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情感因素
作为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生教育尤为重要,但就小学生身心发育所具有的各种特性而言,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重中之重,而小学语文教师则首当其冲地挑起重担。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教学内容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而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将知识灌输于学生的机械过程,忽视教学是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小学生文化修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道德、心理健康等相关内容,更要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认知因素的作用,更要充分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都要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要求教师利用情感教育的渗透性能,将文中所承载的价值观念融入学生的血液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无形中启发和挖掘学生的灵性,而不仅仅灌输知识,导致本末倒置。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运用的基本理念
利用美的角度审视客观世界,用爱的方式改变客观世界,作为一门情感细腻的课程,语文课凸显出的是发自内心的真善美。情感运用,就是关注人的情感用嫒绾卧诮逃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通过这种内驱力,学生的情感得到很好的激发,对生活、人生和生命充分激情,掌握对客观世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所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于抓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学习规律、实际条件满足受教育者成长生活中各方面需要。
小学生处于心智发育的初级阶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感知力,善于模仿较为敏感,但缺乏正确的辨别意识。针对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要灌输文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其精神领域的引导。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联系专业知识,以情感为纽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传统枯燥的讲授式变为心与心沟通的情景式或者谈话式从而丰富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情感因素的融入实现教学效果的圆满,比如联系文章创设情境,以情导情;多媒体视频的渲染或者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此实现使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二、情感因素实施中所凸显的问题及分析
1.教学设计缺乏灵活性,致课堂教学难有实效。
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出理性的观念是学生学习教科书的根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良好的案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学内容的选材承载着学生健康发展的重任,从某一层次讲它指引学生的思维判断和行为趋向。在语文教学工作汇总中,许多教师只是从教材中选取事例,过于呆板,很难贴切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展示各种素材,比如:风土人情、中外名人事例、生态环境、艺术与人文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蕴含着的情感因素。教师可以选择当地名人轶事,艺术家的故事等,让学生了解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科学家、艺术家如何执著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伟大的贡献。
教学内容设计的案例必须具有时代感,必须更多地融入情感因素,如果教师不关注实际生活中的情感案例,依旧按照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这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影响不利。
2.教学方式简单机械,致情感教育难以形成。
某些语文教师认为教学方法很简单,只需要灌输与说教。所以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节课老师讲个不停,而学生几乎没有发言。下面讲一则案例:
在听某老师讲五年级文章《慈母情怀》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安排得很紧凑,知识结构很完善。但是教师在讲“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这三个词语时,单纯地采用讲授法,直接将三个词语的含义写在黑板上,并且让学士背诵。从这点讲,该教师的教学方式颇简单。研究者认为,语文课堂上关于词语的讲解时,更多的应该让学生完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并且抽取部分学生造句。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
其次,该教师是以分段讲解的形式分析这篇文章的。研究者听完这堂课的最大感触就是,单纯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整节课堂教师在讲台上一味讲解,使得整节课堂氛围枯燥无味。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很少用案例向学生解释,导致堂下学生睡倒一片。从这节课可以看出该教师没有分清主次,不明白什么该重点讲解,什么该一笔带过,通过交谈得知,该教师认为怕学生不理解,所以讲解要面面俱到。教学方式的简单机械和教学过程缺乏民主互动都导致情感运用难以形成。分析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有优美的小诗,还是严谨的长篇文章,都满含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领悟文中这种情感,提升其审美情趣,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背诵的形式展开。某些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服从自己的观点,服从课本观点。这种本本主义直接约束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发展,甚至扼杀学生的自由思想。
完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氤氲着灵动、活泼、生趣气息的,如果教师一味地灌输和说教就会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进度慢,课堂效果不好。情感是语言的内蕴,仅靠空洞的理论和说教是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那么语文教学将变得乏味,显得苍白无力。
3.教学语言烦冗枯燥,致课堂氛围难以调动。
课堂氛围口语化是语文教师的致命威胁,课堂语言行为的优劣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高低。教学语言烦冗枯燥会使整个课堂失去生命力,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调查发现,某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存在主观随意性,句式松散、表达不完整、话语不流畅等问题。一成不变的音高,没有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表现出来的是课堂语言十分疲惫。研究者曾听一位教龄较长的老师的课堂,整个40分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该教师存在重复同一语句和口头禅的问题,即“明白了吗”、“知道了吗”、“会了吗”等。烦冗多余的语句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效果。
研究者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在下课后经常会发现学生有种精疲力竭的情况,并且通过观察课堂发现,学生疲劳现象很严重。经笔者仔细听教师的讲解发现,某些教师课堂语言混乱,无逻辑顺序,致使教学语言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也就失去语言的活力。甚至有时因为失去目标指向性,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在引导学生、引导讨论的进程、激发学生情感时、语言力量不够、目标不明确、表达不严谨、从而制约课堂教学,阻碍课堂教学的进程。
4.教学过程缺乏民主,致师生互动难以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过于强势,导致学生往往被动学习。笔者在洪二中教学实践中,听取了多位教师课堂讲授,发现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对于某些学生的回答不是引导,而是直接否定。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导致教师不愿意与学生进行交流,有些教师怕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有些班级学生过于活跃,如果让其讨论或者发言那么就会被引向其他方向,使教师陷入被动。正是在这种考虑下思想政治教师不得不把握课堂主动权,很少与学生交流,不敢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以教学规律实践和学生学习规律为基础,进行知识传授、学生成长过程情感体验的教学过程,但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发挥其本质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很难把握情感因素的渗入,导致教学中知情难以统一。年龄大的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很难接受新生事物,难以创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某些老教师很难进行情感运用。代沟成为师生之间难以交流情感的主要绊脚石,导致课堂氛围乏味沉闷。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运用的策略
1.加强教学设计系统化,寓情感于认知。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日常基本工作之一,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如果没有渊博的基础知识,没有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心理准备,那么教师就会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难以驾驭,学生自然不买账。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前导入教学设计在整个课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样化的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很好地调节课堂氛围。这就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情感因素为切入点,构建系统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识规律,采用多种导入方式引领所教内容,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或者巧妙创设情境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第一印象。
教师作为情感教学的主要参与者,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和亲身经历,创设生动的场景。运用教学艺术手段在把握课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探索学习。例如教师在讲《四季》这篇文章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所教授的对象是一年级小学生,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好奇、懵懂、想象力丰富的特性,整合教学资源,策划出合理的教学导入设计,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一谈到四季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那么现在同学们请闭眼,在老师的引领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我们一起看看这四幅画面。看第一幅画,一声春雷响彻大地,一丝丝春雨沙沙沙地洒在了一棵绿树的嫩芽上,小嫩芽贪婪地吮吸着这分甘甜,微风吹来,好像在说快快长大吧小嫩芽!弹指间,万物葱绿的春天过去了,远方响起孩童们欢快的嬉笑声,哦,原来他们在小河流里打水仗,远方天空中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但是丝毫不影响孩子们玩耍的兴趣;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的第三幅画面,只见画中呈现出一片金黄,沉甸甸的麦穗快弯下了腰,农民伯伯正挥舞着镰刀收割者这丰收的喜悦和勤劳的果实,虽然有汗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但是那排洁白的牙齿却透露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喜悦呀!再看最后一幅画,大家都喜欢冬天下雪的壮丽景色,画面中好像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般的世界,整个大地都穿上了白色的衣裳,远处还有几个雪人在想我们招手,似乎在对我们说,冬天来啦,快来打雪仗吧!”通过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瞬间感染整个课堂,同时也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顿时强化整个教学效果。
2.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发掘实际情感因素。
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架起生活与学习之间的桥梁,做到情境合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地形成别具特色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效果更完美。辩论式的教学方法,特定的情境预设,理论与实际案例的结合演绎,都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面对所学知识。为此,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身教重于言传”,这一点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明确的。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注意自身的教学言行。例如在向学生讲授过“诚信”的知识后,教师在课堂上或课下对学生做出的承诺就要实现,不可随意开“空头支票”。如讲解《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时,考虑到学生还小没有真正见过地震,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地震的毁灭性和带来的伤害。另一方面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受到接下来要W习的这个故事多么重要,更多的是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让他们形成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又如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时,可以讲课本内容设置为情境对话,以学生扮演课文中季羡林和小苗苗的形式来展开,通过实际情景模拟,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主动性,这样整个课堂就会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面貌。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应着重强调本篇文章所呈现的主要问题,那就是学生应怎样读书,怎样学习,在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彼此对本篇文章的理解等,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小学语文课教师要用情感因素去启发学生。例如在学习《可贵的沉默》一文时,为了让孩子们从内心体会“父母为了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应该孝敬父母和长辈”,教师可运用情感因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讨论:“父亲或母亲做了哪些关爱你的事?”学生短暂思考后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或描述父母在日常生活细节方面对自己的关爱,或描述一件令他们难忘的事。热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可继续抛出问题:“那你们有谁在自己生日那天对爸爸妈妈说过谢谢你们给了我生命,或者有谁给爸爸妈妈洗过脚呢?”此时,教室较之前的讨论安静许多,可能只有个别学生的声音。教师要紧追不舍,继续运用情感因素:“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而我们要怎样用行动去报答他们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启发学生思考,用情感促进认知教学,不仅很好地完成认知教学任务,还让学生深刻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更让学生知道用行动报答父母。
3.规范教学语言艺术化,营造生动课堂氛围。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是情感的流露,是教师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语文课中情感的运用指语言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而不是指孤立的语言知识的应用。学生通过聆听、领悟、积累直到运用是借助教师生动语言传授。
《礼记・学记》记载:“约而达,微而藏,罕喻而喻。”意思是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显达易解;优美流畅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激情,意气风发的感染力,容易感染学生,从而建立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规范教学语言艺术化有利于营造最佳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语言艺术化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别致的讲话技巧来启迪学生智慧,通过富有独创性的语言风格、巧妙地语言策略、敏锐的语言应变能力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达到声情并茂、规范正确的富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境界。它要求教师教学语言规范科学,精练准确,生动幽默,激发思维。通过引入阶段、讲解阶段、课堂小结阶段等各个阶段的语言表达完成教学意图。
4.推进民主互动常态化,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让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并从中给予适当的引导,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关心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比如经常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聊天,帮助学生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其次在学习上,采取谈话式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从方法上给予指导,从精神上给予鼓励,使其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在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与学生学习交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展示。第一,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为其展示成果留出空间和时间。第二,教师要顾及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获得相等的机会。在一些文章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文章的看法,与学生有效沟通。比如在进行《可贵的沉默》讲解时,教师可在抛出几个问题后请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可能有学生比较积极,只想着展示自己的成果而不听取正在发言学生的成果。这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就应当适时地提醒学生,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机会,且要学会倾听。这些照顾、平等、尊重的情感因素会很好地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且使师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但不能轻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阶段,情感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呼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情感因素。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2012(03):522-529.
[2][加]江绍伦.教与育的心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01.
[3]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倪和荣.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参与[J].教学与管理,2005(18).
[5]王雪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09).
[6]李冬艳.愉快教育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界,2005(02).
[7]晴云.谈当代教师的情感教育角色[J].云南教育,2003(05).
[8]豫黔.浅论情感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教育,2001(08).
时代在呼唤公平教育、和谐教育。在《英语课程标准》六大基本理念中,第一条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强调英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动应尽可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长,不应在英语课堂里进行“私人聚会”。
课堂再现
\[教学片段之一\] 在warmingup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学生同伴之间introduce their favourite actors or actresses。此时执教教师在学生没有课前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让学生描述自己心目的最喜爱的演员,大多数学生难以开口表达,于是教师只好点名让戴超, 陈宁, 潘瑞等几个学生表达自己的ideas,结果他们表现还让教师比较满意,这一环节算是顺利进行。
\[教学片段之二\] 在presentation中,执教教师请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标题和图片来预测文章主要内容及相关词汇。教师让学生各自准备,然后让他们举手发言,因为这个任务较为容易,这时赵文新, 丁瑶,赵婷, 徐凯等学生们纷纷参与,而在warmingup中有过良好表现的那几个学生戴超, 陈宁, 潘瑞也积极参与,并且再次得到了展示的机会。(此时,笔者感到不妙。)
\[教学片段之三\] 在carefulreading 中,请学生细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1. In which films did Audrey Hepburn play the lead role ? 2. Why is she remembered by so many people? 可能是这几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依然用举手的方法让学生来回答。赵文新, 丁瑶,赵婷, 徐凯、戴超, 陈宁, 潘瑞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言,虽然他们的回答都不尽人意,可戴超, 陈宁, 潘瑞仍然是教师的互动对象。(此时,笔者已感忧心忡忡。)
\[教学片段之四\] 在reading后,教师根据阅读材料制作了6组图片,又请学生给图片匹配文字说明,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运用,此时离下课只有4分钟了。此时此刻,教师为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当图片出来后,就马上让与自己配合默契的学生戴超, 陈宁, 潘瑞、丁瑶等参与活动,当然他们的良好表现得到了师生的赞许,赢得了阵阵掌声,就这样为本课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可以说戴超, 陈宁, 潘瑞、丁瑶就是教师课堂中的“私人聚会”中的“座上宾”。)
案例分析
本来该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上述四个片段)较好地处理了语言的输入、吸收和输出三者之间的关系,整个教学活动以阅读为平台:阅读前活动、阅读活动和读后活动。这样的设计既能保证了学生在激活语言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高质量的吸收与内化,又能在充分内化的基础上输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学设计想的不够周到,而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局限在少数,甚至几个学生身上,以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在听课过程中,笔者从上课伊始就关注学生的活动和参与度,并把参与学生的情况一一记录在案,结果本节课中有2人4次,4人3次,10人1次与教师进行互动。这在一个有48名学生的大班里,一节课中有4、5个学生受到教师的过分的青睐,这样的教学行为、教育理念不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符合当今的教育发展的需要。虽然对于一节研讨课的教学还不能完全下这样的结论,但是它也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结合的集中反映。对于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应值得我们做出必要的反思,以寻求消除英语课堂里“私人聚会”现象的对策。
相关对策
针对上文再现的情景之一,如果教师能够课前布置学生先做好准备,生生就有自己的ideas。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开展pairwork,他们会很快地进入warmingup的状态,就不会出现只有几个学生能说会道的情况,这样的设计就会出现学生人人能说的场面。所以解决此类问题较为有效的设计是:课前个人准备、课中相互交流、生生畅所欲言。对于情景之二中的要求不高,只须根据标题和图片的信息做个预测,这是个简单而轻松的任务。无论预测的结果,也不会影响师生间的教学延续。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不必让学生规规矩矩地举手发言,而是加快教学节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尤其把机会落在不够大胆和活泼的学生身上。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决,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在情景之三中,教师设计的两个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答案在文中,但是又分散在各个段落里,需要归纳和整理,有的学生还不能很快顺利完成。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一个以小组合作形式的讨论,然后以小组成果的形式在班上交流,让人人参与,个个有所收获。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课堂上“宠物”现象出现,较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情景之四中,教师根据阅读材料制作了多张图片,并要求学生通过图片巩固所学的语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由于阅读材料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学生对阅读材料没有达到内化,再者基础和能力一般的学生还做不到脱口而出,那这样的活动也只能为少数的尖子学生而设计了。假如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个活动中先师生一起看图说文1、2遍,当大部分学生能开口会说了,再让学生自己为图片匹配文字说明。这样活动设计既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降低了任务的难度,又使阅读材料进一步得到内化,从而实现语言自然地输出,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私人聚会”现象也能得到有效抑制。
“私人聚会”现象的再思考
笔者认为要真正消除“私人聚会”现象,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创设民主、宽容、自由的教学氛围
鼓励和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的氛围。在讨论中,一旦学生目睹了两三次教师的偏见,就会降低参加讨论的热情,因为他们可以按惯例预测出此时该由谁来发言,那以后大多数学生就会心不在焉。因此,在讨论中,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保证学生犯错误时不会受到嘲笑和惩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积极响应,允许学生在讨论中的良性沉默。将学生的讨论置于自由开放的目标领域,让学生真正在讨论中有所生成,产生可贵的教学资源,提高讨论的成效。
2. 控制节奏
笔者在听课时经常看到一些新颖的任务活动设计,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良机,这本来应是课堂最出彩的环节,但是临近下课,教学时间不足,教师只能让几个“宠物”匆匆演绎一下,既不能有效组织全体学生完成任务,也达不到实际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迁小误大,应控制好教学节奏,留足活动的时间,为更多学生搭建展示语言能力的舞台。
3. 精心备课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认真设计每一个环节,应考虑学生差异与参与,活动设计力求难易结合,个体、小组与班组的结合,便于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避免少数学生高调的现象。
4. 组织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深化。要淡化优等生和差生的概念,每个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小组中,改变了学生之间个体竞争的机制。小组的成绩取决于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因此小组成员之间需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努力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对各英语学习小组的合作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和指导,介绍先进小组经验,组织协调各组间关系,克制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5. 教学过程活动化、游戏化策略
1、《新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具体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如何运用新的理念,够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强调“穿旧鞋、走新路”指导下。我在六年级数学“求一数与它的几分之几的差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做了有益的探索。
2、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68页“求一个数与它的几分之几的差是多少。”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分数简单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基本会根据题意找准单位“1”的量。数学的关键是能找到所求数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过去设计的程序一般如下:(1)、复习准备:根据关键的条件判断单位“1”的量,然后,找出所求数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2)出示例题,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指导学生列式计算。(3)、巩固练习。(4)、小结所学知识点和布置作业。这样的教学也能达到教学要求。但整个过程是始终以教师的教为主线。在学习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仅仅围绕教师的思维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效率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利用石岐区本周举行古诗朗诵比赛的信息,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二、案例。(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昨天中午你们听了红领巾广播关于石岐区小学朗诵比赛报道,我首先祝贺我校代表队取的好成绩,下面哪一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比赛的情况?(学生纷纷举手)
生1:本次共有20所小学参赛,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共三种奖项,我们的学校获石岐区特等奖,被推荐参加市级比赛。
生2:获特等奖的5所小学,其它15所均获一、二等奖。
生3:……
师:刚才几位同学提供了不少有关比赛的信息,下面我们就比赛的有关信息来研究一下,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提供的参赛学校数、特等奖数、未获特等奖(一、二等奖合称)数的信息,编几道分数关系的简单应用题。(联系生活,构建学习材料)
生4:在古诗朗诵比赛20所学校中,5所获特等奖,获特等奖的占几分之几?
生5:在古诗朗诵比赛20所学校中,获特等奖的占1/4,获特等奖有多少所?
生6:在古诗朗诵比赛中,5所获特等奖,正好占参赛的1/4,参赛的学校有多少所?
生7:在古诗朗诵比赛20所学校中,没有获特等奖的有15所,没有获特等奖占参赛几分之几?
……
师:不错,刚才几位同学很快就编出了不同数量关系的简单应用题,你来算一算。(肯定大家的表现,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师:(学生交流后)同学们,谁还能根据这些信息再来编一道求部分数的应用题,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要求,要把其中的一个条件换一种说法表示出来,不能直接告诉同学们,难一难同学们!(学生纷纷跃跃欲试,沉默一会后)
生8:我编的题目是:在古诗朗诵比赛的20所学校中,获特等奖的占1/4,没有获特等奖的有多少所?
师:好,厉害!这回可把同学们难住?(学生纷纷表示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9:有点难,就是没有获特等奖的学校占参赛的几分之几不知道。(有的学生冲口说出3/4)
师:你来说一说,怎么想到3/4的?
生10:这道题还是把参赛的学校数量看作单位“1”, 获特等奖的占1/4,那么没有获特等奖的学校占(1-1/4)。(学生在下面悄悄议论,表示同意他的说法)
师:(看学生的反应,多数同学理解后)你真行!谁来口述列式?(学生列式交流)
生11:我还有一种方法,从参赛学校总数减去获特等奖的学校数量,就是没有获特等奖学校。列式:20-20×1/4。这样可以吗?(教师故不做答,让学生讨论得出自己意见)
师:真不错!大家想到了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得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是数学学习最可贵的。
生12:老师,我还有,我编的题目是:在古诗朗诵比赛20所学校中,没有获特等奖的占3/4,获特等奖的学校有多少所?
师:大家能解决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大家都说能。),那好,就让你们自己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吧!(学生发表自己的思考结果)
生13:这道题目里把参赛学校总数看成单位“1”,告诉我们没有获特等奖的占3/4,也就是说获特等奖的占(1-3/4),求获特等奖学校有多少所,就是求20的(1-3/4)是多少?列式:20×(1-3/4)。
生14:解答这类题目要先根据关键条件找到单位“1”,在根据数量关系找到要求的数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突破教学的关键于无形之中)
师:噢,原来这样,有这个法宝,怪不得大家都没有被难住。(话音刚完,又同学举手)
生15:我还有一道题,在古诗朗诵比赛中,有15所学校没有获特等奖,正好占参赛总数的3/4,获特等奖学校的有多少所?
师:这次真的难住了吧!我看就算了。
生16:不行,这道题虽然单位“1”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但一定能算出来,被它难住我可不服气。
师:那好,大家可以互相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组织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
生17:求一共有几所学校参赛,就是求单位“1”是多少。可以用除法。
生18:我的列式是15÷3/4-15。
师:大家真棒!解答应用题真有办法。这么难的题目都给大家解决了,我可以放心把一个任务交给你们,我们拱辰小学12月1日要举行校庆活动,到时要表彰学习标兵、好学生、体育积极分子等一批。活动是这样安排的:在全校16个班共800人中,学习标兵人数占其中的1/50,好学生人数占其中的1/20,体育积极分子人数占其中的1/20。每位学习标兵奖励一支价值10元的钢笔和一本价值3元的软皮抄,每位好学生获奖励一本价值5元的软皮抄,每位体育积极分子获奖励一本价值4元学习用品,现在请同学们帮助大队部算一算这三项奖品要花费多少元,请同学们互相合作,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最准确。(几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交流)
生19:学生标兵的奖品费用:800×1/50×(10+3)=208
好学生的奖品费用:800×1/20×5=200
体育积极分子的奖品费用:800×1/20×4=160
三项总费用:208+200+160=568
生20:三项总费用的单位“1”是相同的,所以还可以这样计算:
800×【1/50×(10+3)+1/20×5+1/20×4】=568
生21:我觉得还可以少一些费用,因为买这么多奖品,可以打折优惠……
三、反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原来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例题和一道道的练习题不见了。代之以取材于学生生活,学生身边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思维得到充分得法展,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亲身感受做数学的过程。使课堂始终洋溢着欢快的学习氛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炼生活,内容贴近学生。
这节课选择了我区小学古诗朗诵比赛和即将举行校庆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素材,充分体现《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地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使学生对应用题不再感到可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想、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有联系的,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再遥远,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
2、主动参与,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传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总是教师安排例题和一道道的练习题;本例中教师由学生提供的一组信息出发,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自己编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始终控制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中,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思维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机会,亲身体会作数学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了学生自尊、自信等心理需要,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
3、自主探索,提高应用能力。
如果学生只会对一般数据作简单的代入,将习题纳入一种模式,那么对学生数学素质培养只是一句空话。只有经历动手解决问题,进行一次次地重新创造。在本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编应用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互助合作、交流讨论等形式,突破常规,联系生活。让学生计算一次统一活动的某项费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实实在在,在不知不觉的学习活动中,巩固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生21提出的“多买可以打折”的观点,更是学生生活体验和数学学习结合的成果。只有这样的教学活动才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持续的影响,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4、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凸现教学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