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居易的名诗

白居易的名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白居易的名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居易的名诗范文第1篇

自古文人墨客吟诗作画,多借助酒兴。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柳宗元等唐朝有名诗人;苏轼、陆游、晏殊、李清照等宋代大词人;明、清罗贯中、曹雪芹、等小说家,直到现代的郭沫若、陆文夫、从维熙、郭小川、余光中、艾青。被尊为“书圣”的王曦之、“草圣”的张旭,大书法家郑板桥、大画家吴道子、大才子唐伯虎等更是喜欢饮酒,并借酒兴创作出许多传颂千古的佳作。

但是,“酒极则乱”,过量饮酒也就是酗酒,也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对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嗜酒成癖,但晚年由于抑郁忧苦,又过量饮酒,伤了身体,以致“客死当涂”,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

唐代白居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诗豪。可他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一个“酒鬼”。无论是出门远游,还是在家会客,总是以醉为快,一醉方休。由于长期过量饮酒,他四十多岁就患了眼疾,“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由于自己的爱国豪情横遭压制,与表妹的美好姻缘又被阻挠,便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常借酒浇愁,曾言“事大如天醉亦休”,晚年也像白居易一样,患了严重的眼疾,终日靠眼药调治,已无心歌吟了。

清代作家曹雪芹从小就嗜酒成性,成年习性难改,常常对酒当歌。晚年,居住在北京西郊香山“黄叶村”。每天著书离不开酒,由于家境贫寒,常赊欠酒账。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而嗜酒更加剧了他的病情,一部《红楼梦》还没有写完,便在一个除夕之夜因饮酒过量而离开人世,当时他还不到50岁。

现代作家在年轻时一度因事业不景气而情绪低落,常与三五酒友借酒浇愁。有一次他醉酒后在街上打了巡捕,被投入捕房。他结婚后,妻子江冬秀赠给他一只镌着“戒”字的戒指,提醒他戒绝杯中之物。但每遇高朋云集或适逢快事,必破戒痛饮。抗战期间,任驻美大使,一次豪饮之后,第一次心脏病发作,其后心绞痛屡屡发作。1962年2月24日下午,主持台湾“中央研究院”第五届院士酒会,因过于兴奋,含笑痛饮美酒佳酿,结果心力不支,猝然辞世。

美国著名作家梅勒,爱酒如命,且酒后无德,醉后常常寻衅滋事,与其他作家争吵,有时还在公开的社交场合对年青姑娘调情。有一次,他酒醉后竟无缘无故地用刀子刺伤了妻子,后来,他懊悔万分,自刎而死。

英国的狄兰・汤麦斯,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位天才诗人。由于嗜酒成癖,常常误事。有一次,一所女子大学邀约他去演讲,可他酒兴大发,狂贪滥饮,还没走上讲台就醉倒在地。由于他过度饮酒,39岁得肝病而死。

白居易的名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唐代文学;高考;全国卷

作为教育考试的核心环节,高考卷中的每一道题都是出卷者精心设计的。在全国高考语文卷中,绝大部分的唐代部分都是以诗歌鉴赏为主。放眼近20年的高考全国卷,唐代诗歌鉴赏以杜甫、李白、王维等唐代著名诗人为主,但是近年来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也开始出现在高考语文卷上。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名家”

只要一提到唐代诗人,许多人会脱口而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笔者在整理近20年的高考全国卷时发现,除了一些年份没有考到唐代文学,基本上这20年里每一年都有会涉及到唐代诗词的考试,且一些著名诗人的诗歌会换多种形式进行考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唐代文学的重要性,唐代这些著名诗人重要的历史价值。

如表1,刘禹锡诗作连续两年成为高考的题目,且分值都相对较大。诗仙李白的诗作依旧是语文学科的考察重点;杜甫,其作品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深渊,考查较多。此外,韩愈、王维、杜牧、白居易、王勃等也考试较多。

近20年的语文高考中,除了以上这些名家,我们也不难发现还有像修睦和李华这样的作者。李华,作为唐代诗人,其尽管没有以上几位诗人的成就,但是其创作的《春行寄兴》也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好诗。修睦,所留下的诗句并不多,作为唐末五代的诗人,他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及李白、杜甫等人,但是他的作品也在那个时代引起巨大的轰动。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唐代文学的考察都是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这与高考的考察初衷是一致的,无论是韩愈的《师说》、还是李白的《蜀道难》等,都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因此这些诗人的诗作出现在高考卷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二、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名家”选择取向分析

从恢复高考后,高考诗歌鉴赏从原来的探索,到现在形成的命题取向,高考诗歌鉴赏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选择古代诗歌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学,能够有效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培养学生的预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历史上地位卓越,刘禹锡、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影响着唐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诗人的文学成就对后代的文学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选择“名家的作品”或“名诗”进行考察,能够让学生了解那个辉煌的历史,也能够帮助学生梳理那个朝代的发展方向。而“名诗”考察体现了高考考察的全面性,对于学生全面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具有较好的知道意义。

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也应当去了解那个时代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用现代的观念重新审视那些作品,对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予以客观的评价。

三、总结

纵观近20年来的唐代诗歌考察,我们不难领悟出卷者的考察意图。一个民族精神的源泉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无论是高考复习,还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教会学生感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抓住规律,在学习名家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名诗”背后的作者,这是考点,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参考文献:

白居易的名诗范文第3篇

文 / 明珠

在戏剧艺术中,“药名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它巧妙地把中药名称和药物性能及疗效,运用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加以编排,使药物人性化。

说起“药名戏”,自然要提到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汤显祖21岁中进士,官及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因得罪了上司连连遭贬,他向朝廷辞官,以平民身份潜入百姓中,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一日,汤显祖患病,慕名到邻县婺州义乌求医朱丹溪,并在朱丹溪书案上看到由中药名称组成的一段故事。

“在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车郎于芍药亭畔,在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吉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久之,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老,持大戟,平木贼,诛草寇,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朝,封大将军之职。”

故事中巧借24味中药名称,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美好姻缘。汤显祖阅后“灵感”大发,以这个故事为线索进行构思,48岁的他终于完成了《牡丹亭》这部传唱不衰的作品。

无独有偶,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以中药名写的剧本《草木传》更是一部有趣味性、通俗性、科学性的科普著作。如老生扮甘草上场曰:“我姓甘名草,性平温和,善调诸药,也解百毒,万古流传,惟有那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四人性最烈,与我不投。”这一段道白,向人们介绍了甘草的药性、功能及其配伍禁忌。再如“清肺汤”一折戏写道:“那日在天门冬前,麦门冬后,摇了摇马兜铃,忽然闪出两个妇人:一人叫知母,头戴一枝旋覆花,抹着一脸天花粉;一个叫贝母,头戴一株款冬花,抹着一脸元明粉。挪着三寸金莲来索取治咳奇方。黄芪抬头一望,哪知两位妇人的头、面部都是止咳奇药,我何不凑上一包马兜铃,让她们热咳气喘一并治好,也落个良医好名。”这段表白惟妙惟肖,富于情趣,可见蒲松龄对中药有很深的研究。

据《家庭保健报》

从“眼病诗”谈饮酒对眼睛的损害

文/胡献国

“散乱空中千片),朦胧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又云:“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倡多教早罢官。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两首诗。据考证,白居易四十多岁即患眼疾。上面这两首诗反映了白居易当时正在阅读眼科专著《龙树论》,药盒中存放着准备服用的“决明丸”,他考虑一旦服药无效,就得求助手术治疗,用金篦来刮除眼中的障翳。

白居易的名诗范文第4篇

每当春回大地,被人誉为“花中西施”的杜鹃花,就透着盎然的春意,怒放在游人云集的公园或山林中,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杜鹃花不是很高,还不及膝盖。远远看去,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几乎看不见叶子,又仿佛一群穿着红色衣服的孩子蹲在那里。走近看来,才可看见它小小的尖状叶子,上面还有小小的绒毛,十分可爱。再细观花朵,像一个个小喇叭,中间有着数根花蕊,十分的娇艳,像是窈窕淑女向世间展示着闭月羞花的容颜……看着这些,不免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

杜鹃又名映山红,泛指各种红色的杜鹃花。其实杜鹃花不是只有红色的。杜鹃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正如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写得非常好:“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回看桃季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杜鹃的小枝摸上去粗糙,枝干颜色是淡绿色的。叶面是深绿色的,摸上去非常光滑,没有一根绒毛,十分舒服,软绵绵的。

绿叶衬红花,在阳光的映衬下十分美丽、妩媚动人。远远看去那杜鹃花像一群彩蝶在空中翩翩飞舞。那花儿像人用一张张红色的纸做成的,看上去格外鲜亮,那种灿如云霞的红艳,格外引人注目。走在青石小径上,微风吹过,看着火一样的杜鹃花一起跳动,心情特别舒畅。此时,我会想起一句歌词,一个场景:“若要盼得哟,来,岭上开遍映山红……”浩浩荡荡的队伍开来了……

白居易的名诗范文第5篇

1、元稹生于779年,逝世于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2、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3、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来源:文章屋网 )

白居易的名诗范文第6篇

白帝城是位于长江北岸的著名游览胜地。原名子阳城,为公孙所建。

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历代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苏轼、范成大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白帝城三面环水,一面傍山,气象萧森,在雄伟险峻的夔门中,显得格外秀丽。从山脚下拾级而上,要攀登近千级石阶,才到达山顶的白帝端门前。在这里可观赏夔门的雄壮气势。绕至庙后,可见蜿蜒秀丽的草堂河从白帝山下入江。

三峡工水利工程竣工后,水位将抬高。白帝城将四面为湖水环绕,成为天然的小岛,游船可直驶城中,完全改变了一面靠山、三面环水、背倚高峡、前临长江的气势和风貌。白帝城将四面环水,成为人间仙境,景色将更加美丽迷人,游船可直达城中。

看吧,白帝风光美吧,有机会,你也去一览无遗,一品风光。

白居易的名诗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诗歌;对话式教学;朗读教学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大学语文》承担着传递中国优秀文化的重任。而其中的诗歌部分又集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在高职院校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的氛围中,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课程,如何提升该课程中诗歌部分的有效教学,成了当今高职院校里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热播,重新燃情了全民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烈情怀。“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该节目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让我们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古代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在全国重视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大学语文课中古诗词的教学的好坏,对学生能否学好古诗词有着重要的影响,讲好古诗词有助于重燃高职院校学生的诗词情怀。

一、新旧诗歌相结合,对话式教学

在讲解新的诗歌内容之前,注意让学生对以前初高中时期学过的诗歌的复习。通过对旧知的复习来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和学生进行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积极性的保持。

首先,以陶渊明的诗歌讲解为例进行具体阐述。在课程导入时,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比如在讲解陶渊明时,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当中的一道赛题作为导入问题。问题是:下列哪位诗人在当时不受关注,到后世“粉丝”众多?A选项是白居易,B选项是李白,C选项是陶渊明。这道题教师可以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大赛的视频截图进行展示,图片增加视觉冲击,从而激发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把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的回答截图下来,从而导入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讲解接下来的内容时,用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讲解。教师分别提出以下问题:1.您了解陶渊明吗?能否用词语进行概括?2.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诗文?例如:《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3. 陶诗的题材有哪些?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师生要进行充分互动,教师不做过多讲解以引导为主,学生的回答和参与是主要教学环节。按照课堂的学生表现,学生会积极主动去回答这些问题。教师从而引入对教材上节选的陶渊明的田园诗《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的讲解。大课堂课堂秩序不好掌控,学生使用手机导致走神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更好的解决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利用手机打游戏看视频聊天而是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提问问题来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再针对难点问题,老师和学生进行探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的最后,再让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十场比赛中王立群教授解说陶渊明的视频片断,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增加对诗人的了解,从而增加对陶渊明诗歌内容的掌握。

其次,以白居易的《长恨歌》的诗歌讲解为例进行具体阐述。首先,利用问题导入。根据下列选项答一历史人物:A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B 唐代大小“李杜”都有诗赋之。C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指的是她。从杨玉环引入对《长恨歌》的讲解。其次,旧知识的复习。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学过白居易的那些诗文?从而让学生通过回忆来背诵已经学过的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池上(小娃撑小艇)、忆江南(江南好)、《琵琶行》等;最后,讲解新知。《长恨歌》的作品背景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诗人的印象。

二、课堂师生朗读,共享诗歌之美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w会到诗歌的语言魅力。课堂上除了集体朗读之外,还可以邀请部分学生走上讲台进行个人诗歌朗读。学会朗读是体会诗歌美丽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过程,因此必须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呼吸方式。

发音准确是朗读诗歌的最基本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不要出现方言。朗读者要把诗歌的内容准确的清晰的传递到听众的耳朵里。只有发音标准,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展示出来。

在生活中,有两种呼吸方式。第一种叫做胸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又叫做浅呼吸。就是人们在站着或坐着时采用的呼吸方式。这种呼吸方式的特点是吸气量少,呼气弱,这种呼吸的发音会造成声音的挤压和声音粗糙,并且极易损坏声带。第二种呼吸方式叫做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又称之为深呼吸。人们在躺着时自主使用的呼吸方式。这种呼吸方式的特点是吸入的气流量大,呼气量强。这种呼吸的发音特点是深沉,声音难以持续且没有力气。

笔者还补充了另外一种呼吸方式,叫做“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在站着时用,也可以在坐着时用。吸气和呼气时要求小腹不能往外鼓而是向内微收。吸气时,用鼻子深吸气,就像是在闻花香一样。呼气时,要求是用嘴巴呼气,就像吹蜡烛一样,缓慢的均匀的把气体呼出。这种呼吸方式要循序渐进。刚开始练习时要慢吸,最终达到的是快吸慢呼。通过对这种呼吸的训练,来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用气发声。

节奏的鲜明,韵律的和谐,使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得以展现。因此诗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就是朗读。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从而全面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在朗读中,要想把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展示出来,需要学生掌握朗读的要求除了准确、流畅还得富有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创作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诗人付诸在诗歌中的情感是什么,再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读音,恰当的语调,充沛的情感来展示诗中的情感。例如:诗人王维。“安史之乱”是其一生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前他是一个热血青年,热衷于政治、社会。二十岁中进士,三十三岁被当时的贤相著名诗人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出使西北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著名诗句,诗与画充满了活力与激情。但是“安史之乱”后,他变得洁身远祸,不再热衷仕途,退入了音乐、诗歌、绘画之中与自然、佛经融为一体。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同时还通晓音乐。从而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王维被坡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为讲解其山水诗《汉江临泛》诗中有画奠定了基础。

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先让学生知道白居易为什么要写历史上的李杨故事,诗人为什么赋予了故事一个浪漫的结局。是因为他和好友陈鸿、王质夫在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一事。其好友认为,这样著名的历史事件如果没有好的作品进行记载必将随历史的前行而暗淡。所以,王质夫鼓励白居易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长恨歌》。诗中寄托了白居易对不幸爱情的歌颂和无限同情。掌握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就便于理解诗歌的内容。

总之,诗歌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诗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提升素养丰富涵养还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大学语文课中诗歌内容的有效教学以此来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立英.参与式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8):56-58.

[2]汤维波.关于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J].《科研》,2016(7):57.

白居易的名诗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引导学习;古诗词;感悟;意境;赏识;形象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编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学习和探究这些古诗词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古诗背景来挖掘诗词内涵,并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点拨引导,使他们逐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意境,赏识人物形象,陶冶情操。

著名诗人王鸣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真正的诗歌书写是一次次的精神还乡,是肉体漂泊后的灵魂回家。”这是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最好注解。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作品无不渗透着诗人情感世界的影子,在美的意境中塑造出了一个个形象的人物形象。如八年级上册中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句中,诗人借酒后的采菊、望山、看鸟等动态,描绘了一个超脱尘世、热爱自然、怡然自得的隐士风貌。这其中就有诗人自己的影子。因此,诗人的生命体验决定着诗人创作形象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如八年级下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描绘风急势大的茅草被卷的情景中,有的高挂“长林梢”,有的下转“沉塘坳”之后,于是直接感叹:“南村穷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仗自叹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这几句诗中看到:一个羸弱老人拄着拐杖,站在破烂不堪的茅屋前面,对着抱茅入竹的穷童大声呼喊,喊的唇焦口燥也无济于事,一个穷困潦倒无可奈何的诗人形象便展现了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叹诗人已穷困到何等的程度。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这一形象难道是诗人自己吗?”“不仅仅是,还有大批的天下寒士。”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显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了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文写诗的深切感悟。古人写诗往往是在内心充满积愤、哀怨或愉悦、陶醉之时吐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随之诗人创作的形象也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如九年级上册收编的南宋婉约派代表诗人李清照的《武陵春》,写她中年孀居后,借暮春之景,抒发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吐露出了惜春自伤的感慨和无意梳妆的心境。丈夫早已去世,只身流落金华,眼望春景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欲语泪先流”。下阕作者内心情感更是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特别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巧用夸张的比喻,构成了情节的完整意境。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积极热烈的讨论,教师再引导他们体会诗词深沉忧郁的旋律,理解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学生结合背景认识到了一个孤苦凄凉、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诗言志”,古诗词往往通过诗人的志向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在九年级上册收编的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诗人的志向显得尤为突出。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了诗人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并且以孙权自比,“亲射虎,看孙郎”。下阕写自己的雄心壮志:“酒酣胸胆尚开张,鬓为霜,又何妨。”虽有白发,但壮心不已,希望朝廷把边关事情委托于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就把精神百倍、有胆有识、英武刚健的英雄形象树立在学生的面前,引发了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的信心和决心。这种志向的诗词还有八年级下册收编的清代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词中的最后一句既指明了落花化作春泥,滋养来年的花朵,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以自己的变革热情来关注民生、关注国家,并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对诗人博大的胸襟、旷达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油然的敬佩。特别是诗人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移情于落花,愿化作春泥,孕育春天生命的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着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勇于进取,同时在学生的心目中又树立起了不屈不挠的诗人形象。

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古诗词,感悟诗词意境,赏识人物形象,有助于他们理解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学生鉴赏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诗国》丛刊2010.(1)(总第六卷)王鸣久的诗论《诗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