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贴春联时间

贴春联时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贴春联时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贴春联时间范文第1篇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且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他们对春节的一些习俗(春节给长辈拜年、长辈赏压岁钱、吃馅中夹钱的饺子、看春晚、吃年夜饭等)有一定的了解,并有所感受。同时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本节课主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蕴涵的深刻意义。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春节期间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他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能力目标:知道一些良好的民风、民俗,提高区分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免疫力;(3)情感目标:体验感受春节的快乐,激发参与民俗活动的热情和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俗文化的情感。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春节的歌曲、春联课件,学生每人搜集2副自己喜欢的春联和有关春节的故事、传说等资料;(2)调查家乡春节期间有哪些民俗活动,人们怎样过春节;(3)笔墨、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音乐《喜洋洋》。教师:听到这欢快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节日呢?(过年)

2.教师: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再过两个月,又要过年了,你们家以前是怎样过年的?

A.过年吃的饺子与平日有什么不同?(馅中夹钱)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吗?(图吉利,意思是招财进宝)

B.福字为什么倒贴?

(表示福到了)

C.为什么贴春联?(表达祝福和心愿)

3.教师:过年有很多习俗,其中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最重要的一件事,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贴春联。(板书课题――贴春联)

二、认识春联,初步体验

1.你知道春联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

(板书:横批、上联、下联)如何分辨上联、下联?(小窍门: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三声或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一声或二声。)表扬语:你知道的可真多,知识丰富,面很广。

2.如何贴春联呢?(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横批贴在中间。)

3.为什么春联贴在门的两边呢?

(学生猜想)引入春联的神话传说。(播放课件内容如下: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阴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危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萘、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演变到今天,就变成了春联。)

①老师手里有一副春联,谁能帮老师把它贴起来。(指名到前面贴春联)

②齐读春联,进一步了解春联的贴法。

三、交流春联,深入体验

1.课前我曾让同学们收集春联,大家搜集了吗?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的春联大声朗读出来,并交流一下,评选出一副最美的,读给全班同学听。(小组交流活动)

2.谁想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春联?(指3-4名学生交流)

3.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春联,大家想看吗?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春联内容如下: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财旺福旺;多劳多得人人乐丰产丰收岁岁甜勤劳致富;才高八斗学子折桂学富五车天骄摘冠金榜题名;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吉星高照。)

4.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发现春联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特点呢?(引导学生谈:上联下联字数相同、词义相当,横批一般为四个字。)

小结:

1.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春联,可见课前搜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2.实际啊,春联是人们对平安、幸福日子的祝福和展望,是感情的抒发,这份感情和祝福可以是对家庭的、师长的、同学朋友的,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编一副春联抒发一下感情。有没有信心?

四、创作春联,感悟导行

1.下面我们就在组长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一副春联,把创作好的春联写在红纸上,派两名同学贴到黑板上。(教师巡视指导看有无全编成下联或上联的,同时掌控好时间)

2.你们对自己的成果满意吗?我们一起读读吧!

赏析时可表扬学生:A.你们的作品真精彩;B.老师很佩服你们;C.这是你们组集体的智慧,为你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祝贺吧!

五、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贴春联时间范文第2篇

本次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对“春节习俗”的研究性学习,加深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践中养成善于观察,敢于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从中学会调查、参观访问、查找资料、运用网格资源等学习方法。通过学生对春节习俗的分析、研究,培养他们善于分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积极动手实践,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项目

(一)引出课题“春节习俗”,提出研究内容“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传统习俗”“春节年俗”“春节食俗”

(二)提出可以研究的具体相关问题:

1、关于“春节习俗”你了解多少?

2、对于“春节习俗”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春节的来历、红包压岁钱、拜年、贴春联门神、年夜饭团圆饭、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美术等等)

(三)学生分组确定研究问题

1、根据问题的类别,学生自由选择,成立研究小组(互相协调)。

2、分组讨论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上网查资料、调查、访问等)。

3、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

4、确定研究专题:

(1)回溯历史渊源——春节的来历与传说

熬年守岁、贴春联门神

(2)走进传统文化——春节传统习俗

红包(压岁钱)、拜年、贴春联门神、新年放爆竹、接财神、年画、

年夜饭团圆饭

(2)感悟节日文化——春节食俗

包饺子、蒸年糕、年夜饭各地习俗

(3)通俗与高雅的文学艺术——感悟春节习俗

春联、春节灯谜、窗花

(4)民间美术——欣赏春节习俗

年画

(5)春节忌语

(四)分组落实研究计划

1、根据研究内容,明确学生研究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方法,教师及时指导。

3、确定具体研究内容及方式方法。

春节由来与传说

·四人小组1 春节的由来 “什么叫春节”

·八人小组2 春节的传说熬年守岁、贴春联(门神)等

春节习俗

·四人小组3 春节传统习俗红包(压岁钱)、拜年

·四人小组4 春节传统习俗新年放爆竹、接财神

·四人小组5 春节习俗春节灯谜、窗花图案含义

·四人小组7 创意灯谜制作,整理。将灯谜系统的整理在A4纸上,并能发挥想象力,制作3-5副灯谜进行展示。

·八人小组8 春节忌语搜集,整理成册

春节食俗

·十二人小组9 春节食俗包饺子、蒸年糕的来历及象征意义,年夜饭各地习俗,学习包水饺和蒸年糕。

民间美术

·四人小组10 春节文化年画

·八人小组6 窗花创作并写明窗花代表的含义,每人3—5张优秀作品(A4纸)

以上研究小组,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查阅相关书籍以及观看影像资料进行研究,研究方式可以通过:将研究内容以文图结合的方式整理在A4纸上;搜集绘画相关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料;将研究所得绘制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

阶段二:利用假期时间,各小组展开研究计划

(一)每个小组分头行动,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最终获得所研究问题的结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二)各小组整理归纳研究成果。

阶段三:信息交流会,展示动手实践、创作的成果。

1、交流研究成果。

各小组可由1-2名学生向其他学生介绍本组获得的成果及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同时出示相关资料,并介绍资料的来源。其他同学可提出相关问题询问。

2、归纳总结各组的研究成果,并展示。

(1)研究“春节由来与传说”小组搜集了春节的来历,春节相关的典故等,并以资料的形式进行展示。

(2)研究“春节食俗”小组,主要研究“年夜饭”、“水饺”的来历、程序及象征意义;传统菜肴的象征意义及取菜名的学问等,并模拟操作实践。

(3)研究“春节习俗”小组,主要研究的是传统春联的作法、写法、张贴的讲究及春节灯谜的由来及窗花图案含义,春节送红包压岁钱的由来以及拜年的习俗。开展春节习俗介绍会,将研究所得向同学们进行详细介绍,并展示相关书面文字图片资料。

(4)研究“民间美术”小组主要研究的是窗花的常用图案、象征意义及张贴的讲究,年画的象征意义及张贴的讲究等。小组成员现场进行剪窗花表演。

(5)研究“春节忌语”小组主要是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收集资料,整理成册,并予以展示。

4、总结延伸:

贴春联时间范文第3篇

春节的意义,在于团圆与和谐。外出远门的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因此春运每年都是热点话题,春节是中华民族团圆的节日,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春节寒假初中作文600字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春节寒假初中作文600字一新年的钟声缓缓敲响,绚丽的烟花绽放在大街小巷,空气里弥漫着丝丝年味,萦绕在鼻尖。

过年的味道是怎样的呢?

许是一家团圆笑着吃年夜饭的幸福吧!每次过年,父母总会拎着大包小包,带着我,去外婆家吃年夜饭。我们总是中午就到了,看着外公外婆忙里忙外,嗅着不时飘出来的香味。待一切妥当,我这个小馋猫就迫不及待了。不过,在吃饭前还有一个隆重的仪式——-祭祀。对于这种只在书上见过的礼仪我总是好奇的。桌上青烟袅袅,我随大人们一起叩拜。小时候,只是跟着学样子,慢慢长大了,才明白那也是一种思念,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及祝福。终于等到开饭的时间了,我狼吞虎咽地吃着,大人们则在一旁寒暄着。年夜饭的菜是我的最爱了。总是有平时吃不到的美味,鲜香的味道在舌尖舞动着,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许是和伙伴一起放烟火的欢乐吧!鲜美的年夜饭结束后,就是娱乐时间。大人们可嗑瓜子聊着家常,孩子们则忙着放烟花去了。各色各样的烟花在孩子们的手里绽放大大的笑脸。我小时候最喜欢一种“狗尾巴”的烟火。我拆开一大把“狗尾巴”,一根根的点。左右手各拿几根,徒手在空中画圈圈。白色的浓烟在空气里一圈圈的晃着,偶尔我也会被呛着。玩好这个,就奔出院子和其他人一起放烟火。一群人穿着新衣服,捂着耳朵,看着烟花一朵朵在空中放开,亮丽的颜色照亮了整个大地,新年的祝福传及家家户户。

许是守岁时昏昏欲睡的感觉吧!玩累了,各自回家,还不能立刻就睡。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电视机前边看春晚边守岁。我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感慨万千。就在所有人都兴奋的等待这时,我却无比思念我软软的床。不知不觉中,我已进入梦乡。新年的钟声敲响了,鞭炮、烟花一齐响起。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喜悦。儿时的我只是觉得终于解脱,可以好好睡一觉了。慢慢长大,才明白,守岁时一种传统,带着美好的寓意。于是我抵住困意,等待新年的钟声。

还有什么?拿到压岁钱时的兴高采烈,疯玩好几天的开心……这种味道是一种幸福、传承、思念。时间老人会把这种味道记载在欢声笑语里,沉淀在岁月里,传承在祝福里。

2021春节寒假初中作文600字二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框边贴上一副春联,迎吉避邪,辞旧迎新。所以,贴春联也是逢年过节的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儿。

往年春节时,都是大人们来贴春联的。今年的我,看着外婆早已买好的春联,心中总是痒痒的。好不容易等到外婆要贴春联的时候了。我一个箭步冲到外婆面前,对外婆说:“外婆,你的年纪大了,不适合爬上爬下。我已经长大了,让我来贴春联吧!”外婆用疑惑的眼神打量着我,问了一句:“你能行吗?”我虽然没有“实战”经验,但是这几年我早把贴春联的过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所以我是胸有成竹,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开始贴春联了。我先用双面胶在上联的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分别粘好,下联和横批也是如此;第二步,将双面胶的皮撕下来,注意这个细节:一定要轻轻的撕,不能太过用力,否则会被撕坏;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将春联贴上墙。在贴上墙之前要先找好位置,不然的话,会将春联贴歪或贴错位置。贴上去了!耶!成功啦!接下来最后一个步骤:贴“福”字,贴“福”字和春联的方法差不多;只是要将“福”字倒过来贴。你们知道吗?这其中还有个传说呢!传说皇上朱元璋下令,过年全城都要在自家门上贴上“福”字,否则满门抄斩。但是有位农民不识字,竟把“福”字给贴倒了。皇上大怒,刚要下令斩首,马皇后说农民是在祝福皇上,希望皇上“福”到家了。皇上听后大喜马上下令放人,农民才幸免一死。从此,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故意把“福”字给贴倒了。一是为了吉利,二是为了纪念马皇后。

我得意地看着我的杰作,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福星高照,大门中间的大红“福”到家了。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外婆还夸我贴得好极了!

贴春联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感受到了新联换旧符的快乐!

2021春节寒假初中作文600字三春节到了,大家一定都会买爆竹、看春晚、吃年夜饭,有许多春节趣事发生。

今年,我们家也买了几捆鞭炮,准备春节把这些鞭炮点燃。但这些鞭炮,还惹来了一些趣事呢。爸爸上班走后,家里还剩下一捆鞭炮,怎么办呢?奶奶年龄大了,手脚不灵便,我平常也只让爸爸放鞭炮,从来没有亲身体验过。可是,家里只剩我和奶奶了,放鞭炮的任务,只能我承担了。

有的在楼梯的窗户前放鞭炮,有的在院里挂在树上放,还有的用棍子把鞭炮挑出去放。十分方便,我们家在五楼,所以在楼梯的窗户外放了。我带着那捆鞭炮走到楼梯的`窗户前,犹豫了一下,因为鞭炮那药捻子十分的短,可以说是一点就着。奶奶鼓励我:“试试吧,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对,不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我怀着紧张的心,点燃了鞭炮。但由于平常点燃小炮时,我常常看着药捻子上的火花一点一点的把炮引着。这次惨了,点燃药捻子后,我没有及时把缠鞭炮的棍子放出窗外,谁知一点就响,顿时,楼道里浓烟滚滚,鞭炮霹雳啪啦,震耳欲聋,我才猛然回过神来,可惜已经晚了。“快!快!快扔出窗外!”奶奶着急着说,并一只手捂着耳朵,一只手拽着我的手,想帮我把鞭炮放出窗外,可已经无济于事,我内心的恐惧充满了全身,我丢下鞭炮,穿过浓烟,撒腿就往楼上跑。我跑回家门口,回头一看,奶奶从烟雾里钻出来,我急忙伸出手,拉着奶奶,和奶奶身后的浓烟一起进了家里,随机紧紧地把门关上,任凭鞭炮自由自在的放声“歌唱”。响声过后,等浓烟散去,我和奶奶才下去查看。刚才那一条“长龙”已经粉身碎骨。

不知为什么,我感觉十分好笑,现在想起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那一幕幕的特写,时时在脑海里浮现,让我禁不住哈哈大笑。

2021春节寒假初中作文600字四回忆起老家的春节,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

街上的人行色匆匆,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提,小贩们也挂出了红红的春联和福字……“年”的脚步又响起来了。

过年前夕,许多人都十分忙。许多去外地打工的人都带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向家走去。

在我们老家东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晚上,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初一的一大早我就被鞭炮声吵醒了。鞭炮四响,礼花冲天,大家的欢声笑语增添了过年的气氛.本是冷清的街道变得热闹,传统的春节就这样年复一年,一代人传一代人的延续着,灯火通明的居民区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请来了门神和财神以求全家人幸福安康,也寄予了新年的希望。在我们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正月不剪头。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2021春节寒假初中作文600字五我们家乡的春节与北方是一样热闹的,但是我们的风俗习惯却是截然不同的!北方的春节一般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而我们家乡则一般在腊月的下旬才开始。

除夕十分热闹。在这一天我们按照老规矩是要杀家禽的。家家户户都赶着做年菜,到处都是香喷喷的香味。每一户人家的门外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这一天,小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除夕的夜晚,有人会放烟花。那个时候,天空中顿时变得火花满天,绚丽多彩。那一朵朵烟花在空中飞舞,有的好像闪烁着神秘光彩的宝石,有的像闪闪发光的星星,有的像小蜜蜂在空中飞舞,有的喷着红光升到空中,照亮了整个夜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云霄,划破了夜空的沉静,孩子们的欢呼声,大人们的议论声、鞭炮声送走了旧岁,迎来了新年。

正月初一到了!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服。小孩子们一般会到亲戚家拜年,女人们会到庙里拜佛,男人们有时会随着孩子一起出去;有时则会待在家里。这一天,街上会有很多小贩出来摆摊,有的卖玩具,有的卖小吃,有的卖日常用品…真是品种繁多啊!

正月初二,春节的又一个到了。在这一天我们一早就会去外婆家。我们会在外婆家玩耍、吃饭、拜年。大人们在一起谈天说地,我们小孩子则在一边玩。一家人聚在一起,互相拜年,问候对方,那种感觉很温暖。

贴春联时间范文第4篇

腊月可以做腊肉吗 一般都腊月做。

1.腊月一般气温比较的低,而腊肉的制作时间一般比较的长,这时候制作腊肉的话,肉不会容易滋生细菌变质,更利于腊肉的保存。

2.腊月一般都是春节时候吃,腊月开始腌制的话,到了过年期间就刚好能够吃到口感最好的腊肉。

腊月可以做香肠吗 其实是不用的,夜间温度低,起冷藏作用,保鲜;白天天气晴好少雨,利于晾干;空气干燥,利于风干。当然,这是天然制作,也有工厂机械烘干的,味道差多了。从记事起,逢年过节,或者说进入腊月,家里都会买些猪肉来灌香肠,久而久之,也分不清是南方还是北方的习俗了。 年关将近,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忙忙碌碌地准备过年需要。

腊月可以做什么

一、祭灶

腊月的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不同地区时间各有所异,相同的是都被视为过年的开端,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二、吃饺子

一到腊月北方就开始各种吃饺子了。冬至也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饺子。

三、吃糖瓜

小年爱吃灶糖,于是人们为了小年和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就形成了中国人过小年吃灶糖的民俗。

四、贴春联

有的地区是大年三十才贴春联,但是很多地方小年就开始了,算是比较早进入春节了。以前农村一般都会请村里写字比较好的人来书写春联,但也有自己家写春联的。

五、备年货

人们一般都会在腊月的时候提前备好年货。现在网购方便,很多年货都不用自己赶集市采买了。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腊月是12月吗

一样的。在远古的时候人们会在农历十二月狩猎鸟类,野兽祭祀祖先和神灵。远古时代,“腊”本是一种祭礼。所以说十二月是腊月。

贴春联时间范文第5篇

白驹过隙,时光如梭。在我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新年又到了。每次到新年我就会非常的开心,因为我就可以回到老家做很多,我意念中都做不到的事情,我喜欢跟爷爷奶奶一起玩耍,看到长辈们开心的笑容,虽然他们的皱纹一点点的加深,但是我想每年回来陪他们过一次大年,应该是他们最幸福的事情吧。

像往常一样,每到过小年,我们家就开始张贴各种各样的春联。为了要去传统我们的春联,到现在都还是用浆糊贴上去的,我还是觉得很神奇,我觉得古人的智慧真的太强大了,浆糊就可以当成张贴春联的胶水。以前都是我看着长辈们张贴,这次我打算自己来试试,我拿起装浆糊的碗,然后一手拿着刷子沾上凳子,一点一点小心的抓着门框。不得不说,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困难,因为我要长时间的举着手,要把春联贴上去,还得掂着脚,而且还要非常的小心,如果有一点贴歪了,下面就会非常的不整齐。但是看到我努力张贴的春联的成果,我还是心满意足了。其实过年并不是只是看结果不是吗,更重要的还是全家人一起劳动的轻松快乐的氛围。

虽然城市里面已经进编了,但是我们农村还是可以放鞭炮,放烟花。当午夜的钟声响起,新的一年开始了,随之而来的是天上绽放的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烟花。烟花绚丽多彩,得在天上绽放,就像是仙女撒下来的花朵,整个山区的天空被照亮,一年也在这里悄悄地说渠下一年也慢慢地走来,充满着未知与欢乐。

贴春联时间范文第6篇

除夕的风俗习惯与禁忌

除夕及其来历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前夕,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关于除夕的风俗习惯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鲍鱼等做成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内容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除夕的节日禁忌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1.关于“吃”

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2.关于祭祖

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3.关于守岁

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为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除夕的风俗习惯,你了解多少?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风俗习惯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祭祖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贴春联时间范文第7篇

“除夕”“岁除”“新年”的起源及习俗禁忌

释义和起源

“除夕”中的“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议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人们遭受这种最凶猛的野兽威胁,它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每年最后一天,人们便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每年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除夕”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记载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邪鬼。这就是“除夕”节令。最早提出“除夕”这个名称的,则是西晋的《风土记》。除夕是指农历每年末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农历历法中指每年农历全年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一年之中人们除旧布新、祈福禳灾的日子。“除夕”,在古代还有许多雅称,如:除摊、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除夕的日期会因为历法而有所不同。传统上汉字文化圈以农历作为历法,由于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三十暝(闽南语);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除夕在公历的12月31日。除夕有很多习俗,其中最重要的有祭祖、团圆饭和守岁。 在中国、日本、越南,家中的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韩国近代也受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影响而有了发压岁钱的习俗。而中国南方和越南一些地区会有年宵市场(或称花市)。

习俗

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二、四、六……右手边依次为三、五、七,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二、四、六、八,右手边为三、五、七。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二、四、六席,右边为三、五、七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除夕夜的饺子非比寻常,一是因为腊月三十夜的23时至新年正月初一的1时,正好交子时,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二是人们期望把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不如意的烦恼事,像吃饺子那样一块吃掉,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三是吃饺子还有祈求来年早生贵子,全家人丁兴旺,孩子有出息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压岁钱和踩岁

压岁钱,又称压祟钱、守岁钱等。 年夜饭之后,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因为是用红色的信封袋(红包袋装),故又称红包,中国古代也有用红线将一百个铜钱串成一串外形类似麦穗,表示长命百岁。其中一个说法是岁与“穗”同音,在一些庙宇,会有不少信众等待上头香,插上新年庙宇香炉的第一炷香,据说代表吉利与神明一年的护佑。先秦时的人祭祀鬼神,祭品中就有“币”。随着这种观念的因袭以及货币技术的发展,就产生了专门辟除邪祟为目的而制作的“厌胜钱”。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以钱币用于春节祝吉的举动,而最终演变为除夕向晚辈赐钱“压祟”,并作为一种风俗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如今,压岁钱已变为货真价实的人民币、甚至是外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派发,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或衣服兜里。压岁钱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只能给双数,不能给单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压岁钱也是水涨船高,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上万。民俗专家表示,压岁钱原本的意义是表达长辈给晚辈的祝福,它的象征意义远超其实际价值。如果单纯比压岁钱多少,并以此作为收受年礼的手段,是对民俗的背离。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守岁和压岁的风俗仍十分流行。守岁的内容有所丰富,除了保留原有传统项目外,全家人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互发短信或举家出游旅行已成为新的时尚。

祭祖和守岁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 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民俗专家:因为是整晚不睡觉,人们要打起精神强坐,所以在北方俗语中称为“熬年”。为了阻止人们除夕睡觉,民间还形成了一种禁忌,说如果这晚睡觉,第二年身体就不好。守岁是为了强固身体,延年益寿,在古代,守岁还是为父母或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人都坚持守岁。如今守岁习俗还很普遍,不过人们大都不守到天明,而是在零点新年钟声之后就休息了。

贴福字和春联

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平仄合律、对仗工整,用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 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据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蓝勇介绍,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一幅横联,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正确的贴法是,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则不太妥当。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蓝勇表示,不是所有福字都要倒着贴,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倒”字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但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如何贴“福”字没有一致的标准,主要看当时当地如何约定俗成。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表示,“福”字倒贴的说法毫无根据的,住人屋子的门上一定要正着贴“福”字,只有牲口棚例如牛棚、猪圈的门上“福”才会倒着贴。

总之各地风俗不一样苏州、北京、台湾:等待钟声苏州、北京、台湾:等待钟声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节日禁忌

古时除夕有很多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吃饺子时也有忌讳,比如煮破的饺子不能说“破”了、“烂”了、“坏”了,而要说“挣”了,“涨”了。这些忌讳带有人们求吉纳祥的寓意。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团圆饭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3、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4 、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因此,人们的除夕禁忌,是源于传统对年的特殊认识。除夕的禁忌极多,也极其重要,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在与时俱进的年代,人们除夕的禁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朝着科学健康和谐的方向前进。

除夕:节日禁忌

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贴春联时间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发 渗透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生发探究的信心与智慧,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自主性读书行为。而这些“自主生成的智慧”的相互碰撞与传递,所生成的学生“理性思考”才是我们教师共同追随的。《春联》是大家较为熟悉的课文,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拉得很近。字字含情,句句入境,学生读起来是朗朗上口,欣赏起来灵性十足。试将教学案例摘编如下:

师:同学们,明天就是大年三十啦,想一想,那天,你在家人面前露一手了吗?哪一手?

生:是写春联,贴春联。

师:不错,春节是我们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请大家走进大屏幕,看一看,再次回味春节那尉为壮观的场景。(大屏幕出示春节场景)喜气洋洋的春节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家家都是张灯结彩,下面我们就看看春联。课文你已读过了,谁能把书上的春联写在黑板上?看谁写的字最棒!

学生书写,教师指导写字。

师:你真会学习,就连写春联的格式都知道,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听爷爷说,春联要竖着写,从右面读,还听他们说,古人认为是右为上。

师:简直是说绝了!比老师说得还好。不过,你还没明白春联为什么让人愈读愈想读,愈读愈有味,请看下面大屏幕:

雪里江山美 花间岁月新

山清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

和风吹绿柳 时雨润春苗。

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师:一幅春联有一幅的情景,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呀!有人说,汉字有生命,你好好读一读,看它的组合是多么有意思啊!请大家默读,在心里仔细品味。

学生品读

师:刚才你用心得朗读,有什么感觉,仿佛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是愈读愈有味,因为是它们字数相等,而且有说不出的韵味。

生:在“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一组中,我发现雪里对花间,江山对岁月,美对新。这就是春联中的对仗吧。

师:你很有智慧,这就是对仗,作者用了对仗,好在哪儿?

生:读起来真是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生:对着的词儿好像是名称的词就对着名称的词,表示动作的就对着表示动作的……

生:老师,我能考考你,今年是狗年,大家对一对,好吗?

出示:( )守太平岁;( )牵富裕年。

师:今年是狗年,前面一个应该是“狗”,后一个应该是一个“猪”字,这是对仗的韵味。

师:老师也给你出一个:黄莺鸣翠柳( )剪春风:

生:“黄”应该对“紫”,应该是紫燕。

师:大家对对仗有了了解,请大家课外练习写一写。

案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自然地将他们引到春节写春联的情境,从孩子的生活回味中的感受,很自然地谈到对春联的初步认识。学生带着这种朦胧意境自然进入文本是木已成舟的问题。学生如潺潺流水道出了他们认识对仗的窍门。这里学生生发的根本原因是老师的有机渗透,而这种生发点,正是学生春节写春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现的“胶合点”,同时也是激活文本中各种元素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