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爹的小说

爹的小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爹的小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爹的小说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废名 《火神庙的和尚》 田园牧歌 孤独 死亡

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初具规模,乡土作家们以写实的眼光观照乡村,描述宗法制下农村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与大多数乡土作家书写乡村的破败荒凉以及带有野蛮色彩地方风俗不同,废名坚持在一种诗意的视角下观照乡村,弹奏出一曲优美的田园牧歌,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的乡村图画,表达了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赞颂。废名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用冲淡、平和、浪漫的写作风格来描写乡村中最平常的人和事,带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感慨,以此表达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以及对生与死问题的独特理解。有论者认为,废名的乡土小说,“常用儿童的目光捕捉若干动人情景,对现实的苦痛有着超越的意趣,往往有一种淡淡的禅味”[1]。废名早期的作品《火神庙的和尚》便是这一主题的重要代表。

《火神庙的和尚》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金喜的乞丐,他孤苦无依,在三十岁的时候,经由王四爹推荐,到了火神庙里做和尚,其后的数十年里,金喜和尚每日重复着单调乏味的生活,最后在孤寂中默默无闻地死去。小说用冲淡平和的笔调,截取几个生活片段,勾勒了金喜孤苦的一生,使读者从这些零零散散的生活片断中体会到了主人公生命的沉重。

一、优美的田园牧歌

废名的小说非常注重对自然风景的描写,小桥流水,月影竹林,鸟语花香,主人公生活在如画的田园景致之中。即使是写坟墓这样代表死亡的意象,他也描绘得生机盎然,用繁茂苍翠的松树林、青翠碧绿的春草,来消解肃穆萧条的气氛。废名在20世纪初的城市,看到了当时社会人性的异化,看到了资本主义金钱势力对人们的腐蚀和侵袭,因而他有意地采取了一种回避现代文明的态度,将视线投向古朴的家乡农村,把自己的怀恋和向往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所爱的那片乡土。他20年代的乡土小说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把普通的日常生活融入到诗情画意的景致之中,创造出一个冲淡平和的乡村世界。

《火神庙的和尚》中写夏夜,以星星、夜风、蛤蟆的叫声、门洞、竹榻等事物,简洁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的乡村夏夜图。虔诚本分的金喜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三十年。他一个人在火神庙勉强度日:每天打扫、挑水,进香,还不允许被打扰。金喜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被王四爹荐到火神庙做徒弟后,就把王四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每次见到四爹,竟然开心得如孩童一般。他每年三次上街割肉,给王四爹煨汤。从这些简单的小片段中,可以看出,在金喜的日常生活中,王四爹是他唯一的情感和心理依靠,给了金喜亲人般的抚慰。同样的,王四爹也把金喜当作了家人,不仅经常带着孩子去火神庙门口晒太阳,还从不让去看他的金喜“空篮转头”,给许多的回礼;并且一心惦记着金喜的生活状况,让他请个老头子做做伴儿。虽然在废名的小说中人物退居到次要位置,作品不刻意描写主人公的外貌形象,人物性格也没有大的发展变化,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字里行间轻易地捕捉到人物性格的鲜明特点和闪光点:金喜的本分老实、知恩图报;王四爹的淳朴善良、善解人意。废名给读者展示出了一种原始纯真的人性美、人情美,这些闪光的人物成为田园风景的点缀,和优美和谐的自然景物共同奏响了一曲优美的田园牧歌。

二、强烈的孤独体验

废名的小说创作,极力追求一种意境之美、田园之美,在面对凄楚压抑的社会现实时,他往往会用波澜不惊的笔调,不动声色地一路写去,淡化了本应有的压抑和惨烈。但是现实的黑暗使得他不得不走出梦境,正视现实的困境。

金喜的生活十分艰苦,这种艰苦不只是物质上的。他第一次进入读者的视线,是一个乞丐的形象,赤脚癞头,拄一根棍子。这种打扮连狗见了都要欺负。当他成为了一个沙弥以后,每天要挑二十四担水灌园,导致他在梅雨时节就会腰背酸疼。他饮食条件很差,梅雨季节他只能吃破絮一般的炒米,能饱吃一顿豆腐就是最大的满足了。物质生活的苦并不是最重要的,困扰金喜的是一种孤独的存在感。三十年来,他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金喜被榨油房的小孩取笑,容忍他们向他的狗丢石头,却只能在心里叹惜。三十年来,金喜接不了一个徒弟,人们往往在获得一些实际利益以后就离开了他,日常生活中与他相依为命的只有一只名叫小宝的狗。在废名的小说中常常表现出人生如梦的无意义之感,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体现出“人的存在的意义的丧失”[2]。唯一可以让金喜依靠和交流的只有王四爹,但是作者在文中写道:“这位老爹,三十年前就不大看得清楚人。”作者的这种设置更突出了金喜的孤独感:没有人了解他,甚至没有人看得见他的存在。王四爹向他提起,要找一个人做伴,正说到了他的心坎。可见,他始终浸润在孤独中,感受着心灵的空寂,却不知道如何言说,不知道跟谁去说,也不知道如何排解。小说写到金喜每天给菩萨贡水贡饭,把佛堂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一方面是出于他庙中和尚的身份,这些是分内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他的生活丧失了意义、丧失了希望,只能沉浸于日常洒扫、挑水的琐碎事务。

读废名的小说,我们总是能强烈地感受到在他的艺术世界中始终存在着孤独,不管是在乡下的古朴田园,还是都市的热闹喧哗之中,孤独都占据着人们的灵魂。李健吾先生在评价废名及其创作时说,“永远是孤独的,简直是孤洁的”[3],这对于废名的为人和作品都是相当中肯恰当的评价。在黄昏,太阳西斜到树梢,金喜带着他唯一的伙伴小宝到河里洗澡。在黄昏之美的映衬下,孤独的金喜显得更加辛酸和凄凉。

三、独特的死亡意识

小说结尾,金喜摔下楼梯死了。“骂声已经是在楼门口,――楼梯脚下突然又是谁哼呢?”一句话就宣告了金喜的死亡,小说写到这里戛然而止。正如王四爹所说,金喜一生寂寞,即使是死亡,也只能靠小宝去报信,人生是如此凄然而无常。废名写死亡,总是用平平淡淡的一两句话交代出来,显然是将死亡作为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人生过程。《洗衣母》写没出息的酒鬼李爷“确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竹林的故事》用“绿团团地坡上从此不见了老程的踪迹”一句,来暗示老程的死。废名用看似随随便便的几笔来描述死亡,结束人物的一生,其实这种死亡在废名的笔下成为了逃离苦难、逃离日常生活虚无感的唯一选择。

废名是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的,即使他看到了现实的不平、压迫、苦难、伤痛,他也不忍心承认那片乡土是破败萧条的,他用真诚的笔墨书写自己对乡村风景的热爱和对乡村朴实人们的赞颂,用田园牧歌的短笛吹奏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他往往在小说中“刻意淡化生活的伤痛记忆”[4]。然而,现实的黑暗和残酷,再加上西方消极哲学思想的影响,使废名产生了厌世思想。此外,废名的故乡在湖北黄梅,这里是禅宗文化的重镇。20年代中期,废名又深受影响,开始真正形成自己的禅学思想,经三四十年代的思想转变,废名经历了从“超越世俗的虚静境界”转向“神秘不可解的一路去”[5]。在废名看来,“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唯一结局,又是摆脱虚无的最后途径”[6],所以废名选择让他笔下的主人公用死亡来从艰辛的生活和孤独的精神中获得解脱。废名多次写到坟、杀场等象征死亡的意象,几乎每部作品中都有死亡的存在。例如,小说《桥》中,小林对于坟墓的赞美;《竹林的故事》里,三姑娘对死去的父亲渐渐淡漠;《阿妹》中,小小年级的阿妹欣然接受了死亡;还有《桃园》中,患病的小女孩阿毛,追忆死去的妈妈,回忆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对于他们来说,死亡结束了一切,而活着所要承受的寂寞比死亡更可怕。这也正体现了废名的对于人生的态度:爱人生而不留恋人生。他想超脱世俗人世的樊笼,他想获得心灵的安适与宁静,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智者不追求快乐,只寻求烦恼与痛苦的解脱。”在这种情况下,废名只有通过在小说艺术上的审美创造,“从苦难的世界人生中得到暂时的解脱,达到暂时的否定意志,暂时忘我”[7]。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他正面人生的虚无和孤独,正面生与死的对立,既深爱生命与人间,又不留恋人生;他的作品在诗化的风格下道出最沉重的苦难,于孤独寂寞中祈求心灵的超脱,蕴含了作者真挚的人生体验和深深的忧伤。正如金喜那样,在看似诙谐、平淡的生活中,却蕴藏了最深的悲哀和痛楚。

参考文献

[1] 张志忠.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7:27.

[2] 祝学剑.废名小说的现代主义特色[J].社会科学评论,2006(4):74.

[3] 李健吾.《爱情的三部曲》――巴金先生作[A]//咀华集・咀华二集[C].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5:4.

[4] 张志忠.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7:28.

[5] 周作人.怀废名[A]//周作人自编文集[C]//药堂杂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4.

爹的小说范文第2篇

写了《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是一个罕见的裸婚族。能沦落到裸婚的地步,归功于他有一个神奇的爹。蒲爹天资聪颖,但就是没有考试运,一考就落榜。后来,他干脆下海经商,成了一个富豪。奇怪的是,蒲爹直到40岁还没生出一个孩子。绝望的他公司不开了,股不炒了,存款全捐出去了,除了做慈善,就是在家教孩子读书。如此折腾一番,儿子是生出来了,但钱没了。

蒲爹不生则已,一生惊人―居然生了4个儿子。没钱还超生,家里更是穷得底朝天。蒲松龄是家里的老三,正处于爹不疼娘不爱的倒霉位置。蒲松龄长到10来岁,忽然有一天,蒲爹看着已经是半大小子的三儿子,一拍脑门:“哎呦,我得给儿子找媳妇了!”找谁呢?他相中了刘国鼎的二女儿,因为刘国鼎是秀才,这是学渣对学霸的天然崇拜。两家相亲时,有人对刘国鼎吹风:“老蒲家太穷了!你可别把女儿嫁过去!”刘国鼎淡定地说:“穷咋啦呀?你看蒲爹这么穷还教儿子读书,爹忍辱负重,儿子将来肯定有出息!”于是,蒲松龄和刘氏顺利定了亲。

蒲松龄18岁,刘氏15岁,两人结了婚。因为没钱,所以,婚礼也没有大操大办,蒲松龄开车到老丈人家,把媳妇娶了回来。蒲松龄当时还没工作呢,和父母一起住,自然是没房;车子就更不用提了,别说宝马奔驰,就连夏利都买不起,连婚车都是借的。

蒲松龄25岁时,和兄弟们分了家。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位于郊区的毛坯房3间,连围墙都没有,而且杂草灌木丛生,根本没法住人。而蒲松龄的其他3个兄弟,都分到了带灶房和储藏室的精装修商品房。蒲松龄这时候真是怒了:还能不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老爸老妈你们偏心偏到没边了!蒲松龄痛定思痛,努力读书考试,希望能用知识改变命运。

很不幸,蒲松龄继承了蒲爹的基因和衰运―天资聪颖,勤奋苦读,但就是屡试不中,最后当了小学老师。

因为蒲松龄要在外教书,刘氏不得不和丈夫常年两地分居。性格豁达的刘氏心理异常强大,迅速地适应了恶劣的生存环境,除杂草、修房子、雇人筑墙。因为房子的户型不合理,还从大伯那里借了一块木板,把房间隔出了里屋和外屋。经过一番努力,她把蜗居收拾得井井有条,非常温馨。

刘氏的日子其实过得很苦,每天省吃俭用做家务,接送孩子上学,陪孩子做作业,还要纺线织布到深更半夜,得了肩周炎……但是她特别擅长苦中作乐。房子在郊区,挨着农场怎么了?方便接触大自然啊!有空时,她就带着孩子们趴在小路边听虫鸣,斗草嬉戏,孩子们的童年都过得很快乐。屋子小放不下大桌子,她也不抱怨,干脆让孩子们各自捧着一个小锅自己吃,别有一番乐趣。蒲松龄的兄弟们经常朝她借钱借东西,刘氏也不催着还。她对蒲松龄说:“别人向我借东西,而不是我向别人借东西,这就很幸运了!”外出打工的蒲松龄在家中缺席,对孩子们来说,爸爸就跟客人一样陌生。但是,刘氏一直教导孩子们要尊重爸爸,家里的肉必须留着等蒲松龄回家才能吃。

在古代人的眼中,蒲松龄有点儿不务正业。但他天生具有记者的潜质,哪里有八卦,都要去打听,然后在网上写小说。好友张笃庆曾经劝他别写小说,专心考试。但是蒲松龄不听,写文写得超嗨。刘氏从不逼着丈夫上进,对蒲松龄说:“我不惦记做官夫人,山林中自有让人快乐的地方,我这个人特别知足!”蒲松龄一生都非常尊重和感激妻子。在外打工时,经常惦记妻子的身体。在夫妻俩的言传身教之下,3个儿子考上了秀才,就连孙子也中了秀才,满门书香。

爹的小说范文第3篇

1.英子家,晚上

一家人正围在桌子旁吃饭。

娘:英子,你也别着急,这大学不会不让你上的。

英子:我着什么急,我爹都不急,我能怎么着?

此时,爹一声不吭地蹲在墙根儿抽着袋烟。

娘:你爹不正在想法子嘛,总会有办法的。

英子:都这么多天了,还能有什么法子?大不了不上!

爹仍旧一声不吭地蹲在墙根儿抽着袋烟。

娘:咳——怎么说话呢这是?我说你这孩子咋越来越不懂事了。

爹还是一声不吭地蹲在墙根儿抽着袋烟。

英子:我……

娘:行了,行了,时候不早了,吃完赶紧回屋睡觉去,明儿还有明儿的事儿呢!啊!

英子急性子地起身回了自个儿屋。

爹手扶着墙慢慢地站了起来,抖抖烟锅儿,一声不吭地独自往门外走去。

这时,娘叫住了他。

娘:你要去哪儿?都这么晚了。

爹:哦,不去哪儿,我想出去走走。

娘:也好,你腿脚不方便,可得小心点儿。

爹:哎——



2.村长家门口,晚上

(旁白)

英子爹拖着一瘸一拐的步子来到村长家门口,来回地踱着步。他在犹豫是否要进去。村长家的狗在没命地疯咬着,这时村长媳妇从屋里出来,制止了狗叫,听到门外有动静,她开门探出头来。

村长媳妇:哟,是英子爹呀!有事儿?

爹:村……村长……他在家吗?

村长媳妇:这不,屋里看电视呢,别光老站着呀,快屋里来。

爹:(客气)不了,我找村长说点事儿,说完就走。

媳:行,我给你叫去。

村长媳妇转身回屋。

不一会儿,村长腆着肚子出来了。

村长:哦,是老贵叔啊,啥事儿?

爹:也……也没啥,俺想找你说点事儿。

村长:您说,有啥难处?

爹:你知道……俺家英子就要去念大学了,可钱……

村长:老贵叔,俺家大龙不也正赶上这挡子事嘛,哎!说实话,这钱哪……

爹:不不不,俺不是找你借钱的,俺就想托你给俺找个主儿,俺想把家里的寿方卖喽。

村长:啥?(惊讶)老贵叔,你可想好了,真得要卖?

爹:咳!咱这当爹的活着还不是为着儿女吗?

村长:那行,我明儿就给你张罗去。

爹:恩。

(旁白)

那天,爹很晚才回来。直到后来,我才知道爹竟然把他一生最重要的寿方给卖了。

就这样,我如愿以偿地上了大学。

来学校报到时,我担心他那一瘸一拐的腿会受不了路上的颠簸劳累,劝他不必送我,但爹还是执意要来。爹说,我一个人,他不放心。



3.大学宿舍里

爹将行李给我拿到宿舍,把我安顿好后,他来不及大喘口气,转过身来对我说。

爹:我出去办点事儿,一会就回来。

英子:那我陪你去吧!

爹:别人见了不好。

(旁白)

爹出去了好久,我独个儿在宿舍里等着他回来。爹突然不在我身边,我竟有种难以言状的空虚感来,原来我爹依然存在着深深地依赖。

九月的北京,天气仍旧闷热,我的心也变得不安起来。

爹回来的时候,脸色惨白得吓人。

英子:爹,你咋才回来?

爹:我在街上碰见了个老乡,向他借了点钱,这不才回来晚了。

说着,爹从衣兜里掏出钱来。

爹:喏,这600,你拿着,我留200当路费,快收好了。

英子接过钱来,收好。

爹:那我走了。

爹说完,拎起皮包就走。

英子:爹——,让我送送你吧!

爹点了点头。



4.站台

爹吃力地上了火车,靠窗坐了下来。

他探出头来,朝我憨笑着。

爹:你回吧,记得给家里来信。

英子:恩。

爹:好好念书,照顾好自个儿。

英子:恩。

火车慢慢开动了,这时,爹突然往窗外递出一只手臂,手里夹着一张10元的钞票。

爹:给你。

英子:不用了。

爹:拿着!

英子伸手去接钱,就在那一刹那,钱断为两截,一半在英子手里,另一半随火车飞快地离去。



5.大学校园里

英子从同学手里接过一封信,当她拆开信封时,一枚半截的10元钞票突然抖落在地。

英子看着地上的半截钞票,失声喊道:

“爹——”

随之,英子双膝跪在地上,双手颤抖地捧起那半截钞票,双眼噙满泪水。

爹的小说范文第4篇

1、是电视剧《好爹好娘》中的人物。

2、《好爹好娘》是由孙波执导,胡亚捷、周小斌主演的电视剧,于2003年7月11日在央视一套首播。

3、该剧根据侯钰鑫先生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故事主要讲述古城县南湾乡党委书记孙浩为了坚持打通北干渠和县委书记的佟怀志、县长苗刚作斗争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爹的小说范文第5篇

1、《魔界的女婿》,作者是点精灵,主要讲述了一次坑爹的穿越,宅男陈睿被魔界公主骗取了纯洁的身心,立志要变强报复,结果谱写出一曲人类女婿在魔界的伟大传奇;

2、《狩魔手记》,作者是烟雨江南,末日废土流作品,讲述战争之后人类挣扎求生和能力进化的故事,这本书是末日流经典之作;

3、《亵渎》,作者是烟雨江南,小说主要讲述了身为破落贵族的儿子的罗格,继承了最强大的死灵法师罗德格里斯的灵魂与最纯净的灵魂能量,然后寻求力量的道路;

4、《剑出华山》,作者是血沃天涯,小说主要讲述了不一样的华山与岳不群的故事;

爹的小说范文第6篇

老爹这会儿正坐在矮土墙下的石桌旁,他那布满老茧的手颤抖地卷着纸烟,眼睛向前望着:一只麻雀正落在树干上啄着什么,或许是只被蚂蚁团团围攻的毛毛虫吧!老爹脸上布满岁月痕迹,原本深陷的眼睛也被这难得一见的笑容“舒展”得小了。

老爹吐出来的烟雾弥漫开来,他的目光转向那片黄土地,稀疏的眉毛挤在一起,被几根微微泛白的发丝遮掩着。

“爹,”突然的呼唤声打断了老爹的沉思,“您看俺哥托人带啥回来了,这里还有一封信呢,俺没念过书,可是俺让邻居小强念过了,俺都记住了。哥在信里说这是最新款的手机‘诺基亚’。咱们不仅可以从这些小孔里听见俺哥的声音,还可以用它照相哩!”

老爹抬头望了望这个跟他哥相差八岁的小崽子,想到当年为让儿子大东上大学,便未曾让他踏入过学堂。“如果想俺哥的话,我是不是就可以给他打电话?”小东兴致勃勃地继续说着。老爹没有说话,只是望着那飞走的麻雀出神。

“爹,咋不说话呢?您咋啦,您不高兴吗?俺哥可是咱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还留在了北京工作。听打工回来的人说,那是个好大好大的城市。”说着,小东眼里满是憧憬。老爹剧烈地咳了起来。

时间一天天流过,老爹咳着给大东拨电话,可是电话里依然传出“对不起,您所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接着便是一连串的外语,老爹吓得赶紧挂了电话。

老爹的病越来越重了,他依然每天坐在门口的石桌旁,看着那片培植出大学生的贫瘠的黄土地和那不时飞走的鸟儿,有时口中还喃喃道:“飞走了,飞走了……”

此时的老爹多么想再见儿子大东一眼,听听儿子的声音呀!于是,他再一次拨了大东的电话号码。老爹屏住了呼吸,神情凝重地望着电话,嘟过几声之后,电话里传来了大东的北京口音:“喂,我是大东。”老爹刚想开口说话,却一时气喘不上来,用力地咳了一声之后,电话摔在了地上。老爹倒在了墙皮剥落的墙角处,安静地睡着了,嘴角带着微笑。

【作者系福建省仙游县榜头中学现代文学社社员】

点评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老爹这个纯朴的老农形象。

小说有两个亮点:一、肖像描写细腻传神,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二、结尾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深思的余地。老爹在电话中听到儿子的声音后,因气喘咳嗽,倒在了“墙皮剥落的墙角处,安静地睡着了,嘴角带着微笑”。虽然老爹死得安详、愉快,但却令人心酸。可怜的老爹,至死都在牵挂着他的儿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爹的小说范文第7篇

近期特别火的一封六六的情书让我们很吃惊,除了字里行间对性的炽烈渴望与文字的表白让本世纪初那些用身体写作的女作家们都汗颜之外,更要命的是,结合她出道以来的一系列表现,她的宣传路数完全是在把自己作为一个娱乐明星来运作,这与她的作家身份就很有微妙的错位之感。

六六非常活跃,乐于分享,从不放过热点,她的微博转播各种社会新闻,积极参加名流饭局,帮韩寒量身高;关于私生活,她更是乐于自曝,我们认识了偶得、偶得爹、偶得爹和红颜知己的五年之约,神秘的李姓小姐,再后来还有秀才先生,沧桑先生……她精心似是而非的暧昧说法,一个一个年龄相仿的知名男士被牵扯进她的生活圈子,她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微博也好,论坛发帖也好,所有这些简短浅显的表达方式对于一个长于布局谋篇的作家来说都是易如反掌。

阅历和智慧帮助六六迅速在那些传播方式很娱乐化的载体上迅速打开局面,偶得爹的照片被八卦出来,Ice Lee小姐让一干李姓女星躺着中枪,因为大家在默认六六是个娱乐名人的前提下,当然根据她的身份迅速定位圈子,而且六六提供信息实在太坦荡,太详尽,太容易让人迅速定位出秀才先生似乎是一位知名建筑师,而沧桑先生可能是传说中的股神,这种推理方式跟港台杂志上的字母女星与剪影女星游戏如出一辙。

等到消息传到了满城风雨的时候,六六又会用非常明星的方式来解决,比如在传媒求证的时候半推半就地否认,“传的那些绯闻对象一半我不认识,还有一半我也不熟。”最后还要地惊讶一下:“我发现我这真的进娱乐圈了!”当然还有适度的小傲娇:“我早已不在江湖,江湖却总有我的传说。”

这一次六六仍然采用这个方法,对那篇情真意切的文字,她不会去证实,也不会去证伪,就是轻描淡写地说:“啊呀,几年前的东西你们居然还翻出来了。”如同裹着皮草的贵妇躲在暖房里笑盈盈看雪,面不改色又心花怒放,大家都看出来了,就尽情地陪她笑。只是视她作都市女望解放的先锋有点过誉,不信可以对比一下法国女星苏菲玛索的半自传小说《说谎的女人》里自我剖白的劲道,那字里行间的直白与娇憨,既洋洋自得于自己的美貌,又把自私、欲望和小聪明表达得坦坦荡荡。

说到这里,讲个题外话,曾经有个特别喜欢在涉外场合“代表”亚洲的主持人,有一天致电某网站,因为他的一条新闻被放在了娱乐区块,主持人不高兴了,“我怎么能是娱乐人物呢?我的新闻至少应该放在国际频道和财经频道啊!”

爹的小说范文第8篇

摘要:《青龙偃月刀》一文以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中国的传统技艺,但在面对现代文明冲击之时它却处在了“尴尬”的地位。老一辈人与新一代人之间也开始形成一道“壁垒”。面对传统技艺在社会发展中的日渐衰微,何爹发出了“宁可败走麦城也绝不背汉降魏”的呐喊。本文通过对原文的解读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所显示的矛盾对立现象,由此展现作者在面对传统文化转型时的复杂心理。

关键词:文化转型;矛盾冲突;文化反思

文化转型是指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替代旧的文化形态。表现为文化的变革、进步过程。文化转型的实质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社会群体中主导文化模式的新旧转变过程。[1]韩少功先生的《青龙偃月刀》实际上就塑造了文化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面对现代文明冲击的矛盾斗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展现了小说主人公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不断游走的文化思考与抉择,富有现代气息的批判和反思。[2]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所处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又在反思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出路,呈现出现代性与民族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表现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作者对传统文化发展路径的探寻。

一、《青龙偃月刀》中的文化原型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青龙偃月刀乃关羽所使用的兵器,书中描写到它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艳锯。但文中所谓的“青龙偃月刀”只不过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剃头刀。而其执刀人何爹只不过是一个剃头匠老头。作者如此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以吸取读者的注意力吗?实则不然,其中更多的隐含着一种内在文化的象征。

提及关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忠义”形象,并且在大家的认知中他与他的青龙偃月刀早已融为一体,互为代表。作者之所以赋予剃头刀为“青龙偃月刀”之名,实则巧妙地借助原型说的概念,何爹将关羽视为剃刀匠的祖师爷,关羽的“忠义神勇”性格特征在何爹身上有所体现。作者生动描写了何爹出神入化的剃头技艺如:“关公拖刀”“张飞打鼓”“双龙出水”“哪叱探海”等,不难发现何爹神乎其技的刀法中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一把剃刀使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何爹那出神入化的剃头刀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而何爹正是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者。也正是凭借着这套出神入化的剃头技艺何爹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剃头匠。

二、文化转型过程中的不同文化选择

当西方的现代文明到来之际,久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强烈的冲击,传统性开始与现代性有了矛盾冲突。面对现代文明的到来,人们的传统思想受到了新文明、新思想的冲击,他们对现代性文明中的产物充满了好奇感,既渴望探求同时又保持着一种怀疑态度。当看到传统文明处在两难境遇之时,人们都顺时而变,纷纷开始转换自己的文化身份。由于人们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快慢的不同,因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选择来。恰如文中所写,有的人外出务工,有的人出国,有的人移居山外,谋生计的方式也不再单一化。从而体现了现代性“对于个人而言”的后果,即就是在某种意义上“确立了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与行为的方式,即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我该如何生活“的思考与追求。[3]小说借何爹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韩少功对当前现实生活和文化发展的思考,一直以来,韩少功都在坚守寻文化之根的文学理念,他的文化“寻根不是要建立博物馆,不是要厚古薄今,不是要守成。相反,我们只是认识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来支持和促进我们的创造。创造者一定具有最包容和最谦虚的胸怀,不会出于某种情绪化的原因,对任何一种文化遗产给予忽视或蔑视。”

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价值也有了改变,不再囿于剪一个普普通通的头,而是追求现代文明下的h油和染发,负离子和爆炸式。然而何爹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斗争中,做出了坚守传统文明阵营的选择,依旧坚守他的青龙偃月刀技法,不愿改变。于是仅靠过硬的手艺和几十年积攒下的人脉维持生计。在何爹看来所谓现代文明下的发式、发样完全是不入流的,表现出对新式美发的强烈鄙视,同时也隐隐地表明了自己的“文化阵营”。面对现代文明下应运而生的新式剃头匠,何爹对他们的手艺表现了严重的质疑,更对女士剃发匠表现出严重的歧视。发出“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的话语。此话一出,便得到了旁人的反对,通过对何爹“老腔老板”的描摹与刻画,既是作家对乡土生活的再现与回望,更是“对中国乡村文化的生动描述,传承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火种,从启蒙现代性视角对东方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进行文化开掘和理性反思,以清除农业文明遗留的文化糟粕,弘扬质朴刚健的民族精神。”[4]

由此可知在面ξ幕转型的过程中,人们所呈现的不同的文化选择以及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有的人在向现代化文明趋近,而有的人依旧站在传统文化阵营的立场,何爹是本文中坚守传统文化的鲜明代表。不同的文化选择实际是与现代性文明与传统性文明矛盾斗争下的产物。

三、不同文化选择下的不同命运

本文呈现的社会性与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处在不同阶层的人们不得不面对的变化及不同文化身份下的不同命运。

面对现代文明势不可挡的浪潮,当人们趋时纷纷选择奔向现代文明之际,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忠实守护者,何爹不愿趋时去接受现代文明下的产物,而是选择与他的“青龙偃月刀”相伴。实际上,他又怎么能阻挡着汹涌澎湃的时代浪潮呢?正因如此,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青龙偃月刀法,这门独特的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这门技艺的传承人,何爹理应代代传承,将其发扬光大。所以何爹具有浓重的使命感,他担任着传承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职责。然而何爹身处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时代转型期,他承担着巨大的时代压力。面对时代的转型,他的内心是挣扎的、是矛盾的、是痛苦的、是无奈的。他无力改变人们趋时的现状,他也没有办法去寻找一个“继承人”。既然无力改变现状,他唯有独守。即使是生意冷清、难以维持生计也绝不改变。

作者巧用“那一定是最后的极乐”既指何爹刀法给热带来的享受感,同时也暗指“青龙偃月刀”的结局,像青龙偃月刀那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也最终走向了末路,而何爹最终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遗孑,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下的冲击下已经饱受重创,岌岌可危。从而表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精华流失的悲痛与担忧。文中虽未提及趋时的人们的最终命运如何,但无可置疑的是作为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他们的命运比何爹这人群的命运更充满了希望。

《青龙偃月刀》一文,借文化转型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矛盾斗争,展示了不同人群做出的不同文化选择以及其各自不同的结局,表现了人们在文化转型过程中的人生探寻。文章虽已传统文化精华可能濒临遗失的隐忧结尾。但其值得我们深思的后续问题有很多,在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时传统文化该如何应对的问题,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这才是《青龙偃月刀》一文作者想传达出的来核心观念。事实上,这种传统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并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使之在生活中持久传承。”[5]作者在文中虽然没有明确论及如何保护传统技艺中的精华,但毋庸置疑的是文化转型是时展下的产物,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因为“对传统技艺做技艺和文化的整体观照,在传承核心技术的同时注意挖掘与发现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使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得到延续。在此基础上,从传统技艺生存发展的实际出发,总结切实可行的保护模式,是传统技艺永续利用的可靠途径。”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每一个人应该做的义务,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又与时代紧密结合符合时代所需,将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做到不是泥古于传统文化,而是在其基础上思考未来的出发点,从而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以此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二者和谐共存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永春,赵四东,李伟伟.文化转型 中国文化规划研究[M].兰州大学出版,2013.

[2]常娟,韩传喜.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内在张力――老舍《断魂枪》[J].民族文学研究,2010(2)64-68.

[3]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