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白的诗句

李白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李白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白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李白诗歌 主导风格 豪迈奔放 飘逸若仙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天才诗人。要说盛唐诗人的诗体、个性特点、诗的风格在谁身上展现无遗,当数李白。李白的诗豪放、飘逸,艺术个性鲜明,可谓是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

一、性格方面

李白生于盛唐时,他从幼年开始,文学、奇学、百家杂学,没有一项是他没有学过的。对于他来说,有三种思想对他影响十分深刻。这三种思想是儒、道、侠。他一直都希望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而这一远大的政治理想却一直都未实现。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奋斗了一生,至死不渝的政治思想是“安社稷、济苍生”。

而道家思想对于李白来说也是深受其影响的。李白在政治上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抑郁愤懑的时候,道家的思想对他起到了主导作用。然而天才诗人李白尽管满腹诗情,满怀豪情,但是他的一生事事不得意,因此道教就会影响且伴随他一生。

三种不相容的思想在李白身上展现。在功名成就之后,拂衣而退,过着那种悠闲飘逸的生活。在仕途遇到阻碍的时候,他既非常的气愤,又具有宽大的胸怀,依然放弃仕途生活,投入田园生活。他的内心对社会非常不满,对统治阶级非常憎恶,但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对抗统治阶级的,在苦闷中,他毅然选择了放弃,开始过一种田园生活。因此,在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痛恨,也有平静和狂放,他自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正是这三种思想在他身上刻上的印痕,让他拥有了这三种思想的精华,在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诗融入了新的元素,让诗句有了更加根深蒂固的豪迈和飘逸。

诗人李白放纵不羁、豪迈的个性色彩完全体现在了他的诗中。李白那傲岸不屈、放荡不羁的个性和充满自信的心态,充分地在气势奔放、意气凌云的诗句中表现出来。《月下独酌》这一诗,体现出他的孤寂。他有才,但是无处施展才华,他对这个社会非常痛恨。他空有一腔的才华,但是,又有谁能够欣赏,又有谁会发现呢?于是,他一个人独饮,和月亮一起喝酒,只有这一轮月亮可以读懂自己的心。他无助、他寂寞、他无奈,只能把这一心情向月亮诉说。在这样的境遇下,他没有消沉,仍然表现出豪情万丈,思想仍旧放荡不羁。

二、内心情感方面

李白内心世界经常处于剧烈的矛盾冲突中,这是由于其复杂的思想性格、“功名身退”的最高理想所影响而产生的。而在李白的诗歌中这种独特的个人情感体现得非常活跃,使诗的感情强烈,富于变化。比如,《将进酒》这首诗就如同大海,刚开始风平浪静,波光粼粼,非常平静,但是,随着风动,水面上掀起了层层的波浪,再后来,风起云涌,波浪一层接一层,掀起了波涛,汹涌澎湃,最后,又陷入了异常的平静。这首诗给人的感受就是急缓相间,急中有缓,缓中有急,让读者既有感情的澎湃,也有感情的平静,这就是李白性格的体现――豪放和飘逸。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万丈,到“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借酒浇愁,情绪一落千丈,这是他受到连连的挫折的打击,思想陡然转变。 诗从头到尾运用了比兴、比喻、反衬的手法,从一开始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到政治前途出现挫折以后,由“悲”到“欢”、“乐”、“杯莫停”,诗人的情绪陡然转变,形成一个大逆转。然后,在酒酌正酣中将“与君歌一曲”表现出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诗的情感从刚开始到此时狂放至极,似乎已经结束了,开篇的“悲”相互结合,然而,最后突然又迸发出了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正是作者强烈的思想,让诗有了浓浓的情感,使诗人的思想更加情绪化。当诗人处于顺风的时候,表现出豪情壮志,当诗人处于逆风的时候,表现出借酒浇愁,对黑暗社会无比痛恨。

三、诗歌技巧

(一)李白诗歌的诗体

李白的诗作非常多,很多的诗都流传很远,就像一股涓涓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田,让人吸取它的甜美,享受作品所带给人们的精神境界。他的诗作所使用的诗体也多种多样。七古(包括七言乐府和七言诗行)和绝句是他运用最多最出色、贡献最大的诗体。当时最自由的诗体就是七古和绝句,是李白诗体的首选。

绝句的体制短小,而贵在含蓄自然。然而李白的绝句里面完完整整地表现出了那种豪爽性格、率真情感、洒脱气质,体现了那种清新飘逸的感觉,诗人畅游自然,拥抱自然,将日常琐碎生活的感悟大多数都写在他的绝句中。就像《静夜思》,这首诗就简简单单的四句,一共20个字,每个字都不多余,每个字都不能少,真的做到了言简意赅。为什么李白的诗句那么简单,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那就是因为,在他的诗中融入了感情,是他多年来对生活的体验。这首诗运用的是五言绝句,简单明了,让人感受到一气呵成。这首诗没有华丽辞藻,但是,却在世间流传很广,其原因就是融入了情,让读者产生了共鸣,使读者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思虑之情,感受到那种游子思念亲人的心情,此景此情,让人回味无穷。

又再如《宜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一诗,诗人的豪迈情怀展示得非常到位。诗歌从一开始到结束,抒发出一种浓厚的情感。特别是,诗中的那种重叠的字词,更加显示出那种情感。此外,在这首诗里表现相当突出的语言风格是自然与豪放的和谐组合。

李白的诗中总是给人以惊喜,让人看到他跳跃的思想。他的情感极其强烈,具有非常强的冲击力,让人感受到无穷的震撼。所以,当用平实的语言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时候,就用一种夸赞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比如,在《望庐山瀑布》中,他看到大好河山,心里顿生热爱之情,内心思绪澎湃,就如同汹涌的波涛。所以,就写下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情壮语,充分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再如 《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在这些诗中,更多地展现出他最纯真的思想,他内心思想澎湃,在这些诗中尽显无遗。他的思想具有飘逸性,他的性格随意和开放,这就给他的诗注入了豪放的元素,让他的诗中永远有抒l不完的激情,永远充满活力。不管是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境中,都是那么的饱满和热情,都显示出无穷的力量。

(二)李白诗歌的句法

对于李白的七言诗而言,他在诗中更多地运用了散文的格式,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就像天空漂浮的白云,思绪想到哪里,笔锋就写到哪里,根本不去考虑格式,比如《蜀道难》和《将进酒》这两首诗,它主要的格式是七言,但是里面又夹杂着很多其他格式,因此,看起来非常杂乱,就像一丛丛杂草,但是,细细读起来又觉得铿锵有力,感受到力量十足,思绪飘扬,李白豪放和飘逸的性格在诗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示。

对于近体诗而言,它对格律有很严格的规定,然而,在李白的诗中却非常少地使用对仗的句子,没有一定的格式规定,显示出自由、开放的特点,诗句非常的自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想用什么格式就用什么格式,没有严格按照诗体格式来写。他的诗非常的自在,也非常的清纯,就像出水芙蓉,透露着一种天然之美。在他的诗句中很少使用对偶句式,他的诗歌更加显示出自然飘逸、无拘无束的特点,比如,我们从小就非常熟悉的《赠汪伦》和《静夜思》等诗,它们虽然看着简单,但是蕴藏着真理在里面。这些诗非常的亲切,信手拈来,一气呵成。诗中都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背景,通过非常平凡的小事,让人感触颇深,给人无穷的回味。同样,李白的律诗也往往不拘于对偶,别有一番风味。就像五律中的《送友人》,应该用偶句的地方不用偶句,不应该用的地方偏偏用了,离别的悲痛却体会得真真切切,率性为之,语言流畅,无拘无束,行云流水,让诗歌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如此可以得出,在隋唐这个特定的时期,为李白的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其主要诗风的内在土壤的是他那洒脱不羁的气质和傲世独立的人格。而李白诗歌情感表达得十分浓烈,极富感染力,悲喜异常强烈鲜明,又都是他豪迈奔放、飘逸如仙的性格的真实写照。因此,李白的个性魅力和诗歌的风格交相辉映,放射出夺人的光彩,展现了诗歌艺术的无穷活力和朝气,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就是李白的诗歌之所以流芳百世、独一无二的原因。李白诗歌代表了唐朝的特征,是对唐朝文化的反映,也正是唐朝肥沃的土壤孕育了李白的性格,让他的诗歌彰显出无穷的魅力,给世人留下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尹爱荣.豪放飘逸 飞扬个性――论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117-118.

[2] 仝建军.谈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成因[J].考试周刊, 2011(53):32-33.

[3] 李向阳.论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2-13.

李白的诗句范文第2篇

1

现在的小学生吃的好喝的好,记忆力理所当然肯定不赖,但是真正有记忆用在学习上的又有几个人呢?

现在网上流行一些搞笑的“诗句”一般都是唐宋元明清的杰出诗人的代表作,网上现已发起投票:现代诗(也就是它(在此我不能称知那乱改名句的人为人!)们改的那些句子或诗)好还是古代诗好。崇拜李白的我怎能让李白的惊世之作和它们那些狗屁不通的杂诗相提并论呢?我立即评论:你是不是在说废话,你是谁?是李黑?你还敢和李白比???

结果可想而知我的评论惨遭网友们的破口大骂,有说那“人”就是“李黑”,还有的说它是现代诗人XXX!

恼羞成怒的我第二天来到学校,听有同学在背:望精武鸭脖 现 XXX

李白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将进酒》;豪放风格;时代文化;流派文化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编号:201129)。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著名咏酒诗篇《将进酒》,作为具有浓厚探究意义的文学作品,其在文学风格上的审美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学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是作家长期匠心独运的结晶。也正因为如此,读者往往凭着作品的语言特色,就可以辨别出是谁的作品,把握不同作家作品的风格特点。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语言特色十分鲜明,在遣词造句上富于奇特的想象,超长的夸张,高度的虚拟,在语言节奏和旋律上则奔泻急促、迸发突进、气势磅礴,这些都体现了其豪放的风格特色。而《将进酒》,就是其豪放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豪放风格的审美价值

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什么价值。雄浑刚劲的风格可以壮人胸怀,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飘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沉着含蓄的风格可以启人思力。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将进酒》豪放旷达的风格特色,也有其特定的审美价值。 段志西说:“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具有突出的狂放美特征 ,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磅礴遒劲的气势美 ,炽烈昂扬的激情美 ,和为了强化气势美、激情美而运用的奇谲的想象美、大胆的夸张美 ,从而达到了一种亦仙亦野、傲岸不羁的审美奇境。”

细看《将进酒》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认为人生虽短暂,但是人活一世,都要尽情把握享受生活每一天。下面两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它洋溢着诗人自信开朗、清高脱俗的气质――老天既然让我来到这个世界,就必定有我的用武之处。即使散尽了千金,也不过是身外之物。只要有才能,这千金还会再回来的。诗句融合着一种对生活自信豁达的态度――所以,趁着现在大家都有这份闲逸的雅致,就要烹羊宰牛大吃一顿,干掉三百杯酒。三百杯当然是个夸张的数字,体现了李白不拘泥、潇洒的特质,给诗增添了旷达的氛围。诗人虽然在当时不被重用,但是他并没有沮丧、一蹶不振,而是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对生活充满了憧憬,乐观地享受着人生,体现了其旷达而豪迈的艺术风格。

吴企明曾有这样一番评价:“诗人想落天外,用两组排比句发端,突兀惊人,以雄豪奔放的气概,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想,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群,抒发了自己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无穷感叹。”《将进酒》诗句开头两句“君不见” 运用夸张的手法,第一句突出了黄河奔流时磅礴激昂的气势,而黄河水流入大海不再回淌,就好像时光一去不复返,使人读后既有一种潇洒脱俗的情怀,又融入了青春易逝、时光如梭的悲叹。第二句用了较多颜色的词汇,如“白”、“青”、“雪”等,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年华易老、人生短促的画面。其中,“朝”和“暮”、“青”和“雪”构成了对比,早上还是一头乌丝,晚上已是雪色白发,给人视觉的冲击,更让人体会到时间的快速流淌。“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雄浑豪放,表达出时光易逝的强烈感慨。诗中之歌,乃是神来之笔,叙说古往今来,圣贤不足道,荣华不足贵,富贵功名皆成尘土。最后一层六句诗,宕开一笔,写出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反客为主,连连呼出僮儿,将‘五花马,千金裘’卖掉,换来美酒,与两位好友开怀痛饮,长醉方休。结穴处‘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端遥相呼应,总结全篇,力敌万钧。‘万古愁’,既指人生不得已之‘愁’,又指我材未用之‘愁’。只有醉酒尽欢,才能消除那深邃广袤的‘万古’之‘愁’。诗人将这种愁随美酒泻出,少了几分细腻惆怅,多了几分大气磅礴。

纵观通篇,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传达出来的大气磅礴的气势美,炽烈的激情美和新奇想象和夸张美。

二、豪放风格与时代文化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李白诗歌的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也与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李白一生经历了唐朝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六位帝王,且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隐居和求仙学道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生活培养了他对自由的热爱,对精神解放的追求,以及不愿受世俗羁绊的性格。他傲岸豪迈又蔑视世俗荣华、向往自由。因此,李白的一生是积极奋发的一生,同时又是坎坷潦倒的一生。

李白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盛唐,经济繁荣,国富民强,因此他少了杜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风格,多了豪放豁达、浪漫理想的特点。《将进酒》这首“劝酒歌”, 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三人曾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诗人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语)之际,于是《将进酒》以自由昂奋的炬火烘映出诗人那昂扬的生命。悲叹虽然不免,但悲观不是李白的性格。诗人虽然感到青春易逝,功业未成,自悲自叹,但另一方面又觉得来日方长,此生大有可为,故又自解,因而“在芸芸众生前行的旅途中留下这一首超越忧伤的千古名曲”。《将进酒》中,诗人所展现出来的悲愤激昂的人生态度和豪放不羁的艺术风格与其所处的时代互相辉映、互相映照,体现了诗歌的豪放风格与特定时代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豪放风格与流派文化

包裹在个人风格外面的,还有流派文化层。流派是一个伸缩性颇大的概念。严格地说,并不是每个作家都主动参加过一个明确的流派,但宽泛地说,又可以把大部分作家纳入已有的、相关的风格类型,从而认为某某作家属于某某流派。流派风格的多样化,往往是文学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唐代诗歌极其繁荣,很大程度上与流派纷呈关系密切,如初唐形成宫体诗派,盛唐出现王孟诗派和高岑诗派,中唐形成新乐府派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将进酒》中一开始就运用了两个气势磅礴的“君不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在诗中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

《将进酒》作为李白的浪漫主义特征的代表之一,属于以豪放飘逸风格为主导的诗派,其绽放出“豪而悲、豪而狂、豪而怒”的独特浪漫主义风格,使诗歌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虽然在文学史上,并没有明确定义李诗的流派文化。但诗人独特鲜明的文学艺术风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形成了以豪放风格为主导的流派文化。《将进酒》展现了诗人李白的独特艺术风格,以及其非凡的气概和生命的激昂。作为一个文学意义浓厚的文学作品,其豪放飘逸的文学风格具有特定的深刻的审美价值。其风格与时代文化和流派文化的密切联系,也展示了这部文学作品的深远的探究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文晶.试论李白《将进酒》一诗的气势狂放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

[2]高建山.一曲生命昂扬的歌――李白《将进酒》品读[J].现代语文,2005(11).

[3]马华.从《将进酒》看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J].中学教学参考,2010(16).

[4]吴企明.唐诗鉴赏[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李白的诗句范文第4篇

最近,笔者在教学五年级《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时,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结果也大不一样。

教法一:故事型文本解读思路——显故事之情

(1)师:在这样的季节里,一对朋友就要分别了。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并作交流,学生提出“依依惜别”。

(2)师:走进课文,体会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谁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个字,你们一起帮着我来体会体会。(“藏”字显示红色)

(学生齐读)

师:“藏”的是什么?(藏在心里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既然是“藏”,他们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联系上文谈:“有意不去触动”“一会儿……一会儿……”)

师: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欣赏风景,而是在强抑内心的情感,他们都不想让离别的时刻到来,都想让相聚的时光再延长些许。一“藏”字包含了多少深厚的心意啊!谁来读这段话?(指名读)

(3)师:往常,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干什么?(吟诗、喝酒、聊天、赏景……)

师:吟诗、喝酒、聊天、赏景,这是多么惬意、多么潇洒的事情啊!可是今天,他们却要分别了,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一份离别之情。

师:所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指名读李白的话)

师:把酒送别,情浓意厚,自由读这段话,你能读出哪些情感?(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交流)

生1:六个“您”,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生2:“夫子”,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理解”夫子”)

生3:“兄长和老师”,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师:李白敬仰的是孟浩然的什么呢?(人品与诗篇)

师:孟浩然是唐朝最早创造山水诗的诗人。你们知道他的哪些诗?(指名背诵《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

师:同学们都是听着这些诗长大的,所以李白说,您的诗篇——

生读:“誉满天下”!

师:李白不仅敬仰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曾经这样评价孟浩然:

(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指导生理解)

师:这样的孟浩然怎么不令李白敬仰,他们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如果你就是李白,现在就请你面对你的兄长与老师,说出你的敬仰之情吧!(生齐读)

师:是呀,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也许这一别就再也见不到了,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还有什么深意?(敬意、不舍与祝福),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一遍。(齐读)

师:作为知己的孟浩然当然也体会到了李白的这份情,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引读孟浩然的话)

师:孟浩然引用王维的诗,想说什么?(不管两人在哪里,我们的心在一起,像邻居一样永不分开)

师:孟浩然当然也不想和李白分别,作为兄长的他此时只是在——(安慰李白)。(再读本句)

师:除了安慰,孟浩然还有什么意思在里面?(引导体会“永世不绝”)这里不仅是说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更是说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师:是的,友谊就是这样,当心存敬意的时候,留恋之情会情不自禁衍生。

(4)出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的友情很深?(凝视)

师:他凝视的是什么?(孟浩然,船,江水)

师:你们理解“伫立”吗?(久久站立) “伫立”前面还有一个词,是——(依然),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一直目送孟浩然离去)

师:白帆渐行渐远,朋友也渐行渐远,李白的目光却未曾离开,哪怕是白帆早已消失。这目光里面是什么?请你闭上眼睛,在乐声中细细体会一下,并动笔写下你的只字片语。(学生写话)

师:让我们来听听诗人的心声。

(学生围绕留恋、回忆、祝福进行交流)

师:此时此刻,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诗句,学生齐诵)

教法二:诗歌型文本解读思路——展诗歌之意

(1)从课题入诗。在读诗时候想想,李白和朋友分别会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学生结合诗歌能很快说出“不忍心”“依依惜别”)

(2)从诗的哪些句子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学生很快找到诗的后两句)

(3)抓住诗句的重点词句感受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

①理解诗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学生:朋友远去了,李白还站在江边,如“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并能结合文本来谈)

②你觉得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如何?(学生说感情好)

李白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66-02

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学诗,无以言”。实践证明,在儿童语言、思维、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多读一些古诗文,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主题阅读”的研究、实践中,我们采用“主题诵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在诗中漫步,从而进入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

1.整合同一主题内容,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人文内涵。

在浩渺的古诗长河中,许多诗歌均以浅显含蓄的笔调,抒发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乡,或讴歌大好河山……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首送别诗,写的都是朋友离别之情,没有千言万语、千叮万嘱,只是长久伫立,翘首凝望,直到朋友远去。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尽在默默无言、翘首凝望之中。不同的作者,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借潭水抒发友人对自己感情之深;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作者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者以豪言送友,劝慰共勉之情溢于言表。送别诗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物的命运和世态人情。

同一“送别”主题,多首古诗融为一体,建构了互相联系、互相延拓的立体资源。学生整合比较,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不仅深入理解了古诗的内涵,还培养了其探究和思考的习惯。

2.整合同一诗人作品,让学生在拓展中解读诗人内心世界。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外化,是诗人用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对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情感的,具有无限美感的文本。不同时代的诗人,其诗作有着不同的特点。屈原遭逢残酷命运的打击却不屈不挠,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化作精彩的诗篇,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神话;陶渊明辞官回乡、归园田居、躬耕田亩、饮酒作诗,在田园生活中体会人生哲学,开创了田园诗派;谢灵运在山水之间发现诗意,寻找心灵的平衡,开创了山水诗派……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恬静自然;岑参的诗豪气横溢,透出阳刚之美;陆游的诗豪放,充满爱国情怀……整合同一诗人作品进行诵读,由个及类,深度拓展,由类及理,形成主题阅读的整体之效,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对诗人内心世界的解读,从而把握其写作风格。

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李白和月亮》一课时:

课前预习。孙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呈现6首李白写月亮的诗:《静夜思》《古朗月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月下独酌》《将进酒》《把酒问月》,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理解诗意。学生上网查找其他一两首李白写月亮的诗并理解。深度思考:李白为什么偏爱写月亮?结合李白的人生,找出三点原因,可以上网搜索或与父母商讨。

课上研读。谈论李白导入:你了解李白吗,说说你对李白的了解。李白有哪些别称?呈现李白6首写月亮的诗或片段,学生配乐朗诵。你还找到哪些李白写月亮的诗,分享给大家。重点研讨:李白为什么偏爱写月亮?首先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在李白创作的脍炙人口的月亮诗中:月是相思,寄托情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月是想象,启迪智慧――“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月是朋友,消解寂寞――“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月是牵挂,希冀平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秋歌》);月是陪伴,相随万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月是追求,寄托理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课后总结。李白是“月亮诗人”。李白为天而生,据说母亲怀太白金星而生李白;为月而死,传说因醉中跳入长江捞月而亡。他一生政治上不得意,怀才不遇。因而他以无限深情,向往月亮,讴歌月亮。在人世间,他遭白眼,受委屈,那什么地方是他理想的净土呢?月亮,只有月亮,才是他精神的家园,理想的乐园。播放歌曲《月之故乡》。一轮明月啊,给了诗人多少遐想,多少安慰,多少思念,多少情怀。让我们一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月之故乡》的美妙音乐中结束这堂课。这一组“李白与明月”的诗,增进了学生对诗人的了解、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3.整合同一艺术手法,让学生在品味中感悟言语的美妙。

诗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志向,但大多数作者并不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写景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等。诗词中,数字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诗句化平淡为神奇。清代陈沆即景写人,在《一字诗》中用了十个“一”:“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以数词冠物、冠人及人的动作神情,写得别有情趣。清代王士G的《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诗人在江边独钓,伴着高歌清酒,意不在“鱼”,而在一江秋色,一切烦恼忧愁大概都会随着一江秋水远逝,快意酣畅。两首诗中,数字“一”是实指,表示数量“一”;也是虚指,表示全部。数词“一”反复巧妙地入诗,使全诗于单一中又富有变化,变化中又有着复沓的韵味。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指辽阔广远的境界,“更上一层”指更高的地方。数字“千、一”用于以景喻理,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中,要高瞻远瞩,不畏艰险,努力攀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是虚数,形容白帝城至江陵路途遥远,“一日”是实指,形容时间之短。“千里”和“一日”虚实的对比,表现舟行速度之快,透露出诗人遇赦东归时的兴奋之情。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也是虚指,在诗中意为“处处”,春天到来,到处花红、柳绿、莺啼,有一种开阔之美,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三首诗都有数词“千”,都是虚指,诗人将其巧妙运用于诗句中,使得文辞生辉,情趣盎然,显示了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诵读古诗时,应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抒情方式,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归类整合,分析比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李白的诗句范文第6篇

扣题目,设问导入。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宜从题目中的“愁”字入手。这是首愁诗,古今中外的文人写过许多带有“愁”字的诗词,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如秦观的“寒鸦万点愁如海”;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它们借助一个个意象将愁有了形,有了质感,充满了情感。那么余光中的《乡愁》又是怎样的呢?它是借助哪些意象表达的?让我们一齐进入诗歌的境界。这样直接从题目入手,并适当进行扩展,之后抛下几个设问,以此导入,能顺利地进入新课。

借评价,品味导入。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我们可以借助苏轼的评价来导入。苏轼阅读、观摩王维的诗和画作之后,恰到好处地点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就把王维的诗和画作相得益彰的特点精妙地点评出来了。然后让学生找诗句,哪些诗句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学生会找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诗句。借助名人的评价导入,学生初学时就抓住了该诗最显著的特点。

依注释,助读导入。课文后面的题注有的不仅介绍诗人的生平简况,还会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等作简要介绍,抓住这些介绍我们可以明确本诗(词)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等。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题注是这样的:“此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因遭排挤,解职离京。第二年,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天姥山的诗与朋友作别。”由注释而内容,通过了解注释再学习诗的内容,从而把握诗作的背景及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即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名山大川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视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这样拾级而上,学生能顺利地读懂这首诗的思想内涵、表现手法、感彩等。

讲故事,激趣导入。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激起学生对作者的极大兴趣,由此导入。白居易是唐朝大诗人,他的诗名早有所闻。据说他十五六岁时就怀揣诗稿来到京城长安,渴望拜见大诗人、学者顾况。顾况名气太大了,来访和求见者常常门庭若市。顾况见今天来见的是个清瘦少年,带着疑问口吻问:“你是……”

“晚生姓白,名居易……”

顾况拈须笑道:“居易,居易,不过,长安米贵,‘居’下去不‘易’啊!”但当他吟哦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眼睛一亮,连连称赞“妙绝!妙绝!”改口说:“你写得这样的好诗,在长安居下去,也不难了。”作者这样的故事,自然听得大家兴趣盎然,羡慕起诗人的才情来。怀着崇敬、羡慕的心情学诗,会很快入境。

李白的诗句范文第7篇

关键词:李白;剑文化;豪逸;侠义;创新

中国古代的侠与剑不可分离,古人既有佩剑风习,也有仗剑远游的习惯,剑也成为侠义豪爽精神的象征。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出现近百次,占其全部诗作十分之一,而在李白以前的诗人中从未达到如此变化多姿的程度。李白诗中有宝剑、雄剑、长剑、倚天剑、龙剑、天钩、腰下剑、玉剑、孤剑、龙泉、玉巨剑、七道剑、青萍剑、横腰剑、莲花剑、湛卢剑、延陵剑等,而关于运用兵器的动作,更有提剑、弹剑、按剑、挺剑、学剑、挥剑、指剑、抚剑、剑歌、倚剑、剑舞等。李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剑文化进行认真学习和传承,又以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和审美眼光重新创造,使剑意象更加含蓄丰厚,焕发出新的光芒。

一、侠义精神

李白运用丰富的剑意象,创造了许多鲜活的英雄侠士形象。李白曾经对剑术十分钟情,有较长时间的学剑经历,《与韩荆州书》中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李白也常按剑而歌:“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佩剑任侠,成为李白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在形容游侠少年的非凡气概时,也常用荆轲之典来烘托。“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行二首》其一)”在《扶风豪士歌》里创造的英雄豪杰扶苏豪士的形象,“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扶风豪士豪气冲天,光明磊落,一诺千金的形象清晰可见了。青年时期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剑术和任侠之气成为了青年李白的精神标志,正因如此,才有了李白后来的“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的成长。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而他理想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其中酒诗折射出的侠义悲剧情怀以及悲剧意识,也有着对悲哀人生的深切体悟,蕴含着深刻侠义悲剧文化意蕴。

二、独特创新

李白笔下的剑意象,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剑意象的丰富内涵,又有独特的创新精神。从李白诗的创新意象看,包蕴着浓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剑”典故与“剑”传说,许多都曾被李白创造性地运用到诗篇中,如《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据《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道术者皆以吴方强盛,未可图也,惟华以为不然。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曰,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报焕书曰: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李白运用这一历史典实,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必胜信念。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独漉篇》)春秋时,干将为吴王阖闾造两剑,雄曰千将,雌曰莫邪。李白长流夜郎和江南漂泊的四年中,政治形势逐渐好转,由于唐朝很多爱国将领的努力,安史叛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不少人都在平定叛军中立了功,只有诗人却长期闲置。数年以来,一支锋利的“雄剑”――诗人自比,只能空挂墙壁,不能一试锋芒,发出阵阵不平的“龙鸣”。抒发诗人自己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倚天剑”极写自己报国的理想之大,决心之坚。另外,李白酒诗自我形象鲜明,表达感情强烈,想象力丰富,语言清新自然,明丽流畅。在其诗中所呈现出的剑文化或表现出李白个人的精神气质,或表现出李白的成长历程,或表现出李白对文人建功立I的向往,使李白的诗形成了独特的剑诗风格。

正如唐代诗人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诗中形容的那样,在唐人眼中李白的形象为“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李白爱剑习剑,终生与书剑为伴,所以在他的诗中也是剑光四射,关于剑的诗句共出现了上百次,形成了李白诗中光彩照人的剑文化。正是因为李白的这些剑诗,才使后人在李白的诗酒之外,看到了一位形象高邈、豪逸英雄般的诗仙,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领悟李白心中的侠义抱负以及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付成君.李白诗歌中“剑”意象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指向[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2]崔立根.李白诗中的剑文化[J].作家,2014.

[3]张瑞君.论李白诗歌的剑意象[J].山西大学学报,2009.

李白的诗句范文第8篇

一、利用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

例如,在讲到物体的运动的一些概念时,可用诗词《送瘟神》中的诗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由此引入运动是绝对的概念,我们脚下的地球永不停止地在运动。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一首名为《襄邑道中》的诗中写道:

“飞花两岸照晚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从后两句诗中,可引入静止是相对的概念。在这里船与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

又如陶渊明的“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可以引入运动的一些概念。

这些诗词生动、形象、有趣。这样引入物理概念,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诗词理解物理概念,可使学生思维流畅,印象深刻。

在理解特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读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

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

青云有路通。”

并作受力分析,效果极好。

又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时,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又教明月送将来。”

再如,讲到色散时,可用《菩萨蛮·大柏地》的诗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三、利用物理知识欣赏中国诗词,使学生学有所用。

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对李白的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地上霜”三字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那气势磅礴的瀑布,在诗人眼中化作银河落九天。如果没有光学知识,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太深。

再如通过学习物理,同学们知道一些时空的概念,我们再重温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人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东到江陵,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在阵阵的猿鸣声中,随着轻舟所处位置的变化,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好不令人心弛神往。朝辞白帝,暮抵江陵,这种空间运动也不照供伴随着“一日”的时间变迁吗?

四、利用物理知识鉴别中国诗词,使不徨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学习了“物态变化”一章,插入张继的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碲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