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丽的西双版纳作文

美丽的西双版纳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美丽的西双版纳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丽的西双版纳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环境教育;渗透;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丰富课堂内容,适当渗透环境教育

想要在既不耽误课堂的教学进度,也不增加学生的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做到在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内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地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并将相关的环境教育内容巧妙地结合到课堂中的语文教学中去。对于如何将环境教育渗透到语文教材内容中,我建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手。

(一)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方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占有极大的比重。打好基础对于学习一门学科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所以从字词方面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在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关于环境教育的词语。这时我们不光要讲解词语其本身的词义,还要把这些名词在环境教育中的相关知识告诉学生。如果做好这一方面,平时教师多说几句话就可以做到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二)语文教材课文内容方面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篇课文都是与环境相关的,例如《望庐山瀑布》《桂林山水》《九寨沟》《秋游》《只有一个地球》《死海不死》等等。这些课文有些在纯粹描写自然景观的景色,有些则是以论述环境问题为主题。不管是赞美环境美丽的写景文还是反映现实环境恶化的说明文,讲授这些文章的同时就可以做到渗透环境教育。在讲解和剖析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文本身引导到现实中真正的环境里。

(三)拓展相关课外知识方面

为了让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在课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来讲解相关的课文。比如在上《美丽的西双版纳》这一课时,为了让同学更加形象地体会到西双版纳美丽的景色,教师可以一边展示西双版纳景色的图片一边讲解课文,给学生们带来视听双重的震撼感受。在上《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课时,为了突显环境恶化问题的严重性,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黄河变化的纪录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引导他们对于现实环境恶化的思考,恰当地渗透环境教育。

二、举办课外活动,有效渗透环境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的举办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如果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加入有关环境的话题,环境教育的渗透将事半功倍。

第一,写作作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极度重视。教师在课下经常对学生进行关于写作方面的训练和辅导。如果教师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写作训练中,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并且通过写作将自己对于环境问题的看法抒发出来。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开展作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个人的荣誉感,通过竞争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效地加强环境教育的渗透。

第二,演讲是语文教学活动中非常有趣的一项活动,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在晨读时或者上课前为学生提供三到五分钟的演讲时间,以环境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自由演讲。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还起到了渗透环境教育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利用班会时间,举办一场以环境问题为主题的辩论赛。因为对于同一个环境问题,不同的学生也会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辩论赛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第三,环境教育是严肃又有些枯燥的,考虑到小学学生的年龄偏小,心智尚不成熟,耐心有限,教师应当开展更加有趣的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编自导自演关于环境问题的情景剧或者小品。这项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表现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在欢声笑语中有效地加强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对环境问题形成相当深刻的印象,进一步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渗透环境教育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和学校内进行了环境教育的渗透,但是环境教育的渗透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了加强渗透环境教育,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关于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面临现实中的环境问题。让环境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环境教育更加彻底地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观察街道边和草坪里是否存在垃圾;让学生看看电线杆和墙上是否贴有小广告;教师要带领学生留心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正视这些平常被学生们忽略的小问题。

美丽的西双版纳作文范文第2篇

一、在课堂导入中激发积极情感

我重视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抓住“课前导入”这一环节,巧妙地设计导语,灵活地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如音乐导入、名言警句导入、故事导入等,唤起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样精心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获得教益。如:教《画山绣水》一文时,我这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学们,你们感受过雄伟的泰山、神奇的黄山吗?你们观赏过滚滚的长江、汹涌的黄河吗?你们领略过美丽的苏州与杭州、神奇的西双版纳吗?”这一连串问话,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娇,并激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在作者简介中突出品德情操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包含了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感情。因此,每次上新课时,我常常把对学生的理想前途等教育融入对作者的简介之中。我介绍作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与思想经历,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如在教《藤野先生》时,我介绍有关鲁迅勤学与写作的故事,突出鲁迅的文学成就和他的战斗精神,并重点讲述了他为什么弃医从文而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的经过。由此,学生们明白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愚弱的国民而振兴祖国,明白新时代的青少年也应该像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学习……

三、在阅读感悟中接受道德观念

我重视让学生在品读感悟文本时,感受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积极的导向作用。我常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章的丰富情感表达出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备课时,我善于挖掘文本中潜在的德育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灵活地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如:教《岳阳楼记》时,我让学生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领悟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教《故乡》时,我让学生真正读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并勉励学生乐观地面对未来的人生之路,奋力开拓,勇往直前……长此以往,学生受到美文的熏陶,加上老师恰当引导,一定会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在课堂评价中弘扬优秀品质

我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学生面对文本,常常有自己的思考,并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感悟文中人物时,学生常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他们有时被文中的人物所打动,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的打算。教师要肯定学生的闪光思想,并为他们的思想指引方向,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如:学生在学习《散步》时,认识到作者在初春陪母亲、妻子和儿子散步时,先决定“走大路”,到后来“背起母亲”等,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关爱与呵护以及对儿子无言的教育和引导。我让学生谈感受时,一位学生说:“现在我明白一家人要和睦相处。爸爸妈妈在外辛苦地赚钱,回家还得照顾一老一小。我以后也会在家照顾好瘫痪的爷爷的,不再对他叫嚷了!我定会听爸妈的话,分担家务,孝敬爷爷。”我及时评价了这位同学的思想觉悟,并指出任何个人对生命、家庭、社会都要尽自己的责任,如果每个家庭都尊敬长者,爱护子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社会就会和谐,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五、在作文训练中加强品格教育

教师要巧用文本,在文本中挖掘德育内容:留心生活,在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我常常在启发学生的思考中进行作文训练。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作文训练,即在学生学过课文后,让学生写有关的作文。如:学习《济南的冬天》后,我让学生写有关自己家乡的美景,来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用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

我重视让学生观察思考生活,认识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我常把校园的现象、时代的热点作为作文训练的题材,以先进的人物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地学习。如“神舟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我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力量,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教育家魏书生说,学生坚持写日记就是坚持“道德长跑”。我重视让学生写日记,记下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感受,这对学生的自我思想教育有着巨大的意义。

美丽的西双版纳作文范文第3篇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适时渗透环境教育

要想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目标又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只有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我的作法是:一方面,写景课文教学巧妙渗透,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涉及风景名胜等写景的课文,如《趵突泉》、《海底世界》、《鸟的天堂》、《春》、《济南的冬天》、《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都市精灵》、《咏柳》、《望庐山瀑布》等之类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可以借助图片、录像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对自然、对人文景观、对非人生命体产生接受或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另一方面,说明文教学直接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说明文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如《黄河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食物从何处来》、《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这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如教学《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明白自然界存在着一个食物链,破坏了这个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使整个生物界遭到灭顶之灾。又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他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教师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戒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同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环境科学知识,掌握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从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精心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

二、利用作文教学契机,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首先,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写“环保日记”,让学生记下自己每天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事,哪怕是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捡自己周围地上的垃圾,分类倾倒垃圾,种植一棵树木,保护一只小动物等日常生活小事。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一种可贵的环保意识,进而又渐渐培养成一种更为可贵的环保习惯。其次,教师多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每次作文前要安排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游览一个地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作文把它记录下来,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你眼中的生活环境,抒发你心中的真情实感。这样一来,学生所写的作文中,往往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也有对所见景致环境问题深深忧虑的,更有对改善环境提出自己见解的。通过有目的地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这是作文训练中进行环境教育,同时也是环境教育丰富作文教学的一个成功作法。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环境教育渠道

美丽的西双版纳作文范文第4篇

一、统一中考复习单元重组的标准

单元重组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目标明确,标准统一。在认真分析学情、梳理复习内容、研究中考要求的基础上,笔者提出按文章体裁进行单元重组的标准。

按文体进行单元重组可组成相对独立的语文知识复习体系和语文能力发展体系,为达成中考复习目标服务。这样做符合学生应考的心理特点及复习规律,学生能按新的单元系统地进行自主复习与训练,从而巩固和完善所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小说单元的重组。小说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理解掌握小说三要素的相互关系是初中生应具备的小说鉴赏能力。小说单元的重组便于学生集中强化复习,能完善学生有关小说方面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积累素材,借鉴小说的写作技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中考复习以文章体裁组元的实施

根据文体组元标准,笔者把初中六册语文教材的复习内容重新编排为文学作品、非文学作品和文言文三大模块,并细分为十个单元。具体实施如下:

(一)文学作品

第一单元:诗词

单元复习目标:背诵;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品味诗词的语言特色。

以《诗人谈诗》为纲,涉及文本有《冰心诗四首》《天上的街市》《词二首》《现代诗二首》《有的人》《歌词二首》《组歌两首》《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古代诗词三首》《七律・》《古诗四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诵读欣赏中的诗词。

第二单元:小说

单元复习目标:归纳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艺术手段的作用;体会小说的丰富内涵。

以《小说家谈小说》为纲,涉及文本有《孔乙己》《范进中举》《故乡》《在烈日和暴雨下》《多收了三五斗》《草》《伟人细胞》《甜甜的泥土》《三颗枸杞豆》《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父母的心》《窗》《热爱生命》《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安恩和奶牛》及名著赏析中的《西游记》《水浒传》《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文训练:注重细节描写。

第三单元:散文

单元复习目标:体会散文的不同风格;反复品味散文意蕴深长的语言。

以《散文家谈散文》为纲,涉及文本有《春》《济南的冬天》《夏》《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画山绣水》《蔚蓝的王国》《飞红滴翠记黄山》《绿》《雪》《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海燕》《白杨礼赞》《石榴》《紫藤萝瀑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柳叶儿》《枣核》《繁星》《错过》《散步》《背影》《都市精灵》《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囚绿记》《享受生活》《送行》《给我的孩子们》《为你打开一扇门》《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及名著赏析中的《朝花夕拾》。

作文训练:抒发真情实感。

第四单元:剧本

单元复习目标:了解剧本所展示的矛盾冲突;欣赏人物语言;注意舞台说明。

涉及文本有《威尼斯商人(节选)》《市长(选场)》《江村小景》《一厘米》《(节选)》。

(二)非文学作品

第五单元:新闻、演讲

单元复习目标:了解新闻体裁及演讲稿的特点。

涉及文本:

(1)新闻:①消息:《三个太阳》《录音新闻》《“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新闻两篇》。

②通讯:《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始终眷恋着祖国》《一双手》。

(2)演讲:《悼念玛丽居里》《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接见仪式上的答词》《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五篇。

第六单元:记叙文

单元复习目标:把握中心意思;梳理记叙线索,注意详略;了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作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涉及文本:

(1)叙事文:《往事依依》《十三岁的际遇》《社戏》《斜塔上的实验》《老山界》。

(2)记人文:《我的母亲》《童年的朋友》《一面》《我们家的男子汉》《藤野先生》《生命与和平相爱》《我的老师》《台阶》《呼兰河传(节选)》。

作文训练:重视立意构思。

第七单元:说明文

单元复习目标: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常用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

涉及文本:

(1)事物说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松鼠》《松树金龟子(节选)》《国宝――大熊猫》《苏州园林》。

(2)事理说明:《宇宙里有些什么》《沙漠里的奇观现象》《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叫三声夸克》。

(3)科普介绍:《在太空中理家》《奇妙的克隆》《送你一束转基因花》《环球城市・风行绿墙》。

(4)专题:《长城》《汉字》《广告多棱镜》《气候物象》《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

第八单元:议论文

单元复习目标:抓住中心论点,了解论证过程;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揣摩议论文的语言。

涉及文本:《事物的正确大答案不止一个》《纪念白求恩》《敬业与乐业》《成功》《创造学思想录》《学问和智慧》《论美》《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三)文言文分单元复习

单元复习目标:读懂、读通、读透文章;归纳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句子翻译字字落实;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观点。

第九单元:文言文中的寓言、说明文

涉及文本:

(1)寓言:《古代寓言二则》《黔之驴》《愚公移山》。

(2)说明文:《梦溪笔谈二则》《黄鹤楼》《于园》《活板》《核舟记》。

第十单元:文言文中的记叙文、议论文

涉及文本:

(1)记叙文:《赵普》《晏子使楚》《人琴俱亡》《陈涉世家》《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幼时记趣》《三峡》《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口技》《送东阳马生序》《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美丽的西双版纳作文范文第5篇

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大约在北纬23度26分21.448秒。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左右)这一天这里能受到太阳光的垂直照射。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回归线穿越中国、缅甸、印度、孟加拉、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撒哈拉、巴哈马、墨西哥等国。北回归线在中国的陆上过境长度约2000公里,其中,过境云南的线段最长,约700公里,占三分之一强。我国现建有10座北回归线标志塔,由东向西分别是台湾花莲(2座)、嘉义,广东汕头、封开、从化,广西桂平、武鸣,云南墨江、西畴,是世界上北回归线标志塔最多的国家。北回归线云南段横穿文山、红河、王溪、普洱、临沧等5个州市的16个县(市),从东到西穿过西畴、文山、蒙自、个旧、红河、墨江、景谷、双江、耿马等9个县级以上行政区驻地,这9座城市都具有比较悠久的自然人文景观,“一线九珠”是中国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一大优势,也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具备的一大特点。云南北回归线沿线森林覆盖率比较高,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北回归线云南段还穿过苗族、壮族、彝族、傣族、哈尼族、佤族、拉祜族、回族、瑶族、布朗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聚居地。

第1站――墨江

太阳下的奇迹

墨江是云南最受太阳眷恋的城,太阳来到这里便不再北上,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北回归线标志园,也让每一个造访墨江的客人初步了解太阳与这个城市与生俱来的关系。心怀奇妙的感觉踏进大门,这道大门被称为“回归之门”:圆形的拱门象征着地球的公转轨道,中间用玻璃镶嵌的线便是那条与墨江息息相关的北回归线。踏在玻璃标示的北回归线上,举起双手,左边是北温带,右边是热带,似乎确实能感到两边的热度不一般哦!

顺着台阶一路攀爬,每上一个陡坡便有一块浮雕,它们形状各异,分别记录了哈尼人民的幸福生活及对自然的图腾崇拜。不难发现,哈尼族朋友与太阳的关系不凡,并视太阳为神灵,在多幅浮雕中都出现了太阳的踪迹,我清楚地看到了哈尼族心目中“太阳神”的模样:它有着卷曲到眼梢的浓密长眉,硕大的鼻孔和能把一切都吞噬的巨口。

山顶的主标塔,塔高23.26米,与北回归线的地理纬度数一致,在塔顶有一个“窥阳孔”,在夏至日那天,阳光直射铜板,立竿见影的老经验在这里就没有用了!继续向上,走到双子星广场,北回归线中穿而过,四周栏杆上锁满了同心锁,看来这里是能锁住幸福的!

太阳是生命的摇篮,它孕育出了地球生命的奇迹,在太阳转身的地方,宇宙的神秘与生命的神奇在延续……

北回归线把墨江县分为南北两半,让它成为北回归线上最美的绿洲,在这里生活的30多万人口里,双胞胎便有1000多对,其中北回归线附近就有600多对,成为名副其实的双胞胎之乡。在墨江,神奇的双胞文化底蕴浓厚,就在城边的村寨里,便藏着源远流长的双胞传说:这里有太阳转身时遗落下的两眼井,只要你喝了井水,就会神奇地怀上双胞胎,双胞井的盛名日渐远播……

北回归线在墨江也被称为阴阳线,墨江县城有一家宾馆,北回归线正好纵穿而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住在北回归线穿越的房间里的新婚夫妇就会生双胞。这些年来,特别是每年夏至6月21日或22日前后太阳转身的那段时间,众多四处的新婚夫妇都会来争相订住这几个房间,这几个房间的价格因此远比其他的房间要贵得多。

《易经》上说“天地玄黄”,真一语中的。天上有太阳,高深莫测,带给大地上的万物数不尽的滋养,它的运行轨迹也在苍莽大地上刻下印记,它眷恋的地方也会留下许多玄之又玄的奇迹……

第2站――景谷

佛祖转身的地方

公元前六世纪,释迦摩尼在印度创立了佛教,传播的洪流势不可挡地向南北两个方向蔓延。北传佛教分为两支,一支经中亚一带,在汉代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成为汉传佛教;另一支越过喜马拉雅山,于公元七世纪传入于中国藏族地区,称为藏传佛教。而南传佛教经斯里南卡、泰国、缅甸,最终也在公元七世纪来到中国云南的南部,为傣族等民族所信仰。

茶马古道与北回归线交汇于景谷,从热带一路北来的佛祖也许是明显感到了气温的变化,于是便不再北上,就在北回归线的两侧留下众多的印迹,然后转身而去,使南传佛教停留于此。在南传佛教走向中国的道路上,那些镌刻在石上的巨大的佛足印、佛手印,讲述了一个佛教的辉煌年代的故事。

为了聆听这个故事,我们来到了云南省普洱市的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大概除了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南传佛教的印记――佛陀的手印足迹没有比这里更多的了,26处集中在一个小小的县域,一个惊人的数字。佛祖为何如此钟爱于此,没有人能够回答,也许是景谷茂密的雨林,也许是景谷虔诚的信徒,使佛祖一次次降临,留下深邃的足印和手印,为这片土地带来吉祥与幸福!

雷光佛迹寺建于1785年,来到佛寺山门,一个巨大的“佛”字雕在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上,字迹苍劲有力。寺中有佛迹三,一为手印,足印有二。足印与别处不同,名为大小仙人脚。其中大仙人脚为四足印叠在一起,长约1.5米。相传是佛经里“戛古尚塔”、“戈那戛纳”、“戛洒巴”、“果大麻”(即释迦牟尼)四位承先启后、薪火传承的佛祖留下的,四位佛祖在石头上踩下的脚印都是左脚同一位置踩下,四个脚印重叠在一起,一个与另一个向前移几公分。景谷不仅有佛迹,还有着78座南传佛教的寺庙。

岁月如梭,在释迦摩尼涅磐2500多年后,人们开始重新发掘佛的世界。100多年前,斯塔因发现了敦煌的莫高窟;那么谁又发现了景谷的佛迹呢?没有人!因为它不需要去发现,佛迹如同南传佛教一般,一直根植于傣族人民的生活中,朴素的信仰就像花一样在山间盛开。

第3站――蒙自碧色寨

法兰西的浪漫

在滇越铁路与北回归线的交汇处,一个法国人修建的铁路特等站――碧色寨火车站。正是这座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火车站之一,见证了百年蒙自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碧色寨距蒙自县城不算远,只有12公里。翻过一座山,我们就与她相遇了。晨光中,她静静地停靠在法式房屋形成的村落中,公路右边的村落依偎在山脚。冬天的阳光很柔软也很慵懒,微寒的空气却让人不觉地精神起来,眼前的碧色寨不是我所认识的火车站,她没有嘈杂、人声鼎沸或是熙来攘往,整个站台写满异国的浪漫,虽然墙上那著名的法国黄已经消褪得略显黯淡。站台上,那座永远指向12点的钟是法国人留下的,现在看来像是一个雕塑,下面那张空着的长椅向人诉说着辉煌凝固成伤感的那一刻。车站值班室的门前,法国工程师留下了刻有法文的北回归线标记,但稍不留意就会被视线跳过。

话说百年前,蒙自是云南近代史上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1889年到1910年是蒙自海关的鼎盛时期,云南大部分进出口商品都在这里集散。如是繁荣吸引了列强的目光,法国最终争得滇越铁路的修筑权。1909年,滇越铁路通车至碧色寨。此后,为了掌握个旧锡矿的运输,云南的商贾们自筹资金修建了个碧石铁路。作为两条铁路的交汇点,碧色寨变得空前热闹。车站周围,美商、法商、德商等纷纷设立转运站、公司、货仓,各式餐饮、旅馆、酒吧相继出现,巴黎香水、越南咖啡,开始成为蒙自人的日常用品。国内18个省、108个县的游民和商人,都跑来闯码头,“小香港”的美名也传扬开去,周围人都知道“蒙自城买不到的东西,碧色寨买得到”。商贾云集的碧色寨,在那个辉煌无比的时代流行的是:坐在咖啡馆里,喝着正宗法国葡萄酒,或小口抿着香浓的咖啡。这个北回归线上的小站,洋溢着法兰西的浪漫!

一场繁华早已落幕。这个昔日的特等站降为一个只有慢车和货车才停靠两三分钟的四等小站。火车带着最后一缕阳光缓缓地从身边呼啸而过,我们不停地按动快门,尽力地留下这一刻。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一张照片也将成为黄色的记忆。一切仿佛都如当初一般平静安祥。也许,正如一位村民所言:“这里本来就不是巴黎,本来就是铁路边的一个小村子。”

第4站――元阳、红河、元江

大地上最壮丽的雕塑

不经意间,北回归线闯入了红河谷,沿着红河,从元阳、建水、红河、元江的交界处穿越而去。沿着北回归线诞生了一项人类创造的奇迹,堪称为大地上最壮丽的雕塑的哈尼梯田。

“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这句名言经常为人们所引用。每每想到这句话,脑海中浮现出哈尼人的创世史诗《十二奴局》里所描述的哈尼先民的迁徙史。作为一个曾经在西北草原上游牧的民族,是如何艰难迁徙来到红河两岸的哀牢山中,并创造了令世人震撼的梯田文化,在这个转变的背后,不知蕴藏着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即便有了满山的梯田,哈尼人仍然深切怀念着“诺玛阿美”这个远古而又远方的草原。梯田与草原,稻作与游牧,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联,也许对广阔草原的回忆使哈尼人把大山改造成了绵延悠长的田野,这种力量最终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区的元阳、红河等县份,形成了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文化群落。只要登上红河岸边随便哪一座山顶,就会看到充满在大地之间的、那如山如海汹涌而来的梯田。

千里红河以万马奔腾的气势,一路激流涌动,磅礴着智慧,舒展着性灵,在大地上书写气韵飞扬的书法。穿过无数村庄、山寨,汇聚无数支流,在滇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形成一个大转折。点化了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处的山水,飞红流绿,和哀牢群山中哈尼祖先流传下来的一片片梯田交相辉映。沸腾的红河水,华彩绚丽,在阳光下水汽雾化为云海,一遍遍书写梯田深处的稻作文化。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生命力的热土上,每一个年复一年耕作在梯田里的哈尼同胞都是大地上的雕塑家。

第5站――耿马孟定

那一根琴弦拨动我的心

鲍勃•迪伦在《日升之屋》里唱道:“生命中惟一的快乐,是一个镇接一个镇的游荡。”而我听到这首歌时,大脑中对位出的画面,正是孟定。

云南南部,山谷中一个个坝子,热带风光、小乘风味、人民淳朴、山川如花,北回归线――你道它延伸到国境便戛止?Never,自自在向缅甸伸将出去,逗惹旅行者丝缕不绝的远意行思。而这南国的南国,懂行的旅行者自会更青睐耿马县的孟定镇。

傣家人那密密的寨子和弯弯的河水,呈现出一个美丽的地方,让人们看到一种如梦如幻的田园生活,宛如一曲温柔缠绵的乐曲,总让人心动不已。在我走过的众多傣族居住的地方,无论是西双版纳、德宏、潞江坝还是嘎洒,总有这样的记忆,一个白皙的小卜哨挎着象脚鼓来了,她仍然击打着那个节拍,只是一举首一侧目,明眸瞟过或淡淡一笑,都使我心跳加速。她的鼓点伴着葫芦丝的婉转,汇成魔力无垠的音乐。这种音乐,它是一副甜甜的毒药,谁饮下去谁就再不得脱离。于是,在平庸的日子里,我时时会听见一串乐曲,像从远方傣寨吹来的风让人心驰神往,那种夺魄的神秘与亲切,那种迷人的坦白与浪漫!随着这轻轻拂过的风,随着这再不能脱离的音乐,我去了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