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曹操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预习激趣,感受诗意美
我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证明:高中同学只有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时,才有可能主动地、愉快地、积极地投入学习。那么,我们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激发同学们学习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呢?我认为,应善于运用新颖独特的、以点带面的预习激趣法,可以激发这种浓厚兴趣。
比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之前,我布置了以下两道极富艺术趣味的预习题,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请列举三首我们没有学过的苏轼的古典诗词,(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并简要介绍作者在这三首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古今中外以咏古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很多,请列举三首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不一致的咏古诗。
课后,我在检查同学们的周记时,发现不少同学都认为“通过这两道预习题开阔了学习、品鉴中国古典诗词的视野”,“我们在完成这两道预习题的同时,不仅品鉴到了同一作者在不同古典诗词中所寄寓的丰富而美好的情感,还品鉴到了不同作者在同一主题的古典诗词作品中所寄寓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细细品读,感受情操美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认为:“虽然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非常多,但是有一种经典艺术却保存得非常完好,这种艺术就是中国的古典诗词;而中国的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来一直蕴含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典诗词‘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的缘故。”中国古代先民历来都非常重视对古典诗词的涵咏与诵读。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同学们反复诵读古典诗词,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他们领略中国古典诗词所特有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等美学特质,体味古典诗词中所寄予的美好情感,得到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教学曹操的《短歌行》这首乐府诗词时,我要求同学们每读一遍,就把自己在诗歌中感知到的作者情感或作者在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等美学特质记录下来。课后,我检查同学们的阅读笔记,发现很多同学每次诵读曹操的《短歌行》时,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请看下面这位同学的诵读笔记:“第一次诵读品鉴:我感受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生逢乱世却胸怀一统天下大志的豪迈气慨和忧国忧民之心:他目睹黎民百姓因战乱而颠沛流离的悲惨情景,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他渴望为天下的统一建功立业却一时难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因而发出深沉的“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二次诵读品鉴:我感知到了曹操具有求贤若渴之美德……”
三、快乐写作,展示才艺美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诸多文学作品中最具凝练美与想象美的一种精美的文学作品样式。鉴于此,教学中我注重在同学们反复阅读、深刻理解古典诗词审美意蕴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古典诗词中的诗题、诗中或者诗末等部分进行合情合理、富有文采的补白,并给同学们创设展示、交流精彩文笔的机会和平台,引导他们在缥缈的、神秘的、唯美的、虚幻的时空中与远古作者的美丽灵魂、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并在这种美妙的沟通与交流之中,展示自己的口头表达或者书面表达的艺术才能。
比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要求同学们在反复诵读这首古典诗词的基础上,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诗句,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其进行合情合理的激情演绎。结果很多同学在对其选中的诗句的补白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展示出了各自的写作技艺。
可见,引导同学们对古典诗词进行快乐、精彩的补白,不仅可以有效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思维,还可以让同学们在展示自己美丽精湛文采的同时,与老师、同学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 语文味 古典诗词 朗读 品析 穿越
程少堂先生指出:“‘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中国的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审美功能,无论是吟咏诵读还是品词论句,既有音乐美,又有文学美。可是在现实的古典诗歌教学中,要么一笔带过、浮光掠影,要么完全闲置、舍本逐末,只是要求读读背背以应付考试,以简单的作者介绍代替“知人论世”,以串讲和翻译取代了品词析句,这种没了“语文味”的课堂使得古典诗词的教学一步步陷入尴尬、低效的境地。如何还古典诗词课堂语文味?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朗读指导——变“囫囵吞枣”为“细嚼慢咽”,让古典诗词的课堂充满音韵美。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读”和“背”,导致的恶果必然是把字写错,背过就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包括读出节奏、读出缓急、读出感情。
早读课是古典诗词诵读的最好时机,可是我们听到的“书声琅琅”中有多少朗读是读准了字音并读出了感情的呢?这种只求声音洪亮不重朗读质量的“囫囵吞枣“式的朗读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词,更别说体会古典诗词中的人情美和意境美了。“读”历来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宝,它能够让学生从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而在这一项语文基本功训练中,教师的范读和导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如在讲授《春望》的时候,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无非就是:“国家破碎了山河还在,城里长满了荒草,鸟鸣花落,一片破败的景象。战火连绵,久未和家人联系,家书特别珍贵,心中忧伤白了头簪子也插不住了。”学生只能从字面上大致感受诗人的感时伤世,却无法深刻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为此,我进行了范读: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有意在“破”、“在”、“春”、“深”字上拉长音并重读,意在引发学生对“山河依旧国家却一片萧条破败,春天来临却看不到繁花似锦、春意盎然”之景的想象与对比;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和“鸟”两字最容易让人想到鸟语花香,可是在这首诗里却是“花溅泪”和“鸟惊心”,于是该两字的拉长音调是一种暗示更是一种强烈的反差,而“溅泪”和“惊心”的重读则有助于学生对花、鸟的拟人化手法的理解;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延续了三个月,足见战争之惨烈;家书胜过万金,足见对家乡和亲人是否平安的牵挂之深,“连”和“抵”的拉长音调、“三月”和“万金”的重读,可以传递这种惨烈和牵挂;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诗人感伤之情的强有力表达,动词“搔”和“不胜”的重读可以引起学生对诗人感伤之情的共鸣。
可见古典诗词的朗读,节奏的停顿和语速的快慢及字词的轻重读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二、斟词酌句——变“望文生义”为“举一反三”,让古典诗词的课堂充满语言美。
古典诗词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而能流传下来,可见它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留给后人的不仅有艺术魅力,而且有人生的魅力。可是古典诗词教学却游走在语文教学的边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教法单一且用读与默代替古诗词的斟词酌句,常见的教学流程是:读诗正音—作者简介—名句强调—串讲意思—分析思想感情—背诵默写,诗歌的教学变成了诗歌知识的教学,变成了诗歌内容的分析;诗歌作品自身的感人力量在教师自我陶醉的分析中随着横飞的唾沫星消失了,学生非但没有在教师的讲解中受到熏陶,反而增长了厌恶、反感情绪,进而排斥及逃避。
诗词是千百年来中国的百科教学之本,虽然现代诗派别纷呈,但是在艺术性、凝练性、音乐性、思想性等方面,无一达到古体诗词的高度,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抒情,都要有所领悟,必须溶进文本,斟词酌句,方能体味其中的妙笔妙味之所在。无论是余映潮老先生“解说注释—描述诗联—品析字句”式的教学思路还是胡立根老师的“物象—诗人形象—情感”式的品诗过程,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把品词析句作为古诗教学的重点,一言以蔽之,没有词句玩味的古诗词课堂是没有语文味的课堂。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何通过字斟句酌品出诗意和诗味?以下几种方法值得一试。
1.换字法,即通过更换同义字让学生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准。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绘的是钱塘湖早春充满生机的迷人景色表达诗人对早春美景的赞美之情,其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最有代表性的早春之景,这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可是由于古汉语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语法系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望文生义,把“乱”理解为“杂乱”,把“没(mò)马蹄”理解为“马蹄不见了”,不但没有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而且诗意全无。于是我试着把“乱”字改为“杂”字,把“没”字改为“盖”字,让学生读一遍:“杂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盖马蹄。”学生经过这种比较能发现“杂”是多而乱之意,而“乱”是种类繁多之意;“盖”字没有生命力,只有“遮盖”之意,而“没”能体现小草萌芽绿黄一片刚好遮过马蹄的景象,两个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早春一派生机活力之景。
2.描述法,即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如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在这几句里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如果不介绍曹操的生平和该诗的写作背景,则学生无论如何是体会不了这几句诗开阔而壮大的诗境的。为此我借助多媒体播放曹操的生平和该诗的写作背景,并展现了几幅大海的图片:有波澜壮阔的,也有风平浪静的,为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问学生:“该怎么用自己的话描述曹操的这几句诗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曹操此刻看见大海的心情是自豪的,他感觉大海的壮阔就如他的人生一样,虽变化莫测却前途不可限量。”还有的说:“曹操此时的心情是激动的,他感觉日月在大海中穿行,银河的璀璨也点缀着大海。”诗歌的意境慢慢凸显。尊重学生的体验,那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项要求。
3.比较法,即通过同一诗人不同诗的比较异同,加深对诗人和诗歌的理解。如苏轼的《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和《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同样是体现词人旷达乐观生活态度并流传千古的哲理名句,前者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后者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又如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乃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作品,前者虽然诗人此前考进士落榜,却依然豪情万丈,表现了希望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程万里的乐观和自信;后者是诗人“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字所作的,先感时,后念家,再及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怀。通过这种的比较,学生能更好理解诗词包含的深刻内容,进而再现诗词反映的厚重而广博的历史画面。
三、古今“穿越”——变“含英咀华”为“融会贯通”,让古典诗词的课堂充满人情美。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多媒体课件等都属于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要在诸因素的互动中展开。要实现这些互动,首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而打破时空的界限让学生借助古诗词与诗人古今“穿越”,就是“动”起来的一种有益尝试。
古典诗词不论是反映现实,歌咏志趣,还是抒写性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的音韵、语言的享受,更有诗人的形象和情感的熏陶。可是时空的久远,严格的格律,极少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穿越”指不受地球的时间、空间与思想的束缚,请作者“来”到现代为自己的诗歌“代言”或让学生“回”到古代与作者“对话”—这种“来”与“回”,既是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又是阅读与写作的对接。当然在“穿越”之前教师必须提出要求:(1)符合诗歌的情境,想象要合理;(2)有具体的对象,不能泛泛而谈;(3)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4)有理有据,感情真实诚恳。如学生在《读东坡诗,品人生路》中写道:“每次漫步惠州西湖,总能想像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自得与洒脱;当明月爬上窗棂,又总会托腮想象你欲乘风归去却留恋人间的矛盾与无助,今夜月圆,你与子由应该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吧?且让我为你唱一曲《我的好兄弟》,愿血浓于水的亲情都能如同你俩情比金坚!”
这种“穿越”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是开放的课堂,既能缩短学生与诗人的距离,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近诗人,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又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水平,克服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畏难情绪,训练他们的个性化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先生在《好课三味》中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录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使语文教学具有浓厚“语文味”的重要因素是课堂上要充满浓浓的情趣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情趣和氛围,需要教师营造,无论是朗读指导带来的音韵美,还是斟词酌句体验到的语言美和古今“穿越”产生的人情美,都需要老师的激情投入和知识储备,让古诗词课堂因老师自身的激情和人格魅力而更有语文味。
参考文献:
[1]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海天出版社,2006.8.
[2]李少勇.怎样读懂古典诗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8).
[3]赵红昌.读懂诗歌是鉴赏诗歌的前奏[J].学周刊·A,2011,(4).
一、结合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古诗词不仅朗朗上口,还蕴含哲理。人生处于哲学的抽象中时,无不是容纳他的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交汇和定格。多情善感的诗人用诗的语言来感叹属于他的或成或败、或喜或忧、或舒泰或穷蹙、或恢宏或卑微的人生时,都摆脱不开这维系它、制约它、影响它的时空的制约,并以交互影响,交相感应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不同的是或用瞬息即兴的交感形式,“一时花带泪,万里客凭拦”,或用抚今追昔,回首来程的追踪往昔的交感形式。而相同的是,他们都把这制约着人生的一定的时间流程和一定的空间领域,作为触绪有端的思想感情的载体,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地来观照身世,体味人生,因而最容易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从而赢得读者的共鸣和同情,往往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这些载有真情实感,真实经历和真知灼见的佳作,我们鉴赏时就需要还原其特有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
二、从诗词里面体会超凡脱俗
首先我们认识一下梅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梅从南朝开始,或在万丈冰雪铺天盖地的时候昂首怒放,清香袅袅,冰清玉洁,或在诗人墨客的笔下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梅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们心中的美神。比如我们纵观李煜在其一生前后期的词作中对春花感情的发展变化,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李煜所赏春花,颇值得玩味。请先看反映他前期生活之两首词的片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春花皆在“上苑”,京城之内,是君主李煜的居住之地。二是看花场景非同一般,是“花月正春风”,“忙杀看花人”。“正”,把浓丽无比的春景和春风得意的君王形象地勾画出来。“忙杀”,见出看花人之极高的兴致,也显示出春色之令人眼花缭乱的盛景。处于这种春色之中的李后主自有不同于常人的异样感受:“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在作者的心目中,“禁苑”的春色比人间其他任何地方都更长久,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读者可以从李后主对自然之美的艺术拥抱中看到:春花是诗人李煜的欣赏对象,同时也是君主李煜无止享受欲望的象征。
在亡国惨祸成为现实时,作者痛苦地认识到,天堂般的帝王生活已一去不复返,这时他心中的春花便如泡沫一样破灭,如幻梦一般倏然而逝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寒雨暴风的欺凌,使得林花全部凋零,这不正是在政治上彻底失败的李后主心情的生动写照么?失去了帝位的李煜,已丧失了一切。因此他笔下的落花,不是一朵两朵之渐变式的消亡,而是大地一片惨绿愁红的骤然巨变!多少词人墨客写落花,真是千姿百态,各臻其妙。而李后主之“太匆匆”的“林花谢了春红”之所以不可替代,就在于它诗化了一个以帝王之眼看落花的词人之绝望心情。在另一首《浪淘沙》中,作者将其痛失天堂生活的心境更加袒露无遗:“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残红片片,无一遗留,被疾流的江水席卷而去。“天上”与“人间”的巨大落差,道出了作者一落千丈的悲鸣,揭示着春花般的天堂生活已永远成为过去。
三、享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宏大气魄
古诗词里面蕴含的气势与气魄,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大的憧憬。曹操诗歌的鉴赏也要结合他的创作背景,否则很难准确理解曹操的情感心志。比如对《观沧海》的欣赏就需要联系曹操的特殊经历和创作背景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诗意。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为了消灭与乌桓相勾结的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和解除北方边患,率军北征乌桓。到达无终时,大雨滂沱,沿海道路不通,乌桓又扼守险要,不能进军。他采纳田畴建议,佯作撤退。在白狼山打败乌桓。袁尚被太守公孙康斩首,辽西尽平。这年九月,曹操班师回朝。这首诗就是在途中写的。
《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之所见和由此引起的联想。大海有时波澜不惊,显得十分平静。在一碧万顷中,耸立着翠绿的峰峦。虽序属三秋,但草木未凋,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统帅和诗人的曹操,在乘危蹈险之后,伫立山巅,极目远眺,也算是偷得半日清闲了。但大海和心潮的宁静是短暂的,一阵秋风吹来,霎时浊浪排空,惊涛拍岸,诗人胸中也随之掀起了万丈波涛。他让想象插上翅膀,在广阔的宇宙中翱翔。“日月之行”四句,想象是那样奇特,又是那样逼真。大海浩瀚无边,日月从海上升起,又坠入海中,不是像在大海里运行吗?月明之夜,参斗横斜,极目远望,水天相接,灿烂的银河,不是像出自大海的胸膛吗?这时候,诗人与大海完全融合在一起。他希望自己真的像大海那样,囊括宇内,包罗万象,让天下豪俊如百川归海,投入自己的怀抱。
故此,赏读此类诗词,必须从文体特点入手,分类辨体,做到知人论世、字斟句酌、品赏韵味,方可深得其中三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著名词人辛弃疾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词人在京口知府任上,时年六十五岁。下文将从题解、结构、韵辙、语言、用典五个角度,结合怀古类诗词的四个特点赏读本词。
文题上,词题中蕴含了许多值得玩味的信息。“登”字居首,“有怀”居末,意指明确,本词乃登楼词作,登楼怀古之作,文类先有归属。怀古类古典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必定和诗词作者登临的地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再看题中之“京口”,今江苏镇江。《元和郡县志》:“孙权自吴徙治丹徒,号曰京口。后徙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据考证,京口一地在三国鼎立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孙权主政京口期间,指挥周瑜联合刘备抵抗曹操南下大军,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确立了联刘抗曹的战略思想,将妹妹嫁给刘备并将荆州借给刘备。因此,可以说,京口见证了孙权年少有为的一代雄才的明君形象。文题中并未直接出现与本词企图表达的情思有关的文字,但却已暗藏玄妙于京口此地地名的缘起之中。“北固亭”,虽属地名指称,然不能不怀疑此处亦深有所指。“北固”!北固?此时的南宋偏安东南一隅,长江以北哪里还有地可固?北固一说,实在不能不让人怀疑,词人登楼之地的选择,究其原因,与“北固”一名有关。
结构上,本词过渡自然、浑然天成。上片登楼望远,感叹兴亡。下片妙用典故,怀古讽今。上片借用杜诗以眼前景作结,下片用曹操语以议论作收。上片两问两答,既写所见,又写所感。以现实的辽阔空间背景转入历史的宏大时间背景,搭建起了由触发点到感怀处的联想之桥。复杂的情感借助时空在长江滚滚的洪流中交汇得以蕴蓄。下片一叙一议,一正一侧。先叙孙权年少有为,再化用后再复引用曹操语,结尾三句,语意一贯而下,对答如流。末尾处,所怀之人终跃然纸上,然又欲言又止,用意玄妙又意旨深远。
韵辙上,本词匠心独运。本词押由求辙:韵母是ou和iou(iu),这个辙的韵母悠长柔和,适宜表现舒畅的心情,绵长的情感。本词从词作风格上属于豪放词,却一反其道不使用常见的大江东去的江阳韵辙,选用了由求韵辙,不得不怀疑,韵脚的选择已经在一开始就为结尾处的点明所咏怀之^――“孙仲谋”(韵脚ou)蕴蓄已久。可见词人用心之良苦、匠思之精巧。正因为出于押韵的需要,所以第二句“满眼风光北固楼”特意颠倒了语序,形成倒装结构,保持了韵脚的统一。
语言上,本词字字珠玑、内涵丰富。首句“何处望神州?”“神州”一词的词源考究值得深挖。神州在表意上经常意即华夏、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日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俗称“神州大地”。中土为神州,黄帝为中央天神。黄帝以土德王,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赤县和神州合称“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从以上几处最早出现“神州”一词的具体描述中,“神州”的地域范围应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包括了三山五岳的广大地域。而非仅仅指的是当时眼前所及之景,更非仅指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的东南一带。“何处望神州”字面语意则可以理解为“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中原的大好河山呢?”本句中,“何处”的追问为下旬的北固楼作答设疑,但何尝不是词人对当时南宋偏安东南,大片北方国土沦陷外族的现状一种迷惘、一种痛心的责备。尽管这种责备并未明确所指,但其中蕴蓄的感情确是微妙可感。所以本句还可以理解为“哪里还能看得到中原的大好河山啊?”作此解则应有反问之意,哀痛之情藏于语言当中。这里体现了古典诗词中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技巧。“满眼风光北固楼”字面上是所及之景,因其北固楼地点的特殊有二:1.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此处可俯瞰长江之景。2.北固亭位于京口,京口缘起与东吴孙权有关。在意脉上,既回答了前面的提问,又为下一句发起千古兴亡的感怀蓄势。因为朝代不断更迭,所有的兴亡之事一如滚滚东去的长江,而关乎词人内心触动之人确乎于当年据长江之险而坐断东南,就地怀古,其实意脉不断在为下片的用典蓄势,虽力量越来越强,但始终在极力控制其情绪。“不尽长江滚滚流”虽是视觉效果,眼之所及。但“不尽”处,既写出视线极力企图穷尽水天之间的远眺,此处观景,伫立许久,思绪的触觉由从空间上转入了时间的维度,进入到历史的追思,下片的怀古自然则水到渠成、呼之欲出。本句化用了杜诗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句,既用萧萧落木丰富了词作的意蕴,又将“来”改为“流”,虽有出于韵辙的协调性的考虑,但却将原诗中视线只能逆流而上的单向视觉角度变成了双向的视角,赋予了观察者更为广阔的时空立足点,逆可溯前朝,顺可瞻后世。历史的视角也就有了深远的内涵。
下片中,“年少万兜鍪”一句发端,直指咏怀之人。“年少”与“万”形成语意上的比照。十九岁即于帐中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凸显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中,“坐”一字带有鲜明的形象感,蕴含势不可小觑的从容和大度。“断”字透出坚决,语意为占据、割据。实则据长江御敌于外,其政权之稳固不可撼动。“战未休”语意上指当年三国鼎立期间东南战事频密,但“未休”二字并未带有战乱纷繁、生灵涂炭的贬责之意。恰恰相反,在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之际,主降派的声音成了主流意见之时,一战难求当下,“战未休”三个字,带有辛弃疾对少年英主孙权的赞颂之意、对当时朝中主降派的强烈的暗讽之情!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因为多疑,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九口。因为多疑,赤壁大战前,周瑜使反间计,令曹操疑心大起,立斩蔡、张二将,导致赤壁之战大败。因为多疑,曹操率大军与刘备军队隔汉水对峙,因刘备一方将士夜夜击鼓鸣炮,竟使其怀疑诸葛亮可能有诡计,马上将部队后撤三十里。因为多疑,他以为华佗为其治病是替关羽报仇,一代名医因此死得不明不白。
多疑而不明断,一意孤行,害人害己,真是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多疑多败。
然而,不要忘了,曹操生在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战争中的多疑,可以看作谨慎,更是一种无奈。面对像刘关张三兄弟的生死同心,想来曹操从内心而言也是羡慕的吧。作为一代枭雄,面对战火纷飞,群雄并起,如果没有曹操多疑的性子,何以步步为营,成就霸业?所谓成也多疑败也多疑,多疑让曹操赢得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
曹操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悲痛得死去活来。陈宫死后,曹操赡养其老母……他的残忍和冷酷并非本性,若他不残忍,别人就要对他残忍;他不冷酷,就战胜不了一个又一个凶险的敌人。他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战争。
曹操虽然多疑、奸诈、残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位能臣,一位有着雄心抱负的明主。
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爱才,他明明知道关羽不会背弃刘备,却不忍杀之,亲送关羽千里走单骑,任他过五关斩六将;他可以让赵子龙在军队中七进七出;他可以重金厚待曾经写过讨贼檄文辱骂自己的陈琳。正因如此,其手下将领文臣无论是桀骜不驯,还是倔强执着,甚至是奸诈狡猾,都无不心悦诚服于曹操之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曹操有才。他精于兵法,着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他擅长诗词歌赋,留下《短歌行》、《观沧海》等千古名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若不是心怀壮志、才华超群,又怎能写出如此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的文字?
难怪世人言曹孟德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一统天下”是曹操的雄心壮志,“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看似过分的做法和孤傲自夸之语,饱含着曹操一生的梦想与霸气。然而,事与愿违,曹操最终还是没来得及实现自己一生的宏愿,他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
曹操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更是时代将他推向了最前线。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个英雄。”
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有些、厌恶曹操,厌恶曹操的多疑奸诈,厌恶曹操的残忍狂妄……
有些人喜欢曹操,喜欢曹操不拘世俗的真性情,喜欢曹操不惧失败的真豪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煮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曹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有抱负的实现、有自我的不断超越的人,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生于155年7月18日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逝于220年3月15日,是十分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着名的诗词有《观沧海》,《龟虽寿》。
曹操是曹嵩之子,而其父曹嵩“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着《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不高。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着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三国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再大多数人眼里,都是奸诈的象征,就是我们说的奸雄,实际上,他是一个极有抱负心的人,曹操晚年时期所作的诗《龟虽寿》阐述了曹操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曹操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曹操一生的重大事件有很多,比如:败走华容道、赤壁之战、三战徐州、官渡之战等等,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就是赤壁之战:话说赤壁之上东风大作,波浪汹涌。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山,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忽一军指说:江南隐隐一簇帆幔,使风而来。操凭高望之。报称:皆插青龙牙旗。内中有大旗,上述先锋黄盖名字。操笑曰:公覆来降,此天助我也!来船渐近。程昱观看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曹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见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操省悟,便问:谁去止之?文聘曰:某某在水上颇熟,原请一往。言毕,跳下小船,用手一指,十数只巡船,随文聘船出。聘立于船头,大叫:丞相钧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抛住。众军起喝:快下了篷!言未绝,弓弦响处,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船上大乱,各自奔回。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炎涨天。二十只火船,装入水寨,操寨中船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驾舟,冒烟突火,来寻曹操。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小船,已自着了。张辽与十数人保护曹操,飞奔岸口。黄盖望见穿绛红袍者下船,料是曹操,乃催船速进,手提利刃,高声大叫:操贼休走!黄盖在此!操叫苦连声。张辽拈弓搭箭,觑着黄盖较近,一箭射去。此时风声正大,黄盖在火光中,哪里听得弓弦响?正中肩窝,翻身落水。
在文章的最后,来欣赏一首曹操的《短歌行》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1、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使之引发思考,同时这也是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老生常谈的现象,改变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单调落后的现象,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首先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每首诗歌的教学,先让同学们从聆听名家配音朗诵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吟诵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正如古人所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其次在吟诵诗歌的同时,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点评,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吮吸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把同学们带入图书馆,让他们与好书为友,以诗词为友,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阅读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比如说教学进入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意境,帮助学生领悟浪漫主义理想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借助图书馆,讨论解决“东汉婚俗”、“七夕节”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师说》认为: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问题的人。那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解释疑惑问题?如何当好引导者与合作者?《论语侍坐》给了我们启迪,孔子让每位学生言志,给予每个人畅所欲言的机会。现代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的教学课堂,教师进行作品背景介绍后,将课堂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他们了解的文学作品及文学作品中对曹操的认识,畅谈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达到赏析诗歌的目的,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有的学生说“曹操是真英雄,不是奸雄”。有的学生说“曹操是位出色的诗人,不当丞相,做一个自由诗人多好”。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基础。课堂是开发潜能、培养智能、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使语文课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诗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诗文的赏析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配合教学,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想法,举办一个“诗词知识”竞赛。让学生们进入备战状态,分组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经过一系列的比赛,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加鼓舞了学生的士气,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的热情。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她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研究、探索这一文化经典中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需要,是培养一代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4、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下联:握一支粉笔,授孔孟老庄学问
上联:论学问,四书五经样样通晓
下联:讲口才,三言两语句句精妙
上联:诗词歌赋尽显雅士风度
下联:语段篇章全显中华文明
上联:学富五车,通晓诗书礼易
下联:才高八斗,熟习琴棋书画
上联:讲关系,伯仲叔季样样通
下联:说人物,旦末净丑个个明
上联:品明月,叙情怀,吟诗作赋
下联:沐清风,讲人生,谈古论今
上联:汉语兴衰存乎汝心
下联:民族荣辱永在尔怀
上联:评得失,四大名着显精妙
下联:论善恶,八方美文蕴雄奇
上联:朝花夕拾,秋月春风莫等闲
下联:古训今闻,宋词元曲要记牢
上联:曹操曹丕曹植,为建安文学增色
下联:苏洵苏轼苏辙,给唐宋诗词添彩
上联:思如泉涌,诗文交融培奇葩
下联:笔私蛇走,字句连接谋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