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延安武鼓

银笙

要说打鼓,哪里的也没有延安的有特色。那些专家们搜肠刮肚,终于想出“延安武鼓”这个词儿,那“武”字的确道尽了延安打鼓的特色。不知从什么年代起,延安武鼓就流传下来。一群群茂腾腾的后生,从黄土高坡上、从黄土山沟里边敲边打地走出来,走出富有自己特色的舞步,打出自己富有节奏的鼓点。繁衍生息,流传至今,延安武鼓逐渐形成了三个流派: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

要说“武”,从装束上来讲,便都是些武士打扮。洛川蹩鼓的鼓手们,一色的横眉豹眼,头戴方巾,背插古戏上武将的小旗,全然一种将士风度。宜川胸鼓尽管有男女之分,但都是头扎英雄中,胸打英雄结,脚穿登山鞋,紧袖裹腿,洒脱不俗。

“武”不只在装束上,更在内涵。延安武鼓矫健刚劲,热情奔放,裹挟着黄土高原的狂风,带着边疆战马的嘶鸣,蕴藏着壶口瀑布的咆哮,闪现着七月的雷霆暴雨……当安塞腰鼓在电视屏幕上一出现,立即征服了亿万观众。那些在生活的湖泊中安静惯了的人们,被安基腰鼓激励着、感染着,坐不宁,站不住,恨不得立即加入狂奔的行列,去跳,去奔,去踢,去翻。

你可能还没有领略过洛川蹩鼓的风采,那些鼓手就像是从天而降的一群天兵天将,人人腰前缠一面大鼓,红色的鼓槌上下翻飞。鼓手们一面打,一面蹩,时而聚合,时而分散,万鼓齐鸣,万槌齐发,万旗齐展,把一个眼红的厮杀的场面摆在你面前。

武士有武士的勇猛,也有武士的柔情。你看那宜川胸鼓,武士的身上全扎着彩色的花。鼓手左手握硬木槌,右手持牛皮软槌,软腰、合腿、踢腿、转身,连环打、转脖打、围腰打,把狠劲、狂劲、猛劲、虎劲全融入优美精湛的舞姿之中,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花而不乱,妙趣横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延安武鼓以它的“狂”和“野”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天然属性。几千年来,高原就是一个战场。这里既是兵家征战之地,也是民族杂居的场所。汉、匈奴、西夏、回、羌、蒙古等诸族在这里交往,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交流,亲情和仇恨同时生长,终于养育出既具有农耕文明又具有马背上狂野气质的独特的高原人。高原人崇文尚武的个性,深深地渗透进延安武鼓之中。因而可以说,延安武鼓表现出激越强劲的阳刚之气,是坚强勇敢的北国之魂。

咚咚咚咚,豪放的鼓声,疯狂的鼓声。鼓手们一上场,就忘了天,忘了地,忘了一切存在。他们像站在高山之巅,尽可以呼风唤雨,尽可以扭转乾坤。

这种自信和气魄,我敢说,是没有任何艺术类别可以比拟的。这是黄土地文化的特有现象,还是人类返璞归真?我说不清。我只是想,倘若让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一代又一代的华夏人,用这种气质去实现变革,高原定会是另一种风貌的。

[阅读训练]

1.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延安武鼓“武”的特色的?

2.为什么说“延安武鼓表现出激越强劲的阳刚之气,是坚强勇敢的北国之魂”呢?(请摘录原文回答)

3.末段“我只是想,倘若让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一代又一代的华夏人,用这种气质去实现变革,高原定会是另一种风貌的”一句中,“这种文化”是指__________ :“这种气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4.延安武鼓分为三个流派,这三个流派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洛川蹩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宜川胸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塞腰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过写延安武鼓,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安塞听鼓声

霍竹山

何其雄壮威风哉!走进节日的安塞,走进世界上最厚实的黄土地,便走进了鼓声的欢快与激烈。

世界上哪有如此豪放热烈的鼓声――气势磅礴,刚劲奔放,令闻鼓者热血沸腾,手舞足蹈。恨不能有千万只耳朵,听鼓点的激情:恨不能长千万双眼睛,看鼓槌的狂热。在腾腾沓沓的鼓声中,山峦开始扭动身姿,树木开始舒展筋骨,河水开始倒流,天空开始旋转。

静谧。平日里,黄土地就像一幅贴在窗口的窗花,恬静得不发一丁点的声息。一朵山丹丹花儿在背坡上,静静悄悄地开了,又悄悄静静地谢了;一只羊儿默默地啃看无言的地皮,犄角上升起了太阳,又落下了月亮。静谧的山峦,静谧的草木,静谧的窑洞……

但在节日里,当一杆丈余长的铜唢呐闪亮地举向天穹,高亢地轰鸣时,一切顿时变了。

一声山崩地裂的吼声,八百个拢羊肚肚手巾、身着羊皮大褂、腰系红绸、腿扎绑带、英姿勃勃的汉子在雄壮的鼓声中,潮水一样涌出。打、踢、跨、跺,虎虎生威;收、放、弛、张,刚柔相济。鼓人合一,人随鼓舞;人鼓一体,鼓随人欢。节奏急促,人似骏马奔腾;节奏沉缓,人若雁落平沙。鼓声清亮时,好像游鱼戏水,鼓手是那样的潇洒自如;鼓声浑厚时,仿佛风卷落叶,鼓声是如此的刚劲激昂。过裆鼓阳刚雄劲,若鹰击长空;缠腰鼓优美大方,若燕语绕梁:下岔鼓豪迈粗犷,若平地滚雷;飞燕鼓气贯长虹,若鱼跃龙门……在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这气吞山河的安塞腰鼓,这八百剽悍的陕北汉子,让我们体验了“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气概,

在黄土高坡上,由于场地的限制,打腰鼓的汉子只有百八十人。鼓声野野的,在空阔的高原上荡来荡去,声传百里,这自然是另一番情趣了。鼓声时而飞瀑跌谷,震人心魄:时而鸟鸣林间,悦耳动听;时而雾锁荒山,无声胜有声;时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时而“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十字步、劳动步、平侧蹬、双腿蹬,鼓点清脆,好似金鸡三点头;单过街、双过街、正八字、倒八字,鼓声密集,恰如骤雨扫屋檐――一这野野的鼓声,让我们领略“尘埃遮高山,甲兵怒冲天”的征伐场面。

鼓声凝时,若雪落高原,若古道幽情,使听者如醉如痴。

鼓手动时,似惊蛇飞舞,似午夜狂欢,令观者激情满怀。

[阅读训练]

1.第二自然段中的“山峦开始扭动身姿,树木开始舒展筋骨,河水开始倒流,天空开始旋转”一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2.第三自然段写平日里静谧的黄土地,与写存安塞听鼓有何关系?

3.第六自然段中写道:“这野野的鼓声,让我们领略‘尘埃遮高山,甲兵怒冲天’的征伐场面。”该句巾的“野野的”是什么意思?

4,作者通过写在安塞听鼓声,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鼓神

王雁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

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游行前的准备,,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苦,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害羞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般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地上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顸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

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看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呜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从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由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拔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到达的终点……

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世上竞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阅读训练]

1.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2.本文在写“鼓神”张伯奇迹般的表演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3.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从A、B两处中任选一句点评。

( )句点评:

4,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参考答案

《延安武鼓》

1.(1)鼓手的装束;(2)武鼓的内涵;(3)打鼓者的风采。

2.高原人崇文尚武的个性,深深地渗透进延安武鼓之中。

3.延安的武鼓文化:具有阳刚之气,坚强、勇敢、自信。

4.洛川蹩鼓:将士风度,万鼓齐鸣,万槌齐发,万旗齐展。宜川胸鼓: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花而不乱,妙趣横生。安塞腰鼓:矫健、刚劲、热情奔放。

5.对延安武鼓这种民族文化的赞叹,对武鼓中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豪迈气概的歌颂。

《安塞听鼓声》

1.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连山峦、树木、河水、天空都动容了,和鼓声产生了共鸣。

2.为后文作铺垫,写安塞腰鼓的气势令天地也为之动容。

3.打鼓人按照自己的心意来敲打,鼓声潇洒、不拘形式,不同于其他乐器奏出的缠绵婉转,充满了野性的力量。

4.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之情。安塞腰鼓的鼓声充满了斗志和野性,令人为之动容,让人激情澎湃,无法言语。

《鼓神》

1.“我”事业无成,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2.张伯开始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老头,穿着破旧,看起来十分害羞,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来,他就成了鼓神。这样写,取得了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一、朗读感悟,让学生在品读中动情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的主要方法,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给学生品读,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以教学《二泉映月》为例。《二泉映月》所表现的是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十分丰富,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内容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针对这种情况,课前我让学生欣赏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初步感受《二泉映月》的旋律与意境,让琴声把学生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在音乐声中指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情感体验化入琅琅的书声中,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反复揣摩中走入阿炳的内心。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学生的朗读时而舒缓、时而起伏、时而恬静、时而激荡。学生以读传情,深入感悟课文的文字美和乐曲的意境美,品读出了阿炳当时的复杂心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首先出示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及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指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表演腰鼓的壮阔场面,感受这种音乐形象,学生兴趣与热情高涨。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学生逐步理解了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还歌颂了黄土高原,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写安塞腰鼓,其实是在写打安塞腰鼓的人,是在写这些和命运抗争、跟人生搏击的人。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到,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是在敲响生命的鼓点,迸发生命的激情。在读、悟中,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出了蕴涵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

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感悟中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界定了语文课程的范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对语文课程的重要阐释。这里的“运用”不仅指说和写,也包括倾听和阅读。在教学时,我努力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学会运用。

教学《九色鹿》时,在教学的末尾环节,我创设了一个拓展话题:无巧不成书,调达再次落水,九色鹿还会救他吗?

师:调达又落水了,九色鹿会救他吗?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找出你判断的理由。

(生自由读书,小组讨论交流)

师:谁能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九色鹿不会再救调达,因为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

生2:我认为九色鹿还会救调达。你看文中写“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了上来”。由此可以看出,九色鹿很善良,它救人是不加考虑的。所以,九色鹿肯定会给调达一次机会。

生3:对于调达这样的小人,九色鹿不会再救了。文中,九色鹿对国王说,他与调达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在一起会被天下人笑话。

生4:我也认为九色鹿会给调达一次机会。你看文中九色鹿对国王说的话,其中并没有让国王杀掉调达,他还是想给调达一次改过的机会的。

学生凭借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诠释了九色鹿的“善良”,并能恰当运用文中的语言文字来解读九色鹿的性格特点,读懂了这是一只不仅有爱心、有智慧,还有同情心的九色鹿。学生在阅读中调动了情感体验,在理解中学会了运用。

三、引导评价,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小学生涉世不深,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分辨力不强,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中教会学生思考、辨别、评价,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教学《船长》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哈尔威作为一名船长,完全有自救的机会,他为什么选择同轮船一起沉入海底?在教学时,我没有把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认识统一在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上,追求一致的情感体验,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留下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思辨。在朗读、评价中,学生认识了船长那伟大的灵魂,体会到了他舍己救人、爱护妇女儿童的人性美,读懂了哈尔威船长不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在践行着与船共存亡的品质。

学生在读中思辨,在思辨中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读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学生在阅读中接受了思想的洗礼,从简单的字句中读到了深刻的内涵,读出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读出了语文的味道,从中得到了心灵的滋润、智慧的启迪,获得了精神的成长。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三问;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27-01

都说“问题”是课堂有效性的基石。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在从教的这几年中,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提问?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努力地学习、摸索、实践,也偶有所悟、所得。我渐渐明白有效的提问是以透彻理解文本、深入钻研教材、真切了解学生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层次性、实效性、检测性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地设计教学中的每个提问。

根据对课堂教学提问的总结,我把有效提问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问文本”、“问读者”、“问作者”。其实,这几个层次是从阅读教学课程理念中的“读文本、读出自己、读懂作者”受启发而想到的。读懂文本即知道文章写的什么;读出自己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读懂作者即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读出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一、问文本

问文本是提问的第一个层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纵观全文、整体把握,初步强化关于文本内容,给学生留下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教学记叙文、小说类课文时可以问“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以“羚羊木雕”为题?学生听后,就会急于通览课文,寻找答案。在教学《孤独之旅》时可以提问“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果在教学散文类文章,可以从题目入手,在上《背影》时,老师可以提问“文中写的谁的背影,共几次?”……提问的角度可以因教学目标的不同而不同,提问的次数也因人而异。但不管怎么问,问题指向性都应该很明确,那就是检查学生整体把握内容情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二、问读者

问读者就是问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针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事件过程结果、语言等做出自己的解读。因为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应该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要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实际,开启学生心扉,激起学生思想波澜,点燃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开动脑筋,深入学习。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教学时,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文本解读,就文中的人或事、情或景、字或词、句或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在学生整体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可以设问“请同学们朗读自己喜欢的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理由可以从写了什么、怎么写、表现出什么等方面考虑。”

这样的设问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使学生回答问题有话可说,并且还提供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智力。再如,在教学《海燕》探究海燕形象时,可以这样问“读完课文后,你心中的海燕是什么样的呢?请以‘从――,我感悟到这是――的海燕’的句式说话。”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初步感知后可以提问“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腰鼓?请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提问既锻炼了学生的归纳分析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的能力。

但是应注意的是,问题设计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回答就会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思维,重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比如在上《孔乙己》一课时,老师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刻画孔乙己形象的语句,并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就会有学生回答“我从‘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看出来孔乙己很懒惰。”马上就有学生说:“我觉得可能是他没有老婆的原因。”课堂中顿时一阵爆笑,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我脑子霎时一阵空白,但我马上意识到这也许是学生生活中所见所感。我当时并没有训斥这个学生,而是接着问他“那孔乙己为什么没有老婆呢?”学生回答说:“他很穷很懒,没有人会嫁给他。”我接着说:“是呀,孔乙己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根本原因还是他太懒惰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甄别这些“创造性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需要老师积极地正确的给予引导。

三、问作者

我们知道文本是作者的精神产品,创作者永远是文本最有权威的诠释者。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会不经意的通过文字流露出来。教师恰当设问引导,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文本,深究文本,有所感,有所悟,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问作者”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表现形式为探究问题。即调动自身经验去观察、思考,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在上《谈生命》时,我问学生“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陋室铭》一课的探究题可以这样设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是否流露了士大夫自身的优越感和封建的等级观念?”教学《故乡》时,设置探究题“小说中所描写的故乡仅仅是‘我’的吗?还是谁的呢?”题目的设置既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学生定会受益匪浅。在学习两篇有相似主题的文章时,可以进行对比阅读。比如在教学《孔乙己》时设置探究题“试比较《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文作者情感的不同。”借助这道探究题,使课内与课外,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从而接通学生文本感悟与生活的体验,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这才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一、要注重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个性化阅读,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爱好,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变成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雪融化后是什么”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框,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张扬人性的善,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于阅读文本中得到融合。

二、应考虑生活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紫藤萝瀑布》、《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所写的内容也远离学生的生活,所抒发的情感也让学生觉得遥远。总之,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到陌生。因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意拓展,让学生了解宗璞在中的不幸遭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状况。学生只有了解了生活,才会理解文本,因为所有的文本都是源自生活的。总的说来,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也应该阅读作者在创作上的成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人生的各种境遇,理解他们身上所浸润的文化底蕴,挖掘自身的生活体验,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三、须重视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安塞腰鼓》一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此外,朗读也是激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地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要区分略读和精读

夏尊认为语文的阅读可以分为“略读”和“精读”。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了解其内容”,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既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又能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就是鉴赏。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入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的思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由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见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是基础,鉴赏是提高,触发是升华。理解的深度,鉴赏的水平,触发的丰富程度,应作为新课标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标准。

五、要注重质疑阅读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 语文 阅读教学 整合

一、提高技能,有的放矢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在于他们的思想,在于他们的理论,在于他们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有的放矢。首先,利用学校微机室,培训骨干教师基本的微机操作,网上信息浏览、下载,并加大教师教育软件运用力度(如中教育星、powerpoint、authware、flash、frontpage、方正奥思等)。

通过这些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熟练准确利用网络快速制成一些课件,并能生动、形象、逼真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但这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这些课件仅仅是教师讲解的一个展示平台,而非真正去开发学生智力,而非让学生主性地动脑动手学习。在观念上,这仍是教师去描绘,学生认真去记。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课题小组成员集体参加“Intel未来教育”培训,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勇于构建,大胆尝试。真正在日常教学中体现“主导一主体”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认真思考过问题后,自己先利用网络查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拿出相关依据,形成大讨论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这样,在一年里,这个课题研究已在两个班级充分实验,通过和其他班对比,已显示出一些成效。由于学校的便利条件,在课余时间,学校专门为这两个班级开放微机室,使学生能够查找相关资料,并会简单使用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软件。比如我们在学习初中语文第四册《气候威力》时,同学们大多利用网络查找一些关于南极洲的问题,并运用frontpage做了一个网站,并题名为“大陆之王一南极洲”,把南极洲的特点,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出来。在这一系列利用网络的教学过程中,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促使了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二、常规教学与整合教学对比

世上万物,只有通过对比方能显示出各自特点,在实验之初,我们选定语文成绩基本一致的四个班,并针对其中的两个班做了问卷调查。通过比较,在搞实验之前,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的人很少,而甲班与乙班的对比中发现,甲班利用网络学习的人稍微多一些,于是我们就选择了甲班做为实验班,即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运用网络进行探究式教学,乙班的教学方法,仍为常规教学。经过三个月后,我们又做了类似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试验三个月后,实验班的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使用计算机增幅较大。然而,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究,开展交互式学习的机会还很少,每月仅占2%。此时两班的语文成绩,已经由原来的基本一致变为层别很大。

通过比较看出,利用信息技术的实验班,语文整体成绩有一定幅度提高,这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又经过半年多的对比教学,以上数字又有所变化。实验班学生利用电脑,网络学习比例,有大幅度增加,交互式学习的同学也由原来2%占到8%。实验班的考试成绩仍然占居优势,平均分由原来相差四分,增到相差六分。

这些对比材料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这种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真正做到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整合案例

我在讲第一册《木兰诗》时,是整个实验的摸索阶段,利用PowerPoint,把美国好莱乌卡通片《花木兰》部分精彩内容剪辑到课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然后就提出问题,“在封建社会女子一般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而花木兰为何要去参军,并且为何要替父从军,又为何立下赫赫战功后而不受禄?”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读课文,找出答案,并抒发自己的感慨。

这些简单的课堂演示,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我们课题小组的几位教师在认真参加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后,转变思想,革新方法,采用以“主体――主导”为中心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搞好探究式学习,做好课堂上的互动。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激发 确保 落实 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31-02

当今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悟,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的失落。新课程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理论揭示阅读是一人积极认知过程,是读者与文章交流的过程,“成功的阅读是一个创造过程,读者和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创造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应是一个阅读者,他与文本的交流是老师或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能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

一、用明确的目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明确目标是学生阅读的内动力。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鲁姆认为,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人们对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这目标的激发力就越强。

1.明确阅读教学目标,认识阅读能力的作用,激发学习欲望。

新课程强调: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从实际的学习过程看,中学生的学习,大部分都是通过阅读这种方式来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能否顺利地进行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而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则直接影响自身学习效率,以及学业成就。因此,让学生明白努力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成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欲望。

2.明确三个教学目标,体验阅读的作用,保持学习欲望。

在新学期开始时,引导学生学习书前的“写在前面”,让学生清楚这一册的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在学习新单元之前,则引导学生学习“单元提示”,使他们清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同样,在每课教学之前布置预习时也会简单告知本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读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时,课前可让学生阅读一份《闽北日报》,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读报中知道了什么,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文体出现的,报纸有什么样的形式,消息和通讯有什么区别,这些消息又是从哪里来的,这些文章有什么特点等。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我们轻轻一点,这些问题在第一课中都告诉了我们,他们对自己要学的内容认为“需要”,学起来有劲,激发主体意识。

二、以正确的观念,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才有切实的保障。

1.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

“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思想”,它要求重视人的自主性、平等性、发展性、差异性,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这些规定意在强调语文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改变“潜意识中没有学生的存在”,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倡导达教师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与“参与者”。

2.变“师道尊严”为“伙伴、朋友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人权,师生之间应如同志、朋友、相互尊重,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黑板面前人人平等”,正如新课标所确认的“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性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让学生有自己读书,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所创。

三、构建新型模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也不是书本知识的获得,而是一种现实意义的建构。学生自己读书才是真正的阅读,所以阅读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1.注重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学阅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如果为了捍卫所谓的“标准答案”,将学生独特理解视为“异类”而一棍子打死,那么学生的个性化就会被扼杀。课堂中经常会讨论一些发散思维题如,我教《陈太丘与友期》时,有个学生突然愤愤地说“元方不对,得理不饶人!”,这下教室里像炸开了的锅似的,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话说。赞成的以元方“入门而不顾”为据,反对的以“友”自己“过中不至”却怒骂陈太丘“非人哉”为据。你能用你认定的“标准答案”来否定他们吗?“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2.注重生活阅读。

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紫藤萝瀑布》、《挖荠菜》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意拓展,让学生了解宗璞在中的不幸遭遇,才会理解文本。又如《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精美,有画,有深邃的意境。但概念比较抽象,有些东西毕竟不是现实生活的“春”。更何况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学生亲身感受的“春”不一定和朱先生笔下的《春》吻合。为此,我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春天回忆出来,用文字或画面表现,再与文本比较,把自己生活中对春的感受与《春》的文字内容融合,才能从心里体会到那种属于《春》的、独特的美。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3.注重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安塞腰鼓》一文,通过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又如《背影》,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辛苦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等。学生在情感上产生真切体验后,才能“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此外,朗读也是激感的重要途径。

4.注重质疑阅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的发问及时点拔。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最后一课》有些学生提出“小弗朗士多大了?”“ 小弗朗士成绩好吗?”这些偏离语文的问题,但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更应该予以关注,认真倾听,找出其实质性的内容,让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其次,为学生创造一个质疑的情景,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和技巧,如组合比较法、探求规律法、旧事物新看法等,如《宋定伯捉鬼》一文,课文提示认为“人能胜鬼”有“积极意义”。但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引导,有的学生就能打破思维定势提出:宣扬人鬼之道,不科学;张扬坑骗之术,是不善,没有什么积极可言。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质疑技巧,质疑能力就会大大加强,对文本的体验也随之加深。创新潜能才会不断被挖掘、发挥。

5.注重课外阅读。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第7篇

一、现状:形式多样,内容空洞

1.满堂问

新课程下的课堂,满堂问是一种普遍现象。有些教师觉得问就是一种和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以为一问一答就是对话的基本形式;有些教师觉得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文本;还有的教师觉得问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的确,正确的问是可以达到以上目的,可问题是我们问得过多过火了,学生被教师纷繁复杂的“问”搞得迷迷糊糊,晕头转向。有一位教师上一节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

2.形式化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达到自能阅读。”自主学习就是达到自能阅读的重要方法。然而在课堂中,教师或是担心自己缺乏引导能力,或是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让学生的学习自主起来,自主学习成了一种形式。

二、探寻源头

曾经的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虽然将能力换成了素养,但笔者认为“写”的素养一定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将结合一些经典案例谈谈如何进行课堂练笔。

1.初写,感知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阅读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成人看报看小说离不开概括能力,阅读文件和书信离不开阅读能力,甚至单位招聘也考察一个人的概括能力。曾经,我们的语文课十分重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以至于每课必概括,最后机械到教师报答案,学生记录。这些过火的做法当然错误,但不意味着语文课堂不需要概括能力的训练。

2.二写,感受文字温度

著名教育家高林生回忆自己小时候读书说:“父亲教我的方法很简单,给我一本带注释的《古文观止》,一本字典,学去吧!读懂个七八分,就背诵。他还让我自己写写感受,写写疑问。那才叫真正的“自主探究”呢!”也曾告诫子女:“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本《红楼梦》写满了他的阅读感受。这些名人阅读文本时的方法告诉我们:阅读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我们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少说一些,让学生多思多写一些。

3.三写、填补文本空白

文章中有许多空白点,这些空白虽然会阻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如果教师加以引导,巧妙利用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无疑打开了一扇解读文本的窗户。著名特级教师郑桂华常常引导学生在文本空白处放飞想象。《安塞腰鼓》中她带领孩子们体验黄土高原劳动人民的勤劳,感受其间生命活力;《故乡》中她领学生体悟闰土的重友情、见识广、勇敢。这些练笔,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激荡情感,使练笔与感悟相辅相承,水融。

4.四写,内化写作方法

教材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用好例子,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内化作者的表达形式,积累作者的语言。如教学《有的人》时,我让学生模仿诗的形式,抒写一首自己对事物看法的诗。学生举一反三,写得精彩纷呈,不仅内化了形式,还内化了精神。写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需要不断地训练。因此,我们在阅读课中应巧妙地利用教材,多增加一些练笔机会,使学生真正内化语言和方法,切实提高习作水平。

5.五写,体悟文本主旨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多元阅读教学 学生个性培养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其工具性集中体现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文性则集中体现在――“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如何把两种基本特征有效地聚集到某一层面上呢?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语文阅读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实施载体和良好的活动平台。阅读自古即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之誉。在学校教育中,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而且具有“半壁江山”的重大份额和重要贡献。不仅如此,新课标极力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应成为我们开展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南。

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对于学生而言,初中阶段正处于价值观和个性化培养的原始黄金时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标,这正是其“人文性”特征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义所在。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呢?这是一项孜孜以求的教学相长课题。笔者不揣简单与浅陋,简要阐述。

1.以情趣性原则为导向,积极开展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

“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只有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状态下,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和感悟等实践较好地实现自我吸纳与有效内化的课程活动目标。这就是说,情趣化原则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化气质的首要因素。如《安塞腰鼓》,文中主要从“壮阔火烈的表演场面”“震撼人心的隆隆鼓声”“元气淋漓的表演后生”“匆匆变幻的艺术舞姿”四个方面分别描写了“天下第一鼓”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可谓文质兼美、有声有色。然而,安塞腰鼓那特有的原始粗犷意味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距离学生太远,而且文中如“茂腾腾”“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发狠了”“忘情了蓬勃了想象力”等词句,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势必影响阅读学习的兴趣、过程和效果。正因为如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把《黄土地》影视(陈凯歌导演)或者北京亚运会、活动中等相关精彩片段直观地显现出来,让学生把享受“视听盛宴”与文本阅读、情感体验、交流讨论等相契合,从而在寓教于乐中不断锻铸他们的个性化特征。

2.以开放性原则为导向,积极开展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活

“过去教科书是语文学习的全部生活,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语文学习的教科书”。这与陶行知提倡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的大语文教育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如此,“个性化学习及学生的个性品质在开放性元素中,不仅可以得到丰富涵养,而且能够获取有效滋润;传统封闭型课程模式对于‘个性’来说,永远是一场难以醒来的噩梦而已”。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前我组织并引导学生回忆一次(或几次)的冒险经历,主要是回忆在自己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和态度如何,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交流与评价活动。有人说父母会责怪自己,却能感到他们的关爱;有人说父母不理解自己,过度关爱有些让人难以承受;有人希望不要“圈养”,应让自己学会处理和解决问题……接下来提问:“如果类似事情发生在美国家庭里,情况又是如何呢?你对此又有什么想法呢?”这种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而且非常有利于促进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建构,更加有助于他们在实际类比过程中形成个性化思维。

3.以差异性原则为导向,积极开展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学校教育对象是由众多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由于先天遗传、生长环境、心智发育和个性品质等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在学生群体中间可谓性情各异、个性鲜明,无可规避地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客观性差异。所有这些都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我们应当勇于正视并且积极应对。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强调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因果现象。“个性化阅读”倡导――以个体差异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阅读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扬民主,努力建构文本的多元解读平台,让学生的个性思维之花越发得五彩缤纷。比如,在阅读讨论蒲松龄笔下的《狼》时,有学生说它俩正是由于贪婪狡诈的本性才最终毙命,有学生说它俩就像一对谋略大师因而虽败犹聪,有学生还从“一狼食骨,一狼仍从”“后狼止骨,前狼又至”“两狼缀行,并驱如故”中看出狼的和谐协作精神而大为赞赏,有学生说若是没有“麦场积柴”究竟人死还是狼亡还不得而知呢,因而对“变诈几何?止增笑耳”的说法不以为然……这些不尽相同甚或截然相反的个性化思维谁说不是呢?我们应倍加珍视并必须保护。

4.以自主性原则为导向,积极开展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意义的“霸教弱学”关系,不仅鲜明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而且极力强调培养以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元素的学生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唯一不二的阅读活动主体。既是无可逆转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态势,又从根本上摆脱“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这一传统模式的实质性做法,更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在个性化阅读活动中,教师应本着“导师”角色和“导学”行为,充分发挥并有效放大“引而不发”的积极作用和良好效益。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诱导如下:(1)晁盖、吴用为什么要劫取生辰纲?(2)他们是怎样“智”取的?(3)杨志在生辰纲被劫后究竟该怎么办呢?(4)你对这些草莽英雄的做法有什么评价呢?如此问题既勾画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又让学生明白了重难点所在,有效“激励、唤醒、鼓舞”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然后让他们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积极开展自主性合作探究活动。如此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情况下绽放个性思维之花。

5.以激励性原则为导向,积极开展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令人感同身受的是,长期以来,执教者或用教参答案固定教学方向,忽视学生的自主性;或把一己私论强加给学生;或以群体性阅读代替个性化阅读;或再三调阅读技能方法,过于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作者感受“揠苗助长”,人为地提升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悟;或“用一根尺子量人”,强调阅读能力与体会进展的“统一”。这种主体错位和强势统一的做法,不仅让学生逐步丧失了阅读期待的学习情趣,而且逐步形成了阅读活动的依赖性,尤其对于基础成绩落后、阅读能力不强和学习品质欠佳的学生来说更是事与愿违、弄巧成拙甚至适得其反。以《红楼梦》阅读为例,有人欣赏林黛玉的聪慧才学,也有人质疑她的多愁善妒;有人欣赏薛宝钗的包容大度,也有人质疑她的过于世俗;有人欣赏王熙凤的左右逢源,也有人质疑她的工于心计;有人欣赏贾宝玉的纯真灵秀,也有人质疑她的荒诞不经……所有这些都是“见仁见智”的个性化思维,并无真伪优劣之分,都应当予以必要的认可与赏识、激励与保护。

综上所述,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及能够张扬学生个性的培养活动,是一项知易行难的艺术性实践课题,更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厚积薄发工程。只要善于以“情趣性”“开放性”“差异性”“自主性”和“激励性”等原则为抓手,就能赢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国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