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诗宋词名句

唐诗宋词名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唐诗宋词名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唐诗宋词名句范文第1篇

每周的星期一,当我仰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当我们响亮的唱起国歌时;当我们向五星红旗庄严地敬队礼时。你是否与我一样心中激起对祖国无限的热爱,我们中国的唐诗宋词,历史的悠久感到骄傲?

说起唐诗宋词大家还记得诗仙李白吗?他曾用多少精彩绝伦的语句谱写人生百态,多少千古名句流传至今呀!“静夜思”连三岁的宝宝也背的朗朗上口了。这难道不是古人的诗句影响孩子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杜甫写的《绝句》里的名句。这句话影响了多少人呀!是的!在人们绝望时是它给了人们绝处逢生的希望,也让许多人重拾信心!

现在大家无论在生活上,在学习中。古人流传下来的诗句都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古时流传下来的文化成了今天人们心中的骄傲。

祖国是东方的一颗明珠,是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是亚洲腾飞的巨龙。它永远在你,在我,在大家的心中!

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第十一小学六年级:吴雯希

唐诗宋词名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开展活动;古典诗词教学;兴趣

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书,人教版选修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三个单元全都是中国古典诗词篇目。唐诗宋词就是我国文学上的瑰宝,选进教材的都是极具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但即使再美的诗词,在连续的为备考进行的教学中学生不免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觉得乏味。而课程标准关于诗歌“课程目标”第一点就提到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该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诗词的勃勃兴致呢?本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认为可以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常态教学中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诗词综合实践活动,多角度、多层面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浓厚兴趣。下面以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下面简称“粤选1”)为例谈谈古典诗词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想与实施。

一、“命名取号”酝酿蓄趣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课程目标”的阐述要求学生尝试组织文学社团,其实在班上也可组织成立缩微的“文学社团”,如某个专题方面的学习小组等。所以,在正式进入诗词教学前可发动组织学生成立“诗词学习小组”。即在班级要求全体同学以4~6人组合成立一个诗词学习小组,所有同学均要参加,组员尽量包含“各有专长”的同学,如语文综合素养较高、会绘画或唱歌、能制作课件等。选好组长,并取一个有诗意的组名。同时,建议每个组员各取一个有个性的字或号以显“诗意人生”。在整个过程中,诗词学习小组不能任意变换组员,以保证后续开展活动时诗词学习小组的整体合作及统一。

一般来说学生在分组后为小组取名的时候都很积极,许多小组成员常常为一个字展开激烈的讨论,就怕自己组的名没有其他组的有意蕴。同学们最后定的组名,有些取自古诗词名句,有些融进组员的名字,有些结合组员的兴趣爱好等,每次总能出现许多“出彩”的富有诗意的组名,如“疏星淡月”“鸿雁单秋”“梦圆唐朝”等。而在给自己取字号的时候,如果出现不够积极的情况我就借机渗透古代文化常识,借力激趣。我在简单介绍古人取字与号的基本知识时,就特别向学生强调:字,也叫“表字”,古时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并非所有成年人都有字,是有一定学识、身份、地位的成年人才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再有表字,表字成为地位的象征;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这个时候学生就积极起来了,全班出现一股势不可挡的“查词典,定雅字,取美号”的热潮。

而@些都为接下来的诗词学习铺设道路,酝酿蓄趣,营造学习氛围。

二、“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阐述中提到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诗文。还指出:选修课程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活动就是指在老师的示范讲解下,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然后选择自己喜欢又感觉理解最透彻的诗作给同学们讲授,学生每人都有一次走上讲台当小老师的机会。

粤选1将唐诗宋词元曲中大家们的作品编为基本阅读课,其他名家的作品按题材内容分类编排为拓展阅读课,这样的框架有利于突出重点。教师先把不同题材的作品与名家典型代表作列为自己示范重点讲授的专题课与名家学习课。专题授课讲明诗词常识,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的分类鉴赏。名家学习课精讲最能体现诗人风格的诗篇。除了这些,其它的篇目则可让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学生与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轮流穿行。如杜甫诗五首,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和高度成熟的诗歌艺术技艺。教师可只讲《月夜》,而其余四首诗让学生自主鉴赏。

三、“寻觅收集”深入研究

新课标指出,诗歌课程应有较大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精选重点学习篇目,进行作品鉴赏,即鉴赏研读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的。要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势必要找到相应的契机,给予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去阅读鉴赏。

(一)收集意象典故活动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常用修辞手法,不知道诗歌中所用的典故,势必也会影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归纳掌握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或典故,可以让学生构建诗歌的知识网络,积累较为丰富的鉴赏知识。布置学生搜集的时机应以教学进度为准,搜集的内容可以有四种:1.单个典型意象涵义的搜集。如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中三首有“月”的意象,所以可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带有“月”意象的诗句,探讨这个意象的寓意。2相同题材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学了第1课王维的边塞诗《观猎》及第6课的边塞战争诗之后,可以让学生收集边塞诗常见意象或典故的有关诗句,然后解说意象寓意和典故内容及含义。3.表现相同思想内容的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如学了第19课言情词三首后让学生搜集整理代表爱情的常用意象。4.名家常用的意象搜集整理。

学生自己搜集归纳比教师直接给资料会有更深印象,有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二)寻觅“唐词宋诗”活动

尽可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是《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的预设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唐词和宋诗。教材中属于唐代的词人有温庭筠,执教唐诗最后一课咏史诗介绍温庭筠时,我重点强调温庭筠是晚唐时期诗人、词人,他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在惊诧于竟有“唐词”时让学生每人找一首唐词和一首宋诗。一些学生搜集到苏轼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时,激动地说“这出自苏轼的诗,而不是词!我可从来没意识到这是宋诗!”“我几乎是又惊又喜了”。

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等工具去查寻有点被教材“忽略”的唐词、宋诗。学生在有点意外号晾喜中,增加了阅读量,既有助于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全貌,也为后面宋词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三)“寻觅节日诗情”活动

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都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教材中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都是有关元宵节的词。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写七夕的。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出现其它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查找内容包括相关节日诗词,节日诗词相关的作家、年代以及背景等资料。学生通过自己制作课件汇报展示搜集结果。

学生在寻觅搜集有关节日诗歌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本身是很具吸引力的,同时又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一脉相承,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在广泛阅读的时候,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热爱,阅读鉴赏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升。

四、“尝试创作”提升写作能力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学生学了一定数量的唐诗与宋词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创作,以期能深入理解诗歌。可采取下列多种形式,如改写诗词:可在学过的古典诗词中选择一首诗或词进行改写,可以把诗改为词,也可以把词改为诗;填词:老师简单介绍填词的基本知识,然后要求每位同学试填一首词。可以给定主题:如以“校园生活”“艺术节”“学语文”为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创诗词。

创作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写歌词:先让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首有关古典诗词的民乐、歌曲让同学们欣赏,之后要求学生以某一古典诗词为原型,改写成一首歌词。老师可以先教给学生简单的方法,如: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曲,确定韵脚(与原韵可同也可不同);灵活变换句式,选用原诗中的意象,自由打散重组,设置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场景或背景故事,抒发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构成一首具有古典韵味又具有现代特色的词作。对于学生的作品,可以整理出版班级诗集。学生认真进行创作的风气不知不觉也渗透到平时的作文中去了。

五、“展演评比”提高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关于诗歌提到要让学生“L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课程标准关于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建议提到“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鼓励学生创办文学刊物。以上活动内容学生本来就有兴趣,如果再加上评比就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了。

(一)笔记展评

在开始诗词学习时即布置整理归纳笔记任务要求,同时预报在适当时候进行展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后以“内容丰富,有助于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做到图文并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为标准评选最受欢迎的笔记。例如一个同学在积累本上整理归纳历史上一系列的壮志难酬的英雄、士大夫有关诗句时,旁边画了一个仰天长啸的人并在旁边用艺术字写着“爱国忠君如是也”。在同学们整理出来的笔记中大都能包含“文学文化常识”“分类知识”“诗歌鉴赏术语例举”“鉴赏步骤方法”“传统意象集锦”这些内容,而这正是鉴赏诗歌所必备的知识。同学们笔记的内容各异,生动形象又活泼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学了不少的诗词知识。

(二)专题朗诵表演

“专题朗诵表演”活动流程大概为:把粤选1作为范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并确定朗诵主题。按此专题搜集、整理相关诗歌,制作成课件,然后进行专题朗诵表演。学生在欣赏同学们表演时要作出准确的评价,小组同学人人参与,组与组同学互相观摩,互相评议。

学生最后确定的专题通常有“远游怀人”“军旅战争”“爱国情怀”“登临感悟”“爱的诗篇”“友谊如酒”“珍惜亲情”等等。各专题涉及面很广,准备过程可以说已达到了初步全面复习的目的。另外,当欣赏同学们的“倾情展演”时,也相当于把全书的内容分专题又复习了一遍,学生的分类鉴赏能力又得到一次长足的发展。

(三)手抄报、语文电子杂志评比

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中一路走来,点点滴滴,感悟与体验,进步与提高,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发挥所长,展示学习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展示方式主要有制作展示手抄报、编辑展演语文电子杂志活动。

活动还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选择展开对某一位作家或者某一题材、主题的诗歌进行阅读探究,每个学生把研究收获、心得写成文章。接着小组长组织有专长的组员把本组的文章整合制成“手抄报”或编辑成语文电子杂志。当“手抄报”全部制作完成时就在班上张贴展示,编辑制作成的语文电子杂志则在网上让同学们点击观看。

唐诗宋词名句范文第3篇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谓是咏月诗中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里,何处春洒不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年年只相似。”……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天一碧,平湖秋月作者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描绘出这融入秋水的月夜,一湖金水欲溶秋的壮观景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深刻的描写到观望着流泻的月光,乡情波动,牵挂故乡的亲人,思乡的情愫一齐涌来,只有如霜的月亮知道诗人内心的乡愁。这一份乡愁让人夜深难寐,遥望远方,惟有情寄明月才慰藉心中的乡思之苦。月是思乡的魂。月是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最永恒的寄托!

咏月诗中要数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最多。他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秋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挂念、思念、关切同情与这朗朗明月一起,伴随着朋友远行,明月是友爱的使者,友情的见证,也因为这有情的明月,使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情谊达到升华,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

再如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又写出了诗人的另一种心情,就明月下酒,借明月抒情,豪情奔涌,在这样的月夜,不得不显露出诗人郁郁寡欢,愤世嫉俗而又无可奈何的俗态,那种被政治抛弃,被世界遗忘,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无奈,那种失意悲情与这清冷的明月,一同相映……

李商隐的“晓镜旧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明月象一潭幽静的水,又盛满忧伤的爱情。皎皎的月光照着如霜秋露,冷冷生辉,情人离别,刻骨相思之情无法排解,在月光下徘徊,踯躅夜深不归,为情所困为情所苦,古人用自己独特,丰富、优美、多情的清词丽句,隐晦地表达离别之痛,思念之苦。

今夜,月光如水,到处是闪耀着清澈光辉,多少乡情也便的愈发清晰。此时,在月光下徜徉,水银一样的月光,铺洒在我的身上,是那样的亲切与祥和。思乡的情愫,如同月光长出的翅膀,在月圆的夜晚。向着家乡的方向飞翔。徜徉在月光下,那种魂牵梦萦的乡情愈发的明亮,每当抬头望月,月光里就有一份属于你的心语,那思念经年不改,每当那轮圆月升起,它便踏着月色而来。都说思念是一种温馨的痛苦,那是因为有了痛苦才显得特别温馨。正是有了这挥不尽的想念,才会有今夜明月千里寄相思,思念的人儿泪常流的忧伤;正是有了这挥不尽的的思念,人的感情才对昨日有了悠长的沉湎和对未来有着美好的向往;也正是有了这挥不尽的思念,人的心灵才在深深的思念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别一番滋味在心头”,“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词句。同样的秋凉,同样的秋月,给人凄惨,给人哀伤,给人以无限的悲苦。每每读到这里,有多少人感时伤怀,涕泪横流。亡国之痛,失国之恨,人生失意,命途多舛,都随一轮清月,漂流而去。

古往今来,人们留下了不知有多少数不清寄语中秋,赞美月亮的绚丽诗文。“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词句几乎成了千古的绝唱。“转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千年一怨,幽怨明月,为何月圆人不圆。月亮本为是没恨事的,却常常在人们离别之时显出团圆的样子,它是有意嘲弄人,还是同情人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但月圆人未圆,而且连月亮也难以长圆。大自然的事物也有缺陷,人的悲欢离就更不为奇了。人世的悲欢离合,天上的阴晴圆缺,难道一向都是如此,无法两全其美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无知,明月有情,愿天下有情人共浴明月之光,享受着美丽多情的精魂带给人间最美好的祝福,愿浓浓的乡情,汩汩的友情,绵绵的爱情天长地久。

唐诗宋词名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 古典诗词 艺术生成

据说,人生的极致是哲理和诗情。鲜活的哲理和深刻的诗情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是合二为一的生存体验,是人们心中的灵感之火,生命之源。有文明的地方必定是有哲理和诗情的地方,一个没有诗歌和哲学的国度就如同一片贫瘠的土地,孕育的也只是枯萎干燥的树。

中国从不缺少诗歌与思想。先秦的人民已经能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吟诵自己心中对于美好的追求了。一般认为,中国诗歌的源头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的源头,而楚辞就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发源地。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是特别准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其实是针对在19世纪出现于欧洲的文艺思潮而言的,而借用来分析中国古典作品并不是很恰当。他们又执着于探索与诘问,他们探寻着人与社会,因此他们充满着人世的灵气。

这样的传统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唐诗宋词,乃至明清小说,这样的文学传统从未曾有过改变。

那么中国的诗歌又是在怎样的情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呢?

第一,诗为心声,诗歌从来就是人们对自己心灵的呐喊。“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农奴们不堪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对他们心中的乐土怀有的向往之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心怀天下、为苍生着想的诉求和品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对人生的热爱和执着;“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是陆游自尊、自强、自傲、自赏、自励的气节和精神。《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第二,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与一定的社会风气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提到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两颗明珠――唐诗和宋词。那个令中国人魂牵梦绕的时代盛唐,对于诗歌这样一个充满了激情和颂扬的文学形式,只有盛唐这样的社会才能赋予它最热烈、最赤诚的生命力。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说道:“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盛唐富庶的生活,开明的风气以及人们激动的心境为盛唐高亢明亮的诗歌提供了土壤和养分,反映在唐诗中,是一种“匡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抱负,是一种奋其智能,建功立业,许身报国的豪迈气概。政治上的盛唐在安史之乱后分崩离析,唐朝也在军阀混战和宫廷内乱中活得奄奄一息。因此,安史之乱后,这样一种政治抱负又主要表现为要求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爱国思想。如果说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建功立业思想的象征,杜甫的“国破山河在”“济时敢爱死”就是代表着一种执着的爱国精神。

到了宋朝,人们再不能恢复唐朝那样辉煌的过去,国家的分裂和朝廷的羸弱让文人心中充满了不安。但是宋朝又有着了不起的成就,它的工商业和农业依然强势,人民的生活也处于比较富庶的状态。宋朝是一个矛盾的时代,人们渴望着重振汉族的威名,但又不得不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武力。宋朝国家积贫积弱,但是却又有着丰富的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因而在诗歌上,宋代的诗歌显得更加瘦削冷峻,而宋朝的风流在词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无不深婉密丽,含蕴深厚。

文学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必定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诗词的主流会服从于国家的主流文化。唐朝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使得唐诗呈现出了多样风貌。而宋代由于理学的兴起,宋诗呈现出另一种面貌,诗歌中往往充满了哲理。像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次,诗词会深刻的反应出社会的生活状况。尽管宋词中有着豪放词这一支,但是描写生活乐趣的婉约词占了大部分,这些词作对于生活的描绘和阐述是极其细腻深刻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是安定与祥和、生产与繁衍的农村风俗画。“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杭州的富丽非凡;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是江南的富饶与美丽、恬静与繁荣;“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鞭。”是丰富的夜生活带来的别样感受。

最重要的是,诗词反应着整个社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的心里状态。同样是描绘边疆征战生活的作品,唐诗和宋诗宋词有着明显的不同。唐代的边塞诗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而宋诗宋词中描写边战生活的作品就显得沉郁、悲壮、荒凉、萧瑟,以及对北方故土的怀念和渴望收复失地的坚强决心。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特别而迷人的艺术形态。中华大地孕育着自己独有的文明和文化,很庆幸这一支悠远的文化长河并没有因为外来文化的进入而断流。而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也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是人与艺术的交相呼应才使得一个伟大的文明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游国思,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2次印刷

[3]宋词鉴赏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9月

唐诗宋词名句范文第5篇

一、自主阅读率先垂范。激励学生厚积薄发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是学生最亲近、崇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样。要想让学生热爱学习古诗词,营造古韵飘香的文化氛围,教师首先要投身浩如烟海的诗词殿堂,加强对中华经典诗词的学习,从中汲取营养,用这些丰满心灵的诗词,丰富内心的感受,拓展精神的空间,提升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像一丝丝春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在学生心灵产生深刻且久远的影响。试想,一个在课堂上吟诗诵词,引经据典,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的教师,怎会不激起学生的钦佩之情、在心底涌起强烈的求索欲望?“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诗意满满的教师,才能成为莘莘学子们心目中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

二、诗词名句分类积累,帮助学生积水成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这就为学生大量阅读明确了方向。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文都是语言运用的光辉典范,又包蕴着丰富的人文精华,让学生大量诵读一些名篇佳作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晨诵、暮省”的学习方式,用一首诗开启新的一天。学生从升入初中开始,我就持之以恒地进行古诗词积累训练,“每日一诗”是每天必备的任务。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结合生活学习唐诗宋词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将诗词名句进行分类,先引领学生诵读经典名句,再到全篇诗词。比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描写四季景色的诗词比比皆是,结合时令节气及自然现象,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领悟。春天来了,我引导学生探寻春的踪迹,品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天到了,我引导学生追寻夏的脚步,感受“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由这样经典的诗句,引入到整首诗词的学习,由易到难,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立足教材拓展阅读。积淀学生文化底蕴

人教版初中Z文教材,每册都有两课精讲古诗文及课后积累共二十首诗词。在对这些古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联系比较,提高鉴赏能力,并引导学生寻找相同主题的诗词进行积累。如:学习了马致远的《秋思》后,请同学们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并比较分析了张籍的《秋思》和宋之问的《渡汉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它们的差异,更好地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课文虽然没有引用唐诗宋词,但若在教学中加以适当引导,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时,用幻灯片播放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西湖美景的诗句,导入新课。根据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等句子,引导学生积累有关描写“雪”的古诗词。学生借用“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对张岱所描写的意境做了更准确的阐释。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等献身精神的古诗词,并一起背诵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学生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激起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运用视频进入诗境。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诗词的灵魂是意境,而这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蕴,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人景,达到声情并茂、视听交融的效果,而且教学过程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曹操的《观沧海》写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但实际上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的。作者通过描绘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以沧海自比,借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此诗,在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观沧海》朗读视频。视频一播出,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曹操登山临海,极目远眺,脚下波涛汹涌,气势磅礴。透过画面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征服欲望和面对困难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学生非常轻松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领悟了诗词的精神美。

五、关注诗词文艺节目。掀起学生学诗热潮

选择好的电视节目,既能放松身心,又能陶冶心灵。我向学生推荐了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以及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些节目以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集娱乐性、知识性为一体,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诗词的韵律之美、哲理之美。同学们非常喜爱,并主动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中,掀起了学诗的热潮。

唐诗宋词名句范文第6篇

早上9点,十多名孩子,准时背着书包来刘家“补课”。

孩子们补的课,不是有偿性质的普通功课,而是免费的国学课。他们的老师叫刘国武,是飞仙阁一带闻名的“国学先生”。他当年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蒲江县农业局工作,10多年前病退。他回临溪河老家后,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日子久了,他觉得这样耗着很无聊,还不如为村里的孩子们做点有意义的事。2009年秋,刘国武在自家开办了一个义务国学辅导班,7年如一日,坚持到现在。

“长衫先生”弟子开办国学小课堂

刘国武读初二时,就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后来跟四川师范大学有“长衫先生”之称的李山淌谙低车匮Ч两年国学,积淀了较深的国学文化基础。刘国武还痴迷书法,会国画,会拉二胡。

刘国武的农家大院占地近400平方米,他在二楼专门留了一间50多平方米的教室。每周来“补课”的孩子,不是村里的孤儿或病残父母无力抚养的孩子,就是父母在外面打工的留守儿童。这些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在刘国武的农家大院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也从学习中获取了成长的动力,于是格外用功。

有时,邻居家的父母也喜欢“凑热闹”,他们经常把自己的娃娃送来蹭课,凳子坐不下,家长们就站着,大伙儿都听得津津有味。

2010年夏,刘国武在大院隔出80多平方‘米修了一间阅览室。阅览室里摆了4个大书架,约有2000册书,大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经典书籍,如《史记》《资治通鉴》《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荆楚岁时记》《战国策》《家书》《三楚新录》等。

那天下午,我们一进刘国武的国学教室,正大声读着《弟子规》的孩子们一看来了客人,马上笑着站起来,献上一个深鞠躬,齐声道:“老师好!”

教室的四周,贴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论语名句,还有些是孩子们自己的书法、绘画习作。整个教室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寓教于乐。润物无声领悟深

7年来,刘国武先后带着上百名孩子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学习《史记》《诗经》《梦溪笔谈》《太平广记》《孔子家语》……由于长期跟孩子打交道,他已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寓教于乐方法。

比如,对国学经典要不要“背”的问题,刘国武的看法就很有趣。

刘国武说,曾经,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很早背过的英文单词,现在都记不得了。背过了吗?记下了吗?背过了,也记下了,可是最终大部分还是忘了。在他看来,背不是过程,是结果。那过程是什么呢?是多读、熟读、常读、长读。这个过程重视了,背诵记牢是不成问题的。而人们常犯的错误在于,把结果当成过程,把背当成了学习的手段。

刘国武说,如果一味强调让孩子背,孩子压力大,短期内记下了,但时间一久又忘了。欲速则不达,重在恒心。“跟我学习交流的娃娃们都很单纯,他们的记忆力都不错。记忆的窍门是什么?是在轻松安定愉快的状态下最有效。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愁着眉、苦着脸,边上还有一个怒目圆睁的老妈督阵,。这书读得有效吗?重要的是,我身边这些娃娃大多是孤儿和留守儿童,缺少父爱母爱,我真不忍心他们不快乐。我得让他们扎扎实实学点什么。”刘国武说。

刘国武不喜欢孩子们死读书,而是要让孩子们在保留童心的基础上,让经典的人文历史融入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刘家200米开外,是川西著名的飞仙阁摩崖佛教造像古迹,至今两千多年历史,现存造像共有92龛777尊,多数为唐宋时期的摩崖佛教造像。飞仙阁9号龛造像,曾被载入《中国美术全集》、美国《亚洲艺术档案》。

于是,刘国武的课堂就常常开在山水之间,他结合唐诗宋词和《大唐西域记》等著作,带孩子们去看飞仙阁佛教造像,去山野游玩,给他们讲玄奘法师,讲佛教石窟艺术,讲中国古代雕刻……这样一来,孩子们都往往记得很牢,对许多人生道理也如临其境领悟得较深。

从“孝道文化”教孩子做人的道理

“我不希望我的学生今后成为对人、对社会很冷漠的人。”刘国武说。他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孝道”的著作是一定要指导孩子们好好读的,一部《论语》就有十九处明确提到了孝,《孟子》《荀子》《庄子》《春秋》《左传》也都有很多关于孝道的阐述。

“人人都要有儿孙,人人都要做父母。正是这一代接一代的繁衍,才合成了人类历史的长河,因而有了社会,有了财富,有了文明。”刘国武说。

每年三月是全国“全民文明礼貌月”,这个时候,刘国武就喜欢拿出《增广贤文》《家书》《金人铭》等,给孩子们讲孝道文化,让他们懂得感谢母亲生育、养育和教育之恩。每到节假日,他还组织孩子们去村里看望孤寡老人和军烈属,帮他们洗衣做饭。春暖花开时节,刘国武还要带他们去飞仙阁清扫游人留下的垃圾杂物。

唐诗宋词名句范文第7篇

同里人家,临水而居

同里房屋,临水而建

音阶般的石阶

从屋里伸进河里

想象:每天,一扇木门

吱呀一声。一本古老的线装书

打开了。隔壁邻家的小妹

从书里走出。用她轻盈如麋鹿的裸足

扣响石阶。好听。痒。失眠……

小妹的明眸是另一种水

与河水默契交流

从她酒窝里淌出的微笑

与小河里的水汇合

一波一波地荡漾开去

荡开了一扇扇阁楼的窗户

就有木质吊桶从阁楼伸进河里

上一桶好水刚取自2009年

下一桶好水已取自2010年

时光如水。逝者如斯

在历史的河流及时间隧道里

永恒的,是同里的砖雕古屋

黛瓦粉墙,青藤如瀑

一日三餐。炊烟可入诗入画入镜

锅碗瓢盆,琴瑟和鸣

古老的江南丝竹与昆曲

令无数海内外游客迷失了方向

就想把人文同里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

就想在人文同里的老宅里疗伤休闲

闲成唐诗宋词里的意境和名句

如此,不亦乐乎?!

渐渐胖起来的中国人

和依然瘦的中国诗

都想临水而居

临水而居,诗意栖居

是一种闲情一种逸致一种品位

一种气度一种和谐一种至高的境界

这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和意境

江南同里,得天独厚地享受到了

这,难道不是一种缘分一种福分?

水的滋养下,有关同里的一切

自然水意盎然,波光潋滟

同里女子,如水丽质完美覆盖

怀念从前。云鬓为髻。卷袖挽裤赤足

播种。插秧。割谷

女红。浣洗。炊煮

尊老。育子。相夫

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她们深蓝色的棉质衣裤

水井般,柔柔地波动着暗光

穿透苦难和岁月

浇绿家园,浇绿同里

水的涵养下,同里的男子

洒脱豪爽义气

水的内敛水的韧性水的包容

水的渗透水的光泽水的品质……

代表了优秀的江南同里男人

于是,他们的声名,好水一般

漫出中国,滋养世界

在江南的水墨画里,同里的桥

是一种无法替代的

存在和连接。宋时风元时雨

经历了多少朝代多少风雨

同里人才让梦里的桥走进现实

49座桥――

连接了同里珍珠般的7个小岛

连接了同里脉管般的15条河流

中国的历史从桥上走过

那边是明朝

这边是清朝

辛弃疾柳永周邦彦们从桥上走过

就有了宋代平平仄仄的长短句

就有了关汉卿的元曲

天上的明月是桥寂寞的阿姐

悠悠的木船是桥顽皮的小妹

她比雪还白的裸足

在同里的河流里嬉戏

就有美丽的爱情故事发生了

如今,作为一种连接

温暖如阳光的同里微笑是桥

好听如音乐的吴侬软语是桥

谦和友善包容大度的同里目光是桥

风流倜傥潇洒帅气的江南丝竹是桥

在同里石板路古巷道老房子寻寻觅觅的青春是桥

年年岁岁晨钟暮鼓里穿越人间风雨的背影是桥

唐诗宋词名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考 语文试题 试题评析

2014年安徽省中考已落下帷幕,各科试题新鲜出炉,露出“庐山真面目”。语文试题体现学科学习的规律和特点,能力考查层次强,既有“老朋友”顿生亲切感,利于学生正常发挥,又有“新面孔”,极具思维挑战性,适当拉开梯度,很好地兼顾了学业水平测试与升学选拔考试的双重功能,体现了“稳中求变,求正出新”的特点。

一、“老朋友”――平稳朴实

(一)试卷总体格局不变。

1.试卷模式:卷面仍然沿用近几年的三大板块,即语文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语文积累与运用中仍然是古诗文默写、小语段的基础考查(字词音、形、义等)、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等小板块;阅读两段课外现代文,一段课内文言文。

2.题量:总题量平稳,比2013年减少1题,与2012年一致。

3.分值:各板块分值与2013年相同,难易分布适宜、适度。

(二)高频考点考查基础,凸显能力。

1.第一板块: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第1题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第(1)小题补写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形式依旧是8选6,古诗文都兼顾,时代跨度较大,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宋,考查学生积累的广度。其中有5题集中于唐宋时代的作品,第(2)小题默写一首整诗,依旧是唐诗。唐诗宋词作为我国古代诗词发展的巅峰,通过大密度默写加强学生对经典的积累,考查学生积累的深度。

第2题的小语段主要考查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如字形字音、工具书的使用、改写句子、结合情景分析字词含义的能力。

第3题名著阅读题仍是一中一外,以填空题呈现,难度不大,考查的都是基础题目。纵观近几年安徽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有四种取向:一是设置选择题,着眼于“面”,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常识的了解情况和阅读名著的数量;二是设置填空题,定格于“点”,考查学生阅读名著时的深入状况和对细节的把握情况;三是设置简答题,聚焦于“述”,考查学生对某部作品或作品中某方面内容的总体印象与阅读心得或体会;四是填空与简答组合,兼顾“点”与“述”,考查学生是否仔细阅读作品并对重要内容有怎样的认识与心得。

2.第二板块:阅读

两篇现代文阅读选文全都来自课外,材料文质兼美,长短适宜,并延续了以往的文体规律:

散文《红书包》,依据考纲,注重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比如:第5题,对应《考纲》“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第6题以选择题呈现,侧重考查在语境中辨析词语(短语)的能力;第7题对应《考纲》“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第9题,强调学生自我思考与总结的能力,在简单易懂的文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能力挖掘深层次的内涵,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关注作品蕴含的价值取向。

议论文阅读考查了划分层次、筛选信息、论证方法、概括论点等阅读能力,其命题形式、命题角度都很稳定。

文言文阅读仍是采用单篇阅读的形式考查课内的重点篇目,亦是考纲规定的篇目,考查内容稳定。近年来,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

3.第三板块:写作

自2007年以来,安徽中考作文题目一直是命题作文(含全命题和半命题两种形式),历年命题不设审题障碍,内容上贴近社会、关注生活,使学生有事可写,有悟可感。2014年安徽中考作文题是“说说我自己”,依然没有审题障碍,而且显得自然亲切。旨在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表达对自我的认知、对生活的体悟,有利于引导考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考生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个性或者人生感悟方面落笔。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将主题有效升华,谈到人生理想、人生感悟,文章就会显得有层次、有深度。

二、“新面孔”――创新灵动

(一)选材新。

第2题小语段选用了说明文的语言材料,表现命题既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兼顾文体的全面性。

第4题综合运用部分属历年来变化最大,提供的材料比较新,相较于往年考查社会热点事件,2014年提供的材料是诗歌。围绕这首诗歌展开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仿写句子、语言表达、口语交际等,突出其生活性、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

(二)角度巧。

仍然是第4题,首次出现考查诗歌的节奏划分,通过书面标明停顿考查诗歌诵读能力。

最值得称道的是第8题,考查“从情节角度分析修改的好处”,往年没有出现过。往年的试题更多地侧重考查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与赏析,2014年则结合全文内容,从情节角度分析,这对学生的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应变新题能力的考查。

(三)要求变。

2014年作文有微妙变化,即更注重“文章表达”。在55分作文中,往年“文章内容”占30分,“文章表达”占25分,2014年“文章内容”只占25分,“文章表达”却占30分,这对考生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四)选择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