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陆游的爱国诗

陆游的爱国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陆游的爱国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陆游的爱国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陆游;日本诗话;艺术探讨;作品阐释

[中图分类号]I31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7)03-0057-05

日本诗话是受中国诗话影响而产生的,并伴随着日本汉诗千余年的发展。日本诗话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汉诗创作的诗格、诗法;评论中国的诗人及其诗歌,日本的汉诗及作者;兼谈中日汉诗之间的源流关系等。日本诗话是研究日本汉诗,也是研究中日比较诗学的重要文本材料,其作为域外汉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作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不仅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影响深远,在日本诗坛同样具有相当的地位。

一、日本诗话中的陆游论

(一)陆游其人及其文学史定位

日本诗话多承继中国诗论对陆游的评价,将陆游认定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如,津阪东阳(1757―1825年)在《夜航诗话》中所言:

可以死矣,捐生取义 ,杀身成仁是也。可以无死矣,苟不足为国家者,岂如匹夫匹妇之为谅哉?或F名激祸,徒侠者之狂也。放翁为韩平原作《南园记》,势不得已也。初诚斋固辞,而翁又峻拒之,必激其怒,徒速祸耳。记中,唯勉以忠献之事业,实无谀词,其亦何尤也?《宋史本传》:“因朱子言,横致砦议,何其固也。”《文海披沙》历举古今文人无行者,不详其事实,漫吠声诬之,不尤冤乎?[1](487)

陆游因替韩腚凶鳌赌显凹恰肥蛊浔ナ芎笕粟覆 T诖嗽蚴话中,津阪东阳试图说明陆游创作此文时的迫切形势,点明其主旨不过是“唯勉以忠献之事业”,且“实无谀词”,从而指出了“朱子之言”以及《文海披沙》对事实叙述得不够详尽是陆游饱受冤屈的原因之一,并以此来为陆游创作《南园记》进行辩解。再如,菊池桐孙的《五山堂诗话》云:

子厚之于晌模意在攀附以行己也,所谓枉尺而直寻者也。放翁之于腚校身被牵挽以徇人也,所谓同流而合污者也。二公诗文,与日月争光,尚自贻兹累,名之不可全者如此。今日文士,有气者,趁热求用;无气者,苟且雷同。无二公之业,而有二公之累,瓦而不全,吾未见其可也。[1](533)

菊池桐孙(1769―1849年)将柳、陆进行类比,认为柳宗元依附于王珊屯跏逦模力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陆游身被牵挽,不得不曲从韩腚校正可谓“名之不可全者如此”,柳、陆均为特殊的政治关系拖累,然其诗文成就却非常突出,可“与日月争光”。同时,菊池桐孙借此感慨今日文士多“瓦而不全”,即没有达到柳、陆二人诗文上的成就,却同样受到气节方面的影响,难得“瓦全”,何况“玉碎”?由此可见,日本诗话对于陆游基本上给予了肯定的评价。除此之外,《五山堂诗话》又云:

杜韩苏诗之如来也,范杨陆诗之菩萨也,李近天仙,白近地仙,黄则稍落魔道矣。[1](1)

此则诗话将唐宋主要名家的诗歌分为三个等级。在第一级中,借用佛教如来、菩萨的分级方式将杜诗、韩诗、苏诗作为第一层次,范诗、杨诗、陆诗属于第二层次;第二级则采用道教的分级方式来区分李白与白居易的诗歌;而黄庭坚的诗歌则受到贬低,评为第三级,说其“稍落魔道”。可见,陆游在日本文士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二)对陆游诗歌艺术的探讨

其一,陆游诗歌艺术的整体风格。如,长野丰山(1783―1837年)《松阴快谈》云:

范石湖之诗少瑕K,陆放翁之诗多瑕K。然至其气力变化,石湖迥出放翁之下。放翁之诗,有豪放之气焉,南宋诗人盖无出其右者。近日诗流,学放翁者不少,然有豪放之庹呶椅粗闻也。[1](397)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与陆游交游甚广,然而,此二人之诗却有较大的差别。长野认为范成大的诗相比于陆游缺点较少,但在气力变化上不及陆游。陆游的豪放之气在南宋诗人中首屈一指,即使当时很多人学习陆游,也是远远不及。通过与范成大的比较,日本诗话得出了陆游诗歌艺术的整体风格为“有豪放之气”,然“多瑕K”。

其二,陆游诗歌之源流。自钟嵘《诗品》始,诗话类著作多追溯诗歌的源流关系,并对后世文学研究造成了重大影响。日本诗话多认为陆游诗歌源于杜甫,表现为陆诗在艺术手法上对杜诗的继承和发展。如,释慈周推崇陆放翁,其《葛原诗话》前有橘州x元祯之序,此序称慈周论诗主宋,有“(苏轼、陆游)二子之诗,其源出于少陵而拔其萃者也”及“苏陆之诗实为少陵之阶梯也”之语。且其反对“萱园诗派比唐拟明,因仍相袭”之风。[2](466)由此可见,作为“宗宋派”代表人物的释慈周,认为苏轼与陆游是杜甫诗歌的继承和发展者,并将其称之为“少陵之阶梯”,在宋代诗人中出类拔萃。

其三,陆游作诗之法。如,广濑建(1782―1856年)《淡窗诗话》云:

古人曰:“无题之诗,天籁也;有题之诗,人籁也。观杜少陵、陆放翁等之集,觉始定鹏而作之诗,十之一也,其九乃诗成后置题。”今人之诗反是。今人之诗,专探题咏物之类,皆因题生诗也,次韵者,因韵生诗也,是其落于人工无天然之趣,所以不及古人。若于此处用意,不难至古人妙处。[3](809)

广濑建认为作诗应学习杜甫和陆游,即作诗当“诗成后置题”,不可因题、因韵,陷于人工,以致无天然之趣。广濑建还主张作诗应随心而发,少受题材、格律的限制,以表现出“天籁”之韵,只有运用这样的创作方法才能够“不难至古人妙处”。

对于陆游诗歌的章法,日本文人分析得清晰透彻。如,贝原笃信(1630―1714年)《初学诗法》引《渭南文集》卷一五《杨梦锡集句杜诗序》云:

要在得古作者之意,意既深远,非用力精到,则不能造也。前辈于左氏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久之乃能超然自得。今后生用力有限,掩卷而起。已十亡三四,而望有得于古人,亦难矣。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大抵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第一相诗诀)。[1](卷3,245)

陆游主张作诗需要“用力精到”,即强调学习应下苦功,并对经典作品非常熟悉,达到“与对卷无异”的境界,正如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言。同时,他强调作诗的篇法由起、束、放、敛、唤、应,这六大部分组成,需要做到开阖、扬抑、象意具备而无偏用,这为日本后学进行诗歌创作提供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三)对陆游作品的解释与运用

第一,对诗语的考证。在《柳桥诗话》、《夜航诗话》、《作诗质的》等诗话中出现了大量对于陆游诗歌、诗语的解释与考察,其具体可以分为对日常事物的解释以及对陆诗中词汇的解释分析这两大类。

第一类为对日常事物的解释。如,藤良白(?―1862年)《柳桥诗话》云:“尾崎正风云:‘判香家,乃制羊角方寸许,点香其上,火势不猛,渐渐而k,名曰银叶。’陆放翁云‘银叶无烟静炷香’即是也。《苕溪渔隐》亦云:‘小院春深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叫,银叶龙涎香渐销。’”[1](306)以及“梨花、蕉叶小盏也,而蕉叶独为小户之通称。东坡饮酒,但三蕉叶。陈后山云:‘易醉易醒蕉叶量。’陆放翁云:‘酒才三蕉叶,此类可见矣。’”[1](397)

银叶、蕉叶均为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由于中日之间文化交流频繁,诗文传播较为快速,生活物品的传播却由于日本人迥异的生活方式而进展缓慢。因此,多数日本文人对诗中描绘之物并不熟悉。相比之下,宋诗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向平凡的日常生活题材倾斜,唐诗中不太关涉的琐事细物都成为了宋人笔下的诗料。由于日本的文士大多没有在中国的生活经验,对这些新奇的事物难以理解,故诗论家在诗话之中往往会引用诗语来进行解说。

第二类是对陆诗中词汇的解释分析。如,藤良白《柳桥诗话》云:

凡精神注处,都谓之眼明,陆放翁喜用此字。《苦笋》云:“藜藿盘中忽眼明”,又云:“眼明对此幽栖图,始觉吾庐分外奢。”《桃源》云:“十年俗客明双眼。”又云:“解鞅名园眼倍明”之类,不可枚举。少陵云:“鸬鹚莫漫喜,吾与汝辈眼明。”盖放翁之所本也。(心开目明,见《后汉书・王常传》,山谷云:“模写一读心眼开。”白香山《琵琶行》云:“如听仙乐耳暂明。”)[1](398)

对诗歌中词汇的解释,是进行诗歌分析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词汇的分析能够探寻其诗歌的风格特点,发现诗歌之间的源流关系。藤良白发现陆游诗歌惯用“眼明”二字,并将其解为“精神注处”,还将其源追溯于杜甫《春生二绝》中“鸬鹚莫漫喜,吾与汝辈眼明。”从这个角度来看,表现出了陆游对杜甫歌的继承关系。又如,津阪东阳《夜航诗话》云:

陆放翁诗:“好事湖边卖酒家,杖头钱尽惯曾赊。”言酒家识客,不必索现金也……“赊”,又训“遥”,然非但远之谓……陆游:“过望犹赊死,扶老又入冬。”又“年逾八十犹赊死”,宽赊之义,犹云延引也。是其义随用随转,读者详之可也。”[1](437)

津阪东阳通过对陆游不同诗歌之中“赊”的对比,来说明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诗歌之中的含义是随着使用而不断转变的,这正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一个特点。我们通过对陆诗诗语细致入微的考察,可窥见陆游诗歌在日本文人中的巨大影响力。陆诗为日本文士所熟悉、学习,其普及率较高,以至于出现了一大批陆游研究者,他们自觉地对其诗语进行解释与考证。

第二,以陆游游记、笔记类作品为考证依据。值得注意的一点,日本诗话中出现了大量涉及陆游游记《入蜀记》、笔记类作品《老学庵笔记》的内容,并利用其来进行解释与考证。如,东梦亭(1796―1849年)《锄雨亭随笔》云:

陆放翁《入蜀记》:“太白《登黄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按李于鳞《唐诗选》,‘映’作‘影’,‘山’作‘空’,非矣。既曰‘碧空’,又曰‘天际’,语且重复,意亦索然。是类甚多,不可枚举。南郭附言,两可难裁,从其多且正者,是亦妄耳。”[1](369)

东梦亭引陆放翁《入蜀记》中太白诗“孤帆远映碧山尽”来说明李于鳞《唐诗选》中“孤帆远影碧空尽”之误,同时批评了“两可难裁,从其多且正者”的错误做法。

此外,长野丰山《松溪快谈》云:

市中卖手简纸,高五六寸,阔尺余。糊而连接之为卷,横展书之,长短剪之,以相往来,不知P于何时也。一日读陆放翁《老学庵笔记》曰:“予淳熙未还朝,则朝士乃以小纸高四五寸,阔尺余相往来,谓之手简。市肆作手简纸卖之,甚售。因知手简纸P于宋末也,我邦用之盖未及百年矣。”[1](430)

长野丰山通过陆放翁《老学庵笔记》来说明手简纸出现的源流以及时间。可见,除诗歌作品外,陆游的其他作品,如游记、笔记类作品等同样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与日本文士的生活联系起来。甚至日本文士将其作为研究考证的依据,足见日本文士对陆游作品的推崇。

综观日本诗话对陆游作品解释与运用的记载,可以发现日本诗话对于诗歌中所用的语词更为重视。或许是出于国别的因素,古代日语虽然多沿用汉语,但毕竟文化习俗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日本人对汉语特有的用例、名人轶事、文化习俗、特殊事物等难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对陆游诗文的详尽阐释,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四)对陆游诗歌的异见

日本诗话中的文学思想多与中国文论趋同,但对于陆游诗都存在异见,如,菊池桐孙《五山堂诗话》云:

剑南诗,动说穷簿,多伤心语,然其中有二可笑者:“处处乞浆得酒,杖头何恨一钱无?”大似乞儿诗。[1](544)

菊池桐孙认为此诗大似乞儿诗,与对此诗的传统看法之间存在差异。此诗为《春晚村居杂赋绝句六首其二》:“鹅儿草绿侵行路,帔子花明照屋除。处处乞浆俱得酒,杖头何恨一钱无。”陆游于绍熙三年春作于山阴,此时南宋统治集团中因赵Y、赵父子不睦,引起朝廷内部骚动,臣僚等封章迭上,栖栖惶惶,不可终日。陆游对统治集团中趋附奔竞之风,表示不满。曾V《类说》卷三五引《意林》云:“袁惟《正书》云:‘岁在申酉,乞浆得酒。’”按:意在岁丰。 《世说新语・任诞》:“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4](466)联系此诗的背景与典故可知,此诗虽似乞儿诗,然实则不是,其直指统治阶级的混乱。说明当时虽为岁丰,而百姓依旧生活困苦,所以当是叹俗、愤慨之作。

二、日本诗话中陆游论的形成

日本诗话中陆游论的形成,源于陆游对日本汉诗的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中国诗话与诗论的传播、爱国情怀的心理认同、日本汉诗人的模仿与推崇以及日本的唐宋诗之争这四个方面。

(一)中国诗话与诗论的传播

日本诗话的兴起与中国诗话的大量传入密切相关,如,魏庆之《诗人玉屑》、周弼《三体唐诗》在日本得到广泛的流布和认同。《日本诗话丛书》共收载日本诗话59种。其中20家日本诗话引中国诗学著作就已达到了115种之多。[5](207)日本诗话将中国诗话奉为圭臬,无论是日本诗话的创作旨趣还是文笔体例,都明显留下了中国诗话的痕迹。由于思想性的传承,日本诗话中常常出现与中国诗话相一致的结论,大量日本诗话深受中国诗话影响,采用的就是中国诗话的体制,评论杜甫、李白、苏轼、杨万里、黄庭坚等人的诗歌。而陆游正是其关注的焦点,但津阪东阳除了认同中国诗论中的陆游论之外,也有自己的见解。

(二)爱国情怀的心理认同

爱国情怀是日本接受陆诗的心理基石。日本之所以对陆游评价如此之高,与陆游的爱国精神是分不开的。如,津阪东阳《夜航诗话》:

翁《示儿》诗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平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此其绝笔,亦有三呼渡河之态。翁之心事,于易篑时,犹CC如是,其志节可见已。[1](487)

津阪东阳将《示儿》诗与抗金名将宗泽三呼渡河之态相比,以表现陆游“志节可见”。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精神,符合日本国民接受陆诗的心理,这是陆游受到推崇,陆诗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日本汉诗人的模仿与推崇

陆游对日本汉诗影响巨大,成为很多日本汉诗人模仿及推崇的对象。如,广濑建《淡窗诗话》:

我邦之人读书不多,故无见识,专以摹拟别人为意,名之曰“矮人观场”……近又有学宋者,皆师陆放翁,有学清者,皆师袁子才。如此一代之中,限一人学之,甚愚之事也。[3](809)

广濑建此言虽是对日本文士学诗的批判,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之人学宋诗风气之盛。“如此一代之中,限一人学之”,放翁成为了宋代诗人的代表,为日本诗人所学习与模仿,足见放翁对于日本诗人的独特影响力。同时,大量的诗论家也都提倡学习陆游。如,长野确《松阴快谈》:

余于律诗,首学放翁,后进而学少陵。又退学坡翁。尝有间适一律曰:“清新未作一家风,人道诗词似放翁。暂置文章论道德,谁抛富贵付苓通。棋逢强敌无奇胜,药待良医有异功。悟得前贤各成我,精神全在不同中。”为关论,故录。[1](416)

长野确将放翁诗作为其学诗之首选,尚在杜诗与苏诗之上,可见其对放翁推崇备至。

其他著名诗人如谷麓谷(1729―1809年)、江兼通(1671―1729年)、屈南湖(1684―1753年)等也对陆游极为推崇,甚而有意模仿陆游。如,谷麓谷为日本著名诗人,被誉为“当今小放翁”。[1](544)再如,江兼通《杜甫醉归图》、《秋思》、《长信秋词》皆为肖放翁之作,[6](册4,89)而屈南湖诗近万首被称为“陆放翁之流亚”。[6](册4,107)不难看出,陆游对日本汉诗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着众多的学习者及推崇者。

(四)唐宋诗之争的影响

自北宋魏泰、叶梦得到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唐宋诗的比较问题渐渐引起关注。中国唐宋诗之争约起源于严羽的《沧浪诗话》,并一直延续到清朝。中国诗史上的唐宋诗之争也波及到了日本汉诗坛,其影响之大,贯穿于江户、明治时期。孙立先生在其著作《日本诗话中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中指出,“古文辞派以来,江户乃至明治时期的文学思潮基本上是围绕着宗唐还是宗宋展开的,这是儒者诗派之后江户、明治文学思潮变迁的显著特征。”[5](87)

如,芥焕彦章(1710―1785年)的《丹丘诗话》就极为推崇唐诗而贬低宋诗,

而久保善教在《木石园诗话》中却大力推崇宋诗。“宋兴乃有‘四大家’范、陆、苏、黄之徒,皆以豪迈之气,卓识之见,脱李唐五代旧习,别开一家机轴,大唱清新之诗风。宋诗殆欲驾唐而上之。”[1](517)久保善教将范仲淹、陆游、苏轼、黄庭坚称之为宋代“四大家”,推崇宋代清新诗风,甚至认为“宋诗殆欲驾唐而上之”。陆游作为宋诗代表,备受日本“宗宋派”诗人的推崇。如,江户后期著名汉学家市河宽斋(1749―1820年),其作为江湖诗社创始人之一,力主宋诗,曾著《陆游考实》、《陆游意注》、《三家妙绝》(三家为范成大、杨万里、陆游)等,大D诗佛(1767―1820年)、柏木如亭(1763―1819年)等均系其门徒,得其师传,并都为陆游诗歌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陆诗作为宋诗的典型代表,唐宋诗之争客观上提高了日本文士对陆诗的关注度,促进了日本诗话中陆诗论的形成。

总而言之,梳理这些日本诗话中的陆游论,可以发现日本诗话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诗论中的陆游论,并兼有异见,反映了陆游在东亚汉文化圈所具有的独特影响力。陆游是日本诗话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诗人,其诗成为日本诗人学诗之摹本。然而,日本文人对于陆游并非一味地盲目推崇,而是考察之后再加上自己的评论。由于日本诗坛的时代环境,唐宋诗之争的影响,对于陆游的评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深入研究日本诗话的陆游论,对于进一步理解陆游文学思想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日]池田四郎次郎:《日本诗话丛书》,东京: 东京文会堂书店,1919年。

[2]谭雯:《日本诗话的中国情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3]蔡镇楚:《域外诗话珍本丛书》,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4]钱忠联校注:《陆游全集校注3・剑南诗稿校注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

陆游的爱国诗范文第2篇

编号:

教学设计模板

语文

版本册数

课目名称

(示儿)

教学目标

1.体会《示儿》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古诗的方法,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基本读懂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的

使用方式和意图

一、出示课本中的古诗和图片,导入新课。

(一)认识图片中的人物吗?

1.学生交流对陆游的了解。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

2.学生交流陆游临终时中国的情况。

(金兵南侵,南宋偏安,中原陷落,百姓凄苦)

(二)理解诗题的含义。

二、学生图文结合自学古诗,教师检测古诗自学情况。

(一)学生自学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初步理解诗意。

(二)学生在组内朗读古诗,相互纠正读音,并说明纠正理由。

(三)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朗读古诗,其他学生点评。

(四)齐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三、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讨论。

(一)在组内交流已经理解的字,向组员请教还不明白的字词。

(二)全班交流:

1.讨论古今异义词,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但”,只是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扫祖宗

“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

2.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

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扫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三)指名学生连贯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陆游明知死后万事皆空,还要叮嘱儿子家里祭拜祖先时把收复中原的好消息告诉自己?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一)指名学生读,点评。

(二)教师范读。

(三)齐读,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

(四)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五、拓展阅读。

(一)出示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二)教师点拨

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厩:马房。

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遗民:沦陷区人民。

(三)交流,提高认识

这首诗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写的,从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六、布置作业:课外收集爱国的诗歌。

课件出示诗人陆游的头像和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导入新课,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外搜集资料,对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认识,从而为深入学习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课件出示古诗诗句,充分让学生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

课件出示古诗诗句,其中关键字词用红色标示出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读懂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件出示的诗句,加深对古诗思想内容的感悟。

课件出示补充材料,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加强对爱国诗人陆游的认识,感悟诗人的爱国热情。通过补充阅读爱国的诗歌,也扩大了学生阅读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示儿

陆游

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日

陆游的爱国诗范文第3篇

《薏苡》,光看这名字,就知道是写薏苡仁的。但诗人并没有只停留在对薏苡仁的歌颂上,当诗人发现自己家乡吴地人不认识薏苡仁时,十分不解,不禁大发感慨:“呜呼!奇材从古弃草菅,君试求之篱落间。”

如果说《薏苡》是诗人借题发挥,抒发自己不甘寂寞,积极进取的爱国抱负,那《饭罢戏作》和《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就是对美食的直接赞美了。

“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轮犀浦芋,磊落新都菜。”这就是《饭罢戏作》中的诗句。短短30个字,不但说明了排骨(彘骨)、蒸鸡、鱼蟹是用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来烹制或蘸食的,还把犀浦的芋头和新都的蔬菜也写得一清二楚,真可谓是荤素搭配,主副食都有啦。

说到主食和蔬菜,不能不说陆游的《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了。“唐安薏米白如玉,汗嘉脯美胜肉。大巢初生蚕正浴,小巢渐老麦米熟。龙鹤作羹香出釜,木鱼瀹菹子盈腹。未论索饼与饭,最爱红糟并粥。”诗中极尽对蔬菜、面点和粥品的赞颂。

如果这些诗只停留在对美食的赞美上,那下面的诗句就是介绍食品的制作方法了。

“以菘菜、山药、芋、莱菔杂为之,不施醯酱,山庖珍烹也”,不用读诗,只看这《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就已经把这道“甜羹”的制作方法了解得一清二楚了,读了诗,更是对这道“甜羹”的一种享受。“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一杯齑,手自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这葱花煮的面片,让头天喝醉酒吐空腹的人垂涎三尺。陆游对素菜的吃法,也是炉火纯青,匠心独运,练就了自己一手的绝活。他认为吃素菜要趁新鲜,吃本味,无须放调料,绿色又环保。“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陆游的爱国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李白 陆游 诗歌 “酒”意象 比较

唐、宋两朝,诗人们对酒的描写非常频繁。唐代以对酒的描写而闻名的诗人当推李白。李白在诗文中对“酒”的描写数不胜数,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做过初步统计,在李白的1500多首诗中,说到饮酒的有170首。[1]还有人对李白诗中有关酒和饮酒的词做过统计,李白诗中出现的“酒”字有115处,“醉”字111处,“酣”字18处,“酌”字22处,“杯”字18处,“樽”字14处,其它如醑、渌、酲、酿、酩酊、玉浆、玉液、玉觞、玉壶、玉碗、金樽等有24处,加起来有322处。[2]《李白酒诗注》中选入李白与酒有关的诗歌有251首,约占他现存所有诗作的1∕4。[3]可见酒在其诗作中的分量之重。

而早在宋孝宗时期便有“小李白”之称的陆游也在作品中常常提到“酒”,其中与“酒”有关的词语不胜枚举。在陆游的《剑南诗稿》中,专写酒、写到酒提到酒的作品共有2940首之多,约占其诗歌总量(9300余首)的近1∕3,[4]这个数量超过宋代任何一位诗人,也超过了他之前与之后的所有诗人,可谓古代诗人中存有饮酒诗最多的。

由此可见,“酒”这一意象在李陆二人的诗歌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诗篇是以诗言酒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陆游的“小李白”之称,不仅是因为他同李白一样嗜饮、同有着豪壮的诗歌风格,更是因为他对李白诗歌进行了学习,体现在以诗言酒,以酒入诗上。所以通过酒意象对两位诗人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与比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为已与为国:李陆“酒”意象情感指向的差异

(一)为已:李白诗歌中“酒”意象的情感指向

李白诗中描写的“酒”多是“为自己干杯”,即以自我为情感指向。在李白诗中的酒意象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非常注重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在酒里一股脑儿倾注的都是“我”。我们在诗人的酒意象中所看到的事物,都是经过了诗人心灵的主观作用了的。“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5]、“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从这些“酒”中可以体会诗人各种各样的喜。“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乌栖曲》)、“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古诗》其八),是对统治者纵情酒色、误国荒政的描绘,诗人看到这些,不仅怒从中来,以至于“举酒太息,泣血盈杯”(《上崔相百忧章》)。在诗人悲哀的时候,“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酒里盛满了他的愁绪。“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赠刘都使诗》)、“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近酒》)这是诗人饮酒之乐,在乐中所表现出的狂态。李白无所顾忌,把自己所有的情感坦白在诗篇中,基于一个“我”的中心,解放了自我精神。

(二)为国:陆游诗歌中“酒”意象的情感指向

陆游的“酒”是“为国家沉饮”,以国家为出发点,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中说“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6]。陆游绝大多数诗都是与保家卫国、收复失地的战争有关的,因此这些诗中所出现的酒意象也或多或少的与“国家”有联系。陆游喜之时便“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7];而“半酣耿耿不自得,清啸长歌裂金石”(《对酒叹》)是他愤怒的感叹;“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醉酒蜀江中,和泪下荆扬”(《江上对酒作》)写了他报国无门的愁苦;“官闲有味缘高卧,酒贵无忧为细倾”(《春晚书怀》其二)他乐在其中。无论是喜、怒、哀、乐,陆游的酒无一不饱含了诗人无法割舍掉的爱国主义情感,《唐宋诗醇》评价陆游诗“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宕淋漓。”[8]陆游把酒引上了国家宏图大业的高度,其诗中酒意象的情感指向在于国家。

二、浪漫与现实之间:李陆“酒”意象抒情手法之异同

(一)浪漫想象:李白以酒抒怀的主体特征

在“酒”意象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上,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常常用夸张与想象,而且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作用于诗歌。李诗中酒意象的夸张十分突出,“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江夏赠韦南陵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运笔极阔,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饮酒时的豪壮。而在《月下独酌》中,诗人的想象非常奇特,竟然邀来明月还有自己的影子一起来饮酒,还有了“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约定。《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句话夸张和想象并用,夸张,既有黄河水从天上奔泻海下的空间夸张,又有一朝一暮间人生已逝的时间夸张;而整个场景都是作者以“君不见”为引语,将大家带入的一个由他想象出的虚境。我们在这样一个虚拟的无限阔大的时空中感受到了震撼。

陆游的爱国诗范文第5篇

祖国医学认为,食粥能滋生津液、培养胃气,助消化,且营养俱存,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尤为适宜,确为养生之宝。陆游不愿食甘啖肥,而独喜食粥,倡导食粥养生。在《食粥》诗中,他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知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即张文潜、诗人、美食家)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在诗前有小序:“张文潜有食粥说,谓食粥可以延年,予窃爱之。”全诗以通俗白话的语言,肯定食粥是一种长寿之道,“粥能畅胃气,生津液也”,其养生求长寿,快活似神仙尽显笔端。

陆游在《闲适》诗中主张“饮酒不至狂,对客不至疲,读书以自娱,不强所不知”。其养生保健做到饮酒有节不酗酒,待客有礼又有节,读书陶冶情操以自娱自乐,生活中虚怀若谷,不逞强好胜。这些养生之法,至今对人们修身养性还是大有裨益的。

诗人深谙经常梳头,按摩刺激头部穴位可延年益寿的道理,作有梳头诗:“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客稀门每闭,意闷重梳发。”在我国民间谚语中有“天天洗脚,胜过吃药”之说,陆游深晓此理,一直坚持睡前洗脚,“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真可谓“夜眠濯足而卧,四肢无冷疾”。这些养生之法仍可为今人借鉴。

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特别强调自我修养。首先要做到清心寡欲,正如《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陆游晚年的一些养生诗,就提倡修身养性,保持豁达开朗、宁静平和的心态。在《自诒》诗中写道:“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身如病鹤长停料,心似山僧已弃家,高忱时时闻解箨(音拓),卷帘片片数飞花,饭余解带摩便腹,自取风炉煮晚茶。”写此诗时,诗人已到暮年,体弱多病,“身如病鹤”,饮食减少“长停料”,心亦似山中僧人一样“已弃家”。但他在病魔面前,不是垂头丧气、郁郁寡欢,而是豁达开朗,笑对人生,高忱时时听到“解箨”(剥竹笋皮)的声音,透过卷帘悠闲地数着窗外纷飞的雪花,饭后解开腰带,以手按摩腹部,自己点燃风炉煮晚茶。从这首诗人们可以看到一位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

陆游晚年,还有一些反映注重劳动煅炼、强身健体的养生诗,如《小园》诗其一:“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其二:“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的田园生活,突出其躬耕劳作的情景。前一首诗,写诗人尚未读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就冒着小雨去田里锄瓜;后一首诗,写诗人行遍天涯后,又跟着邻居农父学习春耕。诗人健康长寿与其经常从事劳动密切相关。

诗人还经常背着箩筐外出采药,并以之为村民们治病,因而,受到村民们的欢迎和爱戴。其组诗《山村经行因施药》中写道:“耕佣蚕妇共欣然,得见先生定有年;扫洒门庭拂床几,瓦盆盛酒荐豚肩。”“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诗中描述了诗人携带药囊来到村巷,受到村民们的夹道欢迎;并用酒肉款待为民治病的诗人,因为他曾经救活过他们,所以,村民们生了小孩,大都以诗人的姓为小孩命名,从而表示对诗人的敬意。

陆游每当看书写作感到疲倦时,就洒水扫地干些家务活,借此舒展筋骨,“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气血,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这首质朴的诗把扫地的好处说得明了易懂,也提醒人们适当地做些家务活儿,不仅可活动四肢,疏通全身气血,连专门找医生做按摩的费用都省了,何乐而不为呢?

陆游的爱国诗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陆游;读书诗;意象;人文

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凡是属于人生的各类内容,都可以被纳入诗人取材的范围,不应有什么事先划定的 。对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古代诗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内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读书正是他们的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当他们要想写诗歌咏其生活内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时读书便理所当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题材。与人生的其他内容相比,书斋生活也许不是很理想的诗歌题材,因为它的环境比较狭小,内容比较单调,所产生的心态比较平静,这些条件都不利于灵感的产生。但陆游一生中曾写下大量以“读书”为题的诗歌。据《剑南诗稿校注》统计,陆游诗中直接出现以“读书”为题的诗有一百多首,此外题中虽无读书字样而内与读书有关的诗更是不计其数,这在诗歌史上是一个创举。虽然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人生最高理想,但大部分生活却是在书斋中度过的,青灯黄卷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读书诗构成了陆游诗歌中独具特色的构成部分。陆游善于即景生情发掘书斋中的诗意,咀嚼出其中的隽永滋味,熨帖出读书当中的曲折情状,笔调轻灵,别具风采。大量富有生命力的文学意象融入其诗中,让太浓的书卷气变得灵动活泼。陆游的读书诗蕴含着厚重的思想感情,内容广博,使诗歌的意境变得空前阔达。陆游读书诗中所体现出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启迪值得我们深思。

一、饱含深情的人文关怀浸透了读书诗丰富的主题

陆游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其高祖开创的书香传统世代相传,他对此十分自豪,他的读书生涯是在双亲的督导下从幼年开始的,双亲的深情呵护和精心培养让陆游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陆游大量读书诗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浓厚的读书氛围最终形成了陆游读书诗的深厚根基和文化背景。而陆游诗中不时流露出壮志难酬,人生易老的人生感慨,实际上是胸怀壮志者未能实现人生理想的失意之叹。这种深沉的人生感慨本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它最能在诗人心中引起情感的波澜。例如:“城南杜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读杜诗》),这首诗是对杜甫的生平遭际的歌咏,赞颂杜甫的人格、才华、惋惜杜甫的不遇,这正是自感怀才不遇的陆游的自我写照。诗歌的情感力度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与一般的抒情是没有区别的。作为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现实主义精神很接近于杜甫,主要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感情饱满,体现了诗人“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的时尚。由此可见,陆游的读书诗中常常包含着深厚的情感因素,平静的书斋生活并没有束缚住他的翻腾诗思,只不过他的生命在由动态转为静态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二、开阔悠远的自然意象构成了读书诗鲜活的灵魂

读书生活虽然是一种人文活动,但是陆游咏读书时并未把目光局限在小书斋的范围之内,而是常常对读书的背景进行描写,从而把有关的自然意象写入诗中。例如:“荒林枭独啸,野水鹅群鸣。我做蓬窗下,答以读书声。”“寂寞书生学奇书,穷愁客子著春秋。”“投老难逢身健日,读书偏爱夜长时,孤村月白闻衣杵,破灶烟轻煮芋糜。”这几句诗分别写出了春夜、夏夜、秋夜、冬夜的读书的情景,生动地记叙了诗人读书的勤苦和无限的乐趣。对于夜间苦读的人来说,灯火就是他的亲密伴侣。唐代韩愈曾作《短灯檠歌》,生动的描绘了贫士寒夜苦读时与短檠为伴以及一朝富贵后将短檠置于墙角的经历。从此,短灯檠就成为寒士苦读生涯的象征物。陆游有诗云:“更有一端差,短檠不作白头新。”意思是说他终身与青灯为伴,早已结成知己。由此可知,一盏青灯为何频繁的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确定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如果说上述意象清晰具形,故而开卷可睹,那么陆游的读书诗中还有一类自然意象却是若影若现,有时甚至是隐而不见的,那就是关于时间的意象。时间是无影无声的,但它却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性质,也是诗人们笔下经久不衰的主题。陆游的读书诗中便常常写到它,并对时间的流逝予以最动情的歌咏。例如:“白发无情欺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春归不可留,斗柄已峥嵘。老至不可却,两鬓森千茎。少年所读书,废忘如隔生。”“束担还山读旧书,断编终日见唐虞。千茎白发年华速,一点青灯夜漏沮。”这三首诗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表示了对时光迅速、年华不再的深沉慨叹,陆游对时间的感慨具体可感,这是陆游的读书诗中最重要的情感波澜。“可以说,对时间的这种自然意象的刻画是此类诗歌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这也是陆游读书诗虽以读书为题却很少陷入呆滞枯窘的原因之一。”[1]

三、多角度的人文活动扩展了读书诗深层的内涵

陆游诗中对读书这个主题的描写也是多方面的,他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的读书生涯进行吟咏,观察入微,描写入画,随时随地从生活和自然中汲取材料,记叙细腻清新,笔调圆匀。陆游把读书看作自己毕生最重要的事业,即使在贫穷困苦的环境里也不改初衷。他的真实心态是由衷的喜爱读书,即使为此耽误一生也决无悔意,他在书中抒发了在贫穷的环境中坚持读书的心态:“架上有书吾已矣,”“父子共度忘朝饥,此生有尽志不移。”他还作诗鼓励其子:“儿饥读书到鸡唱,意虽甚壮气力微。可怜落笔渐健快,其奈瘦面无光辉。布衣儒生例骨立,纨绔市儿皆瓠肥。勿言学古徒自困,吾曹舍此将安归?作诗自宽亦慰汝,吟罢抚几频欷。”诗中具体描写了其家庭生活的窘迫,以及其子忍饥苦读的情形。诗人当然对此不无牢骚,然而他认为读书学古本是儒生的事业,故而鼓励其子在艰苦的环境中勿坠其志。陆游对自己的学识是极为珍视的,他对自己读破万卷书而辛苦一生的命运毫无悔意甚至希望来生继续这种事业:“寓世己为当去客,爱书更付未来生。”“后身作书声,努力究此事。”他希望子孙能继承祖先开创的书香门第:“楚公著书数百遍,少师守校世世传。”

四、经世致用的人文追求提升了读书诗永恒的境界

“事实上陆游读书怀有明确的目标,首先是从典籍中探求儒家之道。”[2]他说:“吾道固应千古在,几人虚用一人勤。”他认为儒道是千古不可磨灭的真理,世人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工夫才能修身进德。“朱黄参笔墨,照映灯花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子孙“字字微言要力行”, “ 学习古人,就要学习其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污大节,坚贞自守,他一生磨砺志节,可以作为我们今人的一面镜子。”[3]“在陆游看来,读书可以抒写怀抱,读书可以忘忧,读书可以忘味,因为书中有至味,读书还可以忘老。”[4]既然读书有如此多的益处,诗人当然要视之为人生最大乐事了。《秋夜读诗》这首诗作与陆游七十七岁,已退居故里,诗人在一种十分窘迫的处境中仍然勤奋苦读,在他心目中,读书之乐甚至超过富贵功名,因为后者仅是转瞬即逝的短暂存在。他认为书籍不但是人生的最好伴侣,而且有“洗贫病”的神奇功用,无怪诗人要与书朝夕为伴了。虽然在诗人对儿子的叮嘱中读书任然又实用价值,但对于诗人自身而言,他在此时此地的读书已经彻底超越了有关实用的世俗考虑,而成为一种纯粹的崇高的精神活动,一种忘乎自我的人生追求,并进而成为读书人的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读书显然已经获得了净化和超越的品格,这也许是陆游心目中读书活动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陆游的读书诗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生,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所以他的读书诗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又有浪漫主义的色调,在悲壮崇高之美当中融汇着更为充实的社会内涵,更为强烈的战斗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诗情也似并快刀,剪得秋光入卷来。”陆游的敏锐诗情,不仅把春色秋光剪入其诗,而且也把读书生活中的种种情趣裁入诗。“在杰出的诗人面前,一切生活内容都是绝妙的诗材。”[5]

注释:

[1]欧阳俊.《陆游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第26页.

[2]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第165页.

[3]欧阳俊.《陆游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第21页.

[4]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第152页.

[5] 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第171页.

参考文献:

[1]李立.看似逍遥的生命情怀――诗词与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邓乔彬.唐宋词美学[M].齐鲁书社.2004.

[3]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

[4]欧阳俊.陆游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

[5]刘洪仁.陆游诗词选[M].巴蜀书社.2007

[6]贺开秦.陆游读书诗译注[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陆游的爱国诗范文第7篇

关键词:《精选陆放翁诗集》 文献价值 审美范式 经典化

《精选陆放翁诗集》为现今可考的陆游早期重要诗歌选本,明清两代史志目录、官私书目对其多有著录,如高儒《百川书志》卷十五、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十二、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卷四、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卷四、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十等。《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此书云:“剑南诗集汲古阁刻本今已盛行于世,然此选去取颇不苟,又宋人旧本,故以陈亮、欧阳文粹之例与本集并存之。”[1]对《精选陆放翁诗集》的价值作了一定的揭示与肯定。本文试对《精选陆放翁诗集》的价值意义做进一步的钩沉。

一、文献价值

《精选陆放翁诗集》的文献价值首先在于对陆游诗歌的保存。刊刻于南宋的陆子虡《放翁先生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本、陆子遹《剑南诗稿续稿》六十七卷本,由于长期没有新刻,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散佚,《精选陆放翁诗集》作为元明两代流传最为广泛的陆诗选本,遂成为明代各种通本及单行本陆诗选本的文献来源。明代的宋诗选本如《宋艺圃集》《石仓历代诗选》,核其篇目,不仅所选之陆诗均见于《精选陆放翁诗集》,且篇目前后次序多与《精选陆放翁诗集》一致,表现出明显的渊源关系。[2]就单行本而言,明正德年间汪大章刊本《渭南文集》收诗九卷,经傅增湘详考证,全取自《精选陆放翁诗集》。明末毛晋在刊刻汲古阁本《剑南诗稿》时,亦从须溪本放翁诗集中检得未刻诗二十首。[3]又据今人辑考,《精选陆放翁诗集》所录诗篇中有十四首不见于今《剑南诗稿》,“如《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卷三《黄山塔》、《送三兄赴秦邸》、卷五《闻婆饼焦》、《种桑》、《夜间橹声》、《离家示妻子》、卷八《闻角》、《寄杨济伯》、《采菊》、《吴娃曲》四首、《过江至萧山县驿东轩海棠已谢》”,[4]足见《精选陆放翁诗集》在陆诗采失补遗工作上的巨大价值。

作为宋人旧本,《精选陆放翁诗集》的文献价值还在于它保存了宋人对陆诗的评点形式与内容。南宋的诗文选本具有与前代选本不同的特点,“不仅有序论,而且有圈点、评点。诗文选本与圈点、评点紧密结合,形成一种新的选本形式,且在后代成为传统。……这些诗文选本除了具有入选作品自身的文本价值之外,还具有传播价值和理论价值。”[5]《涧谷》《须溪》两选本即体现了南宋选本的这一特点,明弘治十年冉孝隆刻本前集有罗憼序、罗椅圈点,后集有刘辰翁评语56条。这些圈点、评语和他们所选录的诗歌篇目一起,为我们了解、探究八百年前陆诗读者的阅读趣味、审美取好、评诗标准提供了生动的材料。姚斯认为:“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过程中得以证实。”[6]作为名声显赫的早期陆诗读者或批评者,罗、刘二家选本的文献价值还在于,其独到的见解及精辟的阐释,为陆游诗歌接受奠定了基础,指引了方向。

二、树立了两种陆诗审美范式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陆诗时说:“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7]朱自清《经典常谈》亦认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慨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8]两家观点可谓是对陆诗整体风貌的一个精辟概括,这个概括固然源自钱、朱二家对陆游诗歌的深入研读后的内心体悟,然而亦是对八百年来陆诗接受活动中两种审美取向的理论总结。我们知道陆游诗歌在宋代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此后由于诗坛风气的影响,陆诗的关注度虽然时强时弱,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对陆诗的阅读评论一直没有间断过,从而构成了一部长达八百年的陆诗接受史。在这八百年里,人们对于陆诗的审美取向因时代风尚和个人的欣赏趣味不同呈现出复杂的变化。如明代刘基欣赏陆游流连光景的诗篇,在陆游《晚兴诗》《卖花叟》《湖上诗》等诗篇后都有题诗。同时代的费经虞则读出了陆诗中深厚悲壮的另一滋味,其《雅伦》卷二“放翁亦学杜学白,而尖新峭别,自成一体,有宋诗人无出其右。近日家弦户诵,不能得其深厚悲壮,但得其率意而已。”[9]人们或将陆游拟之杜甫,或将其比作李白,或喟叹其诗之豪宕沉郁,或欣赏其透脱清奇,诸家观点不一而足。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其诗歌风格的形成和确认,不仅取决于主体的创作实践,还建立在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其诗歌的阅读与接受的基础之上。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气和不同读者的审美取好都会影响人们对于某一诗人诗歌风格的体认,对于陆诗接受来说,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由于一般读者难以获取或遍览陆诗全集,陆诗的面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选本的呈现。清代比较流行的陆诗选本因过多遴选模写事情、品题花鸟的闲适诗乃至于使陆游被认作“苏州一老清客”[10],可知选本本身的审美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于陆诗风格的认识。

作为元明两代广为流行的陆诗选本,《精选陆放翁诗集》的选诗情况亦决定着陆诗的面貌进而影响着后世读者对陆诗的接受。关于《精选陆放翁诗集》的选诗特点,现代诗人冯至有一段精辟的概括:“前集所选多闲情逸致之作,不能代表放翁诗全面,刘辰翁编选之后集,则慷慨悲歌,读之使人振奋,盖与选者身世及思想水平有关也……平心而论,两集正好互相补充,可以看出诗人的全貌。”[11]遗民诗人刘辰翁对陆游豪宕沉郁的爱国诗作感触深刻,其《须溪集》卷六云:“陆放翁诗万首,今日入关,明日出塞,渡河践华,皆如昔人想见狼居胥伊吾北,有志无时,载驰载驱,寐语出狂徒,以资今人马上之一笑。然今人马上万里复少此。”[12]言语之中透露着对陆游浩荡之气的敬服与欣赏;而资性淡泊又仕途坎坷的罗椅对于放翁留恋光景、叹老嗟卑之作则更为偏爱。

《涧谷》《须溪》二集不同的选诗趣好使得陆游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得以呈现。其美学意义在于,作为陆诗的早期读者,他们以选本这种审美实践的方式表达了各自对于陆游诗歌不同风格的审美取好并为后世读者提供了陆诗欣赏的两种审美范式——“豪宕沉郁”与“清新刻露”。后代读者对陆诗风格的体认,虽然带有不同倾向,但大体都跳不出这个审美框架。

三、推进了陆游诗歌经典化进程

“宋人之诗,多者莫如子瞻、务观。……务观闲适,写村林茅舍、农田耕渔、花石琴酒事,每逐月日,记寒暑。读其诗如读其年谱也。”[13]陆游笔耕不辍、勤勉作诗的精神得到后代评论家的广泛称许,近万首的诗篇亦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然而成诗过繁过快也给陆诗带来了蹊径太熟、章法句法雷同的缺陷,清人对此多有批评。对于陆诗研究来说,披拣出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作,深入研究其内涵质素、生成机制、价值影响,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陆诗精髓的了解,还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社会心理和文化思想变迁的轨迹。经典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为“经典不仅仅是刻写于竹简、书页之上的实体存在,更多地存在于作家与批评家、读者共同的阅读、阐释、接受与创造之中。”[14]就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产生的特殊形态而言,主要受到选编、评点、引用、目录的著录与评价等影响。要还原经典形成的过程,我们就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在这诸多因素之中,选本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批评方式,最易在大众读者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对经典的形成可谓居功至伟。对于陆诗经典化来说,选本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不同时代选本的选录与评点,一些诗作一再进入人们的阅读视野,被反复地阅读、注解、评论,遂成为地位稳固的经典之作。而在经典形成的历时态的进程中,早期选本、权威选本起到了主导与支配的作用。据江西师大黄英硕士论文《陆游诗歌五十首经典名篇的考察》统计,在排名前五十的陆诗经典中,《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选入12首,《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选入16首。[15]又据复旦大学张毅博士论文《陆游诗传播、阅读专题研究》统计,48首出自《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的作品,在清代吴之振、陈訏、杨大鹤、朱陖、周之麟、等许多大型陆诗选本里反复出现。[16]综合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收诗总数不足陆诗全集十分之一的《精选陆放翁诗集》,其名篇选入率却在50%以上(《别集》一卷选入陆诗经典篇目情况尚未考虑在内)[17];二是在清代陆诗全集俱备的情况下,面对近万首可供选录的陆诗材料,选家们却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与《精选陆放翁诗集》重合的陆诗的小部分诗篇中,使得其中的某些诗作反复出现,最终成为陆诗中的经典。

这种情况看似偶然,实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接受美学认为“文化传统对文学接受的支配、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为接受群体、个体提供了一个经历史选择和淘汰遗存下来的、群体审美经验积累而成的期待视野。这个视野成为每个接受群体、个体现实的接受活动由以出发的前提。”[18]作为在陆诗接受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早期选本,《精选陆放翁诗集》以权威选本的身份为陆诗欣赏树立了一种基本的视界和规范,这种视界和规范被元明两代的读者所采纳和继承,从而形成了群体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并作为一种文学传统一直影响着后世的陆诗接受。审美接受传统一旦形成,就会无意识地支配着人们对陆诗阅读、欣赏的发展走向,使人们不自觉遵循着已有的审美原则、方向来对陆诗进行阅读、欣赏、理解和评价,从而保持了陆诗经典的相对稳定性。

当然,文学传统的形成不是单向性的,后世读者除了继承文学传统外,亦有对传统的选择与调整。不同的时代由于文学风气、审美取向、政治环境的不同,会带着各自的审美视界对传统加以扬弃和革新,这也正好解释了某一时代的陆诗经典在另一时代退出读者审美视野的原因。在文学传统形成的双向作用之下,《精选陆放翁诗集》能够保有50%以上的名篇入选率[19],足见其作为陆诗选本的经典性。《精选陆放翁诗集》作为陆诗经典形成的一个关键环节,推动了陆游诗歌的经典化进程。

注释:

[1][清]永瑢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44页。

[2]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艺圃集》、《石仓历代诗选》统计核实。

[3]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70页。

[4]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16页。

[5]张智华:《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6][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7]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89页。

[8]朱自清:《经典常谈》,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

[9][明]费经虞:《雅伦》(卷二)《陆放翁体》,《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10][清]阎若璩:《潛丘箚记》(卷四),转引自孔凡礼、齐志平:《陆游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页。

[11]冯至:《手握旧卷,倍觉情深》,范用编:《买书琐记》,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0—31页。

[12][宋]刘辰翁:《须溪集》(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20页。

[13][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一)品藻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3页。

[14]吴承学,沙红兵:《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5][17][19]黄英:《陆游诗歌五十首经典名篇的考察》,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6]张毅:《陆游诗传播、阅读专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2页。

陆游的爱国诗范文第8篇

坚持体力劳动――“有暇即扫地”

陆游一向把整理书籍、扫地抹桌当做锻炼身体的活动。他曾在诗中写道:“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引导,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法,延年直差易。”扫地是一项力所能及的活动,可疏通血气,活络筋骨,既做了家务又锻炼了身体。他认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是有益的,犹如“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陆游在闲居乡村时,经常从事一些拾柴、割草的体力劳动,他常常说自己是“作废身犹健,生涯学灌园”。后来年高体弱,虽然不能再干重活了,但还要“拥杖木鸡啄”,做些养鸡、养猪的活计,不让自己闲着,经常活动活动筋骨。

坚持户外活动――“六十登山不用扶”

陆游在《看钟》中写道:“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陆游从登山这项运动中是获益匪浅的。登山既可呼吸新鲜空气,陶冶情操,舒缓心情,还可在运动中活动筋骨,可以说是好处多多。

现在提倡老人要经常散步,活动筋骨,放松心情,而陆游也做到了这一点。“饮罢忌久坐,时须曳筇杖。”吃完饭切忌坐着不动,适当走走才有利于身体健康。陆游的这种养生经验对今人仍很适用,也希望大家抽时间多活动活动才好。

兴趣广泛――“老翁七十尚童心”

种花:“荟兰移取偏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里,老翁七十尚童心。”种花养草,既可锻炼身体,又可培养爱心;既可修身养性,又可赏心悦目,实为健身养体的好方法。

品茶下棋:品茶弈棋能陶冶情操。他在《秋怀》中吟道:“活火常煮茗,残枰静弈棋。”

书法:书法对延年益寿的作用是显著的。陆游喜欢练书法,并说习书能“驱尽心中愁”。

饮食养生――“只将食粥致神仙”

陆游的饮食以素食为主,不主张“以肉养人”,在其诗中出现得比较多的食物是菱角、山药和粥。

陆游一生喜欢吃粥,他还专门写了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老年人吃粥容易消化、吸收,对胃肠的保健作用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