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描写动物的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怎样写一种你喜爱的动物
古诗导入:
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古诗用18个字把鹅写的栩栩如生。我们要想写好一种小动物,也要争取达到这种生动的效果,我们应从那些方面着手呢?
一.1在写作前要对小动物进行仔细的观察。
例如:我要写公鸡就要观察它的鸡冠,羽毛,尾巴,爪子。写小猫就要观察它的皮毛的颜色,耳朵,眼睛,嘴巴,胡须,带有肉垫的爪子。
2要写好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活动情况。(写什么像什么)
首先要描写它的外形样子,要仔细看它的头部、尾部、毛色、四肢是什么样的,形状、特点、颜色是什么样的。如下面写小狗一段的话: “星期天,我从姥姥家回来,在客车上,看到一个大姐姐用紫色的包拎着一只可爱的小黑狗。小黑狗头上长着一对像毛片片一样的三角形耳朵,软软的向下耷拉着,有趣极了。两只圆圆的黑眼睛不停地望着四周。圆圆的黑鼻鼻头像个茸嘟嘟的小茸球。嘴巴紧紧地闭着,一声也不吭,多像一个不吵不闹的乖孩子啊!
我真喜欢这只趴在包里的小黑狗。”
这篇习作是一位仅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写出的。文章虽短,却描述得很全面:时间、地点、所描写动物的样子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所有的比喻及修饰词都很形象、贴切。
然后再看它的生活习性又是什么样的,小动物怎样吃食啦,怎样游戏啦,怎样睡觉啦,把这些都要细致观察,具体地描写出来
比如:公鸡的外形(公鸡有大红的冠子,有漂亮的羽毛,尾巴是高高的翘起,走起路来昂首挺胸。每天早上它都喔喔的叫,似乎在催人们:“早点起床……”【让学生进行描述,互相补充,教师在旁启发总结说出公鸡独有的特点。】 师:这些就是公鸡的特点,你这样一描述使人觉得一只活生生的公鸡站在你的面前,
比如:观察小熊的外形特点(小熊四肢都是毛茸茸的,身躯也是胖乎乎的,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真有意思!)
3.要写好写好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形象的写出小动物是怎么玩的,怎么吃的,怎么睡觉的,同样这也离不开观察) 例如:小熊吃蜂蜜时(小熊吃蜜时,先拿手指蘸一点,然后不停地舔手指呢)小鸡吃东西时(用尖尖的嘴巴一下一下的去啄)小鸭最喜欢在水里边游边玩,小狗最喜欢啃骨头,这些都是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4要写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师:要表现出对小动物地喜爱之情,不仅要在结尾的地方表达出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更关键之处在于把小动物可爱的地方写出来,从字里行间透出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也就是说不能只写空洞的口号,要有具体的内容
二.总结写作要点:
在写作前要对小动物进行仔细的观察;要写好小动物的外形特点:要写好写好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要写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三范文赏析:
赏猴
星期天,我和几个同学来到动物园观察动物,进了门,我就急急忙忙奔向猴山。
“喝!”猴山上可真热闹!那些小猴子,有的在爬杆,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追逐,有的在地上抢食物,有的还在打闹……。
最吸引我的是一只小猴子。它不知从那儿寻找到了一顶小蓝帽,戴在了自己的头上人模猴样的。矮矮的个子,瘦
吃完荔枝,小猴子猛地一跳,跳到了一块大石头上,又猛地纵身一跃,稳稳当当地抓住了一条铁索。哇!小猴子可真灵活啊!它抓住铁索,身子一悠,一双小脚就夹住了铁索。骤然一蹬,居然悠闲地荡起秋千来,小屁股一翘一翘的。呀!帽子掉下来啦!小猴子“蹭”地一下跳下来,拿起小蓝帽,又扣在了小脑瓜上。然后又捂着肚皮大摇大摆地
走了几步,绕过了假山,过了一会儿,它就出现在假山最高处,坐下来,挠了两下,还一边得意地往下看呢。好像在说:“看我在最高处,我就是猴王!”这时,一只老猴子出现了,一边向它瞪眼,一边比比划划,好像在说:“下去,这是我的地盘。”小猴子也向它瞪眼比划。老猴子生气了,朝小猴子冲过去,小猴子一看不妙,逃下山顶。它在山下,还在向老猴子做鬼脸呢!哈哈……看着小猴子的样子,我捂着肚子大笑起来:“好可爱哟,这些顽皮的小猴子!” 四范文分析:。这篇范文写的很好,以下几点可以说明 外形描写:矮矮的个子,瘦瘦的,一双灵活的小眼睛,一身金黄色的皮毛,一条细细的尾巴。
(这些描写都抓住了小猴的外形特点)
生活习性描写:1吃东西的描写:它坐在假山石上,拿着一棵荔枝,先把壳儿咬开,再用毛茸茸的小手把壳儿掰开,塞进嘴里,边吃边用小眼睛四处张望,生怕别人抢走了似的。(把小猴吃东西时的样子写活了)2小猴抓绳索,荡秋千,和老猴争夺假山这一段写出了小猴顽皮的个性。 小花猫
我家养了一只小花猫,全身棕黄色,夹杂着一些花纹。它的眼睛闪闪发亮,如同开着的车灯。小花猫的爪子雪白雪白的,摸起来软软的,仿佛两只棉花球。(外形描写)
别看小花猫平时很乖,但吃东西时却是个急性子。每当我端给它最爱吃的小鱼,它就高兴得又蹦又跳,迫不及待地跑过来,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不一会儿,盘子里就被扫荡一空。小花猫满足地舔了舔嘴,脸在我的裤角上蹭了又蹭,好像是在感谢我呢。(吃东西时的样子)
小花很会捉老鼠。一天傍晚,一只老鼠贼头贼脑地溜进我家的厨房,却没有躲过小花猫的眼睛。只见小花猫竖起毛发,弓起身子,闪电般地猛扑过去,说时迟,那时快,老鼠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捉住了。老鼠害怕极了,不停地“吱吱”叫着,好像在求饶。小花猫并不领情,它一会儿用嘴叼着老鼠,一会用爪子玩弄老鼠。最后,小花猫玩得尽兴了,才尽情地享用这顿美餐。(如何捉老鼠)
这就是我家的小花猫,你是不是觉得它很可爱?(抒发喜爱之情)
再次总结写作技巧
描写一种小动物还应当注意:
1.要突出重点。描写一种小动物,也和写其他内容的作文一样,不能面面俱到,像“流水账”似的说个没完,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的可以侧重写小动物的外形样子,有的可以侧重写小动物的习性。无论怎样写,都要抓住典型,突出重点,具体描写。
一、先看后学,建立初步感受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获得与文本相关的感性材料将使他们更直接更迅速地理解课文。语文教材中有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有些可以在新课教学之前,让学生先走向自然,观察欣赏与文本描写相关的景物。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建立初步感受,以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热情,并推动他们在学习新知过程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索。
在教“秋天”这篇课文前,我带着学生来到野外,让他们看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飞翔的燕子;看田野里金黄的稻子,池塘里清澈的水波、嬉戏的小鱼,还有田埂上忙碌的蚂蚁。学生欢呼雀跃,一边观察一边议论。野外活动结束,我带学生回到教室,让学生谈看到了什么美丽的事物,面对如此多娇的大自然自己有什么感受。做好这些铺垫以后,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联想看到的景色,书本文字与看到的图画交织在一起,让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更迅速更形象也更深刻。“像铺了一地金子”“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场”,对这些生动的句式只要老师稍做点拨,学生就能理解它们的妙处了。
二、边看边学,理解重点内容
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内容丰富,文字凝练,描写精彩,但如果仅靠学生捧着语文书坐在教室内,却是非常难以体会的。倘若把农村这块天地提供的丰富素材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把大自然作为语文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边看边学,边学边看,将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教《咏柳》这首古诗时,我先让学生熟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把柳树说成是碧玉呢?柳枝与丝绦有什么相似呢?把春风比成剪刀恰当吗?这首古诗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呢?关于这些问题,我让学生到自然中寻找答案。我把学生带进柳丛中,学生如放飞的小鸟,无限欢快。春风拂面、柳枝轻摆,我引导他们看,引导他们想,然后分小组讨论。在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时,答案精彩纷呈。他们把诗人笔下的柳树、春风的特点体会得淋漓尽致,作者别出心裁的比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他们今后写文章遣词造句必将有良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背诵课文,他们个个情感饱满,背得有声有色。在大自然这个课堂,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先学后做(看),形成深刻体验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描写的就是农村的物、农村的景,然而因为学生平时缺少留心观察的习惯,或不去实践,所以往往并不十分熟悉。对于这类课文,我们可先让学生学课文,然后让他们去做一做,或让他们去看一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又补充了课本知识的不足,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课文,而且又能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在教了“蟋蟀的住宅”以后,我让学生带着小锹,到野外找蟋蟀的住宅。因为学了课文有了书本知识,他们就照作者的介绍去找蟋蟀的住宅,找到后欣喜若狂,挖到了住宅中的蟋蟀更是如获至宝。他们把蟋蟀捉在手中,反反复复地看。有同学说,蟋蟀这种小动物能造出这样的住宅,不是亲眼所见,还真不能相信呢!有好奇的学生对蟋蟀柔软的足特别感兴趣,反反复复瞧了又瞧,摸了又摸,他们想弄清楚这柔弱的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有些学生还挖出了其他的一些小动物,他们又在那里仔细观察,热烈讨论。学生围在一起进行探究的情景真是令人激动,这是站在教室里的教师永远不能看到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魅力
古诗一般分为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人物为主的,如《蚕妇》、《小儿垂钓》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它又可以分为写景和写意两大类,但不少古诗既写景又写意,如《梅花》、《山行》等,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意境美,是故事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每首诗词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从诵读中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词的整体上去把握诗词的感情,又要体会诗词中某些词句的感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这都要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在教学《鹅》、《画鸡》这类古诗时,新课伊始,教师可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中,当学生学习疲乏时,教师可运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情绪,重新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巧用音乐渲染气氛,精心设计有趣的板书等。我们教学时要灵活掌握,不拘一格。
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关键词:《诗经》;《古诗十九首》;继承
近百年来,对《古诗十九首》研究的热潮一直未退去。众多学者就立足于对《古诗十九首》与《诗经》关系的研究,且表现出了研究方向的多元性和见解的独特性。有论者认为,《古诗十九首》具有强烈的过渡性,1它向前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精髓,同时又对建安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笔者深以为然。本文拟在前贤的基础上再从句子、意象、题材内容三个方面简述《古诗十九首》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1 语句
《古诗十九首》除了大量引用《诗经》的词语,还多处引用句子。分为直接引用和转换形式引用两种。
(一)直接引用
所谓直接引用,就是指《古诗十九首》将《诗经》中的句子直接拿过来使用或引用句式结构,这里的直接使用多指《诗经》中的四字一句发展到《古诗十九首》中多了一个字变为五字一句的情况,当然这也是由从四言诗发展到五言诗的必然趋势引起的。而稍加改变则指的是句式上的模仿。如下面两组例子,第一组就是直接使用的情况,后一组则是引用句式的情况:
1.溯回从之,道阻且长。(《秦风・蒹葭》)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
2.纤纤女手,可以缝裳。(《魏风?葛履》)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青青河畔草》)
《行行重行行》中的“道路阻且长”比《蒹葭》中的句子多了一个“路”字,都表达了想见爱人却因路途遥远而无法相见的哀伤;“纤纤女手”发展到“纤纤出素手”虽略有差别,但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都表达了对女子巧手的赞美。
(二)变换形式引用
所谓变换形式引用就是将《诗经》中的句子拆开来运用到《古诗十九首》中,不再整体引用。如下面两组例子:
1.静言思之,不能奋飞。(《邶风・柏舟》)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
2.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彼牵牛,不以服箱。(《小雅・大东》)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明月皎月光》)
在第一组例子中,诗人将《柏舟》中的“奋飞”一词拆开来形成“奋翅起高飞”这一句式。而第二组例子中,“箕”、“斗”、“牵牛”,均星名。“服箱”与“负轭”同意。这两句取《诗经》成语,加以变化,用来比喻“同门友”空有“同门”之名而无真实交谊。
2 意象
意象具有寄情于物的作用,由于封建社会对人们言论的限制,诗人不得不运用意象使诗歌内容与现实社会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从而避免风险使作品得以流传。并且意象的独特运用能够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综合以上原因古人在作诗时有运用意象表达情感成为传统。《古诗十九首》大量引用了《诗经》中的意象。笔者粗略统计并归纳出两类意象。
(一)相思离别
这是古代抒情诗中最常见的题材。《古诗十九首》以爱情诗为主,其中有十部作品是诉说相思离别之苦的,分别为《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明月何皎皎》、《客从远方来》。作为象征思念的意象共可分为三种,即:物、动物和行为。
以香草送美人是古代的恋爱生活习惯,这里以此为例。在《古诗十九首》和《诗经》中也多有主人公借香草抒发思念之情的情节。如“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z兮。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郑风・溱洧》),“遵彼汝坟,代其条枚。”(《周南・汝坟》),“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
我国古代的诗歌定的环境和意境中鸟及其个类也会透露出特定的意象,且这些意象相对固定。古人有用双双成对的鸟类表示夫妇的和睦的习惯,《古诗十九首》和《诗经》中多用鸟类,如燕子和鸳鸯意象入诗,象征夫妻的会合,如下面两组例子:
1.燕燕,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邶风・燕燕》)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东城高且长》)
2.鸳鸯,毕之罗之。君子万年,万福宜之。(《小雅・鸳鸯》)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客从远方来》)
由于封建社会在思想观念上对两性关系的束缚加之通信困难等条件的限制,在面对思念离别情绪时,只得借酒消愁或暗自流泪。借酒消愁这一情景在《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众多篇目中出现过。如:“我姑酌彼金,维以不咏怀。”(《周南・卷耳》),“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邶风・柏舟》),“子有酒食,何不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唐风・山有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青青陵上柏》)。
(二)人生感慨
除借酒消愁外,流泪这一意象在《古诗十九首》和《诗经》中也多处出现过。但是在描写流泪的场面时,两部作品略有不同。总的来说,《诗经》在表达情感上更为豪迈洒脱,情感是喷发式的,因此流泪的场面很奔放,可以用痛哭流涕来形容。如“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卫风・氓》)。而在《古诗十九首》中,除了《迢迢牵牛星》外,其余表现流泪这一意象的描写则含蓄温婉的多。从中可以看出流泪这一意象在《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还有嚎啕和暗自流泪的区别。如“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迢迢牵牛星》),“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凛凛岁云暮》)。
《古诗十九首》中除了描写相思离别的十部作品外,其他九首都是抒发内心不平或感慨人生无常之作。在这类作品中由于游子仕途不顺而苦闷哀伤,因而诗人常将松柏、金石等意象入诗,借松柏、金石的亘古不变对比人的渺小,表达人生短暂的感慨。而在这之前的《诗经》中已经有了对松柏、石等意象亘古不变特点的描写。而且,《诗经》与《古诗十九首》中的“松柏”与“石”意象所指基本是一致。如“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小雅・天保》),“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月光》)。
3 题材内容
《古诗十九首》大体有二两个题材,一是闺怨相思,二是羁旅之情。这是因为古代男子外出求学、求取功名,在外生活往往艰辛,因此会产生思乡之情,仕途不顺往往心中苦闷,借诗以抒发心中的不平。而与此同时,女子照顾家里事务,孤单没有依靠,就会想起外地的丈夫或恋人。
在以闺怨相思为主题的作品中,有闺中怨妇担心自己被弃的的诉说,如“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冉冉孤生竹》)。其实,这些在《诗经》中都早有描述,如“彼晨风,郁彼有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秦风・晨风》),“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予美?心焉忉忉。”(《陈风・防有鹊巢》)。其次,由于古代交通和通讯等设施的落后,因此多有表现男女相隔遥远无法相见而愁苦为主题的诗篇。《诗经》和《古诗十九首》都有这一题材内容的诗篇如“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道之云远,曷云能来。”(《诗・邶风・雄雉》),“环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再次,思妇诗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普遍的倾向,主人公总是感慨时光飞逝,青春不再,惧怕美人迟暮。早在《诗・召南・坑忻贰分芯陀小坑忻罚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坑忻罚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坑忻罚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采梅的姑娘看到树上熟透的梅子一经扑打纷纷落地,留在树上的越来越少,便自然联想到青春消逝的迅捷。到《古诗十九首》中则表达上更为直接,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最后在《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都有对爱情的大胆的吟唱。如下面这组例子:
茑与女萝,施于松柏。(《诗・小雅・弁》)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冉冉孤生竹》)
这是以爱人所赠之物为枢纽,通过物轻情意重的描写,表达男女间真挚的爱情;从这两组例子中可以窥见《古诗十九首》对《诗经》题材内容的继承。
思妇在家中思念游子,心中颇为惆怅。游子在却也外孤苦无依,仕途不顺则忧心苦恼,因此游子诗可大概分为三种思想情感:思乡、感叹人生、放弃则及时行乐。首先,思乡是游子普遍的情感,这在《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均有体现,如“顾瞻周道,中心怛兮。”(《诗・桧风・匪风》),“环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其次,古代男子以求功名为正道,然而多数在仕途中都会遭遇坎坷,心中自有不平,又无处发泄,久而久之产生人生短暂,岁月易逝,及时行乐的感慨。这一点《古诗十九首》对《诗经》有很好的继承。如“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秦风・车邻》),“蟋蟀在堂,岁聿其草。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唐风・蟋蟀》),“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轻轻陵上柏》),“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
关于《古诗十九首》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很多学者认为汉乐府对《古诗十九首》的影响更大一点,笔者表示赞同,但《诗经》对《古诗十九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的论述足以证明这一观点。《古诗十九首》向前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精髓,同时又对建安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的观点经过本文的论述变得更加清楚明了。
参考文献
[1]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刘毓庆,李蹊:《诗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3] 孟庆钰:《与中思妇诗比较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报》,2011年第11期。
[4] 黄敏,肖伟:《论之过渡性》,《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5] 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6] 张可敦:《由“野”而“俗”诗歌风格的嬗变――以与游子诗为例》,《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3期。
[7] 钟嵘:《诗品》,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8] 朱自清,马茂元:《朱自清与马茂元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9]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一,朱老师在教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写具体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一些体现矛盾的词语,先让学生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从而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比如“说它……可是……”等,从这一点来看,朱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首先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通过一组句子的比较,“脏脚印”与“小梅花”的比较,接着,从猫的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三,朗读比较到位。《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黄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然后紧紧抓住描写猫的特点的语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从而在读中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
二、我会看拼音写词语。(20分)
huàn xǐnɡ zhōnɡ yú cǎi hóng ɡē bo hú dié dù juān tǎo yàn shī bài biǎo yǎn zhù fú 三、我会辨字组词。(10分)
{未( )末( ) {绕( )烧( ) {期( )欺( ) {奖( )桨( ) {继( )断( )四、给多音字组词。(6分)。
间 {jiān( )jiàn( ) 盛 {shènɡ( )chénɡ( ) 晃{huànɡ( )huǎnɡ( )五、 照样子填上合适的词。(12分)
一(台)电脑 (美丽)的花朵 (仔细)地看 一( )小刀 ( )的小路 ( )地说 一( )先生 ( )的枝叶 ( )地写 一( )房子 ( )的春风 ( )地跑 一( )报纸 ( )的羽毛 ( )地跳六、 把下面词句补充完整。(10分)
1.填词。
多多( )( ) 高高( )( ) ( )( )往往 湖( )碧( ) 灯( )闪( ) 勤学( )( ) ( )( )高照2.填句子。
(1)花要叶扶,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春风暖万家。
(3)知识是我们飞向____________。
七、 选字、词填空。(5分)
进近尽
(1)我家附( )有一座新建的立交桥。
(2)农夫从中午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 )。
(3)李老师说我又( )步了。
往常 常常
(1)春天,我们( )到野外去看风景。
(2)( )我总是七点钟起床,今天我六点半就起来了。
八、 用带点的词写句子。(6分)
(1) 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默写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别忘了写上作者姓名哦。(7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十、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分)
森林里的动物
森林里住着各种鸟兽,美丽的小鹿在林子里跑着。长着一条蓬松大尾巴的狐狸从树洞里钻出来。笨重的小黑熊在密林里慢慢地走着。活泼的小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灵巧的小黄鹂站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可爱的啄木鸟不停地敲着树干,认真地寻找着小虫……
1、这段话共有_____句。(2分)
2、这段话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六种动物。(3分)
3、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里。(6分)
( )的小鹿 ( )的狐狸 ( )的小黑熊 ( )的小松鼠 ( )的小黄鹂 ( )的啄木鸟十一、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呢?请你把它介绍给大家。(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诗化地理语言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载体,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最基本的工具;语言又是一门艺术,美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生动有趣。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带有古诗词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诗情画意的地理课堂中,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目的。
1描述地理景观
在讲述“旅游景观欣赏”时,我采用了利用古诗描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方法,有些学生则和我一起念那些美丽的诗词。
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殇殇,横无际涯。(洞庭湖)
山如碧玉簪,江作青罗带。(桂林山水)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香山红叶)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长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
这样描述地理景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画面感强,学生仿佛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景色中。
2描述地理现象
在“天气与气候”部分的学习中,我曾经布置过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有关描写天气现象的诗词,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加以展示。”待到课上,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拿出了收集到的诗词资料,踊跃而自豪地展示,这同样收到了满意的教学实效。例如,描写雨的诗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描写风的诗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月春风似剪刀”、“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雪的诗词:“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天气“阴晴”的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描写“霜”的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晴”的诗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范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堂延伸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更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描述教学难点
在讲“月相”时,学生总是记不住新月、残月出现的时间,我就借用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话就勾画出了诗情画意般的景色,学生也能准确地记住各种月相出现的时间。
二、画意地理课堂
知识的展示方式很多,文字、图形、表格、声音、影像等,特别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知识的展示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尤其要注意这些方式的合理运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形式将知识呈现给学生。
1图片替代语言
在讲“世界气候和对应的自然带”时,很多学生也没有见过,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记忆是痛苦的,常常是教师描述半天学生也没有抓住自然带的特征。我从网上搜索一些相关的美图,自己也拍一些植物或者动物在课堂上展示,很多学生都在积极地寻找和讨论不同图片中的特征,而在寻找和讨论的过程中记忆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板画不能少
讲到“长江洪水灾害”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长江洪水与长江水系特征的关系,我在黑板上徒手画了一幅长江水系略图,在绘图过程中,讲述在有些年份,长江流域普遍降水,将会造成南北支流和上游同时涨水,即形成特大洪峰。在习惯了幻灯片投影图片后,突然间看到我用板图教学,学生们觉得很新颖,同时也被老师的徒手绘图能力所折服,在佩服的同时,学生们也主动拿起笔,自己画起了长江水系图,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关键词】生物教学;诗词;变革;价值取向
生物是一门现代自然科学,其基础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基本概念很多,概念之间的关系复杂,初中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生物的时代感较其他学科相比更强一些,而古诗词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朗朗上口。如果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时适量地运用一些中国脍炙人口的诗词,挖掘这些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解析其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提高师生的文学修养,并且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心理学测验表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更易接受生动、具体、直观的知识和事物,而诗词正有以上的特点。同时,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合作与交流式学习方式。在很多的诗词中正蕴含了很多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诗词佳句适时适当地应用于课堂,创设优美的生物情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诗情画意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逐渐消除学生学习生物的畏难情绪,使其学习生物的兴趣不断高涨,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如在讲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可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等优美的诗词,较好地描述了温度、光照、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分布、开花及生活等的影响,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在讲授“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时,在描述青蛙生殖求偶的过程时可以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学生就会迅速联想到在池塘边大群的雄蛙通过鸣叫来吸引雌蛙的场面,用学生所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唤起他们的注意力,便于学生知识的接受。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学疑难点或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理解,这时,如果适当运用一些诗歌,既可以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又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讲授“昆虫的生殖与发育”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是不是真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句有什么科学性的错误?能不能只更改一个字就改正这个错误那?让学生迅速的进入课堂产生疑问,自己经常念到的诗句到底哪里错了,然后在教师的讲课中自己得出答案,哦,原来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到蛹丝方尽才对啊。讲授“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时,可以运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提出疑问,为什么山上桃花开放比较晚呢?让学生在思考以后自己悟出山上温度较低,是影响桃花迟开的主要生态因子,说明环境可以影响生物。在讲授“昆虫的生殖与发育”中蝗虫对农作物危害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经常发生的蝗灾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可巧妙地运用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一首描写蝗虫的诗:“蝗虫飞呀飞,飞来就落定。落定一切都吃光,从此飞去无影踪。”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蝗灾发生时的景象,通过对该诗歌的适时运用,加深了学生对蝗灾的进一步了解。如:在讲述动物的运动与行为时,引用的《沁园春》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竞自由”,形象地描述了自然界中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运动和行为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此外,在生物课堂中适当穿插运用一些诗词,不仅能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在讲授“鸟类生殖与发育”时,可运用诗人白居易的“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这些诗句不仅描写了燕子的繁殖行为,而且还把燕子的勤劳、韧性、母爱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赞颂了伟大的母爱。再比如,在讲鸟类的保护这部分内容时亦可借用白居易的另一句诗“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些人性化的描写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再如:在讲授家蚕的生活史时,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有人指出:“以前诗人提到家蚕一生都在吐丝,可能是重点通过这个来赞美蚕的辛勤,以及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可是现在我们知道,家蚕并非一生都在吐丝,而是只在幼虫时期吐丝,虽然相对于它的一生来说,这段时间并不长,但是它在此间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却是巨大的。这就像教师一样,他们每天辛勤地工作,为了使自己的学生能掌握知识,他们不惜消耗掉毕生的精力,就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一样。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通过“蚕”让学生敢于质疑,又通过“蜡烛”让学生想到做人,从而想到自我人格的培养。
综上所述,形象生动,隽永幽长的诗词,在生物教学中适时引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探求生命科学知识和结果的过程中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而且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促使学生的生物知识正向迁移,并且能够分析和解决生物实际问题。学生从中既获得了一份生物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达到了在生物教学中点缀一点文学味,让“课本剧”化为教育诗,使生物课堂光彩照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最终达到“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理念,这也是生物科学教育所应达到的最佳境界和最高宗旨。
参考文献:
[1]卓承因.浅谈唐诗在生物教学中的美学价值[J]中学生物教学,2002.1-2:21
[2]殷庆明等.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J]中学生物教学,2006.10:31―32
[3]林建华.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生物学教学,2006.10:36―37
[4]杨守菊等.生物课堂教学应“五味”俱全[J]中学生物教学,2008.3: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