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孝道感恩

孝道感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孝道感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孝道感恩范文第1篇

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史料记载,孝道文化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于西周正式形成。《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在“三德三行”(至德、敏德、孝德、学孝行、学友行、学顺行)思想的指导下,“孝”成为西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伦理价值观念。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汉代的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将佛道思想有效的吸收融合,系统地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7]。由此可见,孝道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孝道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养亲敬亲尊亲、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等思想在孝道文化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爱敬忠顺”是孝道文化的鲜明特征。爱敬之于家庭,忠顺之于社会[8]。“爱敬”强调不仅要让父母老有所依,从物质条件上养活父母,使他们吃穿不愁,还要让他们老有所乐,心情舒畅地度过晚年生活。“忠顺”将孝道扩展到整个社会。从最初孝道的引申含义来讲,“忠顺”突出了弥足珍贵的民主管理思想,然而在封建社会中,“忠顺”逐渐为统治阶级利用,成为其驾驭统治人民的有利工具,精神内涵逐渐发生异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今“忠顺”倡导的是要善待他人、社会和大自然,促进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这对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富有参考价值。

二、传统孝道文化对感恩教育的价值

孝道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人伦道德的基础,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养亲敬亲尊亲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亲和力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家庭逐渐形成了“421”结构,家庭结构的小型化造成了一个孩子要负担起两对父母和四对祖父母的格局,年轻人养老负担逐渐加重。基于现实的压力,一些年轻人的孝道观念受到了严峻挑战,越发迫切需要我们重拾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感恩的根本体现。曾参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由此可见,用孝道文化来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其肥沃的文化土壤,更具有亲和力[9]。行孝道除了应满足长辈们的物质需要外,还要更加注重其精神需求,只有这样,年老的长辈们才不会觉得因为衰老而没有生活保障,他们的心灵才不会孤独和空虚,我们的家庭才会和谐。2.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博爱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富有感召力孝道除包含“养亲敬亲尊亲”外,还强调“推恩”。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就是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当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以求达到博爱的境界[10]。博爱思想所憧憬的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理想社会。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角度、不同知识背景的师生在一起接触和交流,发生一些观念冲突或摩擦不可避免,但是只要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以博爱求理解,以博爱求支持,哪怕陌生人的一个眼神,一次抬眉,一个点头,都会让我们心中漾满甜蜜;哪怕同事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声关怀,都会让我们梦里充满美好。3.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在传统孝道文化中虽然没有生命教育的概念,但无论是“孝”字中的意蕴还是孝道教育,无不鼓励着我们要关注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命[11]。然而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现象令人担忧。“富士康”集团的“十连跳”事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未写好跳楼自杀事件,等等,无不震撼着我们的眼睛,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孝子的第一件要事。传统孝道文化激励着大学生要培养自尊自爱精神,明白珍惜生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这是对大学生最好的感恩教育。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到来导致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膨胀。传统文化所构建的意识世界受到了严峻挑战。大学生忽视周围家人、朋友、师长对自己的关爱,专注于自己的世界中,屡见不鲜[6]。1.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1)家庭生活漠视亲情。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应当精心培养。但是长辈们爱幼的本能,使得一些孩子基本上没有接触艰苦环境的锻炼和熏陶,加之父母的娇宠和溺爱,导致部分大学生从小就不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许多人形成了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的心理。山西长治上党老区一位“无奈的老农”在痛陈儿子不知感恩时感慨道:“不知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从近年来媒体对此类新闻的报道来看,这种现象绝非个别。(2)人际交往漠视友情。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也都离不开人际交往。由于受自我中心思想、自我封闭、社会功利和猜疑妒忌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与别人沟通时很少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不懂得换位思考。在与别人相处时,缺乏理解、宽容和合作,遇事容易斤斤计较,容易发生冲突。从清华大学朱令被舍友投毒,到云南大学马加爵用铁锤敲死舍友,再到最近刚刚发生的复旦大学林某投毒杀死舍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学生因口角捅死舍友等事件,那一颗颗漠视友情的心,震惊的不仅仅是社会和他们的家人,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3)学校生活漠视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给他人提供帮助的人需要的仅仅是精神上的认可与理解,而不是回报。但是如果好心人的一片热心换来的是冷漠,那无疑会令人寒心,从此社会上可能会少一个热心人。在感恩意识缺失的今天,发生在我们身边漠视恩情的案例还少吗?有些学生把尊敬老师当成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时对老师尊重有加,一旦毕业跟老师形同陌路;有些学生通过社会资助完成学业,然而当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时,再去资助别人的寥寥无几。2.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1)传统孝道文化在历史传承上的脱节[12]。传统孝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对于这样一笔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历史上是高度重视甚至无限拔高的。如《孝经》把孝确立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最高原则。但是从“五四”以来,特别是在十年“”中,片面否定传统文化思想,让沉淀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伦理道德规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践踏和摧残,家庭文化的政治化倾向造成了中国传统家庭由重视孝道向片面否定孝道转变,导致社会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家庭文化中的仁爱美德被不断削弱、消失。历来广泛倡导的感恩思想在如此不利环境中无法得到有效继承和发扬,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来说更是如此。(2)社会功利化的驱使。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讲求知恩图报,修身立德。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利益的驱使,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和自我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多带有庸俗的功利色彩。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难免受到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在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有些大学生对利益的过分追求,迫使自己丧失了心灵的激荡和升华,感恩更是无从谈起。(3)代际关系的转变和代沟问题的加剧。现代社会打破了传统家庭的稳定性,使得代际关系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年轻一代大规模涌向城市,与年老一代城乡分居的现实,加剧了代际之间的冲突,扩大了代沟。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年轻夫妇既要背负事业和自身小家庭的负担,又要以笑脸展示于4位老人面前,如此种种令他们身心疲惫,往往使他们忽视尽孝。而父母养子防老的心态较重,对子女能否“行孝道”有着较高的要求。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要求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瞻养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尊敬父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大一部分人已经能实现“经济上尽孝”,但也有一部分人出现了尽孝方式上的偏差,认为钱能解决一切,忽视了老人的内心需求。(4)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错位。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父母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逐渐养成了孩子养尊处优的习惯;怕孩子吃亏,慢慢培养了孩子自私的心理。学校教育中注重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加之学校缺乏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效引导,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弱化和湮灭。因此,“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他们不知国家和社会的培育之恩,不知集体的扶助之恩,更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以传统孝道文化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神实质使得其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更具活力,同时大学生感恩教育又是传播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渠道。以传统孝道教育为工作切入点,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符合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和感恩意识的形成过程,也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1.在传承传统孝道文化精髓中加强感恩教育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为此,当我们以传统孝道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必须对传统孝道文化进行一些重新解读和有效梳理,提取其中精华,并结合新形势下感恩教育的新要求进行重新诠释,进而在继承中加强感恩教育。一是要注重吸收孝道文化精华,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从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和感恩习惯4个方面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道德修养;二是注重吸收习俗文化中“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光荣传统。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被国内普遍认同的“母亲节、父亲节”等“洋节日”都是优秀习俗文化的体现,社会对这种节日的需求,正体现了我们对“养亲、敬亲、尊亲”“知恩、识恩、感恩”的渴望。2.在拓展传统孝道文化载体中加强感恩教育“五四”特别是十年“”中,“孝道文化”被主观地框定在“政治教育”范畴,在德育理论、德育实践中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3]。因此,在崇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今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吸取古代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以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传统孝道文化为平台,重构学校德育教育新体系,探索校本德育新途径。一是实施“孝道与感恩教育进课堂”计划。在《思想道德理论与法律基础》等必修课和其它选修课课程中开展孝道与感恩教育,实现学校德育教育与孝道教育的对接。二是实施“孝道文化特色校园创建”计划。在学校适当之处建立一些亭台楼阁、雕刻等具有孝道文化特色的“艺术景点”,在图书馆、教学楼楼廊墙壁两侧等地尽可能镶嵌上孝道文化有关的名言警句或绘画等作品,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孝道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三是实施“五个感恩”计划,即定期围绕孝道和感恩教育主题开展感恩党、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学系列活动,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传统的真谛。3.在构建传统孝道文化教育长效机制中加强感恩教育德育教育既是一个复合工程,也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感恩教育只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而传统孝道文化教育也仅仅是感恩教育的一个视角。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识恩、知恩、报恩,需要不断丰富传统孝道文化载体,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感恩文化长效机制。一是构建“明德育人”长效机制。要使学生“明德”,家庭、学校、社会各自承担着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家庭要以亲情为纽带,注重学生习惯养成和道德的启蒙教育;学校要以改革评价体系为切入点,注重知与行的有机结合;社会则要以给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为突破口,注重环境育人、氛围育人。二是构建“教书育人”长效机制。要把感恩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着力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同身受。三是构建“管理育人”长效机制。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各级管理工作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学生言传身教,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模范的行动带动学生,以出色的工作影响学生,齐心协力推进感恩文化建设。四是构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要把握好每一个服务环节,做好每一个服务细节,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营造出浓厚的“怀、大承担、大责任”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享受学校各项服务的过程中感受感恩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弘扬优良传统孝道文化的过程中让崇尚感恩之风盛行。

孝道感恩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班幼儿 孝道教育 主题活动 弟子规

一、理解“孝道”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从小拉扯大,期间的辛劳可真谓大也。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孝敬父母。我们专门为孩子设立了“孝敬日”,要求孩子将自己的生日定为孝敬日,在这一天最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妈妈,要用行动表示对妈妈的爱,以此表达浓浓的母子之情。教育孩子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我们有意识地给孩子讲一些有关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满足孩子听故事愿望的同时感受爱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对父母应该有孝心,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同时也要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另外,我们还利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典型事例,身边的真人真事给予孩子榜样教育。给孩子讲述一些孝敬教育的实例或典故,同孩子一道进行分析,使他们懂得孝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表现。让他们理解什么是孝道,孝道就是要为父母尽义务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二、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孝道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我们进行幼儿孝道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在音乐活动中让孩子唱一唱有关孝敬方面的歌曲,使孩子们在歌声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如:歌曲《人间有爱》、《小乌鸦爱妈妈》、《我的好妈妈》、《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手语表演《感恩的心》、《生命之河》等。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儿歌、诗歌、三字经、故事等形式,丰富有关孝敬方面的人物事迹。如:三字经里的《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故事《我想要爱》《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真孝顺》《我妈妈》;诗歌《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画一画有关孝道方面的图画,如:《我帮妈妈做家务》、《送给爸妈的礼物》《小鬼当家》《学做小主人》。

三、在主题活动和传统节日中渗透孝道教育

充分利用各个传统节日和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幼儿懂得感知、体验“孝道”教育。本学期我班开展的系列孝道主题活动有:九月的《我爱我的老师》活动,孩子们感受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并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们的尊敬和感谢。十月的《我爱我的祖国》的绘画比赛,激发了幼儿的爱国之情。《我和爷爷奶奶做朋友》活动,本次活动不仅是培养孩子从小关心尊敬老人,更是使孩子们走进社会的途径之一。十一月的《感恩你我,真情成长》的活动,幼儿时期的感恩对象应该从幼儿身边的人着手,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学会感恩、实施感恩。我们让孩子欣赏感恩影片。如:《暖春》、《妈妈再爱我一次》、《宝莲灯》,并用心形制作感恩卡,上面写上爱爸爸妈妈的话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十二月的《大手牵小手》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懂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学会关心和照顾弟弟妹妹,它能有效地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年龄儿童交往机会的不足,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以此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情感。一月的《做个孝顺的孩子》活动,让幼儿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学会感谢家人、感谢朋友、感谢身边的每一位人。如: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家园”中,我们要求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好吃的东西和父母分享,给爸妈捶背、倒水、梳头、拿鞋、唱首歌,等等。教育孩子回家要多做孝事,并把自己的孝事讲给老师和周围的小朋友听,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加深对“孝”字的理解,懂得要从小热爱父母及家庭,进而提升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四、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孝道教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注重孩子的礼仪教育,教育他们看见老师和小朋友要深深一鞠躬,并说“老师早”、“小朋友早”。刚开始孩子有点放不开,需要我们在旁边不断督促提醒。我们意识到要让孩子鞠躬,我们自己首先必须作出表率。刚开始我也有些不能够接受,让我和孩子鞠躬,不是说不愿意,而是觉得很别扭。早上小朋友来,我们首先向孩子鞠躬问早,下午放学,我们也主动向小朋友鞠躬说再见。我们教育孩子,别人向你鞠躬,要及时给别人还礼。孩子的进步是巨大的,当我们和孩子们慢慢坚持去做了,我发现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我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甚至,当我们和同事阿姨之间互相问好时,我们感觉心中彼此更尊重对方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回到家也会给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鞠躬,表达自己的孝心。不要小看这一鞠躬,当一个人从小懂礼貌,能做出鞠躬这个动作时,他的修养也在慢慢提高。虽然现在有些孩子还不能真正明白鞠躬的含义,只是机械模仿,但我坚信,一直坚持这样做了,习惯成自然,对孩子一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是幼儿每日必读的书”,暑假我们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以“幸福人生”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培训,利用暑期在家观看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的光碟,并结合实际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我们更加意识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修炼自身的德行,用良好的言行影响、感染孩子,做到言传身教。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教育孩子要遵守纪律,不讲话影响别人。如厕时要排队、学会等待,洗手开小水,不浪费水。进餐前我们都要组织孩子念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耕作,感谢打众信任支持。”以此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爱惜粮食。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教育孩子要遵守游戏规则,轻拿轻放,注意安全,不争抢。午睡时教育孩子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角色游戏时,开展“自助餐厅”“玩具大家玩”“给爷爷奶奶让座”“帮娃娃穿衣”等活动,幼儿从中感受到了与他人共享的快乐,在体验角色扮演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学到了助人、关心他人的言行,有助于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肩负起历史履于我们的光荣使命――做好孝道教育工作。使孩子从小就懂得感受爱并实践爱,有爱心和孝心,这些不仅能使孩子受益,而且能使整个世界充满和谐爱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黄晓静,柴立青等.爱的教育.北京出版社,2007.1.

[2]陈琦,刘儒德.学前儿童语言教育,2006.5.

孝道感恩范文第3篇

一、深味孝之内涵,与现代教育接轨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孝道”的重要内容。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义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而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孝的内涵进行重新理解和阐释,挖掘“孝”的内涵,让“孝道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服务。

当今社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呈现出“421”的结构,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这导致了人们普遍爱幼有余而敬老不足。孩子们认为大人的呵护是理所应当的,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却呈现出倒退的趋势,甚至出现打骂父母、虐待老人的事件。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思想被认为是陈旧的而遭到抛弃,“孝道”也遭受到了同样的待遇。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从青少年抓起,加强孝道的教育。为此,学校决定在全体师生中实施“孝道教育”系列活动。

二、种下孝道意识,浸入学生心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孝道”意识,学校召开全校动员大会,明确活动的内容、目的和要求,并且邀请专家做有关孝文化的专题讲座;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和学校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开展孝道学习活动。各班利用班会时间统一收听或者收看孝敬父母的故事;各中队组织队员学习《弟子规》并开展集体背诵活动;低年级传唱感恩歌谣,中高年级诵读古今中外感恩故事;学唱一首孝歌,通过每天唱孝歌,进一步宣扬孝的思想;全体教师充分挖掘所授科目中与“孝”及感恩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在每堂课中都能接受孝道教育。

第二,读敬老书活动。结合学校的小书架开展读敬老书活动,推荐书报和媒体上的敬老文章供学生阅读;将《二十四孝故事》编印成挂历,悬挂在每个班级,时时刻刻渗透“孝”的教育;把《中国敬老故事精华》一书作为学生学习孝道知识的首选书籍,组织开展读敬老书心得交流会,激励学生向先辈看齐,反省自身行为。

第三,开展孝道问卷调查。学校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关于“孝心”的问卷调查,利用这种方式将孝道观念播种在学生的心田。例如,在“对父母的了解”调查中发现,62%的学生不能准确说出父母的生日,48%的学生不能准确说出父母喜爱的食物,59%的学生不能准确说出父母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通过这样的问卷调查活动,促使学生反省自己,鞭策自己今后要对父母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是一种有效的触动,有了这种触动便有了长期的坚持孝道的心理基础。

三、开展行孝活动,使孝的文化落到实处

经过研究和讨论,我校决定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开展行孝活动,使孝文化落到实处,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行动中去。

第一,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祝福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内容,它可以是对父母健康的祝愿,也可以是对父母辛勤工作的理解,还可以是对父母付出的感激。一句简单的话语看似简单,但这却能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祝福,学会关心父母。

第二,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父母每天辛苦地工作,他们很少能静下心来去细细体味一个美好的故事,作为子女,如果能够在父母劳累之余给他们讲一个开心的故事,如同小时候父母讲给自己一样,事情虽然简单,却能够帮助父母舒缓一天的疲惫和压力,这种行孝,是对父母的一种回报。

第三,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孩子的生日一直是父母生命中时刻铭记的特殊日子,而父母的生日则在终日的忙碌中被淡忘了。如果在父母生日时,送给他们一份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对父母而言不仅是惊喜与感动,更是莫大的安慰。

第四,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捶背、洗脚、倒水,这些本是极为平常的举动。但是作为被父母呵护的孩子,能够做这些,对父母而言却是极为不平常的。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正是行孝的最基本体现。

第五,帮父母做家务。独生子女很少在家里做家务,如果鼓励他们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仅是帮父母分担家务,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和义务的体现,点点滴滴中渗透着孝道的痕迹。

第六,搜集关于父母之爱的名言或歌曲。在搜集到有关父母之爱的名言或歌曲后,教师帮助学生解读其中内涵,使学生在先辈的影响下,在美妙歌曲的熏陶中,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指导自己的行孝行为。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孝道教育的活动:制作祝福卡,展示祝福墙;以“感恩亲情,我爱我家”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举办以“感恩的心,感动你我”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举行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开展“班级孝星”评比等等。我们认为,有必要把孝道、感恩教育列入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科学地进行孝道、感恩教育,并且在中学、大学层层推进,让孝道伴随每一个人的成长。

四、推行孝道教育的成效与意义

开展孝道教育,提倡孝的文化,这些行动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并且收到巨大的成效。

第一,“孝道教育”响应了社会的需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推广,这项工作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和赞誉。

第二,“孝道教育”促进了和谐家庭的建立。经过长期大量的工作实践,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家长反映学生比以前懂事了,并在给学校的来信中表示“此项教育活动确有成效,希望学校把这样的教育活动继续坚持下去”。

第三,“孝道教育”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孝道的开展,让学生懂得了怎样做人,尤其是怎样关心他人、关心父母。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学生不仅知道尊敬师长,而且也学会尊重教师的劳动,伴随着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

第四,“孝道教育”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倡孝道教育,就是要把和谐教育深入到家庭中去,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而这一和谐发展的风气在学校里也得到了发扬,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有利于构建文明校园。

第五,将“孝道教育”拓展到社会。学校引导同学们向社会献爱心,让学生在关心社会、服务社会之中树立社会责任感:“小孝星”们尊老爱幼,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节假日到社区做环保宣传,帮助打扫卫生,清理小广告,捡白色垃圾;帮助军烈属干活,到养老院为老人义务服务等,他们的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孝道感恩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孝道;和谐社会;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84-02

收稿日期:2006-04-18

作者简介:贺桂欣(1972-),女,河北高阳人,副教授,法学硕士,从事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孝道沦丧,社会伦理特 别是家庭伦理失范现象严重,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在日渐进入老龄化但经济尚欠发 达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由独生子女构成的大学生群体将比过去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但有 人面对各种诱惑,失去了抵御能力,贪图享受、追求时尚、相互攀比;还有的则是与父母关 系淡漠,缺少沟通。加强高校的现代孝道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重要作[1]。

一、现代孝道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然诉求

(一)促进家庭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是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是出于对现实社会的理想观照和愿望表达。和 谐社会应当发端于家庭,由家庭和谐推广发展为社会和谐。家国一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无数个和谐的家庭,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社会和谐又为 家庭和谐提供基本的环境条件。

上述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儒家的孝不仅局限于父子之间,还将其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 ,如《礼记•坊记》提出,“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主张“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长者,把家庭敬老观念推广到社会。“一 家敬老则一家和,一乡敬老则一乡安”。这是对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高度统一的精辟论断, 他将家庭和谐推广至社会、国家、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相辅相成。任何社会,若孝道不存 ,孝心丧失,都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弘扬现代孝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尤其对当今社会具有更迫切的现实针对性。我国 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的宠爱甚至溺爱容易使之养 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如果不加强返本报恩的孝道教育,将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通 过营造孝敬父母的社会氛围,树立尊老爱幼的风尚,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保护弱势群体, 将对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二)培养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

1.培养良好道德 由传统的家族社会演变为现代的公民社会后,孝在传统 伦理文化中所处的地位由“百善孝为先”回归到“百善孝为始”。在当今社会结构中,家庭 的许多功能已大大弱化,人更多地是一种社会的人而不是家庭的人。所以孝道虽然以“善事 父母”为核心,适应于调节家庭内部关系,但同时也体现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即友爱兄弟,敬长爱幼,尊师敬贤的伦理精神,适应于社会生活各领域。所有 现代道德都是以孝道为基础,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展为对全社会的友爱。因此,孝道教育可 以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是一个人关爱社会的情感根基。 孝道教育像道德教育的钥匙,实践现代孝道,是培养爱心的基础。具备了这种爱心,进而才 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具有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2]。

2.激发爱国热情 现代孝道教育对使大学生通过孝敬父母从而达到忠于祖 国具有积极意义。只有在家庭中孝敬老人,才有可能在社会中尊重他人,在工作中尽职尽责 ,也才能真心实意地报效祖国。这一认识具有深远历史渊源。在古代,“忠”与“孝”虽然 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然而统治者将孝与忠,事亲与事君混同起来,把孝道政治化,“移 孝作忠”。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义务,而且还要求他们要立德、立言、立功,以“扬名声 ,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尽孝忠君观念经过历代不断强化,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德 行。虽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极端的愚忠愚孝,但把对父母的爱同对国家的忠相统一,主张一 个人要建功立业,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是值得继承的。同时,这种历史导向也在人们心目中 建立起了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忠孝统一观念。因为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忠”已是忠诚 于祖国,忠诚于人民,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无私地奉献和牺牲。现代孝道要求大学生自觉树 立起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和为父母增光相统一的道德价值观。子女要为父母争光,但能 否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是其能否为父母争光的关键,也是孝与不孝的标准。

3.培养理想信仰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容 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可塑性较大。尤其在挑战与机遇共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今天, 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导向,大学生就很难明辨是非、把握方 向。通过现代孝道教育,能使大学生更注重与父母沟通,吸取他们的人生经验,接受指导, 实践父母的期望,从而有利于政治上的进步,树立远大理想,做到在政治上让父母放心。

4.构建完美人格 提倡孝道的儒家学派从本质上讲是道德学派,培养道德 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是其重要教义,而其主要教育方法就是倡导孝道。孝为入德之门,德为 成事之本。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也依赖孝道教化。不教孝道,其他的品 德便无从谈起。因此,孝道教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现代孝道教育,大力倡导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 礼让、诚信守义,对培养大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理想 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现代孝道教育的内容

(一)感恩教育 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父母的养育和关怀,因而对父母存在天然感恩之情,血缘关系使这种感 情更为真诚、朴素、自然和强烈。子女对哺育自己生命的父母的感情,是人的本性,是良 知、良能的表现。善事父母的种种行为皆出于感恩之情,只有从内心感激父母,才会时时处 处无微不至地关怀父母。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人人都树立感恩意识,家庭、邻里、亲戚、朋友和社会中的人与人的 关系,必然是亲善、融洽的。

(二)养亲教育 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家庭义务和道德责任,是回报父母 养育之恩的方式之一。但大学生尚未到达养亲的年龄阶段,因此对大学生的养亲教育,主要 是侧重培养一种养亲意识和对将来养亲质量的注重。养亲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理解父母 养育儿女含辛茹苦,子女成人后当思鸟兽反哺之情,通过各种途径给予父母以物质资助和精 神关怀,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和身体健康。明白养亲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敬亲教育 现代孝道强调必养且敬。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物质为基础 的养亲的问题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突出,而“敬”则更显重要。敬,作为孝道的伦理本质,内 在地强调孝的一切行为模式均要以敬为根本宗旨。敬亲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和伦理基础上的敬 爱之情,是要对父母的尊敬和精神慰藉,是比赡养更高的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基于孝敬之 心的养亲才是合乎人伦孝道的。敬亲教育就是要大学生认识到,“只敬不养不为敬,只养不 敬伤其心”,要尊重父母,关心其精神文化生活及心理情感的需求,多与之交流沟通,理解 和尊重他们的经验、建议和决定,给父母充分的情感上的关爱,用亲情填平代沟,使之在精 神生活层面上能够体会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三、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孝道教育的实施

(一)树立孝道的平等观念 建立平等观念是理解现代孝道的基础。在传统 孝道中,代际间 是不平等的,父代具有绝对的权威,所谓“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而当今社会,平等已 经成为最基本观念,它要求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父代与子代,虽然有年龄上的差别和生活阅 历的不同,但都有各自的独立而平等的人格。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各自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在相互关系上具有“互益性”,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也有受子女尊敬和赡养的权利 ;子女有被抚养和受教育的权利,同样也有孝敬父母的义务。只有在代际公正的基础上,相 互尊重人格和自由,才能真正实现家庭和谐,也就不会发生《二十四孝》中所宣扬的卧冰、 埋子、割股之类的子代为了父代而做出单方牺牲的违背人性的愚孝行为。

(二)重视孝道的知性教育 孝道出自天性而依赖教化,孝心是不会完全自 发形成的,需 要人的启迪和教育。知行统一,只有深知,才能笃行,只知不行和只行不知都不符合于人的 社会实践要求。因此,要让孝道伦理价值在现代条件下得以彰显,就要从孝道的认知教育入 手,使大学生具有孝道的理性知识,进而逐步确立起“孝”的观念,否则,行为就容易误入 迷途。首先要引导大学生了解传统孝道,阅读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礼记》、《孟 子》等,以吸取孝道精华。然后,再立足于现代生活,不断更新、充实现代的孝道知识,使 大学生形成现代孝道观,认识到孝道对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以及对家庭和社会和谐的 重要作用。

(三)加强孝道的情感培育 情感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孝是一 种基于真诚的 、深层次的和本质的情感行为,只有出于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才是“孝”的源 泉。因此,在注重认知教育的同时,更需要结合伦理道德相对的特殊性,注重孝道情感培育 ,从大学生与父母的血肉亲情出发,启发其内心的理性自觉。这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 规律,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当今社会,大学生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不 同程度地与父辈存在差异,要教育大学生超越差异,培养对父辈的感情,让大学生在真实的 家庭关系中产生、积累、孕育情感经验,这样就形成了知、情、意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其向 孝行方面发展和转化。反之,缺乏情感,并非内心的自觉意愿,只是出于一种对外在威慑力 量的担忧和恐惧而赡养父辈的情况,不能被看作是孝行[3]。

(四)强化孝道的践行教育 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前者的 获得是要依靠后 天的实践并通过习惯而逐步养成,而不能像后者那样仅依赖于知识的传播和认知。对当代大 学生来讲,“孝”不只是一种伦理道德的理论,更需要在行为中表达,只有通过践行才能使 之得到真切的诠释,知行统一是“孝”的最高境界。因此,在现代孝道教育中,应当重视对 大学生进行孝行的日常养成教育和训练要教育大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体会现代孝道 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慧敏,刘余莉.孝亲观念的现代意义[J].理论学刊,2005(3):70~72.

孝道感恩范文第5篇

“弘扬孝道”,培养学生“百善孝为先”的品德,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活动形式:

讲故事、讨论发言、演讲、背诵格言、倾听家长讲述、演唱、班主任总结。

话动准备:

①组织有能力的同学讲故事、配乐演讲、背诵优秀格言;

②请家长讲述在家中对孩子的做法;

③视频《感恩的心》。

参与人员:

本班学生及其家长。

活动班级:

格尔木第十二中学八年级(1)班(注:学校在创建特色班级活动中命名该班是“《弟子规》践行班”)。

主持人:

本班政治教师:石玉林。

时间:

2012年3月14日下午

活动一:品味“孝道”讲述孝道故事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家长、同学们:大家好!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有真爱就有孝,她的表达方式是亲情回报,她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位,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但我们知道还有一些人道德滑坡,法制观念淡薄,有些不孝子孙不但不尽孝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抢夺老人财物……现象,如何深化开展“弘扬孝道”?这就是今天家校主题班会的意义,现在有请同学们讲讲你知道的孝道故事。

学生(马德)汉文帝刘恒在母亲卧病三年里,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学生(冶育)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黄来女。4岁起就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了挑起了照顾父亲、坚持学习的重担,在黄来女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渐渐好转,现在已能说话、下床走路,可谓创造了医学奇迹。

主持人孝亲敬老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只有孝敬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子女的孝敬。

学生讨论归纳:孝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是促进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核心:“亲所好力为具”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等等就是行孝的体现。

活动二:诵读经典把握孝道

主持人:同学们,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使我们能健康成长,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好好孝敬父母,父母就安心了。在《弟子规》中“入则孝”这部分就是教我们怎样孝敬父母的,现在不妨一起读读。(配乐、出示“入则孝”课件)

学生:(齐读“入则孝”部分)

主持人:读得很好!我们都知道应该孝敬父母长辈,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惹爸爸妈妈生气。大家回忆一下,你又做过哪些让父母生气的事呢?(互相说一说)那你用“人则孝”中哪句话来提醒自己呢?

学生:举例,思过

主持人:在人世间,父母为我们操碎了心,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好地成长。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暴走妈妈”陈玉蓉,为捐肝救子,她每天暴走十公里减去了脂肪肝,成功捐肝救子,这就是母爱,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在于奉献。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怎样践行孝道呢?

同学讨论归纳:行孝道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落实到对父母乃至对他人上。我们要践行《弟子规》中的言行规范,努力做到:“百善孝为先”。

活动三:以名人为楷模背诵孝道格言

主持人:我国古代有许多孝道格言,请同学们积极参加,在背诵活动中,也可以将你事先整理好的格言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现摘录几句如下: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人人之幼。——孟子

活动四:呼唤家长畅谈孝道教育

主持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时代需要“家校共舞”。我们的家长对今天的活动是否满意?请我们的学生家长上台!

学生家长代表一:今天,我们参加学校八年级举办的“孝道与我们同行”的家校主题活动,收获许多,回想过去在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如在我看来,我为孩子付出是心甘情愿的,不需要孩子回报。但是另一方面,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却忽视了如何让孩子懂得父母之爱、学会回报父母之爱的引导。结果是父母的付出与孩子的回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更谈不上去关爱他人。

学生家长代表二:通过今天的家校教育主题活动,我深感内疚,平时由于做生意忙,几乎没有带着孩子回老人身边看看他们。现在我知道,家庭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将“孝道”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从我做起,给孩子树立榜样。

活动五:激情演唱——《感恩的心》

主持人:谢谢家长的精彩讲说,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欢喜快乐都会随之而来。请欣赏表演唱《感恩的心》,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真诚地对待这个世界。

活动六:班主任点评总结

班主任:同学们,首先祝贺这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今天这个主题班会让我们感受到行孝的现实意义,受益不少。今后还得多多践行孝道,它教我们从爱家人开始学会爱师长、爱朋友的做人道理,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家能做到吗?由于时间关系,“孝道”与我同行主题班会就先上到这里,再次谢谢大家的参与。

课后反思: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行孝、内容不多,学生在学习时感悟不深,意识不强,可以说毫无所获。笔者以直面学生生活、整合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在主动参与中感悟孝道的作用。

孝道感恩范文第6篇

孝道伦理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使孝道伦理更具合理性与时代性,其顺应了现实的需要,使孝道伦理的基本内涵不断得到深化发展。我们必须结合现实意义,辩证地认识孝道伦理的基本内涵,不断丰富孝道伦理的现代内涵,发挥孝道主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孝道伦理 社会制度 家庭 道德准则 社会关系

一、 历史上的传统孝道伦理

历史上对传统孝道伦理的研究方法要求追溯历史,并从历史演变过程中探询传统孝道伦理的根源及其本质,从而为现代转型提供了历史依据。“孝”字是象形字,“孝”字字形象征着一个孩子托着老人,作服侍状,由此而引申出善事父母的意思。根据孝道伦理在历史上的表现,它的伦理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一般来说传统孝道伦理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在每一阶段传统孝道伦理的内涵会有所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就传统孝道伦理而言,主要指传统孝道伦理之所以能够得以发展和延续就在于它适应了现实的需要。这些现实的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如,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得以确立,与之相适应,周统治者确立了“德治”思想,孝的伦理道德体系开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社会生产的进步,分封制已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家族势力和个体小农家庭在社会上逐渐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备孝道。宋元明清时期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孝道伦理逐渐衰落就是这种社会趋势在文化上的一种反映。后的一百多年,中国社会在艰难曲折中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包括孝道在内的伦理道德也实现着从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型。

二、 传统孝道伦理产生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条件:一方面,孝道伦理内化为家庭伦理规范调节着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另一方面,孝道伦理外化为政治伦理规范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私有制出现后,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个体家庭随之出现,财产关系明确化,在这种家庭关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明确的血缘关系,父母一般把自己的财产留给子女,子女可以从父母那里直接继承财产并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缘于自然的血缘亲情之爱,产生了最初的孝意识。个体婚姻制的建立,孝道从一种家庭伦理形式扩展为政治伦理形式,逐渐被政治伦理化。血缘宗法制度使得孝道被社会化,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发挥了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作用。

(二)、基本根源:传统的生产方式。从物质生产方式上讲,孝道是农业文明社会的道德产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道德作为人们物质生活过程在他们的意识中的一种必然升华物,总是随着现实社会生活所依存的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的。

孝道伦理产生的根源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生产力极为低下,在这种生产力状况下,孝道伦理适应了人们关系的调整。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孝道伦理产生的基本根源:1、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促使孝道伦理的产生。2、家庭经济的发展促使孝道伦理的发展。农耕社会中产生了私有制形式的家庭经济,农耕经济条件下,生产力低下,与这种经济状况相适应的是家长制的个体家庭组织形式,形成一个以家长为核心的大家庭,这样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充分利用有限的生产资料,用来抵御外在的自然和社会风险,维持家庭的发展和延续。3、人与自然关系促使了孝道观念产生。那些因年龄增长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的赡养是由家庭来承担的,孝道伦理适应小农经济的需要,成为维系这种社会保障的意识形态。孝道伦理强调“尊老”、“敬老”、“爱老”和“养老”,既是对老年人过去在生产中所做贡献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

(三)、心理根源:自发的血缘情感。从社会心理来讲,以血缘纽带相联系的社会组织形式产生的血缘情感构成了孝道伦理的心理根源。同时,这种情感方式是由民族的基本人生态度所合乎逻辑地派生,因为基于血缘关系的人类自身的生产繁衍也是“赞天地之化育”的基本形式之一。由于聚族而居,彼此都同宗共祖,加上不同宗族之间频繁地嫁娶,更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个姻亲关系的网络,故不能不讲血缘情感和家族中尊卑贵贱长女之序的道德规范,使情感的表达不能越出宗法道德限定的范畴。

三、 传统孝道伦理的现实价值

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中就已经含有感恩的意识。感恩是一种良善的情感和道德意识,是支配人实现道德行为的思想基础。我们日常所说的“谢谢”,就是感恩最直接的表达,要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就要从孝敬父母开始,这是最有效的途径,一个不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人,能真心地去感恩、关怀其他人吗?由“亲亲”启蒙,是陶冶性情、升华道德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全社会进行道德教育时,注意培养公民的孝道,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父母子女关系是家庭的基本关系,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它能保证子女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父母在子女的赡养下安度晚年,维护着家庭关系的稳定。

因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孝道伦理的制度保障。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由此带来歧视老人、代际关系冷漠、家庭矛盾突出等现象。现代价值观的变化对传统伦理道德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促使以传统孝文化为支撑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从制度层面为老年人提供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孝道伦理教育,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现代孝道伦理提倡在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伦理观念,这就需要加强孝道伦理教育,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对公民进行孝道伦理教育,从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融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教育子女践行以孝悌为中心的道德规范。在全社会进行孝道伦理教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孝道的氛围。

(三)、发扬和创新传统孝道伦理精神。传统孝道伦理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带有消极的成分,如,“三年无改父道”,谓之 “孝”,这里的孝具有严重的保守性;“父母在,不远游”,明显地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的孝道要求同我们今天的计划生育国策是相违背的。W

参考文献:

[1] 二十四孝.

[2]史墙盘.

[3]吕氏春秋·孝行览.

[4]杨伯俊,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广扬名.

[6]孟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7]孝经.

[8]周书·酒浩.

[9]二程集.

[10]大戴礼·曾子大孝.

[11]尔雅·释训.

[12]说文.

[13]论语·学而.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孝道感恩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孝道文化;高校思想政治;价值

中国伦理文化讲究孝道,孝道的理念基于中国的宗族制度。我国历史上很多统治者或者统治阶级都坚持用孝道来进行社会秩序的维护。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孝道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作用,利用孝道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孝道文化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一)孝道文化对社会伦理的维护

中国古代实行宗法制度,人们都生活在家族血缘为标准的管理方式之下,而孝道文化是家族宗法制度强调的首要问题。一个家族的延续除了血缘关系以外,更重要的是奉养双亲、照顾子女等内容。因此,孝道文化对我国古代这种宗法伦理制度有着直接维系作用,也可以理解为,宗法制度和孝道文化是互为补充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孝道文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注重香火的传承和延续,并将其纳入到孝道文化之首。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也会因为家族延续而承担起责任,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家族得以延续,那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会得到保障。因此,孝道文化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孝道文化与党政指导思想的结合

社会的管理需要精神的指引,我国的党政部门顺应社会需求,提出了“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思想认识。鼓励人们尊老爱幼,将孝道文化与党政思想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党政思想的推广就会更加的顺利、适合国情。我国党政领导者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观点,这些观点中都含有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四)孝道文化对人们社会行为的约束

孝道文化在中国传承千年,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孝道之义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而不得不改变自己。同样,孝道文化也是具有这样的作用。在中国,如果一个不孝顺的人被大家知晓,大约也会影响到人们对其的认识和评价,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人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我们说孝道文化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价值。

二、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

(一)感恩教育活动

感恩教育在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常出现,一般学校相关部门会准备一个主题,例如“感恩父母”、“感恩生活”、“父亲节快乐”、“母亲节快乐”等,然后围绕活动主题,通过播放电影,制作宣传海报、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汇演、朗诵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途径,这些途径能在短期内进行比较有规模的宣传,形成对孝道更及时的认识,进而达到教育目的。

(二)公共课程安排

不同的院校对孝道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同,但是很多高校在二级学院都开设了国学的公共课程或者思想政治课程,而公共课程的课程学习或多或少都有孝道文化内容在里面。根据学校的规定,学期结束之后也会进行各种形式的考核,考核实际上也是加强大学生对中国孝道文化深刻认识的重要手段。

(三)集体教育实践活动

集体教育实践活动的活动地点不仅限于校内,还可以在校外。集体教育实践活动一般都是以团队形式报名参加,例如,各高校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并组织志愿者关注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通过将孝道文化的内容融入到集体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让高校学生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余也能获得“崇尚孝道、弘扬孝心、践行孝德”的教育体验和教育感受,形成“知孝、懂孝、行孝、扬孝”的良好风气。

(四)优秀典型树立

树立典型一直是进行孝道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党政机关在各地树立了各种“孝”先进典型,学习这些先进典型的人物事迹对高校大学生孝道文化的培养有一定的现实作用。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发现和宣传学生身边鲜活的“孝典型”。

当然,从实现孝道文化教育的途径来看,我国高校的孝道文化教育活动主要从情感培养到创造教育情境,引发大学生情感共鸣,然后强化孝道文化的实践活动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事例的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孝道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深入和丰富。我们树立典型的时候往往很可能没有与时俱进。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树立的先进典型必须要新,且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教育内容必须和时代政治思想紧密结合,这样才更能彰显现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育方式的陈旧

就目前而言,高校的孝道教育方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然后通过考核来衡量教育效果。这种灌输式教学手段就现代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而言还是老旧和存在缺陷的。孝道文化的传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入不能只简单的依靠课堂讲授,而是应该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使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教育材料的不适用

通过孝道文化来培育和践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教育材料不能继续过去的传统教育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孝道文化教育也要做到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发展关键。高校孝道文化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包括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教育,还要和当前的党政思想的重点内容结合起来。

(四)引导过程中的偏差

一般的教育者会认为孝道文化教育从学生中小学阶段甚至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了,学生在大学阶段之前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大学阶段,孝道文化教育并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了。因此,很多高校教育者会忽视孝道文化的教育内容,或者将孝道文化的教育内容的讲解和分析进行了简化处理。更有甚者,对孝道文化有一种反叛性的认识,导致学生对孝道文化也有了认识分歧。

四、促进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措施

(一)寻找最新的事例

我们的教育必须是为社会服务的,那么教育活动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选择的教育事例必须体现时代的特点,还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那些高在庙堂之上的教育事例往往会显得非常的遥远,而从日常生活中被概括出来的事例会更贴近大家,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在我党政部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曾经树立了许多忠孝的榜样,这些事例从我们的生活中来,显得真实可信,又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能得到较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大学生的孝道教育事例也需要从他们的生活中概括出来,在现有的社会宣传平台上找到突破口,发挥结合案例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方式

孝道文化教育多为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多数大学生是讨厌这种教育方式的,因此,大学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要运用新的教育载体和新的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兴趣。现代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教育活动变的更加丰富多彩,孝道文化的内容展示更加形象生动,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需求。因此,我们应凭借对孝道文化的宣传,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教育,在有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今社会和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加以借用、分析和评述,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

(三)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用合适的教材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方式一样,对教育目的的实现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我们的教材选择一般是尽量选取不容易过时的内容,但是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我们的教育内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点,没有特殊性,没有可比性。对于这样的内容,大学生在接受起来更容易出现抵触情绪,学习中除了背诵那些生硬的内容以外,基本不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建议高校在对于孝道文化的教材选择和编写上需要补充一些比较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或者比较炙手可热的材料。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孝道文化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四)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与学生共同发展。那么,教师的影响力是不能忽视的。在教育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够将现有孝道文化教育内容与实际结合,灌注更多新鲜的内容,然后正确的引导学生。此时,教师需要有大量的积累和正确的认识,只有通过正确的认识才能真的指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新一代的优秀人才。

当然,孝道文化的运用还远不止这些措施和方法。比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让学生观看更多孝道文化视频,甚至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父母亲人送去最贴心的心意,或者将孝道文化作为学生学分修得的一部分,将孝道文化活动的参与作为一个评估标准等等。这些内容都能促进学生通过孝道文化的掌握来提高思想政治认识,来提升社会价值,变成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水娜,郑磊.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4):702-704.

孝道感恩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幼儿 孝道 教育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开启人类心灵的金钥匙,孝心开了,百善都开。所以,“孝道”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根基,我们应该加强“孝道”教育,让儿童在感恩中健康成长。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时期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他们的耳朵就是录音机,他们的眼睛就是摄影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录制我们的一言一行,模仿着我们的举止。所以作为师长,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言行来实践孝道,作力行孝道的示范者。

例如,家长常带孩子回家看望父母;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父母购置衣服;买当季的水果给父母尝鲜,利用节假日为父母做可口的饭菜;跟他们谈谈心,帮老人家捶捶背,做点家务事,趁父母年轻还走动自如,常挤时间陪父母外出旅游,引导他们参加有益的群众活动等等。长辈的这些“孝道”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必定能在幼儿的心灵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寓教于乐,启迪孝心

大家知道,心动才会有行动。要孩子实践孝的行为,必须先启迪他们的孝心。那么,如何启迪孩子的孝心呢?

(一)护蛋实验,“体验”母爱

在学校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让孩子了解母亲从怀孕到生产养育整个过程,体会母亲的恩德,使他们懂得知恩报恩。我们让小班幼儿做“护蛋”的游戏,交给孩子每人一个鸡蛋,要求他们保护鸡蛋半天。结果,孩子保护鸡蛋的意识不到几分钟就忘记了,渐渐地就会蹦蹦跳跳,一不小心鸡蛋马上就破掉了,结果鸡蛋几乎是全军覆没。我们让中大班的幼儿做“准妈妈”的游戏。林悦小朋友说:“我吊一个书包在自己的肚子上扮准妈妈,怀孕的妈妈真累,走路要向后仰,不能跑,不能跳,吃饭时还往下掉,睡觉时就更惨了,左躺右躺都挤得慌,平躺着又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通过游戏,教师让孩子思考:自己保护一个小小的鸡蛋、吊上一个书包连一个下午都坚持不了,而母亲保护这么大的一个孩子,而且保护了十个月,那是多么辛苦啊!怀胎到后期,躺着也不舒服,睡觉也睡不好。十月后还要生产,那更是辛苦,而且特别痛苦。可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把自己的疼痛置之脑后,生产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孩子健不健康,孩子现在如何,这就是我们伟大母亲的恩德!孩子生下来后养育更辛苦,又要哺乳,又要给孩子换尿布,哄孩子不哭不闹睡好觉,还要料理家务,母亲自己每天休息不到几个小时,又困又累,相当辛苦。所以,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去体悟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都是离不开母亲的呵护,从而培养他们感念母亲的恩德。接着,我们引导孩子要知恩报恩,懂得要当一个孝子来报答母亲的恩德。

(二)庆祝生日,感恩母爱

学校可以每月开展一次生日庆祝会,组织全班孩子为当月出生的小朋友庆祝,进行“感恩母爱,争做好孩子”教育,让他们知道,是妈妈给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开展生日庆祝活动可改为感恩母亲生育的活动,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利,更能促使孩子带着感恩的心爱父母,爱家庭。

教师可以问孩子:“什么是生日?谁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什么是十月怀胎?我们生日的时候妈妈怎么样?是谁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的?”这样,孩子就知道是母亲忍着巨大的痛苦才把我们带到世上,父母辛勤劳动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今天是小朋友的生日,小朋友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纪念自己的生日呢?”然后,教师可让孩子充分地讨论。有的孩子说:“我生日的时候,妈妈最痛苦,我要为妈妈捶捶背。”受启发后,孩子都想方设法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擦桌椅、洗碗;妈妈回家时给妈妈递拖鞋,倒水给妈妈喝;吃饭时把好的食物送到妈妈的碗里;挨妈妈的批评时不顶嘴;在学校要遵守纪律、专心听讲;争取每天做一件以上的好事,让父母高兴……孩子真诚的表态,句句带动着全班小朋友的孝心,作为教师,我及时加以肯定,使孩子懂得要养父母之心,长父母之志,要让父母高兴,不做父母不高兴的事,不让父母伤心,要学会守纪律,克服不良习惯,使自己的行为举止适应集体的需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讲述孝行,启迪孝心

教师要向孩子讲述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如小黄香温席、孟宗哭竹生笋、黄庭坚涤亲溺器等;向孩子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陈进梅孝老爱亲,3岁“坚强妞”照顾瘫痪父亲,12岁少年邵帅捐髓救母,北京市爱心的哥魏勇多年照顾空巢重病老人,21岁孟佩杰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房子悉心照料着养母“久病床前有孝子,养儿当如张闻斌”等感人故事。通过讲述故事,教师向孩子提问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内容,鼓励孩子回家把这些故事讲述给周围的人听,以此强化孝道教育,巩固教育效果,扩大教育范围,启迪孩子的孝心。

三、抓住契机,强化孝行

从婴儿“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无私的,父母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述说不完的。教师必须通过引导使孩子知道父母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是我们最大的恩人,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当孩子的“孝”心打开时,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孝”的行为。如下雨天,孩子会对父母说:“妈妈(或爸爸、奶奶、爷爷),请您把雨伞挪过你那边,为了我,您身体已被雨淋湿了。”“奶奶(爷爷),您小心点,我来扶您!”“妈妈,我是男子汉,让我来保护您!”孩子知道妈妈工作很累,学着给妈妈按摩,帮妈妈盖被子;吃饭时懂得长者先幼子后,能把好吃的食物先送给爷爷奶奶享用……当发现孩子孝的言行时,长辈应及时给予肯定,强化孩子的这种孝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