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时,妈妈见我对作文没兴趣,不知道如何写,便给我订了一些《小学生阅读》、《创新作文》、《简妙作文》等作文杂志。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创新作文》,这本书共分为十二大类,分别是“创新作文。com”、“吹牛大王”、“作文起跑线”、“小作家专栏”、“瞬间收藏夹”、“名师作文课堂”等等。这本杂志教会了我如何找灵感,如何抓住细节描绘得生动有趣。给了我们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舞台上挑战自己,每月,还有作文比赛。妈妈还要求我模仿上面的习作,在模仿中,我的作文不断得到进步,从不会写、无话写变得有内容可写了。一年级时,我的《逛花市》入选海蓝蓝杯作文大赛金奖;《校运会》荣获学校动动会征文大赛二等奖,这些奖项的获得,让我从此使我爱上作文。就这样,《创新作文》带我踏上了喜欢作文之路,为我打开了一扇作文的窗。
课余,我又广泛阅读《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读者》、《意林》。从这些杂志中,我们既可以欣赏名师、名家笔下优美的文章,文章中优美的语句,生动的词语,令人心怡的情感,都在文章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让我明白了写作一定要发自内心的情感,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让人欣赏。上面还有许多学生写的文章,在看他们的文章的同时,我时常把自己的作文与他们比较,并不断问自己,他们的文章能写得那么有创意、有思想,而我的却总是那么没有新意和肤浅呢?在比较中不断找出自己的差距,在比较中,我不断地学习着、改正着、模仿着,不断地超越以前的我,作文的水平也不断地提高。书刊阅读为我的写作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它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自已的差距,也让我觉得作文是一件那么有趣的事。
现在我是初中生了,我又开始喜欢上阅读名着了。小时候,我通过电视喜欢上了《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想象力多么的丰富啊,把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人物、故事也想象得那么栩栩如生,生动精彩,《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娶媳妇》等等有趣的故事成为我童年时代一个美好的回忆。现在我不再停留在看电视上,而是转向了阅读,《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童年》、《汤姆索亚历险记》各种中外名着,带我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名着中,起伏的情节,曲折的故事,复杂的人物,优美的文笔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心动神怡,让我佩服不止,我还从名着中摘抄了大量优美的词语、段落,作文时经常地引用进去,让我的作文不再枯燥干巴。名着带我进入了一另一个绚丽的世界,给我打开了一扇多姿多彩人生之窗,让我的作文不再那么浮浅、简单。
现在我除了阅读这些作文、杂志、名着,我开始爱上了看报纸、看新闻,从报纸中我知道了国内、国外的许多大事,了解了许多新奇有趣的事情,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知道了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有很多善、恶、美、丑的事情,社会是复杂而多样的,在看报中我不断增加见识,增长知识,进一步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为我的作文找到灵感,使我的作文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记得我在写《亚运在我心中》这篇征文时,报纸成了我的好助手,报纸上的亚运新闻住息成了我的素材,这篇文章后来被清城区教育局评为小学生“亚运在我身边”征文大赛一等奖。报刊阅读为我的写作打开了一扇丰富多彩的社会之窗。让我的作文内容更加深刻、丰富与充实。
走进她的世界,我感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之美,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之美,感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精神之美,感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之美。
走进她的世界,我会多一份快乐,少一份忧愁。因为他向我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欢乐世界。有时候我会为马小跳的天真感到可笑,会为马小跳的淘气感到快乐。
有了她,我不再寂寞。
我带着喜悦,我带着欢乐,我带着静谧,我带着自信走进她的世界。
是她,教会我“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她,教会我“坚持就是胜利”是她,教会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她,教会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她,教会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她,教会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了她,我会多一分知识,少一分愚昧,我会多一份成熟,少一分幼稚。
有了她,我的生活丰富多彩。我的世界绚丽自由。
在修订版大纲中,对低年级的作文明确提出:“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应该注意到,大纲中回避了“作文”二字,而把它在低年级称之为“写话”,意在明确小学生的写作就是练笔,就是要倾吐所闻、所思和所想,而兴趣则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催化剂”!
对作文感到头痛的同学,往往在写作中无话可说,语言干瘪,内容空洞。其实,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源于他们对写作缺乏参与的兴趣和动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何而来呢?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养小猫、下象棋、学武术、踢足球……”哪一件不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训练过程中我尝试着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我注意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感兴趣,乐于写的作文。
1、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
我在作文训练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中选题(如:下象棋,养小猫,学武术,踢足球……)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
2、创设情趣盎然的写作环境;
训练时,我们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激烈的小竞赛、活生生的小动物……,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以上做法都是围绕着孩子们的兴趣点展开的。由于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事物,因此在老师地指导下,他们会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在老师地引导下,孩子们把兴趣的焦点逐步由“乐于做”转向“乐于写”,进而激发强烈的写作动机。
二、利用“知识”的迁移,从会想、会读,到会写。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指导作文训练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
(1)想像与写作相结合,以想促写。
如学习《鲸》一课时,学生通过幻灯片的具体演示,观察理解了鲸的外形、生活习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地处在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积极的思维王国里。这样,在作文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把周围观察到的小花猫、小白兔、小金鱼、小蜜蜂等,通过丰富的想像生动活泼、准确得当地表达出来。
通过学习和观察,学生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地使想像在作文过程中开拓思路、强化情感,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读写结合,以读助写。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中的“读写例话”、“基本训练”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手头上有几本作文选之类的杂志,是去年所教班级的学生发表的习作,或报刊寄来的样刊;还有几本《读者》、《青年文摘》、《百科知识》等杂志,一共20余本,笔者把这些书放在讲台上,让这次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任选一本,成绩最好的具有优先选择权。
第一名是个很勤奋的女生,是不需要教师督促就能够百分之百完成作业的那种,她眼睛有点近视,但是没有戴眼镜,走上来看了看讲台上的书籍,第一句话是:“有作文书吗?”笔者有点吃惊:“看看其他杂志不好吗?”她说:“我的作文不好。”言外之意就是她看了作文书就能提高作文成绩,进而提高语文成绩……
后来的几位学生也对作文书情有独钟,那些拿到“闲书”的学生似乎有点失落。看到此种情景,笔者真是感慨万千。
笔者原本以为学生会对《读者》之类的书籍比较喜爱,因为在平时,学生是舍不得花钱买资料的,并且他们平时“偷看”点“闲书”也会被班主任批评,或没收书籍或责其写出“深刻”检讨。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真的想为学生提供点阅读的资料,以便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知识,提升其文学素养。然而却是不止一位学生充满期待的问:“有作文书吗?”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
笔者所在学校有一文学社,每月出版一期刊物,有些文学社成员的作文水平很高,在省级以上刊物经常有文章发表。但这是几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几乎没有学生愿意加入文学社了,平常作文课都是应付,更别提下课后自由自主写作了。有次笔者在课堂上说:“请大家认真对待这次作文,写得好的可以在我们文学社报纸上发表。”下面就有学生说:“发表又有什么用?”是的,有什么用呢?高考又不会加分,只要与高考无关,一切都可能被学生视为“无用”。
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呢?在这里,笔者结合近年来在作文教学方面的探索,谈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多阅读,多欣赏,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文学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阅读就是开掘这个宝藏。每一次阅读,就是人的心灵与伟大智慧的一次对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阅读中能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通过广泛的阅读,既学会了欣赏,又培养了阅读情感,开发学生的阅读智慧,学生具备了这些,就具备了学习智慧、生活智慧、人生智慧,当然也就具备了写作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做到“腹有诗书”,有了“源头活水”,也就不再惧怕写作了,写起文章来也就能做到“得心应手”了。
二、用心感受生活,积极体验生活,拓宽写作源泉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
作为一名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要想写出鲜活的文章,更应该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和素材。但是,实际情况是,现在的学生已经脱离了生活,被关进了“象牙塔”,抬头只能看见四角的天空,没有机会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应该还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摆脱“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模式,让学生走进鲜活的世界,体验世界的丰富多彩,养成细腻观察和敏感体验生活的能力。
三、给学生一个恰当的写作定位,让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个提高
作文教学的前提与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对内在的生活和个性智慧的还原和展示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种表达内心世界的能力和技巧,完成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不是“为文造情”,也不是无病。
[摘要]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作文教学,培养学生驾驭素材的能力。只有留心身边的事和物,多方位地观察生活,通过活动激趣,阅读扩充,以写助积等方式。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观察生活、认识事物,学生一定能学会在积累中创造,在创造中积累,从而拥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增强语文素养,提高写作水平,飞瀑就能创造深潭!
[关键词]活动激趣 阅读扩充 以写助积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关键,它充分体现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作文教学,培养学生驾驭素材的能力。材料来源于生活,只有留心身边的事和物,多方位地观察生活,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这样通过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个性化的活性资料库,写作时才能使文章丰富多彩。
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现当代数学家华罗庚也很重视积累,他曾经说过“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所以,要想使学生作文水平有真正的提高,教师在作文训练中必须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的日积月累。
一、活动激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极为深刻地指出,“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和家庭里,有丰富的学习和情感生活素材;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博大精深的网络世界等,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但是初三学生因为学业紧张,往往忽略了丰富的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中考书”,在狭窄的文化知识学习圈里固步自封,由此也导致他们作文素材库的枯竭。
学生要丰富写作材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此时,语文教师就应该借助语文课堂,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注意,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膊,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比如,在语文早读时,可以专门留出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前一日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隔一段时间(如一星期),全班交流自己搜集的作文素材,互通有无;上一堂露天课或网络媒体课;布置暑假实践活动;举办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语文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兴趣,同时还能创造新的作文素材。
二、阅读扩充
高尔基曾经把书籍比作面包,我们中国人也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写作的内功就是靠阅读来提高的。“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苏轼《东坡文集事略》),事实上,学生要扩充作文素材,是必须要进行广泛阅读的。首先,教师应该抓好课内阅读。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本身就是经典的作文素材,可以说,教材中的人和事就是作文素材的一大宝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中学方名家的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扣紧教材进行专项的素材积累,比如,专注一个名人、研究一部名著、追踪一个热点,等等。其次,是抓好课外阅读。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除了纸质的文章,还可以进行网上阅览;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多了,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坎耶里就曾总结说:“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采的描绘,形象的比喻、凄婉哀怨的故事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是取之精华的作文基本功。蒲松龄曾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聊斋志异?阿宝》),“书山”“学海”里拥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学之以恒,则取之不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充分积累,将外物转化为内物,学生写作时自然可以信笔拈来,文思如涌。
三、以写助积
歌德说:“经验是永久的老师。只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才气,才气必须经过磨练。”积累素材是为了运用素材进行写作,运用素材进行写作,则能促进学生不断地更好地积累素材。初中学生积累素材的功利性很强,就是为了写好作文。
素材运用得好,作文评价高,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就会更加积极地去积累素材;反之,积累素材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可是,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运用于写作实践的时候,却常常出现语焉不详甚至张冠李戴的情况,令人啼笑皆非。究其因,不外乎他们在作文时缺乏选取和突出素材中有效信息的能力与机智,对素材的处理能力不强。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只顾积累,轻视运用,不能厚积薄发把运用和积累有机结合起来。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观察不等于观看,除了要求准确之外,还要强调新鲜、独特,反映个人的审美情趣、理想抱负,更要有感觉、想象、思维等的参与。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做到“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但是要养成“留心周围事物,勤于观察思考乐于动笔的习惯”,操作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学生下笔写作时,常常感觉为难,比如:写日记无话可说或是乏味无意义;命题作文粗糙概括而不细致;选材有从众心理和懒惰思想,往往抓住老师举的事例或是换汤不换药,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题材,宽泛、空洞、缺乏表现力,不善于标新立异写出与众不同的或是符合自己情况的作文……出现这种现象有各方面原因,但主要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缺少“发现”,观察事物的目的性不明确,观察内容不系统、不精确、不深刻。只有多留心,细观察,才会有写作的第一手材料,写文章才有话可写。
观察是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观察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正如赫伯特・斯宾塞所说:“如果一个人要在写作上有所发展,就应该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周围的人、事、物。”如校园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创设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情趣性的情境,结合作文训练要求和学校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尽量利用校园里的一切活动,引导学生描绘生活,赞美生活,组织学生集体观察与学生自由观察相结合,赞美校园的美景,表达小主人的自豪感。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阅读以外,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言之有物”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从生活中捕捉素材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二、用好素材,多写多练
用好素材,积极投入写作中去。首先,作文题目要在“趣”字上下功夫,把题目命到学生的心坎上,学生才会童心闪烁,文采飞扬,焕发生命的活力。教材的作文题目比较普通,我们可以更换题目,练习写人写事,有趣的话题自然引起学生探寻的欲望。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他们脑里装着道不尽说不完的奇思妙想。给孩子们一个话题,他们的思路就会向外扩展,以活跃灵动的想象,海阔天空的思想,创造出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空间。如我们可以以一些同学们熟悉的动画片作为题目,让他们发挥想象。
三、持久观察,积累作文素材
教师要把校园生活点滴体会运用到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之中,就必须让学生养成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的好习惯,但仅此还不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不及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就只能剩下一些模模糊糊的印象,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通过观察笔记,记下一段有趣的对话,或是瞬间的感想,能促使孩子时时处处注意观察,养成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积累生活素材,而记观察笔记本身也是一种写作练笔。这样,学生才能够提高写作水平。
四、诱发写作动机
但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注重字句的修改推敲、段落层次的调整完善、篇章结构的指点修正等等,很少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实际上,学生作文思维上的缺陷和障碍正是他们感到作文难写的症结所在。本文结合笔者的作文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敞开思维的大门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学阶段作文的目标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观察不仅可以丰富表象,积累写作素材,而且观察常常会触动他们的种种联想,会诱发他们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欲望,发展认识能力。同时,观察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平时所学所积累的语言材料,在观察的一瞬间被激活了,并且被运用到说明眼前的事物中来了。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综合性学习2的写作要求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这次写作,我进行了如下指导:(一)要求学生观察、搜集;(二)要求学生观察、搜集要有重点;(三)要求学生把观察、搜集到的,想到的写成一段话,句子要通顺,要连贯。这样的指导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搜集的方法,使学生的“看”和“思”紧密结合起来,在看的同时积极思维。也只有通过思维,学生才能了解事物的一般特征,发现事物间的联系,获得新知。
让学生坚持写随记,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观察力,加强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首先,随记的内容十分广泛。在学校里、家庭中和社会上接触到的事情,见到的各种人物,学到的各类知识都可以记。在引导学生写随记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给学生指出一条正确的思维线索,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上路”,使学生既掌握事物的发展和结局,又真正地通过思维去探索事物的本质。这样的写作,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过来又能促进认识更加深刻。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插上思维的翅膀
想象是在人头脑中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所见到的景物、人物、事物,通过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所想象的意境中去。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成分,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一定要多方面地训练,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其想象力,给学生思维空间,多方位思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悬念可以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促进想象能力的发展。我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经常故意把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讲个开头,后面精彩的情节戛然而止,让学生去想象、分析、推理这个故事应如何发展下去,结局如何,这种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续(改)编故事,具化想象。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少年儿童第一大需要,故事中生动的情节,不仅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景,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续编故事,是让学生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再续编结尾。这样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教学思想和方法成为学生创作和情感流露的推动力的源泉,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打开通往广阔世界的窗口。作文教学怎样成为学生打开通往广阔世界的窗口呢?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联想之于写作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联想是拓展思路,把相关的材料从记忆中调出来的关键;其次,联想与立意有密切关系。立意与材料本来就是不可分的,立意就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与材料的客观意义二者的统一。有些文章立意的过程,正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意义赋予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又是借助于联想这种思维形式完成的。
19世纪德国的狄尔泰认为,体验能获得人生的真谛与情感交流,是事物与人类情感交融的一种方式。“万般辞藻美,唯有体验真”,没有体验就没有写作的冲动。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表现生活,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意,从而让学生写出个性化体验式的作文。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体验,为作文服务
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倘若自弃阵地另寻他途,将会是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大损失。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体验,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惊喜。
1.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引导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学生个体阅读体验,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人物情感共鸣,才能获得丰富的个l生体验。
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蒙眼睛画脸”小游戏。先让两位学生蒙住眼睛,各自在黑板上画一个人脸图案。这两位学生在画图时,其他学生忍俊不禁,哈哈大笑,画的效果可想而知。然后,我实地采访两位画图的学生,让他们谈谈感想。学生都表示眼睛看不见,太不方便了,甚至会引发笑话。这一情境的体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海伦的距离,初步酝酿了体验的情感。
在交流、感悟海伦学习说话这一部分内容时,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会说话的,然后交流海伦又是如何学习说话的,接着请两位学生模拟海伦学习说话的方法,直观体验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难度。
一节课中,这两个情境的体验,让学生更快速地走进了海伦那无声无色的世界,与海伦的情感世界交融。厚积而薄发,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习作小练笔
――“海伦,我想对你说”时,学生那精彩纷呈、个性凸显的作文,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赞赏。
2.习作教学中――参与活动,激发体验
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写作文时往往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活动是激发学生体验较为可行与可靠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容易激发兴趣,容易把活动的所得进行迁移体验,从而化体验为文字。
如苏教版第十册习作2是关于《拔河》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眉批和总批修改作文。虽然只是修改习作,但由于学生缺少拔河活动的体验,这次习作任务对学生来说,难度颇大。只有一个人一个人的观察,只有把每一个人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看得分明,只有参与拔河活动,充分体验,《拔河》作文才有可能修改得细致逼真。
因此,在这篇习作教学中,我特地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大组,举行了拔河比赛活动。学生兴趣高涨,无论是参赛的选手,还是加油助威的啦啦队员,都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验,习作任务完成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习作教学中,引领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体验,化体验为文字。此类的尝试,在越来越多的习作课堂教学中出现,如“实验类的作文”“游戏类的作文”等等。先活动体验再下笔作文,之所以能得到老师、学生们的青睐,是因为学生们在作文时有话可说了,能写出自己感受最真切的东西了。
二、课外活动中积累体验,为作文服务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外活动的机会和时间是充裕的。体验式作文教学,要善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累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融人多姿多彩的生活。学校、家庭、老师、同学、大自然,这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里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生活之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涌进心灵,变成活水。在独特的个性体验和感受中,文章自然也就得有滋有味了。
如结合上级布置的课外书阅读任务,开展讲故事比赛;如春天来了,带孩子们春游野炊,感受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体验春的烂漫;如“三八妇女节”开展“我为妈妈做件事”活动;如学校举行的运动单项系列比赛,全体学生积极训练,参加班级初选竞赛;如组织学生体验当家的滋味,以“当家的滋味……”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