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咏梅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诗词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种题型,考生应系统细致地进行备考。在古诗词阅读题中,对于意象、意境的考查是备受出题老师青睐的一种题型,并且此题型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此进行细致的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典例呈现】
1.阅读《卜算子 咏梅》,回答问题。
卜算子 咏梅
[宋]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2014・湖南长沙卷)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
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 的品质。
2.阅读《虞美人 听雨》,回答问题。
虞美人 听雨
[宋]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014・山东滨州卷)词中的“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望江南》,回答问题。
望江南①
[南唐]李 煜
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
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
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2014・江苏南通卷)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 、 、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了南国秋天 的景色。
【考点解析】
考点一 体会意境
【思维轨迹】例1考查考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词意境的能力。在解答这类题时,理解诗词大意是基础,明确其中的景物有哪些特点是关键;在语言表述时,可以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添加恰当的修饰词语,或者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体会意境,要注意四点:一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不必每句、每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二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用优美的语言再现诗歌意境;三是要忠实于原诗词;四是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参考答案】《卜算子 咏梅》 落寞凄清 高
洁 坚贞(不慕名利 傲立风雪)
考点二 描绘情景画面
【思维轨迹】例2是一道情景画面描述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词画面的情景描述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问题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简练的话语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孤清、或生机勃勃、或雄浑壮阔、或恬静优美、或孤寂清冷,或萧瑟凄怆等。第三部分,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虞美人 听雨》 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考点三 抓准意象
【思维轨迹】例3是一道考查诗词意象的题目。抓准意象是理解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本题明确了答题范围,要求考生在句中找意象,词中描写的事物有“江山”“明月”“芦花”“孤舟”等,答题时要注意意象是具体事物,不带任何描述,如意象是“芦花”,不能描述成“芦花纷纷”;意象是“子规”,不能描述成“子规悲鸣”等。
【参考答案】《望江南》 芦花 孤舟 肃杀、凄寒
【技巧总结】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意境是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的内在情思的统
一。意象在表达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之后,就形
成了诗歌的意境。
要想把握住诗歌的意象、意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捕捉意象
一首诗词,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因此,作者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作者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在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会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如《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暗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地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作者孤孑清寥的心情。
二、熟悉传统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历程中,有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那么解读诗词就会容易很多。所以考生要想准确理解古诗词,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抓取“象”的摹本特征,分析其人文意义。
【专项训练】
1.阅读《雨过山村》,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唐]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2014・山东德州卷)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
景色怎样的特点?
2.阅读《田舍》,回答问题。
田 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2014・浙江台州卷)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3.阅读《淮上与友人别》,回答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一方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一方面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如,前面提到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就不难领悟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了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在挖掘中求新,在联想中创新。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的《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 。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等。所有这些,只有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当然,光笼统地 “多读”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要多看。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关键词:梅花;原型意象;伤春;品格;寄托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梅花是一个备受追捧的意象,咏梅诗数量庞大,精品甚
多,虽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诗歌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发展为一种象
征模式,以至梅花意象所呈现的情意流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加拿大文学批评
家弗莱看来,这种象征是可交流的单位,"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原型:它是一种典
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指一种象征,它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
而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梅花作为古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意象,
成为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那么按照弗莱的定义,梅花也是原型意象。
古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梅花本身花色淡小以及地理分布
等因素,秦汉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最初只取其实用之处,晋宋以来才
渐渐得到人们的亲睐,直至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其甚为推崇,才逐步上升为一种
崇高的文化意象。这可从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的看出来:"《书》曰: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诗》曰:‘摽有梅,其实七兮。’又曰:‘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毛氏曰:‘梅,枏也。’陆玑曰:‘似杏而实酸。’盖但取其实与材而
已,未尝及其花也。至六朝时,乃略有咏之者,及唐而吟咏滋多。至本朝,则诗
与歌词,连篇累牍,推为群芳之首,至恨《离骚》集众香草而不应遗梅。"???从
梅花作为审美对象开始,一代代诗人对其不断再现、反复运用,强调、突出和强
化了它所蕴含的各种品质。梅花作为一种原型意象,渐渐形成了一些稳定丰富的
内涵。概括来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寄寓伤春之感,表现对时序迁转,年华
易逝的感伤。二是象征高洁离世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品格。三是以梅为思乡怀人
的寄托。
一、 寄寓伤春之感
梅花的花期早,先春而发,待入春后万物复苏,便凋零,其时令特征在诗人
的渲染下演绎成一种伤春感怀,感时伤序的情怀。魏晋时乐府横吹《梅花落》是
最早的以梅花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而早期的咏梅作品大部分是对《梅花落》旧题
的拟作,更多的是由花开花落的表象引出的伤春之感,寄寓诗人对时序变迁及年
华易逝的感伤。南朝梁著名文人何逊的《咏早梅诗》中有"兔园标物序,惊时最
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横枝却月观,花绕凌风台。"这首诗诗抓住梅
花开放的时令特征,感咏时序。梁简文帝萧纲的《梅花赋》里写到"层城之宫,
灵苑之中,奇木万品,庶草千丛。......梅花特早,偏能识春。"北宋秦观的《和
黄法曹忆建溪梅花》中有"月没参横画角哀,暗香消尽令人老",慨叹梅花的凋
零,感慨韶华易逝。南宋刘克庄《落梅》的首联"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
堆墙"则描绘了落梅的凄凉景象,透露了诗人惋惜伤感之情。而北宋周邦彦的《花
犯*梅花》:"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
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今年对花
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丸荐
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更是以饱含感情的
笔触移情入景,借咏梅抒发了自己在宦迹无常、漂泊不定的际遇中所产生的落寞
情怀,是对传统睹梅惊时、伤春怨逝之抒情意态的发展,但对伤春的指涉意义还
是不变的。即便是到梅品被推之尊弥的南宋,诗人仍不能不为之感怀兴叹"何事
雪霜际,不随松桧长。"(邹浩《次韵文仲落梅》)梅花的开落一直是古代诗人词
客伤春怨逝之情的触媒。
二、 象征高洁坚贞的品格
梅花不争春,其洁白淡雅的孤傲特质,成为了高洁、坚贞的人格象征,常常
被诗人用来自比。唐末陆希声退居故乡时写有《阳羡杂咏十九首*梅花坞》,"冻
蕊凝香色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这首诗
赋予梅花傲视流俗的品格,表达了自己闲隐绝俗的品质。宋朝人爱梅蔚然成风,
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林逋,他一生未娶,以"梅妻鹤子"自诩,以隐士之心性、
视野去关照体悟梅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梅花也因此与隐逸之流结下了不解之
缘,被视为志节自守、离世隐逸者的至爱和象征。林逋现存八首咏梅七律,世称
"孤山八梅",另有咏梅词一首。"孤山八梅"中最著名的三联便是"疏影横斜
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数,水边篱落忽横枝。""湖水倒
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此三联清绝出世,艳冠古今。他将梅花疏雅娴静
的神韵和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从侧面反应出他离世隐逸的生活状态。王安石
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赏了
梅花不畏严寒冰清玉洁的高洁品性,表现了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
下,积极改革却得不到支持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苏轼在《红梅》中以梅花自比,颠沛流离的身世中融入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傲岸之
气。"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他的
另一首《定风波*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
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
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
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而在南宋,由于中原故国的沦丧,使得南宋文化人对孤傲白洁的梅花有着难
舍难分的宿命般的爱,最具代表的就是陆游,他走在沈园里慨叹"何方可化身千
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陆游一生留下了一百三十七首咏梅诗,
其中著名的当属《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
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鲜明地突出了梅花坚贞不屈的品格,也是陆游一生怀才不遇的经历以及孤傲个性
的写照。他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只有梅花这样
的‘另类’形象才能充分展示超 越流俗的品德意义,也只有梅花这样集松之劲、
竹之峭、兰之幽、菊之贞,而又自具其平淡闲雅之性的典型‘另类’,才能成为
时代精神的最佳载体、道德意志的理想写照。"???
三、 思乡怀人的寄托
古人常以花草相赠以示思念或情谊,梅花也是其中寄托情意的一种载体。"以
梅花作为馈赠之礼可以追溯到先秦","一般民间士女间折梅馈赠的情景大量出现
在梅花始受关注的魏晋时期"。???晋乐府民歌《西周曲》里写道:"忆梅下西周,
折梅寄江北",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春歌四首》"兰叶始满地,梅花
已落枝。持此可怜意,摘以寄心知。""折梅待佳人,共迎阳春月。"这里梅花被
用来作为一种爱情信物。《赠范晔诗》中有"折花奉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
所有,聊赠一枝春",虽然该诗作者和年代不明(一般认为是陆凯所作),但却是
后世最常用的典故之一,诗人赠春的妙想让人称道,梅花在此承载的是友情。唐
代杜甫的一首《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表达了思乡之情以及对
友人的挂念,"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
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诗人由睹梅、寄梅、咏梅而生的一系列想象,深刻地表现了其对家乡及友人的深
切想念。 南宋姜夔的一首《暗香》也将咏梅与思人交融在一起,"旧时月色,算
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
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
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
尽也,几时见得。"姜夔的这首词,句句不离梅花,用梅花寄托怀人情思。上片
的月中赏梅与下片的雪中赏梅统一在幽冷的环境和词人感情的范围之中。今昔对
比,以人衬花,人花两见。
梅花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原型意象,从古至今,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情
感,深深根植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古诗词中大量对梅花这一原型意
象的运用和发展使得其蕴意深入人心。梅花成为长久以来文人雅士的至爱,但不
管诗人词客们在其中注入了多少个人的情感与审美,也不管他们的创作心境和目
的如何不同,凝结在梅花中深层次的稳定意象却一直流转到今天。
参考文献: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第99页.
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丙编卷四.
关键词:古代文学 姜夔 咏梅词 探讨
“尤萧范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推白石作先锋。”①杨万里在诗中把张南湖、姜白石与当时诗坛四大家相提并论,并指出白石将成为文林中的先锋人物。果然,姜夔的成就,在词坛文苑中首开清雅之先河,扮演了开宗立派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其咏梅词,数量之多,境界之高,构思之妙,不仅再现了姜夔的生活及感情经历,而且还充分显现了其清空、高雅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较强的思想教化意义。本文就姜夔的咏梅词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1]
一、咏梅词是姜夔漂泊生活的反映
从前人对姜夔的研究中得知,他布衣终身,浪迹江湖,常以诗文和词曲游于名公贵人之门,过着清客式的生活,不免有寄人篱下之感和身世漂泊之叹。据夏承焘、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统计,姜夔先后写有咏梅词十八首②。在这十八首咏梅词中,姜夔咏梅怀旧寄情,基本表现出了他浪迹江湖的生活及其感情经历。
下面,择其要者举例如下:
《一萼红(古城阴)》序词中有“丙午人日,予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词中更有“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这篇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年),白石客居长沙期间,闲游赏梅,触发思绪,感叹漂泊,怀念伊人之作。白石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7年)二十二岁时,沿江下行,过扬州,来往湘鄂间,到作此词时,十年来行迹不定,羁旅异乡,故有“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之感。[2]
《夜行船》为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姜夔寓居浙江湖州期间,与友人田几道到北山沈园赏梅而作。序词中写到:“己酉岁,寓吴兴,同田几道寻梅北山沈氏圃,载雪而归。”其中,“寓吴兴”,即指寓居浙江吴兴。
《浣溪沙》三首分别为客居吴兴和无锡张鉴庄园观赏梅花所作。词序中分别有“己酉岁客吴兴”、“丙辰腊,与俞商卿、锬朴翁同寓新安溪庄舍”,己酉岁为宋淳宗十六年(1189年)丙辰为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张鉴是姜夔的好友,姜夔称自己与张鉴交谊最深,“十年相处,情甚骨肉”。③
《莺声绕红楼》词序中写到:“甲寅春,平甫与予自越来吴”,甲寅即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平甫系张鉴字号。本篇是姜夔与好友张鉴由绍兴来到杭州,在西湖赏梅所作。
《卜算子》咏梅八首,专咏杭州孤山之梅,足见白石对孤山之梅是十分了解和熟悉的,是长期与梅相处的结果,同时,也是作者清高品格的真实写照。
从上述的咏梅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姜夔曾寓居在长沙、湖州、苏州、杭州、绍兴等地与范成大、张鉴等人有密切的交往,基本上反映了他漂泊游荡的生活及感情经历。
二、咏梅词显现了姜夔清雅的艺术风格
白石词风及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清雅。陈延焯指出“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绕蕴籍,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④张炎在《词源》中用“清空”、“骚雅”作为白石词的总评,得到了后世多数人的赞同。所谓“清空”指风格而言,关键在一个“清”字,清雅的人品,清刚的笔法,清虚的情韵;无论是咏怀、酬应、咏物,还是写恋情,都选择与“清”的情思相应的景象事物,尤其是其咏梅词,大多呈现出“以清虚为体”而空灵淡远的风格特征。如《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少,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本篇是一首咏梅词,但全篇没有出现一个“梅”字,而是处处均紧贴红梅下笔。上片起句写观梅地点、时间,一个“绕”字暗示抒情主人公在此犹豫、徘徊,若有所思若有所恋。接着化用林逋《梅花》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名句,描写出了红梅的形象:横斜的梅枝小巧玲珑,倒影于水波如皱的溪流中。在这里,作者描写波纹用了一个“愁”字,将梅枝和波纹均着上了主人公的感彩,并且贯注全篇,含蕴耐人寻味。“一春幽事有谁知”,承接“愁”字而来,说明孤独无伴。以下写在清冷的东风中,身着红裙的少女走了,粉香渐渐嗅不到了。这里以红裙女归来喻指红梅脱落,以人写物,比喻极为精巧。白石词清雅的艺术风格,还在于他善于以诗的笔法入词,而且是以瘦硬笔法入词,以健笔写柔情,故除了清空飘逸的情致外,还善于勾勒诗意的境界,如《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本篇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作者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作者落笔即追忆往昔赏梅的雅兴:“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三句拉开了广袤的时空环境,勾勒出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接着写“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进一步写采梅的动景,“不管清寒”,写出了爱梅心切,“玉人”的出现,使佳人与红萼相映生辉,境界更为高雅迷人。“何逊”以下由回忆转回当今,这里白石以何逊自拟,言如今年龄渐增,已减退了赋春风的文才。“但怪得”两句笔锋再转,想不到竹外梅花幽冷的芳香飘进华美的坐席,触发起自己的诗兴。上片由旧时的月下赏梅到与佳人凌寒采梅,再到“香冷入瑶席”,可以说是写的妙笔生花,境界优美,耐人寻味。词的下片先写江南水乡,月夜寂静,烘染氛围,次叹折梅寄远,无法送达,惟有在席间把酒浇愁:“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3]
姜夔清雅的艺术风格,在咏梅词中还表现在其修辞手法上,集中体现在他善于用典,如《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椅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本篇与《暗香》一起被誉为姜夔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咏物词。古代咏梅的诗词很多,但是,正如张炎在《词源》中所说:“诗之赋梅,唯和靖而已,世非无诗,无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⑤张炎对林逋的《山园小梅》和姜夔《暗香》、《疏影》的评价是很高的。姜夔这两首词摘林逋著名诗句为词牌名,适当地提炼和化用某些与梅花有关的典故,如“有翠禽”一句,融入了赵师雄遇梅花女神醉酒醒来看见“大梅花树上有翠羽刺嘈相顾”的奇妙故事,把梅花的行影写的十分动人。整首词涉及多个掌故,作者驾驭素材非常得体,融化词中十分自然,了无痕迹。
白石词清雅的词风在语言艺术方面还表现为炼词用字上的功力。白石词的语言,可以说经过了千锤百炼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白石存词不多,却几乎都是严肃认真与精雕细刻的力作。他字字推敲,句句斟酌,一首词往往要经过多次修改,反复改动,有时还要经过声妓试唱之后才能定稿。正如汪森所云:“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⑦正因为他刻意求工,所以他的词用字精微深细,几乎字字敲打得响。如《莺声绕红楼》:
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两年不到断桥西,长笛为予吹。人妒垂扬柳,春风为染作仙衣。垂扬却又妒腰枝,近前舞丝丝。
精练的语言同准确的表情达意密不可分。精练又准确,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细微差别,从而体现出词人独到的视觉和不同与其他人的感想。再以《疏影》一词为例,在把梅花当成活的生命来加以描绘的时候,作者炼词铸句并适当运用一些领字,起到了化虚为实的作用,周济指出这首词是“以‘相逢’、‘化作’、‘莫拟’六字作骨。”⑧也就是说,这六个字在化花为人的过程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同时也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在对梅花的描绘上,在白石的十八首咏梅词中,可以说,各有风韵,把梅花的各个方面都写到了,如:
“苔枝缀玉”,写梅的姿态;
“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写梅的神韵和品格;
“高花未吐,暗香已远”,写早梅;
“十亩梅花作雪飞”,写晚梅;
“绿萼更横枝”,写绿萼梅;
“红萼无言耿相依”,写红萼梅;
“斜横花树少,凄愁漪”,写水边的梅;
“千树压、西湖寒碧”,写梅林;
……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是词人对生活细致观察又善于精练准确加以表达的结果,具有新颖、独创的特色。前人也有不少咏梅的作品,如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杜甫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自有它们的高妙之处。但白石咏梅,却可谓细、全、准,写出了梅花的各个方面,并有清高、雅致的风韵。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⑨
姜夔又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作词也讲究谐律。同时,他还能创制新曲。他对于音律的造诣极深,懂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这在他的咏梅词中也有所体现。如在《暗香》、《疏影》序词中有“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疑习之,音节谐婉”之语。词作语音的谐律与他独具一格的清刚婉丽、典雅蕴藉的词风结合得天衣无缝,杨万里称其有“裁衣缝雾之构思,敲金戛云之奇声”。⑩
三、咏梅词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白石词在南宋中期挺立词坛,以其独特的风格给词坛带来了新气象,这与占其词作近四分之一的咏梅词比无关系。就其咏梅词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而言,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咏梅词与姜夔的其它词一起,形成了姜夔独特的清雅的词风,在当时婉约、豪放之外别立一宗,在南宋词坛与辛弃疾、鼎足而三,形成南宋中后期独树一帜的重要词派,直接影响了稍后的史达祖、王沂孙、张炎等人,而且还下开朱彝尊等折派词的先驱。白石咏梅姊妹篇《暗香》、《疏影》与其《扬州慢》一起,被称作为清雅词风的代表作品。白石词不仅因其艺术价值引起同时代及后世的激赏,而且在词学批评史上亦倍受瞩目。“在千年词学史上,白石词的隐显往往标志着词坛风尚的转变及人们对词体认识的变化”⑾。前人对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评价甚高,誉为“如盛唐之有李杜”,“文中之有昌黎(韩愈)”、“词中之圣”⑿。
2.白石咏梅词的文学价值,还在与作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思想主题。姜夔生活和创作的时代,主要在孝宗、光宗、宁宗三朝。这正是南北议和、宋金对峙阶段。当时中原分裂,北国沉沦,满目创痍。在这种政治氛围中,姜夔作为清客寒士文人,过着靠好友周济度日的漂泊生活,但他从不屈服权贵,而一贯保持着高雅的志趣、清纯的品操。正是在这种清高的人格下,他写下了大量的咏梅词,歌颂梅花,歌颂生活,寄托对美好往事的深沉怀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不乏关注国事民心的忧患意识。如《疏影》,有的研究者就指出这篇词是借咏梅暗喻宋徽宗、钦宗二帝被虏北行之事,含国家兴亡之悲。
3.白石词咏梅词的现实意义,最主要的在于它的思想教化作用。在白石咏花词中,梅最多(十八首),荷次之(两首:《惜红衣》、《念奴娇(闹红一舸)》,其余牡丹(《虞美人・赋牡丹》)、芍药(《侧犯・咏芍药》)、茉莉(《好事近・赋茉莉》),只各有一首。由此可见白石对梅花特别钟情。一方面是其与梅为近的缘故,另一方面,与其清高的人品有关。我们知道,姜夔一生未任官职,靠卖字和朋友周济为生。他过的是漂泊流浪的生活,却清高而又珍视各人人品。可以说,其咏梅词中对梅品的赞颂,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自己人品的一种写真和勉励。研读其咏梅词,不仅让人回想起在寒风中迎风傲雪盛开的梅花,而且还能引起读者对高洁梅品的敬佩之情;不仅能从词人勾勒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中获得身临其境的美的享受,而且可以使读者的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陶冶,思想受到启迪,有助于培养出云水襟怀、松柏气节。这正是其咏梅词的思想教化意义之所在。
注解:
①《诚斋集》,第121页,诗题为《进退格寄张功甫姜尧章》
②《姜夔词新释辑评》,第201页
③《姜夔词新释辑评》,第231页,《姜尧章自叙》
④《姜夔词新释辑评》,第5页
⑤《姜夔词新释辑评》,第98页
⑦《姜夔词新释辑评》,第4页
⑧《姜夔词新释辑评》,第105页
⑨《姜夔词新释辑评》,第201页
⑩《宋词300首》,第258页
⑾首届中日宋词论坛网,南开大学教授赵文启文章《白石词启后之探讨》
⑿同上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文学史》罗宗强等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常见的诗词风格
在古诗当中有这样一部分诗词,它们不追求词藻华丽,其语言平实朴素,其风格平中见奇。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整首诗显平淡,但在平淡当中却传达出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把握这类诗歌时,要从语言方面下手,在平淡的语言描述中,作者的情感渗透其中。
情或事不直接写出,恐怕是东方人固有的特性,更是古代人典型的性格,通过其他事物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情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人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闻”歌,到落花江南“重逢”。含蓄地表达了时代沧桑、人生巨变,抒发了沉痛的家国兴亡之感。此类诗歌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字里行间的情感总能让人言欲未尽。
不留雕琢痕迹,浑然天成。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四句,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工华美的词藻,自然清新,但内涵丰富。此类诗浅显易懂,但说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韵味无穷。
既讲究词藻,又强调对仗,色彩绚丽,工稳和谐。如杜甫的《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四句,两两相对,且一句一景,独立成画,色彩缤纷。此类诗歌,虽有明显的雕琢痕迹,但作者遣词造句的细腻还是让人领略到真切的情感。
气势豪迈壮阔,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奔放。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长河荡涤千古的风流人物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边对景生情的豪迈。
特定的表达意象
与别离有关:如杨柳、长亭、浮云、明月、扬花、柳絮、孤蓬、灞桥、易水等。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友人将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飘远,此种寄托了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又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柳”“扬花”“离亭”牵拽彼此的惜别之情,惹动了双方缭乱不宁的离愁。
与乡思有关:秋风、归雁、杜鹃、落花、明月、枯藤等。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使百草凋零,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必然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秋风”引发“乡思”。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边塞的秋天,风景独特,南飞的大雁却无半点留恋之意,由此触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
与情操志向有关:松、竹、梅、菊、兰、蝉、荷花、大鹏等。如李白的《送杨山人归嵩山》:“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月”“松”象征隐居者高洁的情怀。又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抒发自己高洁傲岸,但遭人妒忌的愤懑。
与自己身世命运相关:落日、西风、残照、贾生、屈原等。如杜甫的《江汉》:“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落日”指自己已到暮年,也有身处逆境之意。
典型的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爱憎。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思悠悠人生,悲从中来,放声长叹,一吐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失意苦闷的情怀。
情景交融,将情感融于景物。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景物中包含着作者对诸葛亮的凭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叹。这种手法多为诗歌词曲所用。
托物言志,通过对某种具体事务的描绘,表达一种志向,寄托一种情操。如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本词明写梅花,暗寓人事,表达了诗人不肯同流合污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借对历史人与物的缅怀、凭吊、讽喻现实,寄托情怀。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花”的靡靡之音,使陈朝灭亡。杜牧借这一史实对当时不以国事为重,反用这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的统治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运用典故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借李广故事,既表现了对汉武时国威远播的向往,又显示了对当时变幻莫测的世事的担扰;既表现了对“飞将军”李广的仰慕,又蕴含了对唐将庸碌无能的谴责;还希望能有英才良将克敌戍边的期待,可谓言简义丰,意味无穷。
将这幅《红梅》图悬挂在家中客厅,喜庆满堂,他积极地鼓舞伯华兄佳作中可以体会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蕴。还可以激励你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更鼓励你在人生中自强不息、奋勇向前、成为高洁守道的凛然君子。
梅花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宋·陆游咏梅诗我家洗砚池边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个个花开淡墨痕元·王冕题画诗
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折取一技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明·陈道复咏梅诗,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清·李方膺咏梅诗海上刘伯华画
荷花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佑录周敦颐《爱莲说》海上求是斋刘伯华书于乙卯年深秋月
去岁辟地栽新竹枝叶离披覆茅屋竹梢枯劲竿清瘦久久可以医吾俗清蒋廷锡题画诗海上刘伯华书
青菜萝卜
青菜萝卜乙丑求是斋伯华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城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杜甫秋兴八首之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杜甫秋兴八首之三
杜甫秋兴八首之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杜甫秋兴八首之四
杜甫秋兴八首之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杜甫秋兴八首之五
杜甫秋兴八首之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鹊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杜甫秋兴八首之六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 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辛弃疾沁园春词一首海上刘伯华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首海上刘伯华书
瓷瓶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明月对清风别枝对半夜惊鹊对呜蝉辛弃疾西江月词一首海上刘伯华书
诗词·卜算子·咏梅
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请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四
蔷薇露,荷花雨,霜冷香庭户。
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
(马致远《落梅风》)
材料五
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曲折,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墨色略淡中见浓墨、焦墨;新枝则中锋入画,墨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1.材料二《卜算子咏梅》中,押韵的是哪几个字?请写出。
2.材料一《梅花》中加点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中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请指出。
3.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请写出这两个诗句。
4.《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请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格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字数在30个左右。
5.如果根据前三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6.上面五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作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
7.梅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或查阅资料,在兰、竹、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
8.人们常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来作为背景画梅?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在30个左右。
选自湖北宜昌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指导】
本题选取了与“梅”相关的诗、词、歌、曲、文等进行命题,重点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并考查考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语文素质。
第1题,考查学生对诗词韵律常识的了解。解题时依据诗词押韵的规律,可以发现该词押ao韵,这样就能确定押韵的是哪几个字。参考答案:到、俏、报、笑。
第2题,是比较理解题。看起来只是两个词语的比较,实则考查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作品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题干对“独自”一词在材料一中的作用(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进行了明确的提示,所以,材料二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就成了应该注意的语句。其中“犹有”表示“还有,尚且有”的意思,同样强调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精神,所以本题答案为:犹有。
第3题,本题着眼于对重点诗词句意境的理解。理解“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是解题的关键。诗句点明了梅花开放的环境,并把红梅不惧怕恶劣环境、凌寒独放的精神表现了出来。解答本题,沿着这一思路,在材料一、材料二中寻找能体现梅花的这种特点的语句就可以了。参考答案: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第4题,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谈出自己的体验。考生解题时,首先应把握题目中提到的“这种品格和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将两则材料内容进行综合比较,抓住关键词句,比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等,可以发现材料中歌颂的是不畏严寒、傲雪斗霜、追求理想、敢于献身的精神品格。考生要注意,表达应具体,不可空泛,最好能有独到的理解。本题无标准答案。考生能自然真挚地表达赞美之情即可。文辞优美,情真意切,能理解品格和精神即可得分。
第5题,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材料内容、情感以及创作风格的把握。题目中已经点明了前三段材料中梅花的形象特点是“热烈、乐观、无畏”的,这与第四段材料中“梅梢月斜人影孤”很显然是不一样的。联系此曲中的“霜冷”、“恨薄情”、“人影孤”等关键词,考生应能感受到此曲中的梅应该是孤独、寂寞、冷清、凄凉……画面上的梅花形象也是如此。参考答案:孤独、寂寞、冷清、凄凉等。
第6题,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的把握能力,题目已经将五段材料进行了简单的归类,指出前四段与第五段不同。考生在解题中就要将前四段作为同一类型来看待。材料五从内容上看是在介绍画梅的技法从选文出处看,可以明确此文段是教材内容的节选从语言上看,文字比较简洁明了,风格平实,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参考答案:材料五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梅树的画法,与前四段材料相比,语言准确、平实、简洁。
第7题,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古诗文积累。本题出题的范围较宽,而且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就有相关的诗句。答题时,只要在兰、竹、菊、松题材的诗文中选择相应语句即可。答这类题还要注意:一是靠平时积累;二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记得清的内容来写;三要注意不可写错别字。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诗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34-02
当今,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于具备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喜闻乐见。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入信息技术的元素是大势所趋。在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1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理解文本,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少年王勃》时,笔者从“江上迷人的秋景”出发,让学生思考: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迷人”?朗读好关键词“水天相连、落日的余晖、灿烂的云霞”……其中“缓缓地、轻轻地”,出示句子比较朗读,让学生从比较朗读中体会一种悠闲与自在。接着又出示一些江上秋景的画面供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在赏景中朗读,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场景中体会秋景的迷人之处。笔者甚至找来学过的《北大荒的秋天》的课文插图:一道橘黄、一道绛紫、……讲不清楚的就一目了然吧,教师也就做到了“惜语如金”。
形象直观的画面有时会比教师诠释得更精彩,读文赏图,带领学生领略课堂的别样美丽。学生沉醉在一幅幅秋景中,秋色宜人、秋高气爽的成语脱口而出。接着从词语回到片断的整体朗读,适当的范读后,学生通过赏景想象朗读:“落日的余晖、灿烂的云霞……”至此,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笔者告诉他们这一切都包含在课文的一句话中,学生一下子找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一个个静止的文字便活了起来,一张张笑脸也随之露了出来,一个个摇头晃脑地专注了起来……学生跨越时空与作者一起感受亘古不变的大自然之语。
由于诗人所处的年代、接触的人或事物与现在毕竟相差太远,学生往往不能很快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涵。在这些抽象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顺应教材的安排,合理地把“图”和“文”结合起来,从文所对应的图入手,读文再赏图,图文对照,突破难点来引导学生理解美、再现美。在学生没有更多的耐心听教师讲解时,也许一张小小的插图就会把他们的目光紧紧地吸引,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也许一次形象的演示会使他们豁然开朗。课堂的学习氛围一下子就被多媒体形象的演示而带动起来,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品味诗词,提升学习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朗读本身是枯燥的。课堂上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文本朗读一遍又一遍,学生却往往有口无心,没有多大的收获。如果学生一味地被动地重复朗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而且大大降低了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视频、演示、情境等资源整合,快速掌握文本新授的内容,而且可以进一步补充和扩展文本学习的内容。利用获取、提炼、整合信息的优势,教给学生学习文本的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理解表达的习惯,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诗词《卜算子・咏梅》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营造读书的氛围。一曲古典的古筝独奏,一幅古朴的梅花写意,富有韵味的诗词诵读,把学生带入“诗与画”的境界,学生屏住呼吸感受那份近似于天籁般的雅致和韵味。接着是让朗朗的书声回到课堂。学生一边听着,一边不由自主地跟着那音那调吟诵起来,品味起诗词的那韵那味来。其次,调动学生感官突破难点――悟好一个“俏”、一个“笑”。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的一幅幅梅花写真集,学生从颜色、形态上对“俏”便了然于心了,联系它开花的季节环境,自然不难理解梅花顽强、不居功自傲的品质,一个“笑”的品味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学习过程中有学生惊喜地告诉笔者:“老师,我知道词的最后一句为什么用女字旁的她了,那是作者把梅花比作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
最后是在欣赏同主题整合资源中积累延伸。笔者与学生一起通过网络教学回忆《墨梅》《梅花》等描写梅花的诗词,欣赏的创作手迹、梅兰芳大师演唱的《卜算子・咏梅》,学生专注地看着行云流水般的墨痕,聆听着字正腔圆的国粹,课后延伸有多丰富是可想而知了,一颗学习国学的种子已经在学生的心田悄然萌芽了。
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繁琐的分析,重在学生的朗读与品味,却让每一个学生含英咀华,口齿留香。关键在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具备的强大整合能力这一优势,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多角度地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诠释主题,发挥自主作用
小学生有意识注意时间短,课堂上他们时而高举小手,时而沉浸在搞自己“小发明”的专注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的年龄特征入手,结合文本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多媒体技术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把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的同时,更多地让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有效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
在教学苏教版十一册课文《最大的麦穗》时,笔者改变以往课堂上如喋喋不休的慈母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文章的中心,甚至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朗读背诵,而是突发奇想,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课文的中心,利用班级博客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已接近尾声:
师:同学们,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怎样一个道理?
(生自读。)
师: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同学们,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学生一听,开始议论起来。)
师:英雄们,请把你们的所见用一句话写下来,回家后请发表在班级博客中,别忘了在句子后面签上你的大名!还可以在你欣赏的名言后面点赞,评选出我们班的“十佳名言”。
第二节课上,当笔者打开班级博客时,一阵如炸开锅似的喧闹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在学生齐刷刷的目光中,像模像样的名人名言已跃然出现在投影仪的屏幕上,学生不约而同地念起来:
做事万万不可犹豫,否则你将一事无成。――于天琦
只有人等机会,没有机会等人。――蒋思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抓住眼前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任亚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