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毛遂自荐的典故

毛遂自荐的典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毛遂自荐的典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毛遂自荐的典故范文第1篇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邯郸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邯郸市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城邑。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初期,就有邯郸的建制,当时邯郸已是一个人口聚居的城市。战国时作为赵国都城历经158年,秦统一后分别设邯郸县、邯郸郡。当时的邯郸经济昌盛、繁荣发达,与长安、洛阳、开封、成都同称五大都城。

邯郸市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西倚太行山,东临滏阳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丘陵起伏,盆地交错;并有牤牛河、沁河、渚河、输元河流经市区(皆属滏阳河支流),丰富的水利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使邯郸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景观。磁山文化遗址,这是我国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之一,距今已有7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北齐,并保存了自北齐至元、明各代大小造像4300余尊的南北响堂山石窟;赵国宫城赵王城遗址;传为赵王观看军事操练之处的武灵丛台,这里亭榭台阁,风格古朴,现已辟为公园;还有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陵园内安葬着为国捐躯的100多位革命烈士;此外还有照眉池、回车巷、京娘湖等游览胜地。 “梦城”、“赵苑”、“古赵一条街”仿古建筑群工程,将向游人展示古建艺术的风采。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邯郸成为了一个“成语之乡”,许多历史典故诸如“邯郸学步”、“黄梁美梦”、“胡服骑射”、“毛遂自荐”等都发生在这里。在《史记》中还记载有蔺相如、廉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将相和”等故事。 邯郸有成语典故之乡的美誉,其名就是一些成语的组成部分,如“邯郸学步”、“鲁酒薄而邯郸围”。除外还有包含邯郸意思的一类,如“围魏救赵”、“完璧归赵”。有人作过不完全统计,产生于邯郸的成语多达50多个,加上与之相关的则达到上百。

产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有的至今仍有遗迹可寻,如旧城南街的回车巷,传说是赵国上相蔺相如回避大将军廉颇的地方。从史书对两人的记载中产生的典故还有“怒发冲冠”、“两虎相斗”、“负荆请罪”、“刎颈之交”、“价值连城”等。今邯郸市区西南的赵王城遗址曾是赵国的王城,从兴建到焚毁的158年间,见证赵国的盛衰荣辱,上演过一幕幕内政外交的活剧,从中也留下了不少成语典故。如那篇《触龙说赵太后》产生的成语是“盛气凌人”、“舍本求末”。

邯郸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成语典故呢?这恐怕得从根本上说起———

历史文献记载的书面成语,一是来源于寓言故事;二是来源于神话或其它传说;三是来源于历史事件,它们也通称典故;四是来源于作品名句。邯郸历史悠久,是战国时赵国都城,为赵文化发祥地。古赵国立朝181年,造就了赵武灵王、蔺相如、廉颇、赵奢、李牧等明君贤相、英帅良将,成为战国的军事经济强国,因而形成了不少以历史事件为主要来源的成语典故。

赵武灵王雄才大略,与时俱进,下令“遂胡服,招骑射”,而产生了典故“胡服骑射”。

赵奢初任田部吏,大胆惩罚倚势抗租的平原君家人,留下了成语“奉公守法”。赵奢后为大将,阏于大战大败秦军,被封为马服君。然将相无种,其子赵括虽熟读兵书,却迂阔不足应变。秦赵长平之战中,赵括继任为将,轻举进攻强敌,导致40万大军覆没,产生的成语是“纸上谈兵”。

平原君赵胜乃赵之王族,长期为相,被太史公赞为“翩翩公子,天下奇器”。然而在国之决策的重要关头却“利令智昏”———为贪图上党十七城,使秦韩之战演变成秦赵之战。成语“嫁祸于人”、“不识大体”等,就一股脑地出现在对他的评价上。

长平之战后邯郸告急,平原君受命使楚。门客毛遂自告奋勇随从。至楚,毛遂见平原君谈判不得要领,遂按剑登台,向楚王慷慨陈述合纵抗秦的利好,促使楚国出兵解了邯郸之围。对此,“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一言九鼎”、“三寸不烂之舌”等一系列成语便应运而生。

战国时的赵国被称为“四战之国”,邯郸曾几遭围困而岌岌可危。从退兵减灶故事中产生的成语“因势利导”,使“围魏救赵”无独有偶。

邯郸也是众多诸子学派及文史杂艺的诞生地,成语“开源节流”就出自《荀子》。唐时的邯郸已从兴盛到衰落,但沈既济的志怪小说《枕中记》仍然留下了“一枕黄粱”的成语。从来源说,这些成语均可被看为作品名句。

毛遂自荐的典故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评点;思想;解读

春秋战国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不是因为有多少杰出的枭雄,不是因为有多少雄辩的辞章,仅仅是因为涌现了众多的思想家,仅仅是因为出现了许多传奇的人物。思想家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是熠熠生辉,依然是我们芸芸众生穷其一生也无法参透的宝典,依然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过,那些传奇的人物,在我们的心中如同天空的星星,只见其耀眼的光芒,不知其渊源。不希望,也不愿意我们的学生,学完了那么多精彩的文章之后,只记住了名字,我希望这个星星是流星,能在心中划过一道痕迹。

在备《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我在百度里看到一首诗这样评价:“危险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我觉得很不错,于是在教完了本课后,要求学生用一首诗评价烛之武。作业的效果是不错的,例如:

“当年秦晋围郑时,临危受命入敌营。古来强者灭弱敌,谁闻单骑退雄兵?”比原诗是不是多了一股豪迈之气?

“风烛残年志依旧,临危受命挺身出。慷慨言辞退虎狼,一腔热血洒精忠。”比原诗是不是多了一点人物风采?

再如:“三朝愁白少年头,数载空余满腔忧。平地惊雷楚歌起,朝堂内外心悠悠。体弱夜缒行不动,只身帐中阻千军。权衡利弊战事消,满腔智勇留千秋。”

且不说四面楚歌的典故在这个故事之后,但就学生想到运用这些典故去形容当时的危急,但就学生努力地将自己学到的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这样的想法就值得肯定。更何况诗本身写得不错。

看完他们的创作,除了能了解到学生对于这一课的解读,存在什么样的小问题,还能了解到学生的写作倾向,是细腻的还是粗线条的……

教完《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后,我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他们看了战国时期众多门客的故事,看了战国四公子的材料,要求他们从看到的众多材料中找到一种观念,并加以阐述。

除了常见的“门客在战国中的作用”“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士为知己者死”“抓住机会”等外,有不少是比较新颖的。例如对于毛遂自荐这个故事,学生是这样看待的:

乱世英雄,毛遂自荐更注重的是一种勇气,是一种自信,是对自我的充分肯定。现在的我们又未免太过于含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淡退了要表现自我的意识,这将会导致我们只能在社会底层里沉沦,却永远不能爬上金字塔的塔尖去俯望塔底的风景。我们要像毛遂一样,站在那年轻的战场,去成功地把这世界点亮。低调只仅仅在某一个点上被需要,却不能永远伴我们前进,勇敢地表达自我。或许这并不能像毛遂一样拯救国家,化解国家的危机,但我们的人生可能会因此一步步地蜕变,再灰暗平淡的一生也可能会散发出迷人耀眼的光芒,只要我们愿意!当一次毛遂吧!一次是多久?可能就是一生……

该生抓住了毛遂在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在比较中寻找自身的不足。

有的学生一针见血:

成功的门客看似是一名赌徒,以个人性命为赌,一步输,便满盘皆输。然而纵观全文,不难发现那每一步都是一步棋,一步深思熟虑的棋,因此他们的成功是必然之果。

看完这段文字,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新拍的《鸿门宴》,不就是一盘棋。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有了更新的看法:

1.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似乎很难找到几个文武双全的臣子。换句话说,文武双全之人凤毛麟角。也正因为如此,文武双全之人遭人嫉妒、羡慕、赞美。然而,朝廷之上若是有这么一个人也是不可能的。“功高过主”是历代帝王所忌讳的啊!若是武将,便是戎马一生;若是文臣,定是口若悬河,这两股势力则相互牵制。然,兵权却是那样重要的,莽夫是不可行的,武将也是有智谋之人,至少在战场上而言是如此的。习惯了金戈铁马的日子,若是朝廷之上,他定驳不过文臣,只因爽直的性子不让他学会油滑。于是,文有文臣的优,武有武将的优,两股势力不相上下。

上天总是不公平地某一时刻倾向一边。战火纷飞中,武将往往是帝王的宠儿,于是封狼居胥,马上封侯便接踵而至。在帝位不保时,没有哪个皇帝会说你功高过主居心不轨。取而代之的是,汗马功劳的重臣。历史总是在特定的时期上演着几个朝代的兴起与衰落。这样看来什么功成名就,什么马蹄横飞,什么戎马一生,不过是过眼烟云,不过是帝王的一时宠幸罢了。无论是文臣亦是武将,都为朝代一时强盛而努力。但究竟是孰重孰轻又有谁知?随遇而安亦是人生之道。

2.门客与主人间也是存在些利益关系的,不光是付出,还将索取回报,可是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维持得更久,也才能维持得更好。

3.孟尝君按今天的说法,全当是在为自己投资买保险,想来也是,要地位、权力就不得不这样做,不然这些门客怎么会轻易露出锋芒呢,这投资风险有点大,这些门客中有一个就很不错了,很不错了。孟尝君有个冯谖,平原君有个毛遂……唉,这好的门客就是大臣们的救命稻草,再投资想必也是值得的。

毛遂自荐的典故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习语; 习语起源; 文化差异

一、英语习语的起源及语义特征

1、含义

英语习语是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独特的、固定的短语和短句,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习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下, 它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广义的英语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俗语等。

2、来源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风俗习惯; 有的包含有趣的历史事实或传说故事; 有的习语来自《圣经》或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等。概括起来, 英语习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源于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源于寓言故事。如: “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eggs”源于希腊寓言, 说的是有一个乡下人, 因为发财心切杀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 以为如此就可一次获得全部想像中的金块, 但其结果一无所获。现比喻贪图眼前利益, 没有长远打算。但汉语中不说“杀鹅取卵”而说“杀鸡取卵”, 喻体不同。源于神话故事或传说。如: “ rain cats anddogs”源于北欧神话, 猫对天气有很大影响, 英国水手至今说: “猫尾巴藏大风。”据说, 驾暴风雨的巫土化为猫形。狗是风的信号, 狗和狼都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to rain cats and dogs” 即“torain heavily/hard”, 汉译为“下倾盆大雨”。源于动物、植物、生活用品、人名、地名等。如: “shed crocodile tears ” (猫哭耗子, 假慈悲),“apple of discord ” (争斗的原因或根源), “Jack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 (杂而不精的人),“ spill the beans” ( 泄露消息) , “ Like a brick”(拼命的), “be off the track” (走入歧途, 迷失方向) 等, 源于狩猎, 原指猎狗失去嗅迹。

二、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

1、相同之处

习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最为精彩的。习语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形式和文化意象, 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包括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大自然、动植物、历史、典故等。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与结晶, 这些特点可以说是英汉习语的共同特征。英汉习语的另一个共同特征是: 它们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词语搭配。普通词语搭配是灵活多样的, 而习语的搭配却是比较固定的, 单词的意义也决定于这种相互搭配, 所以习语是搭配上的极端,基本上没有灵活性。

2、文化差异

( 1) 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一度曾领先世界;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

“挥金如土”。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起, “赤日炎炎似火烧”, “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的正是西风,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怡人的季节, 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 2) 习俗差异。英汉习语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 “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

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 3) 历史典故方面。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和翻译。这类习语带有一定的中国文化背景或英国文化背景, 习语字面上就含有中国古代的人名、地名或西方古代文化中的人名、地名等, 如“Crude imitation withludicrous effect” (东施效颦), “Professed love ofwhat one really fears” (叶公好龙), “To volunteerone’s service” (毛遂自荐) 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Achilles'heel” (惟一致命的弱点),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即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Sphinx's riddle”(斯芬克司之谜, 比喻难解之谜) , “As wise asSolomon” (像所罗门一样聪明, 比喻非常富有智慧等。

毛遂自荐的典故范文第4篇

人物:范蠡,诸葛孔明

时间:21世纪

地点:诸葛家

诸葛:范蠡兄声名显赫,孔明徒羡慕不已啊!

范蠡:像诸葛兄这样千年难得一见的能人,为何不去外面闯一翻属于自己的天地,而在小山村埋没自己呢!

(范蠡啊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诸葛:(无奈的)我何不想去外面闯闯,可没有刘黄叔的“三顾茅庐”,何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呢!

范蠡:(劝解到)现在是个开放社会一个人在事业上想有所作为,就要时时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现出自己地闪光点,才能被“伯乐”相中啊!

(范蠡啊在勾践吃了败仗,只剩5000士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卧薪尝胆,“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范蠡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西施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她的美貌。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婵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指,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吴,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如醉如痴,

范蠡,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智者看清局势的眼光特别敏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隐退,这种人物是值得所有人来借鉴的!可历史的长河里面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诸葛:我能奈命如何:“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

范蠡: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只有你自己主动才能让别人见识到你的能力,“三顾茅庐”那是古代的美谈,现在不同了,自己做什么事都应该主动。

(诸葛孔明家的窗外有个人,云雾中她若隐若现,她的形躯,轻盈像惊飞的鸿雁,柔顺像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体态丰茂如春天里的松树。忽隐忽现,好象浮云遮蔽着月亮;飘上飘下,好象旋风吹卷着雪花。远远地看她,明洁如太阳刚从早晨的云霞中升起;靠近去看她,艳丽如荷花刚从清水里长出。胖瘦适中,高矮恰好。肩膀匀称有如刀削而成,腰围纤细有如紧束着绢带。修长清秀的脖子,呈现出白皙的皮肤……她像谁,是西施呀!)

诸葛:范蠡兄,那不是西施吗?是你一手塑造了她!

毛遂自荐的典故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汉习语 民族文化 特征 差异

习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典故等,是一种在结构上与意义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它是语言中的精华与瑰宝,含义深刻且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时,习语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以下谈谈英汉习语与民族文化特征的关系。

英汉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异而形成各具特点的习语。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俗是习语赖以生长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汉语有习语“小菜一碟”英语有习语 a piece of cake。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义,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人在 13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食品,所以他们就用piece o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小菜在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这两个习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饮食风俗习惯。在性格方面,中国人质朴凝重,谦虚宽容;英美人性格外向开朗,看重自我,从不贬低自己。汉语习语如“不为祸死,不为福先”、“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枪打出头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命中无者莫强求”…等表现了中国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为人处世哲学。而英美人则强调人要不断创新,不满足现状,标新立异,寻找新的机会。如“No money,no honey.没有钱就休想得到称心如意的女人为伴侣;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等习语就是这种形象的反映,这些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是接受不了的。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由于古代中国长年战争,许多习语如围魏救赵、临阵磨枪、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三顾茅庐等出自国家间的征战故事,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古代的英国,磨坊和铁匠铺是农村的主要手工业生产地,许多习语如 arut!of the mill job没有多大变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a spade实话实说 ,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卖”等与此紧密相联 。

汉英民族对客观事物各持己见,赋予事物不同的内涵。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习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有时也用“腾飞的巨龙”来形容我们的国家,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语 中 a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凶残狰狞的怪兽。撒旦被称为d~gon,凶暴的女人称为dragon,“亚洲四小龙”是“Four tigers”,而不是“Four如 ns”。又如在中国北方,猫头鹰出现就是一种凶兆,和吉祥全然无缘。英语中却有 aswise as an owl,表明西方人把 owl象征“狡猾、机警、聪明”。两个民族都养狗,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头军师”等口j。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然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做人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多数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top dog优胜者;a gay dog快活人;a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又如中国人用“花花公子”表示“只追求享受、过纸醉金迷生活的轻浮阔少爷”,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语的 flower却无汉语中提到的含义。再如daffodil汉语中是“黄水仙”,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语中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语中的白色象征着快乐、纯洁。例如习语“days marked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无恶意 的谎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无用之物”…。但在汉语中,白色蕴涵悲怆贫寒,衰败死亡之意。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穷二白”,都勾勒出苍凉寂凄、衰败哀愁的意境。

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人中国已一千多年,人们相信佛主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很多习语如“一尘不染、万事皆空、现身说法、借花献佛、在劫难逃”等与此有关。在英美,人们多信奉基督教,习语“God helps those wh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 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e sword ofDamocle即将临头的危险,at the eleventh hour最后时刻”等来自“圣经”。

英汉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富于表现力和生命力,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是民族文化在语言里的结晶,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芒。通过英汉习语来源的比较,我们看到了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能更好地理解和灵活运用英汉习语。

参考文献:

[1]卢梅.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

毛遂自荐的典故范文第6篇

关键词:成语典故;成语词汇;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成语教学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文化素质,所以在成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策略提高成语教学质量。本文对小学成语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期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成语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和操作方法。

一、教师带头使用成语,提高学生学习和积累成语的积极性

语言积累是逐步的,成语的积累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应该熟知每册教材里的成语,在课内课外找准机会使用这些成语,这样既让学生能够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和积累成语的积极性。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与孩子们用成语进行交际。比如说,老师询问学生迟到的原因,学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老师说“你这是‘有口难言’”;结合实例,学生就可明白“有口难言”的含义。同学之间吵闹,老师询问原因,发现都是一些小事情,便可以劝解学生:“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要‘斤斤计较’。再如有些孩子因为成绩不太好而自卑,教师可以在私下或者班会上给他们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管无论什么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要坚持不懈,“取长补短”,肯定能进步。这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一些实例,慢慢地学生就能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同时受到老师经常使用成语的影响,他们也渐渐地喜欢运用成语了。

二、创设语境,辅助理解

成语中汉语是一大特色,使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它主要来源于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寓方故事,如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等;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如四面楚歌、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等;诗文语句,如学而不厌、舍生取义、老骥伏枥、举一反三等;另外它还来自于俚语口语等。

对成语的教学,我一直认为:成语的意思不应该像教参上所讲的大体懂得,应该做到扎扎实实、做到熟悉、理解、感情、运用这个规律。因为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是巧记,在感悟的基础上才是巧用。假如你让学生学成语时浅知一点皮毛,连意思都是懵懵懂懂,那谈何理解和感悟,那谈何真正掌握?又怎么能随心所欲地学以致用呢?

成语是汉语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间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的惯用语,并认为“穿小鞋”,“碰一鼻子灰”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认为他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三长两短”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而“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

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典故等背景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汉语成语家族中不少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要理解成语意思,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来源或典故。尤其是针对单看字义难以理解其含义的成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记忆成语起到很大作用。

三、针对各不同学段儿童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成语的领悟,激发学习和运用成语的兴趣

小学的教育对象是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儿童,年龄跨度相当大,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看,都有很大的差异性。从心理方面看,各学段儿童的思维经历了一个“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一、二年级的儿童理解力差、理解内容少,主要靠具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概念,而高年级儿童对抽象的事物理解力逐渐加强,能运用一些简单抽象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和判断。中年段的儿童的思维水平则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那么具体到儿童学习成语这个问题上来看,各学段有什么不同呢根据研究,低年级儿童对成语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义阶段;中年级儿童处在成语理解的过渡期,他们比低年级要好,但又低于高年级,可能他们储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概念知识、语言经历,但又还有限,还不足以让他们也象高年级儿童一样有更好的表现;高年级儿童对成语的理解趋向成熟,他们能调动自己的概念知识、生活经验,并根据成语组成词汇的意义(字面意义)与整词意义(比喻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测成语的真正含义。

因此,在我们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成语教学时,采用的方法要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

成语的教学不可能是一个一成不变、一蹴而就的教学,要想搞好成语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开动脑筋,通过各种方法去拓展、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渐地理解和掌握成语,获得学习成语的正确方法和手段,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成语的能力。以上提出的几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只是尝试为各位小学教师提供一个平台,希望能引导教师更好地转变自己教学成语的模式及方法,通过教师的智慧来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运用成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化宝库的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更好地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而推进语文教材的实施。

参考文献:

毛遂自荐的典故范文第7篇

1、 诵读教学法

诵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学习手段,是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涤荡、选择后,仍保留至今的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汉语的语言体系中最小的声音单位是字音,字音之间变化而有序的组合形成了和谐的音调。汉语成语的语言形式以四字格为主,平仄相对,错落有致,读之抑扬顿挫,声调婉转,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悦耳动听,或吟或诵,美感无穷。古代的蒙学教材《百家姓》、《千字文》、《鉴略》等均为四言韵语,读之朗朗,和成语的诵读效果相似。季羡林曾云:"既然是精炼,就不会太长。不太长,也就容易记住。有不少炼语,又合辙押韵,就更容易记住。"这里所说的"炼语"就是成语。很多成语中运用了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拟声词也构造和谐的声调。双声是声母相同,如"辗转反侧"、"运筹帷幄"、;叠韵是韵母相同,如"缠绵悱恻"、"虚无缥缈"、;叠音是声韵皆同,如"杨柳依依"、"忧心忡忡"、;拟声是模拟声音,如"喋喋不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基础年级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一定量的成语,据调查十三岁以前是个体记忆的黄金时段,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诵读成语是个体积累成语很好的方法。虽然让小学生理解成语中所蕴含的哲理内涵和人生道理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对于成语学习的方法一直存在两种声音,分别是"学得论"和"习得论",占上风的一直是后者,即主张在阅读中通过模仿和尝试学习成语,亦先积累再反刍。随着读经热在小学校园的日渐升温,相信诵读成语也将成为校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2、 游戏教学法

游戏阅读教学形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教师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合理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情境,系统地组织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习与游戏和谐相融,从而促进人的发展的教学活动形式。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自我表现的欲望,把自己的战绩、智慧展示于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满足,这是人类事业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因而游戏教学形式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能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能创设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以"竞争、合作"为特征的游戏形式无疑是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规律的。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适当安排一定的游戏活动课,因为现在的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应该是活动课设计者,是学习目标的引导者,是学习群体的协作者。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复习课、趣味语文课、兴趣活动课、班队活动课等时间组织成语接龙、畅游王国(就是"植物"、"动物"等某一类的成语)、成语抢答(可以是做动作猜成语、看图画说成语等形式)等游戏帮助学生归纳成语,积累成语。当然在游戏中有些问题是需要注意的:一是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学生差异性,游戏的难易程度要合理,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并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和时间,体现教学的全员性。二是游戏活动的过程要有组织性。游戏前,教师讲清楚规则和奖惩办法,在游戏中随时注意组织课堂纪律,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把握课堂节律,让课堂教学有序进行,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三是及时总结和归纳成语,毕竟游戏的目的是为了积累更多的成语。

3、 表演教学法

毛遂自荐的典故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练广度;练准度;练高度;练密度;练适度。

在延安时说过,“一个干部要‘能读会写’,这是从事其他各项工作、学习活动的基础,”而且强调指出,“没有这个基础,学习学不好,工作做不好,发展就很有限了。”放眼世界,我们就会发现这么一个规律性现象,即科学技术越发达越先进的国家,就越重视写作。他们认为,工业的语言是“蓝图”,科学的语言就是“文章”。无论什么科学都要讲道理,而讲道理就要写文章,这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我也做了不少尝试,我除了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技能训练外,更注重对学生进行“五度”训练。“五度”即:广度、准度、高度、密度、适度。

一、练广度

(一)重视“读”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观察生活,积累细节,感悟真情。

诵读经典,积累语言,学习技巧。在教读经典篇目时,采用学生自选、教师推荐的方式,选出精彩的片段、句子甚至词语不拘形式地积累下来,多读成诵。

博览群书,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广泛涉猎,才会眼界开阔,见多识广。

(二)重视“写”的积累,才能妙笔生花。做好准备,建立笔记。要让学生认识到“积累”的必要和重要,然后给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付诸行动,建立专门的笔记本。精选内容,做好笔记。指导学生精选积累的内容并分门别类,可以是好的篇章、题目、片段、句子甚至词语,可以是各类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句、精彩描写,亦或者对联、广告词、宣传标语、新闻纪实、有内涵的幽默笑话,还可以是跨学科的新知识等等,所选内容形式上可以“杂”,但内涵上一定要“精”。反复诵读,评点笔记。教会学生对所积累的内容作评点,评的多了,学生就会领悟他所积累的内容“美”在哪里,自然也会写出“美”的文章来。学以致用,超越笔记。对于积累的内容,学生要慢慢地学会对这些内容进行比较,学会取舍,学会借鉴,学会创新。

(三)重视“实践”的积累,才能开阔视野。创造条件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接触社会。我结合社团活动,组织学生采访专业户,编写通讯;搞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扶贫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人类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使习作富有时代色彩。

二、练准度

文章要写出深度,审清题意是关键。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三字原则“一读二找三串”,对指导学生审好题意有很大的帮助。读――多读几遍相关提示和写作要求,初步明确命题的类型、写作的范围、文体等内容,这是审好题的前提。找――找准各种材料或提示语中关键词。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一般会给出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寓言、时事等,要善于从一些议论或抒情类的句子里找关键词;提示语的作文,往往给出一段优美而富有内涵的句子,在变化中传达着不变的命题意图。我指导学生在不变的句式中找到变化的成份,找出它们的共性,也就明确了命题者的写作意图。串――把找到的关键词串起来,然后多角度分析、比较,从多个思路中选取最适合自己、最有话可说的角度作为写作主旨,这样,就会下笔便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了。

三、练高度

小处着手,避免大而空。我指导学生确立主题时,要善于从小处着手,从细节写起,抓住一个“小点”,以小见大,表现一个“大面”。张扬个性,切忌人云亦云。立足命题要求,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敢于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敢于创新,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佳作。反弹琵琶,才会“弹”出新曲。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挖掘深层含义。精心选材,才能充实内涵。我在指导学生选择材料时,引导学生“勿烂求精”,这样才能更好表现文章的主题。变化角色,方可见山见水。训练学生认识问题的高度我常采用角色变换法。如果我是一只蚂蚁,前边的一块石头就变成了高山;但如果我是一只老虎,这块石头何足挂齿,上山下坡如走平川。

四、练密度

拟写提纲,胸有全文。日常写作练习中我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拟写提纲的习惯。要让学生明白,在写作的王国里他就是唯一的工程师,必须做到凡动笔先列纲,先勾勒出文章的总体框架,再慢慢填充血肉,这就不致于写作过程中东拼西凑、胡扯滥侃而不着边际了。精当取舍,严谨结构。文章的框架结构就如人的骨架一样,一定要够结实,才能经得起敲打。首先要精当取舍和详略。其次要注重过渡和照应。再者要于细微处下功夫。细节刻画,丰盈血肉。写作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有“细节意识”,模仿名家,雕琢细节,使自己笔下的形象有血有肉,丰盈饱满。此外,要培养学生“斟词酌句”、“厚积薄发”的意识,能够活用修辞、旁征博引,从而彰显文采,充实内涵。

五、练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