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评课稿

信息技术评课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教研 网络电子备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76-01

一 网络电子备课,构建多主体教研

在网络电子备课中,教师作为教研主体参与教研。首先由网络研究小组首席确定备课主题,并进行备课分工,制订好备课计划,然后进行主题学习。每位老师在主题自我内化的基础上,和小组成员交流探讨,探究内涵,为研究教材和备课作准备。然后开始各主体的网络备课,紧接着请大家提交平台,探讨互促,进行交流,并共同丰富主题内容的资料,形成教师课堂设计的共识要点。再由教师代表表述设计意图,交流统一意见,修改形成定稿,存储备用。基于学生和情境的不同,教师可以在共享的备课稿的基础上,针对班情和学生情况再作润色,使它更符合自己班级的需要。

联合备课的整个过程是基于网络进行的,而学校对于教师联合备课的管理也是通过网络化实现的。网络使得结合点最大化,过程深层次介入,成果最大限度地网状共享,讨论与研究最大限度地高频率。教学过程的管理随时处在“展开”“透明”的状态下,为促进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打破了教师的个体备课方式,使教师的备课行为不再是单一的、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共同的。实现了全员参与的制度化管理。

二 主题论坛交流,搭建跨时空教研

老师们在主题贴吧上根据教学实况,以教学感悟和教学疑点的形式在网上发帖、跟帖交流。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究竟该教些什么?学些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为论坛主题。语文学科诸如“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积累”“学生该怎样培养语感”,数学学科中的“走进数学课堂的对话教学”,信息技术的“如何应对千奇百怪的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而在线专家——区市各教研员的纷纷加盟让讨论更有了专家的引领,活动气氛热烈。在自由民主的平台上,让老师们找回了话语权,就教学工作中真实的、感兴趣的、需要解决的、有能力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和交流,而这种交流不受校际空间的阻隔,不受时间的牵绊,这种合作研究和平等对话,使得学科观点得到了碰撞、整理和升华。其次,教师还可以将说课、评课、磨课置于论坛中,让网络教研激活课堂纵深。具体做法为:

第一,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如导入、过渡与小结的教学艺术,教学情境的创设,重点、难点的把握等。然后在校园网上公布消息,并把教学设计上传到论坛中。

第二,围绕主题进行听评课。评课时不是交流各自的听课笔记,而是由听课的老师在论坛帖子间写自己的听课体会,进行“病理”诊断与分析和上课的对话、切磋。

第三,对本次主题听课评课活动进行小结,提出整改意见。现场听课,网络论坛说课、评课、磨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面对权威的拘谨和水平差异过大的压抑,减少了面对面的窘迫,彼此就教学中的问题畅所欲言、针锋相对。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了教师的主体能力,促使授课教师在研究自身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从而在网络参与的潜移默化下,重新认识教学,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认识在讨论中更澄清了,教学的思想在碰撞中更明晰了。

三 开放教育博客,实现大众化教研

为了给教师有更为广阔的研究平台,可以充分运用校园网,把网络作为教师获取信息、提炼信息、交流信息、升华信息、内化信息的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所得在“好课大家谈”中转载、上传专家或自己对各种课例的评课意见;也可以围绕一个教学问题或研究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网络成为实现互帮互助的有效途径。近几年,部分教师利用博客个性表达、更新简单、链接便捷的特点,认真记录教学日记,拓展教研的时空界限。通过整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形成了研究合力,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利用网络伸展了新的触角。它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了帮助与支持,使网络成为从“精英研究”走向“大众研究”的重要载体。

看着激情绽放的网络家园,聆听着网络扎根日常教研清脆灵动的声音,相信,只要教师合理有效地运用好网络,教研将会振翅飞翔。

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第2篇

关键字: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简单来说,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手段体系。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地理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和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有益的引导。使学生真正走上自主、独立和个性化的学习道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在现实的地理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学地理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一、 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在信息技术革命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中学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的整合。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领域,对于改革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地理学科仅仅停留在幻灯片的使用等较浅层次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阶段,没有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可以说,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重视程度不够,数字化资源建设不足。虽然,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地理学科教学这一时代趋势得到了大多数学校的承认,大多数学校也很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然而,在我国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学校对于地理的重视远不及语数外这些学科,很多学校只是把地理当做高考学科中的小科目对待。

在教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相关的人力资源和数字化设备资源的分配是不足的,因此地理教学能不能得到相应资源使用就是一个问题,由此也或多或少的打消了地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中学地理数字化资源与其他学科相比而言,是非常匮乏的。在地理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方面还有很多要做。

(二)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足,原有的教学行为习惯难于改变。很多老教师经验丰富、知识积累多,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原有的教学行为习惯一时难于改变,他们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不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此外,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钻研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一些新教师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不足,对教材和地理教学大纲的掌控力不够,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理解不够,教学技能的运用不熟,教案课件等相关的教学资源储备不够,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效率。还有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中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利用计算机给学生展示图片、动画等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维。没有很好的信息素养的地理老师很难真正的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地理学科教学之中。

(三)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评价机制死板。传统的地理教学形式利用粉笔、黑板进行的班级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多为教师主动口授,学生被动的接收。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只是把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学生的学业成绩成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在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对新生事物(如: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等)难以接受、甚至抵触,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对于地理教学死板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广大地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积极性。原有的评价机制一般是对于手写教案的教学检查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这就使得地理教师疲于应付教案的检查和督促学生提高考试分数,势必减少了地理教师学习和开发信息资源的时间、精力。

二、 优化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建议

(一)提高对于信息技术先进性的认识,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表述方式灵活、动态地揭示地理规律的地理教学,而这些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手段就是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丰富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资源,进而给中学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增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二)提高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地理教师除了要有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才能在更好的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只有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利用哪些软件,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改革原有的教学评价机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其实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要想转变过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地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信息技术成为开发学生智力、获取与地理课堂相关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

此外,应改革学校的备课检查的评价机制,使其由书面形式的检查到课堂听课的检查、学生的评课检查;由单纯的知识点检查到多想法子促进学生思维学习的课堂检查中去;由书写备课到灵活的现代备课的检查中去。如电子备课的习题、新典型题、创新题题库和课件等教学的检查。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第3篇

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架设信息技术平台,助推网络校本教研进程”的校本教研思路,充分利用网络,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共同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探索新形势下的网络教研模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学习修炼的平台

1.完善的硬件设备与丰富的校园网络平台是网络校本教研的基础。

采用教育网和网通宽带共享的介入模式,双线路介入确保教师上网稳定,校园内设立单独的网络主控室,校园网采取的是三层交换架构,并配有路由器以及服务器专用的UPS稳压电源,学校内部各个办公室和教室都有网点介入,从而确保24小时正常上网。此外,校内网络主控室共配有3台专用web服务器、1台基于ubuntu—server 系统下的moodle服务器、1台专用的网络存储服务器,并在此服务器的基础上搭建了向阳小学信息化网络平台,其中包括向阳小学教育网、向阳小学Moodle平台、向阳小学blog平台、向阳小学网络存储系统、向阳小学多媒体预约系统、向阳小学VOD点播系统、向阳资源库、网络硬盘、网络相册等多个网络平台。学校充分利用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从基础上保证了网络校本教研的运行。

2.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网络校本教研的保障。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网络校本教研的保障,学校研究制定了校本教研制度,如网络教研管理制度、教师网络学习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不是简单形成条款,而是在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下,积极探索新的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精神的要求和举措。

制定“四定四有”的培训制度,保证培训效果。“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四有”即有计划、有目标、有记录、有效果。学校网管每周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培训。管理上做到培训方式“五级联动”,学习时间“两定一活”,学习内容“一博两专”。管理上做到灵活学习形式、时间与内容“一博两专”。“五级联动”即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教研培训,学校通识培训,学科组业务培训学习,教研组课标、课题、专题学习,教师自学,保证学习的全员化。“两定一活”即除周一、周四两节课后的固定时间外,由教研组、教师个人利用课余时间灵活掌握,确保学习的全程化。“一博两专”,“一博”即上级有关专业文件政策,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网络、杂志先进信息、前沿理论。“两专”一是学校教学重点、课题研究的专业理论,由学校、课题组成员选取内容;二是结合区教育局信息技术工程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学习。

3.灵活的学习形式是网络校本教研取得成效的依托。

倡导教师网上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了解教育家的事迹,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典型课例,我们尝试了两种网络学习模式:一是走近专家。在网上搜集他们典型的事迹、教学实录,带领教师学习、探讨。二是理论引领。在校园网“学校教学”板块中设立了“理论引领”栏目,为教师转载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典型课例、教学课件、教学中易发问题,定期更换,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校本教研的合作交流

1.信息网络教研丰富了校级教研的形式。

(1)利用信息网络,“六课同竞”

结合教学月活动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说一节课、同议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学段组牵头进行“六课同竞”。学校的四个教研组间周统一活动,每个小组都有安排活动、监督活动、组织活动的教研组长。学校领导分别参与小组教研活动,活动步骤分五步:网上同备课(教师自主探究、研究教学内容、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网上共研);办公室同说课(介绍设计思路);电教室同上课(备课教师上汇报课,组内人员互相听课);博客群同评课、议课(组内教师质疑,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备、上课教师答疑);博客论坛反思(个人、集体反思)。教研组按照预先要求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把问题带回到博客交流中,教师共同探讨解决,也可以通过网上论坛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落实。这种互动教研活动,构成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校本教研模式。

(2)利用信息网络,个案共析

学校网络教研按照理论储备、个案解析、交流评析、教学反思、学习借鉴、互动互补的程序开展个案共析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另外一个值得希望与期待的空间,把大家的教学思想汇聚在一起的时候,使之成为教师们的教学资源库、教师群体进行团队修炼的平台,不仅获得教师们精心收集到的教学资源,还感知到每位教师最为真实的教学体悟,获得对教育教学实践最为诚挚也是最为专业的评价。

2.信息网络教研丰富了校际教研形式。

合作与交流不是局限于校内,而是要走向社会、进入生活。“手拉手”互动是学校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活动,信息网络技术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捷径。我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远程传输,在校园网上建立了“手拉手”互动博客,使学习交流立体化,“走出去,请进来”的常规教研学习网络化,预约教研常态化,丰富校际交流互动的形式,增强教师利用网络的意识能力,提高网络的利用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化校本专题研究职能

校本教研的根本宗旨是改进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优化学校的教学质量。而要完成这些目标,“聚焦问题”、“聚焦课堂”是关键所在。

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第4篇

一、教研工作

1、编辑出版校刊《玉中教研》第六期。《玉中教研》的编辑宗旨是:集学校的形象宣传和教育科研为一体,及时报道教研成果。

2、加强教研组工作,各教研组每月定期组织2次活动,研讨相关教研教学问题。

3、教研组管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提高教师教学技术为重点全方位开展活动。

二、课题管理

1、对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课题规范过程管理,并进一步做好各级课题的开发工作。

阅读了《教科处工作计划》本站编辑还为您推荐更多工作计划栏目

2、对国家级“十五课题”《课堂教学创新策略与中学生素质发展研究》,重点选好研究教师,上好公开示范课进行讨论,切实开展研究,把课题做实。

3、对省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做好资源建设的同时强化课题论文的撰写,力争有。

4、不定期地组织课题承担人员座谈交流,做好协调工作。

三、教师培训工作

1、对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要抓住外出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修养。

2、继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我校讲学。

3、有计划、有层次选送教师外出培训。

4、对新分教师做好“结对”工作,力争短时间内成熟。

四、月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召开教研组组长、课题组长会议,布置本学期教科工作。8月10日。

2、各组制定教研计划。8月10日——15日。

3、确定师徒“结对”计划、目标,新教师大量听课活动。要求本期新调入、新分入教师听课不得少于30节。8月2日——9月15日。

4、各课题组确定目标。8月20日——8月30日。

九月份:

1、新教师汇报课活动,学校组织人员听、评课,及时提高新教师的上课水平和能力。9月15日——9月30日。

2、各组正常开展常规活动。

3、《玉中教研》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4、各课题组确定示范课教师,进行公开课教案的研讨。9月1日——9月30日。

十月份:

1、课题组示范课听课、评课活动。收集教案及过程记录。10月15日——10月30日。

2、《玉中教研》组稿。10月15日——10月30日。

3、搞一次学生调查,了解教师教学情况。

4、李春华老师讲座。“指导学生的具体措施”。

十一月份:

1、《玉中教研》印刷出版。11月1日——11月30日。

2、做好教育局组织的课堂大赛。

3、整理教科资料,部分材料上网。

4、做好一次质量分析。

十二月份:

1、举办一次理论讲座。12月1日——12月7日。

2、教师撰写教学一得。

3、选一名新教师上研讨课。

4、各组黑板报评比活动。

一月份:

1、各教研组、课题组总结情况,撰写研究报告或相关论文。

2、做好一切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农村一线的数学教师,仅仅能够恪守职责、有崇高的事业心显然已经不够了,那么,如何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不是被动地适应新课程,而是主动地引领新课程,去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发展的前提

由于新《课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形式的开放性、课程功能的发展性、课程学习的自主性、课程理念的的先进性,要求小学数学要教师不断地更新、充实和扩展知识,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自我超越,除了要具备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也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科学素养和教育研究能力。所以说培养高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让数学教师专业化也是发展的趋势。同时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是一种认识,也是教师内在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丰富的过程,能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精神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观。

二、加强自身学习是发展的基础

1、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带动是必不可少的,每年寒暑假的教师培训、教育机构组织的讲座等都是一个良好的平台。专家们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很深入,可以开阔教师的理论视野,使一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当前教育理论前沿的基本情况,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使其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同时明确自己目前需要研究和突破的关键问题。因此,凡是我们有条件参加的培训或者相关活动,我们都积极参加,认真学习。

2、珍惜外出学习的机会。近几年我都有幸参加上级组织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来自不同县区的名师向我们展示了优质课流程,新型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理念,让全体数学教师深受启发。从接到观摩通知的那一刻起我就制定一个完善的学习计划,所见所闻所感都做好详尽记录,并把精彩的课堂以光盘的形式带回到学校,让更多的数学教师去欣赏、去学习,同时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心得和体会。

3、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加强自身学习。在远教资源里不仅有实用的素材,也有很多优质课例,我们在学习别人的同时,更要有效的去利用资源,我校教师苏振华利用下载的课例上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用比例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化作用,独具特色,得到了乡校领导的高度赞扬,充分证明老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化技能。

三、从信息技术入手,为发展提供有力的平台

自2009年4月我校开通了无线网络以来,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专业化发展平台。我校加大了信息技术学习和利用的培训力度,组织人员对全体教师进行多次培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实践和经验,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网络上有大量的素材,为我们教师制作课件提供帮助,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当学生在动手做试验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时,部分学生受学具影响,同时试验中难免存在误差,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对于老师做出的结论也只能勉强接受,这时,我从网上找来相关素材,为避免学具的不规范和操作带来的误差,播放标准试验的动画,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对于结论的得出也是水到渠成。现在我校决大部分教师都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制优秀课件,为教学服务。

2、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我们也建议教师在知名教育网站上注册、开博客。记录下教学当中的点点滴滴,上传优秀的教学设计,或者是一次数学课后的反思和体会,虽然有可能存在着不足,但Internet网没有区域界限,我们能得到的是专家、同行的指点,与他们的经验交流和分享,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发挥教研组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认真抓好教师备课,要求做到备单元教学计划,计划要详实,包含内容、目标、文本分析、重难点、教学措施、课时安排等;备教学活动设计,活动设计要用好、用活教材;备具体操作,要把教案转化成师生的共同学习方案。我们教研组做到每月一查,并及时反馈和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2、将教师专业化发展落实到学科教研活动之中,进而达到教师在学科教学能力上的提高。根据新教材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等特点,我们让教师在教研课的选题上达成统一,比如教学空间与图形。但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上存在着相同点,但教学方法上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就要去深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又对本年级的教材理解的更深,无形之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另外在集中评议时,鼓励每个成员说出心中的设想,进入真正交流思考的境地,鼓励教师说真话,共同评价这堂课哪些地方行为、语言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哪些操作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忽略了个性化的培育,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等,达到真正促进的目的。

3、组织全体数学教师集中培训,在每个学期我们都会选择一些优秀课例,或者是关于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专家讲座等,为大家播放光盘,在做好记录的同时加强交流和探讨,这样的形式每学期都不少于8次。教师们都觉得很有收获,应该不断充电,完善自我。

4、抓好听课、评课活动。教研组要充分重视每一次公开课,认真组织好听课、评课活动。对于组内的青年教师的开课设想要认真听取,对其初稿的可操作性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再稿时还对各种细节问题提出忠告。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客观地评价他这堂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对于有一定教龄的中老年教师,既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又能实事求是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怎样做更好、更合理一些,不要让评课活动成为表扬会或批评会,让评课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我还设想对于所开的公开课在评课活动结束之后,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把这堂课重新安排、设计,写出更好的教案,并附上教学反思,让教师学有方向,思有思路。

五、进行总结反思,深化发展

数学教师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地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点。“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在这点上,我们学校的做法是让教师在每一单元教学后有总结性的反思,鼓励教师在重点课例后有评价性反思。

1、评价性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及时总结: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从而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行为、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趋完美。

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课;品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96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他们注意和关心的中心就是课。经验证明,听课和分析课是教师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听课和评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经验。”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思路,一个教师教学思路的好或差,不仅直接地反映了教师的自身素质,而且更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课或差课并不是听出来,评出来的,而是悟出来,品出来的。每一堂课都是一道值得细细品味的茶。品课如品茶。作为一个教师,若能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分享的神情,坚持经常去品悟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和不同教师的课,就有可能独具慧眼地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品”课,就有可能让听课充满艺术,成为艺术。“品课”,是听课、观课、评课、议课的更高一层次的追求,是一种境界,是“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人生哲理。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最重要的渠道。教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可以从课堂的多角度入手去品味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一、品“名师”

师能带出高徒;要想当高徒,必须借助名师。农村学校中的名师不多,但不乏有市县学区三坛、骨干教师,更有许多时时有金点子的求进型新教师,他们成为时常专业学习的重要后盾。教师自己要充分利用教育网信息,积极参加市、县优质课观摩,积极参加县各学科的名师工作室活动。以柯宗友名师工作室的一次指导师展示课活动为例:1. 课前准备:工作室学员分小组接受本节课议课项目;2. 指导师上展示课;3. 议课分成:[(1)学生活动;(2)教师行为;(3)师生互动;(4)教师的提问及问题解决方式;(5)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处理。课堂观察量化表见附件1-5]五个小组对各个项目进行议课。4. 柯宗友老师作观课议课专题讲座。在这次的活动中学员课堂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针对性强,对专业技能提高很快。

二、品“自己”

1. 反思性自评

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问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站在上课者的角度来品味。如:课前“我”的准备怎样?学情的预见、活动的设计合不合理?哪些新课程理念在本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课中最成功的教学环节有哪几个?本课中的知识构建还需改进吗?本课中的德育资源把握怎样?本课中师生、生生情感传递、心理交流有特色吗?众多的评课意见,你都能认同吗?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几条?

2. 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在教学中寻找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找到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的交汇点,寻找优秀教学的本源。在寻找过程中导师对我们的影响最为重要,我们可能以导师为榜样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果导师的教学风格不适合自己,则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往往这一过程有些痛苦。关键是找到自己的认同,充分发挥自己的天分,达到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的内在要求。

三、品“学生”

1.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通过调查苍南县桥墩镇(139乡镇)中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与父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一定关系,并得出回归方程:数学成绩=.405学习兴趣+.307学习态度。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可以让人对学习和事业产生强烈的动机,对目标产生执着的追求,这种情感和意志的完美结合对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推动激励作用。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待事物往往兴趣大于志向,加上初中数学有些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起来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挑动学生心中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一个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是说他对学习的意义有着明确的认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或各种其他分心的事情时能够主动克服,坚持完成既定学习目标。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培养,这是适应新课程的需求,也是培养新时代中学生的必经之路。

2. 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学会学生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辅助的作用。新课改虽然淡化上一些定义、概念。虽然不要学生死记硬背。但笔者认为运用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其定义,必不可少。理解是记忆的源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看“热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门道”。千万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观众,做课堂的看客,要让他们成为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

3. 让学生尝试评课

一堂课的好与差,其关注点应在学生身上,应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得到了什么。可以设想,评课可以采用让学生与教师相结合的方法。例如,议课前,议课教师先可以让听课的学生谈谈该节课的感受、收获、疑问、建议等,然后评课教师从这些学生的谈话中形成自己真实客观的感受。这样评出来的课就更具有原生态,也更接近评课的初衷。

品课就像是在享受一顿丰盛的大餐,不仅能(下转第98页)(上接第96页)让我们美餐一顿,还能让我们学到别人的厨艺,就像书上所说的:品课是教师进步的基石。品课让教师在品味他人课堂的同时,更加关注自己的成长,获取优质教学的深刻体验,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品”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第7篇

摘 要:传统试卷讲评存在着一定弊端,对学生学业诊断无法准确评估。在极课大数据支撑下,教师可以从读懂学生入手,把握试卷讲评的方向,提高效率。文章从试卷讲评课教学、极课大数据读懂学生、极课大数据辅助教学几方面,研究极课大数据支撑下高中化学试卷“讲”u。

关键词:极课大数据;高中化学;试卷讲评;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G4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25-01

试卷讲评课,是教师熟知的一种教学模式,能起到纠错、强化、巩固的作用,具有强化考点的掌握、解题技巧上的点拨、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揭示规律的功能,对学生的学科精神的素养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试卷讲评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学,通过试卷讲评,可及时纠正学生解题上的偏差,研究解题方法,培养思维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如何提高试卷讲评的有效性,一直是一线教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试卷讲评课教学

(1)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师评讲试卷时,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精心设计。教师要整体把控知识的考查,适当变式延伸与补充。同时,教师要把握好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要有侧重点,对考点分布、成绩分析、学生的得分率均要了然于胸。

(2)试卷讲评的时效性。及时评讲有利于学生解题的思维错误的纠正,容易捕捉学生的兴奋点。根据斯金纳的“及时确认原理”,从考试结束到试卷讲评的时间“间隔越短,其效果越显著”。因此,保证讲评的及时性,有利于满足学生知识补救的心理。

(3)讲评有侧重、抓重点。试卷讲评课不应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讲,而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对此,教师在批完卷后,可对全班的学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进行学业诊断的评估,从而了解学生的症结所在。如在客观题中哪些题目差错率高,主观题中每一题的得分情况如何等。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理解偏差或思维谬误等,教师要重点分析学生共性错误的根本原因,并在教学中为学生解答试题的正确思路、方法和规律,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准确性。

二、极课大数据读懂学生

极课大数据有配套的软件与硬件支撑,通过“极课”能将电子稿试卷转化成“极课试卷”(专属机读模式)。教师根据试卷题目数量、设定分值和题型编入信息,答题卡自动绘制,然后保存、,导出PDF文本答卷,并在指定位置贴每位学生的二维码(该二维码就是极课软件用以识别学生身份信息的“眼睛”)。教师批改主观题时,可不改变传统习惯,先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评分栏中用红笔圈画分值即可。接着教师将纸质答题卡放入阅卷仪,找到的试卷名称,机读阅卷,再上传成绩。极课大数据对每一次的测试会有精细的分析,如班均分、客观题、主观题均分、小题分、高频错题、得分率、区分度等一系列数据统计的细化分析等。极课大数据对学生名次排序升降、成绩成长曲线、阶段性知识模块得分率、高错题类型会做出细致的分析,也可根据学生的错题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作业本。运用极课大数据对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业诊断后,虽然数据及其内涵得到了丰富,但要让冰冷的数据分析为学生成长服务,还必须做好引导工作。教师还要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为学生发展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助力他们的成长。

三、极课大数据辅助教学

教师进行试卷讲评,并不是简单纠正错误了事。在运用互联网+极课大数据进行分析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如高频错题、得分率高低、错答人数、平均分、区分度等。

(1)针对性强。传统的作业批改、阅卷方式及成绩的统计,只是在个体、班级和年级宏观上的了解,并不能真实反馈出题型、得分点的差错率,如具体哪一题得分高,高到什么程度;哪一题得分低,又低到什么程度。而且教师对题目得分率的高与低只是有个大概了解,并不会真正地统计到每一个学生、每一题的得分情况。教师通过极课的数据进行分析,会一目了然,使“讲”的针对性更突出。

(2)有侧重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极课数据的支撑,可将原本模糊、大概的“学情印象”变得清晰化、层次化,重点突出,使课堂教学更有侧重点。同时,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向。

(3)“讲”的精准。在极课的阅卷环节中,教师可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准确定位,优化了课堂的“讲”。而这些对于教师来说“省时、省力、省心”,其作用不可估量。此外,在智能手机上,“极课教师”可以随时查阅历次学业情况,方便快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又让教师真正“读懂”了学生。同时,在极课资源库中重组高错题型并进行重组训练,能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综合素养。

四、结束语

结合近几年学校利用大数据开展教学改革的实践,当务之急是教师要树立利用大数据的意识,并自觉培养相关的素质。而当经验和大数据发生矛盾时,教师要懂得如何对待采集的数据,这会对教学的评估产生影响和根本性的改变。同时,教师除了会分析数据还要会应用,并把采集到的数据结果和日常行为结合起来。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不能局限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中,而应努力基于数据去改变,主动用大数据指导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职业教育;资源;模式;素养;网络

作者简介:许守田(1955-),男,辽宁铁岭人,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2-0034-03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而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核心的计算机更是成为了人们工作、学习及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整个教育来看,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促进了各自教育质量、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作为本应与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职业教育,却很不如意,因此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和前景。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在职校教学中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使用教育技术这个术语,并围绕它形成了独立的知识体系。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教育技术概念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

AECT于2005的05定义是:“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05定义的英文原文是:“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实施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应用工作,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以全面提高职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目的,通过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及职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培训,使广大教师达到所要求的职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一)发挥教育技术优势,推进教学结构的深层次改革,重构教学过程

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起步已有20多年,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但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类依据不够科学。合理的分类是构建、完善教学方法体系的基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注重教学外部形态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也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对象是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标准,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教育对象,包括教育对象的规模、参与程度等等。二是内部的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新的教学方法没能有机地融入我国职业教育方法体系之中,教学方法的内容显得陈旧。教学方法分类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选择的行为,即教师能否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程度。

其次是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何况我国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所以,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就难以实施。

我国职业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城市与县级职教中心目前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这些学校一般是由城镇或农村的普通中学转制而来,而高等职业学校多是“三改一补”或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职教系。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

由此可见,若想改变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达到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地,只靠传统的改革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所蕴含的巨大优势,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数字化平台重构教学过程。要通过全员培训,通过网上辅导和数字化教学平台及相关软件使用等多种途径和手段,为广大教师在理念、方法、工具、技术等各个层面上提供帮助,使广大教师能够突破课程整合的技术瓶颈,并能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构建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结构的根本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二)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应用,各职业院校进行网上学习、交流已经成为可能。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能够为职业教育服务的、有价值、实用性强的信息平台。所以应加强和加快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步伐。通过完善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大量的通过收集、整理、自制的信息资源的,信息的交流等,使教育资源的信息共享。在充分引入外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弥补自身不足,缩短与发达地区差别的同时,也需要强调自制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虽然现在社会上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是真正能拿来为职业教育教学服务的甚少,所涉及的专业面更窄。要想使教育资源能够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必须强化职业教育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强化自制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可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专业人员的作用,采取分工合作,集中开发一批职业教育教学中急需的资源,解决当务之急。同时也要注重部分教师自制资源的共享问题,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倡把教学中经过应用,效果较好的资源上传(如:教学课件、案例、参考资料、讲课稿、课后反思、教育教学评价等等),使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达到最大化。若信息资源中心建成后,广大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随时随地为职业学校提供各种信息及服务,就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搜索一些当地的,并且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教学资料、教学案例、教学软件和教学管理知识等。实现在区域内课程资源、智力资源的真正共享,整合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网络教学环境。从而全面加强职业院校的管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技术层面上支持教学改革向更高更广的方向快速延伸。

(三)创新教育模式,促进网上教研快速发展,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普及,网络教研将是传统教研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传统教研的创新和发展。它丰富的资源、开阔的视野、超越时空以及快捷实时的特点,是传统的教研活动所无法比拟的。“网络教研”已经不是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辅教研,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研究模式,并受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改变传统教研模式,进行网络环境数字化教研成为当今教研的新课题。应加大网络教研在职业教研工作中的普及、应用、推广力度,弥补职业教研工作人员不足、资源偏少的缺陷。

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而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判断其价值并作取舍,合理地重新组合为己所用,就成了能否在信息社会中立足的关键。我们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突破以书本知识为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极大地扩充了教研容量,充分学习、接触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从而开阔我们工作的视野。

可通过网络的视频功能,备课、区域性教学交流。课后反思和随时随地的网上交流、研讨、培训,不断更新、提高学科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使广大职业教师走出一条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四)构建面向学生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可将平台数据库中汇集多种形式的围绕知识点、单元、学科课程、主题学习活动等等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开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网络空间。特别要发挥教育技术平台的特殊功能,营造一个轻松、直观的学习环境,弥补职业教育现实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现状。如各学科用计算机的模拟实验、测量声音频率等,可以减少硬件投资,发挥一机多用的作用。让不同的学生均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时间,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且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通过网络切实做到教育的平等,实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五)建立区域学习网,缩小校间的差别,开展网上学习辅导

建立区域网校,组织优秀教师开发与课堂教学同步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辅导,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覆盖,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建设侧重学科知识点、面的综合、提高、拓展区域学习辅导网。通过一定的练习、测试,使学科知识得到更全面有效的巩固,使教师在学习辅导中能够更多地发现本学科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作出相应的指导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面上课堂教学的质量。

(六)努力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最大化

让巨额的硬件投入真正融汇到日常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成为实现高效学习、有效学习的有力支撑,使巨额的投入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强化以下几个层面的工作:要重视职校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在全员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实效,强化培训是推广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首要环节的认识,努力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要加大措施,促进应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克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只是个别骨干教师的表演课,与其他教师无关的观念,树立全员普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理念,矫正部分教师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同时要扭转教育技术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法的观念,要引导教师兼收并蓄,恰当运用,矫正教师认识上的误区。要认真抓好教育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几个环节:一是备课环节。备好课是应用教育技术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抓好典型引路环节。发挥典型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非常关键。三是评课环节。四是抓好考核。

(七)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应用教育技术的重要基础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适应形势,开展自身学习,促进自身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力。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又恰逢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如不尽快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努力掌握相关知识,提高驾驭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特别是教育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就会有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无从谈起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由此可见,增强职校教师信息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