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比的意义教案

比的意义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比的意义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比的意义教案范文第1篇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只有走近学生,才能走近真实的教学,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场所,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贯彻新标准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前不久,我就遇到过一次。

在教“比的意义”的这一节时,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环节:

1.教育“比”的第一个作用:同类量的比

①请第一组同学(男生7人,女生5人)起立,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自由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a男生和女生共有几人?

b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c男生、女生分别占全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d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e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②对问题进行分类。

a―求两个量的和。

[ b、c、d、e―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③分析对两个量进行比较的方法,各有什么特点?(b―差比,c、d、e―倍比)

④揭示新的比较方法:“比”,在教师引导下用“比”描述两个量的关系。

2.归纳比的意义

3.教学例2:一列火车2小时行180千米,用“比”来描述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引出“比”的另一个作用:不同类量之间的比。

4.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5.教学求比值的方法。

6.练习。练习反馈效果较好。

下课了,我正为教学效果感到满意时,经常爱提问的一个男生走过来,对我说:“老师,我觉得用从前的知识来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既清楚又明白,为什么还要学比呢?”我不由得愣住了,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为什么会否定新知识的作用呢?坐在办公室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翻开教案,再读、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都清楚地说明了一个特点:“远”。

首先远离生活。完全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材作为学习活动的全部内容,并把知识点分为一个个的小步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课开头利用第一小组男、女生人数来教学新知,仅仅是将狭隘的生活情境作为一种激趣的手段,没有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对教材生活化的处理忽视了现实性,割断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远离学生。“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少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但我在课堂忽视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所学内容完全由教师提供,“小步子、短距离”的提问,其实否定了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主动性,剥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权利和获取广泛数学活动的经验。一节课更像纯粹的数学思考活动,主动地位早已被我倒置了。虽然他们掌握了比的意义和作用,但头脑中有多少是真正属于他们自主习得的知识呢?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第二天,我修改了教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又走向另一平衡班进行教学,情况如下:

1.引入课题

① 出示“∶”号,询问学生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样的符号。

② 展示一组资料,说说自己对这些比的理解。

a第47届世乒赛,王励勤以4∶3战胜对手,夺得冠军。

b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比是8∶1。

c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7∶8。

d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

e一种农药,药粉与水的比是1∶800。

③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不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差比关系,主要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2.新授

①学习“比”的第一个作用:同类量之间的比。

a根据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比是8∶1,写出几组等值的人民币和美元。根据国旗长与宽的比是3∶2,设计一面国旗。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白8∶1,3∶2既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

②教学“比”的概念

a提问:通过以上练习,你觉得比相当于一种什么运算,比号相当于什么符号?

b归纳比的意义。

③举例应用,并学习“比”的另一个作用:不同类量之间的比。

a学生举例:应用“比”来描述生活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b根据学生回答与随机引导,选择“总价、数量之比”作为例子,通过讨论比值“单价”的含义,引出比的另一个作用。

④自学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3.应用练习。

4.结课: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比”知道了些什么。我期望着,自己的教学能得到学生的肯定。事实证明,我走近了学生,看到了学生的真实风采。第二节课主要有以下一些改进:

新课的引入贴近学生实际。从询问学生入手,使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加强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通过提供典型材料,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比的理解 ,既有助于了解学情,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也有助于学生分辨差比与倍比的区别。为新课的教学搭桥铺路,我欣喜地看到学生话多了,兴趣浓了。我所展示的一组资料中a、b两条就是由学生提供的。看到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比为8∶1时,一位学生说:8元人民币只能兑换1美元,真令人心痛。

比的意义教案范文第2篇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在课堂教学中常会生成一些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其中既有教师预设的成果,也有在课堂教学中意料之外的“生成”,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这种意料之外的“生成”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成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关注课堂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主体意识应得到充分地体现。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有价值的生成,并顺着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实现课堂生成的价值提升。

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时,设计这样一道题:“某绿化队去年植杨树、柳树、松树共2400棵,杨树占植树总数的45%,柳树占植树总数的40%,松树占植树总数的15%,杨树比松树多百分之几?”按常规解题思路,教学预设为:先求杨树和松树各几棵?杨树:2400×45%=1080(棵)松树:2400×15%=360(棵)再求相差数1080-360=720(棵),最后求出杨树比松树多百分之几?720÷360=200%,课堂施教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列式解答:45%-15%=30%。这是意料之中的生成。教师请一位这样做的同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解释说:杨树占植树总数的45%减去松树占植树总数的15%就求得相差的百分数。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幡然醒悟:“45%-15%不对,这时相差的百分数的单位‘1’是植树总数,而问题的单位‘1’却是松树呀。”他在叙述自己的想法时反思了自己的解答方法,发现了错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单位“1”的意义,促进了知识的构建。教师抓住时机发问:“是不是就不能用45%-15%列式求解呢?”继而组织学生分小组沿着这条思路继续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打破“常规思路”的解答方法:(45%-15%)÷15%或45%÷15%-1等有创意的解法。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预设为基础,发挥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在陈述自我解答方法的过程中“顿悟”,发现错误,促进了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在小组活动中,巧妙地将这一“错误”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去思考、探究、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灵动的生成即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上也就少了亮点和令人怦然心动之处,因此,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发展与升华。

二、巧用错误资源,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应将及时捕捉这些“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之中,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如,在“化简比”练习中,一位学生在化简■∶■时,直接写出答案:■∶■=7∶15。讲评时,老师请这位学生将解题过程写到黑板上。才一写完,就引起全班学生的非议。教师亲切地对这位学生说:“你能说说这样做是怎样想的吗?”学生阐述:“我发现前项和后项的分子相同,所以比就是前项和后项分母这两个数的比。”师:“你的想法很独特,善于观察,爱动脑筋。请大家认真想一想,化简后的比与前后项的分母到底有没有联系?有怎样的关系?”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生1:“我们发现■∶■应将前后项的分母调换位置写成15∶7,就是■∶■的最简整数比了。”生2:“对,我还可举出几个例子,如■∶■=4∶5,■∶■=13∶9。”生3:“我发现凡是分子相同的两个比,它们的最简比就是分母调换位置的那个比。”教师称赞:“真是太妙了。同学们发现了同分子分数化简的简便方法,真了不起。”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虽然打乱了教师的预设,也似乎扰乱了教学程序,但教师没有把预设外的资源武断搁置,而是及时调整思维角度,将“错误”当做生成性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通过学生自我阐述,小组讨论探究,让学生从“学数学”变成“做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变“节外生枝”为“锦上添花”。

三、发挥教学机智,促进精彩生成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教学最大的技巧是教师要善于因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生成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它需要“以学生为本”的预设,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去调节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和谐统一。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难免会出现错误、疑问和其他特殊情况,教师应善于发现课堂教学“意外”隐含的教育价值,将这些“意外”作为生成性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引领学生从中悟出真知。

如,在“比的意义”教学中,当学生归纳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时,一位学生提问:“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决赛,西班牙与荷兰比赛的结果是‘1∶0’这是不是比?”这是教师教学预设之外的问题,是学生对“比的意义”还不理解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中形成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结果“1∶0”是比,一种认为足球比赛结果“1∶0”不是比。教师因势利导,把认为“1∶0”是比的规定为正方,认为不是比的规定为反方,进行辩论。正方:我们认为“1∶0”符合比的读写法,所以它是比。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那比的意义是什么呢?正方: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方:一场足球比赛“1∶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正方:不是相除关系。反方:那是两个队的比分,是两个队的进球数。正方:(点点头)对。反方:再说假如两个数相除关系,除数不能为0,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一场足球比赛“1∶0”不是比。正方心服口服。新知在课堂意外生成的辨析之中得以深化。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没有回避学生的问题,也未固守原先的教学设计,而是根据课堂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适时调控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促进了知识的生成,既“红了樱花”又“绿了芭蕉”。

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有时会让你啼笑皆非,有时会让你措手不及,有时又会让你受益匪浅。因为我们不知道学生什么时候会迸发出什么样的奇思妙想。教师既要对课堂做好充分的预调,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应对课堂上未曾预设的生成,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在课堂上方寸大乱。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促成生成。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当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时,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灵动的激情。

比的意义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两课”评比 备课 说课 答辩 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75-02

为了促进国家和省有关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改革精神在实践层面的贯彻落实,推动教学常规工作的创新和质量的提升,江苏职教在2011年全面启动“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两课”评比是在“五课”教研的基础上,由省职业教育研究所组织省职业教育有关教科研中心组进行的一项常规性的评比活动;“两课”评比主要从教案准备、课件制作、现场说课和现场答辩等方面进行考核,对参赛老师提出很高要求,不仅要求会备课,而且要说出为什么这么做,会达到怎样的效果;“两课”评比为职业老师创造了展示的平台。本人有幸参加了今年的英语“两课”评比,以下是从赛前准备、赛中磨炼和赛后反思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体会与实践。

一 赛前准备

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赛文件的精神,每个参赛选手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以下材料:(1)参评申报书;(2)不少于2个参评教案,教学总课时不低于6课时,原则上参评教案教学内容应为同一单元,若总课时不足6课时,可跨单元补足;(3)参评课教材;(4)与参评教案相匹配的说课课件。

参赛所选的话题既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又要能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选好话题,开始备课。参与“两课”评比的前提是“确立课程意识”,所以备课中首先就是备课程,了解教学大纲、省编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等;然后备学生、备目标、备内容、备策略、备资源、备活动、备评价、备作业及备反思等。备教学设计时做到设计的思路与理念必须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架构课程体系,以学生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内容”为载体,按照“循环拓展”的原则组织内容。设计的环节要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落实“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导入是建立学习的意义;教学活动中知识融入情境;教学评价简洁、可观测、多维立体;作业承上启下、适当分层。

我对本单元的设计中以一个胖小孩为原版,从最初的一日三餐中各种各样的美食的诱惑中,通过对文章“法国女性健康的生活”意识到健康的重要,开始思考自己如何开始健康的饮食及健康的生活。其别提及食物的卡路里及如何购买健康的菜等设计到数字的运用也是密切贴近他们的专业,整个单元比较连贯、有意义,也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很感兴趣。

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指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评价,是实践;说课是要说出整个设计的理念、思路,目的及达成的成效,是理论。由实践到理论高度,对于习惯上课实践的教师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两课”评比,从接到任务到省级比赛,中间历时整整4个月,单元的选定,内容的梳理,章节的安排,理论的支撑、教案的书写、课件的制作……耗尽了太多太多的精力,让我身心疲惫。我已记不清多少个日夜自己挑灯夜战,精心备课;已数不清自己多少次梦中醒来,嘴里还念叨着英语说课稿。只知道每天在忙碌中上班,在忙碌中下班,舍弃了平时的各种业余爱好,牺牲了陪小孩读书的时间,全力以赴。

“两课”评比结果固然很重要,但过程却最值得回味。

二 赛中磨炼

在准备“两课”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教研组其他英语老师的大力帮助。他们群策群力,精心组织每一次的说课、磨课,集体讨论、研究、构思教学设计,一起研讨,解决问题。每一次的磨课,教研组成员聚集一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校级层面的磨课、区级的选拔、市级的比赛,省级的参赛,每一步走得都那么艰苦。每一层次比赛结束都有新的收获。

备课是课程思维,在一次次的磨课中,逐渐了解到说课已经达到了一个理论高度。优秀的说课要突出教学设计的亮点、特色;诠释设计的理论依据,重在说理;体现新课改理念,同时还展示教师的基本素养和个人风采。因此在说课的环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说课内容,对说课内容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同时还要面带微笑,恰当的肢体语言也能活跃现场气氛。

除了完美的说课外,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赛文件的精神,每个参赛选手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答辩老师的问题。答辩的题目可以从教案中提取,可以从说课稿中提炼。

答辩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如何体现三维目标?

我在备课设计的时候,采用三维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材出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立足课堂,但从能力目标的培养,未能体现新课程标准,未能体现课改的精神。

答辩问题:浅谈评价体系对你的教学起到什么作用?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关注学业成绩,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他们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答辩问题:英语教学中有从输入到输出,中间还有一个过程,是什么?你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做到的?

二语习得中语言学习的三个阶段,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语言学习是一个由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阶段构成的动态过程。第一阶段: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前提条件,作用主要是为第二阶段的加工提供材料;第二阶段:加工,学习者以分析、形式匹配和综合等方式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并把它融入已有的相关认知结构中,使其成为其中的有机部分;第三阶段:输出,学习者在这一阶段尝试运用已加工过的语言材料,并根据内、外的反馈修正言语的运用,使其符合目标语的规范。在这三个阶段,输入和输出是关键和核心,相互依存和促进,缺一不可。在真正的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提升,最终完成语言的输出。

答辩老师的问题直中要害,直切主题,让人应接不暇。但我们要记住答辩时要扬长避短,有条理、有礼貌,还要有自信,有理有据地与评委互动交流。

三 赛后反思

回顾几个月来的尽心准备与磨炼,虽然结果还没出来,但自我感觉收获颇多。

1.对教学改革有进一步的理解

参加“两课”以后,随着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慢慢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重教轻学,课堂上“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课堂地位的做法。逐渐形成现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教学为引领,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落实“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本教育思想,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让每一堂课都得到优化。

第一,教学思想的优化。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进步。

第二,教学目标的优化。坚持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创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教学过程的优化。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第四,教学方法的优化。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讲究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致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五,教学手段的优化。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使用“教学案”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第六,教学内容的优化。熟悉课程标准,切实落实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传授与训练;充分挖掘与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第七,教学时间的优化。压缩教师单向传输信息的时间,精讲精练,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兵教兵”过程和当堂训练的时间。

第八,教学评价的优化。以学论教,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依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功能。同时,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的活动,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加强

参加“两课”以后,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加强,尤其是个人的修养水平、课堂语言水平、课堂的应变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

第一,个人的修养水平得到提升。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很好地收敛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教师的情感、仪表、举止等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在“两课”的影响下,课堂教学更有激情,上课的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就能很快进入问题情境,课堂氛围更加浓厚,课堂效益进一步提升。

第二,课堂的语言水平得到提炼。在“两课”的带动下,课堂教学语言更具有科学性,做到准确、精练,有条不紊,合乎逻辑。课堂教学语言更具有启发性,通过启发性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想知而又不知的内容,予以恰到好处的点拨,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第三,课堂的应变能力得到提升。在“两课”的引领下,课堂的应变能力得到提升。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反馈随时掌握、及时处理。弄清他们的希望与困难,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其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慢慢导向课本中心;或更弦易辙,调整教案的原有设想,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及时捕捉,合理利用。

第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两课”的辐射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在PPT的帮助下,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堂控制。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通过“两课”评比活动,我感受到做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有意义。“两课”评比实际上也是对一个教师教学全过程的检验。因此做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教学理论,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我们要不断进行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核心途径。

“两课”评比因为参与,所以精彩;因为付出,所以珍惜;因为艰辛,所以甘甜;因为收获,所以享受。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比的意义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练习课;重要意义;顽固问题

一、小学数学练习课所具备的重要意义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与教师都是用不断让学生做题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生成绩。小学的课程并不是十分高深,但内容却复杂繁琐,可以这么说,小学的课程是在为将来的初高中甚至大学的课程奠定基础。因为小学的课程是启蒙课程,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为了踏入小学的孩子能够顺利地完成小学启蒙课程,练习课是有其必要性的。多做练习对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是有好处的:一是能够让学生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把数学课程与教材紧密地结合起来;二是能查漏补缺,了解到自己还有哪些知识不熟练,加以练习;三是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消化,转换成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加系统地学习,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练习课上所出现的顽固问题

1.小学数学练习课缺少趣味性

小学生正处于贪玩调皮的年龄阶段,家长和教师都很难让他们坐下来安心学习,尤其是现在的课程又十分枯燥无聊,小孩子连安静坐一会儿都不愿意,又怎么会愿意学习那些枯燥无聊的课程呢?造成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教师在讲课时缺乏趣味性。现在有一个名词叫做“趣味课堂”,意义就是字面的意思,也就是带有趣味的课堂,而课堂是否有趣味取决于教师的教案。教师在备课时准备了怎样的教案,那么在课堂上收获到的回应也应该是成正比的。目前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都只是把知识点提炼出来,比如一句公式、一个概念,之后便是题海战术,让学生不停地做题,做了错,错了再做,无限循环。这样教导学生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不爱学习的习惯,成绩必定就会下降了。要解决缺少趣味性的问题,还是要从教师的教案入手,让教师在备课时多添加一些小孩子感兴趣的或十分新鲜的元素,这样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过于严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过于严厉。老师对待学生严厉是自古就有的传统,不是说老师不能严厉,而是不能时时严厉。老师严厉一点,可以约束学生,那么假如老师与学生成为朋友呢?是不是这些学生就更加便于管理了?答案是肯定的。小学生正处在天真烂漫的年龄阶段,同时也有自己的小叛逆,如果他们少了一个严厉教导的老师,而多了一个循循善诱的好朋友,结果就会大不一样。所以,老师试着与孩子成为朋友,也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

3.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当然他们也不会去主动地学习。自主学习是在学习生涯中慢慢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不过现在的小学生普遍都不具备这种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来加以引导,尽量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知识的整合与消化,然后再找出自己知识不扎实的地方在练习课上加以练习,假以时日就能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三、如何提高小学练习课的有效性

1.通过实践进行练习

上面提到小学的教学内容简单但十分繁琐,公式、概念等知识点如果死记硬背,对于小学生来说也颇有难度。那么,教师就应该想到切实可行的方法,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比如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学技巧,还有平时一定会用到的数学规律,都可以做成很好的例子放到课堂当中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更加善于动脑,这样学生也会感觉到数学练习课没有那么枯燥了。

2.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现在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类在不断地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所以从事任何职业都要不断更新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这个行业则更为特殊,这个职业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库,在教授的过程中不能出现纰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突破自己。

3.完善学习设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课改之后,许多学校都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授课。可是这样授课的效果却并不大,原因是即使在课堂上加入了多媒体,教师也还是以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教授知识,运用多媒体成了“面子活”。如果想在数学练习课上有所改变,生硬地加入多媒体是不够的,还要灵活地运用多媒体,从而达到想要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成立讨论小组,然后每个小组都派出代表利用多媒体来讲解自己小组解答的题目,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乐在其中,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在讲解题目之后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对学生也是多有裨益,而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也是势在必行。只有让小学数学练习课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有趣,学生才能真正喜爱并自主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同时家长和教师以及社会也要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这样才能成就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比的意义教案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subjects teaching meet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Through researching cont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study, this paper proposes integra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peer.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subject teaching;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166-01

0引言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学习可以突破传统的学习模式的限制,建构新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探索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应用模式。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通过分析、总结文献,发现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的论述,有代表性的观点有:①“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构建信息化环境实施教学活动;构建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后的学习资源;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知识构建。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合为一体,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在实践上它包括两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2信息技术与职校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意义

20世纪后期,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快步进入信息化社会。教育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创新,才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利用机会,走在前列。传统的教学以教案为本,对此,教育学家叶澜教授作了生动的描述“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这种课堂是机械、沉闷、程序化的,缺乏临时生成的灵动,缺乏对孩子个性和智慧的尊重和鼓励,教育出的学生缺少了个性的张扬和热爱。因此传统教学导致教学的低效性,甚至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尤其对于职校阶段的学生来说,枯燥的课本知识、难以观测的投影图形以及在黑板上加工零件的教学模式,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厌倦,以为职校仍然是初中阶段的学科学习的延续,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设置了无形的障碍。因此技术人才的培养呼唤有效教学。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

3.1 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青少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对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而不是负担,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对于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愿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多种教育机制加以培养而形成的。在传统教学中,已经开始注意利用读物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和培养学习生学习举,但往往苦于材料的来源有限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的效果欠佳,从而导致学习兴趣培养的成效并不显著。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功效。

3.2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情境是学生学习活动得以产生、维持与发展的背景。学习和思维都是基于情境的,它们不能孤立地镶嵌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如果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将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课之初,老师利用信息技术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做到课堂伊始,情趣已生。在职校的学科教学中,不同专业的老师通过选择、设计、组合形象生动的画面、优美和谐的乐曲、与教学意境相吻合的录像视频资料等来创设情境,通过刺激学生的视听感觉器官,把他们带到教学情境中,让他们领略到世界上先进的技术装备、无以伦比的高超技能,被多媒体资料中展示的操作方法,工艺流程所吸引,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3.3 凭借信息技术保存学习成果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快捷方便且无损耗的保存、复制和传播的功能,它为保存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了技术支持。当老师为学生设计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后,学生根据此目标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为了激励学生兴趣,教师可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保存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及时见证自己取得的成果。例如,学生在学生机械加工工艺时,老师可及时将学生的作品用电子照片或视频的形式进行收集,并及时展示学生加工的零部件及标准的操作姿态。数字化的学习成果在成果、资源更新、范例提供、学生反思以及教师的行动研究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4结论

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新颖、感染力强等特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得力助手。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与功能,能有效地提升职校学科教学的效果。但是,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不能忽略学科本身的特点,不能喧宾夺主。同时,对信息技术与职校学科教学整合的期待与良好评价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策略的否定与放弃。

参考文献:

比的意义教案范文第6篇

教育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为了认真落实十六大的精神,本学期里,物理学科将围绕课程改革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工作。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设想:

二、 切实推进物理课程改革

1、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要把每一位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自我教育、规划自身的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参与竞争包括国际竞争的意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2、展示优秀课,推广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由二大部分组成,一是科学探究,二是科学内容。而科学探究则包括以下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之一,这在我国科学教育史上是从来也没有过的。显然,原先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物理教学。我们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学期里将在前二年介绍并推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请在第五届百节好课的评比活动中夺冠的老师开课进行展示,大力推广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争取使每一位物理教师都了解这一模式,都能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这一模式。

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标准才能得以落实。否则,必然是旧瓶装新酒,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落实物理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初中教学大纲规定,每学期必须至少进行一次物理实践活动,高中教学大纲也规定每学期要搞一次课题研究活动,而且,中考、高考的命题也越来越重视实践题。为了检验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也为了展示一下我市前一阶段这方面工作的成绩,本学期将进行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报告的征集和评比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高中物理课题研究活动报告的征集和评比,争取掀起一个实践活动的。

三、狠抓毕业班教学

教育的地位在新的世纪里不仅得到了巩固,而且还有了更快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所以对毕业班教学的研究不能弱化。03年的高考物理,又将实行间断了二年的单科考试,而且各高校的选科方案也已公布,物理学科成了绝大多数高校绝大多数专业的选考学科。这对物理学科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我们必须花大力气研究考试的趋势,并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措施,把握高考动态,提高复习效率,争取在03年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四、搞好师资培养

优秀、整齐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学期里还要配合学校搞好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在期中分初、高中开展一些集体备课和开课研讨活动,让他们能够尽快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去年百节好课评比的基础上,让好课获得者开课亮相,一方面展示他们的教学风采,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培养青年教师。最后还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要督促并帮助他们总结教学实践,宣传他们的成功的教学经验,扩大他们的影响力。还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和争取机会,使少数特别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尽快地成为名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上好课,而且还要善于进行教学科研。也就是要努力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为了促进物理学科的教科研工作,本学期将进行论文及教案评比 。教学离不开研究,研究更离不开教学,只有把教学与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教研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才能使物理教师上腾飞的翅膀。

五、搞好教研组建设

1.教研组活动是搞好学科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保证。也是培养师资的一个重要环节。教研组在期初一定要制订一个学期活动的规划。活动要经常化,要保证至少二星期1次,每次2课时以上。共2页,当前第1页1

2.要加强理论学习,要领会素质教育的实质和物理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内涵。特别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理论学习。当然,还要加强物理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近代物理的学习。对新上岗教师则要加强实验能力及解题能力的培训。

3.要加强教学实践探索。提倡集体备课,备教案,更要多备学案,备课要备怎么进行探究、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怎样才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能力。上课要少讲、精讲。要启发不要灌输,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已不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要多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多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老师之间要相互学习和探索。要多互相听课。听了课以后最好当场评课。听课不评或隔了很长时间以后再评都很差。评课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要一味说好话。那样的话,对开课老师没有什么帮助。要开一些具有探索性、创新意识的课。

4.要加强组内凝聚作用,提高教研组整体水平。教研组长在各方面都要起示范作用。要带头上课示范、带头搞教研。要积极培养和扶植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青年教师也要刻苦钻研,虚心请教,这样,教研组的整体水平才能得以提升。

六、具体工作

1、2月,省初中物理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子课题组活动(部分学校参加)

2、3 月23日,江苏省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平望二中)

3、3月,高三物理复习研讨会

4、3月27日,苏州市初中物理竞赛复评会议(吴中区,教研员参加)

5、4月10日,苏州市重点中学备课组长会议(省昆中)

6、4月,初、高中新上岗教师集体备课及听、评课活动

7、初、高中物理教学改革观摩活动

比的意义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预设;生成;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4-0033-02

[作者简介]张照兵(1976―),男,江苏扬州人,本科,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新坝中心小学教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与“生成”这两个看似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总觉得难以处理。笔者以为,课堂预设是必要的,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教师应把“一切预设都是为了生成”作为一个原则,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怎样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呢?下面就结合笔者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一、全面了解,认识生成

课前,教师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预设计,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为此,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前调研,如调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必须全面了解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里有数,临阵不乱。也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工夫,理智地生成认识,教师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在教学《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时,学完新课后,笔者预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对每个年级佩戴眼镜人数做统计表。用课件显示表格后,笔者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多的小朋友都戴上眼镜,你会想到什么?该怎么做?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们以后不能长时间上网了。”有的说:“看电视时间不能太长了,也不能离电视机太近。”有的说:“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由此可以看到,通过这样的预设,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有了自我保护意识,使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成为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也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

二、创设时空,预约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开放的。课堂上,学生的行为、思想发生相互作用,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生成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随时捕捉新的课堂信息,不时为生成创设时空。笔者在执教《比的意义》时,按照预设的方案讲到比的后项不能为“0”时,有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你错了,我们在看体育比赛时经常会出现2∶0这样的结果。”这时,学生都把目光投向了我。原本放在最后的问题让他们打乱了。于是,笔者改变了预设的教案,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笔者也不停地巡视,倾听。一会儿,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们今天学的是比的意义,是指两个数相除,比赛中出现的2∶0不是两个数相除。”一会儿,又有一个学生说:“体育比赛中出现的2∶0是一种记分方法,表示的是双方各自的得分。”这时,教室里响起了师生热烈的掌声。

可见,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都是教师不可预料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要搁置、回避,而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为知识的生成创设时空。这样,不仅能拓宽学习内容与思维空间,更能体现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准确预设,保证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在上课前就要预想课堂上的种种可能,这样在教学时才能相机行事。笔者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有的学生认为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笔者立即要求学生分组实验,让他们通过圆锥、圆柱(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四种情况最后验证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笔者正是因为知道学生容易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所以才进行这一精心设计;也正是有了这一预设,才有了课堂上精彩的生成,从而使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自然达成了。

四、有意预设,促进生成

教师课堂上可预设情境,促使知识的生成。例如,笔者在教学《圆的认识》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圆的半径都相等”,这句话对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争论起来了,有的说对,有的说错。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笔者没有马上裁决,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正反两方选一个代表进行辩论,正方手中拿一个圆,问:“这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反方点头应答:“相等。”正方:“既然相等,你为什么说错呢?”此时,反方代表一手拿一个大圆片,一手拿一个小圆片,高高举起问:“它们的半径都相等吗?”只见正方低下了头不说话了,他们知道自己的观点是错的。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才会相等。学生对这样生成的知识也是不容易忘记的。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作为教师只有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才能使课堂充满智慧和情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德鹏.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比的意义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学案例 教学反思 反思意识 反思内容 反思方法 反思的作用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28-02

反思作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自我关照,是思想的反刍。同样,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自觉地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从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尤为突出和明显的。

下面笔者将通过对两个具体教学案例的对比,来谈谈教学反思的作用和意义,这两个案例都是现在完成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断。

(案例一) Fun with English 8B Unit1 Grammar (临下课时)

T: So much for our class. Are you clear now about how to use present tense perfect tense properly ?

Ss: … (有些学生说Yes, 但是大多数学生对着满黑板的语法规则不知所措,表情显得相当困惑。)

T: Ok! You should listen carefully next time.Class is over! Goodbye, class! (面对大多数学生,老师并没有做出大的反应。)第二天英语课上,该老师拿着上一周早就准备好的教案,进行现在完成时第二课时的教学。对学生上一节课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再没有去解决,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憾没有去弥补。

此案例说明了该教师在教学现在完成时时,面对教学目标不能达成,教学结果极不理想的状况,根本没有从自身去寻找问题,而是认为这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讲的结果。随后,也没有对这堂课进行任何的回顾与反思。作为教师,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现象。一位好学上进,治学严谨的教师面对不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会从自身的教学上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那怕是一丝一毫。究竟为什么一节课过去了,却有那么多学生对于所需要掌握的内容那么困惑?首先应当考虑到,教学方法上需要作什么样的调整和改进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完全发掘出来?而不应该是一味地去寻找客观因素,认为自己把该讲的内容都讲完了,如果再出现问题就是学生的错了。这是一种对教学工作极不负责的敷衍了事的态度。

(案例二) Fun with English 8B Unit1 Grmmar (临下课时)

T: So much for our class . Are you clear now about how to use present perfect tense properly?

Ss: …(有一些学生说 Yes,但大多数学生对着满黑板的语法规则不知所措,表情显得相当困惑。)

T: Ok! It doesn’t matter. I’m sure you will be clearer after tomorrow’s period. Class is over! Goodbye , class!

对于大多数学生困惑的现象,老师比较着急。因此,他一回到办公室就认真查看并反思了这节课的教案、课件,以及学生当堂的作业情况,并跟办公室的其他老师进行讨论交流,了解他们教过现在完成时第一课时后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方式,及时对比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状况从而进行学习。最后,他又在自己的Teaching Diary 上面写下了他对这堂课的自我评价以及改进方法,他的态度很诚恳,认识很深刻,目标很明确。

通过对以上两个案例及其解决办法的对比,可以不难看出,正确而深刻的教学反思对下一堂课乃至今后的教学活动是无比的重要,好的方面必须坚持不懈,这样才能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那么,对于一位英语教师来说,究竟该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呢?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这个目标,教师应该“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于一位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第一,增强反思意识。教师需要自觉地对已有的教学活动进行回顾、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考,需要用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这需要教师在思想意识层面上予以充分的重视,才能在行为实践层面上得到有效落实,而不会将教学反思作为一种额外的负担而草草敷衍,不会使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案例二中,教师对于业务能力的追求具有较强的内驱力。面对许多学生出现困惑的情况,他认真地从课堂教学效果入手,回顾课堂教学步骤,分析学生的课堂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决策。不仅如此,他还跳出自我反思的单一形式,积极主动地向其他教师了解情况,并从中学习了别人的长处,起到了最佳的反思效果。

第二,拓展反思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反思的广度是指能够全面地看待教学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仅要抓住某个教育问题一般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有关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核心部分,抓住关键。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反思时或者只关注自己“怎么教”,而对学生的“怎么学”几乎是视而不见,或者对一个现象的分析完全是粗枝大叶,浅尝辄止。

第三,丰富反思的方法。多数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手段比较单一、封闭,都是通过教师个体写反思日记来实现的。其实,除了日记反思法以外,还可以有录音反思法等。而从反思的主体来看的话,反思的方法还可以分为集体反思法,对话反思法和个人反思法。实际上,如果教师能够在时间和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更好的方法是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对话,尝试进行群体性反思,公开化的开放性反思,力求探索更合理,更有效,多样化的反思方法。那么,教学反思在改进教学行为的力度上肯定会更为强大。

时代呼唤高质量的教育,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只要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交流,不断反思,力求进取,锐意创新,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经验更加丰富,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才能成为一名真正让学生满意的中学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