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美的现代诗

优美的现代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优美的现代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优美的现代诗范文第1篇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对于古诗词,无论男女老幼,我们都能说上几句,而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包括我们的学生)张口能诵的却寥寥无几。这种情况,无不和我们的现代诗歌教学的氛围有关。首先是我们教师的重视不够。历年来各省市的中招和高招考试现代诗歌方面的考查不多,而老师的教学总是跟着考试的风向标,这就造成了教师对现代诗歌的教学不够重视,对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要求也不高。其次,我们教师对现代诗歌的教学缺乏正确的方法指导。对现代诗歌朗读背诵的要求,也只是蜻蜓点水,对诗歌的赏析学习,也只是着力于诗歌艺术手法的剖析,而忽视作者的情感体验,淡化意象的深意和意境的美感。因此,也就出现了师生对现代诗歌教和学漠视的局面。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1.品味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背诵。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三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出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诗歌的 “诗眼”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

2.鉴赏形象

(1)抓意象,品诗情。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抓住了意象,就等于掌握了赏析诗歌的钥匙。不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所有的诗歌都重视意象的选取。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丰富的内心感情在诗中不是直接流露的,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因此,现代诗歌的教学与赏析必须从意象入手。首先要捕捉主要意象,挖掘意象本身的特点。“意象”本是“意”与“象”两个概念的整合,抓意象就是要发掘“象”中之“意”,这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只有抓住每个意象的特征,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多想象,悟意境。王国维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诗歌的根本,所谓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意与境”的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淌,熔铸着诗人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的理想和艺术才能等方面的内容,是诗人心中的诗。所以无论是写诗,还是鉴赏诗歌,都要了解诗歌的这个特征,教学和鉴赏诗歌一定要去品味诗的意境。有意境的诗往往情深意远,耐人寻味,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和情感思想的启迪。

(3)探深意,悟意蕴。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她不同于散文在娓娓而谈的叙述中表现出细腻的情感,也不像小说在离奇曲折的情节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是通过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来传递的,这种表达不是直露的,而是含蓄蕴藉的。这就是意蕴。它包括人的愿望、志趣、情感、意绪精神、思想等一切内心活动,是隐蔽在作品艺术生命体内的活生生的精魂。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出诗歌的深意,体悟诗歌深层的意蕴。

3.体悟情感

优美的现代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现代诗歌是现代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她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是一种抒写自我内心独特感受的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形式。对于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现代诗歌能对他们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气质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现代诗歌,认为她太难懂,除了死记硬背,没有更好的学习方法,现代诗歌对他们而言是一门陌生的艺术,他们不喜欢学,也不愿意学。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隐藏在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该好好探讨一下“如何教”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价值,爱上现代诗歌。

一、反复吟诵、配乐朗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诗歌也是如此。由于现代诗歌简洁、抽象,往往让学生觉得不好懂。初次读时我们只能大概了解其表面意思,甚至是不知所云,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吟诵才能对她进行深入理解。如舒婷的《致橡树》,读第一遍时只能很浅地读出这是一首描绘爱情的诗,再读时则会读出“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等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进而读出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橡树”和“木棉”,到最后我们知道,诗人要表达的是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伟大爱情,爱情是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情投意合为基础的,而不是抱有别的目的,或者一厢情愿。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我们对这首带有清新灵气和微妙暗示的爱清诗有了一步又一步深入的认识,每一次吟诵都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都会再一次加深对她的理解。

诗歌具有音乐性,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旋律,适当的音乐有助于学生融入诗歌氛围,如同身临其境。用音乐来诠释诗歌之美,关键在于感受音乐的旋律,为诗制造氛围,创设意境。我们可以为每首诗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感受诗的音乐之美。

二、拓宽眼界、扩展讲解

讲解诗歌,不是仅讲诗歌本身,而是连跟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也要讲解,拓宽学生的眼界,具体包括诗人简历、写作背景、诗歌常识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是应当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诗歌是诗人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刻画,讲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出发点,进而掌握诗人的感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人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在剑桥大学学习,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对康桥满怀深情。1928年秋,徐志摩故地重游,诗性勃发,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丝,融会在康桥幽美的景色里。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优美的诗。

三、展开想象与联想

诗歌能在短短的几行之中表达出几种层面的意思,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就读不出韵味来,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带领他们自由联想。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关键。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中,“炉台”代表了“憧憬和希望”,“蜘蛛网”代表了“黑暗的社会和现实”,“灰烬”、“余烟”代表了“破灭的希望和理想”……学生如果不明白这些意象,就会给这首诗的解读造成阻碍;相反,如果了解了这些意象,学生的想象空间一定更大,便能更好地读懂这首诗了。

四、注重引导,锻炼学生自主鉴赏能力

在讲解诗歌的时候,很多学生能够跟着你的思路走,把整首诗学下来,可是,一考试许多人就蒙了,不知从何赏析,学生缺乏自主鉴赏能力也是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老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适当地“偷懒”,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老师要多提问问题,多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只有让他们思考了、说出来了,他们才会牢记所学的诗歌。让学生慢慢学会并掌握鉴赏诗歌的技能,这才是真正对学生有所帮助,也会让他们学有所成。

五、尝试写作

优美的现代诗范文第3篇

摘 要: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兼备精深的古典文学造诣和广博的西方艺术素养。这使她的散文既漾动着传统渊源的温润之光,更激荡着现代诗艺创造的前卫意识。她将诗的想象逻辑和诗的情感结构运用于散文创作,在散文中借鉴诗歌的复沓、联想等手法,借鉴现代诗的语言和节奏,追求散文的色彩美和建筑美,在时空上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和思绪。

在台湾地区的文学天地间,散文以其代有人才,名家众多,阵容齐整,佳篇绚烂而占有重要的位置。众多散文家因对传统的承继光昌以及大胆革新与锐意创新而形成了重峦叠嶂、万壑争流的散文景观。在这群活跃的散文作家群中,张晓风无疑是一位令人瞩目的散文大家。浓厚的古典文学涵养,使张晓风的散文散发出古典文化的芬芳,尤其是长期受古典诗词的浸润,使她具有诗人气质。她以诗人的眼光和感觉去观察生活,感受人生。她的散文具有诗的激情,诗的联想,诗的感应,诗的风采,诗的气质。她把诗与散文糅合在一起,跨越了诗与散文的界限,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诗情和诗的意蕴,造就了一种既有意象,又有蕴含,既清新又朦胧,既现实又浪漫的风格。古典诗词中“雨荷”“圆月”“松树”“杜鹃”“梧桐”“垂柳”“红枫”等意象的大量应用,直接体现了张晓风与古典文学传统之间深厚的渊源关系。但是,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几近痴迷的她,并没有在古典里迷失自己。如果说,张晓风早期作品充满着古典诗词的阴柔之美,趋于婉约的话,那么,她后来的一些散文,便明显地借鉴了现代诗的意境和语言策略,无论从其内涵或艺术表现技法看,都显现着现代诗的品格,而别具艺术魅力。

一、诗的联想与感应。张晓风在她的散文《地泉》中写到:“有人以为诗是题在题诗的壁上,扇上,搜纳奇句的古锦囊里,或是一部毛诗,一卷杜子美里。其实,不是的,诗是地泉,掘地数寻,它便翻涌而出,只要一截长如思绪的绠,便可汲出一挑挑一担担透明的诗。”作为一个至情至性的作家,她说过,她不是书写分行押韵那种职业意义上的诗人,而是以诗为事业,以追求和创造诗意为人生终极目的意义上的诗人。她的散文洋溢着浓郁的诗情和诗意。她的许多作品实际上是一首具有鲜明的意象、浓烈的感情和动人的旋律的散文诗。不少散文采用了诗的结构和节奏,句子跳跃性强,意象密集,有些则类似意识流作品。张晓风常常采用诗歌那种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她的散文也因此通篇涌动着强烈的感情激流,这感情经过诗化的提炼,具有令人陶醉的诗的韵味,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从她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诗一般的情怀和语言所带来的审美愉悦。

首先,张晓风将诗的想象逻辑和诗的情感结构运用于散文创作。她挥动着诗笔写了大量的诗性散文。她的许多散文,有明显的诗化倾向,淡化对日常生活过程的记述,代之以阐释自然,解读社会人生的奇思玄想和瀑布流泻般的感情抒发。如《母亲的羽衣》中的“羽衣”就是诗意化的形象比喻,羽衣是一件梦的衣裳,是每一个女性的青想,青春岁月的标志,也是每一位母亲深情回顾中的往昔时光。有些散文则注重通过对自然景物,作者心理感受的描写以形成作品的诗意情调。如写景记游《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展现在读者跟前的是自然景观的描写和一路上对自然所寓含的神谕的参悟,是宽远的联想和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全文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叙事线索,内容随作者的思绪和感情而自然流转,极富诗歌的跳跃性。作者按诗的想象逻辑,将人与物合一,抒写深切的人生体验,有着诗一般细腻而炽热的热情和瑰丽宽远的想象。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她写的是散文,但把握世界的方式却是诗性的,即以感悟代替对生活历史性的考察,而这本质上与诗是一致的。其散文体现诗的精神:自由、抒情和想象。“临场感”甚为饱满的感性,经灵性和知性的提升之后,体现了一种高妙之境。

诗的构思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张晓风基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驾起感情的马车,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散文王国里纵横驰骋。她的散文想象大胆而新奇别致,天上地下万事万物都可信手拈来,在清风明月、山松野草之间驰骋想象,营造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不着痕迹的比喻在散文中俯拾即是。她把春天想象成一个“美丽的、多层的大蛋糕”,而地上的野花是“蛋糕的底层”。在山水中徜徉了一天,临走时她说:“山风跟我说了一天,野水跟我聊了一天,我累了。”她想做“旷野上的一只野鹤”、“深山里一缕宛转的气流”,赤足在石块与石块之间跳跃着,“恍惚以为自己就是山上的一块石头,溪边的一棵树”,一切世俗的烦恼消失了。

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的头上,我却苦于没有云样的笔。(《画晴》)

这是何等的气魄!

阳光的酒调得很淡,却很醇,浅浅地斟在每一个杯形的小野花里。(《魔季》)

阳光为酒花为杯,让人感到春天暖洋洋的太阳,照耀宁静悠远的深色原野,到处满含着无边的甜美的醉意,令人备感生命的美好。

我此刻也卧看大树在风中梳着那满头青丝……我也有华发绿鬓,跟巨木相向苍翠。

花蕾是蛹,是一种未经展示未经破茧的浓缩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灯谜,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个谜底。花蕾是胎儿,似乎混沌无知,却有时喜欢用强烈的胎动来证实自己。(《咏物篇》)

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缔造的。(《花朝手记》)

这种想象简直要直追盛唐诗人了。她深入体察事物,从中寻找美的所在,捕捉思想的火花,只用淡墨淡笔,简单勾勒,便使寻常的花木,都别有一番生趣。

张晓风在散文中还借鉴诗歌的表现形式。她的许多散文是用诗一样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如《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全文几乎都是由一种句式写成,反复吟诵爱一个人就是怎样怎样。这种跳动的节奏,一咏三叹的旋律,分明就是诗。《如果你是天使》通篇围绕标题这句假设句行文,每段以此句起始,来表现母子深情。她将诗中的“复沓”借鉴到散文中,一来使所抒之情有波澜起伏的层次感,二来也造成一种回环的美,颇具音乐性。再如《雨之调》分别由“雨荷”“清明上河图”“秋声赋”“青楼集”“油伞”等五个独立小文编缀而成。这样的结构,很容易让人想起诗歌中的“组诗”这一形式。张晓风对这样类似组诗的“组散文”情有独钟,《春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爱情篇》《矛盾篇》《眼神四则》《魂梦三则》《林木篇》《花朝手记》《衣履篇》《初绽的诗篇》《玉想》等等,它们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或咏物,都是围绕总标题,运用现代诗组诗的形式来营造散文集锦式的艺术,从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出发勾起一串串萦思,处处散发出诗一样的象征意象,各显奇颖,各呈异彩。这类散文如书法中的狂草,有着最自由随意的布局,读这样的散文就像跟作者做一次天马行空的精神漫游。

二、诗的语言与节奏。丰富的历史知识,精深的古典文学造诣,以及广博的西方艺术素养,使张晓风的散文艺术殿堂建筑在坚实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她的散文自由活泼,挥洒自如,文字意象繁复,节奏感强,语言复沓跳跃,具有音乐美和意境美。她极力注重语言的加工提炼,善于将文言、现代人的口语和欧化语熔为一炉,精心铸造,巧妙地加以剪裁衔接,另创新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她的语言,既有如“爱是火炽的,恨是死冰的,同情是深渊的,哀愁是层叠的”(《雨天的书》)的古典的清新典雅的排比句,也有现代诗的快节奏语言。

我愿我的朋友也在生命中最美好的片刻想起我来。在一切天清地廓之时,在叶嫩花初之际,在霜之始凝,夜之始静,果之初熟,菜之方馨,在船之启碇,鸟之迥翼,在婴儿第一次微笑的刹那,想及我。(《初心》)

这段文字速度快,笔力强健,气势充沛,一气呵成,运用现代诗的节奏和律动,有最好的现代诗那样苍苍莽莽的感性。

我愿我是那春泥年经上生活过的众生的记录,我是圆我是方我是点我是线我是横我是直我是交叉我是平行我是蹄痕我是爪痕我是鳞痕我是深我是浅我是凝聚我是散。我是即使被一场春雨洗刷掉也平静不觉伤悲、被仓颉领悟模仿也不觉可喜的一枚留痕。(《你要做什么》)

这些语言运用现代诗常用的语言反常搭配的技法,似翻滚的大海,滔滔不绝地喷涌。有时她的语言又似山间的溪流,轻快热烈、幽默诙谐;在她笔下阳光是可以嗅出来的,芳草可以绿得冒出水来,白色的天光可以乱扑扑地压下来,桥因超载月光而成为危桥。有时又似纯净的潮水,恬静温柔,充满诗意。《眼神四则》中,当她听说明治年间,为了把极重的木材拖到工地,有个村里的女子把头发剪了,搓成百尺大绳时,不觉神思飞扬:

美丽是什么?是古往今来一切坚持的悲愿吧?是一女子在落发之际的凛然一笑吧?是将黑丝般的青发,委弃尘泥的甘心捐舍吧?是一世一世的后人站在柜前的心惊神驰吧?

所有明治年间的美丽青丝岂不早成为飘飞的暮雪,所有的暮雪岂不都早已随着苍然的枯骨化为滓泥?独有这利剪刀切截的愿心仍然千回百绕,盘桓如曲折的心事。信仰是什么?那古雅的木造结构说不完的,让沉沉的黑瓦去说,黑瓦说不尽的,让飞檐去说,飞檐说不清的让梁燕去说,至于梁燕诉不尽的、廓然的石板前庭形容不来的、贮水池里的一方暮云描摹不出的以及黄昏梵唱所勾勒不成的,却让万千女子青丝编成的巨索一语道破。

这些语言刚健不失柔美,豪气中犹存雅韵,显示出特有的情调和色彩。这些语言奇俏精炼,字字珠玑,为了适应文章整体风格和表达至情至性的审美激动,打破呆板的句法框架,形成一种迫不及待的气势,作者的感情和才情避开任何既定的结构和组织,无拘无束地显现出来。难怪王文兴评价:“张晓风的文字,其运用之灵活,在当今的我国作家中几乎不作第二人来想。”

张晓风的语言有绮丽婉约的一面,柔肠千曲,情思逶迤,但婉约中有昂扬和洒脱,是婀娜寓阳刚,常用比喻和意象,情思郁勃,自藏豪气,将古典诗文的典雅整饬精练与适合表达浓情烈意的欧化句式很好地熔铸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风格。她充分发挥了中国古典散文汉语言文字那种立体化和感性化的美学效果,但对于中国古典散文的不足之处,她也有清醒的认识。传统中国画对色彩和光影对比关注不够,因此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色感都很淡,崇尚的是冲淡清远。见之于游记,描写山水,往往在清淡中见韵味,不是在瑰丽奇伟中见生命。张晓风在散文创作时,既汲取了中国古典散文重视韵味的优点,以凝练文字和意象传达出盎然的天趣和无尽的哲思;又取法西方现代文学,追求一种在浓墨重彩尽情挥洒中凸现强劲生命力的美学风格。这使她的记游散文恣肆而细腻,远看有气势,近看有细节,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开创了中国现代山水游记的新局面。为了营造诗的意境,给读者视觉的愉悦和色彩的象征意义,张晓风的散文文句力求整齐对称,错落有致,色彩感强,具有绘画美和建筑美。

首先,张晓风通过对色彩的捕捉和描绘,去进行散文意象的创造。《雨之调·雨荷》就在短短的篇章中,描绘了一株雨中挺立的红莲。冷暖色调的对比,不同颜色的叠合、互映,使这篇散文的色彩达到了和谐美和层次美。同时还用象征意义,演绎其思想内容。雨中半开的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红色象征热情、勇敢、炽烈的生命之火。

初春的嫩叶照例不是浅碧而是嫩红,状如星雨的芒萁蕨如此,尖苞如纺锤的雀榕如此,柔枝纷披的菩提如此,想来植物年年也要育出一批“赤子”,红彤彤的,血色充沛的元胎(《我在》)。

用嫩红的元胎来描绘芒萁蕨、雀榕、菩提等植物的初生嫩叶,惟妙惟肖。

其次,张晓风的色彩描绘是服从于自我心灵表达的需要的,她已抛开了意象的浅表描写,而趋向内在和心灵,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她的散文往往运用华美的辞藻绘画造型,写意与写实相结合,具有色彩斑斓、意蕴深远的绘画美,这显示她散文语言方面的精深造诣。

从来没有偏爱过红色,只是在冷冷清清的落叶季节里,心中不免渴望地向往那一片有着热度的红。当满山红叶诗意地悬挂着,这是多么美丽的忧愁啊!那一树枫叶,在晨风中舒开我纯洁的浅碧,在夕阳中燃烧我殷红的灿红。(《林木篇·枫》)

小草莓包括多少神迹啊!如何棕黑色的泥土竟长出灰褐色的枝子,如何灰褐色的枝子会溢出深绿色的叶子,如何深绿色的叶间会沁出珠白的花朵,又如何珠白的花朵已锤炼为一块碧涩的祖母绿,而那颗祖母绿又如何终于兑换成浑圆甜蜜的红宝石。(《咏物篇》)

作者把创造诗的意境作为营构篇章的美学理想。“花”经过情感的过滤和哲思的包孕,已带上了某些理念的色彩;花只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中介,而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体悟才是作品的灵魂。作者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借助富有动感和质感的语言,经过精心的架构,理念从酣畅的描述中不露斤斧之痕地流露出来,艺术的魅力由此而生。在这里,“你会惊悟到原来颜色也是有欲望,有性格,甚至有语言、有欢呼的!”(《矛盾篇之三》)色彩的描绘成了张晓风作品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

张晓风散文节奏明快简洁,文气顺畅多变,体现了“英伟之气”的又一侧面。她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或者赋予旧词新的生命,并通过长短句的搭配产生抑扬顿挫、疾徐快慢的效果,形成跌宕起伏、自然优美的节奏。

秋山寂寥,秋容空寥,秋天也正自搭着一条围巾吧,从山巅绕到低谷,从低谷拖到水湄,一条古旧温婉的围巾啊!(《衣履篇》)

我若能挥鞭纵马,直攀峰头;我若能逐草而居,驱羊到溪涧中去痛饮甘拳;我若能手拨马头琴,讲述悠古的战史;我若能身肩绫罗绸缎去卖给四方好颜色和女子,是的,我若是草原上的战士、牧人、行吟诗人或商贾,则阿尔泰山便如沙地的长枕,可以狎昵亲密。但我不是,我是必须离去的过客。(《戈壁行脚》)

寥寥几句,随着情绪的起伏形成了自然优美的节奏,状写出自己生命的感动,给人以诗的清新和柔丽,具有诗的节奏。她常常根据感情的跌宕起伏而安排节奏,自她的散文中,读者可领略现代诗的感觉,现代诗的意象,现代诗的节奏。这些蕴含现代诗的诗质散文语言,与传统美文比,感觉敏锐,意象繁复,节奏灵活,弹性十足,密度加大,富于表现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抒情小品所能概括得了的。

参考文献

[1] 楼肇明:《星约·情冢·诗课》,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 《张晓风散文系列》1-7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3月版。

优美的现代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歌,意境,汉译

 

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世间最复杂的意象的文学形式非诗歌莫属, 这种情感和意象便构成了诗歌所特有的文化意境。。意境是文学文本尤其是诗歌表达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人类精神认识的一个共性。诗歌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意境的传达,译者在翻译文学文本时须着重把握,从而再现原文本的意境。英汉诗歌翻译应注意异域文化的传达, 从各个角度, 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将不同的文化意境营造体现出来, 才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Evening (《雪夜林畔小驻》)是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一首深受广大读者传诵的不朽之作,它融优美的意境、和美的音声于一体, 有多种汉译文。本文选择了夏菁先生的译文,评析它在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及翻译技巧方面的特点。

一、文本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1]原诗如下: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以下是夏菁先生的翻译[2]:

我想我知道这是谁的森林

他的家虽在那边乡村;

他看不到我驻足在此地

伫望他的森林白雪无垠。

我的小马一定会觉得离奇

停留于旷无农舍之地

在这森林和冰湖之间

一年内最昏暗的冬夕。

它将它的佩玲朗朗一牵

问我有没有弄错了地点。

此外但闻微风的拂吹

和纷如鹅毛的雪片。

这森林真可爱, 黝黑而深邃。

可是我还要去赶赴约会,

还要赶好几英里路才安睡,

还要赶好几英里路才安睡。

二、分析

这首诗是现代诗坛公认的短篇杰作,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绝美的图画:雪花飞舞,树木银装素裹,“我”勒马停步,驻足良久,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此诗的选材虽是自然——森林白雪,但是主题却是人,人才是诗的中心。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奔放的情感,整首诗的意境是宁静而淡薄的,但是在这个静谧安详的氛围中却透露出诗人矛盾的心态。如诗如画的森林白雪是对诗人的诱惑与召唤,诗人内心既有进入其间的冲动,又有意欲离开的为难。但“我”却不能停留下来,还得继续走一段路程才能安眠。“赶赴约会”含义深刻,指诗人要承担的个人与社会的责任,“安睡”暗指人生的尽头。诗人说他一定要把应该履行的义务与责任一一实践才能最终安息,由此暗示了诗人隐匿诗中的人生哲学:履行社会职责。

此诗韵律优美,其尾韵形式为aaba, bbcb, ccdc, dddd,是比较规范的四步抑扬格。我们发现诗中多次重复了某些音素,如sweep, snow, stop, somesound, sleep均是以以/s/ 开头的单词,/s/ 音不断地重复读来如“沙沙沙”的下雪声,宁静悠远的意象油然而生。又如wind, wood , will,without是以/w/ 开头的单词,读来如寒风在耳边“呜呜”,一种孤零飘落之感尽在其中。我们从诗中还发现/t/、/d/ 结尾的音交互变换,即以/t/音结尾的单词如must, without, little,与以/d/音开头的单词如darkness交织在一起,像极了马踏寒冰的“嗒嗒”声。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头韵和半谐音,如:第二行的His house, the ... though,第三行的He...here, see... stopping 以及第四行的watch... words...with。使用这样的音韵组合,诗人巧妙的将诗的意境“蕴涵在诗的音节里、诗的字眼里、诗的神韵格调里、诗的口吻和语调的夹缝里”[3],使得全诗节奏分明,极大地加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

夏菁先生的译文紧逼原文的遣词造句, 又审慎有度地把握了诗歌翻译中的再现与创作。译者将第一节第四行“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译为“伫望他的森林白雪无垠”,不但忠实表达了原意,而且“白雪无垠”化动作为场景,能激起读者无限的遐思。运用许渊冲的“深化”法, 译者把“watch”译为“伫望”, 点出诗人不寻常的驻足原因,译出了原作深层所有而表层所无的意思。同样采用了“深化”法, 第三节的“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译为“问我有没有弄错了地点”,译出了原文深层意义的“地点”, 又兼顾了押韵的需要。原文第二节和最后一节中两次出现了“dark”, 译文把它们分别译为“昏暗”和“黝黑”, 既避免了重复,又强化了词义。文中的“旷无农舍”和“纷如鹅毛”, 渲染出雪夜的空旷与幽静, 诗人的孤独之情跃然纸上。这样,使用与诗的原意及诗境相符的语言, 译文传达了原诗浓厚的诗韵。

要译出原诗的意境, 使读者领略其诗味,不仅要求内容和风格的传达,也要求其形式的表现。我们知道诗歌之所以为诗,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怎样说,没有形似,神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冯庆华先生指出,诗的艺术形式, 主要是节奏问题, 韵律问题[4]。原诗的韵式为aaba, bbcb, ccdc, dddd,连锁抱韵,每行均为四音步抑扬格,采用英诗鲜见的一二四行押韵形式,每个诗节第三行的尾韵引出下一诗节的主韵,诗节与诗节之间犹如不间断的韵链,一韵套一韵,形成一种回环向前的运动感,使得此诗在音步、韵脚和节奏的安排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夏先生的译文完全按照原文的韵式, 成功地使这种英文韵式在汉语诗歌中再现,结构紧凑和谐,丰富了诗作的音乐效果和感染力。

原文在韵式方面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使用头韵和行内韵, 但是汉语中没有这些押韵方法。卞之琳曾说过,译西方诗要亦步亦趋, 但是也可以做一些与原诗同样有规律的相应伸缩[5]。。。为了体现原诗的音乐效果,本译文用了叠韵、双声词和叠字。第一节第三行中“see me stopping”, see与me是行内韵, see 与stopping押头韵,译文用了“驻足”“此地”两对叠韵词来表达。第三节第一行“gives his harness”既有行内韵又有头韵, 译文用了叠字“朗朗”来表达。本节第三行译成“微风的拂吹”,“风”与“拂”声母相同,由此体现了本行中的头韵。在韵式不能与原诗达到对等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译入语的韵式,本译文可以算是在汉语中创造性地寻找原诗在韵律和节奏方面的对应物。

夏先生的译文在整体上看,既简洁明快又连贯自然, 在保持意境的契合与语言的优美的前提下,尽可能相似地再现了原诗的节奏和韵式, 读起来和原诗一样朗朗上口, 富于节奏和乐感,特别耐人寻味。

三、结语

意境是文学文本尤其是诗歌表达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人类精神认识的一个共性。译者在翻译文学文本时须着重把握,从而再现原文本的意境。刘重德教授指出文学翻译有两个视角:文学视角和语言学视角[6]。即除了要考虑音、形、意,还应传达原文本的审美特质,在意境上重塑乃至契合。正如奈达主张的“翻译是指用接受语( receptor language)复制原语( source language)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 首先在意义方面, 其次在文体方面[7]”。译者在理解原文本时应感受文本表达的情感和描绘的生动画面,力图在翻译时跨越语言层面实现意境上质的飞跃,使译作再现原文本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 McMichael,G. Anthologyof American Literature[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1980.

[2] 林以亮.美国诗选[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3]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5] 卞之琳,叶水夫等.诗歌翻译问题[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9.

[6]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Nida, E·A & Charles 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E. J. Brill Leidon, 1974.

优美的现代诗范文第5篇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古老的唐诗,优美的宋词。常常在我们回响。

诗歌的海洋里,又不是珍宝。我一回到家,便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在“百度”里查找,哇!有《天上的街市》《凉州词》《天净沙。秋思》《太阳的话》《致老鼠》等等,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有现代诗,古诗,童诗。就说《天上的街市》吧,这首诗充满了丰富的联想,诗人把夜晚的天空想像成天上的街市,可见,生活中到处有诗的素材。

走进书架前,我又发现诗歌充满着无限的魅力。拿起一本散发着墨香的《唐诗三百首》,什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优美的诗句,流传千古,数不胜数,让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诗歌也让我们明白了不少道理,就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话的意思是:少年时不知道勤奋读书,等到头发都白了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告诫我们从小就得好好学习。还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诉我们要爱惜粮食,因为一粒粒米饭都是农民们用汗水换来的。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留心观察,大胆想象,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伴随我们一生!

优美的现代诗范文第6篇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在上册认知的基础上立足欣赏,从人性之美、科学之美、小说欣赏、散文欣赏、诗歌和戏剧欣赏、古诗文欣赏等方面安排学习重点。

《雨巷》是第五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现代诗二首的第二首。本单元阅读和欣赏部分的重点是诗歌与戏剧的欣赏。欣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丰富的情感。

《雨巷》是一首抒情诗,全诗以深沉、优美的旋律,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以及诗人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彷徨感。

(二)学情分析

学习对象是职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现代诗歌,但并不擅长深入系统地分析诗歌中意象、意境和象征,把握现代抒情诗的主题。国商专业学生好动、思维敏捷、乐于表现,交往能力较强,专业课以英语和HND课程为主,专业课的学习中,学生养成了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组内合作、组间交互的学习形式,实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欣赏《雨巷》时,会受制于时代背景等诸因素,理解并不一定到位,但通过朗读欣赏,他们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诗言志,歌咏言”。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情感寄托的载体,是品味诗歌情感的钥匙。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意象、意境,学习欣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主题,提高欣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时代背景,感受诗人抒发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反复朗读,通过分析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和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抒发的复杂情感,理解主题的多义性。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

(一)教学方法

朗读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感受诗歌抒发的复杂情感。

小组合作学习法。预习阶段:个人朗读录音,组内和班内推优;小组为单位按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准备课堂3分钟发言。揣摩意象阶段:小组按要求填写意象分析表格,各组分别汇报相关资料,组内分工合作,组间分享学习资源;小组讨论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象征意义,完成表格。

教学环境:可联网的多媒体教室。

四、学生学习过程设计(共一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制定朗读评价标准和小组学习评价表格;布置小组各自任务和上交时间,检查、整合学生搜集整理的资料;布置并检查测试题

学生课前准备:朗读录音上传,记入小组成绩;完成测试题上传;小组为单位按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准备课堂3分钟发言。

(一)导入:品韵律

课前播放全班推优学生录音,听朗读录音,进入课堂学习,感受诗歌韵律。

(二)感知:赏画面

学生归纳《雨巷》的内容; 说出本诗感情基调;齐读出惆怅的情绪,音频配乐渲染气氛。

(三)揣摩:析意象

1.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找出《雨巷》当中带有惆怅、忧郁情绪的意象。

2.着重选取其中三个意象――姑娘、雨巷、“我”――分析。按要求,小组填写电子表格提交。

3.体会意境。①学生说说:走在这样的雨巷中感受到的氛围;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以及呈现的画面感觉。③女生朗读,体会朦胧凄美的意境。

4.小组讨论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丁香姑娘”、“雨巷”和“我”的象征意义,小组完成表格3上传。

(四)总结:评特点

1.理解主题的多义性,个人投票并说说理由上传。课前朗读录音推优者当堂配乐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复杂的感情,点评朗读。

2.回忆感受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意境,理解本诗表现手法中西结合的特点。

3. 总结本课中鉴赏诗歌方法。

(五)作业

根据本课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搜集并整理《我爱这土地》的相关资料:作者生平介绍、写作背景介绍、意象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主题。独立完成,书面形式上传,200-300字。

板书

雨巷

戴望舒

“雨巷”

意境:朦胧凄美

“姑娘”“我”

意象 象征 主题

(多义性) (多角度)

五、信息化教学设计说明

1.图片形式,展示丁香,江南雨巷等,增加视角直观了解和体会。

2.音频形式,朗读录音,背景音乐。既可以随时听,反复听,又可以课堂上节选听,便于大家分享。单独的配乐,便于学生随堂朗读。

3.视频MV短片,学生可以下载自己满意的短片,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制作,大家分享各自的感受和理解。

优美的现代诗范文第7篇

关键词:借鉴 流行歌曲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已成为语文教学的软肋,老师懒得教,学生不愿学。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现实的学习目标(现代诗歌在中高考很少涉及,作文要求中往往注明“诗歌除外”)使得现代诗歌的学习逐渐边缘化。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很少没有诗歌情怀的,而现代诗歌又与流行歌曲有着密切的联系。既然流行歌曲为很多同学所喜爱,我们何不尝试着从流行歌曲入手,引导学生听歌品词来学诗呢?

1.流行歌曲与现代诗歌的联系性

1.1音乐歌曲与诗歌的历史联系

音乐与诗歌有着一种自然的亲缘关系。“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①(诗歌和舞蹈的关系在此不讨论)从我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到汉乐府和曲子词,都是可以入乐的,体现了早期诗歌与歌曲的合一性。“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②诗歌同音乐歌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内容载体、情感表达、音韵节奏等方面支脉相通。

1.2流行歌曲和现代诗歌的现实联系

流行歌曲是现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诗歌也是诗歌的历史发展产物,流行歌曲和现代诗歌同样体现了相融相通的关系。二者都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内抒写丰富深刻的内容,一样十分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都有着形象化的表达和跳跃的语言。优秀的流行歌曲可以看成是诗歌的音乐表现样式。

很多学生非常喜欢听唱流行歌曲,把此当作一种爱好和享受,这就为借助流行歌曲促进现代诗歌的教与学找到了一个结合处和切入点。学生听歌唱歌的过程就是对歌词(诗歌)的反复吟唱和品味,这是一个从耳到心的过程,会潜移默化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语文新课改要求老师的教学结合生活和实际,这样看来,因势利导,借鉴流行歌曲来促进现代诗歌的教学就很具现实意义。

2.借鉴流行歌曲中的诗歌元素

除了优美的旋律,歌曲的歌词也是打动听众的重要因素。由于歌曲的篇幅限制和情感特性,歌词往往要求言简意丰、形象感性、情真意浓,这与现代诗歌是一致的,一首好歌往往就是一首好诗。因此我们可以分析流行歌曲中的一些诗歌元素,通过比较、借鉴,达到促进现代诗歌教学的目的。

2.1意境和意象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③诗歌作为抒情性作品的代表,就更讲究意境了。很多流行歌曲能在短短的歌词中营造出独具艺术特质的意境,可以作为现代诗的借鉴。比如“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流浪远方,流浪……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齐豫《橄榄树》)。

流行歌曲的抒情方式是多样的,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是通过叙事、写景抒情,重视意象的塑造,“什刹海又开满了荷花”,越过了旧砖墙,那排法国梧桐,多繁茂的枝丫“(张靓影《G大调的悲伤》)借”荷花“旧砖墙”“法国梧桐”等意象共同诉说着一种怀旧又充满渴望的人生感悟。这种手法值得借鉴到我们的现代诗歌的欣赏与写作中来。

2.2修辞方法

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中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用典、反复等)来实现语言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你知不知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颗一颗流成热泪。”(巫启贤《思念一个人的滋味》)用了比喻的方法把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感性地表达出来了。比拟的例子:“灿烂地烧,你的笑容已泛黄。”(周杰伦《台》)“泛黄”本是修饰纸页或照片的,这里写笑容,新颖、形象。“如果你不爱歌唱也没关系,就让第一道阳光把你的耳朵叫醒”(金海心《把耳朵叫醒》),阳光叫醒耳朵,拟人的手法,非常别致。“寂寞沙洲你在思念谁?”(周传雄《寂寞沙洲冷》)连同歌名是化用了苏轼的《卜算子》中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反复在歌曲中起到强调和渲染的作用,比如“小小的誓言还不稳,小小的泪水还在撑……你在树下小小的打盹”(容祖儿《小小》)。

此外,顶真、对比、对偶、夸张、虚实等修辞方法在流行歌曲歌词中俯拾即是,细心品味,对我们现代诗歌的欣赏和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3.局限性和注意方面

当然,作为现代诗歌的借鉴对象而言,流行歌曲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流行歌曲歌词总体而言内容较浅显,押韵的要求也束缚了内容的表达,现代诗歌在韵律上更加自由;其次,它的题材比较狭窄,关注社会现实的少,表现男女情爱的多,有的格调不高,如《香水有毒》、《老公/老婆我爱你》;第三,有些歌曲的语言晦涩,表达不够规范,出现语法问题。

要更好地借鉴同学们喜欢的流行歌曲促进现代诗歌的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认识到借鉴流行歌曲只是学习现代诗歌的一种方法,学好诗歌还应多看,多读、多思、多写;第二,在尊重学生个好的同时加强引导,拓展学生的欣赏范围,多向学生推荐表现真情、关注现实的音乐作品,如甘萍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韩红的《天亮了》。对流行歌曲也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第三,听、唱流行歌曲的同时要重视品味和交流,归纳总结出流行歌曲中的诗歌要素,不断提高欣赏品位和水平;第四,学会把从流行歌曲中体会到的一些知识和感触应用到平时现代诗歌的欣赏和写作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①、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4~26页

优美的现代诗范文第8篇

老师像狱卒,父母像跟班,同学像敌人。

你抽屉里填满了做过的没做过的试卷,你的日子里挤满了高高低低的数不胜数的测验分数,甚至梦里都充斥着演算背诵分析推理。你从节日里穿过,竟然连看一眼休闲的街道的心思都没有了。开始的时候你还问国庆放假么,元旦放假么,后来你连星期天休息么都不问了。

高三,像一台榨油机,那些饱满的,香喷喷的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经过300多个日夜的挤榨,最后成了一块坚硬如铁的又干又硬的饼。可是,那些油呢?谁也不知道流去了哪里。

而我,是高三的老师。

每当我看到青春的脸庞被惨白的日光灯吸干了血色,看到鲜红的分数牵引出伤心的泪水,我都忍不住想叹息。但是,我不会在你面前叹息,我只能故做欣喜地告诉你,这是你必须经历的第一场风霜,之后,果实就开始散发出香味。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果实都一定要经历风霜才变得甜蜜的,青春的色彩并不是脸色惨白,可我不敢这么告诉你。我知道,你已经被隆隆的地铁裹挟而去,你必须为未来不可知的历险准备干粮。我只是送你一站。

我不会为你擦干现在的眼泪,那需要你自己擦;我不会劝你多睡一个懒觉,我怕你赶不上应时的车。

我只是在上连堂课的时候,或者在一次重要的考试刚刚结束的时候,给你读几首精心挑选的现代诗歌,读智慧俏皮的故事或者深情感人的散文,读富含哲理的杂文或荒唐搞笑的网上垃圾。这个时候,我看到你们都放下了手中的试卷和练习,像池塘里的鱼,在暴雨到来之前,把头伸出了水面,呼吸凉爽的空气。这个时候,你的眼睛真的又黑又亮,闪着纯净的光泽;你的脸孔依然苍白,但有了神采,笑容松松地淌出来。这个时候,我读,你听,感觉像闷热的夏天,一场细雨洒在起灰发烫的荒滩。

但这样的时候总是很少的,总听到你说,“老师,你已经很久没给我们读诗了”。很久了吗?是啊,很久了。高一和高二的时候,我是每个星期都要读的;而现在,每个月吧?高一高二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在自己的习作本上多少写过几首诗,有几位还成本地写诗,那诗写得还挺有味道的。大部分同学都曾在自己的作文里引用过现代诗歌。那时,你说,在我们学校,老师您算是普及了一下现代诗呢!我说,我只是想在你们心里栽一棵柳树,希望将来天气炎热、你们奔波的脚步疲累时,还有一点阴凉给你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可是现在呢,你们没有一个写诗了,你们的作文里都见不着诗意的引用了,甚至一个美丽的比喻都很少。读你们的作文,让我觉得口干舌燥。

你们哄笑一阵,又赶紧埋头做题去了。

高三了,做题要紧,赶路要紧。

只是,我担心,一年的赶路,该不会把你心中那棵幼小的柳树给枯死了吧?该不会把那棵向日葵枯死了吧?果真那样,失去了标志,将来走远了,你还能找到家么?

所以,我还是在我送你一站的路上,想着替你浇一点水,尽管只是每月一次。

我尽可能地窃取高三时间的一些边角废料来为你们读诗、读文。我希望即使在最炎热的时候都有绿色植物在诞生,芳香的色彩来点染。哪怕一朵不起眼的太阳花也好啊。高兴的是,终于有了学生到我这里来借我订阅的几种诗歌刊物,偶尔也有学生胆大包天地用诗歌的形式来写考场作文,偶尔还有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一段优美的排比,甚至,也还偶尔有学生来买我刚刚出版的诗集。

对于考试,我有信心教给你做题方法;至于诗歌,至于文学,至于灵魂,我可不是什么工程师,我没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