情节,最后组织语言,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由上可知,修辞手法的运用由于分值比重较大,重综合轻单一,为此,希望大家掌握以下一些应对方法。

1.熟悉常见修辞格的特点、应用及修辞效果。①比喻:化平为奇,化深为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②比拟: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③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④夸张:揭本质予人启示;烘托气氛添活力;丰富联想创意境。⑤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音节和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⑥排比:叙事透辟,抒情强烈,条分缕析结构紧,文意贯通语气劲。⑦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⑧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⑨反复:增强作者的情感,增强文章的气势。

2.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与语法、逻辑结合,同时要和仿句、扩句等各类语言应用的考题结合,注意修辞格应用的广泛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绝不能孤立地学习修辞。

3.正确运用修辞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比如,议论文是为了说理,说明文足为了介绍知识,散文是为了写景抒情等。

4.修辞应用的难点,往往不在形式方面,而在内容方面,因此,学习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内容的揣摩上,平时多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会大有用处。处处留心皆语文,时时积累增储备。

5.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