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诗歌欣赏

现代诗歌欣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诗歌欣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诗歌欣赏范文第1篇

1.引言

现代诗歌的形式比较自由、音律较为灵活、情感较为深厚,主要通过感染力较强的文字形式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并对读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及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虽然能体会作者抒写的情感,但是对现代诗歌的知识点却难以了解[1]。本文通过对现代诗歌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文学魅力,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本文由收集整理赏能力。

2.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2.1了解背景,拓展阅读面。

在中学现代诗歌教学中,老师不仅需要对诗歌本身进行详细的讲解,还需要结合诗歌的背景(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诗歌寓意等)进行讲述,从而不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有关诗歌的影片或者歌曲,来深化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认识。例如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通过播放影片《黄河》让学生感受黄河波涛汹涌、万丈狂澜的景象,并通过欣赏赞歌《黄河颂》来体会当时作者创作时慷慨激昂的情感[2]。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并深深体会作者歌颂黄河的深意,同时强化爱国精神。

2.2吟诵诗歌,感受情感美。

在初次朗诵现代诗歌时,我们只能简单地掌握其基本音律和表层含义,不懂作者创作的深意和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也成了现代诗歌教学难点之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吟诵来增进对诗歌的了解,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朗诵我国现代诗歌代表人之一舒婷创作的《致橡树》时,初读时我们只知道这是一首主题为爱情的诗,再次朗读时则可以了解诗歌中“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等具有象征意义诗句的含义,经过反复的朗诵才能了解“橡树“与“木棉”的爱情观念,体会作者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同甘共苦、情投意合的爱情观念[3]。在朗诵时可配以适合的音乐,以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3发挥想象,体会意境美。

现代诗歌文字虽然简洁,但却很抽象,存在很多的象征性词句,让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所以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很重要。教师在现代诗

歌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一文时,对诗歌中的“山”含义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好像自己就是诗歌中爬山的人,吃力地爬过一座又一座的山,让学生感受到“山”所体现出来的沉重感。又如《秋天》一文展现的是乡村秋季的景色,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有置身其中的感受,好像看到了乡村的农舍,捕鱼渔船,还有幽静的山谷[4]。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4创新思维,尝试诗歌写作。

“学以致用”充分说明了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要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我们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以模仿的方式来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一方面巩固课文知识,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学习《理想》之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来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以母爱为创作主题写道:“母爱如雨露,滋润我的心田/母爱如阳光,温暖我的心怀。”这些语句虽然略显幼稚,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不仅提高了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而且掌握了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

现代诗歌欣赏范文第2篇

诵读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长久的学习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诵读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并需认真实施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现代诗歌节律明显、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学生更容易入情朗诵。为了探究阅读教学中现代诗歌朗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笔者在所教班级讲授了一堂现代诗歌朗诵课,现将课堂设计和课堂实录总结如下: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现代诗歌。

2.感受现代诗歌的音韵美和建筑美。

3.培养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

【活动要求】

1.朗诵范围:《现代文诵读(下)》附录25首现代诗、学生原创作品。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由组合,每个小组安排一个主持人。

3.自备音乐,鼓励多种形式朗诵。

【评价环节】

各小组点评,教师总结c评,评出优秀朗诵小组。

【课堂实录】

组别:一组,个人朗诵。

所选诗歌:原创《我多想》

教师评价:你如高贵的花朵,一枝独放却芳香满园。

组别:二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徐志摩《再别康桥》和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穿插朗诵;个人朗诵:叶芝《当你老了》。

教师评价:两首诗,两个人,却有着难忘的情;一个男人发出的深沉的呼唤。

组别:三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

教师评价:四个飘在天空中的音符,真美啊!

组别:四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戴望舒《雨巷》。

教师评价:四个丁香般的姑娘,美妙的声音在雨巷里回荡。

组别:五组,个人朗诵。

所选诗歌:原创《未知》、原创《不知何时想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教师评价:青春如梦,你正青春,你正美丽绽放;青春就是经历,青春,我们有梦。

组别:六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郑愁予《错误》。

教师评价:你们都是哒哒的马蹄声,在我生命中走过。

组别:七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师评价:祖国,我们的归宿,深情的朗诵献给我们深爱的祖国。

组别:八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戴望舒《雨巷》。教师评价:希望你们也能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以上是这次课的课堂设计和课堂实录。本次朗诵会旨在鼓励学生欣赏现代诗歌,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下发出自己的感慨。当然,在教学设计上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一节课时间过短,学生虽按组别逐个朗诵,但仍有大部分学生的原创作品未能得以展示。其次,评价机制不健全,没有设置小组评价。第三,没有小组间的相互借鉴环节,往往出现很多学生情有余而技巧不足的现象。有鉴于此,今后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现代诗歌朗诵教学。

一、整体感悟内容,体味诗歌意蕴

朗读不能只作为初步感知课文的工具,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很有帮助。

二、感情需完全投入,渐入佳境

诗歌朗诵本就是一个感情充分投入的过程,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在诗歌朗诵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时代隔阂。

三、注重节奏,感受诗歌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韵律。抑扬顿挫的朗诵不但使人产生情感共鸣,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朗诵的节奏大致有语调轻重、语音高低、节奏快慢、气息强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语音高低和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诗歌朗诵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产生。

反复地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情感的感悟。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即使当时没有足够的能力鉴赏,但只要坚持诵读,阅读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总有一天会心领神会。

现代诗歌欣赏范文第3篇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和古典诗歌不同的是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形式相对比较自由,在表达方式方面多使用意象和修辞,用来展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朗朗上口的现代诗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于诗歌的意象、情感、内涵等方面很难深入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妙。

一、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指的是直接快速感受语言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低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现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理解和体会不够深刻,缺乏一定语感。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朗读入手,培养他们的语感。有感情地朗读现代诗歌,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的节奏美。《水乡歌》是一首富有情韵的现代诗,分成三个小节,分别描写了水乡水多、船多、歌多,赞美了水乡的美景,描绘了水乡人民富足而幸福的生活。诵读这首诗歌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明丽秀美的水乡风光,更能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这首诗歌的韵律美首先体现在参差的诗句上:“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将短句夹杂在长句中间,给诗歌增添了灵动感,在诵读的时候如同水流波动一般。其次,《水乡歌》的韵律感还体现在重复运用的诗句上,这首诗分成三个小节,每一个小节都以“水乡什么多”开头,给人循环往复的感觉,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第三,《水乡歌》的押韵较为自由,并不拘泥于一韵到底,而是使用“uo、e、o”等音较为相近的韵母作为每一句的尾字,既体现了韵律美,又给人不拘一格的自由感。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歌,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体现出水流动的感觉,体会《水乡歌》所展现的江南美景。指导学生朗读现代诗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字词的正确读音,更能让他们掌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意蕴,从熟读过渡到背诵,为进一步感悟诗歌内涵奠定基础。

二、分析意象,感知情感

不少精彩的现代诗都运用意象来体现情感,展现哲思,然而学生对这种含蓄的表现形式知之甚少,很难和作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心中的世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从分析意象入手,促使学生感受诗歌,体验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内容。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诗歌意境、情感的欣赏上,引导学生从红墙、绿树等意象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体会到人物内心深处的幸福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用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这首诗歌写了小朋友在北海公园畅游的情景,大家?f一说他们在游玩的时候都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回答:“他们看到了湖面、白塔、绿树、红墙。”教师继续提问:“这样的景物给人什么感觉?”学生回答:“这样的景物色彩鲜明,让人感到十分美丽。”教师启发:“其实,大自然的美景不只是这些,作者只是用这些意象来指代自己看到的美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并提出:“诗歌在这里运用了红领巾、太阳、阳光等意象,大家分析一下这些意象指代什么呢?”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对于意象有了初步了解。意象具有含蓄内敛之美,如果能够感知意象所代表的情味,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就能有所提高。组织学生围绕诗歌意象进行讨论,既能让他们体会意象,又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结合画面,感悟内涵

学生想象力丰富,要促使学生理解现代诗歌之美,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和诗歌内容有关的图片,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结合画面内容来体会诗歌的内涵。在学习《乡下孩子》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诗画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和诗歌内容相符的绘画。画面上绘有一片原野,有一个小朋友嘴里含着草叶,正在捕捉蝴蝶。这幅图正好和《乡下孩子》这首诗歌的第二节内容相符,学生在欣赏画作之后能更好地背诵这首诗歌。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诵读诗歌的第三节,并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出诗歌内容。有一名学生画出了草地上有一个小朋友,一只手提着装野菜的篮子,另一只手提着一串小鱼,身后跟着一只小猪和一只小猫。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们将画面和诗歌的内容、意象联系在一起。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画面是多么的美好和谐,为什么乡下孩子生活得如此美好?”学生们回答:“因为乡下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所以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内心感知的再现,利用图画能将原本抽象的文字变得更为具体,这样就能令学生更真切地感悟到诗歌的内涵。

现代诗歌欣赏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72-01

一、长期以来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误区

1、教师普遍不重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说所选篇目并不多,在中考、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所以,日常教学中现代诗歌往往受到其它重要文体的挤压,不被师生重视。在这个大前提下,受课时的限制,几乎没有哪一名老师能把现代诗歌单元里的每一首诗都认认真真地讲完,学生也缺少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欣赏现代诗歌,体会其魅力和价值。

2、教学深度不够: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太过注重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忽视了对诗歌语言本身的关注。诗歌并不是语言的堆砌,她是一种感受,好的诗歌往往能够达到诗人和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却花费心思利用各种手段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剖析,忽视了诗歌给学生带来的感性的审美体验。

3、学生鉴赏能力不足:一提起现代诗歌,大部分学生都会说“读不懂”。从美学上讲,是因为阅历不够才无法复原诗中所表达的美。诗歌具有沟通功能,而中学生往往缺乏阅历和社会经验,很多时候诗歌中的含义是学生所不能够想到的,或者是不能够理解的,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诗歌无法发挥这种沟通功能,才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二、新时期现代诗歌教学的方法探索

现代诗歌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美,还体现在其中的精神体验与无穷内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进行层层探究,挖掘其中的内涵,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技能。

1、引导学生配乐朗读、反复吟诵

诗歌具有音乐性,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旋律,适当的音乐有助于学生融入诗歌氛围,如同身临其境。用音乐来诠释诗歌之美,关键在于感受音乐的旋律,为诗制造氛围,创设意境。我们可以为每首诗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感受诗的音乐之美。古人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诗歌也是如此。由于现代诗歌简洁、抽象,往往让学生觉得不好懂。初次读时我们只能大概了解其表面意思,甚至是不知所云,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吟诵才能对她进行深入理解。例如舒婷的《致橡树》,读第一遍时只能很浅地读出这是一首描绘爱情的诗,再读时则会读出“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等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进而读出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橡树”和“木棉”,到最后我们知道,诗人要表达的是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伟大爱情,爱情是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情投意合为基础的,而不是抱有别的目的,或者一厢情愿。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我们对这首带有清新灵气和微妙暗示的爱清诗有了一步又一步深入的认识,每一次吟诵都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都会再一次加深对她的理解。

2、善于进行背景拓展、扩展讲解

诗歌是社会背景、情景事物、作者思维的综合体现,讲解诗歌,不是仅讲诗歌本身,而是连跟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也要讲解,拓宽学生的眼界,具体包括诗人简历、写作背景、诗歌常识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是应当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诗歌是诗人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刻画,讲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出发点,进而掌握诗人的感情。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人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在剑桥大学学习,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对康桥满怀深情。1928年秋,徐志摩故地重游,诗性勃发,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丝,融汇在康桥幽美的景色里。11月6日,诗人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吟成了这首传世佳作。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优美的诗。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敢于联想

诗歌大多言简意赅,但是内涵丰富。诗歌能在短短的几行之中表达出几种层面的意思,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就读不出韵味来,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带领他们自由联想。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关键。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中,“炉台”代表了“憧憬和希望”,“蜘蛛网”代表了“黑暗的社会和现实”,“灰烬”、“余烟”代表了“破灭的希望和理想”……学生如果不明白这些意象,就会给这首诗的解读造成阻碍;相反,如果了解了这些意象,学生的想象空间一定更大,便能更好地读懂这首诗了。

4、注重学生自主鉴赏、合作探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讲解诗歌的时候,很多学生能够跟着你的思路走,把整首诗学下来,可是,一考试许多人就蒙了,不知从何赏析,学生缺乏自主鉴赏能力也是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老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适当地“偷懒”,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老师要多提问问题,多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只有让他们思考了、说出来了,他们才会牢记所学的诗歌。让学生慢慢学会并掌握鉴赏诗歌的技能,这才是真正对学生有所帮助,也会让他们学有所成。

5、鼓励学生尝试写作、实践运用

中学时期正处于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不少学生也喜欢舞文弄墨,喜欢没事写几句“顺口溜”,或者抒发感情,或者发发牢骚,那些语句看起来也很优美,也蕴含着一定的感情或哲理,我们不妨鼓励他们尝试写作,让他们在创作中体会现代诗歌的语言、意境,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这对于学生的诗歌学习也有着极强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现代诗歌欣赏范文第5篇

第一步,以相关背景为依据,把握解读诗歌的切入点

初中教材中所选编的现代诗歌大都是篇章不长,文词明白,学生比较容易看得懂,正因为这样而往往就容易只读到它的表层,而忽略它内涵的一些东西。要让学生能够解读诗歌的内涵,就必不可以少地对作品背景的了解――这是能否正确解读诗歌思想的关键。

第二步,以诵读为依托,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炼、形象、富有音乐美。诵读是赏析诗歌的重要依托,是诗歌意境解读的物质条件。《乡愁》中,那承载着诗人小时候依恋母亲安慰的“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相思和依偎的一张“窄窄的船票”、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相见的一黄土,和象征着中华古老民族深深伤痕的“浅浅的海湾”,以及“这头”与“那头”沉重的分离,都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有了这个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向诗歌的赏析。

第三步,以情感为主线,体会诗歌深层的意蕴

可以这么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还以余光中《乡愁》为例:那“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来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那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灵将归往何处?……诗人的这些浓烈的情感,无不在诗中的“小”、“窄”、“矮”、“浅”之间得到反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从字里行间凸现的跌宕的情感波澜,体味诗词深层的意蕴。

第四步,放飞思维的翅膀,品位诗歌的意境

所谓“有意无境不成诗”。“境”即形象,《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即是壮阔、豪迈之意境。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品味出作品的诗美,从而切切实实培养起他们的艺术鉴赏力。现代诗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境”呢?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诗歌品赏过程是需要思维的,而思维是允许开放性的、有个性的。但须注意,开放式的解读不等于随意的解读,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读,所以应尽量减少曲解原意的误读。

第五步,以生活为蓝本,展现心中的诗情画意

应该说,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对现代诗歌的创作练习上是重视不足的,许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显的限制――“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考试这指挥棒指引下,教师极少鼓励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生活,甚至是扼杀,不让写。

现代诗歌欣赏范文第6篇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理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者特别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对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意识已被唤醒,但是,目前小学现代诗歌教学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状,即重记忆轻感悟,重阅读轻创作,重课内轻课外。那么,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怎样教、教什么?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点粗浅的思考和尝试。

一、注重预习,自读自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正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预习是学生学习新课的一个起点,也可以是一个支点。预习的过程是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地、尝试性地去学习新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自我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它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情绪活动,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还可以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情绪体验。所以,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环。

在读的时候应提出明确的要求:(1)第一遍粗读课文,在朗读中校正读音,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2)第二遍细读全文,要求边看注释边看课文,做到边读边口译课文,疏通文章大意;(3)第三遍精读全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圈点出疑难语句、疑难问题,以备在课上提出来并解决。

二、落实研悟,以悟促读

新课标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只有经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充分读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提高朗读能力,内化文本语言。

《长江之歌》这篇课文节奏鲜明,音韵铿锵,所抒发的感情真挚而强烈。在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朗读、背诵指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这样说:“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能够巩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而且可以积累、内化文本语言,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这篇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作者以雄浑的气势,热情赞颂了长江的雄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充分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是诗歌中两次出现的诗句,其实也就是诗词中的副歌。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关键词语、重要句子的朗读和感悟,深刻地体会作者所抒发的强烈情感。

三、学以致用,适时仿写

诗歌写作教学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诗歌的仿写训练使小学生的诗歌创作有了坚实的基础,在仿写中获得了写作的热情。学生还在仿写过程中研究诗歌的语言,进行诗歌写作的尝试,铸炼了自己的语言,培养了诗化的语言能力,获得了诗歌表现的一般技巧。可以说,它的意义非同一般,为小学生在作文中张扬心神、表达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现在小学生的作文有套路化的倾向,无论从作文的内容还是从作文的形式,都显得陈旧、没有活力。尤其是语言做作、矫情、空洞和缺失灵性,细细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作文训练的思维定式,而诗歌写作就可以改变这样的局面。

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生根据所学诗歌进行仿写训练呢?

1.反复吟哦,仿诗歌语言

诗歌,作为一种分行排列的文学样式正是以其仪态万方的形式之美而成为阅读者的最爱。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

在仿写训练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读仿写的诗句,领略其中蕴含的语言美。《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的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博大辽阔、美丽富饶以及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本文是诗歌,教学时切忌横讲解竖分析,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好诗歌,在读中体会、感受到祖国的伟大。面对不常出家门的农村孩子可运用一些音像、语言资料来让他们身临其境般地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

只有把诗歌的反复吟诵与对诗歌意象的想象再生有机融合,才能深刻领会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才能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达到仿写的目的。在强化感性认识后,让学生明白诗歌语言不仅仅在于分行,还有节奏美、形象美、含蓄美等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题目以“我们爱你――”为起句,仿照课文第二至第六节写两节句子,学生进行了这样作答:

我们爱你――

万里长城蜿蜒起伏

京杭运河连绵不断

敦煌莫高窟雄伟壮观

扬州瘦西湖婀娜多姿

2.品味经典,仿创作技巧

写诗首先要酝酿情感。诗歌能使人感动,首先在于它的情感,还要懂得写诗只要抓住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好的诗歌更需要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想象应该是诗歌走向美感的前提,诗歌要走向美感,除了想象,还必须使用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

抓住心灵的敏锐感觉,培养创作的良好习惯,是写好诗歌的经验之谈。人类的心灵深处是一个丰富的宝藏,那里有写不尽的诗歌。告诉孩子,要热爱我们的生活。要依靠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要学会联想,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具体事物的形象,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只要我们这样去积累生命体验和形象感觉,很多生动具体的形象画面和情感体验就会在头脑中互相联结、沟通,情感体验就会丰富而深刻,思维表达就会活跃而形象,我们的情感表达就离诗歌不远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高举“苏派”旗帜,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正确把握现代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从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出发,以学生生命的诗意成长为追求,立足教材,拓宽学习渠道,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热情,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充满诗意。

现代诗歌欣赏范文第7篇

整个初中阶段,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扮演着十分尴尬的角色。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绘声绘色的朗读总能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并产生创作的欲望,然而现代诗歌内容较深广,手法较多样,意境较高远,往往使学生在认知解读上形成一定的难度。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解决问题一味地“就诗论诗”,习惯于照本宣科,层层剖析,“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忽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美的感受”,使得“读不懂”“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完全抹杀了学生原本非常纯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

为了突破现代诗歌教学这种尴尬的局面,笔者在对整个初中阶段现代诗歌教学的实践中进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条途经以实现突围。

一、让朗读使现代诗歌如出学生之口,如出学生之心

朗读,是基于将相对抽象的文字,经过自己的充分想象,激活成具体的、有情感的形象,之后用声音表达出来。相对于文字来说,它是具体的,形象化的。教学中,紧紧围绕现代诗歌的特点反复诵读,帮助学生进入到艺术氛围中,加强对诗歌美的感受。

笔者在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课时,用了最朴素却又最有效的朗读法。朗读时,形式是多样的:分散读、个别读、教师范读、齐读、齐背。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几分钟,初步感受诗的停顿、节奏、重音。这个时候,学生还不是把握得很准。然后由一两个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参与评议。评议也是多种形式,师评生,生评生,生评师。读读议议中,学生逐渐体会到文中的感情。然后齐声朗读。一次次地朗读,学生对语调、语速的快慢、音长音短、节奏、重音也就把握得较好了。这个时候,教师再来一次范读。

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是对文本的推敲,对诗歌的理解也就更深了。而教师的范读则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情的先导。一首原本不起眼的诗歌,通过教师范读,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意境。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反复而不重复地诵读这些诗句,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响,能使语言更富有活力,更能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出来。

在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笔者放手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发现学生完全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握诗人情感的脉搏。有学生说:“我从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贫穷、悲哀、痛苦的希望等词语看到了祖国所遭受的磨难,所以我在读这些诗句的时候要表情沉重,声音舒缓低沉。”还有学生说:“祖国的过去再痛苦,诗人也从来没有悲观失望,我看到了绯红的黎明、雪白的起跑线、含着眼泪的笑脸,所以读这些诗句的时候我的表情是欢欣愉悦的,声音高亢激昂。”都说诗人善于捕捉新的意象,使读者产生新鲜的联想,而我们的学生却能通过他们的朗读,他们的吟诵玩味,进入诗歌高远的意境,领悟深远的意味,感受真实的情感。课堂中,教师没有对诗歌作任何的讲解,但是还有什么比饶有兴致的朗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就像特级教师余漪说的那样:“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二、让意境带领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诗歌,是用意象来思维的,诗人那些简短的文字所传递出的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都要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这一规律决定了诗歌必然有意境。意境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情感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我们知道,现代诗歌往往不对社会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片段努力让学生了解触发诗人抒情的那些因素,找准诗人抒情凭借的对象,感受在这些生活画面和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而逐步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意境。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巧妙地将景与情融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景与情中去品味作者所营造的意境。诗歌中出现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由近及远,由微到巨,由浅入深,营造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以及由此延伸的对祖国的思念。四个意象不仅催生出了作者无限遐想的空间,更是给了读者——我们的学生无限品味的空间,从而使学生领会了诗人的思想和诗歌的主题。

很多时候,现代诗歌呈现出“形象新奇,用语奇特,句法松散,情感跳跃”的特点,要想把握诗歌主旨,品味诗歌意境,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途径来完成。《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诗人江河的作品,其中有不少诗句意境新奇,学生很难理解,如:“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中游动”。为了让学生能体会这几句诗的意境,笔者让学生将这几句诗扩展成一段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缺失的形象补充完整,这样,在他们的头脑中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幅安宁、平静、柔和、温馨的夏夜图。

总的来说,我们所追求的诗歌教学,还是应该引导学生从鉴赏的角度出发,从寻找意象走进诗境,到品味情、景进入诗境,到通过想象、联想感悟诗境,直至推敲词句内化诗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所在,从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让拓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的创作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诗歌就像是个矿藏,开采起来很艰难,但它却蕴藏着最美最晶莹的宝石……”,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向学生推荐课外优秀诗作,不断增加学生诗歌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把自己的想法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

当然,推荐的作品不是无选择的堆积,也不是游离于教材的标新立异、漫无目的,而是既有重点、统一点,又有涉猎广度的点面结合。

比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后,笔者开设了一堂专题诗歌欣赏课。先请学生列举了古代诗歌中与思乡之情有关的诗句,再向学生推荐了德国诗人艾兴多尔夫《思乡》、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我的心儿在高原》等经典外国诗歌,最后在悠扬的《乡愁四韵》歌声中,同时展示余光中、李广田、席慕蓉等诗人的同题《乡愁》,这些诗与歌都深情无限且不难理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意象却能传递出同样的感情,既开阔了视野,也深刻了思想,甚至有学生主动提议也让他们写写乡愁。

语言的精粹——诗歌的学习,就是在“不求甚解”的量的积累中,在不断的熏陶中寻求质的突破,以典型的模糊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对诗境的“感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些拓展性积累和训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能领悟到诗歌的神韵,激发他们学习诗歌、学写诗歌的兴趣。

教师抓住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神往”,引导学生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和体味生活,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抓住一些富有特征和意味的形象,传达一种特定的意境,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课后练习在诗歌阅读环节有一首小诗《野草》(范若丁):

——在没有冬天的地方,野草

你会枯亡吗?

——我将枯亡

为了肥沃那生我养我的土壤

——在被火烧过的地方,野草

你会复生吗?

——我定复生

为了抚慰那眷我念我的母亲

这是一首浅显易懂的小诗,更是一首容易模仿的小诗。课后笔者以此为契机要求学生仿照《野草》一问一答的写法,试着写一首短诗。有学生写——《流星》

——如果没有黑夜的陪衬,流星

你还会如此闪光吗?

——我会闪光

因为我燃烧的是一颗纯洁的心

——如果不是机遇的巧合,流星

你会情愿如此牺牲吗?

——我定牺牲

划过星际的那一刻是我生命最幸福的一瞬

现代诗歌欣赏范文第8篇

一、诗歌教学中,做好朗读训练

诗歌朗读要注意给诗句划分好节奏。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朗读时,就会做到轻重缓急和停顿,有利于正确地朗诵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诵时,要求他们正确运用普通话,反反复复地朗诵,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遍数多了,诗歌的含义就剥离出来了。这时,再把学生引入创作诗歌的情境中去诵读,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他们逐步改变对诗歌“深奥不可理解”的认识。

二、诗歌教学中,找意象,品语言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不一样,蕴含着语言之外的深刻含义。语言承载着意象、暗含着哲理,诗歌的语言含蓄,是用形象思维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意象即意境,就是通过对物象进行形象描绘,使之达到一定的境界和情调。比如《乡愁》一诗,诗人余光中就抓住了四个物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几个物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了,使之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使诗歌的题旨得以逐步明朗、步步加深和升华。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诗歌的生命,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还应品味诗歌的语言,应当引导学生仔细琢磨与品味,追踪到诗人创作的原始和拓展意义,认真思考和体味,获得独特感受。教师应引导学生研究与鉴赏诗歌凝练的语言,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更容易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而且还会为他们在写作的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

三、在诗歌教学中,联系实际,寻情感体验

现代诗歌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里的生活指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联系生活学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存,让他们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都不相同,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也一定不相同。诗歌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创造性的火花也许会迸发。在一次教学实践中,笔者刚教完某单元的诗歌。虽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写诗歌,但是笔者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检验是否教有所得,于是,要求学生们根据学习生活中的体验与感悟,自拟标题,写一首20行以下的诗歌。其中有一位学生就写得很好,她以同学们经常相处在一起,难免会发生摩擦为题材,提出发生摩擦时需要的是宽容,而不是辱骂,甚至拳打脚踢。她以此挖掘主题,以《宽容》为标题,写出了一首令笔者欣赏的诗歌,诗歌中赋予了“宽容”更深的内涵,把宽容比喻成无边的大海、高尚的灵魂、友善的天使……此诗非常成功,笔者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诵,不但对同学们的写作起到了作用,而且在同学的相处上,大家也都以“宽容”作为准则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有独特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