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咏梅诗

咏梅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咏梅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咏梅诗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全面揭示了咏梅成为元遗民诗人话语特征的历史文化原因与现实因素,及咏梅诗的时代特征,从而明确元遗民咏梅诗在中国咏梅诗史和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元遗民诗歌的话语特征中,咏梅诗人诗作都是数量最多的,据上表统计,有诗文别集存世的遗民诗人中,只有七人没有咏梅诗,可见其人数之多之广,咏梅诗共约六百首(初步统计有576首),比咏陶诗和咏节妇诗都多。其中周巽、贡性之、叶照等人诗作超过三十首。元遗民诗人给咏梅诗注入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咏梅不仅是元遣民诗歌的重要题材和话语特征,而且也是元代文化与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梅花成为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各种不同形态概括而言,主要经历了体物、比德与抒情三个阶段、三种形式,他们在元遗民诗歌中都有丰富具体的表现。周巽、叶颤等隐居自适的遗民诗人,大部分情形下,将梅花作为纯粹的观赏对象,着力描写其容颜姿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闲隐之情叶颐《二月江城见梅二首》其二云:

    桃杏纷纷正得时,疏梅高洁舍知几。如何万卉矫春日,犹有孤芳驻夕晖。未要板桥寻蜡屐,最宜沙路试罗衣。轻鞋小扇孤山下,绝胜逋仙踏雪归。

    春天万花竞放,一枝梅花独立斜阳之中,既独树一帜,又孤芳自赏,有点落寞,但绝无哀怨。

    周巽有咏梅诗七十三首,约占其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也是元遗民诗人中咏梅诗数量最多的一位。周巽咏梅,全面细致,《性情集》卷四有《梅树》《梅根》《梅蕊》《梅萼》等十二首分别咏歌梅树、梅花的各部分,《性情集》卷五集中描述了水边路旁、林底竹下、镜中雪里等不同环境里的梅[2],其寄托较深的《林下梅》云:“冰为肌骨玉为神,林下归来见美人。冷眼笑看千树雪,含赠一枝春。花飘萝径留芳迹,诗刻苔碑生绿尘。落日孤坟吟眺苦,倦魂犹想绕湖滨。”全诗首写梅冰清玉洁的高风韵致,接着以梅榭留香与人世沧桑对比,写诗人孤单寂寞之情。周巽还善于在对比中写梅之纯白高沽,秀丽清香,《性情集》卷六有《三香芝兰梅》《三白雪月梅》等。分别写梅之色之香。松竹梅本是以耐风霜、斗冰雪的高尚节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钦佩赞赏,其《三友松竹梅》是这样写的:“苍髯拂翠羽,有意伴腥仙。共结岁寒约,村烟望水边。仿佛一幅萧散清旷的山水画,松竹梅傲然不屈的性格较难发现。

    与叶颓、周巽等咏梅主要以体物为主不同,贡性之、梁寅、钱惟善等咏梅大都以人写梅,以梅喻人,有的歌颂梅傲雪耐寒、独立荒原的清高气节;有的称颂其孤芳自赏不与世推移的高风亮节;有的以梅自励,坚守遗民情操;有的以梅赠友。寻找精神慰藉。梅不再是纯粹的观赏对象,而是与诗人的思想情绪融为一体,如果说梅在周巽等人诗中是一种物象,那么梅在贡性之等人诗中则是含义复杂的意象。

    贡性之有咏梅诗三十八首,大多是题画之作,其《题画诗》有句云:“王郎胸次亦清奇,写尽孤山雪后枝。老我江南无俗事,为渠日日赋新诗。”王郎即元末画家王冕,可见其咏梅诗与王冕梅画有直接联系,但也能较好地反映自身思想情感,其《题画诗》:

    平生心事许谁知,不是梅花不赋诗。

    莫向西湖踏残雪,东风多在向阳枝。

    以梅写人,为历代诗家所推许。他的咏梅诗大都以梅喻人,借梅抒情,身世飘零之感,故国乡关之愁,时序变迁之叹,都以梅为媒得以尽情渲泄。其《墨梅》云;醉折东篱朵,看如隔暮烟。莫惊颜色改,不是义熙年。以梅写菊,暗含渊明不仕二姓之义,既说明自身志向,又赋与梅花新的内涵。尽管贡性之题梅诗大多为题画之作,但大都以梅喻人,梅浸透着自身情绪,或以梅之独为春先迎风斗雪,写自身高洁品格,如《画梅·影逐云边月》,或以梅独处荒原,写自身孤独寂寞之情,如《墨梅·处士门前烂漫开》,或写梅及人,如《宫梅图》:“璃楼夜寒银漏涩,满地霜华月光白。翠琴啼断梦中魂,窈窕虚窗碧纱隔。千门深锁含章宫,未许人间识春色。只愁笛里曲声衰,零落香钿点妆额。”[5_既是写梅花、写宫女,又是写自身、写当世,那深居宫廷,与世隔绝的梅花、宫女的哀怨凄凉之情何尝不是诗人自身写照。梅不仅是其生活的点缀,也是其心灵的伴侣,“眼中谁是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窑,,[。“谁画梅花便索诗,梅花应与我相知"【。贡性之大量咏梅,主要是梅花所蕴含的独立荒原,不畏霜雪,不与世推移的坚贞不屈性格与自身的理想追求,人格精神一致。

    谢应芳、戴良、陈基等的咏梅诗大都与贡性之类似,其着重点不在于描摹梅之姿容色态,而是因梅坚贞不屈性格和文化内涵与自身价值追求跟人格精神一致,因而借花写人,用花喻人。梅不是他们歌颂的主体,而只是其思想情感的载体。以梅写遗民心志,故国旧君之思是元代遗民诗人咏梅的重要内容,舒蟥《落梅歌》云:

    一枝两枝横水滨,千片万片飞早春。残香满地铺白茵,含结青子枝头新。含章菇下肌理匀,来醒香醪醇。君王宠爱恩情申,何况点缀额与唇。托根岩谷遭时屯,莓苔剥落湮红尘。碧玉柯斡共樵薪,更复扰扰来棘榛。畴昔开伴粉署宾,东风轻点泓池银。归来天上迹已陈,心肠铁石见无因。惜花长叹花下巡,见仁顿觉添酸辛。角声吹月双眉频,不知谁是调羹人。

    首先铺叙梅之姿容玉色,芳香袭人,接着笔锋一转,写香消玉陨,境遇悲惨,与深沉的国破家亡之感融为一体。少数民族遗民诗人中,丁鹤年咏梅诗最多,有十二首,其诗既继承咏梅传统,又结合自身经历和时代氛围,以梅写禅,以梅写人,反映北人南来的社会状况。其题《画梅》云:“老向江南住,梅花共岁寒。故人清兴在,踏雪几回看o.[93将身世飘零之感寓于咏梅之中。其《I临水梅》则将梅与菩提树相提并论,以梅喻禅,诗云:“疏花清有影,止水净无埃。好似菩提树,明月照镜台。”为咏梅注入了新的内涵。

    咏梅成为元代遗民诗人的重要话语特征,是其生活情怀和思想性格的反映。如果说体物与比德是元遗民诗人对前代诗歌的继承,那么咏梅诗所体现的浓重的忧伤情调、深切的故国情怀则是对咏梅诗的发展。元之前的咏梅诗,不管是体物还是抒情,托物言志之义有三:

    (一)以负霜之姿喻孤高幽人;(二)岁寒暗香浮动,不屈霜雪喻人志节不屈;(三)花姿幽独,不媚东风,不与群芳竞艳,喻志士幽人,不与世推移-l。不论何种情形,旨在以梅之高洁喻高人隐士,元遗民诗不仅以梅指隐士之高雅,更以梅写遗民情绪,故国心态。诚如梁寅所言:

    故人之德而梅有之,当乎风霜凌厉,冰雪凝泛,叶辞其条,液归其根,梅于是时纷然珠缀,嚼然玉洁,郁郁烈烈,芬芬瑟瑟,松与为俦,竹与为列,贞固之性,孰逾之哉?人之性至纯也,至粹也,灵于物而或反愧于物,以物之全其天而人自离之也…,君子者内志弗移,外好弗入,处险以夷,处闷以乐,既贞既固。惟金惟石,梅之是侣,孰谓人而不物之若耶?¨1

    意在强调梅之坚贞不屈,戴良则明确的以梅作为不屈二姓的象征,其《东山赏梅诗序》:

    花于穷阴盛寒而不与众卉争荣者,惟梅为然,盖其色能受变,香能处清,而操能立独,有仁入义士之高致。诸君以之而赏爱,宜也。虽然,使其出处去就之际,一或有戾于是梅,纵从而赏之,而是梅不为其赏矣。今夫诸君子者,固世所谓仁人义士而能受乎变,处乎独,有凌寒之态,无争荣之恩,其于是梅乃赏,友而史之者矣。

咏梅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明末清初;赏花习俗;咏花诗;士风转变

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4-0131-04

在中国文化中,赏花习俗由来已久。花卉,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引起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唏嘘盛赞,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类比联想、借物咏怀的媒介物。然同样是出游赏花,发生在明末与清初,二者的行为虽表面上存在一致性,但意味已大不相同。明代末年,文人士子受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追求现世物欲的享受,将唐宋以来出游赏花的习俗传统演绎到极致,咏花诗的内容大多表现玩赏花卉、文人雅集、宴饮赋诗之乐。清代初年,文人士子受陵谷变迁的影响,虽出游赏花之风犹炽,但出游赏花成为文人士子逃避现实、疏离清朝统治的一种方式,咏花诗的内容主要抒写诗人家国之痛与故国之思的黍离之悲。因而,看似逐色娱乐的赏花活动和赏花诗的创作,亦可作为洞察明末清初士风转变和考察遗民心态的重要途径。

一、赏花习俗与咏花诗

赏花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一件雅事。最初的赏花是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芳踪,后逐渐过渡到欣赏人工种植的花卉为主。到了隋唐时期,赏花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娱乐项目。进士放榜后,宫廷组织的“杏园探花”便是全体及第进士狂欢性的赏花活动。正是有皇家的倡导,士人也竞相效仿,寻花赏花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唐文宗时宰相舒元舆《牡丹赋并序》描绘了牡丹花花季之时长安城赏花的盛况:白宫廷至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开元天宝遗事》“裙幄”条载:“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长安城的有钱人甚至流行斗花,即“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平时不惜以千金购买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备春时之斗也”。

赏花习俗对咏花诗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催生作用。士人们在赏花之时,赋诗唱和,便创作了大量与花相关的吟咏抒怀之作。大诗人白居易不仅是个诗歌泰斗,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花痴。在他的笔下,杜鹃、牡丹、梅花、桃花、樱花、杏花、荷花、海棠等,都是吟咏的对象。不管到何处任所,他必定寻访当地的名花。“临觞有遗恨,怅望空溪口。记取花发时,期君重携手。”白居易常常约同友人一起寻访花径,有时候错失花期,便与友人相约来年再去寻觅。“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白居易甚至将花比作自己的夫人,可见其对鲜花之热爱。白居易的诗集中,咏花诗时时可见,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儿醉几场……赏自初开直至落,欢因小饮便成狂”等。

宋代,种花赏花之风比唐代更为盛行。北宋宫廷有专门的赏花宴会。《宋史》载:“宋制,尝以春秋之季仲,及圣节、郊祀、籍田礼毕,巡幸还京,凡国有大庆皆大宴,遇大灾则罢。”赏花之宴,则是春宴之外在暮春时节举行的宴饮活动。北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赏花与钓鱼、赋诗活动一起,成为固定的“赏花钓鱼之会”,每年举行。宫廷的赏花钓鱼宴会中的赋诗活动一般是由皇帝首唱,从臣依韵唱和,这极大地推动了宋代唱和诗的兴盛。如淳化二年,赋咏花诗52首;至道元年,后苑赏花,应制赋诗者达55人;庆历元年,应制赋诗者达40人,赋赏牡丹花诗140首。《宋史》艺文志有《应制赏花诗(十卷)》存目,即是北宋“赏花钓鱼之会”的诗集。郑樵《通志二十略》“艺文略第八”有《瑞花诗赋》存目,亦为北宋馆阁赏花应制之作。

宋代的赏花之风民间已很普及。各地知府则举行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棋,悉以竹筒贮水,插花钉挂,举目皆花”。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宋室南渡之后,园林建设风行,赏花活动依然兴盛。据《梦梁录》记载,杭州仲春时节,正是公子王孙、五陵年少赏心乐事之时,甚而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

宋代大量创作咏花诗的诗人亦不少。王禹偁、寇准、杨亿、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均有相关作品。宋初林逋爱梅成癖,人称“梅妻鹤子”,咏梅的诗篇名噪一时。爱国诗人陆游也爱咏梅花,在近万首的《剑南诗稿》中,咏梅诗歌就有一百四十多首。陆游“欲与梅为友”,以梅自况,故而写咏梅诗多用全力,实能为此花写出性情气魄。清人吴焯《批校剑南诗稿》评陆游是“借梅花发胸中所欲言”,“字字皆梅花知己”,虽云咏梅,实“人品亦然”。

咏梅诗范文第3篇

以中国古典艺术最为发达的唐宋来讲,王维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擅长绘画和演奏。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使王维的艺术作品别具一格。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具有优美的画境,王维的画又有独特的诗境。诗画都以“境”为旨归,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传达了相似的艺术感觉。王维本人也承认诗歌和绘画的相通,他说绘画“乃无声之箴颂(文学),亦何贱于丹青”。在讲授王维的诗歌时,我们重点解析王维诗歌中的画意,并且通过展示王维及其他山水画家的画作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造境”。

宋代是中国古典艺术形态最为成熟的一个时代,宋尚文治,设翰林画院,选拔人材的标准除了诗文论策以外,兼试绘画。同时经常以敕令形式公布画题于天下,其画题大抵引用古人诗句,使应试画人于笔墨技巧之外,兼求思想揣摩的妙合,无形中使画人兼具文人思想。这种“重文”的风气养成以后,宋、元画家多能用形象的艺术抒发诗文的涵蕴,构思入微,神趣天成,形成了绘画史上“文人画”的空前发展。当时招考的画题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落日楼头一笛风”,“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等等。这些诗句极富有形象色彩,十分适宜于表现画面。就看画作者如何表现主题,并以此评定高下。宋人的做法对我们教学的启发颇大,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摘取画面感较强的诗句,以命题作画的形式,让学生揣摩诗歌的意境,并用适当的艺术形式给予表现。

中国古典绘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曰:“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诗与画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的意境和画的形象互为表里,血脉相通,人们常说:“诗是画的内涵,画是诗的外溢”,“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正因为中国古典艺术中不同艺术形态的相通性、互补性,使得从一种艺术形态过渡到另一种艺术形态成为可能。但是这种转换也不是无条件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不同艺术形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往往是限于同一题材或同一情节。

中国古代有许多咏梅的诗词,如王安石的《咏梅》,苏轼的《西江月・咏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也有不少颂梅的图画,如宋杨补之《四梅花图》,宋马麟的《层迭冰绡图》、元王冕的《墨梅图》等等,尽管这些艺术形态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抓住了梅花的洁白、芳香、耐寒等高贵品性以隐喻那些节操高尚的人。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一书中曾把同一题材的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比较,最后他说:“诗的价值并不存在于表现抽象观念的诗行或散文诗中,而在于通过意象的美妙编织,能唤起情绪和沉思。然而,观念在这里是作为一种组织原则在发生作用的,它帮助我们在一种既是理性的,又是情感的方式中去把握整个意义。”梅花因其物性上的耐寒早发,成为中国人心目中隐喻美好品质的一种固定意象,所以这么多的艺术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梅花作为表现对象。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就选取了“梅花”这个典型的意象作为切入口,布置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的梅花诗,并且从中总结出梅花物候上的特性和气质上的独特,并且结合中国古典绘画中的梅花画,以诗配画的形式创作一副以梅为表现题材的艺术作品。这种教学设计极大的启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受到学生一致的好评。

第二、对同一内容的作品的深层次意蕴上的领悟要一致。

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为例,中国古代山水画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苏轼《题王维吴道子画》曰:“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又《题文与可墨竹》曰:“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北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将这种“得之于象外”、“荒怪轶象外”的画境提炼成一个“远”字,谓之高远、深远、平远。后北宋画家韩拙《山水纯全集》又补充了“阔远”、“迷远”和“幽远”,合称“六远”。这种“远”的画境,其实就是对有限个体、有限空间的一种超脱,让人突破山水有限的形态,将人的心灵牵向遥远,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冥合的境界。比如唐柳宗元的《渔翁》和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于表现意境的高远上。

第三、要充分考虑各种艺术形态在表达上的优劣,截长补短,臻于完善。

诗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为载体来表现外在事物,而绘画以具象性的纸笔来描摹外在事物。诗歌可以提供无限的想象,而绘画给人直观感觉。两种表现形式各有所长,亦有所短。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色调对比非常鲜明,给人以油画般的感觉。白居易《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不成眠。”构图十分巧妙,夕阳的光和萤火虫的光形成明暗的对比,宫殿和萤火虫形成大小的对比,唐明皇的“悄然”和萤火虫的飞动形成动静的对比。仿佛使人眼前出现一副垂暮老人大殿挑灯,萤虫飞动的画面。

然而,诗中的画,并不一定都能画出来。明张岱《琅缳文集・与包严介》:“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如李青莲《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故乡’有何可画?王摩诘《山路》诗:‘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尚可入画,‘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则如何入画?又《香积寺》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摩,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故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这些都说明了在诗画相互转换的过程中,由于不同艺术形态所依附的符号系统不同,从而造成转换过程中的审美效果的变化。

参考书目: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1版。

(2)虞君质《艺术概论》大中图书公司 1964

咏梅诗范文第4篇

可是这跟安徽省合肥市残疾女孩史咏梅有什么关系呢?史咏梅就是专门教寻常百姓学电脑的。

我服务我快乐

史咏梅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了。几年来,她为社会培训了2000多名电脑操作技术人才,其中有六七十岁的离退休老人,也有6岁的学龄前娃娃。很多人,走进她的培训室之前电脑连碰都没碰过,经培训不仅掌握了电脑基本操作技能,很多人还掌握了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财会电算化和网页设计等技能,在工作和生活上更加得心应手。

合肥市环卫局汽车司机孟飞迫切要求学电脑,但只有中午有时间,史咏梅答应了他,因为平时都是父亲送午饭,中午不离开培训室,可以用午休时间为他一个人单独办班。经过3个半月的学习,孟飞从“电脑盲”到熟练掌握初、中、高级电脑操作技能,增添了工作本领,如虎添翼。在教师节那天,他特意给史老师送来一束鲜花表示谢意。

年轻姑娘孙柯给史咏梅发来手机短信,感谢史老师帮助她很快掌握电脑操作技能,使她得以在电信部门招聘考试中顺利过关,现已在“114”电话查询台工作。

68岁的程运莲是卫生防疫站的退休干部,原来是个“麻将迷”。经过史咏梅“面授机宜”,她很快学会电脑操作,成了“电脑迷”。当他看到自己的帖子在网上“发表”,高兴得写了一首“诗”,“喜逢盛世赶时尚,网络世界逛一逛,学写文章又歌唱,而今最美是夕阳。”

对残疾人学电脑史咏梅更是关爱有加。杨阳因脑瘫行动不便,但特别想学电脑。史咏梅知道后,特意为杨阳刻录了一张学习光盘,送到他家。河南农村青年徐俊左手失去手指,在《江淮晨报》上呼吁,希望能有人帮助他学一门手艺。史咏梅以身说法,以自己单手操作电脑的经验,教会徐俊单手操作电脑,徐俊终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虽然被人尊敬地叫做“史老师”,史咏梅却是勤勉地做着为学员服务的工作,在服务工作中享受着快乐。

梅花香自苦寒来

史咏梅今年35岁,自幼左侧身体残疾,左手行动非常不便,左脚勉强可以行走,但走路时身体不能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她只有一只手可以操作电脑键盘。

1995年,史咏梅在四川大学的哥哥家玩时,在兄嫂帮助下学习了一些电脑基础知识。回到合肥后,她又接触了一些文字与图形处理的软件,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并萌生了以此谋生的强烈愿望。

带着这个愿望,在此后近10年的时间里,史咏梅凭借着零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自学了办公自动化的相关软件和Photshop、Coreldraw等专业的图形处理软件,还利用工作之便学会了飞腾4.0排版系统。有些图片处理软件是需要双手合力的,每当这时,史咏梅就使劲把残疾的左手放在键盘上当作重物压住键盘上的某个字母,然后用正常的右手快速完成操作。

10年寒暑,2004年6月,史咏梅的电脑培训室终于办起来了。她把它叫做“百姓学电脑”,从一开始就明确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现在,史咏梅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除了房租等费用,尚能余1000多元,生活可以自给自足。

她如愿了。

她不仅如愿了,因为面向老百姓的竭诚服务,她还获得了很多的荣誉,荣获合肥杰出创业女性、合肥市“三八红旗手”、安徽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并因在合肥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计算机第一名,被授予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咏梅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 诗歌 体会

诗歌是―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诞生得最早,普及面最广,成就也最高对整个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和渗透力。诗歌教学要充分引导学生分析诗义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炼的语言描写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的水平。诗歌教学和其它文体一样,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模式。一般说来要扣住诗歌特点,引导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而达到抒情言志的。

在小学语文的诗歌学习中,学生对诗歌的分析一般停留在表象上,未从细节上去对诗歌进行鉴赏,而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却要求有较深程度的理解。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现谈谈我对初中语文转型期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认识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中诗歌练习中的几点不同

(1)考察分值不同。小学语文的诗歌分析一般包括对原句填空和翻译课文中的诗句,多数都是课堂上讲到的内容,分值多为8-12分,初中语文的诗歌分析一般为4-6分。

(2)鉴赏内容层次不同。小学语文的诗歌分析一般为作者、体裁等较浅显的文学常识的记忆,而初中语文的诗歌分析已深入到对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难度较度较高方面的分析。

(3)鉴赏要求不同。小学语文的诗歌分析要求学生能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据此作答,而在初中语文的诗歌分析中要求学生既要能理解诗歌内容,又要能明确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所用的表现手法,诗眼对诗歌感情表达的作用等。初中语文诗歌学习中要求掌握的内容比小学时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帮助学生领会诗的意境

诗忌直露,讲究含蓄。诗主要运用形象思维,但又不排除说理,而说理也离不开形象,它常把哲理寓于形象当中。诗的语言又十分精炼,字少意多,内容又多跳跃。因此,在初中的诗歌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什么是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对形象的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就是意境。一般来说,意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客观事物,二者和谐统一,形成意境。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其客观景象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几种自然景物。但在一个游子的眼中由此而产生悲切凄凉之感,由是形成了作品特有的意境。

三、帮助学生合理补充形象

1.为什么要补充形象。诗歌的形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如对梅,诗人往往给它以高洁、凌霜傲雪的性格。但是陆游的“零落尘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写出了梅的孤傲。而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却写出梅的不争的性格。同样是咏梅,由于作者对其倾注的感情不同,梅的形象也就不同。

2.怎样补充形象。首先,用读者的直接生活经验去补充。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登山时的感受去补充,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就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过中秋时对亲人的思念。其次,通过读书、阅览所得的知识营养去补充诗歌中的空白。最后还要围绕中心,有顺序地去补充,如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时就要围绕她抒发的“愁”作具体形象的补充,便于学生理解。

(四)深入品位,推敲语言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时教师要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诸字,诗人不但赋予春雨以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也把诗人对春雨的主观感觉融恰到对春雨的描述中,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五)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读诗

读诗要用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就一首诗论一首诗收效不会很大。可拿不同的年级所学的同学们都熟悉的诗作比较,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必有好处。

1.整体比较。整体比较是对两首诗歌从时代背景、立意、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的立体的、全方位的比较。

2.局部比较。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是一种比较灵便自如的方法,根据需要进行比较。

3.平常我们以为诗是诗,文是文,是孤立的,其实不然,它们之间是相通相关的。在对学生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应该让视野开阔些,把诗与文进行比较,也许更好理解些。艺术是超越文体,超越时空、超越一切的,艺术之间是相通的。

总之,诗歌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初中语文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使学生体会到诗歌鉴赏的乐趣,让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教师教学用书》

咏梅诗范文第6篇

南 轩 松

〔唐〕李 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①。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注释:

①绵幂:即绵密,枝叶稠密而又交相覆盖。

赏析:这首诗作者塑造了松树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借物抒怀,表现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全诗先从正面歌咏松树孤高、茂盛、临风而立的高大形象,这些描写暗自透露出以孤松比喻人格美:高洁、耿介、潇洒。接着诗人从侧面烘托松树的高大苍翠,最后将树的“理想”――凌云霄,与人的理想合而为一,表现出勇往直前、自我超越的精神气概。诗歌用比兴抒情,显得浑然天成,又不失壮逸之气。

赠 从 弟①

〔汉〕刘 桢

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风③。

风声一何盛④,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⑤,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⑥,松柏有本性。

注释:

①从弟:堂弟。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堂弟的。

②亭亭:高大耸立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惨凄:即凄惨,严酷凛冽的意思。

⑥罹:遭受。

赏析:作者以松为喻,有赞美和勉励的双重意思。经受严寒的松树依然挺立端正,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思想,勉励堂弟要学习松柏,坚守情操,在劲风中傲立不倒,其实这也是作者的自比,表示他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不对险恶环境屈服。

小 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①,而今渐觉出蓬蒿②。

时人不识凌云木③,直待凌云始道高④。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苗。

②蓬蒿:蓬草,蒿草。泛指杂草。

③凌云木:指长高长大了的松树。

④待:等到。

赏析: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它借小松树成长过程中的境遇,讽喻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对于小松的未能为时人所识,表示了深深的惋惜。杜荀鹤出身寒微,科考不顺,怀才不遇。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诗句通俗平易,却很耐人寻味,从平常事物中道出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

竹――

于潜僧绿筠轩①

〔宋〕苏 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②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③!

注释:

①于潜:旧县名,在今浙江省,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 筠(yún):竹子。

②此君:指竹子。相传晋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③扬州鹤:出自《殷芸小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意思是兼得升官、发财、成仙的一种奢望。“扬州鹤”由此代指人的奢望。本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苏轼认为这是一种奢望,不可能实现,因而拿来解嘲,意思是说又赏竹子又想吃肉,哪有这种美事?

赏析: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但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抒写自如,形象生动,情趣横生。全诗议论精辟,发人深省,将“无肉”与“无竹”作比较,认为“无竹令人俗”“俗士不可医”。作者借竹颂扬于潜僧的高雅风节,批判物欲俗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操。

严郑公宅同咏竹①

〔唐〕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③,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释:

①严郑公:即严武,曾受封郑国公,是杜甫的好友。

②箨(tuò):笋衣,竹笋的外衣。

③书帙:书册外包布套,泛指书籍。

赏析: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的同题之作,写出了新竹的娟秀可爱之态:竹的绿色浓郁,映照到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晃动的竹影带来的阴凉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娟娟净”“细细香”,最见新竹的清新风致。全诗清新雅致,观察细腻,值得品味。

〔唐〕郑 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

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①,

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

绕径莎微夏荫浓②。

无赖杏花多意绪③,

数枝穿翠好相容。

注释:

①萧骚:竹子被风吹拂所发出的声音。

②莎(suō):草名。

③无赖:无奈。

赏析:这首咏竹诗,作者不去着意刻画竹子本身的形象,而是别具匠心地将其置于清新秀丽的自然环境之中,以青山、绿水、苍松、杏花等色彩鲜明的形象来衬托竹的青翠挺拔,通过声音、环境与色彩对比的描绘,更加突出竹子的清新可爱。全诗文笔清新,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梅――

赠岭上梅

〔宋〕苏 轼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赏析:诗人以品格高洁的梅花自喻,既不和“百花”一起开,也不和“行人”一起来,冷静沉着,孤高雅洁。不在梅子未成熟时就匆忙去尝青梅煮酒,而是等黄梅熟透。全诗比喻贴切,表现出作者孤高而又沉着从容的超脱胸襟。

梅花绝句

〔宋〕陆 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①,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释:

①坼(ch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赏析:赏梅是诗人陆游的酷爱,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咏梅诗词,往往借梅花的高风亮节写出诗人自己的真性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笑傲寒风的梅花的爱慕之情。前两句写梅花不畏严寒,纷繁似雪,遍开山中。后两句写梅花盛开,欣赏不尽。诗人设想希望自己化作千万个陆放翁,好尽情欣赏每一株梅花的美。从诗人别具一格的想象力可见作者的爱梅、惜梅之情,感情真切,自然动人。

梅 花

〔宋〕陈 亮

疏枝横玉瘦①,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②,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③,东君正主张④。

注释:

①疏枝:指梅花的枝条。

②变:指梅花由含苞到绽放。

③三弄:指乐曲名《梅花三弄》,其内容是歌咏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品格,因主调反复三次,故称“三弄”。

咏梅诗范文第7篇

关键字:陆游;辛派;“以诗为词”;《卜算子》;《钗头凤》

纵观宋代词坛,陆游绝不是最闪耀的那颗星。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秦观、辛弃疾……可以说,排在他前面的人有很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宋代词史上的地位,而且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位置。

一、辛派的中坚人物

辛派词人是南宋时期受辛弃疾影响而形成的一个重要流派,远承东坡而近学稼轩,代表人物有张孝祥、陆游、陈亮等人。作品继承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风格雄浑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事实上,陆游比辛弃疾年长15岁,可以说是稼轩的“前辈”,但与稼轩将平生的创作精力贯注于词相反,陆游“是有意要做诗人”,而对词心存鄙视,故他未能在词上多有建树,也没有成为辛派的先驱者。不过,我们从他的词中,还是可以看到他独特超然的意气风发。《汉宫春》云:“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在那辽阔的河滩上,峥嵘的古垒边,手缚猛虎,臂挥健鹰,这是多么畅快的一件事!而到了下阙,繁华都市下掩埋的苦难,又让词人心中郁结了悲愤之情,好在结尾“功名不信由天”,环境的变化使词人的志向更加坚定了。此词激情豪气都不输于稼轩,放翁也创造了稼轩词没有的东西,即强烈坚定的爱国情怀。“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二、对苏轼的继承和发展

明杨慎曾云:“(陆游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田同之《西苑词说》有云:“南唐北宋后,辛、陆、姜、刘渐脱《香帘》,仍存诗意。”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诗体进行全面改革,使词突破了“艳科”的传统格局。其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其中,“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两方面。陆游词诗化的表现之一是词中出现了大量诗文所用之题材,及以雅语入词。《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此词寄托了词人渴望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与诗人《示儿》、《书愤》等诗作题材相似。表现之二则是将一些诗学概念引入到了词学之中。如“郑卫之音”、“豪放”等,他对苏轼的“豪放”评价随后也成为了词作的评价标准。

此外,陆词风格多样且极具特色,有哀怨缠绵的,有寄托人生感慨的,有抒发伟大抱负的。除对苏轼有所继承外,他的清丽之作也承袭秦观,可以说,他是苏轼、秦观到辛弃疾,北宋词风到南宋词风的重要过渡人物。

三、千古绝唱的余韵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卜算子・咏梅》是陆游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首词,历来被人们奉为咏梅之佳作。词人以梅花自比,借梅花高雅的气节来表达自己孤高雅洁的品质,豁然旷达的胸襟。一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将词的寓意推向了高峰,此句也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陆游与其前妻唐婉的爱情故事一直让呜呼哀哉,究其出处,莫过于二人那对遥相应和的《钗头凤》了。“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古往今来,以《钗头凤》为曲调的词曲有很多,而唯以陆游和唐婉的被世人所记住,成了千古绝唱。面对严酷的现实,陆游无力回天,只能把一怀愁绪、一腔悲愤倾泄在于事无补的词中。时过境迁,沈园景色已异,粉壁上的诗词也了无痕迹。但这些记载着唐琬与陆游爱情绝唱的诗词,却在后世爱情的人们中间长久流传不衰。

陆游摈弃了软迷媚俗的词风,上兼苏轼、秦观,下引稼轩之奔放豪迈,以其独特的贡献在宋代词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参考文献:

[1]邹志方著:《陆游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咏梅诗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诗歌鉴赏;把握形象;品味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2-01

诗歌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感情真挚。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讲解古典诗文时,要侧重让学生在感悟、积累和运用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厚重的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多媒体结合起来更容易把握诗歌中的形象,品味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以此培养学生对歌的学习兴趣。

一、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鉴赏文学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1、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2、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方法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通过其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

(3)结合背景(或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二)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一般都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诗中的景物往往也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往往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

1、常见意象举隅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8)松,坚贞高洁。

(9)莲,“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2、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三)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1、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关注点

(1)、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

(2)、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3)、鉴赏一般物象一定要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二、诗歌的意境

意境就是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简言之,“意”就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境”就是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

(一)意境和意象

意象是单个的事物,意境是意象的组合。意境在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得尤为充分。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画时说“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讲的就是画中有境、诗中有境。

(二)意境特点与种类

意境的特点因诗歌所写的景象和抒发的感情的不同而不同。意境其实没有严格逻辑上的分类,我们可以根据诗词作品中所描绘的意境做一个大致的归类。

1、清丽柔美

2、凄迷朦胧(迷离恍惚、扑朔迷离、凄厉萧索、寂静迷蒙)

3、莽苍苍凉

4、幽深绵邈(凄清悠远、幽渺、清幽、幽远、幽美邈远、深邃高远)

5、清淡静谧(清空淡远、凄静深沉、清远平和、和谐清隽、秀丽清新、清幽宁静、明丽悠远)

6、悠闲恬静(闲淡恬美、优美隽永)

7、孤高旷远

8、雄浑阔大(刚健质朴、苍茫遒劲、雄浑苍茫、雄浑深远、壮美)

(三)品味诗歌意境的方法

1、抓住意象,把握其特征,反复揣摩。

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把握其特征,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2、要善于联想与想像。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