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字控说说

文字控说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字控说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字控说说范文第1篇

而终于有一天,我的一个好闺蜜对我发信息说她失恋了。本来一开始我并不打算理她,就当我没看见。但突然想到,身为一个女孩子,已经很难受了,而且我要是不理她的话,那她会不会做出什么偏激的事情,而且她就是那种偏激的人。

“怎么了?”我只能装作不知道陪她聊天问道。

后来我才清楚,她是跟她所谓的男朋友分了,而且最关键的是,是她自己提的分手。这就让我很纳闷,是你自己提的那你难受什么。然后她又像念紧箍咒一样,念念叨叨起以前的男朋友啊。据我所知道的,她早恋好像很久了,有过很多的男朋友的。当初也向我表过白,我当时觉得她们真的很无聊啊,就没答应,就说了句:“做朋友可以,男朋友那就后会无期。”

后来我实在忍不住了,就把我自己心里想法全说了出去,不知道是好还是坏,也可能太直接了对她不好吧。

文字控说说范文第2篇

现在,罗振宇绝对是中国互联网圈和媒体圈的红人:他的《罗辑思维》让大家看到了自媒体平台的可能性――第一次售卖会员费6小时160万;第二次24小时售卖800万。他还有时间,这个传奇仍将继续。跟上一个罗胖子一样,罗振宇也喜欢说“名言”,比如最近的一条:孔子也是自媒体。

起初,罗振宇应当最为两种标签的人群所熟识:如果你是央视的忠实粉丝,看过《对话》、《经济与法》之类的栏目,应该还记得罗振宇。5年前,他是这些节目的制片人;现在,如果你是“微信控”,应当会关注到一个有着100多万粉丝的公众号“罗辑思维”,它的创办者,头像上那个胖胖的眼镜男,就是罗胖罗振宇。

每天早上,罗振宇会通过“罗辑思维”向你的微信推送一段60秒语音,讲讲我们身边都会发生的一些社会事件,说说自己的观点。每周五,他会在网上播放一段脱口秀视频,50分钟左右,内容很杂,有时讲到陪审团制度,有时讨论谁杀死了罗马,当然也会说说读书人的新活法。在优酷网上,这些视频的总播放量正在朝着7000万迈进,网友们对它的评分高达9.3分。

和网上的大部分自媒体节目一样,《罗辑思维》金钱成本极低――只需要一两个工作人员和一个主持人,一档趣味性十足的节目就可以制作。罗振宇坚持摒弃视觉上的花哨,“因为这会封闭内容在其他方面的二次传播,比如转化成音频,你会丧失一大部分受众。”所以他坚决主张做极简主义的视频。

和极低的制作成本相比,他为自己的“思维”课程所准备的内容却是相当丰富,在他看来,互联网时代因为信息流通的海量性,文字已经越来越没有吸引力。没有人会去阅读煌煌巨著,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信任的人来告诉他们知识的内容点。

某位网友这样说过,“听罗振宇的节目过瘾,不仅讲得平实,还会推荐好多书。希望中国这类脱口秀越来越多,给我这样没思想又懒惰的人灌输点思想。”

不论在粉丝眼中,还是节目中,罗振宇都有着清晰的人格魅力,他的普通话没有那么字正腔圆,但人们就是喜欢这股“罗胖味儿”。

“清晰的人格带来吸附。”他说,“传统媒体总是认为内容为王,而内容是不能带来吸附的,在一个过量供给的市场上,价值是没有用的。”他还说自己不会像传统媒体人那样笔耕不辍,是“因为视频的人格更加清晰。”

为了正好卡在这个时间点上,每天早上6点的那段60秒微信语音,罗振宇往往要录十几遍,“我从来都是发语音而不是发文字,因为语音所包含的人格的要素比文字要好得多。”他每天强迫自己早起,和全国的粉丝抢占上厕所的时间,也让人们开始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个听到他的声音,接收来自他的信息。

美国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有个理论,叫做“1000个铁杆粉丝”。大意是不管你是江南Style还是旭日阳刚,只要你能创造高质量的内容,借助社会化传播的通路,拥有1000个愿意为你一年付出100美金的粉丝,你就能在美国过上体面的生活。这个理论,罗振宇正在实践。

2013年8月9日,七夕,他做了一件很轰动的事,发起了一项“史上最无理”的会员募集活动:募集5000名发起会员及500名铁杆会员,前者的会费是200元,后者是1200元,期限均为两年。

在一般人看来,“罗辑思维”所谓的会员权益“非常扯”,按照招募方案说法,200元标价的发起会员可以得到“一个专属会员号码和一份神秘礼物,以后自有妙用;优先参与罗辑思维线下各种奇思妙想的活动;我们以罗辑思维朋友圈的名义,理直气壮地去找各种商家占便宜。”

然而,价值160万元的5500个会员名额,却在6个小时内宣告售罄。

“也许只是一种喜爱,一种信任,一种基于共同价值的认同,一种完全自愿的参与。”自创的脱口秀吸引了大量死忠粉丝,这让罗振宇说起话来颇有底气。他还说,内容不值钱,人值钱。“爱,就供养,不爱,就观望。罗胖相信爱的愿力。”

有了会员,就相当于有了自己的小群体,他开始不断地探索这里的力量,而且,会员福利真的在发。“我会告诉外界我们有一个社群,问谁愿意白送我们东西。结果就有无数的人愿意送我们东西,比如京东商城、乐蜂网都送我们购物卡,有值钱的不值钱的,便宜的可能是一本书,贵的比如有人送了我们10台3D打印机。”《罗辑思维》每周都在发,叫“罗辑思维福利”,简称“罗利”,这些福利都会放在社群里,由粉丝根据个人需要,分别认领。

关于福利的实验成功后,罗振宇又做了第二个实验:社群效应――通过社群,《罗辑思维》做了一个名单收集,目的是为用户里面的女孩找对象,结果一天之内就有三千多人报名。

这两次的成功让他开始无限想象,不仅找到了乐趣,也找到了新的商业模式。“因为大家都信任我,我发起的事情,或者说我背书发起的事情更容易筹集到资源。而这种筹集又不像过去的交易所,只有钱。在这里可以筹集到任何东西,人、资源、品牌背书。”

文字控说说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信息技术教学添“兴趣”之花;搜罗灵活的教学方法,为信息技术课堂添“创新”之花;配备多样的教学场地,为信息技术课堂添“新奇”之花

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每个信息老师都处于摸索教学阶段,这样就会导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还不够成熟,不能够将孩子们正真引入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来,就会导致很多孩子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产生矛盾心理:一边很想进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一边又对小学信息技术产生畏难情绪。这样的课堂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小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课程。而小学阶段是信息技术的初步感知和认识阶段,在这么一个没有前人经验垫脚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索中,我们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身为长期坚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最前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担当起责任,让我们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活跃起来。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多听、多看、多想、多练,那么所学的内容就容易被孩子们掌握,并不容易忘记。而我县“十二五”规划以来,为我校配备了液晶多媒体触控一体机每班一套、录播室整套设备一套、电脑室2间等,设备的配备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福音。下面我就个人教学过程中如何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锦上添花,说说个人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信息技术教学添“兴趣”之花

我县教育“十二五”规划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县教育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组织全校教师建立学科资源库,资源库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更好的设计真实情境,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从而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好奇心是孩子们的特性,要通过激发好奇心来培养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还需要我们信息技术老师们从日常教学中去慢慢挖掘。

在设计新课导入环节时,我常常会自己利用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来设计课件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例如在我设计三年级下册《菁菁校园》这一课中:我从资源库中精选了几张我校精美的校园风景图,并把这些校园图经过精心挑选设计制作成导入课件――《我的校园》,在课前先让学生欣赏,学生眼前一亮,“好漂亮的校园啊!”当我问孩子们想不想把这么美丽的校园画出来时,孩子们异口同声都想用图画来绘制我们美丽的柘荣实小。这时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我顺势利导利用课件演示了用画图软件画学校、花、草等。同学们都专心致志地用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学习着。接着,我让同学之间讨论,进一步探讨研究,画图工具还能画什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每个同学都在积极思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列举了很多能用画笔画出来的东西都能用画图软件制作出来。接下来,我又示范了很多使用画图软件制作“校园图”的操作过程,学生不仅模仿认真,还提出了许多不同操作方法,省时又省事。这样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为信息技术课堂添“兴趣”之花。

二、搜罗灵活的教学方法,为信息技术课堂添“创新”之花

我县教育“十二五”规划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县教育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学科开放周”活动,信息技术开放周中,我校三个信息技术老师都精心准备了有特色的课堂给组内老师听。在此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所长,改正己短,不断搜罗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信息技术课堂添“创新”之花。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课堂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

三、配备多样的教学场地,为信息技术课堂添“新奇”之花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虽然已经经历了多次课改的洗礼,可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还存在许多已经淘汰了的课堂态势。我县教育“十二五”规划以来,为我校配备了液晶多媒体触控一体机每班一套、录播室整套设备一套、电脑室2间,多样化的教学配备,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不再局限在电脑室里。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课堂移到学校的每个教师里,利用多媒体液晶触控一体机为学生展示不一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我们还可以把信息技术课堂移动到录播室中,让学生体验别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感受,为信息技术课堂添“新奇”之花。

记得有一回信息技术课,由于特殊原因,电脑室暂时被其他活动占用了,我就将孩子们带到了电脑室楼下的录播室上《看图片,输文字》一课,课堂上我在白板上播放了我上课的课件,让孩子们观察键盘,并找一找键盘上的SHIFT键,找到了直接请一个孩子用红色线条将这个键做了重点记号,放大了的键盘,让孩子们一目了然,红色线条标记的重点键也让孩子们记忆深刻。课堂练习时,我还让一个孩子用虚拟的键盘为其他孩子们示范文字的输入操作,简单直观的演示操作让孩子们难以忘怀……

文字控说说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图像;跨文化传播力;媒介素养;视觉素养

一、图像跨文化传播力的定义及其特征分析

作为一部现象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下称《舌尖》)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甚至波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从2012年首播至今,大量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CNKI上以“舌尖上的中国”为搜索词搜索,出现22796条结果;以“舌尖”为搜索词搜索,结果达到11万条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舌尖》效应并未局限在中华文化圈内,而是扩散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主流媒体甚至以6万美元的单集价格购入《舌尖》。近年来,作为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政策,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政府和知识界的共识。在此背景下,《舌尖》海外市场的开拓性成功必然会被不断解读与学习。如果仅从文化“走出去”的角度来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舌尖》的跨文化传播力上。对同在大众传媒的出版业而言,如何“走出去”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影视这种由动态图像构成的视觉媒体,具备哪些条件时可以像《舌尖》这样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传播力?这些特点对出版而言又有哪些可借鉴与启发?传播力是目前大众传媒中的常用语,它最早出现于2003年,是“媒介传播力的简称,指媒介的实力及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刘建明,2003)。由于概念出现时间短,研究不够深入,使用分歧比较大,张春华(2011)把传播力当前的使用类型分为四种——能力说、力量说、效果说和综合说。我们看到,刘建明最初提出传播力的概念,明确地把其定义为一种能力。有鉴于此,本文所述传播力倾向于能力说,即“一个媒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将信息扩散,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张春华,2011)。在这种类型下讨论跨文化传播力,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在两种文化间,一种媒体通过某些传播方式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文的讨论仅限于传播内容,即动态图像在内容建设上如何才能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舌尖》在渠道、手段、环境等方面有颇多值得大书特书之处,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明确了定义和讨论范围,我们就可以回到图像本体来谈。在刘洪(2006)看来,与语言文字相比,图像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公认的天然优势,因此人类天生就有把握图像的能力。陈星宇(2011)也认为,“与语言传播和文字传播相比,图像传播更具直观性、生动性,能够全面、快速、准确地反映客体。主体无须专门的学习,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便可无师自通。图像超越时空,冲破一切民族语言的障碍,成为人类都能读懂的一种共同语言。”两人在强调图像跨文化传播力时,都是拿语言文字为参照物来描述的,二者孰优孰劣,还需考虑语言的通用性。若两种文化之间语言相通,语言的传播力更具优势。例如,美国与英国母语皆为英语,因双方能用共通的工具探讨深入的问题,使得语言体现出比图像更强大的传播力。但这个世界上的文化传播大多时候是文化相异、语言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图像就具有更强大的优势。即便没有任何解说词,《舌尖》的影像就已经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在第四集《时间的味道》……金顺姬和妈妈腌制泡菜时,镜头由菜缸向外拍摄,蓝蓝的天上白云如丝,映衬着妈妈和女儿腌渍爽辣白菜的忙碌身影……一幕幕纯朴而温馨的画面展现的正是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对故乡的怀念。”(杨婧,2013)这种思乡情通过画面表达胜过千言外语,这种人类共通的情感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中引发共鸣,这正是图像所体现出来的跨文化传播力。从讨论图像本体出发,我们得出图像跨文化传播力的第一特征:在无共通语言的文化之间,图像比语言、文字更具有跨文化传播力。很多人认为,《舌尖》选择了一个具有普世性的传播符号——美食,所以更有利于跨文化传播。但在与美食有关的纪录片中《舌尖》并非首部,为什么《舌尖》更加成功?杨婧(2013)在谈到设备时这样说:“设备的重要性在这部纪录片里不言而喻,在影像品质上,这部纪录片首次使用了sony-f3等一系列最新技术设备,这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她还提到,“使用微距摄影能把所有食材的天然图案表现得非常唯美,还有很多对人和生物的特写镜头很细腻、很传神。”这似乎在告诉我们,足够优质的图像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快速、准确地反映客体”的目的,而平庸的图像则会削弱故事的传达效果,甚至糟糕的图像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在观众心中形成不良的印象。这就构成了图像跨文化传播力的第二个特征:优质的图像才能更好地反映客体,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跨文化传播力。优质的画面的确能够吸引观众,但吸引只是一时的,要想留住观众,还需更重要的东西。国外运营商坦言,“中国制作的电视纪录片画面精美,内容也新颖、充实、生动,其无法打开海外市场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讲述故事时缺乏悬念等叙事技巧,以致在海外传播时,不得不对其重新进行加工”(杨婧,2013)。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优质的图像是表,题材、构思、叙事、编排等内在的创作逻辑则是里,只有表里如一,图像才能发挥其跨文化传播的强大能力,单纯依靠技术而获得的优质图像堆砌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可能成就一部出色的作品。所以图像跨文化传播力的第三个特征就是优质图像必须有出色的故事作为内核,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图像在出版领域价值的再认识

从一部经典的动态图像作品,我们可以观察到图像跨文化传播力的若干特征,那么这些特征是否能够被出版“走出去”所借鉴呢?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看一看图像在出版领域的认识现状,毕竟与以图像为主要元素的影视媒体相比,在出版领域,图像的角色并不是那么清晰。我们先来说说读图时代这个概念。这一提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当时,随着图像处理技术越来越强大,图像在图书出版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以至于人们认为一个新的图像唱主角的出版时代已经来临,并称之为读图时代,一个被称为“图文书”的图书类型开始风行市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读图时代很快就变成一个过时提法,但它真的过时了吗?我们认为,一种变革的产生必然有它的内在需求,除非这种内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或不再重要。读图时代产生的变革需求是什么?它已经不再重要了还是已经实现了呢?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发现,出版业疲于应付新时代时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读图时代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质上是与文字时代对应的图像内容构建的需要,与随后发生的变化相比,属于介质内变革;而新媒体时代则是因技术进步而发生的传播介质革命,它具有行业颠覆性。介质内变革是小波浪,而介质革命是大浪潮,当小波浪还行进在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中时,大浪潮就把这个小波浪覆盖了。所以,貌似时间上前后衔接的两个变革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变革,其结果是图像内容构建变革的被迫中断。宋焕起(2010)在谈到图文书时说,“很长时间以来,图文书的策划与制作处于自发自为的边缘化状态,鱼龙混杂,精品不少,平庸也多”。自发自为的边缘状态正是这种无序过程的延伸。那么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读图时代的图像内容构建对出版业提出了怎样的变革需求呢?我们认为它实际上是在纠正传统出版的一个误区。在传统编辑学或出版学中,编辑的工作范畴是负责文字处理,图像则由专业美编来完成,这种认识使得图像一直充当文字的配角,没有参与到图书的主体叙事中。这与动态图像构成的影视作品有本质的区别,影视编导的工作是把所有创作元素进行有机整合,而不是只负责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宋焕起(2010)才发出这样的呼吁:“策划编辑对全书总体负责,从创意的初始就要对书的内容和形式做出设计,包括图片和版式的组织意向。”只有在这样的出版行为里,图像才能获得与文字同等待遇,成为内容构建的元素之一。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和实践都必须推进,这样图像才能在出版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新媒体时代,编辑纷纷投入新媒体知识的学习中,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提升了媒介素养,具备了跨媒体的能力,而图像研究则寥若晨星,在CNKI上以“图文书”为搜索词,仅能得到2000余条结果。或许有人会说,缺少研究是不是因为新媒体时代已经从技术上满足了之前读图时代的变革需求呢?也就是说,新媒体时代都来了,图像构建还是一个问题吗?于秀(2007)提到,“在媒介素养概念已经被广泛接纳的基础上,在视觉文化时代来临的文化转型时期,我们需要一个内涵更准确的概念——视觉素养。简单地说,视觉素养就是人们正确识别、理解、运用、创造、享受视觉材料的能力”。她提出并区分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两个概念,对把握图像在出版业的认知颇为有益。读图时代要求从业者提升视觉素养,而新媒体时代则要求从业者提升媒介素养。视觉素养体现为对图像的把握能力,媒介素养则体现为对各种新媒介的应用能力,二者确有互相促进的作用,但不能相互替代。如此,就回答了此前提出的问题:被迫中断的图像内容构建变革并未完成,新时代的到来也没有让这种变革获得自愈性解决。与此同时,素养提升需要观念的正视、有效的训练和时间的积累,出版业因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对从业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出现与出版资格考试同规格的数字编辑考试。而视觉素养则长期不为业内重视,仍处在一种自发状态,甚至因为新媒体的压倒性优势而显得更为寥落。这正是目前图像内容构建的尴尬现状。目前出版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但急遽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的警觉,越来越多理性的声音开始探讨媒介融合。“对我国的媒体行业来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这是未来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程天飞,2009)。”周捷(2006)用媒介的“补偿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媒介融合的实质:“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往往都是建立在以往某种或多种媒介在某方面使用功能上的缺乏或不足的基础上,并在这一特定方面达成补偿。”朱俊融(2011)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利弊做了梳理,认为传统媒体具有信息权威性、信息把关性、信息存储性的优势,但在传播方式、报道限制及协调受众口味方面存在弊端;而新媒体则具有信息传递快速、互动性强及更有趣味性且节约时间的优点,其缺点是浅阅读、容易养成浮躁心态、缺少权威性和可信度等。新旧媒体之间的确呈现互补性特点。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使人们从之前对介质革命甚至行业存亡的急迫情绪中解脱出来,恢复到一个理性的认知状态。人们认识到,至少在最近以及将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一种媒介完全替代另一种媒介的局面,对出版人而言,无论具备多么出众的媒介技能,最终都要回到其核心工作——内容的构建上来,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掌握了信息的权威性和把关性。那么,读图时代被介质革命中断的图像内容构建变革这一课,到了新媒体时代是否依然需要补上呢?毕竟,“无论从哪种渠道获取信息,受众最希望看到、听到的永远都是真正有价值、有灵魂的资源信息(朱俊融,2011)。”

三、图像的跨文化传播力在出版“走出去”中的价值认知及实践

我们对图像价值的认知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提升图像的跨文化传播力能够助力出版“走出去”;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内容构建离不开图像价值的认知。在“走出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中,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实践,尽力提升图像的跨文化传播力,像对待文字一样,精心设计并安排每一幅图画,使得图像在图书内容构建中与文字一样,成为传播内容的一个主角。下文以“认识中国”系列图文书《古代科技中的智慧》中的两例来说明我们所做的一些探索。《古代科技中的智慧》讲到一个众所周知的文化点——都江堰。当初,我们能够找到的都江堰参考资料非常有限,它们当中比较理想的是类似图1的图片。这样的一张示意图摆在面前,相信很多普通读者很难看明白都江堰的原理。为此,我们精心绘制了图2。最初的文稿文与图之间并不能看出有太大的关联:都江堰由“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构成。“宝瓶口”在玉垒山上开凿的形状像瓶子的山口,把岷江水导向东部的成都平原,既减轻了洪水的威胁,又灌溉了农田。“分水鱼嘴”巧妙利用当地地形,将江水一分为二,外江宽而浅,内江窄而深。江水少的时候,存在内江用于灌溉;洪水来的时候,江水顺着宽阔的外江排入下游。“飞沙堰”巧妙的弯道可以在发洪水的时候把进入内江的泥沙抛到外江,保证内江的畅通。修改后的文稿与示意图之间完全可以做到图文互现: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体工程构成,“分水鱼嘴”巧妙利用当地地形,将江水一分为二,内协办新观察VIEWONPUBLISHING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分水坝(金刚堤)像一条大鱼卧在江中,故其头部被称为鱼嘴。江水少的时候,水在内江,用于灌溉;洪水来的时候,江水顺着宽阔的外江排入下游。“飞沙堰”在发洪水的时候,巧妙利用弯道把进入内江的泥沙抛到外江,保证内江的畅通。“宝瓶口”是玉垒山上开凿出的瓶子状山口,它把岷江水导向东部的成都平原,既减轻了洪水的威胁,又灌溉了农田。我们相信,很多中国读者在以往的阅读中未必全然理解都江堰的原理,这种对待图像囫囵吞枣的做法在“走出去”图书策划中是不被允许的。更突出的案例来自莲花漏的示意图绘制。莲花漏是一种古代的计时器,我们当时查到的资料图片都很不清晰,甚至是错误的,类似图3。后来我们去博物馆看复原实物,查阅了多种资料,询问了相关专家,绘制了图4,在图注中也详细解释了重要部件。我们有理由相信,图4因图像的质量远远高于图3而可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当然,其中的原因不仅在于更加清晰而明确的图像,还有因这些图像而呈现的古代科技的魅力,要知道在一千多年前,这种漏刻一天中所达到的精度已经控制在1分钟以内了。

四、结语

文字控说说范文第5篇

大家好!

拂着四月的春风,沐浴着五月的花香,在这个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季节里,我能参加这次演讲让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给电力事业插上安全的翅膀》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学者,难以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不是歌手,更没有动听的歌喉咏颂我的岗位。因为我只是电力事业中一名平淡无奇、无奇平淡的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

作为一名肩负着光荣使命的电力事业工作者,我认为:唯有认清自己肩上的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无愧于我们的使命,无愧于时代的重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每一个电力事业工作者的义务,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必须要用党的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只有身体力行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做到理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宣传、培育“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曲指算来,我在公司工作已经**年有余,***年来,在平凡在工作岗位上,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电力事业的一员,安全是多么的重要,安全就是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安全,这是多么普通的两个字眼,在我的心中曾是那样的平凡,曾听到那些很凄惨的事故,我总是很漠然,我总是觉得与自己的生活离得很远,我仅仅只是同情那些在事故中伤亡的人们,只是同情他们的亲人,我总不会把这些事和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直到今天,当我成为一名电力工人时、当安全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安全”二字的重要。为了这么一个话题,当我搜集到了我能搜集到的所有的生产安全事故,我看见的全是那些惨烈的文字、那些悲惨的图片。当我看见那些永远倒下了的年轻的生命时、当我看见那些面目全非的尸首时、仿佛一切就在我的眼前出现——触目惊心!我似乎听见那些悲痛欲绝的亲人的哭喊声,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流泪的双眼,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惨,我的心在一阵阵的抽搐!全身一阵阵的发凉。可怜的人们,可怜的我们无意识的活在这个没有安全的社会,我们木然地生活,浑然不知危险时时刻刻在我们的周围游荡!而我,我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工人,我只能为这些已经作为社会牺牲品的人们表示同情和哀悼,而我,还能做些什么呢?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安全的生产,并时时刻刻和我的战友们一起为了生产的安全而努力工作。也许,借此机会,我还能说些什么,但会是什么呢!是告诫大家要有忧患意识,还是我们要团结协作,抑或是我们要熟悉操作规程等等,好吧!那我就都说说吧,除了尽我这个小工人为了大家的安全能尽到的一份力之外,也是为了那些已经去了的,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们!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是我们时常说的一句话,安全生产问题应当引起各行各业各级领导的重视,要加强生产现场的全过程管理,做到组织到位、监督到位、执行到位,加强作业现场的开工前危险点分析何预控、过程中危险点防范措施的到位、收工后危险点的评估,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把安全工作做实,确保人身安全、电网安全、设备安全。安全生产应该成为我们生产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对于安全生产,我一直以为它既包括生产,更重要的还是安全,首先应该是安全的生产,然后是生产的安全。我们是在生产一线的工人,我们的生产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命脉,所以不能因为安全而误了生产,更不能因为生产而误了安全,生产与安全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都是一样的重要。因为安全而造成的生产停滞对于国家是不可弥补的损失,而因为生产造成的安全问题对于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同事、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可怕的。所以,安全生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第二,提高生产技术的能力,熟悉操作规程。第三,要有良好的团结协作及互相监督和督促的精神。

思想上的问题是一些工作开展的源头问题,我们只有努力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才能让任何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安全生产一样是这样,要让我们的管理者认识到安全生产对于一个工厂、一个行业的生产活动的重要性,也要让我们的工人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对于家人的重要性。这说起来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做起来可能会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惰性,刚开始可能真的会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时间长了就产生麻痹思想,就松懈了,问题也就在这个时候出来了。所以,这也就要求我们接受更多的思想教育,要求我们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不断的强化思想上的认识,在工作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时时刻刻给自己敲警钟,认真分析危险点预控,只有这根弦绷紧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开展所有活动的意识问题。

我们既要不断的提高生产能力,努力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做贡献,还要注意在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这其实都仅仅是对我们提出了一个相同的要求:熟悉操作规程、熟悉自身业务,从而提高我们的操作技能。俗话说得好“有了金刚钻,再揽瓷器活,”我们的操作技能,我们的操作规程,就是我们工作、生产的“金刚钻”。我们不但要做到知道、熟悉这些操作规程,还要做到在生产过程中遵守它们,一丝不苟的遵守,这不单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同事、对企业、对社会的负责。每一条规程,每一项技能,对是我们的前人用经验和教训得来,并且经过了千锤百炼才得来的,每一条都是我们的“护身符”,我们要认识到他们对于我们生产和安全的重要性,并且在生产生活中一丝不苟的遵守。

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动手,综合治理,常抓不懈。只要我们真正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安全装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我相信,只要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给电力事业插上安全的翅膀,我们就能把好我们的安全关。

文字控说说范文第6篇

一.创新教学内容,嵌入专业知识

目前中职语文教材是各专业通用的,内容繁难、枯燥,缺少趣味性。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现学的专业距离较远。我想要在教学中突出专业特色,就应该在教学中创新教学内容、嵌入专业知识。

首先,我根据所教班级的专业制定好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与专业贴近,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有帮助。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统一。如对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我加强了科技说明文的教学,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分别写作“如何操作机床”、“怎样修理电视机”、“网页制作”等说明文;面对的电子商务的学生,我多选了“交谈”“推销”、“主持”等口语训练内容进行教学,因为与学生们的学习需求紧密相关,所以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其次,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职业特点,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我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将语文教学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有一些经典美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感染力,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但是我对不同专业的教学设计不同。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让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根据课文所展现的意境画一幅画,学生们热情非常高,反复主动阅读文章力求在绘画中把文章的优美意境展现出来。这不仅帮助学生真正领会了本文优美的意境,又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技能,同时促动了他们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的热望。而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进行了不同的设计与引导。我让学生从网上下载作者相关知识,以及课文的意境让学生制作成FLASH动画,并伴随朗读音乐,这样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已经理解了课文的内涵,提升了专业技能,激发了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立足于专业平面,设置生活中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在电气专业执教《万宝牌电冰箱使用说明书》时,我让学生对照专业工具——万用电表设置情境来模拟写作:假如你毕业后成了一名电子仪器厂的推销员。一位顾客来买万用电表,但他不知如何使用万用电表测电阻,请你为顾客写一份《万用电表测试电阻的使用说明书》。针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应用文写作《计划》《报告》,我创设如下情境指导写作:如果你毕业后,做了某商场的手机营业员,请你为XX商场制定一份月手机销售计划;然后月终对销售情况写一份报告。

在口语教学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创设不同的模拟情景、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如电子商务专业模拟推销商品,机械专业模拟向客户介绍机械加工的产品,动漫专业向客户介绍自己的动漫作品,装潢专业向客户介绍自己的装修设计,服装专业的学生介绍自己设计服装的创意、款式、面料……学生在这些教学设计中变得有“话”可说,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同时也为提高专业技能奠定了基础。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技能

1.创设专业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创设了与学生专业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语文成为一门学有所用、学有所乐的课程。例如在教数控专业的学生学习《那一年,面包飘香》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把我校参加数控大赛的优秀学生,如何掌握数控技术,做到一技随身,甚至绝技随身,最后获得金牌的过程,做成数字故事,非常巧妙地融入其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会引导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再如商务专业的学生,对应用文写作往往不感兴趣,教学中我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写应聘书时,先模拟一个现场招聘会,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增强直观性。然后让他们评论一下表演的优缺点,并说说像这样的应聘中,自己能不能被录用,然后再进行写作。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还比如机械类的学生写说明文《如何操作数控机床》时,我便带领学生专业实习,走进工厂,在学生操作数控机床时,进行现场观察指导,学生因身临其境,积极参与,情感情绪体验达到。在计算机专业设置了“文字录入”、“Office'’、“网页制作”等,和专业相结合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学得有趣,学生自然就会写说明文了。学生们感到文化课的学习也能对专业有促进作用,自然就不会拒绝学习。

2、开展多样活动,展现专业风采。

中专生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刻苦精神;乐于接受新信息,却厌恶理论学习;喜欢形象,乐于活动,爱好交际,而不愿多思考。语文实践活动具有情境性、直观性、活动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这恰与中职生的特点相适应。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因时因地而宜,创造出许多有效的方法。诸如改编课本剧,排演课本剧,观看课本剧,写影评,组织参观访问和实地考察,开展诗文朗诵、演讲会,举行博客日志评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展现职高生的风采,使语文教学充满朝气和活力,富有情趣与魅力,中职学生特别喜欢。

在编排课本剧《孔雀东南飞》时,我采用了学生自编自演的形式。看学生们改编剧本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反复品味修改;看他们一招一式的排演,精雕细刻地琢磨,看到“导演”头头是道地分析角色,“观众”旁征博引地评剧讨论,那种兴致那种热情那样求知的渴望和成功的喜悦,无不让我深深感动。这次课本剧的排演,充分发挥了各专业学生的特长,有的同学文笔好,点子多,我就让他们编排剧本;服装专业的学生负责制作服装,根据不同角色学生挑选色泽、设计款式,然后打版,最后制作成功。装潢专业的学生负责制作道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负责幻灯片的背景的制作。同时各专业的同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专业特长。

中职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灵活选用教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建构有创造性、实践性、趣味性的自主合作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和谐的发展。

三.改变评价机制,体现专业为本

改革评价机制,体现专业为本,我认为是中职语文教学需要迫切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我正在继续探索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语文教师可以和专业教师“结成对子”,联手课堂、联合考评。这也许是探索改革语文教学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语文教师以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基本可以自学一些简单的专业方面的常识,但毕竟属“皮毛”之功,“入行”太慢,脱产进修也不太现实,因而,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就地取材”、备课时积极主动地与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咨询与磋商,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结合度高的课堂,也可以尝试“双师”教学,即语文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和谐地执教于课堂。有些语文模拟课、实训课还可以借用专业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课后作业和考评测试也可以实现语文课与专业课的“联姻”,比如,语文课上指导学生学习写作计划、总结,除了纯粹的文体训练之外,还可以将计划、总结的写作练习延伸、跟踪至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的阶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写作实习计划、实结报告。同样,求职信、应聘信的写作可以延续至毕业前的求职材料与推荐表的写作,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互补与融通;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技、求职、谋生的催化剂。

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体现专业化。不同专业的考试内容,应有一定的区分和侧重,向专业倾斜。如机械类学生的作文可要求写一个模具的加工程序,数控加工程序,食品加工程序,某电气产品制作过程的说明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要求写一个动画制作的说明文;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写一个某一广告的设计、某一室内装修设计、某一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的说明文;服装专业的学生可以写服装的设计和制作过程的说明文。中职语文试卷编制应体现专业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

文字控说说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主动心态;写作学习;思考与行动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2-0038-03

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司马迁写作《史记》,还是谈迁完成《国榷》;不论是莫泊桑创作《羊脂球》,还是夏洛蒂・勃朗特写作《简・爱》,大多是在主动心态下进行的。反观时下的学生写作,因为太多的原因,基本是“被动心态”一统天下。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被动状态下,人的思维处于压抑之中,其活跃程度被压缩在最低水平。此时,人的一切活动都会低于正常水平。此种状态下,作为高级精神活动的写作和写作学习必然成为其中的重灾区。因此,破解“写作教学低效,习作水平低下”的困局,当从涵养学生的主动写作心态入手。

一、窥门探径,“小”视经典――为主动写作增添底气

处理不当,经典亦是双刃剑。近年来,儿童阅读呈现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大量被引入孩子们的视野。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处理不当,经典也会成为一柄双刃剑。经典被无限的拔高与推崇――这在大量的阅读推介课上屡见不鲜,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现象。这让经典变成了高不可攀的丰碑,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云中仙境、空中楼阁。在这样的氛围中,儿童的潜意识里会形成对经典的敬畏心态――写这本书的人真了不起――写出这样的书太难了,那是天才的活儿――读文章有意思,写文章太难了――作文难写,我还是读别人的,这样会轻松得多――进而形成写作的被动心态。

缺乏指导,休闲阅读危害大。儿童阅读如果离开了引导,就有可能蜕变成休闲阅读。在休闲式阅读中,孩子们只会被书中那曲折离奇的情节所吸引,关注的是故事的发展与结局。他们对书中的内容很难有深刻的认识,甚至缺少基本的思考。可见,这种“休闲”式的浅层阅读严重阻碍了儿童阅读与写作水平的提升。这也正是当下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书读得不少,作文却写得很糟”的问题症结所在。在这样的情形下,不仅学生,就连不少语文教师、学生家长都有“写作是教不出来的”的想法。因此,教者也好,学者也罢,写作都成了苦差,“被动心态”成了写作的主宰。

聊通谈透,聊“书”之中窥门路。人们常用“关公门前舞大刀”、“鲁班门前弄板斧”来鼓励人们勇于挑战,但挑战需要用实力说话。如果勇于挑战的信念来自于实力的强大,来自于对对手的充分研究与认识,那么挑战即使失败也会赢得尊重。否则,关公门前舞大刀,那就是纯粹的胡闹。实力来自于研究,借“聊‘书’课”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必备的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的实力,是笔者作的有效尝试。

聊“书”,聊出对阅读的兴趣,聊出对内容的理解,聊出对人物的认识,聊出对主题的把握,聊出对作品的感受,聊出对写作的了解。在“聊”中远离了心浮气躁,在“聊”中避开了追情逐节的泥沼,在“聊”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在“聊”中完成了从休闲阅读向深度阅读的转向。

从2011年9月新学期开始,我所教班级在每月读一书的基础上,变以往中规中矩的“读书交流课”为“聊‘书’课”。以下是一节“聊‘书’课”的部分环节。

(开场白似乎离题万里。)

师:今天我们先来说说大家非常熟悉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每人说其中一个故事的题目,当然,能说两三个更好。

(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生:《昏睡果》《变色狼》《克隆喜洋洋》

生:《声控炸弹》《强力磁石》

师:照样子,说说《淘气包马小跳》,如何?

生:《儿子爸爸 爸爸儿子》《马小跳捉贼》《梦境旅行团》《“狼猪”大辩论》……

师:《西游记》呢?

生:《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

师:有没有发现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点?

……

通过如上闲“聊”,孩子们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其一,故事书,都是由一个一个故事组成的;其二,一个个故事就像一粒粒美丽的珍珠,被作者用一根美丽的丝线串在一起,成了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一本百读不厌的书。

本节“聊‘书’课”旨在从对熟识书籍的比较中,获得对“书”和“写书”的基本认识,达到淡化心中之畏怯的目的,进而唤起孩子们“写书”的雄心。

正是在一节节这样的“聊书课”上,孩子们一点点积累起写作的实力,培养出“平视”经典的心态,同时也培养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写作勇气,为主动写作心态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模拟创作,牛刀小试――为主动写作积累经验

心态决定成败,量变促使质变。正确地表达,准确地表达,流畅地表达,传神地表达是高水平写作的标志,而每一要求的达成都离不开主动心态与一定量的练习。有道是,主动心态保证每一次练习的“量”,而一定的量的练习则促使“质”获得提升与飞跃。

常态下的学生习作中,除写作心态不能保持在“主动积极”的层面上,量上也难达到引发“质”的飞跃的可能――当然,在消极心态下提升量,对孩子们而言更是残忍。

模拟作家创作,写作展示尖尖角。给孩子们一个平台,让孩子们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情智慧,让孩子们在主动心态下完成一定量的写作练习,从而改善写作心态,是积极的尝试。

在2012学年的第一学期里,笔者以这样的开头揭开了新一轮写作――尝试创作的序幕。

“在遥远的大山里,有一座山,这座山可能叫做‘蘑菇山’――为什么叫蘑菇山,我也不知道,不过,你们可能知道;蘑菇山前有一个池塘――这是个怎样的池塘,我也不知道;池塘里住着三家居民,他们分别是鲤鱼小白点――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因为他的身上很特别,长着不少的白点。这白点是怎么来的?不清楚;乌龟大尾巴――我们都知道,乌龟的尾巴不长也不大,但这只乌龟却长着一条大尾巴,为什么?不清楚;还有一位是大虾――没胡子,一只虾,竟然会没胡子。”

于是孩子们就开始了奇妙的创作之旅。后来,我们把孩子们的故事编成了一本集子――《池塘里的故事》。为集子写序的学生家长这样描述孩子们的写作状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四(1)班的孩子一直沉浸在文字的创作当中――编《池塘里的故事》。故事的开头是相似的,一个小小的池塘,一座蘑菇山,三个各具特点的小伙伴。可孩子们编写出的故事却仿若一棵树上伸出的无数枝蔓,各绽芳华。正应了一句有名的台词:‘你猜得到开头,却永远猜不到结尾。’” “从那稚嫩的言语里,倾泻而出的是孩子们创作的热情。他们俨然就是一代大师,让自己的想象尽情驰骋;他们发挥着自己的才智,做着故事王国的主人……”

此类习作教学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创建一个平台――提供人物与环境,留下广大空间,引发创作热情。

(二)预设一个目标――写自己能写、想写的故事,以“连续剧”的形式,将“有限写作”转化成了“无限写作”。

(三)塑造一种心态――“我”是作家,“我”是编剧,“我”的故事“我”做主,“我”是写作的主人。

实践证明,此类教学成功的最大收获是:当主动心态占据高位时,孩子们的写作潜力不可限量,而每一次这样的成功都将成为孩子们主动写作心态形成的强大动力。

三、观摩修改,直面推敲――为主动写作长技能

效果才是硬道理。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修改”环节得到了老师的高度重视。然而,常态教学中的修改环节要么是走马观花,毫无重点,要么是大而全,空而泛,而修改效果――除了几个错别字,几条明显的病句外――几乎为零。有道是“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才是好猫”。但是面对着不管花多少时间都没有效果的修改,怎么“抓”都“抓不着猫”的修改,又怎能让孩子保持主动的心态?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好文章是老师改出来的”尴尬局面。

提升方显真功夫。要让孩子形成主动修改的心态,养成主动修改的习惯,就必须让学生看到修改那“立竿见影”的效果。将学生置身修改现场,在直接观察与亲身参与中看到修改效果,从而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并从修改中学到真正的本领。

提升文字运用水平,是促使学生对修改产生主动积极的心态的关键。下面是一个孩子的习作《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我迫不及待地把自行车推到小区的广场上,开始学着骑了起来。刚开始时,我连同自行车一起摔倒在地上。我忍着疼痛爬起来又学了一阵,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我开始灰心了,想放弃,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想法,安慰我。爸爸给我讲解了骑自行车的要领,我认真地听着,又重新鼓起了勇气。

这篇习作的问题在“写具体”上――这是许多第二学段孩子的共性问题。

教学中,教师用“提问”的方法来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对第一句话的修改,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刚坐上车时,心情如何?手臂感觉如何?身体感觉如何?自行车如何走的,是否平稳?

在学生对问题有了答案时,教师当堂组织语言,通过多媒体形式呈现出修改结果:

我迫不及待地把自行车推到小区的广场上,在爸爸的帮助下坐了上去。往上一坐,我的心一下子就悬了起来,手死命地抓着车把,两条胳膊也僵硬得如同两根木棍,平时特别灵活的两条腿也不听指挥,连把脚放到踏板上都忘了。要不是爸爸扶着,我早就摔下来了。好不容易,脚找着了踏板,自行车歪歪扭扭地往前走起来。一会儿功夫,我的汗就下来了。

这样做,让学生直面修改过程,一是将老师修改时的思考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知道怎样改;二是将老师的修改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为什么这样改。这样“眼见为实”式的修改会让孩子们产生出“心痒痒”的感觉。接下来,让学生尝试运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自问自答,亦可以互相提问,或者伙伴间共同提问――进行修改练习。实践表明,在经过几轮学习与练习之后,这一难题逐渐得到了解决。

在参与修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清晰地看到,在自己的笔下,“旧文”换了“新貌”,而且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提升了写作的实力。往深处说,他们收获的是写作的信心与力量,收获的是写作的积极心态――这是学生写作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根源。

文字控说说范文第8篇

崔记“实话实说”的魅力

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就是耐看。深入浅出,轻松幽默,亲切自然,自始至终美不胜收。随便截取任何一期节目的一段对话,都能让我们再次领略观看时的良好感受。

例1:《实话实说:唐・金》:

主持人:……我现在第一个问题就是我邻居一个非常和蔼的老奶奶提出来的,她说这个叫唐・金的人为什么老组织别人打架。

唐・金:我们并不是打架,而是一种体育竞技活动。……

例2:《实话实说:鸟与我们》:

主持人:那您说说,养鸟有什么乐趣?

嘉宾:作为老年人来说,可以锻炼身体。它催人早起,天明则叫。

主持人:您说的情况,我听着像养鸡。

为什么“实话实说”的嘉宾,中国的也好外国的也好,专家学者也好平头百姓也好,在崔永元面前个个都那么健谈、善谈,并且还时有妙语迸出,与“小崔”媲美?稍有留意你便会发现,崔永元非常善于抬举他请来的嘉宾们,让他们每一个人在现场都能找到一种很好的自我感觉,进而转化为不俗的自我表现。

人天生就有一种取得别人尊重或抬举的心理需求,如果这种尊重和抬举实施有度,会给接受这种信息的人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尊重和抬举并不是阿谀奉承和恶意吹捧,而是建立在平等和真诚基础之上的一种具有审美趣味的话语艺术。作为“实话实说”主持人和制片人,崔永元掌握了这门艺术。在他的节目里,他对这门艺术的运用俯拾即是。这里随便举出几个例子:

例3:《实话实说:唐・金》:

主持人:我刚才仔细听了听,好像是我在问我的问题,唐・金先生顺着思路在说自己的事。其实,我的问题特别简单,就是拳击的推广人和拳手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唐・金:如果描述拳手和拳击推广人之间的关系的话……

看这段对话,可以体会主持人对于嘉宾的无时不在的体贴和尊重。在细心倾听的过程中,崔永元当然早就发现唐・金“跑了题”,但他更感觉到了唐・金的谈兴,而且他有些“跑了题”的谈话,虽然“节外生枝”,但也很有趣,大家愿意听。所以,他没有“及时”打断,而是耐心地听唐・金的畅谈,待有了停顿感,才巧妙地又把既定的话题牵了回来。既给足了唐・金的面子,也让观众饱了耳福。

例4:《实话实说:四世同堂说电影》:

当这家四世同堂的老奶奶兴致盎然地侃了一个段落之后,崔永元接过话茬说了一句:“奶奶,咱们不说了,留一点急急他们。”

礼貌、尊重,加上适当的捧一捧,老奶奶的“演说”停得美滋滋,现场的观众听得乐悠悠,话谈的主题又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现场。

在这种百般受“宠”和备受鼓励之后,嘉宾自始至终保持了一份很好的心境,不断引出后面的精彩发言。作为场上观众,良好的情绪也被维持下来。整个谈话的“场”,没有遭到人为的破坏和阻断,而且吸收了新的养料又快乐前行。

“小崔”手艺

在谈话、对话类节目中给现场的嘉宾和观众创造好的谈话场,让他们想说、善说、精彩地说,主持人懂得并且手艺娴熟地往“场”里添加调料、剂,十分重要。这些“料”“剂”还得讲求质量,能让享用者品尝回味。“小崔”在这方面是高手。笔者把他的“手艺”总结了这么几种:

――插入式。这种插入词是对嘉宾所说的简短评点,却又不乏精到与幽默。

例5:《实话实说:鸟与我们》:

嘉宾:……内蒙古百灵鸟,它原先叫声非常难听,通过人工饲养、驯化,它可以叫出13套来。这13套就是莺、猫、燕、狗、家喜鹊、灰喜鹊、黄雀、麻雀,还有像母鸡下蛋、公鸡打鸣,它都可以学。

主持人:你养了一只百灵,鸡鸭猫狗兔都不用养了。

――串联式。主持人主持节目都有串联词,崔永元也不例外。但他的串联总是让人感觉跟现场那么“贴”,而又那么独特,他总是能根据现场的情况,左右逢源地把个串联词说得直往人的心里去。有时候会感觉他不仅仅是“串联”,还在做着“思想政治工作”。

例6:《实话实说:唐・金》:

主持人:……霍利菲尔德先生您好,我听说您有一个中国的名字叫“洪力菲”。

霍利菲尔德:是的。

主持人: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这个名字吗?

霍利菲尔德:我不知道它的意思。它应该是一个好名字,我知道有三个中文字,我知道我很棒,我想这个名字也很棒。

主持人:您喜欢中文字,待会儿我们送您一个八个字的名字。好,我的问题基本上都提完了。不要以为现场只有这么多问题,更多的问题都在下面呢!下面的问题很难回答,所以唐・金先生在回答他们的问题的时候应该简短,要用快拳。好,哪位先说?

接“中文名字”的话茬儿送上“送您八个字的中文名字”的“顺水人情”,幽默而友好,完成了漂亮的“承上”;又用“快拳”之说,巧妙地把话语权移交给场上的观众,“启下”也顺理成章。而贴切的“快拳”比方,则会让唐・金这位名震八方的拳击推广人愉快地接受主持人让他“长话短说”的警告。

――碰撞式。一档几十分钟的谈话节目,没有几个来回的话语交锋是不可能吸引住观众的,而这种交锋和碰撞主要依赖于主持人的妙语催发和激荡。崔永元就很善于顺势而导,激发大伙的思想火花,将谈话引入“别有洞天”的佳境。

例7:《实话实说:唐・金》:

唐・金:……他们互相谩骂……我有时候愿意看到这种不稳定的情绪,因为它能够带来激情,带来很高的票房价值。

主持人:对不起,您是愿意看到他们和好,还是愿意看到更高的票房?

唐・金:我希望高票房,毫无疑问我要赚钱,这是一码事……

主持人:这是实话实说。您经常做调和他们关系的工作吗?还是火上浇油?

唐・金:……我的超人之处就在于我能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把握时机进行分析,如果需要火烧得旺一些,我就会加点油,如果需要浇点水,我也会浇点儿水。

“票房”和“火上浇油”的问题都问得大胆而顽皮,而且步步紧“逼”,由不得“老唐”不“实话实说”。几个回合,观众的情绪被高高地提起来,全神贯注地倾听。主持人这种直取要害的追逼式提问,感染、带动了嘉宾,进而活跃了全场。

看崔永元主持的节目的文字稿,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从他发言的频率看,优势十分明显,几乎是每一个嘉宾和观众高谈阔论一番之后,他都要出来应接。但从他发言的长度比例来看,则呈现突出的“劣”势。比如,《实话实说:该出手时就出手》中,见义勇为的薛老师等嘉宾的发言一般都是几百个字,而崔永元的应接绝大多数都是几个字,十几个字。像“但是,围观不是个办法”、“从小偷变成病人了”、“薛先生,您心情好一点了吗”、“犯罪分子都是纸老虎”等等,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国民间文艺的一种形式“三句半”,崔永元就是那个说“半句”的角色,虽然他把很大的空间都留给了嘉宾和观众,但是,谁都得承认,全场都还是在“乖乖”地跟着他的“半句”走。

BBC声音培训员大卫・邓希尔曾指出:“权威性不是指声音,权威性是种状态。”总是面带笑容的“小崔”牢牢地控制着场上的话语权。从前面举到的很多例子已经可以体会“小崔”的这种“控场”功夫。

感受新版“实话实说”

在全国“对话”“谈话”一片红中,主持人也随之“红”了起来,但是能真正像崔永元那样与节目紧紧地融为一体的个性主持人还是凤毛麟角。就是已享盛誉的“实话实说”,现在因为崔永元的暂时离岗,也打了不少折扣,使人总觉得节目和主持人都少点什么。不久前我打开电视看到的一期“实话实说”―“精品女人的困惑”,却着实让人有些“困惑”。

这期节目的嘉宾有妇女问题女专家,有时装杂志女主编,有心理学女博士,她们或学问深厚或亮丽如星,但有一个共同点:健谈。特别是那位来自上海的专家王裕如女士,每一个话题,她都能由浅入深,透过一个个她所了解的男女感情故事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遗憾的是,她的谈话却多次被主持人打断,原因是主持人要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

例8:《实话实说:精品女人的困惑》

王裕如:我知道有一对夫妻,年薪都在二三十万,他们是外企的,很大企业的中层干部,也许不是最高的――

主持人:他们俩都很好,是吗?

王裕如:……在追求成功的时代,人们的压力非常强,总会被前面的金苹果带着走,还差一点点,我马上就到了――

主持人:就是买了车想要房子,买了房子想要别墅。

这段文字是笔者从cc tv. com下载的,凡是打“――”号的都是主持人把嘉宾本已出口的下面话语硬给“噎”回去的地方。

笔者没有做过“实话实说”节目的嘉宾,无法体会嘉宾的感受,但我们坐在电视机前却可以感同身受:谈话一次次被打断,感觉并不好受。并且主持人的这种话语“霸权”,也破坏了场上观众的情绪。说话有“语流”,情绪有“情绪流”,“流”一断,很难再上来而达到。所以,场上的气氛是沉闷、压抑的。而所有这些,又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谈话主题的纵深开掘和整个节目的可视性。此后,笔者又有意识地观摩了数次新“版本”的“实话实说”,也一直没能找到原来的那种感觉。这不仅仅是因为“小崔”的先入为主。

节目的风格就是主持人的风格

是的,作为主持人,按照理论是应该牢牢地把握话语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随意使用或者说剥夺嘉宾的话语权。不能为了赶着履行自己既定的思路和文案,而舍弃了当下的倾听和精彩。其实,有时候这种嘉宾的即兴发挥和现场“交锋”,才是谈话节目的真正魅力所在。主持人的真正功力在于对现场交流的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把握。

美国CBS有个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奥帕拉・温弗丽,她主持的“人们正在谈话”和“奥帕拉节目”大受欢迎。她的“绝活儿”就是“满怀兴趣和同情地倾听”。她的传记作者、美国评论家乔治・麦尔这样评价她:“一般说来,广播电视的访谈者只是提出问题,却并不认真听回答,他们的心思放在其他事情或是下一个问题上。但奥帕拉仔细倾听嘉宾们的谈话,并且利用谈话的内容把主题步步引向深入。”①谈话节目离不开嘉宾和观众的扶持,他们是节目的主体。主持人给嘉宾和观众一个空间,他们会还你一个精彩的世界。

节目还是那个节目,策划还是那些策划,主持人也是百里挑一,为什么此节目不如彼节目呢?这里我想起白岩松的一个观点:“现在的时代不是故事的时代,而是讲述的时代,故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讲故事,用什么方法讲故事。”②是这么回事吗?中央电视台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元元主持的“元元说话”和“第七日”,还有江苏电视台正异军突起的“南京零距离”等新闻节目、谈话类节目大受欢迎,其名声不胫而走,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白岩松的观点。

看看眼下林林总总的谈话、对话节目,有社会类的、新闻类的、生活类的,其中确实不乏精品,但也有相当一些节目确实留不住观众的眼球,拴不住观众的心。这里面当然原因很多,除了主持人的文化功底、新闻素养(做任何电视节目都离不了一定的新闻素养)等因素,其中重要的一条还是欠缺一种“关怀”,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我总觉得崔永元就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否则他不会做得这么自然、贴切,这么紧紧抓住受众的心。智慧和学识来自天赋和学习积累,而“情怀”则要从心灵深处打造。

主持人是节目的形象、节目的灵魂,谈话、对话节目主持人的功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节目的功力,喜欢看“实话实说”就是喜欢崔永元,已是不争的事实。你看央视的“对话”、“艺术人生”,还有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这些新兴的谈话节目,别管谁克隆谁的,总是也打出牌子来了,其中没有一个不是在唱主持人的戏,里面的“功夫”深着呢!打造一个“匹配”的主持人并非轻而易举,他们及其相得益彰的节目是电视产业的品牌,不可轻易“出手”。美国的奥帕拉・温弗丽“奥帕拉脱口秀”节目已经“火”了快二十年了,可谓经久不衰,而且她主持的奥帕拉系列节目、出版的奥帕拉系列书刊、创办的Harpo公司(Harpo是奥帕拉名字Oprah的倒置)已经成为不断延伸的大产业。华人电视的“新生代”――凤凰卫视也是“稳”住一个主持人,生成一片“凤凰”品牌。这都是一种把媒体做大的良性循环。

相比之下,我们的电视节目却表现出更多的易动性和不确定性:热衷于“改版”,以致改乱了观众业已认可的节目风格,改走了已与节目融为一体的主持人,最终改跑了原本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忠诚度与节目对观众需求的尊重和体贴是相辅相成的。

电视谈话节目,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者系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