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边塞诗句

边塞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边塞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边塞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人;边塞诗;酒;共生现象

酒与唐代边塞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从对大量唐代边塞涉酒诗中的归纳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些诗是唐人酒文化营养所孕育出的精神花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好的边塞诗有一半都是在酒兴中一挥而就的。很多边塞诗人,背后都有着与酒相关的生动故事。因此本文将以唐代涉酒边塞诗歌作为关照的对象,探析其中体现的诗酒内容、共生关系、文化内涵和精神本质,以补充和加深我们对唐代边塞诗内涵和唐代边塞文化的认识和研究。

一、唐代边塞诗中涉酒题材的类型

(一)借酒起兴,漫抒军旅英雄慷概之志

随着弃文尚武价值观的转变,勇上沙场,矢志报国的豪迈之情涌上心头。在此感情下诞生了很多令人读来精神抖擞,昂扬向上的佳作。如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豪迈之气贯穿始终:首联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颔联两句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这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诗的颈联使用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超越一般送别诗的依依不舍,感伤落泪,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依旧是一番兴会淋漓,豪气纵横。“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这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是爽朗健康的笑,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末句的“须醉倒”,并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

(二)置酒设宴,渲染故交远征的依依惜别之情

面对行将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的挚交好友,复杂情感融入杯杯酒中。有轻松问候的高适诗作《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遥途归不归?”岑参的送别诗《送浑将军出塞》中“从军借问谁所从,击剑酣歌当此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奉别封大夫——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中“醉里东楼月,偏能照列卿。”表达了对浑将军的殷切祝福。他的另一首著名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一个盛大的离别宴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可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对于友人离去的深深不舍终于尽展无疑。同样,在《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置酒高馆夕”“军中宰肥牛”,《醉里送裴子赴镇西》“醉后未能别,醒时方送君。看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均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深深不舍。

(三)借酒细品思乡离亲之苦

这方面的边塞咏酒诗创作数量最多的当属岑参。如《与独孤渐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的“中酒朝眠日色高,弹棋夜半灯花落。”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的“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送韦侍御先归京》中的“客泪题书落,乡愁对酒宽。”还有《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中的“醉眠乡梦罢,东望羡归程。”通过自斟自饮,醉酒麻痹自己的思乡之苦。描写边塞酒席之景,以此反衬出愁苦的思乡之情。如他的《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虽然“酒泉太守能舞剑,高堂置酒夜击鼓”,可是“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虽然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可是“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眼前觥筹交错,夜半梦回故乡。这是没有办法抑制的。

(四)悲沉喟叹,展露塞外生活和战争的苦涩艰辛

这源于对戍守边疆,矢志报国心态的转变和以及对战争残酷的反省。如王翰的《凉州词》(其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代扶风主人答》:“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因为“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这是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凄苦之声。岑参的《北庭贻宗学士道别》通过表达对宗学士在边塞艰苦生活中的陪伴“忽来轮台下,相见披心胸。饮酒对春草,弹棋闻夜钟”的感激,并由诗句,“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展现自己从军戍边后险恶的生活环境。他的《北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同样描述了边塞奇特之景。诗的最后两句醉酒送友:“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环境的险恶,只能让人品味辣酒去忍受。

二、 唐代边塞诗诗酒共生的文化成因

首先,在盛唐时代,酒文化极其兴盛。

当时的全国各地,酒坊林立,诗人饮酒成风,咏酒诗比比皆是。边塞诗人也不例外。由于对酒的偏好,且酒的种类繁多,边塞诗中出现了很多种类的酒,据前人大略统计,出现次数最多的有三种:葡萄酒,烧酒,酒。如李颀的《塞下曲》,“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岑参的《胡歌》,“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岑参的《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桂林葡萄新吐蕃,武城刺蜜未可餐。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

边塞诗句范文第2篇

一、务读解

所有古诗词阅读鉴赏题的解答,都建立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之上。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务必要读懂,读不懂,鉴赏根本无从谈起,我所谓的“读懂”,就是心里明了后,更关键的是还能用语言文字“解”(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我概括为“明诗意”、“知诗情”。

1.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明了每个字的字面含义,通过调整某些字的顺序,填补一些省略、跳跃的空白点,能够通畅地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或者说能够用恰当甚至有文采的语句来描述这首诗的意境。当然对诗词里面所用的典故也需有一定的了解。

2.知诗情。

在大体明了诗句意思的前提下,必须弄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简而言之就是喜怒哀乐,具体有贬谪的苦闷、送别的愁绪、客居的思归、闲居的幽雅、见景的欣喜等等,不一而足。

怎样来“明诗意”、“知诗情”,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一些作家的风格,一些题材的特点之外,掌握一些规律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题目、作者、注释、末句等,首先就是解诗的关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2004年江苏卷唐人柳中庸的《征人怨》,要求学生结合诗句说明它为什么是一首边塞诗。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提到“征人”,都与边关作战有关,而边塞诗大多反映的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此诗题目写征人,且“怨”,这便是边塞诗的一个重要依据。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戴复古的爱国等。有的考题提供了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告诉你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向你透露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如2010年全国I卷,注释介绍了作者刘孝绰“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的经历,与题干“这首诗有什么含意”紧密相联(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答案中“仕途起起伏伏”与注释“仕途数起数伏”意思完全相同)。

二、重积累

要准确解读古代诗歌,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积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材料的积累。

把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明晰鉴赏对象的所属类别。如是咏物诗还是咏史诗,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是羁旅行役诗还是赠友送别诗,是闲适隐逸诗还是谈禅说理诗,等等。因为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表现手法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寄情山水,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羁旅诗的绵绵乡愁、抑郁不得志,送别诗的依依不舍、苦苦思念与劝勉等等。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弄清与古诗词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象,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正面与侧面,虚与实,动与静,点与面,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手法,等等,以避免赏析时审题不清,答非所问,说外行话。

2.文化知识的积累。

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熟知一些诗人的经历遭遇和理想志趣,一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熟悉诗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特定经历,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其作品内容以及作者的态度和思想情感。

如2010年北京卷李白的《古风》第九、十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鸾”写出“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这一现象,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积累理解到此句写的是“对黑白颠倒、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故一定要重视平时的积累,看似不经意,其实点滴皆成海。

三、练表达

要轻松拿下诗歌鉴赏的分数,自然是要操练的,只是训练要得法,力求做到举一反三。

1.审题干。

明确问题指向,考究意图,突出要点。每一个题干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考查方向,在审读题干时,就要摸清该题的命题意图。不要着急答题,而是看看这道题让我们答什么,知道了命题者意图,再进一步答题就容易答到点子上。

如2010年浙江卷王安石的《定林》第2问是“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明确指向“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这个考点,从情感入手,侧重点却在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此题设计颇为巧妙。要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扣住一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本意,“悲虫”、“好音”关键是听者的心情,从全诗看,是大自然的景物让诗人“息烦襟”,成为诗人的感情寄托,在大自然里找到了快乐。当然更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把握住注解中的“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的重要提示。

2.答规范。

明确要求,规范整合,突出表达效果。阅卷老师看的是答案是否答到点子上,是否符合答题规则。我们要学会的是说“行话”,在拟写答案时,尽可能采用一些答题专用的术语。如考查意境的术语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考查表现手法的术语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考查语言风格的术语有“豪放旷达、慷慨悲壮、平实质朴、清新雅致、含蓄隽永、绚丽飘逸”等;考查思想感情的术语有“杀敌报国的豪情(边塞诗)、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田园诗)、思乡之苦(思乡诗)、依依惜别之情(送别诗)、对丈夫的思慕之情(闺怨诗)、对历史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怀古诗)……当然术语也不能生搬硬套,需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边塞诗句范文第3篇

一、由曲引情

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由此,我教古诗时,用歌曲、音响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出塞》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首屠洪刚演唱的《精忠报国》。该歌以激扬、荡气回肠的曲调,激越昂扬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满腔热血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学生一听乐曲,切身感受到英雄对祖国的满腔热忱,爱国、向上的情感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就能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开阔明朗的意境,激越昂扬的情调,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

二、由读入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出塞》时,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自由读,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个别读,不但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味道;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品读感悟,体会意境。如我教学《出塞》一诗时指导学生对“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品读,体会寒风猎猎,漫天飞雪,鼓声阵阵,杀戮声闻,这就是戍边将士生活的真实写照;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师生合作读。如学生读前一部分,老师读后一部分;或老师读题目和作者,学生读诗歌。总之,要让学生读出层次,从最初的读正确流利到读出节奏和韵律到读出深刻感受,步步深入。

三、由境生情

古诗词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材料,而且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教学“秦时明月汉时关”时,我列举了不少含“明月”的思乡诗句。由一句简洁的过渡语引入:明月总能勾起人的思乡之情,许多诗人总爱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上。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带有明月的诗句。这样做,是为了再次强化文化语境,进一步感受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了解征人戍卒的痛苦。

边塞诗句范文第4篇

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本诗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这两句与前面的诗句是否有点脱节?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一、二句正面点题,时间、地点都十分明确,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带雨痕”(即“初晴”),具有统摄全诗的作用。(2)示例:这两句初读时似觉与前四句有些脱节,但细细体味诗意可知,它是承上“新水乱侵青草路”而来,由于雨水充裕,草原上青草茂盛,因而想到羊马南牧。从内在联系上看,非常自然、紧密,在突然的跳跃中,隐含着细针密线的连缀。

【赏析】

既然以“塞路初晴”为题,这当然是一首边塞诗。而一般的边塞诗,总是着重写激烈的战斗,充斥着烟尘烽火和刀光剑影,给人以苍凉、悲壮甚至恐惧感。这首诗却迥然而异,它以满腔热情,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前四句以简练的笔墨和浓丽的色彩,写作者在塞路上的所见,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图画:在草原上,傍晚时分,大雨刚过,斜日反照,一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天空,山岭、川原在水汽迷蒙中,还残留着大雨的痕迹。雨后新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流淌,袅袅炊烟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盘绕不去。这一切,是多么动人的景象!作者是成都人,他以南方人新奇的眼光,来审视这塞北的美景,字里行间充溢着欢悦的感情。

第五、六句是作者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这是警戒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因为强大的唐军正驻守在北方。诗句显得义正辞严,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概。为了加强气势,作者使用因果倒装法,将“胡人羊马休南牧”的警告语前置,以逆笔取势,读来更为有力。最后两句,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如果说上一联中还隐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现在确实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前四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生气。于是,那明丽清爽的画图,愈益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那悠然的韵味情致,也令人回味无穷。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作者夫妇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今重游故地,想起死去的妻子,十分怀念,就写下这首悼亡词。

(1)这首词多处运用借喻手法,请举例略作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二句是全词的,也是最感人的地方,试简要赏析“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比如“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写词人孑身独存的苦状——我像遭了霜打的梧桐,白发苍苍;又像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寂寞之情,溢于言表。(2)示例:从末句“挑灯夜补衣”的典型细节的描写上,可见妻子勤劳贤慧,对丈夫温存体贴,这份情意令人感慨难忘。

【赏析】

边塞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古代诗歌;重要性;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83-01

1.高中鉴赏诗歌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作为语文高考试卷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它一定有它存在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只有弄清楚诗歌鉴赏的目的,让学生知晓为什么,才能更顺利的进行教学。

1.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们细细品读诗歌不难发现,古代诗句总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学生从小就培养的一种能力,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们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味诗歌中丰富的想象,更要学习诗人的大胆想象从而提高自身的想象力。例如,豪放诗意的李白的诗歌就是想象力丰富的典型。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道"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又如《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又如在《沁园春·长沙》中说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等无不令人思绪飞扬,流连忘返。所以只要我们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多读多品,自然而然习得丰富的想象力。

1.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从2002年诗歌鉴赏题成为主观题以来,教师又加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众所周知,诗歌短小精炼,每一个字都是诗人斟酌再三,它有着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那我们的高中学生在对诗歌进行鉴赏时,一定会借助个人多年的文学积淀以及对诗歌语言理解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接着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提高了我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鉴赏诗歌出现的几个问题

2.1 言不达意,由于我们有些学生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水平较低,在对诗歌进行解读时,难以把自身的想法完整的表达出来,最后致使七零八落,言不达意。

2.2 泛泛而谈,由于诗人把丰富的感情融入简单的几个意境中,我们的学生在进行鉴赏时忽略了诗人在诗中精心呈现出的意境,而是对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刻的阐述,撇开诗句泛泛而谈,从而忽略了诗歌鉴赏的本质,当然拿不了高分。

2.3 简单武断,我们有些学生在对古典诗歌进行鉴赏时,抓住一点就忙于下结论,并未对诗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理解,简单武断,往往不着要点。

2.4 盲目比较,由于诗歌鉴赏题经常出现比较式分析的题型,我们的学生在进行鉴赏时就养成了习惯,在诗歌并未要求比较鉴赏时却盲目的比较开来,根据个人对类似诗歌的理解比较分析,从而忽视了出题者的本意,明显,也很难拿到高分。

3.鉴赏古典诗歌的几点具体建议

3.1 重读重背,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诚然,读诗也是一样的道理。近现代文人闻一多曾说诗歌有三种美,一是绘画美,二是建筑美,三是音乐美。我们不妨把这三种美运用到古代诗歌中。古典诗歌虽然短小,却有着丰富的意境,极具绘画美。例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描绘的江南景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简单的几句诗,寥寥几笔就把萧凉的江南秋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为最后一句的抒情做了极好的铺垫。同时,古典诗歌又极具音乐美,众所周知,诗歌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可见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查古代的诗歌大多都能入乐歌唱,再加上诗歌讲究格律,有着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唱起来更是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极富音乐美。那么我们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就要让学生读出诗歌的美感,让他们乐于朗读,乐于背诵,从内心喜欢诗歌。笔者认为如果学生不能背出诗歌就跟没有学过此诗一样。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触摸诗人细腻的情感,与诗人达到精神上的共鸣,这才算是学过此诗。

3.2 掌握鉴赏知识,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容繁多,那我们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诗歌,认识诗歌,避免学生盲目鉴赏诗歌。那我们的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方面的鉴赏知识呢?

边塞诗句范文第6篇

这样一首诗对于小学生来讲,要理解深刻地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不那么容易。一般的处理,让学生手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诗意,然后会背诵默写就可以了。但是作课老师在处理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上做了有创意的设计。

教师没有只是让学生通过诗句字面上的意思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设点发散,进行合理想象:同学们,如果你是征战多年未回过家的征人,如果是征人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如果你是征人孤苦无依的儿女,你会发出怎样的心声?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让学生扎个猛子潜下去,领略诗中的旖旎风光。学生设身处地,分别以不同的身份进行了表达了心声。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再以不同的体验再次朗诵诗句,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同身受。

如此处理既有合情合理的情境创设,目的为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又有由境而发的抒怀表达,目的为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更有恰到好处的朗读指导,课堂上的“语文”味道浓厚起来了。

更让人称道的是,在同学们深刻地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老师又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一首描写“但使龙城飞将在”的“飞将” ――李广将军的古诗《塞下曲》。让学生重温诗句,品味后两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想象李广将军的威猛,从而更理解原诗中将士盼望像李广一样英雄再世,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愿望。然后再推荐王昌龄的另一首诗《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诗人以戍边战士的语气,表达自己不战胜敌人绝不回还的雄心壮志。教师让学生借助注释大概理解意思,再让学生抓住《出塞》中的“人未还”与此诗中的“终不还”进行比较,通过诵读,品悟诗人的不同情感。使学生理解两首同是边塞诗,却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不同,一悲一壮,让人读后回味无穷,从而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这节课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以一首诗带动学会了两首诗,课堂容量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应合了“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阅读量”的思路,并且毫不牵强附会,而是自然水到渠成,令人钦佩。这时的语文课堂已充满了浓浓的古典文化气息,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徜徉在祖国古诗词文化的花园中,沐浴着阳光,尽情吮吸着甘露,更加深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同时,更令人称道的是老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怡然淡定、不温不火的教学风格,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就是语文,有其本身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小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能力,懂得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课就要扎扎实实地注重语言的训练,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让我们的语文课多一些“语文味”。

边塞诗句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古诗词;西安文化;校本课程

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魅力展现于世界文化之林。西安作为这一文化的发源地,在世界享有盛誉,其文化底蕴博大深厚。又兼有旅游城市这一美称,所以,对西安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素质,而且对于宣传西安的传统文化,提升西安的文化底蕴,扩大西安在世界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对古诗词如何进行教学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此,我主要分为五步来进行:

1、精选内容。

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错节,如何在这浩如烟海的内容中去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诗词呢?我通过分析唐诗宋词,根据诗词的思想内容,把它们分成了六类(当然,这种分类也参考了一些资料,以及一些语文教研组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建议):边塞诗、送别诗、闺阁诗、宫怨诗、咏物诗、咏史诗。在编写教材时,我把每类诗都精挑细选,把适合学生学习的诗词编写进去,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安排教材。教材中涉及的都是一些能经久流传的诗词。如王昌龄的《出塞》、《闺怨》,李白的《玉阶怨》、《金陵酒肆留别》等。这样通过归类,学生对诗词就有一个全面、系统、清晰的认识。通过螺旋上升的安排教材,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感觉轻松、有趣了。

2、制订目标。

通过研究学生年龄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新的《课程标准》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我制定了如下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3、增加学生的诗词识记量,四年下来积累古诗词140首;4、营造西安浓厚的文化氛围,宣传古城西安,提升西安在世界的影响力。

3、研究计划。

这次研究,我主要把它分成四大步来完成:即在三年级完成学生对唐诗兴趣的培养,了解唐诗,走进唐诗,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唐诗,并能自己解释较简单的诗句,识记三十五首唐诗;四年级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唐诗的兴趣,热爱唐诗,主动走进唐诗,并能理解诗句意思,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作者能产生共鸣。了解一些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的字、号、生平、作诗风格等,识记三十五首唐诗;五年级进一步理解古诗,体会感情,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诗词的意思表达出来,升华情感。初步了解宋词,知道宋词的基本体式及词的基本知识,识记三十首唐诗、五首宋词;六年级深化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理解诗词的能力,并尝试写有规范格律的诗词,掌握十五首唐诗,二十首宋词。总之,经过四年学习,接触唐诗一百一十五首,宋词二十五首,理解140首古诗词的意思,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对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组织实施。

四年的学习,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来进行。在组织学生上课时,我主要分为六步来完成。即忆、读、悟、议、导、赏。忆,即回忆上一首诗,背诵上一首诗,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读,读古诗,如《出塞》一诗,先读古诗,自己揣摩诗词的停顿,重音,读熟以后,学生做简单的交流,通过交流,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悟,即领悟诗情感,并能加上自己的理解读出诗的情感来,如《出塞》一诗,学生能读出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诗表达了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议,讨论。理解古诗中关键字的含义,能通过关键字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如《出塞》中的“但”字,就真切的表现了战士对和平的渴望;导即引导,引导学生了解单个字的意思,知道单个字的意思后,通过关键字的理解,全面理解古诗;赏即欣赏,在全面理解诗词后,欣赏古诗词的美点,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诗词的意境。

5、效果分析。

边塞诗句范文第8篇

,千年后的今天,诗香熏得饮诗的人,酣睡不起。

历史远去了刀光剑影,时间销蚀着一切繁华,盛唐气象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华美的诗句闪烁着大唐的光芒。卷帙浩繁的唐诗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诉说兴衰哀乐。在紧张的尘世生活中,选一个古典的黄昏或浪漫的春夜,独处僻静之隅,捧一本古籍,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马驿坡下的长恨歌中哀悼,在成都草堂的茅草上飘扬,在长安酒家的杯盏中出售豪情,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中漫步,在床前的明月光中结成细细的霜……唐诗是历史火化后珍贵的舍利子,闪放着那一时代的强光。没有唐诗就没有盛唐,就没有中华诗词最亮丽的瑰宝。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淡泊索然;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痛彻心扉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伤感;没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今夜的月光将失去动人的想象;同样,若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和“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的欣喜,今朝的美酒就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若没有了杜甫颠沛流离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草堂就失去了广阔的胸襟和沉郁顿挫的风韵。唐诗是诗化的中国,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绿色交流,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真谛。

世事沧桑,时间的距离阻隔不了诗香的漫延。张继的寒山寺虽然寄托着他个人科举挫败和羁旅生活的凄凉,但今天的人们依然在寒山寺的钟声里,感受到忧伤在空气中平平仄仄地飞翔;秦淮河在诗人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是歌舞升平中掩盖不住的时事哀怨,是一个时代留给知识分子心灵的伤痛,但今天的人们在流光溢彩,游人如织的秦淮河里,依然承继着关于繁华与衰亡的忧患与思考,耳畔依然有千年不散的花在缠绵;走进草堂,就走进了唐朝最伟大而贫寒的殿堂,一个瘦弱的身躯撑起了唐诗的半壁江山,一颗伟大的胸襟,一声震撼千年的“呜呼……”,在今天依然哺育着文化的成长。诗是不变的,唐诗的明月光依然寒彻着中华游子的心灵,让整整一个民族不敢把目光露在夜里太久。

王维的清泉,岑参的早雪,杜甫的伤别,李白的青崖白鹿,王昌龄的秦汉明月……依然在文化里发酵,在民族的血液里奔流。

唐诗是酒。边塞诗是白酒,田园诗是米酒,爱情诗是香槟,婉约诗是茅台,豪放诗是六十度的老白干,送别诗是五粮液、写景诗是啤酒、咏史诗是二锅头、咏物诗是鸡尾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