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含有花的诗句

含有花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含有花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含有花的诗句范文第1篇

夏到我身边

我非常喜欢夏天,因为夏天的阳光能使树木长得枝繁叶茂,能使人们成长。

在夏天里要数花儿最美,你看在池塘盛开几十朵散发着清香的荷花。真不愧是“水中君子”。就像是一个女孩在跳舞。当然描写荷花的诗句那是数不胜数,下面就是写荷花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夏天里花儿凋谢结出的夏果可是非常好吃的。比如夏天里的水果代表西瓜。西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糖和水份,是夏天里解渴的必备良药。虽然西瓜好吃,但是西瓜里面有许多的黑籽,不能吃进肚子里,所以吐起西瓜籽非常的麻烦,因为这一点人类选出了无籽西瓜。虽然,这种西瓜没有籽,但是没有有籽西瓜甜,所以我们大家还是多买有籽西瓜,少买一些无籽的西瓜。

在夏天话最多的当然是夏雨了。夏雨最大的特点来的快去的更快。比如说在上午的时候下起了倾盆大雨,可是,不过一个小时,又变成了烈日炎炎的晴天了,所以说夏天的雨是捉摸不透的。当然夏雨有时好有时坏,因为夏天的雨和太阳最能使大树生长。可是一些弱不禁风的花儿是绝对挡不住暴风雨的,所以有一些花儿就会活活的被淹死或者被雨滴打死。

在夏天的夜晚是非常美丽的。在自己家的楼顶上看布满整个天空的星星和闪闪发亮的月亮,听蝉和其他昆虫的交响曲,当然夏夜也是非常难熬了,因为晚上总是二到五只蚊子来吵你,所以夏天的夜很难入眠。

啊!我最喜欢夏天。

含有花的诗句范文第2篇

研究报告作文(一)我在去年的暑假去了南昌的植物园,令人念念不忘的是人心果、菩提树、象腿树,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人心果。

人心果是一种椭圆形的红色果实。长不过2厘米,表面上看去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可听讲解员阿姨说:"人心果的神秘之处在于它能改变人的味觉。当人食用后,再食用酸味、苦味、辣味等各种味道的食物时,会立即变为甜味,时间可持续30-50分钟。“那天,我回到家心想:为什么人心果吃进嘴里,一切都会变成甜的?

后来,我问了爸爸妈妈,他们说:”可能里面有变味的东西,具体不太明了。“于是我上网查看资料,才知道原来它含有一种变味白酶(又称神秘果素),它虽然不能真正改变食物的味道,但可以改变人的味觉,使吃过的食物感觉都是甜的。所以,人们吃过神秘果后,再吃任何食物都觉得是甜的。

看来,人心果的作用真大啊!我想下次在吃药前吃一些人心果,那该不感觉到苦啦!植物是我们的朋友,请大家不要伤害它!

研究报告作文(二)谈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句诗出自于《枫桥夜泊》,这句诗是其中前两句。作者是唐代的张继。本诗是作者张继上京考试,名落孙山后,心情沉重时写的。

原诗全文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意思是: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桥边。天空中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映着这清冷的江水。秋夜伴随着船中的作者,使他感到多么凄凉。

这是一首思乡的诗。诗人一方面写了夜泊的所见、所闻,描绘枫桥夜景,抒发了旅途寂寞的愁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作者这种见解,不仅写出了自己的情感,还写出了风景,读后使人感到悲伤。

研究报告作文(三)一问题的提出

每当我看到花的时候,就有一个疑问:花与生活又什么关系?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确定有代表性的花做为具体研究对象。

2、搜集与这些花有关的资料。

3、整理与归纳搜集到的资料。

以下是我整理后的研究情况:

昙花 具有软便去毒、清热疗喘的功效、主治大肠热症、便秘便血、肿疮、肺炎、痰中有血丝、哮喘等症、花具有强健的功效,兼治高血压及血脂肪过高等、用法:可煮水或炖赤肉服食,也可用鲜品导制调蜂蜜饮服、炖赤肉通常加米酒,与清水各半;或调加生地、淮山及决明子共享、月季 中医认为,月季味甘、性温,入肝经,有活血调经、消肿解毒之功效。由于月季花的祛瘀、行气、止痛作用明显,故常被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

含有花的诗句范文第3篇

每到隆冬,总能看到下雪。那纷纷飘坠的雪花像什么呢?有两句宋朝人写的诗,说得很生动:“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把雪花比作“玉龙”身上掉下来的鳞片,当然是有些夸张,不过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这个“玉龙”实际上就是指浮游在高空中的气团。这个气团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地上的水受热蒸发以后变成气体,随着气流的运动就跑到了天上。在从地上到天上的这段旅程,水蒸气的身躯一路都在缩小。由气态变成液态,成为一个个的小水珠子,再经过互相的交融、合并,又变成了大水滴。这些水滴在高空中呆的时间越长,升得越高,它的躯体也就变得越大、越重。这时,如果碰上气流暖和,这些水滴就形成雨降到大地。如果碰上气温变化太大,这些水蒸气还来不及形成水滴就又被迁回人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雾”。再有时天空中冷热气流发生对流,这些水滴又会变成固态,这就是冰雹。这些都不是雪。只有在冬天,它们才能变成洁白的雪花返回大地。因为冬天低空气温较低,而高空气温却比较高。这样,冷热空气就会发生对流,也就是我们说的热交换原理。水滴随着气流的上下移动而发生变化,先是在高空中变成小水珠,然后在低空中突然受冷变成雪花。这一片片的小雪花聚集在一起后,在天上形成一条条的“玉龙”,受到气流的推动就你挤我撞地斗了起来,天上待不住了,便纷纷扬扬地飘回大地,给大地铺上一层白皑皑的素装。

这便是雪花的一生。

然而它给人类的好处却还刚开始。每当雪花铺天盖地奔向大地,绿油油的麦苗便高兴地招呼道:“欢迎,欢迎,快给我们盖上一条雪被,保持地温,让我们暖暖和和地度过寒冷的冬天吧!”梅花也喜欢漫天的大雪。每当严寒冻红了鼻子的季节,梅花却在雪水的滋润下含苞待放,所以也有诗句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就是总结了梅与雪的关系。融化的雪水对生蛋的母鸡有增产作用,这是因为雪水中含有一些促使母鸡多生蛋的微量元素。

雪花就是这样往返于大地与太空之间:释放了热量就投进大地的怀抱,吸收了热量便跑到高空去遨游。这也就是为什么“下雪不冷融雪冷”的科学道理。

你了解了雪花的一生了吗?

含有花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高考 古诗鉴赏 诗歌本质 试题设计

我们都知道对于诗歌鉴赏可以用“披文入情,知人论世,感悟妙语”来概括。但是,对于古代文化知识储备极少、能力还比较缺乏的高中生而言,未免过于抽象和模糊,何况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的深邃、形象的不确定性,的确让学生普遍感到棘手,可以说,在诗歌鉴赏中,大多学生都吃尽了“苦头”。“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考试说明》的明确规定,每一年的高考都设计有诗歌鉴赏题。而每年高考此题得分都是普遍在3至5分。在每一次的复习中,学生一直都对诗歌鉴赏感到无从着手。下面我根据自己在高考复习中的一些体会,浅析诗歌鉴赏方法的突破点。

一、抓住诗歌的本质

《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毋庸质疑,诗歌的本质就是“诗言志”。即诗歌就是作者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或某种观点而抒写的一种“文章”。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字“志”,即“情感”!而诗歌赏析的难点也是把握诗歌中的情感,然而,我认为诗歌赏析的切入点恰恰就是去挖掘诗歌中表现情感的蛛丝马迹。因为任何诗人的情感抒发都是有迹可寻的,其途径不外乎两种:一为直接抒情,二为间接抒情。我们只要循着这两种方式,以特定的技巧与方法去寻找,就容易找到赏析的切入点。

二、抓住高考试题设计的特点

高考试题的设计基本是围绕“意象”、“意境”、“情感”、“手法”来设计的!而不管怎样设计题目,其实都离不开“景”与“情”,也就是说用什么景抒发什么情或思想,景(意境)有什么特点,景与情有什么内在的关系(手法)。我们抓住了这些命题的特点后,在复习诗歌鉴赏的时候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就要紧紧地围绕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手法”来理解分析诗歌。

三、抓住诗歌的“四大内容”

我这里所说的“四大内容”是指“写了什么景”、“这些景的特点是怎样的”、“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因此在鉴赏每一首诗歌时一定要弄清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样说可以应对所有的高考题目。

1.以景物为中心,初步理解诗歌意境与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凝聚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说得浅显点就是诗歌中的景物或人物。这些意象是诗歌内容依托的主体,也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就是利用这些感性的具体的形象来传情达意。而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诗词中的某些意象在长期运用过程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像“月亮”这意象就约定俗成地当作“思乡”“思亲”的代名词。像“夕阳、残阳、斜阳、日暮”就含有“伤感、凄清”的情感倾向。《文心雕龙》中提到的“神与象通”正是此意。所以读懂诗歌意象的深层内涵也就抓住了诗歌情感的关键。艾略特也曾讲过:“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意象,一个情境。这些诉诸感性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也就随之给唤引出来了。”所以,意象是留给我们赏析诗歌的首要突破点。因此在抓意象的时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那么如何抓住呢?我想主要是要抓住诗歌中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般要把握好修饰景物的词语――形容词、动词、数量词。

如李洞诗《绣岭宫词》“野棠开尽飘香玉”一句,所写的景物是“棠”,那“棠”有什么特点呢?那就要抓住“野”、“开尽”、“飘香”等修饰语,通过理解这些修饰语,我们可以懂得“棠”特点:野外的海棠花开尽凋零、飘落的花瓣如香玉般。而后再结合诗歌意象特定的蕴涵,我们也可以明白了此句诗写了花凋零后的荒凉,从而体会到了此时作者的情感是“悲愁”这个方向,为鉴赏此诗提供了很好的基调。

再如李白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两句写了“月”,用“入”和“流”两个动词来写,让我们懂得“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也让我们体会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再如杜甫诗《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诗中的“细”“微”“危”“独”形象的写出了景物特征,即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从而懂得“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进一步揭示了诗人漂泊的孤清处境。

因此,把握诗歌的景物特点是理解诗歌的“中心点”,只有抓住这个“中心点”,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以“情点”为基点,进上步理解诗歌的情感

所谓的“情点”是指诗歌中能够体现作者或诗中主人公的情感的地方。也就是说,在鉴赏诗歌时要找出表现情感的字词和诗句。直接抒情的诗歌中必有一些能集中、鲜明反映诗人情感的字词和诗句。这些字词是作者情感的浓缩和概括。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情感。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中的“愁”与“泪”,“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怆然”与“涕下”,“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中的“谈笑”,这些字词正是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地方,也正好是整篇诗词的情感脉络。再如李洞诗《绣岭宫词》“犹唱与开元太平曲”一句就是此诗的“情点”,抓住此句,就可以明白作者是借古讽今,希望社会“太平”,从而揭示当时危机重重的社会现实。

3.以手法为“妙点”,深一层了解诗歌的情感与艺术特色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象征、联想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手法”这个“妙点”来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如杜甫诗《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用手法就是借景抒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用宏阔壮大的意境来衬托诗人的孤苦伶仃;“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含蓄的吐出了胸中块垒。能很好地抓住表现手法的运用,就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把握诗情与艺术。再如郑谷诗《海棠》中“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的诗句,运用了“烘托”的手法来写出了海棠花的美,也表达出了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含有花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一、腾挪跌宕的变化美

一切艺术之美,贵在变化。

中国书法是东方特有的艺术,它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审美价值很高的艺术,主要是因为用毛笔写出的字具有线条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特点,体现了典型的变化美。

国粹京剧何曾没有变化?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中国画的笔法竟然有“十八描”,可见其变化之丰富。

中国的诗歌,自然也不乏变化之美,有起承转合的变化,有虚实的变化,有动静的变化等等。

在中国诗歌中,即使简单的一个“以景结情”的结句,也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之美。下面浅析“以景结情”的变化之美。

1.表达方式的变化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也不例外,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才能体现出诗歌的变化之美。先看下面的例子。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起句写军中宴乐弹奏琵琶。宴乐中不停地转换弹奏琵琶的曲调。可是,琵琶弹奏的内容并没有多少变化,“总是关山旧别情”。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使用了描法。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幅优美静谧的画面,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正是因为末句使用了景物描写,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读者据此会产生出各种丰富的感情:也许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是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结句的描写,是绝处生姿的一笔,使表达手法不显得单调贫乏,让诗歌具有了腾挪跌宕的变化之美,也使诗歌的意境也得到极大的拓展。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2.动静的变化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前两句是精彩动人的动作描写,是精彩的音乐演奏,当琵琶声戛然而止,诗人没有多说自己内心多么激荡起伏,却描写了一个美丽空蒙的静景,“唯见江心秋月白”,多么静谧空灵的景色,多么宁静。诗人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将动静的变化之美,彰显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再看黄裳的《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此词上片先写端午自然风光,接着使用动作描写铺叙种种风俗:尝角黍、品香蒲、戏斗草、结彩丝,竞龙舟。末尾写景,以景结情。

此词从表达方式上看,是最富变化的诗歌之一。全词有点有面,有叙有议,声与色齐作,景与情交融。前面的热闹场景和后面“以景结情”的“寂静”场面截然不同,是典型的“动静对比”。此词突出体现了变化之美,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3.视听触感的变化

视听触感等多种感觉的综合运用,也会使诗歌富有变化之美。先看下面的这首诗。

瑶?摇瑟?摇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这是一首闺怨诗,抒写别离的悲怨。起句“冰簟”点明时令是秋天,地点是闺房。着重从触觉去写。“银床”形容床之精美,从视觉去写,也表明了的身份。“梦不成”是因为相思,希望在梦中和久别的丈夫相会,但虚幻的梦境也成泡影,可见其悲苦哀怨之情。以上是叙事,次句写夜空景色,也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因为夜长不寐,好梦难成,于是在窗前仰视青空,只见万里长空,清澈澄碧,秋月在天,清辉似水,几缕白云,飘浮空际,这是一幅秋空夜月图。面对这良宵美景,这个独守空闺的,更加会感到孤寂凄清。第三句是从听觉感受来写景。在这月色朦胧的秋夜,雁声凄厉,更能勾起的无限惆怅。

结句描绘在月光照耀下的“十二楼”,表面看来纯系写景,实际上是“以景结情”。属于描写,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此词动用多种感觉,将月夜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赵彦端的《点绛唇途中逢管》: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作者久别重逢老朋友后却要分离,那种苦痛是难以表达的。他联想起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作者此时惆怅万分,因为“我是行人“,却“更送行人去”!

结句“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以景结情,将无边无际的愁苦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用凄切的寒蝉和暗淡的夕阳光将它侧面烘托出来。“寒蝉鸣”写声音,是从听觉方面写的;“斜阳暮”是色彩,是从视觉方面写的。如此通过声色交互而引起读者诸种感觉的移借,派生出无穷无尽的韵味来。

“以景结情”的变化之美,远不止这些,还有色彩的变化,空间的变化等等。

二、含蓄蕴藉的委婉美

古人云:“言有不得至于尽意,书有不得至于尽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想旁通,伏采潜发。”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也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中也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可见,古人为诗,多喜欢追求含蓄美。能够起到含蓄效果的艺术手法可谓门类众多,但“以景结情”却倍受人们推重。因为它可以创造一种意味深长、余味无穷的意境,使诗歌含蓄蕴藉,言浅意深,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含蓄蕴藉让读者于“有尽”里见“无垠”,能够拓展艺术空间,激发审美情趣。下面我们通过具体诗句来阐释“以景结情”的蕴藉美。

并?摇州?摇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烽火起云间”属于“以景结情”。这末尾的诗句究竟包含多少丰富的意蕴?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垂泪之时,烽烟忽起,边塞战事残酷。作者见到眼前此种情景,自然也会对征人产生无限同情。以景结情的含蓄蕴藉之美,可见一斑。

再看下面这首唐诗:

秋 雨 夜 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任河南尹时,当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特别寂寞冷淡。诗中多少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结句“霜叶满阶红”以景物结情,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并运用反衬手法,夜间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突出老翁的清净淡泊。“霜叶”运用双关手法,既指自然环境,又指政治风雨,诗人对政治风雨的毫不在意,政治上的心灰意冷、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全部包含在结局的景物描写之中,可见此诗结句的含蓄蕴藉之美。

三、天马行空的想象美

“含蓄蕴藉”是就诗歌“以景结情”这种表达方式作者提供的丰富意蕴而言的,空白艺术则是就在读者提供的这种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上读者产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而言的。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叫它为“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叫它为“煞声”。

空白,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候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任何种类的艺术所能直接再现的生活范围都是有限的,不管它有多么独特的风貌、范式或技巧。因此,空白艺术就不可或缺,陆机在《文赋》中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是这个意思。

“以景结情”是诗歌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典型的空白艺术,这种空白艺术给读者有意或无意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必须借助这个空间,展开理想和想象的翅膀,在诗的国度里自由翱翔,实现欣赏过程中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美感。

“以景结情”,这种空白艺术借景抒情,使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产生了表达的空白,产生“此时无情胜有情”的作用,显得意犹未尽,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们赏析一首唐诗的结尾,体会“以景结情”的空白艺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结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清丽明快的诗句,借景写情,是典型的“以景结情”式的空白艺术,给读者留下了无限丰富的联想想象的再创造空间。

诗人的惜别之情,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诗人的愉快之情,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孟浩然所去之地――扬州又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的地方,诗人的向往之情,面对未来的聚会,诗人产生的聚少散多的感慨,扬州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难道不会产生人生之无常,天地之悠悠遗憾?凡此种种不都尽包含在此结句之中?

含有花的诗句范文第6篇

桃花,阳春三月盛开。它,红中透白,白中映红,红白相衬,灿若云霞,锦绣成堆,婀娜多姿,十分妖艳,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之一。

桃花与我们民族文化关系的历史渊源很广,它在我国人民心目 中的形象很高,诚如晚唐文学家皮日休所论,桃花应为花中第一品,当做中国的国花。因此,我国古人常借其吟诗、作画、撰文,更常把爱恋的情愫,寄托于桃花,使之成为爱情的象征。名著《桃花扇》写的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香君反抗田仰夺婚,头撞地下,血溅扇面,在扇面血点上画成一枝桃花。这是把爱化为血,血化为桃花,使人在心灵深处将桃花与爱情深深融为一体的典型事例。

桃还是中国吉祥象征物之一,常被普遍作为长寿的象征。人们或以鲜果,或蒸面桃,用以祝人寿诞;人们还画一些吉祥图案,如多只蝙蝠与桃子在一起的“多福多寿图”、蝙蝠和桃子与两枚古钱在一起的“蟠桃献寿图”、桂花和桃子在一起的“贵寿无极图”等等,用于祝寿。

桃的品种繁多,其树形古朴典雅,姿态优美,花朵艳丽,满树重葩叠萼。若在庭前院后,栽种几株树桃,配植数行垂柳,桃红柳绿,相映成趣,在怡荡的春风里,欣赏着妖艳的花色,会使人觉得明媚的春光都被桃花独占了。桃之果实,肉色淡黄,汁液特多,在我国的水果中占有较高的地位,古代神话中把它誉为仙桃,食之可延年益寿。传说,这种仙桃就种在西王母的花园里,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食一枚可增寿六百年。当仙桃成熟时,西王母就邀请所有的神仙到她宫中来举行蟠桃宴会。据载,我国山西省出产的中华冬桃,每年3月开花结果,到第二年春节方能成熟。该桃果大皮薄,肉厚汁多,香甜酥脆,吃入口中如嚼冰糖,堪称桃中珍品,素有“冬仙寿桃”美誉,很值得推广栽植。

桃花,是一味大有用处的中药,其味苦性平无毒,有下泻、利尿、消积、驱瘀和镇咳的作用。我国古代《唐本草》、《本草纲目》等二十几部古医籍中都有记录。《儒门事亲》记载:有一个妇女患滑泻症数年,百治无效。有人说此症是因伤了饮食,由积滞造成的。让她取落地桃花数十萼,和入面中作饼,煨熟食之,米汤送下。过了一两个小时,即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了一个用桃花治病的传奇:有一个女子因死了丈夫,得了精神症而“发狂”。家人把她锁到屋里,夜间她把窗棂折断,爬到桃树上,把一株树上的桃花都快吃光了。到了天明,家里人发现后将她接下来,病竟然好了,医者认为这是桃花之功。中医认为,桃花的利尿、排尿效果很好,可用于治疗腹水。方法是:鲜桃花6克,水煎服,每日1-2次,连服数日,效果明显。医书介绍,桃花能医治多种疾病:久痢不愈,用桃花10-20朵,开水冲泡代茶饮;治水肿,桃花30克,水煎服;治经闭,桃花、桃仁各10克,当归15克,水煎服;治秃疮,用未开的桃花阴干,与桑椹等份研为未,调以猪油,涂敷患处;便秘时,有桃花煎服,有缓下的作用。现代医学证实,桃花中所含成分主要有山奈酚、香豆精;白桃花含有三叶豆甙,一般认为白桃花入药为好。

含有花的诗句范文第7篇

笔者认为对“乐景”的辨析是正确理解“以乐景写哀”的关键。

有人说“所谓乐景,指容易使一般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不少读者欣赏诗词时,在了解全诗感情基调是“哀”之后,一看到诗句中有“月”“花”“红”“青山”“芳草”等“赏心悦目”的美好景物就以为是“以乐景写哀”的写法了,这是对什么是“乐景”没有正确的理解的缘故。

我觉得“乐景”不仅仅是可乐之“景”,而且是作者“乐”情的流露。

一是从景与情的关系来看,有乐“景”必有乐“情”

因为景与情是不可分离的,景中有情。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在《唐诗评选》中评岑参的《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一诗中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将情景化二为一,非常强调情与景的内在结合。近人王国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看来,乐“景”中必含有乐“情”。如果只是客观的一般人都感觉到的“乐景”,而作者主观心理上并不“乐”,那么即使是读者眼里心上的乐景,也算不上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对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有人这样分析:“可以想象,鲜花绽放,小鸟欢唱,这是多么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是您看,绽放的鲜花泪聚眼角,小鸟也只是惊啼,这就突出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的深切,而读者也不得不为之动容。诗歌运用简练的文笔,采用以乐写哀的手法起到倍增其哀的效果,让读者的心灵在短时间内受到巨大撞击。”这两句有两种通行的解释,一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伤心;一是拟人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事,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不过前者是触景生情后者是移情于物,并非“以乐景写哀”。杜甫的《登楼》诗中有“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诗鉴赏辞典》里这样分析:“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这里也不过用一个“花”字,虽然花是美的景物,一般给人带来,但在诗人这里却并没有,诗人的感情并非完全受制于外界的景物,在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中,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人永远是处在主动地位的,“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会使景物为我所用,诗人表现的是自我感受,是在情绪的控制下目光与景物相触瞬间的心灵感受,在心绪烦闷悲愁时,会觉得满目春光都是恼人的,一看到花就伤心了,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去欣赏花的美,没有产生享受美的心理过程。这是触景生情,并非“以乐景写哀”。

谢灵运《登池上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被贬谪到离京城很远的海滨,心里充满苦恼和忧愁,甚至病倒,冬天闭户独居,不知春天来临,直到有一天,久病初起,打开窗子,突然看到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色,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兴奋和喜悦。“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色跳入了诗人的眼帘,他惊愕了,内心充满了兴奋和喜悦。特别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一写初春景色的名句中的“生”字“变”字,让人感到作者心里强烈的喜悦之情。那池塘边已无声无息地钻出了满地的绿色小草,园内,迎风飘舞的柳枝上,有各种小鸟在欢快婉转地啼叫着。这乐“景”中含有诗人的快乐着的“情”。但诗人的喜悦很快又被内心的哀伤所替代,“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诗人目睹春光春色,联想起“采蘩祁祁”和“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不由得倍感离家飘零不得归的凄苦和哀伤。“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这两句更加突出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怆痛。这就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二是从情与情的关系来看,有“乐”情才能“倍增其哀”

要取得“一倍增其哀”的表达效果,“乐景”就必定要有“乐”情。因为增加一倍的是诗人之哀“情”,而不是“景”,这“景”虽然读者觉得是可“乐”的客观存在,但是作为抒情对象的诗人如果不觉得“乐”,怎么能说是“一倍增其哀”的“乐景”呢。哀景哀情和乐景乐情中抒情对象的感情没有变化是不增不减的,乐景哀情中抒情对象的感情是由乐到哀的变化,眼前景物带来的快乐却无法抹去内心的哀伤,怎能不让人更加哀伤呢?王夫之说:“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矣。天物何其定哉!当吾之悲,有迎吾以悲者;当吾之愉,有迎吾以愉者焉;浅人以其褊衷而捷于相取也。当吾之悲,有未尝不可愉着焉;当吾之愉,有未尝不可悲者焉;目营于一方者之所不见也。”“故吾以知不穷于情者之言矣:其悲也,不失物之可愉者焉,虽然,不失悲也;其愉也,不失物之可悲者焉,虽然,不失愉也。”这里的“不失物之可愉者焉”,说的是外在景物带来的内心的愉悦之情。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诗鉴赏辞典》里这样分析“是以乐景写哀。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诗中只不过说“花”“红”,不能说一说到“花”字,就认为是快乐的,这不过是客观景物,却说是“乐景”,似乎太过牵强了,且这句只不过采用拟人的手法,“红”字前面用了“寂寞”来修饰,从移情于物的手法来说,不可能有“乐”情,所以这并非“乐景”。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六句写“登三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作者在字里行间和所写的画面中流露出的愉悦心情是明显的,但是由于这是作者将要离开美丽的家乡京城到宣城去任太守,心情是苦闷郁郁而哀伤的,所以这六句蕴含着愉快心情的景物描写,就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所以是不是“乐景”,首先要看诗人在所写景物中有没有“乐”情,即使是客观上是可乐的景物,如果没有“乐”情,也不能说是“乐景”。“乐景”应该是使诗人感到快乐并且已经从心里快乐着的自然景物,但必须是以哀情为底色的,是被哀情笼罩下的乐景,这样的“乐景”才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理解“以乐景写哀”,还要注意“乐”之“景”不仅指自然景物,还有壮美的景象。壮美景象的特点是巨大雄阔,壮美感给人的不是一般的愉快,而是比较强烈的愉快,是一种兴奋,是一种惊喜。这种壮美的景象和作者的哀情基调联系起来就成了“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写景的千古名句,写出一种壮阔的景象,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诗人看到眼前辽阔壮大的夜景,必会壮怀激烈,从内心里产生雄壮昂扬的喜悦之情,浦起龙说“开襟旷远”就是这个意思。刘开扬说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确实面对这样壮美的景象,诗人这是喜悦的。但从前后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在漂泊途中,写外界环境的壮阔,是显出自己的孤独无助,天地虽大,却无自己的安身之处,景色越辽阔壮丽,就越反衬出诗人孤寂悲愤的心境,这里是“以乐景写哀”。

含有花的诗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美学意义

音乐语言并不是我们一般所听到的语言,它是由声音、表达的情感组成的一种感性语言。中华民族上下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音乐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沉淀而来。人们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赞颂祖国山河的壮观,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春夏秋冬变化的感慨等,从而提高人的自身修养并且陶冶情操。它不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还具有表现中国人传统美德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愿望。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点来看民族音乐语言中蕴含的美学意义。

一、题目美

传统的民族乐器有二胡、琵琶,它们都是民间大多数人都会的音乐器材。白居易诗句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可以看出琵琶早在唐代就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音乐器材之一,生动的描绘了一个弹琵琶的女子害羞的样子、以及缓慢出现的情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方式,音乐不但可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也可以描绘不同的场景,用来呈现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就是音乐的内涵。

中国的文人居士总是言简意赅,一词一字就可以表达出一个境界。音乐的题目更是要求能够用最简单的文字将其内容诠释清楚,民族音乐中的标题就属于简单易懂,直接就阐述了音乐的思想内容。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哀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的每一句都是诗意的画境,全部是由景色构成,每一句都引发人无尽的想象,通过枯、昏、古、西、瘦六个字抒发了作者的无限哀思,用映衬的手法突出了他内心的感受。

二、内容美

民族音乐的乐曲一般都是由作家自己的感情而定的,就像是诗人做的诗一样,每一首乐曲都含有不同的情感,由于创作的人的不同,它们表达的情感就各不相同,有可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或许仕途不顺,或许情感受挫,将自己的感情用旋律来诠释,通过音乐来抒发,这就是诗词中的内容美。

《水调歌头》出自伟大的宋代诗人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曲中不但描绘出对事情的豁达,还有对不如意的乐观,种种情感交织最后诠释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14个字就将自己的现状表达得无比的清晰,从这一句就能想象出作者当时她的生活状态,能够理解她的愁是一种无尽的愁。她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但是表现力丰富,抒发了她的忧郁情怀。《别董大》是出自唐代诗人高适写的一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的景,在荒寒壮阔的环境中诗人送别自己没有找到伯乐的朋友,最后两句是自己朋友的遭遇表示感慨,但是又一扫幽怨,豪气冲天。

中国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往往是声情并茂,婉转含蓄,并且有一定的忧郁气质,把一切的生活情感挥洒得酣畅淋漓。

三、情态美

民族音乐不单单是内容丰富,而且情态也是相当的美,杨万里的《小池》就将动与静完美的结合,蜻蜓立于出淤泥而不染的小荷之上的唯美画卷;《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用两句诗就概扩了西湖周围的风景,雨茫茫,似有似无,非常的美好,再利用西施的美比喻西湖的美,美得天然不雕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故事情节生动,跌宕起伏,渔人不经意的闯入世外桃源,到后来不复得路,用细致的语言讲述了世外桃源内的人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和对世俗的不知,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在思想上为自己建立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环境。

四、思想美

思想美,在中国古代就能够体现出来。儒家思想“仁爱”就表现出中国的民族音乐的思想美,中国的古人就追求宁静而致远,静是中国文人在音乐创作中,追求闲淡、自然的美学意境,在静中体现出平和的心态,深远的追求。《梅花三弄》就能够体现出思想美的境界,主题鲜明,优美的音色,动人的旋律,文字优美,对梅花的品质进行赞美。

总结

在广阔的天之中,一切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音乐是一种最能够传递情感的交流方式,不一定要懂得全部的语言,单是通过音乐的旋律就可以听出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民族性音乐,情感丰富而真实,音乐语言会教会我们如何欣赏世界的美丽。

参考文献:

[1]王鑫. 浅谈民族音乐语言中蕴含的美学意义[J]. 黄河之声,2011.

[2]江伟. 试析音乐语言的语义学意义及美学意义[J]. 大众文艺,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