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峡译文

三峡译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三峡译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峡译文范文第1篇

2、原文: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朝代】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三峡译文范文第2篇

(一)(2016·随州)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4题。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①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②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④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⑤之若是,未必后人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

【注释】①姥(mǔ):老妇。②篚(fěi):圆形竹筐。③真草:楷书,草书。④抗:抗衡,相当。⑤耽:沉溺,沉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善鸣,求市未能得(擅长(善于))

(2)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前往(去))

(3)当举群相送耳(全(全部))

(4)使人耽之若是(假使(假如,如果))

2.“笼鹅而归”的“笼”与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C.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D.饿其体肤(《〈孟子〉两章》)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王羲之前往看鹅,心里很高兴,坚持要求把鹅买下来。

(2)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看重,都是这类情况。(“皆此类也”意译为“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亦可。)

4.下列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B.王羲之是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的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C.王羲之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

D.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2016·长沙)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

B.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解析】A.松弛/放下;B.有的人;C.佩服/名词作动词,穿戴;D.根本/本来。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之有(《公输》)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解析】A.代词,指“这种景况”;B.助词,的;C.宾语前置的标志;D.音节助词,不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啬头颅来报答陛下吗?

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①陈禾品质:有先见之明,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刚正不阿。__②进谏方式:邹忌进谏时采用讽谏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陈禾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__③开放题:赞成邹忌。原因:采用委婉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乐于接受。赞成陈禾。原因:陈禾的方式直接,让君主直接明了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

(三)(2016·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时家贫 少:年幼

(2)无不立对: 对:回答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

3.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绂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四)(2016·黄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1-5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2)属引凄异(延长)

(3)二人对酌(饮酒)

(4)越钱塘,绝长江(横渡)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三峡译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该文从语篇角度探索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指出翻译中的‘晤篇观’的重要性。“等效原则”,的指导意义,使其更好的指导语际间文化信息的传播与交际这一实践活动。

1.理论背景

1.1“等效原则”

翻译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对等的过程。翻译理论中的所有问题,都与翻译对等有关。对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等效”,即译文对目的语接受者的效果应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这是由翻译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在实践中,翻译应尽可能达到“等效”。这一原则被称作“等效原则”。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A, Nida)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概念基础便是“等效原则”。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再现原文的信息”。

后来,奈达在一本书中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在这一等效理论中,他把社会符号学原理引入翻译研究,把语言与文化看成两个密切相关的符号系统。语篇不能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对任何一个符号的解释都必须联系与之相关的其它符号,无论是在词汇语法还是修辞层面上,符号都具有意义。在翻译中,译者要考虑符号在所有这些层面上的意义,用一系列功能对等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意义。

1.2“语篇观”

“大语篇观”是指:译者在翻译任何语篇时,必须对有关语篇的文化历史等现状要有较好或至少是粗浅的了解;理解正着手翻译的原文的片断局部甚至全部时,译者要运用这一知识,密切注意该语篇涉及的有关背景知识,因为所需翻译的原文涉及的有时不只是该语篇文字字面上所涉及的点滴知识,而会波及使用该文字的国家的上下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以及当前的社会情况。

“语篇观”是指:译者在做语篇翻译时,要从语篇特征“衔接”“连贯”角度出发,充分分析其中的连接手段:照应替代省略时与体的形式排比结构与逻辑衔接等在表达整体意义上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

汉译英翻译,理解汉语原文是前提。这里的理解包括对我国语言文化等的过去和现在的理解。

2汉英语篇翻译实践

半个世纪以前的美国,出了一个根本不懂译出语而取得巨大成功的翻译家,那就是诗人庞德。他翻译的中国诗集《华夏集》在1915年发表后深受西方读者的欢迎;他译的《长千行》曾被评论家赞为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诗篇。然而,他在翻译唐诗“瞿塘堰预堆,五月不可触”时却出现了多处错误?他是这样翻译的:

You went into Ku-to-en, by the river of swirling eddies

And you have been gong five months

第一,他不知道“瞿塘”为三峡之一,“堰预堆”是其中礁石险滩的名称。译文删去二字,而成了“瞿塘峡”的地名。

第二,他不知道“五月‘’是指阴历五月,相当于阳历六月。译文译成“五个月”。

第三,他更不知道“不可触”是描绘阴历五月间江水上涨时堰预堆的危险可怕,还以为是夫妻分离不能见面。

在此不难看出:尽管庞德译作取得了诗的效果,这一点可与原诗相比,但除此之外,全面对比两诗很难找到其它对等的效果了。所以,只有对译入语拥有深厚的感性知识,与读者灵犀相通,知道如何唤起读者共鸣的译者才能取得等效。

又如:

“但单四嫂子待她的宝儿,实在已经尽了心,在没有什么缺陷。昨夭烧过一串纸钱,上午又烧了四十九卷《大悲咒》;收硷的时候,给他穿上顶新的衣裳,平日喜欢的玩意儿—一个泥人,两个小木碗,两个玻璃瓶—都放在枕头旁边。后来王九妈掐着指头仔细推敲,也终于想不出一些什么缺陷。”

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夫妇是这样翻译的:

Fourth Shan’ s wife had really done all could for her Bao’ er-nothing had been forgotten. The previous day she had burned a string ofpaper coins, thismorning she had bu ed the forty-nine books of the Incantation of Great Mer-cy, and before putting him in the coffin she had dressed him in his newest clothes and set by his pillow all the toys she liked best-a little clay figure, two small wooden bowls, two glass bottles. Though Ninth Aunt Wang reckoned carefully on her figures, even tnen she could not think of anything they had forgotten

等效原则在要求传达原文的精神实质的同时,也要求译文具有与此相适应的风格韵味,在文学翻译中尤其如此。在这篇原文中,单四嫂子那种无私的纯真的母爱,和她那一颗受了损伤的心灵的跳动,在这自然朴素的叙述中,得到了生动又传神的表现。

可以说,这段译文基本上满足了朴素自然又生动传神原文的两个特点。这种“满足”至少是通过一种途经实现的,即风格的一致与结构的一致是相符相成的:原文中对刻画人物起重要作用的一系列动作:“尽了心”、“又烧了”、“穿上”、“放在”等,在译文中也以一系列的语言结构再现出来:"had done" , "had burned" , "had dressed" , "set。

三峡译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简洁;含蕴丰厚;名言

文言文是现代白话文的基础,现代白话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占30%的比重。长期以来,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少慢费差”的现象。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大都是逐字逐句翻译分析课文、划重点词句、背实词虚词义项、做练习等。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文言文产生隔阂和畏惧,导致文言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一门学问,首先要对这门学问有强烈的兴趣。《红楼梦》里香菱学诗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学好一门学问,首先要对这门学问有强烈的兴趣。假如香菱不主动去学习,而是黛玉硬逼着她去死记硬背,那无论如何也难以学会,更谈不上出口成章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是学好一门学问的原动力。

一、挖掘文言文言简义丰的内涵

1.简洁。由于古代受书写工具和纸张的限制,人们作文时,尽可能言简义丰,用最少的字表达更多的内容,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不过一百六十六字,却写景绘声绘色,纤毫毕见,写情深沉悲凉,令人读后怦然心动。

2.含蕴丰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古人作文,不只注意言辞简洁,更追求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表达效果。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1.灵和的导入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教学处理不好难免会有些枯燥,所以,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是我首要思考的问题,导入是一节课教学的开始,生动的导入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习的热情。(1)故事导入。很多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是一个生动的故事,用生动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故事巧妙引入文章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学习《陋室铭》时,先讲写作背景,刘禹锡被贬,和州知县在半年时间,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半间。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于石碑,立在门前。学生听了故事立刻产生兴趣。(2)悬念导入。人都有好奇的心理,教学可以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在教学《三峡》一文时,我准备了一张十元的人民币,出示给学生看,问币面的背景图画是什么地方?答案是三峡中的瞿塘峡的入口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学校今年推广杜郎口模式。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就是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唤醒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够实现。在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要有有扎实的训练,保证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教师较少按照传统文言教学模式,逐字、逐词、逐句翻译文章。而是让学生将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样长期坚持,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初中文言文中自然山水的文章比例不少。我们陕南的学生能出门旅游的太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只能从书本上来了解了。例如,学习《岳阳楼记》一课时,开始播放一段《洞庭风光》,学生从录像里见识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再诵读文字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看录像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唤起了学生求知的好奇心。

4.名言积累。抓住学生喜欢诗文名句的心理,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文言名句。教师有意在课堂中多引用名言,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引用名言,在练笔本上抄录名言,名言记诵比赛,教室后边的黑板上写上名言,每周更换一次,通过对文言名句的记诵来带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5.恰当运用自然资源。我们陕南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四季分明、动植物种类众多。文言文的许多篇目写到自然景物,这对地处陕南农村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难,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即可。《童趣》一文中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戏蚊子、观草丛虫斗、鞭打蛤蟆,农村孩子大多有类似的经历。《桃花源记》中关于鸡鸣狗吠的宁静农村风光的描写,学生非常熟悉。《愚公移山》,学生对地理方位阴阳搞不清。我们学校地处大河南,与县城隔条汉江河,背后大山。上课时,在黑板上画一条汉江河,标上县城及学校、大山的位置,以河为参照物辨析学校位置在河南岸、河的右侧,再以山为参照物,辨析学校位置在山的北边,就叫做阴。以此类推,阳在河的左侧、山的南边。学生很快了解了阴阳。

三峡译文范文第5篇

在五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师生对文言文学习目标认识不清晰;主要以诵记为中心,重点强调记忆却忽略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堂上教师是主体,挨个讲知识点,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厚,甚至疲于应付等等。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经过五年的语文教学和摸索,我总结出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经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每篇文言文的导入和课堂讲解中,老师要根据需要创设情境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尽快融入课文情景中,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用图片、电影片段、音乐等。如我在讲《三峡》时,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三峡美景的图片,并根据课文内容和景象的变化配上不同的音乐,在欣赏一幅幅美景时使学生陶醉其中,兴趣盎然。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在讲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的做法是:(1)全班齐声朗读,注意生字和词语;(2)音频朗读,注意正音;(3)小组竞赛朗读,注意节奏和停顿;(4)再次播放音频朗读,注意节奏、语气、感情变化;(5)个人大声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6)全班再次齐声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应该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弃形成一定的语感。

三、自主讨论,笔译课文

现代教育模式提倡“自主、合作、创新”。在文言文教学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在翻译文言文时老师要避免逐字逐句去翻译,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同时分组时既要有优生也要有差生,每组确立组长。每组安排不同的任务,对课文进行讨论和笔译。在我的文言文课堂中班级有点“热闹”,学生都参与到课文的讨论中。每组讨论过程中,我深入每组的讨论中,讨论结束后,每组展示讨论结果。为了展示每个小组的实力,学生不得不“逼”着自己去看注释、查工具书、动脑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时刻享受到辩论的开心,同时也消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四、教学中须“授之以渔”

古语云:“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在文言文教学中,最主要的不是能背诵课文,也不是能流畅地翻译整篇课文而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比如在讲《木兰诗》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卡片,如实词卡、虚词卡、一词多义卡、通假字卡、修辞卡等。课堂上留出120分钟学生自己整理归纳。如这篇课文的修辞卡上可以分为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回环、对偶等几项分别归类,所以设计卡片进行归纳整理是交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最好方法。学生也可根据卡片寻找文言文知识的规律,这样才能学得更扎实,才能学以致用独立分析文言文。

三峡译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餐菜名;西餐菜名;文化差异;翻译原则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物产,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其中饮食颇具代表性。二者在原料种类、烹饪方法、进餐方式、菜式命名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必须得到保证。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对美味的追求也几乎达到极致。

1 中西餐菜品命名差异

1.1 中餐菜品命名的特点

1.1.1 以人名菜,以典名菜

以人名菜,以典名菜也是传统菜肴常用的命名方法,表现出谐谑之雅。麻婆豆腐、东坡肉等,就是以人名菜的例子。以典取名的例子也有不少,唐高僧慧寂为道士诵经行道时用果脯、面粉、蔬菜、竹笋制的羹汤,称为“道场羹”。

1.1.2 多采用写实的质朴方法给菜命名。

先秦时代所列菜名有牛炙、羊炙之类,以原料和烹法结合命名的较多。到了汉代,菜肴的命名大体承袭了先秦时代的格式,名称上少不了主料加烹法,一看名字便知是什么菜肴。如牛白羹、犬肝炙、鹿脯、炙鸡、鱼脍、腊兔等。到隋唐时代,菜肴命名方法有了根本的改变,以味、形、色、人名、地名、容器名入菜名的现象已很普遍,带有感彩的形容词也开始用于菜名,这与文人们关注饮食的风气以及文学发展的程度有关。如光明虾炙、贵妃红、七返膏、金铃炙、见风消、玉露团、长生粥、过门香等。宋代开始,菜肴的命名趋向质朴,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

1.2 西餐菜品命名的特点

西餐菜品例如: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 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熟食的蔬菜通常是与主菜的肉食类菜肴一同摆放在餐盘中上桌,称之为配菜。这些西餐菜品命名则相对直截了当,突出原料,虽少了艺术性,但更多了实用性。

2 中餐菜名翻译原则

菜名的翻译要跨越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想要让英美人理解并接受中国菜名,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2.1 避免文化冲突原则

中餐命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则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鲜蔬菜而已。如果将翡翠直译为emerald外国游客不仅会感到费解。

2.2 避虚就实原则

中华菜名除了其直接的所指意义外,还有的包含着丰富的联想意义,形成了菜名的又一特色。中华菜名讲究美的传递,但鉴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的联想效果,翻译中可避虚求实,采用转译或译意。例如:百鸟归巢这道菜,实际上是鸡腿、猪肉、鹌鹑蛋加上竹笋丝的组合,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表示“巢”。若要对等翻译,解释上要下一番功夫,且不符合译名的规范。因此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

2.3 音译的原则

菜名的音译在翻译实践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英译汉。中国人在接受西方饮食文化时似乎并无多大障碍,译为汉堡译为hamburger,三明治译为sandwich),可口可乐译为Coca-cola,巧克力译为chocolate能被广泛认同,相信中国的饺子译为jiaozi、豆腐译为to-fu同样会被外国游客接受。

3 中餐菜名翻译策略及方法

3.1 中餐菜名翻译策略

由于汉英语言差异很大,我们在把中餐菜名译成英文的时候,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味型等翻译出来,让客人一目了然。刀工方面如去鳞(scaled)、剥皮(skinned)、剔骨(boned)等。中国菜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ed)、切丝(shredded)、切丁(diced)等。烹饪方法分类列举如下:煲(stewed)、煮(boiled)、炖(stewed)等;煮,如煮鸡蛋(Boiled Egg);炖,如炖鸡译为Stewed Chicken。

3.2 中餐菜名翻译方法

3.2.1 中餐菜名翻译公式

公式一:主料(名称/形状)+ with + 配料(如汤汁等)如:白灵菇扣鸭掌译为 Mushrooms with Duck Feet;公式二:以烹制方法开头,如:地瓜烧肉译为Stewed Diced Pork and Sweet Potatoes;公式三:以形状或口感开头,如:脆皮鸡译为Crispy Chicken;公式四:以人名或地名命名,如:麻婆豆腐译为 Mapo Tofu or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3.2.2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直译的焦点不在原文形式,而原文词语的字面意思,即只要按字面意义(或称表层意义)去译,不管结构形式改变与否都是直译。如既能保留字面意思,又能保存原句句式,则是典型的直译。直译用在菜名中如:海南鸡饭译为Hainanese Chicken Rice,又如虾春卷译为Prown Spring Roll。

3.2.3 意译法

意译,指词语在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时根据其意思而不是根据其读音来进行翻译。以粤菜“龙虎斗”(又名龙虎凤烩)为例,此菜名若直译过来,应为dragon fights with tiger,相信无人能够知晓此为何物。其实这道菜的原料是三蛇肉(眼镜蛇、金环蛇、过树榕蛇),猫或豹狸肉及鸡丝。因此翻译时,就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而必须考虑译文的接受者,应该译出它们的所指为Cat and Three Kinds of Snakes Fricassee。

4 结论

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菜名的翻译不可以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而应是多种方法的综合体现。准确形象地把中式菜名译为英语,让外国友人在品尝我国菜肴美味的同时,还能从菜名了解中式菜肴的烹调艺术和文化内涵。因此中式菜肴名称的英译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三峡译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 互文 合叙

高考题型一直是稳中有变,其中文言文翻译的文字量和分数值一直在不断加大,高考试题对文言文翻译的强化由此可见。进行文言文翻译,要忠实于原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同时还要做到准确、通顺、明白、生动。要达到这些标准和要求,除了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的两种特殊修辞即互文、合叙。

一、互文

互文,指把本当合在一起说出的两个词语或句子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理解时需要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起来意义才完整。

如:例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个互文句,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

例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不能翻译成“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这些方位词的对举都包含了互文现象。而应译为:“木兰到各处的集市备办各种战具。”“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即为“到处叫嚣隳突”。

又如: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战争延续的时间长。

例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意思是“负者行者在路上唱着歌,在树阴下休息”。

例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者悲伤”。

例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可译为:“枝枝叶叶相互交接覆盖。”

二、合叙

合叙,也叫并提,是把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前后合并叙述,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目的是使句子紧凑,文词简洁。在叙述时,前两件事与后两件事分别对应,把本来可以用两句话叙说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如《韩非子・五蠹》:“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本来可以说成“(夏)桀暴乱而(商)汤征伐,(商)纣暴乱而(周)武征伐”,是平行的两件事,作者却合起来说。因为两件事前后对应,分别相联。又如:“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汉书・韩王信传》)句中“文种”身死,“范蠡”则是“逃亡”的。

再如:例1.《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其意为:“句读之不知,则师焉;惑之不解,则不焉。”就是说:“不知道句读的从师,不能解答疑惑的反而不从师。”

例2.《水经注・江水》(课文题《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实际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日),自非夜分不见月。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文中又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译文应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例3.《出师表》中有多个合叙的例子,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这句话的前面是把“作奸犯科者”和“为忠善者”合并在一块叙述,和与之相承搭配的后面的“刑”和“赏”合并在一块叙述。在理解它时应该分开来叙述:“作奸犯科者”论其“刑”,“为忠善者”论其“赏”。“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性行淑均”即“性淑行均”。此句译文应是:将军向宠,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三峡译文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进出口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招商引资、对外援助等各项国际贸易业务已经深入到我国各个经济领域中,频繁的国际贸易活动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商务英语翻译作为现代商务英语人才不可或缺的技能,在各个院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仍有不少毕业生在真实的商务英语翻译环境中出现错误或者误解,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如何培养深谙商务英语语言特征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英语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达到的目的。功能翻译理论的引入对完成当前的任务,对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商务英语人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指导性意义。

1.功能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翻译研究开始突破之前的文本中心论和对等翻译的局限。试图将视野拓展到译语文化的翻译上来,更多地关注译文、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的创始人赖斯将文本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信息型(informative text)、表情性(expressive text)、操作型(operative text)。她认为译者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功能对等而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能否达到语篇的特殊目的是衡量译文是否成功的标准。之后,她的学生Hans Vermeer 创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翻译的目的论。她提出翻译是一种具有特殊目的性的行为,而翻译活动面对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言,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翻译不可能在语言上做到一一对应,而是“在目的与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的语篇”。1所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动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及目的决定手段。”1功能目的论的继承者――诺德将忠诚原则引入到功能翻译理论中,由此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功能加中忠诚“的翻译。忠诚指的是通过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对原文的译文功能进行限制,使译者忠实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连个方面。根据这一原则,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全方面考虑翻译所涉及的各种因素。首先译者应充分考虑到客户所想达到的预期目的,然后再分析原文和译文读者的文化和认知差异性,最后决定在译文中采取何种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以求达到译文在译语文化语境中的交际功能。

2.传统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弊端

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是i特殊用途英语(ESP)的有机组成部分。2商务英语翻译就是从其商务目的出发,将源语言商务文本转换成相应的目标语商务文本的过程。而商务英语是涉及多个国家之间的商务贸易往来,因此商务英语翻译不仅是跨语言更是跨文化的交际过程。然而现存的培养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教育体制存在这些缺陷和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的教育模式上普遍采用这种传统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对于传统的翻译课堂来讲,从语言的较小单位开始:从字母、单词、句子、段落,最后到更大的语篇单位――篇章,逐字分析和讲解。但由于商务英语语言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单词在商务英语文本中具有特定的涵义,貌似很简单的词汇在不同的商务英语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教师尤其重视商务英语词汇的讲解和在不同的语境下的词汇的适当转换和调整,在语言层面的微观翻译技巧上加强学生翻译基本功的训练,然后让学生完成翻译练习,之后教师在词汇和句法的层面上评讲和分析学生译文的优劣之处,以“忠实”和“对等”为标准,试图让学生的的翻译能力得到进一步改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拘泥与词汇和句法微观层面的讲解,很少涉及实际应用中的不同商务英语文本类型的特点,以及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采用何种适当的翻译策略。因此学生只局限于在某篇特定的商务英语应用本中的翻译,而非同一类文本的翻译。诚然,词汇和句法的训练是提高商务翻译基本功的重要途径,但是一个优秀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仅仅具有娴熟的翻译双语转换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满足原文同译文的功能对接,才能令委托人满意。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的机会很少,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且大多数老师也缺乏商务英语翻译的实践经验,无法在课堂上展开模拟实践活动,导致翻译理论和实践脱节。

3.基于功能目的论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以上分析,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各种缺陷,而功能目的论是一种以读者为中心或者说是以目的语为导向的翻译理论,这与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对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启到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功能目的论是文本层面和文化视角内的宏观翻译指导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商务英语译者应在充分理解了委托人用意的基础上,实现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在功能上的对接,从而完成委托人的翻译用意。但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只将重点放在文本层面的分析上,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如何在语用层面和文化层面上实现功能对接。因此根据功能目的论,我国高校应采取自上而下的翻译教学模式,运用文本功能类型分析策略来分析原文,在充分领悟到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将译文与委托人的真实意图相结合。再次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译文的文本类型分析,在语用和文化层面上选择出合适的翻译策略,而具体的文本语言层面上的错误,比如某些词语的误译或漏译则是不太重要的。

而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大量的翻译实践才能成为合格译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多组织以项目为主,与各种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预测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会涉及的工作领域,积极看展各项教学实践活动。模拟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真实工作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前演练的机会,熟悉工作中的一系列流程,从而提高学生商务英语翻译的实际能力。有些重点院校为提高学生商务英语翻译的综合能力,特此开设了翻译工作坊,在谈论中进行教学。翻译合作坊指一组专门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就某一项翻译项目充分发表自己的有意见和想法,集合大家的真知灼见,在的基础上,协商出一种群体普遍都能接受的译文模式。翻译工作坊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翻译过程为导向的基于实践的研讨型教学。除此之外,高校应尽可能增加与企业的合作机会和交流,让企业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真实的翻译实践机会,通过实战演练让学生从枯燥的书本中解脱出来,与真实的商务英语翻译现状接轨,了解翻译市场的整个操作流程,为学生在毕业后成功地完成商务英语翻译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译者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合作当中进行,再加上对真实翻译材料的运用,才能够发挥最大效用。”3

另外,教师要善于引导,将不同文本的语用特征和应采用何种翻译策略阐述清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4商务英语翻译通常涉及两个或者以上的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交流,因此译者要成功地领悟到委托人的用意,并将之准确地传达给译文接受者,就必须洞悉不同国家的文化体系和民族心理特征。在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