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 名师引领,让我视野开阔

很庆幸辗转反侧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这里有令人羡慕的两位省级特级教师,他们有着深厚的语文功底,学识渊博;他们思想敏锐,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执着;他们静心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对人和蔼,乐于助人。我能得到这样优秀的名师指导,是何其的幸运呀!忘不了为了参加新北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评优课的一幕幕,从最初的说课到一次次的上课,蒋丽清校长和我一起研究、一起探讨,在交流中我看到了蒋校长的睿智,更是感受到了他那如同竹子般坚韧执着、扎实敬业的工作作风。

为了在说课过程中体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为了体现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蒋校长建议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电子白板拖放种树”的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思维导图。说实话,刚听到“思维导图”这个名称时我是陌生的,蒋校长推荐我阅读他设计的几种思维导图,还建议我到网上去阅读相关的一些理论,渐渐地我明白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能在课堂上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既渗透了思维导图建构知识的方法指导,又进行了文本图表式回顾、拓展式知识延伸,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在后来的课堂设计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思维导图,系统感受森林的重要作用,丰富了学生对森林的认识和体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那时起,我真正地认识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有效性。

为了使这节课上得更加生动,真正能引导学生走进童话故事,当我把教案给蒋校长看时,他都很详细认真地在旁边写好修改建议,甚至还在星期天到学校给我讲解难点,指导我如何改进。就在一次次的思考、一次次的实践中,我们抓住了教学这篇童话故事的真正要领,紧扣提示语,走进小云雀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它们的想法。果然,这样的尝试比前面的教学精彩了许多,学生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那时起,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名师与我们的不同之处,不同在他的思考深邃而有见地,他对工作务实而且无私。

二、 学习探讨,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个多种学科整合的团队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长。而每月一次的常规活动,就让我领略到了同伴们别样的风采。从熟悉教材、准备简案到认真听课、结合专题研究评课反思,这一系列的过程也就是让我逐渐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时时刻刻能感受到大家热切的学习氛围,能感受到同伴们争辩的思维火花,能倾听到伙伴们激情洋溢的精彩课堂,能欣赏到工作室领衔人蒋校长那理性而深邃的点睛之语。从低、中、高学段不同风格的语文课到生动有趣的英语课、音乐课、数学课,我一路聆听,感觉这样的活动对自己帮助很大。不同的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内涵,不同的教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把这些精彩串联起来,整合成一串美丽的项链,给自己的专业成长带来了诸多的收获与思考,让我在反思中丰富和拓展了自己的知识及理论素养,并在自我激励中坚持学习与提升。

同伴们的智慧分享让我受益匪浅,著名特级教师们的智慧更让我视野开阔。蒋校长还带着我们赴南京参加了“二十年回眸・记忆中的精彩课堂”等观摩活动,聆听到了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们的精彩课堂。在专家们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孙双金老师对文本整合的独特解读,窦桂梅老师对朗读教学的精彩把握,黄兰老师走进孩子心间的那种娓娓道来……专家们的精彩讲解启发我思考,唯有永不停息地攀登,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三、 互动实践,让我明确差距

渐渐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方面我进步了。从一开始对白板的陌生,到后来能熟练操作;从不会制作白板课件到熟悉了天士博、普罗米修斯软件的操作,我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渐渐融入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个团队。09年5月,我执教的《云雀的心愿》分别在新北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课教学评优活动和常州市“首届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课”评优活动中获一等奖。

在工作室的活动中,虽然我发现自己进步了许多,但与身边的同伴们、专家们零距离接触后,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于是,我也开始每个月静下心来读一些理论书籍,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新观念,让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引自己前行的方向,从而不断地厚实自己的理论素养,增强内在的积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方面,除了继续研究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外,我还探索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口语交际教学的整合。同时,我还不断督促自己勤于反思、善于积累。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愿意继续践行。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激发想象以求拓展

发挥学生想象的优势,挖掘他们丰富的潜能,就能积极促进课堂教学的拓展。教师要善于发现良机,激发想象;要细心地察言观色,牢牢抓住学生的特点;要随机应变,瞄准时机,让学生的想象飞扬起来。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的“蔷薇花被大雨冲击得十分弱小”的句子时,我问学生:“如果你在旁边,你会怎么做?”学生根据平时的体验和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会为它撑起随身带的雨伞。”有的说:“我会找来木棍和塑料袋为它搭个篷子。”还有的说:“我会用身体为它遮风挡雨。”……多么奇特的想象!在想象中,文本的内容得以丰富和延伸,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以提升。

二、新旧联系促进拓展

学生对于每一课知识的吸收不是单一的,众多课文常常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同一本教材前后也有联系,不同的年级的教材也有着相似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善于用旧瓶装新酒,在上新的课文时把曾经上过的课文及已学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以促进新旧知识的融汇贯通,在相互交融中促进知识的拓展。在教学四年级课文《云雀的心愿》时,我将已学的课文《走,我们一起去植树》《沙漠中的绿州》联系起来,让学生总结植树造林有哪些作用。学生们从课内说到课外,指出植树造林可以净化空气、制造氧气、美化环境、抵挡风沙、消除噪音,还可以调节气温等,在联系中清楚了森林对人类的重要性,在脑海中刻下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跨越学科激发拓展

语文教学要以“语文学科”为中心,进行跨学科拓展,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服务于语文教学。如把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有关知识运用过来,丰富课堂的内容、表现形式和思考方法。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的第二小节“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文中只讲了四种云雾的姿态――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遮挡山峰的云雾。我让学生画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图。学生品读着文本,想象着画面,增添了许多奇思妙想,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云雾给大山穿上了轻沙、云雾给树林穿上了舞裙、云雾似涓涓细流、云雾如茫茫大海……大家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情地展示着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美妙的图画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绘画技艺的提高。当遇到具体数字时,他们会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来。这样,将语文与各门学科联系起来,使文本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扩充。

四、注重表演丰富拓展

魏书生老师说:“你在师生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一堂课下来,又能记住多少?”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注重教学的形式和趣味性,来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入的感悟。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便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的片段时,萨沙在与母亲的对话中,明白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在学生理解句意、同桌练读后,我让学生表演这个片段,并对其他学生说:“如果你是导演,对他们的表演可提出那些建议?”学生们提出了除了文本的语言,还可以增加一些自己的话语,也可以做一些表情合理的动作等。结果学生的表演超乎我们的想象:“萨沙”将雨衣小心翼翼地盖在蔷薇花上,调过头,天真地说:“妈妈,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跑过去,温柔地抚摩着他的头说:“孩子,你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你不是最弱小的。你是妈妈的骄傲。”妈妈最后的动作和语言是课文中没有的,是学生想象和发挥的。学生们将萨莎的聪明可爱,母亲的和蔼可亲、 教育有方演绎得淋漓尽致。

五、重视差异推动拓展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拓展活动的知识空间,增强活动效果

新课程昭示我们,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教语文必须有大视野,学语文必须有大空间。语文实践活动尤其需要广阔、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孩子们能像蜜蜂一样博采众“花”,像鸟儿一样穿越时空。

我们做教师的,头脑中想的、手里边做的,都应为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着想,随着学科间壁垒的消除,学科间知识的融合,我们有责任创设大学科学习的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增强语文素养。

教学《秋天》一课时,为帮助小朋友感受“碧蓝碧蓝的天空”、“金黄金黄的田野”、“火红火红的枫叶”。课前,我就带着孩子们走进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让他们跟我一起来到田野边,看一望无际、金黄一片的稻谷,看裂开嘴露出雪白牙齿的棉花,再仰起头观赏一碧如洗的天空,摸摸火红火红的枫叶和像红灯笼一样悬挂在枝头上的苹果、石榴。接着,回到课堂,将课桌围成圆桌型,开展一次沙龙座谈会,让小朋友们谈谈自己看到的秋天。然后,学习课文,并用手中的画笔画画蓝蓝的天空、金黄的稻谷和火红的枫叶等。不经意间,学生已将感性的认识与抽象的文字符号联系在了一起,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生动丰富的语言融为了一体。

除此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还应该放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之上,让每一位学生扮演角色,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比如,教学《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后,就可以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调查本地区的环境状况后,写成小型的调查报告。然后,采访环保局的有关专业人士,或邀请他们到学校来接受全体学生的知识咨询,再通过办手抄报或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主题开展一次中队活动课,宣传和发动全校、全社会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这样的活动形式既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空间约束,又拉近了语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距离,创造了许多让学生锻炼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二、拓宽思维空间,增强活动的情趣性

儿童的思维就像美丽的花儿一样多姿多彩,它们需要阳光、空气和雨露的滋润。语文实践活动中,创设优美怡人的思维情境,会像生命的泉水一样催开含苞的花朵,开启儿童的心智。为此,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多次尝试帮助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精神空间,并借助现代媒体、自然资源、人才资源等开拓孩子们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爱学、乐学、会学。

1、创设和谐安全的思维情境,让他们敢于参与。孩子们的胆子很小,怕老师的责备、抱怨,怕同学的歧视、嘲笑。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创设宽松的思维氛围,让他们心理安全自由,放飞心灵。比如,教学《家》一课时,我就是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首先,我把孩子们带到了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学生们到了这样怡人的环境中,一下子欢呼雀跃起来,有的唱、有的跳,快乐得手舞足蹈。此时,他们的精神和思维完全处于兴奋放松状态,没有丝毫的拘束感。于是,我让小朋友跟我看看蓝天白云、摸摸大树,听听鸟鸣,观察水中鱼儿嬉戏,大伙儿高兴极了。课堂上他们不仅亲身感受了“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更感受到了自己生活在祖国母亲怀抱中的幸福。课后,有的小朋友根据文章内容画了漂亮的卡通画,有的还歪歪扭扭地写了一首小诗,有的则借助自己的歌喉唱了一首又一首动听的歌儿。这就是宽松愉悦的思维空间带给他们的幸福,不是吗?这就是在享受学习。

2、创设丰富多彩的思维情境,让他们会学、乐学。语文学科的知识外延是广泛的,思维的空间是广阔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思维情境,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比如教学《马踏飞燕》一文时,学生对第三、四自然段的理解有点困难(里面涉及到美术工艺的构思和物理平衡学的有关知识),怎么办呢?于是,我便采用了”迂回“战术,将这两个自然段暂搁一边,先用多媒体展示国内外各种精品建筑物和精美的工艺品,让他们先饱眼福,初步感受它们的轮廓造型之美。然后,我凸显两个特征显着的工艺品,让他们小组讨论,谈谈这两个工艺品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从而帮助他们学会鉴赏工艺品的设计之精巧,技艺之精湛。此时,回到课文,学习第三自然段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紧接着,我借助讨论研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分析”平衡“原理,让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让他们之间产生思维互补。果然,交流时好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了自己的草图,阐述了平衡原理。你看,初中物理中的知识在语文课上也这么快快乐乐地解决了,这就是因为借助了学生丰富的内在资源,借助了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借助了集体智慧的力量。可见,思维空间的拓宽与开发,能有效地帮助孩子们插上自由思考的翅膀,解决一个个问题。

三、开放评价空间,激发活动主体的参与热情

新课程启示我们,新型的评价体系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语文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它的评价应紧跟时代潮流,应成为激励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在此次实验中,我通过多次的揣摩与革新,建立了一套多元的立体的评价体系网络,大大调动了活动主体的学习热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开放评价空间来达到活动目标的。

1、评价主体的开放。传统的评价往往是教师一锤定音,为学生定个优劣、分个好差,带有明显的”独揽大权“的主观主义色彩,而这往往带来很多消极影响。比如,教师对某些学生的印象往往影响着评价的公正性,教师观察学生的局限性也会影响着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等等。因此,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中,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又是评价者,教师的评价是一方面,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家庭评价、社会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学生学习《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课后举办的那次实践活动,评价时,我们就应该先听听学生自己的内心感受,听听他们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往往他们的自我评价是最真切的),再听听活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评价,听听被采访人的评价,看他们局外人的眼中,这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参与的热情度如何。然后,将所有人的意见综合起来,进行全程动态的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让被评的人确切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看到自己身上闪光的优点,使他们能有信心、有决心参与各类活动,做好各类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