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研究性报告

可研究性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可研究性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可研究性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语文专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 《专题》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围绕“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核心,苏教版语文教材设置了10个专题。从选材上看,这10个专题范围非常广,和自然、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特别是课外知识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传承我国乃至世界优秀文化知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语文教师进行研究究性教学提供了舞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专题的教学与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于课内,成于课外,针对《专题》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专门的课外延伸,并把课外所得更好地应用到学习之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呢?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做好指导员

1.引导学生选择“专题”中的相关研究内容。十个“专题”的内容应该说内容丰富多彩,“专题”研究性学习最难的可能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开展研究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课题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新颖性原则。不能重复教材内容,要在原“专题”深度和广度上动脑筋。二是实际需要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不像专家那样,一定要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三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能力研究,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合学生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的方式。对于《专题》“研究”,学生往往怀着仰视、不敢涉足的心态,自己的研究能否超越教材?怎么去研究?常觉“斗大西瓜无从下口”,眼见远方灯塔却不知路在何方。此时教师要指点迷津,告知学生如何根据各《专题》不同特点查阅文献资料,如何调查研究,如何分析研究资料,如何表述成果,等等。如在对《汉字》专题进行指导时,针对出现的网络新词(如“打酱油 、宅女、宅男”等),可让学生借助网络对汉字开展拓展研究,研究课题就可定为“网络新词研究”,可研究为什么出现网络新词,网络新词含义,对网络新词看法,等等。

二、做好服务员

在《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教师的服务主要指两方面:一是物质层面的服务,二是技术层面的服务。

物质层面的服务较简单,只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学生在开展活动中所遇到的物质设备、资金等问题就行。技术层面的服务主要指教师根据学生品德、心理、个性等不同,进行相应的辅导,以保证研究活动顺利开展。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如研究“长城”专题时,可能涉及对长城价值的认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感情,对秦始皇的评价,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

三、做好监督员

初中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等特点,在研究活动中,往往开始热情高,后来热情逐渐消退,尤其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一蹶不振,因此学生的《专题》研究方案一旦确定下来,就要有序、有效地推进。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天做什么,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等等,都需教师督促。如《荷》专题确定了“荷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课题,拟定怎样的研究方案、每一步的实施时间、最后的总结报告等,教师都要检查。只有严格督促,才能保证研究的有序、有效。当然,在督促管理中,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也有其自身特点。它往往是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由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从教师管理为主到依靠学生自我管理,由单纯的校内管理到校内外的全程跟踪管理为主。

四、做好保管员

一项专题研究活动,凝聚了学生许多心血,积累了学生许多智慧。活动结束后,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以供展示。展示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卡片、笔记、黑板报、手抄报等都行。如在教学《荷》这一专题时,我要求学生或独立或合作出好一期以“荷”为刊名的手抄报,搜集关于荷的名句的资料,把这些材料在班上展览,通过交流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会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学会补充和完善。展示后,把一切都保存下来,作为学生美好的记忆,为后来研究者提供范本,并为下一个课题研究积累经验。保管的材料包括:开题报告和开题申报表,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表,搜集的文献资料、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者的心得体会,等等。

在《专题》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尝试,它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教好语文专题,更要发挥专题知识的延伸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专题时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更多、更实用的知识。

参考文献:

可研究性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土地理 研究性学习 实施过程 思考

随着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研究性学习已成为高中生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知识并加以应用的方式。乡土地理即本市县乡镇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包括了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的内容。由于乡土地理涉及面广、贴近学生生活,可研究、探讨的内容丰富,非常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一、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我们课题组在开展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之初,先由教师紧扣乡土地理提出若干可行性研究专题(下表仅列的自然地理方面)。

①地形:特点、地形区的分布等

②地质构造:名称、特点、分布、开发和保护

③气候:当地的降水和气温状况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④河流湖泊:名称、水量、流域面积、污染及其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⑤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开发现状、污染及保护

⑥植被:类型、分布、利用现状、产生问题及保护

⑦土壤:类型、分布、剖面、利用现状、产生的问题及保护

⑧灾害性的地理现象:台风、梅雨、干旱、洪涝、地震、滑坡等

2.调查访问、收集资料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确定的主题认真审阅学生的调查计划,协助学生做好设计方案、查阅资料、外出调查、资料整理等的具体分工。同时尽可能预计学生在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告诉学生在出现问题求助时的联系方式,提醒学生在执行调查计划时要注意人身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调查过程的时效性与安全性。

3.汇总成果,形成“作业”

学生必须充分利用收集的各种资料形成成果,对于论文指导教师必须明确指出要根据调查资料提出论点和论据,并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主题要鲜明,资料要客观,尽可能运用图表法。引用他人资料应在论文末尾注释清楚资料来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主要以“作业”的形式体现 ,如调查报告、研究论文、一项设计、一块展板、一场辩论会、一张自制地图等。

4.进行评价与交流

对于学生来讲,研究性学习评价更需要鼓励性的评价,发展个性的评价。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依据学生研究性学习具体目标进行评价,评价中不能太过注重成果,不必太关注“做得好不好”,而是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认真做了”,评价不应只由教师来决定,应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协作者和鼓励者。

二、关于实施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活动,其本质上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关心的问题选择课题或专题开展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其有兴趣、有勇气、充满自信地施展各自的才能。

2.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其关键在于,教师一定要将学生引导到一个问题情景中去,促使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自主解决,切不可取而代之。同时,由于学生兴趣不稳定,变化快,他们往往难以坚持下去,故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心、鼓励、指导和督促学生。

3.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一般以小组形式开展,由学生自由组合,但应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坚持人人都参与,不能排除差生,所以教师应予以适当指导和调配。

4.研究性学习的三个阶段

对学生来说,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需要经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然而,走完这些阶段,通常要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时间。因此,要放慢推进速度,把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设置得更具体些,让学生通过寻找问题,学会怎样观察,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概括。

5.研究性学习的思路

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需要按着 “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这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程序,它不会因为不同学段,或不同课题而改变。由于学生知识储备量小,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我们可以在内容要求、活动范围、掌握程度等方面适当降低难度。选题中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知识能力所及的课题,将其范围界定在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象的范畴内,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

结束语:乡土地理内容十分丰富,让学生直接参与有关乡土地理的研究和调查,具有直观性,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成就感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更有利于教学的实施和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可研究性报告范文第3篇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该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它成为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体现出指导与自主、基础与研究、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课内外等的有机结合与兼顾。通过研究课题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贴近社会,走近科学,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社会和未来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进而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也正是一个启动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更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实现的关键过程。

    1.问题的提出

    地理研究性学习在福州第四中学高一年段开展了一年。由于地理学科涉及面广、可探讨的内容丰富,学生对热点问题表现出来的关注,很大部分集中在地理学科可研究的范畴上,表现在大量的选择环境污染问题、绿化问题、旅游、商业、企业、交通等区位因素等等作为研究课题,因此地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就肩负着重要的指导任务。在摸索前进中,虽然有一些研究是成功的,像《对乌龙江几条支流污染原因的探析》、《对福州市垃圾处理的调查与展望》、《将一个蛋品厂深入做好之我见》等的课题研究,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做了大量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很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所撰写的论文也在福州市教育学院网上发表。但在指导学生的研究课题中碰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引发出一些思考,归结为:(1)选题不当。有些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时,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光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的课题远离自己现实生活,超越了学生的观察、研究能力范围,而且可查阅的资料又及其有限,如《外星人的探索》,因此在做这类课题时,教师与学生都感到十分的困难,最后只得翻阅一些书籍草草收场。(2)开展研究活动无从下手或收集的资料不能紧扣课题。当课题确定以后有一些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不能根据课题的需要来选择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式,仅靠翻阅资料、上网下载东拼西凑出一份“成果”,其资料不能紧扣课题,没有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写出的文章苍白无力,不仅失去了野外考察等与社会相接触的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训练,更失去了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应具有的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从而根本上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的真正意义。(3)研究成果的表述缺乏论文味。不少学生不知道写论文是怎么回事,文中的语句虽然很漂亮,但对论点的论证仅仅是资料的罗列,缺乏必要的分析,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综上所述,并非是指责学生的能力低下,相反,现在的学生大多见多识广、蕴藏着许多潜在的能力,只是难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如果能给他们一片天地,在一定的启发下,明白应该去做些什么的时候,他们不仅能够独立思考,设法完成任务,而且还能够提出一些大胆创新的见解,让你耳目一新;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大部分学生不仅已习惯于传统的普通课堂教学,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面对新起步而陌生的学习方式感到无所适从,这也是十分正常的。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更是显得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超过了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既然突出了学生的自主研究,主体是学生,那么教师在其中应起到怎样的作用,值得探究。

    2.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2.1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

    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又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在农村生活的同学可拟定有关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在郊区生活的同学,可以调查郊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的同学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以及原因,垃圾分类以及城市水污染的问题等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抱着平等的态度参与,即使有个别的课题存在着疑问,在指导中学生仍坚持己见的,教师也不必将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于学生。应该相信,学生在进入研究后期,如果能够发现自己选题存在有问题而进行修改、纠正,或由于选题不当而造成了研究的失败并能从中吸取教训,对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或许更能贴近研究性学习的初衷。上述选择《外星人的探索》研究小组就是一例。一学期的“研究”,学生和老师收获的“成果”为第二次选题的成功交了“学费”。

    2.2帮助学生选择、制定最佳的研究方式

    学生刚从依赖于老师的传统课堂转入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上,常常感觉千头万绪无从入手,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学生扶上“马”,这种扶持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调动和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创造动力。当课题确定后,教师可以提出几种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根据课题确定最佳研究方案,教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建议和补充。如社会调查类,研究方向是就某一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展开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这一类形式是大多数学生容易采纳实践的形式,调查方式可采取实地观察、访谈、调查、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还要提醒学生调查的资料和数据要有代表性,避免以点带面,以及要获取所需资料应该走访的相关机构,野外观察还应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准备等等,并指导他们如何去获取这些资料。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引路人,决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要帮学生去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正确引导,适当点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努力探索。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调研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更能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让学生学会地理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效果很好。如《福州市交通状况的调查》中关于布点的选择、车流量测算、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门等;《对乌龙江几条支流污染原因的探析》的实地观察的内容、记录的要目、对周边社区的走访等都为调查报告最终的成功提供了合理、有效、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至关重要也是极其必要的。当学生的研究步入正轨,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可转入定期检查、了解进度、解答疑问等辅助作用。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课题研究中,有效资料的收集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成败,同时这也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直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就地理学科而言,考察、观察、观测是最常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指导中要特别注意强调这一点,使学生能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有效资料的收集上,并在其中教会他们掌握并自觉运用这些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意义,“授人以渔”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

    2.3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和准确表达思想论文的成型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总结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写过论文,思路不明,写出的文章缺乏论文应有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它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就能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艰巨的结题过程和稚嫩的论文成果。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取舍、分析资料,组织有用的第一手材料。要求学生论文必须根据调查资料提出论点和论据,并要有一定的论证分析,主题要鲜明,论据应有理,资料应客观,并尽可能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行文尽可能简明扼要和条理化。同时如何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关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最终以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的形式结题。地理论文的写作应切合地理知识的特点,在学生写作论文之前,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科研研究论文,使学生对科研论文的写作程序有所了解,再联系所学知识和搜集的资料概括论点,整理成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角色,做到胸有成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宗旨,以培养今天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需求为任务,不仅是一场学习方式上的革命,更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实现的关键。它的推行既符合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它突现了创新教育的时代主体,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好。

    3.研究性学习中的几点思考

可研究性报告范文第4篇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的方式去理解和运用物理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知识的科学探索精神,也为学科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了一个尝试的途径。

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把物理研究性学习分为“质疑——研究——结题——反思”四个阶段来操作,并辅以不同的调控策略,从中不仅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的收获,也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调控策略一:质疑选题是关键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探索,研究性课程显然比普通物理课更具“自由发挥”的特点,但这种“自由发挥”决不能“自由发散、漫无目的”。教师在确定研究内容的过程中应随时做到“心中有数”。

一个学生提出地球的磁场是哪来的,对人体的影响是什么?另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在高压输电线下植物生长会受到影响?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选题探根寻源成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生疑,指导学生定疑,鼓励学生探疑……,合理而正确的指导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研究主题,教师的全程支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学习的平台。

作为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选好适合学生研究的小专题,有利于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选择小课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提出有质量问题,并转化为一个有质量的课题,是从“学会”物理走向“会学”物理的开端,这已经是学习成功的一半。

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思考、分析、质疑和提问,收集信息,验证、归纳整理,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研究物理问题可以由“小”见“大”,由“浅”入“深”,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例如:在加油站有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

这个现象引起了一位同学的疑惑,但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防止塑料与汽油起化学反应,于是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实质上生活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塑料与汽油有化学反应,也不会引燃汽油发生危险。那么严禁塑料桶装运汽油肯定是有其它原因。排除了学生心中的唯一答案,学生开始调动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思考提出的问题:什么能引燃汽油?一颗小火星!小火星哪来?这需要同学开展一系列知识信息的搜集,课题由此产生:探寻“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的缘由。

通过收集信息,学生们找到了标语缘由在于:塑料能聚集电荷,当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产生放电现象,产生的静电便成为引起汽油燃烧甚至爆炸的那颗小火星。

通过对缘由的探究,学生进一步发现生产生活中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现象,比如,油罐车在行驶过程中要在马路上拖一铁链条;工厂空气中的粉尘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爆炸;厨房煤气漏气不能开关电器等。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这样的小课题作为静电现象学习的切入点,学生就很有兴趣地将研究性学习进行下去。

这样类似的可研究问题如:水的密度比沙的密度小,但海洋上的风带走的水珠较少,而沙漠中同样的风却能刮起大量的风沙,这是为什么?你认为解决北京地区的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由简单的问题入手,确定合适的选题。学生通过研究、检验能自主得出结论,他们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被有效激发,为下一步较复杂问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调控策略二:研究合作是依托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这种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我们在学生确定研究的小课题后要利用合作为依托,对研究进行调控:让学生学习合作、明确分工,确立学生是研究的主体,将教师定位在指导者而不是正确答案的化身。合作研究的常见形式通常有:小组分工学习式;竞争式;小组讨论或辩论式;角色扮演式等。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相互分工合作、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克服困难协助合作……例如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应用这个课题研究中,把课题细化为:同位素的主要来源;在示踪技术、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在辐射技术的应用(射线照相法、化学药品合成、木材塑化加工、引发种子变异等)等。由学生分工完成其中一部分内容的研究学习,然后互相交流,讨论,互相合作,最终完成课题的研究。这种小组分工合作式是较常用的研究方式。

在学生进入研究问题的实施过程里,我们应加强两点指导:一是指导学生讨论。教师要帮助学生因“题”制宜,确定讨论的方法:①补充式。②连锁式。二是指导学生交流。就如何清楚明白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进行综合、归纳同学的意见等环节,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耐心辅导。或深入小组点拨指导,或面向全体示范表述,或针对个体单独传授。如前述同位素,在开展研究前同学们认识有限,对其应用也不清楚。小组分工后,随着课题的细化,既有整体框架结构,又有个体研究目标,开展小组讨论时各抒已见,又互相弥补不足,教师及时肯定在研究中的这种合作与交流,确保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顺利推进。

研究性课题的选题,无论是由学生自己确定,还是由教师选定,都表现为从提出问题到确立课题、从发散思维到归纳整理的整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要做好以下工作:

1、收集资料(社会调查、媒体、图书馆、网络、报纸等,特别是网络信息)

2、处理信息(分析、比较,去伪存真,记录数据资料等)

3、实践检验(尽可能实验、验证)

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在开展研究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已有知识能力,从学生提出的各种选题中,筛选了一些专题让学生进行研究,例如,《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应用研究》;《探索神奇的纳米技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无所不在的万有引力》。

这些专题本身缺乏直接的信息源,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工设计调查问卷、图书阅读、网络搜寻,收集了各种音像多媒体资料,在相互交流信息,分析比较中逐渐认识同位素、纳米和万有引力。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由此得到激发,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增强了自主研究学习的合作意识。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应在学生选题完成后,教师针对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信息支持、方法支持、情感支持,参与到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中去。

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调查分析,体验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分享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成果。即使某些问题未必能能拿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性学习的参与和体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索、大胆猜想的能力。例如北京沙尘暴的预防,上海苏州河水的治理,学生合作提出的方案不一定合理可行,但只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创新和实践的意义,我们就可以认为达到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调控策略三:结题评价是导向

当已经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手中已有较详细的资料、数据,就可以让学生合作,撰写一份结题报告了。

写报告要中心突出、简洁明了。如何把自己所做的工作表述清楚,如社会调查的目的、方法、时间、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和结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问题的结论等等。应该让人明了你对研究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步骤是怎样的,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你的数据分析说明了什么,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在结题阶段,如何对学生所写的报告进行多元评价,对整个研究性学习方式具有导向作用。

评价有阶段评价和结题评价。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多元评价,定性评价多于定量评价,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通过评价,有助于促进人人参与,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研究效率。我们可以紧扣这一环节,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控:一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来汇报交流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二是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三是要指导学生将课题研究养成的学习习惯内化为学习品质,强化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的应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在评价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打开自己的“窗户”,让彼此的学习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同时要反映每一个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贡献的力量。

调控策略四:问题反思是财富

在实践“研究性学习”方式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遵循物理学科特点,发掘传统物理教育精华,加强形成性调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有问题时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反思调控。问题实质上也是一种财富,解决问题就是进步。“研究性学习”方式不是万能钥匙,并非处处皆宜,人人适用。在实践“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调控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科学组合不同学习方式,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通过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调控策略的研究,我们还发现指导学生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物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同学因缺乏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觉得无从着手或打不开思路。特别是高中学生,接受了九年传统教育后,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方式,存在着思维定势。有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意义,积极性不高,敷衍了事,难以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

2、受不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愿意做耐心细致的调查、分析,不敢提出质疑、认为书上的定理、定律一定是正确的,能够背出来就算学好了。

3、在调查收集资料过程中过份依赖网络拷贝,甚至不加任何编辑,就打印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中暴露出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是很明显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合作意识、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制意识等方面加强指导。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物理方法,如物理学习中的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等,还可进行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等,特别要注重引用资料的出处来源和同伴贡献的作用。

4、缺乏实验的支撑。实验验证是学习物理极为重要的一环,但限于实验条件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实验思想认识的不到位,使学生只停留在“笔上开花”,难以上升到物理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

此外,加强学生的科学表述能力也是教师应重视的一项工作。

我们只有反思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才能使“研究性学习”不断向纵深发展。

传统教学的思维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如偏重于求同思维、死套公式的固定模式计算,导致学生思维刻板、盲从书本和教师、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不敢大胆提问和科学批判。而研究性学习可以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作为物理教师,本身更应该不断学习,更新理念,不断提高,才能适应今天的研究性教学指导。

物理研究性学习所研究的范围都与物理知识有关,但与物理基础知识系统教学不一样的是,对物理某一专题的研究性学习,跟社会热点问题挂钩、与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切入点,物理研究性学习有意识地选择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从课题的实际性和趣味性角度去探寻物理学的一些概念和规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与物理基础性学习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物理学习论》梁树森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可研究性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分解问题;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4-0071-04

课改的趋势以及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都决定着“能力”培养是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要义所在。而在推进“学为中心”课堂转型的背景下,如何转变研究性学习中教与学的方式,提升研究实效的同时真实体现以生为本?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实践研究开辟了新的生长土壤。

一、以“呈现问题”为抛锚点――从无到有的嬗变

在综合实践评价体系中有关能力的目标分解,首先为“发现问题”。即从客观情境的现象中引发思考,提出疑问。善于发现问题是产生冲动的必要条件。情境中的现象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有利资源。可由于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学生又受自身观察力、思考力的限制,很难凭现有的认知对现象提出质疑。如何抛出“问题之锚”,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行”协调共振?DV摄录机、MP3录音笔、PPT、实物投影等设备使问题呈现更清晰,也使活动指导变得有“据”可依。帮助学生从对现象的“熟视无睹”嬗变为“有意关注”。

(一)录制VCR,点在采访“疏漏处”

像手提DV、MP3录音笔等用于记录画面的移动电子设备操作简便,携带方便。学生用它们将采访过程录制成一段段小视频和小音频,通过回放,补充遗漏的采访资料,也可帮助教师清晰地掌握学情,通过定格画面,进行针对性指导。例如,在探究《丰子恺的生活》中,DV镜头和MP3录音笔记录了采访过程中成员的各种表现:采访对象在介绍时小记者仅是听而没有做笔录,这会错失许多重要信息;采访的问题没有紧扣主题,采集到的信息庞杂但真正对研究有帮助的不多;甚至在采访时成员有交头接耳说话的现象,引起受访者的不满。又或者问题没有准备充分导致采访冷场。对于这些容易被忽略的点,教师就边播放音视频,边对里面的细节逐一进行点评。这使得当事人印象尤为深刻,也更明确了规范的采访步骤和要领各是什么。

(二)依托投影,点在问卷“模糊处”

设计调查问卷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调查方法。但学生对问卷的认识多数停留在记忆中的模糊映象,缺乏系统的学习。所以他们首次的问卷设计都不规范,或缺少指导语,或问题选项不合理,或问题偏离调查主题,或问题排列缺少层次。所以在方法指导课时,教师可借实物投影分三步走:(1)先投影一张规范问卷,引导学生对问卷有个整体的感知,发现问卷的基本结构;(2)投影呈现学生设计的问题,再经过讨论比较,总结出设计单个问题应遵循的原则、技巧。(3)接着请学生将单个问题在投影仪上进行排序,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探究出问题的排列规律。实物投影为学生设计的问题展示和教师指导问卷时的点评提供了方便易操作的平台。学生在围绕投影内容的讨论中,轻松容易地掌握了问卷设计中涉及到的“紧扣主题”、“从易到难”、“合并同类”、“选项合理”等技巧,与此同时,筛选提炼、归类整合问题的意识也逐渐清晰。

(三)交流PPT,点在观点“争议处”

如何直观展现各小组的调查进展?学生在调查小结阶段都会以演示文稿(PPT)展示阶段成果。在《子恺散文阅读探究》的“总结”一环节中,现状组在报告中呈现出自己的观点。可对其中的一个观点:“同学们对丰子恺的散文并不十分了解”,“态度组”表示质疑。他们认为该组发放的问卷太少,所以结论不够客观。而“现状组”却认为填“是”的也未必真正了解。其实这涉及到样本的分布和问题的提法两个层面的问题。类似这样的结论争议还有许多。教师可这样引导:为什么会有两种结论?能不能借助PPT分别说说各组的想法,并提供支撑你们观点的依据。随后学生展开了“观点碰撞式”的交流讨论。这两个小组都用PPT展示每个调查细节和调查结论,还罗列图表,调查问卷,采访纪要等各种数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观看同伴的调查结果之余也尝试在他们的调查结论中提出质疑,这使解决问题的方案更有针对性。而PPT的呈现直观生动,制作流程简便,适合教师用于各阶段调查的梳理、指导。

二、以“分析问题”为立足点――由粗到细的蜕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能力目标的第三类型为:“学会分析问题的要素和关系。”而课标中又提到:“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因此,教学定位应放长远,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如何在有限的时空高效探究,初步形成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多媒体教学环境恰好弥补传统课堂模式的缺憾。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例如:ipad、网络同传、imarkup批注等功能软件实现分析问题时学生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利于教师指导,使其思维缜密度产生由粗浅到细腻的蜕变。

(一)“ipad”合作,营造思维整体感

人们对事物认知的规律通常是从整体到局部,而研究性学习要求中段学生学会“分解问题的因素和关系”,应该对问题有整体的感知。而面对思维能力各有差异的学生,在整体感知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利用ipad实施分组教学。ipad作为电子操作媒介,真正体现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对话。例如,在《呵护我们的身体》研究报告撰写指导课中,学生利用iPad分工撰写“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分析建议”。各小组成员先评估任务的难易程度,再依据自身实际认领一个版块,仅用20分钟便合作“搭”成了研究报告的雏形。随后教师结合他们的反馈当场批注,圈画,讲解。教师借助iPad在极短的时间便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研究报告的格式和各部分的含义,并尝试课内合作完成研究报告的雏形,引导学生思维认知经历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过程。使学生对研究报告有了整体认识之余,又因为分工合作降低了撰写门槛,使学生消除对报告撰写篇幅长,格式要求高的心理畏惧,很乐意尝试挑战。

(二)“同传”互评,唤醒思维发散感

心理学研究显示:当学习者不能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一个新问题或新发现时,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认知氛围。教师若在学生思维的“缺口处”加以引导,利用同伴间的竞争心理组织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弥补“缺口”的动力。在《我校阅读现状调查》的采访指导课中,学生需当堂设计完成采访提纲,其中要设计4个采访问题。作业提交显示,学生的错漏五花八门:有的问题带有倾向性,不够客观;有的没有围绕主题,东拉西扯;还有的思路局限,设计不出。面对如此复杂的学情,教师运用网络同传技术依次将其屏幕广播,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该组提交的作业,然后组织“集体号脉”帮助该小组诊断问题。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分别从问题的设计方向、语言表述以及建议增加的研究方向等不同角度给出建议。网络同传技术使学生提交的作业可当场获得反馈,保证了问题反馈的时效性,同时学生又能看到同伴的想法,既能提升对问题独立判断的能力,又拓宽思考的角度,促进思维发散。

(三)“imarkup”批注,推进思维纵深感

在对研究现象“分析建议”的环节中,就问题或现象提出建议及改进方向决定着研究的成败。随着调查的深入,各小组在经历了采访,问卷,查阅文献,实地观察后都产生了不少实际的困惑。在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中,学生先借助电子阅读批注软件(imarkup)阅读各小组晒的调查日记,得知他们中遇到最多的困惑是采访对象不肯合作,迫使调查进展缓慢。对此,许多同学都将建议批注在文本旁。教师摘取最为典型的两种建议:第一:节省时间果断放弃,寻找下一个目标。第二:站在被访者的角度猜测拒绝的原因,努力沟通,试图合作。起先许多同学都选择第一种,认为劝说是浪费时间,不如多争取几个受访者。后来,也有人提出:如果能说服对方接受采访,那我们的沟通能力不就提高了吗?学生经历了“亮明观点-了解同伴观点-比较差异-获得启发”的过程。对问题的思考力开始由浅入深,懂得分析表象和内在。借助imarkup软件经常做这样的“头脑风暴”,有益于推进思维纵深感。

三、以“解决问题”为发力点――从苦转乐的骤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力目标还提到:“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是学习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标中强调:“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网络学习环境传输速度快,信息量大,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其灵活性、针对性、适时性和自主性弥补了集体授课局限性和限时性的不足。为解决问题拓宽资源获取的渠道,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面对问题由无计可施之“苦”转为沉醉其中之“乐”。

(一)自学“mooc”,夯实认知储备

运用研究方法展开调查是研究性学习常见的手段,但学生对于五种调查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并不清晰。对调查方法的掌握程度也各有不同。如果将方法逐一讨论,既费时又兼顾不到个体差异。教师可借鉴“mooc学院”的模式,私人定制网络APP的在线学习视频。将每种调查方法录制成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还可链接模拟情境体验,巩固所学。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研究内容选择要自学的视频。在线视频因可反复观看,给理解力偏弱者更多的内化时间。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缩短学习时间,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自学,避免集体授课“陪读耗时”之尴尬。如此,我们的方法指导课基本实现面向个体,因材施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得以同步增长。

(二)访问“BBS”,借鉴经验策略

经验性学习与实践后的思考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充分认识到:课题的内容是学习的载体而不是全部,学习的目的不全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对于研究中的难题除了求助教师和同伴外,还可以借助网络中的相关论坛,自行寻找解决之道。通过访问“小学生探究学习网”和“”等研究性学习网站,学生在了解其他课题的调查思路后,也开始调整本组的研究框架。例如,在《子恺书屋与其他书屋的异同》探究中,该组学生除比较“设施”“书目种类”“阅读群体”之外,暂想不出可研究的点。组员们通过百度查找,搜索到《关于我市中小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问卷》,原来还可从人们的“阅读形式”和“内容期待”展开调查。研究除了聚焦客观现状外还可以锁定人们的主观态度。学生不禁感叹网络资源之丰富,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研究格局,开启新的研究思路。

(三)互刷“Blog”,增强协作互助

可研究性报告范文第6篇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一、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多说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每一位研究生在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基本课程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开始做自己的研究课题或者说就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制定一个科研计划,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有一种茫茫然找不着北的感觉,即便是翻阅了大量的文献之后仍然不知道该做什么好。其实,制定开题报告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并从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一、如何选择问题首先,关键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学术文章应聚集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极少有毕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广泛浏览相关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文学(语言/新闻传播)现象与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现象”往往是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术论文。陈述问题应明确(1)范畴;(2)对象;(3)视角;(4)案例。通过这样的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例《试论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可研究性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工科;物流工程;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实验教学;创新性思维

2017 年2 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的提出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旨在培养一大批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工程专业教育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新工科的内涵具有战略型、综合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特征,使高校在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面临新的挑战[1 -2 ]。因此,“新工科”背景下,要求高校全面加强物流人才在智能化物流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进而促进智能物流人才的持续输出,推动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再以物流行业的高强度发展趋势,带动其他行业的快速前行,使物流行业成为激发我国经济发展活力的催化剂。然而,目前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导致高等院校物流类专业的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与社会需要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不符。所以,相对于传统的物流人才,在当前新工科的背景下智能物流领域更加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3 -4 ]。实验教学是学校培养学生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创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5 ]。目前,物流工程专业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及高等工程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本项目拟以山东科技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例,依托交通学院-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从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教学模式、实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以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1 现阶段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1 实验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目前,山东科技大学校物流工程专业,有大量的专业课程都涉及实验教学环节,比如《物流设施设备》、《机电传动与控制》、《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但受实验设备的限制,传统实验内容缺乏典型的设计,内容相对零散,连续性和逻辑性不足,没有形成基于问题或实践的整体导向。

1 .2 实验考核制度问题

目前,物流专业实验课程中实验设备较为单一,多为仿真软件和设备模型,因此,实验中无法充分考核到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至于很多课程依然采用实验报告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而单凭一纸报告书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具体的实验过程。1 .3 学生积极性问题此前,由于陈旧的实验设备和零散的实验内容,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实验过程不重要,实验结束后能够完成实验报告即可,因此,每次实验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预习实验流程,对每次实验的目的、原理、过程了解很少甚至是一无所知,对实验过程总是敷衍了事。

2 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简介

为满足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山东科技大学2019 年斥巨资建立了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该实验室的硬件设备主要包含四大块,如图1 所示,分别是自动化立体仓库模块、智慧物流模块、运输与配送模块、工业物联网平台。其中,自动化立体仓库模块的主要设备有立体货架、高速轻型堆垛机、出入库分拣滚筒输送链、出入货台、动态称重机,三维测体积设备,条码阅读器,电子拣货系统,机器人码垛系统。智慧物流模块的主要设备有RFID阅读器、RFID写卡器、电子标签、手持终端和条形码打印机。运输与配送模块设备主要有激光导引移载式AGV小车、激光导引顶升货架式AGV。工业物联网平台包括了6 个独立的展板,分别是图像识别处理板块、电机及驱动系统板块、安全防护系统板块、光电传感器板块、AGV模拟控制板块、测距传感器板块。不仅如此,实验室还配套其他物流设备,如动液压搬运车、码垛机器人、托盘等等;此外,与该物流设备配套的软件资源主要有智能仓储管理及监控软件、堆垛机控制系统软件、移载式AGV控制系统软件、顶升货架式AGV控制系统软件。图1 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

3 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设计

针对目前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托山东科技大学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以培养创新应用型物流人才为目标,突出专业特色,从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改进以及实验考核体系构建三方面出发,对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3 .1 基于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的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依托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开设物流设备、物流信息技术、AGV导航与控制、PLC控制、码垛机控制等多方面的实验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按照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划分为四个层次:认知性实验、专业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如图2 所示。这些实验项目可以有效支撑学校物流类课程《物流设施设备》、《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仓储设备选型与设计》、《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及部分实践课程教学任务。① 认知性实验。该类实验主要针对大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物流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依托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针对《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物流设施设备》课程研究设计相关实验。② 基础性实验。该类实验主要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设。这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基础课为主,如《电工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目的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提供相应的电路基础,设计基础和软件基础。因此,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设专业基础性实验,使学生可以掌握物流工程专业实验的基本技能,熟悉物流装备实际操作流程。③ 应用综合性实验。该类型的实验主要是针对大三年级学生开设,其涉及较多的专业前沿内容,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主要由综合性和设计性课程实验组成;实验中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工程实际需求,完成设施设备的选择、作业单元的设计、物流系统的整体布局。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物流系统运行中对所遇故障的诊断、处理及维护的能力。④ 创新性研究性实验。该类实验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自主探究并独立完成,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该类实验主要面向大四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实践能力,为步入工作岗位或是进一步的研究深造打下基础。

3 .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根据实验内容的设计,对原有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实施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引导学生在所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掌握的实验技能去独立思考、设计并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认知性实验和基础性实验,这两类实验主要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通过这两类实验,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本专业涉及的前沿物流设施设备,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锻炼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对于应用综合设计性实验,则由教师针对不同的实验项目提出相对应的设计要求,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而对于创新研究类实验,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可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设备的型号参数,拟定实验题目以及该实验中可研究的内容,其中实验内容注重与最前沿的物流技术相结合,学生需要完成自主查阅文献资料,自主选择实验项目,独立研究实验方案等工作,并最终完成实验。在学生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研究性实验期间,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可以有更多时间去自主调试研究实验设备,验证分析实验方法。

3 .3 实验考核体系构建

打破传统的以实验报告为主的实验考核模式,构建基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多元化、标准化考核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将阶段性评价作为课程最终评价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非创新类实验的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方法、问题讨论、任务完成、实验报告书写以及期末考查等。而创新研究类的实验则包括开题、中期、结题答辩、实物作品、小论文及总结报告,并注重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和积累,将学生主动与教师面对面研讨、发邮件互动或其他方式的交流讨论等都计入考核内容[6 ]。

可研究性报告范文第8篇

一、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培养了教师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也封闭了交流的渠道,对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产生了阻力

教师的工作是独立的,各有千秋。教师工作中时常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学生的教育问题。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各有特点。当教师真心的与学生接触后会发现学校的很多教育教学方法是机械的、生硬的、不合适的。这使很多教师会陷入一种职业无能的困境中,从而与学生产生摩擦,出现不敬业,无信心的坏现象。再比如,在教学中知识的积累和知识传授之间的不吻合,我明知道知识就是这样,我也给学生讲了为什么是这样,但是学生就是不能理解知识为什么是这样。特别是当下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向教师提出的一个巨大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在学校学习多年后,忘掉一切知识,而剩下的那点东西。这些问题困扰着年青教师,也困扰着老教师。同时,很多人是不愿放下面子去找里子的,从而造成单打独斗解决问题的局面。我们将共同找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教研活动为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同伴互助的机会,也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切入点

教研活动,能将教师独立的工作引向同伴互助的轨道上去。在教研活动中教师能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经过大家讨论的意见具有指导意义。同伴的感受,现实能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大家可以交流一下当今社会下,学生教育的方法。现在学生具有的独享性,占有欲,缺乏责任心,唯我独尊,控制力不足的特点。这些特点不时的显现。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而要解决这样的普遍性问题就得发挥大家共同的力量。大家应该形成共识,用共同的思想认识,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这样会形成一种合力,改变这种现状。学生教育就是这样,教学工作也是这样。比如在进行高效课堂的研究中,大家各有见识。这样将大家的认识统一在高效课堂的思想上以后,将大家不同的办法有机的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本校教育教学方法。小组互动时该注意什么,将学生作为主人,主导者后又如何。这样就能将一些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掉。

三、端正思想,认真研修,将教研活动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