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东郭先生和狼

东郭先生和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东郭先生和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东郭先生和狼范文第1篇

一天,他要去一位老师家,路上,又碰到了一只狼,这次,他没那么傻,突然,东郭先生想到一个好办法。

他转过身去,学了一阵枪声,再转过去对狼说:“这个地方的猎人特多,你先钻到这个袋子里躲躲吧!”狼知道东郭先生怕它,便毫不犹豫的钻了进去,东郭先生连忙把袋子扎紧。

走了一会儿,狼有些不耐烦,大叫道:“你要带我去哪?”东郭先生笑着说:“啊哈!我要吧你送到一家肉店,换一点钱买书,哈哈狼可气坏了,开始咬袋子,东郭先生可害怕了!

东郭先生和狼范文第2篇

吉林双辽第一小学 六年

高炜?

自从东郭先生上次进京赶考没能成功,于是他这次准备的相当充分。

东郭先生和狼范文第3篇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以别人做为榜样,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人的一生中谁不会犯一两个小错误呢?况且古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有人因为善良而自足,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十足的好人,可能你已经认识错了。首先认为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好人的人已经错了第一步了。下象棋就是这个道理,第一步走错了有可能全盘皆输,也有可能你会越战越勇,但那些都是有可能,万一没有哪个可能呢?

善意是一个名词,但就是因为这个名词许多人因此而成名,有的人也因为它差点丢掉了小命当然这是严重的说法。虽然你的善意不会使你一失足便成千古恨,但是总留下那么一些潜在的伤害,刺痛着心灵。就像有的地方因为地震波的冲击致使地面摇晃了一小下,但也能成为人们惊慌的原因。善意呢,错误的善意有可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别看善意是一个名词,但处理不必妥当,善意便是一把凶刃的利器!

历史上的名人数不胜数因善意出名的人也不少。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东郭先生救狼,想必人人熟知。东郭为什么要救狼呢?很简单,因为他很善良,他想到狼是一个无辜的小生命,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他救了狼。但东郭先生可曾想过:狼生性残恶,即使你救了它,它也不想报复你,但谁能阻止它那本恶的本性呢?所以我认为东郭先生被善意冲昏了头,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本性而贸然做主。所以我认为:狼并没有错,错的是被善意冲昏了头的东郭先生!

可能你还不信服我的观点,那还有很多例子,如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大王贸然听信潜伏在晋国的人的话,让他对晋国进行攻打,结果致使几元大将被晋国抓住。晋国国君的夫人和秦国国君有亲戚关系,所以晋国国君的夫人便让放了那几元大将。晋国国君又想到和秦国的关系也不错,而且夫人的请求又那么真诚,因此便放了那几元大将。当晋国有位大臣听说了这件事后,就辞官回乡了,走时留下了一句话:晋国必被秦国灭。而晋国国君却比以为然。可能这就是为什么统一天下的不是晋国而是秦国的原因吧!因为什么/因为国君被不良的善意冲昏了头脑!

东郭先生和狼范文第4篇

语感的培养,依托文本语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内化语言,从而丰富语感呢?

一、体验生活,获得语感

学生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在课堂中,教师若

能在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让他们

畅所欲言。这样,学生便能更好地学习文本语言,将之内化,从而得到更丰富的

语感体验。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想变一只蝈蝈,歌唱我们的

生活。”“我”为什么想变成蝈蝈,歌唱“我们”的生活呢?学生对此是不太理

解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蝈蝈快乐的生活后问:“谁能说一说你们

生活中最开心的一件事情?”问题一提出,许多学生便眉飞色舞起来,一个个跃

跃欲试。

“我最开心的事情,是和爸爸妈妈去了苏州乐园玩,那里有很多好玩的。”

“我最开心的事情,是有一次考试我得了100分。”

“我最开心的事情,是我生日的时候,很多人给我庆祝,还送我礼物。”

“我最开心的事情,是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能和同学们一起玩。”

……

什么是“生活”?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太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

再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歌唱我们的生活”,那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在教学这

个句子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谁能说一说你生活中最开心的一件事情?”此

时,学生的生活体验被激活,平时生活中的一件件快乐的事情都浮现出来。学生

有了情感的共鸣,都想把快乐的事情与大家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我把抽象的“

生活”巧妙地转化为生活中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例子,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

生活是如此美好快乐,难怪蝈蝈也要来为我们歌唱”。

二、激发想象,丰富语感

语感好的学生能从简单的语言中感受到丰富的画面,领悟到丰富的情感。那么,

怎样使学生把“薄”的语言读“厚”呢?笔者认为可以在文中的留白点激发学生

的想象创造。

我在《这儿真好》一文的课堂教学中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这儿真好》一文中描写小熊种树的句子只有“小熊明白了,他在岛上种呀种,

种了许多小树苗”一句。仅凭文字上来看,学生能体会到小熊种的树多,但对于

种树的辛苦则难以体会到。因此,我在此设置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小熊种一

棵小树苗需要做多少事情吗?”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一一罗列出了如下的步骤:

挖坑、浇水、施肥、除草、捉虫、防冻……此时,已经有不少学生在底下议论了

:“原来种一棵树要做这么多事情啊!”于是,我接着又问:“那你们知道小熊

一共种了多少树吗?”学生用“漫山遍野、绿叶成荫”回答我。“是呀,小熊种

的树数都数不清了!此时,你想对小熊说些什么?”有了前面的想象作铺垫,学

生们都能感受到小熊种树的辛苦。听,这就是他们的回答:“小熊,你真是太了

不起了,一个人种了这么多树!”“小熊,我真佩服你,你真勤劳啊!”“小熊

,你真是太辛苦了!”……

此外,我在教学《乌鸦喝水》这课时,让学生想象聪明的乌鸦还会想出什么办法

喝到水;在《世界多美呀》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小鸡还会来到什么地方,看

到哪些美丽的景色……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灵动的心,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捕

捉文本中的留白,深入挖掘,不断激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个性化的创造,使学生

感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从而获得丰富的语感。

三、扮演角色,深化语感

角色扮演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适时进行角色扮

演,会对学生理解文本语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我们一起走进特级教师徐鹄

先生的课堂。

在《东郭先生和狼》的教学中,徐老师正是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他让学生自

己先读书,接着小组排练,然后请一组学生上台表演。等表演结束后,徐老师就

问:“你们觉得东郭先生演得怎样?对照课本,评一评。”话刚说完,一只只小

手都举起来了。“他两次犹豫都没有表现出来。”“东郭先生应该把书倒出来再

把狼装进去,他没有做倒书的动作。”徐老师不住地夸奖学生读书仔细,又问:

“那你们觉得狼演得怎么样?”又有小手举起来了:“狼三次说话的语气应该是

不一样的,他没有表演出来!”徐老师追问:“你为什么觉得是不一样呢?”“

因为狼第一次是想让东郭先生救它,所以要用可怜的语气来读;第二次,狼怕有

人来了,所以要用着急的语气读;最后一次是狼得救了,它想吃掉东郭先生,所

以要用凶恶的语气读。”

这样的回答不正是对课文最好的理解吗?学生要演好角色,必须要与文本语言进

行对话。徐老师让学生一读、二演、三评,其实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三次“亲

密对话”。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一层层加深;东郭先生善

良、狼凶狠的形象也在学生头脑中逐步清晰。可见,角色扮演不失为学习语言的

好方法。在演中学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与文本进行了深度对话,获

得了丰富的语感。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有了丰富的语感,学生才能透过语言的窗

口,思接千载,神通万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他们的生

东郭先生和狼范文第5篇

然而,我似乎对现实中的狼的“智慧”感受不足。因为,大自然中野性非凡的狼,我自未见过,动物园中是有狼,可那是笼中之物,看样子,“七分破败,三分杀机”,就是没有一分智慧的影子。

话说回来,如果狼真有《聊斋》中的智慧,它还会被人关在动物园里吗?就算不幸被捕,“越狱”也不成问题吧?

各工具书上对狼的解释有同有异,但存在一个共同点:狼本性凶残,仅此而已。但在文学作品中呢?作家们给狼的属性里,加入了狡猾和智慧的元素,致使我们在小说、寓言中读到的狼,懂得欺上瞒下,懂得前后夹击,懂得迂回包抄,读起来不像是在读狼,像是在读曹孟德或是刘备一类的人物。可问题是,狼真有这么多智慧吗?

当然,狼也是相当机警,有些谋略的。但问题是,它们并没有上升到“智慧”这一高度。像东郭先生和狼这一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吗?显然是否定的。这里的“否定”,不仅指东郭这种行径,更是指狼与东郭“默契”的配合。狼真会如此睿智吗?非也!

作家们关于狼的创作,必然是有纯文学的成分在其中的,描写的许多东西放在现实中,走不通也不足为奇。因为,文学实际与生活的真实是有区别的。至于“狼的智慧”,不也是如此吗?

所以,“狼的智慧”并非实存,不过是书中的,人给的罢了。

东郭先生和狼范文第6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能正确地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狼贪婪、凶残、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只有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5、体会本文简炼生动的语言,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多角度地阐释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

一、引言揭题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有关“狼”的知识或故事?

生说成语: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烟四起、狼吞虎咽、鬼哭狼嚎…...

生讲有关狼的故事。

师:狼在我们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凶狠、贪婪、可怕……

师:的确,狼历来都是反面形象的代名词。今天让我们感受一下蒲松龄笔下的狼,是否能带给我们特别的感受呢?

板题:生齐读 第30课 狼

二、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文,要求不读错字,不漏字,不加字,特别提醒读好长句子中的停顿。

2、师点评:我特别赞赏这位同学读这两句 :“其一/犬坐于前。”“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总结,能正确地断句首先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生齐读:其一/犬坐于前,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概括文章大意:

A、师导:这篇课文用了181个字描写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人与狼生死搏斗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游览前四个自然段,试着用是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前四段的内容,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B、生总结 师板书 屠户:遇狼 惧狼 御狼 毙狼

三、合作探究 凸显形象

1、分析狼的形象

A、这篇文章描写的到底是两只怎样的狼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请你划出有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阴险)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

(3)狼不敢前,耽耽相向。(狡诈凶狠)

(4)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狡诈)

师问:和这一句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生答: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边。

C、引导学生理解以上句子,总结狼的形象:贪婪、凶残、狡诈。

2、分析屠户的形象

(1)师引:同学们一定听过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当年的东郭先生让我们又怜又恨,他的过分善良与愚蠢使他没有看清狼的本质。今天的屠户在凶残、贪婪、狡证的狼面前有什么表现呢?是否可圈可 点呢?

(2)生读读描写屠户的句子。(点名读)

(3)师指导学生找出描写屠户心理和动作的关键词语。

惧――投――弛 ――持――暴起――劈――毙――断 ―悟

(4)师:通过这些词语我们来揣测一下屠户的心理变化。

(5)生回答后师总结:恐惧――迁就――反抗――醒悟

(6)师: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答:机智、勇敢,能够及时改变对策的人。

(7)师;从屠户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中你悟到了什么?(师引导学生主要从屠户胜利的过程中感悟)

学生答后师总结:对于凶残的狼不能一味迁就,只有奋起反抗,才能摆脱险境,与之斗智斗勇,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感悟寓意 走近作者

1、师导:我们再来看看蒲松龄对这个故事的评价吧!生齐读最后一段。

2、设问:老师有一个问题:“‘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此处为何用‘禽兽’而不用‘狼’? ”

生:“禽兽”在此处不仅仅指“狼”,泛旨所有凶残的动物。

师:再想想,蒲老先生此处给我们的忠告仅仅局限于我们面对动物的时候吗?

生答:还有恶人、坏人。

师小结:此处的禽兽不仅仅指狼呀!这也正是蒲老先生文章的高明之处,他的文章往往通过描写神、鬼、妖、兽来抨击和隐喻现实生活中的人、恶人。有诗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师问:蒲松龄在文中是怎样看待狼的鬼魅伎俩的呢?

生答:一个字(笑)。

师引:是啊,他笑的意味深长,笑出对黑暗势力的轻蔑,笑出了他一身正气与傲骨。

3、大屏幕出示蒲松龄的图片(音乐起)生齐读: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五、总结全文 归纳写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狼》这篇课文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20多年前学过这篇文章,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么,这篇文章的魅力到底何在呢?

2、生自由回答,师适时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

A、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B、人物形象鲜明

C、语言简洁准确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8个字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

(2)对狼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黠。

(3)对狼的评价用一个字概括“笑”。

(4)“亦毙之”,“亦”读起来让人解气、解恨。

六、能力迁移 读写结合

1、师:简洁传神的语言给人无限的想象,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课文中任选一段,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屠户当时的心理。

2、生自由写,师选一两名学生发言,予以肯定。

七、课外延伸 以疑激趣

1、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毙狼)这是从屠户的角度来概括的,如果我们从狼的角度来概括,该用哪8个字呢?

生答:遇屠、追屠、诱屠、被杀

2、师导:屠户因为狼的凶残而变得机智勇敢,狼因为想吃屠户使尽诡计而终毙命。屠户的形象真实可信,狼的形象逼真传神,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据此,我们能不能试着给课文换个题目呢?换什么题目?

东郭先生和狼范文第7篇

1明确阅读理念,以读为本

著名文学家王登峰说道:吟诵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华儿女引以自豪的留给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会带给我们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成果以更真切的了解,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要有中国心、中国情。爱国首先就是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吟诵对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改善整个社会风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着重培养他们读的能力,在慢慢吟诵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情感,慢慢感受,慢慢领会,直到自己能理解。例如在课文《东郭先生和狼》一文中,狼伸伸腰,舔舔嘴,对东郭先生说:“我现在饿得很,先生,如果找不到东西吃,我一定会饿死的。先生既然救了我,就把好事做到底,让我吃了你吧!”说着,就向东郭先生扑过去。在读这一句时有些小朋友读出了狼的狡黠和奸诈,而有些小朋友的语气却很拼平淡,没有当时那种场面的感觉……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做什么都没那么吃力和无奈了,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有耐心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到《我的伯父鲁迅》许多同学都遇到了困难,自信心顿时没有了,我提出一个问题:伯父的鼻子为什么又塌又平呢?有针对性的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很快的能进入情境,独立思考这个问题,并乐于去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兴趣是学生阅读的源泉和动力。

3把主动阅读的权利交给孩子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都是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很明显孩子没有主动学习的权利,都是老师的满堂灌,但是自从美国学者杜威提出了新三中心说: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给了我们重重的一击,其实在阅读方面也是如此,孩子才是阅读的主体,而且他们也有自己观点和意见,他们想要主动去阅读,老师就应该给他们机会,主动阅读习惯的培养,孩子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能培养表达方面的能力,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帮助。

4抓住契机,适时引导学生

在《课程标准》里有提到,老师应该作为孩子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提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引导。在孩子阅读出现误区或者困难的时候老师不应该直接就告诉他们答案,这样没有意义,也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著名教学家苏格拉底也比较提倡“产婆术”即启发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一步一步进行引导和启发,让他们自己探索出最后的结果,这样才能让小朋友在学习中成长和进步,老师也可以以同伴者或者阅读中的角色介入来帮助他们。作为老师要抓住时机,适时介入。

5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探讨疑难问题。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要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6注重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全部通过阅读来实现。首先要加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有益读物。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中的积累,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的篇段,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以及佳词好句,以此来增强语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7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彩。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8结语

东郭先生和狼范文第8篇

寓言就是“寓意于言”,是一种用散文或韵诗的形式通过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通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往往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和鲜明的教育功能。寓言往往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则高度凝练,极富表现力,多运用比喻、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来阐发深刻的哲理。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如《愚公移山》《盲人摸象》等;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如《狐假虎威》《蚊子和狮子》等。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古喻今,借此喻彼等。

一、把握故事内容及其塑造的形象

寓言在结构上大多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所以同学们首先要把寓言当做故事去读,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有时是拟人化的植物或动物等),主要形象是谁,他们(它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进而领会寓言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如《东郭先生和狼》中塑造了东郭先生、农夫和狼三个不同的形象,作者通过对东郭先生和农夫对狼的不同态度与言行的对比,认识到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农夫的机智、果断,从而得出寓意“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

二、领会寓言的寓意

学习寓言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领会寓意,进而在同学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学以致用。同学们在把握寓言的寓意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看题目,寓言的题目一般都是对寓言内容的高度概括,如《画蛇添足》即由题目得出寓意:做多余的事,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其次看寓言的开头和结尾或者寓言中的某些重点语句。如《狐假虎威》中的最后一句是:“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借别人的威风”是理解这则寓言寓意的重点;再次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是弄懂寓意的关键,寓言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和反映,寓言故事中的形象一般都象征着生活中的某些人或事物。再如《猴子和鳄鱼》这则寓言,由猴子和鳄鱼的表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同学们可以得出这则寓言的寓意:骗人者反而受骗、邪不压正等。

三、掌握寓言运用的表现手法

寓言情节新奇,往往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它经常借助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将深刻的道理寄托在寓言故事中,如《黔之驴》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虎从畏驴到食驴过程中的心理、动作描写得细致逼真,层次清楚;作者对驴虽着墨不多,却抓住它的形体“庞然”,以及其特有的动物本能“鸣”“蹄”来写,形象传神,使一只生性大胆而颇有心计的虎的形象跃然纸上,又恰当地表现了貌似凶猛而外强中干的驴的形象;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仗势欺人而色厉内荏的某些上层人物,指出他们必然覆灭的下场。所以同学们在阅读寓言时,要注意学习寓言中丰富的表现手法、精练的语句和丰富的词汇,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鹦鹉救火

陵金安

有一只鹦鹉,离开家去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飞了几天,它又累又饿地来到了一座山林,打算暂时在这里安身。一只小松鼠看到了这只来自异乡的鹦鹉,马上蹦蹦跳跳地跑遍了整个山林,把这个消息告诉给所有的动物:“快去看哪,来客人了,来客人了!”动物们为鹦鹉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鸟儿们唱起动听的歌,小鹿们翩翩起舞,小猴们采来美味的浆果,鹦鹉面对这一切,十分感动。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所有的飞禽走兽都待鹦鹉特别好,鹦鹉也尽自己的能力为大家做事,大家都很喜欢它。

虽然生活得很快乐,但是时间一长,鹦鹉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于是它向大家告别说:“这么多天来,大家对我的照顾,使我非常感激,但我必须回家去了,希望你们多多保重。”动物们依依不舍地把鹦鹉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是不得不分手了。

过了些日子,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座山林忽然起了大火,烈焰滚滚,映红了半边天,百里之外都看得见。山林中的动物们无处逃窜,死伤无数,情况让人惨不忍睹。

鹦鹉远远地望见了这边的大火,心中暗叫“不好”,它不辞劳苦地日夜赶路,赶到了着火的山林边。它一次次地飞到附近的河边,将羽毛在水中沾湿,然后把水洒向山林。也不知这样来来回回飞了多少趟,鹦鹉累得头昏眼花,几次险些被热浪吞没,身上的羽毛也被烧焦了,但是火势一点也没有减弱,反而越烧越旺。鹦鹉毫不气馁,还是不断地洒着水。

天上的天神看见了,就对鹦鹉说:“你也太自不量力了,凭你用羽毛洒的那一点水,是根本扑灭不了山火的,你这是何必呢,搞不好还会把自己的性命都搭进去!”鹦鹉回答说:“我知道也许帮不了什么忙,可是我曾经寄住在那里,那里所有的动物都非常善良,待我非常好。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为它们竭尽全力,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活活被烧死!”

天神听了这番话,很受感动,立即扑灭了山林中的大火,鹦鹉的朋友们终于得救了。

(选自《中国寓言故事》,有改动)

1.文中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体现了小动物们的 。

2.寓言第三段中的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文中第五段主要运用了 描写,本段的段意是 。

4.请你总结本则寓言的寓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希腊]伊 索

在大森林中,有许多危险威胁着动物。除了猎人的陷阱外,最让驴担心的是野兽的袭击。

有好几次,亏它拼命地奔跑,才逃脱猛兽的毒爪。可是光会跑不行啊,每次,它都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死去活来的。它想,要是我能变成一头狮子,我就是森林之王,那么那些臭野兽就不会追赶我了。

这天,驴在森林里寻觅着鲜甜的青草。突然,它发现在不远的那边,低矮的灌木丛上有一张狮子皮,猛一看,狮子头栩栩如生,怪是吓人。这恐怕是猎人不小心丢下的呢。驴子心想:这下可好了,我可以扮成狮子了,披上狮子皮,所有动物都会被吓跑,不但野兽不会来追赶我,小动物们也会被我吓走,那么我就可以吃最鲜美的青草了。驴子越想越高兴,披上了狮子皮,昂首阔步地向前走去。

一只小兔子正在草地上玩耍,披着狮子皮的驴悄悄地走近它,忽然出现在它面前,把兔子吓得“哧溜”一声钻进了地洞。

一只小松鼠在松树上悠闲地吃着松子,欣赏蓝天白云,忽然,披着狮子皮的驴走近它,它吓得慌忙逃窜到另一棵更高的大树上。

一只小鹿正吃着青草,当披着狮子皮的驴出现在它面前时,它也吓得撒腿就跑,头都不敢回。

驴子把它们一个个吓成这样,高兴极了,哈哈大笑起来。动物们由笑声听出原来是驴子披着狮子皮吓唬他们。大家都觉得驴子太过分了,责怪驴子不应该吓唬自己羸弱的兄弟动物。

这时,站在高处的小松鼠看到一只狐狸向它们走来,它喊道:“狐狸来啦!狐狸来啦!快逃啊。”小动物们听到喊声纷纷躲的躲、跑的跑了。

驴子正想跑开,转念一想,我现在已经是狮子了,所有的动物中我最了不起了,我用不着害怕狐狸了。于是慢悠悠地转头,大摇大摆地走到狐狸面前,停了下来。

狐狸猛一看,吓了一大跳,赶紧毕恭毕敬地走上前,说:“我亲爱的狮子大王,原来您老人家也在这里呀!我马上走,我马上走,不敢打扰。”说完,掉头溜开了。

驴子得意极了,这正是以前袭击它、追赶它的狐狸,它也不敢侵犯它了,吓得跑掉了。开心的驴子忍不住引颈高亢,“昂昂”地叫起来。

驴的叫声传到了尚未走远的狐狸耳中,它明白原来是捣蛋的驴子,披了一张狮子皮来吓他,转身,向驴子猛冲过来。

笨拙的驴子想逃跑,一迈腿,却被狮子皮绊住了,怎么也跑不了。狐狸扑了过来,一口把这头蠢驴咬死了。

披上狮子皮,就以为自己是狮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蠢驴就是蠢驴,本事是靠练出来的,一招一式都需要苦功夫,不是靠装出来的,假借狮子皮装出来的威严,当然不可能长久,这是一揭就穿的谎言。撒谎者到头来被自己蒙骗,丢掉了性命,活该。

(陈思丹/编译,选自《伊索寓言》,有改动)

1.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羸弱 引颈高亢 蒙骗 栩栩如生

2.给本则寓言拟一个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