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歌鉴赏;分步教学;自创增趣

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去读诗、品诗、悟诗、作诗,是不容小觑的任务。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诗歌鉴赏单元,这是一次让学生与诗歌亲密接触的机会,笔者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作为一种尝试,对此活动进行分步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吟咏激疑

现代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诵读能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把文质兼美的诗歌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同时,在分析之前学生对诗歌的涵

咏,也包含了他们对字、词、句思考的过程,其中有通过已有知识水平成功解译的内容,又会产生很多疑问,这时,正能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诵读,学生会想方设法进入诗境,读出诗意,同时也是自己对诗歌的加工和创造,又会生成一些疑问:如何系统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精髓,感同身受地去领悟作者的心情,这么美的诗歌,作为学生能创作吗?这些都为进一步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想象生境

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然而,如何欣赏诗人所创造的意境呢?只能是想象。

沁园春·长沙》上阕写了眼前之景,远望重峦叠嶂,枫林如染,如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清碧,百舸争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翱翔长空;低眉处,鱼虾戏水,自由轻快,所描写的景物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无不融入了他的感情,融入了他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兴衰的由衷关怀。万山、层林,鹰、鱼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后就成为了意象,这些生机勃勃的意象抒发了作者慷慨激昂、积极进取的感情。这便构成了整首诗的意境,它“一洗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幅画面,用图画把所想展示出来,可以用彩笔描绘,也可以在电脑上绘图,电脑高手也可以将其制作成动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几乎每一首诗都可以成为一幅画作,因为它有意境美。

三、知人论诗

诗歌作品是作者精神的产物,也是时代精神的写照。诗人是社会中的人,所以要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意义影响甚或写作方法,必须要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熟悉作家的生平事迹,去参悟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韵。

诗词以其格调高雅、积极向上,无虚假造作的风格在文坛上独树一帜。无论是他早期意气风发的言志诗,还是中期跃马横刀的战地诗,以及晚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诗,都给人一种雄风不减的感觉。即使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情绪最低沉的时候,他也能喊出“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句子,而绝无悲悲戚戚、寻死觅活的那种婉约情调。诗词之所以遒劲有力、磅礴激荡,缘于他胸襟开阔,学识渊博,志趣高远。他的博怀和顽强意志,在他的诗词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拼搏进

取、昂扬向上的励志佳句。

四、自创增趣

学生时代是诗意最盛的时期,要留住这青春韶华,教师理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诗情的舞台。尽管文笔稚嫩,语言生涩,仍应鼓励学生用那激情点燃的神笔,去描绘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意想的

蓝天。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

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诗歌,选出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教师也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美的诗歌,如卞之琳的《断章》、戴望舒的《雨巷》、余光中的《乡愁》……写出自己的感悟,同时作一首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其中可以用一些应景的插图作点缀,并为他们装订成册,进行班级展览。笔者还在班级开展以“青春诗会”为主题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比赛,所选诗歌可以是名家名作,更欢迎自创,每个小组不仅要推选朗诵诗歌的选手,更要写出一份简短的诗歌

推荐词,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并感悟诗韵。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如果学生只是追求情节的刺激和热闹,而不会透过字面去揣摩诗歌的象

外之境、言外之意,也没有对诗歌的激情和直觉,那么诗歌对他而言只是味同嚼蜡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将学生引领进诗歌殿堂的义务,带领他们去涵咏、感悟、思索、创作,真正让学生养成纯正的趣味,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橹.中国现代诗歌名篇欣赏[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01.

[2][古希腊]柏拉图.教育的艺术[M].曹晚红,吴大伟,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01.

[3]向明.情景交织的崇高美:沁园春·长沙赏析[J].阅读与鉴赏,2004(07).

作者简介:

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问;题目;内容;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249-01

听了许多老师上的课,总感觉要么云山雾罩,缠夹不清;要么支离破碎,味同嚼蜡。不禁反思,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把一堂课上清楚就那么难么?这应该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呀!到底是自己的知识储备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心灵世界出了问题?以自身之昏昏,能使学生昭昭么?我想更多的原因可能在于缺乏有效地指导,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再加上心灵浮躁,才使得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感于此,我想我一贯践行的三题提问法,在如今这种内容多、课时紧、要求高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那么,为什么要设计三个问题,而不是四个五个问题呢?

首先,从中国文化角度看,“三”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数字。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是万物的本原,“三”这个数字可进可退,可以衍生出许多小问题,视教学需要进行拓展。

其次,从教学过程角度看,问题太多,势必会冲淡教学重心,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

再次,从学生接受角度看,其兴奋时间一堂课在三十分钟左右。问题太多,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最后,从整体效果角度看,三个问题显得干净利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比较大气。

怎样设计三个问题呢?以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教材为例,我的做法是从这三个角度入手:

1.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能够折射文章的思想,涵盖文章的内容,展示文章的特色。因此,抓住了文章的题目,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如在教学《江南的冬景》时,我围绕题目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①文章写了几幅江南的冬景图?②作者认为江南的冬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③你正生长于江南,你认为江南的冬景如何?从对文章的概括分析中,让学生感受到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从而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在教学《一个人的遭遇》时,我扣住题目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①文章写了一个人怎样的遭遇?②从这些遭遇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③文章写的仅仅是一个人吗?三个问题的解答既梳理了文章的故事内容,概括了文章的人物形象,又探讨了文章的深层内涵,领悟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辩能力,由感性到理性,符合认知的规律,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

2.从内容入手

只有把握住文章的内容,才能领会作者的情感。怎样把握文章的内容呢?它需要你去认真地理解,深入地分析,合理地设计。

如在教学《我与地坛》时,第一部分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①我与地坛有什么关系?(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近)②来到地坛我见到了什么景象?得到了什么启示?③想通了怎样对待生活后,作者再看地坛景物,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三个问题立足文本,要求学生捕捉课文有效信息,分析语段具体意象,从而领会作者前后的情感变化,品味珍惜生命的主题,显得干净而利落。

第二部分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①母亲对“我” 的爱,体现在哪里?试从心理和行动两方面去寻找。②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样一份深沉的母爱,作者当时能否理解?从文中找出依据。③等到作者能够理解母亲的爱时,母亲却已不在了,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哪些道理?教学时,配上《我与母亲》、《秋天的怀念》录音,许多学生感动得泪流满面,为这么一份伟大的母爱而唏嘘,为自己曾经的任性而自惭,为能让母亲骄傲而努力。

3.从特色入手

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阅读这些文章,就好象跟一位位名家交流。只有把握了文章的特色,才算是了解得深入。

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①读了这首诗,你对感到最佩服的是什么?(浩大的气势、远大的抱负等)②在词中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进行概括?(视野、色彩、动词、情感)③从已学过的诗词里,还有哪些也能体现出的浩大气势来?再从四个角度去重新赏析《沁园春•雪》,进一步领会诗词的特色,辅之以课外拓展《洋人如何评价》,布置随笔《我心中的》,全班掀起了一股热。许多学生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不少有见地的文章。在这过程中,又跟上“立大志,践行动”主题班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这一切都发端于这三个问题的设计。

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第3篇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不仅人们追求个性,就连教育也开始主张个性化教学,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个性化教学是关键。

 

一、何为个性化教育

 

(一)个性化教育的含义

 

所谓个性化教育,望文生义,就是指教学者们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给予学生们个性发展充分自由。

 

(二)个性化教育的作用

 

个性化教育允许学生们之间存在差异,个性化教学也可以说是差异性教学,教师根据学生们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个人都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个性化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是学生们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高中教学的目的并不仅限在传输学生知识,更是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做人,如何让自己的个性之处得以发展。在众多科目当中,高中语文在增长学生能力、发展情感方面的作用极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寻求自身的教育个性犹为重要。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教学

 

(一)思想上重视个性化

 

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智力因素特点和能力特点进行的教育。尽管这些年来,新课标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是个性化教学的观念仍然没有完全深入人心,传统教学法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还是掌握着课堂的主旋律。即使有些老师有想要个性化教学的想法,但迫于高考的压力,也断然不敢冒险。例如现代文阅读较好的同学而古文阅读能力却不行,创造力较强的同学又厌烦背诵等,但是由于高考对于每个人的考察要求都一样,并不会因人而异,故而语文教师也是一刀切,不管学生们是否愿意,就强行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从而阻碍了学生们个性的发展。

 

(二)多差异教学是基础

 

光说不练假把式,要想真正高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必须要拿出实际行动,否则一切假想都只是空想而已。个性化教学是终极目标,差异性教学是具体实施方案,它在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对学生们进行细节上的指导。实施差异性教学之前,教师们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进行区分,并划分成不同层次,然后再分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指导,甚至在作业布置方面也要采取差异性的弹性作业模式,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这里以讲解《沁园春·长沙》为例,教师们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古文基础学习”、“古诗词名句赏析”、“全文赏析”三个层次,先给学生讲解文中出现的重难点古诗词,再分小组让同学们分析在写这首词的背景是怎样的以及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等,课后,教师可以依照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布置默写经典名句、默写全文及仿照沁园春的格式再自己创作一首词等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作业等。

 

(三)多元评估发现学生发展的个性化

 

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们的发展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例如学生们的个人能力以及心理特征等等。要知道,学生从语文课中学习到的很多东西是无法一一反映到试卷上,比如说看问题的方式、人文情怀或者是更高层次的道德标准等等,所以,教师要想了解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光靠一纸试卷是远远不够的,得从多个方面来综合考虑。例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就可以当做评估标准的其中一个。

 

三、如何推进高中语文个性化教育

 

(一)从教育的各个角度全面出发

 

一种教学方案能否成功,影响因素绝对不止一个,因此,要想个性化教学成功地得以实现,则需要从各方面出发实施。个性化教育不是只针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环境以及教学大纲都需要与个性化教学紧密联系,否则,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将会失去发展的空间。因此,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行个性化教学,仅从单方面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各个角度全面出发,才能真正让个性化教学得以实现。

 

(二)注重个性化教学效果的评价

 

传统教学是单从学生们的考试成绩以及普遍性的教学检查来评价教学的效果,然而,个性化教学必然也要注重评价的个性化,而且,个性化教学是个人的角度出发,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合自己,教学效果也不是那么理想,而有些学生则觉得这样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特别好。所以,作为教学者,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评价绝对不然忽视。这种评价可以以自我评价为主,师评以及家长反馈为辅,综合分析个性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如何能够完善。

 

【结 语】

 

总而言之,作为能力增长以及情感发展的一种途径,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个性化教学很有必要,它不仅提高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还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力。但是,要想真正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并非简单,一来,作为高中教学者,顶着高考的压力,要想展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可能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二来,个性化教学牵扯面积较广,改变的可能远远不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甚至连整个学校都要为之调整,但是,不管如何,笔者始终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倡个性化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第4篇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其方法多种多样。如果采用音乐的形式开头,那么对激起学生接受知识的欲望,将有一定的作用。

朱自清的《背影》,融合着作者丰富的、深挚的感情,文章朴实、凝重,充分体现了父对子满怀热望的慈爱之情。在讲课时,我先请学生唱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接着讲道:“同学们,这首歌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妈妈这是世界上最神圣、最辉煌的称呼,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父亲还是母亲对子女都充满着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发自内心的。”然后教师范读,学生看着课文,听着声情并茂的朗读,整个教室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

(二)寓教于乐、巩固知识

课堂求活忌沉闷。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和操作。学生学习兴趣高了,才会积极地参与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如《〈白毛女〉选撤中的杨白劳父女间的深情厚意,如果单是讲解分析,就显得缺少滋味没有波澜。这时可先让学生集体唱一曲《北风吹》,再找几组学生来一首《红头绳》的对唱,学生会兴趣大增,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在课堂上,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是不是对该掌握的知识都记得住呢?一节新课下来,学生大都有些疲倦,这时若能让他们唱或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既可得到美的熏陶,解除疲乏,又巩固了新知,真可谓一举多得。如在讲完高四册的《词二首》后,可为学生播放歌曲《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在动人的歌曲声中,学生既受到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又顺利地记住了这两首词的内容,而且印象尤深,久久不忘。

(三)增强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语文课中,特别是在赏析文学作品时,适当地播放些相关音乐,把教学内容和乐曲意境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第5篇

一、入时,即将学生引入作者及其作品所特有的时代背景中去。古代诗词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将当时特定的情境浓缩为精炼的文字,这些都与现代中学生有着巨大的时差。为解除这一时差,我在教学古代诗词前,总是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条件或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境遇,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蜀道难》一课,从题目就可看出该诗讲的是攀登蜀道之艰难。学生顺着这一诗眼研读:该诗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继而写蜀道高危攀越之难,最后写蜀地乃是非之地,人难以安居。由于时差的原因,学生对其内涵的理解只能停留于这一层面上,后来我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深入讨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其时正处于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诗人写蜀道险要与攀登之难,意在告诫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再联想到作者当时遭遇皇帝不重用,权贵排挤,最后被赐金放还的境遇,但诗中仍表现对国家命运如此的忧虑与关切,由此又可知诗人写蜀道之难还意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入意,即将学生引入到作品意思的理解中去。由于诗词受篇幅和句字的限制,语言高度凝练,蕴含十分丰富。所以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对诗词句中包蕴的内涵加以探讨,这样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诗词所表达的意思。

如《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把握全词情感的核心句。尤其是核心词愁,包蕴了作者多重的忧愁,更是掌握作者情感的关键。为此,我在学生自主把握词意的情况下,向全班同学逐步提出下列问题:文中哪个句子可作情感核心句? 问君,君为谁?自问,问何事?哪个词概括了全词的感情? 愁包蕴了哪些愁?讨论中,学生渐而发现一个亡国之君的愁之多:家庭支离破碎、优越生活不再、君王宝座失落、时光匆匆飞逝,这层层叠叠的铺大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此学生也已深深感受到了词人极度哀伤的心情。

三、入境,即将学生引入到作品所特有的意境中去。中国古代诗词多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融。我巧抓这一特点,多借助多媒体的情境教学,或直接让学生根据句意画画。从而将学生引入诗词的意境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如《沁园春长沙》一课,我在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基本了解词意后,直切突破口,提问学生: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各概括了哪些内容?这一组典型的画面塑造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要求有基础的学生可当堂画画,基础不强的可图文结合,然后让学生到台前展示、交流。最后我再用电教图片展放,加以深化领悟。通过两个层面的构画展示与交流,学生眼前呈现出由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所组成的一轴轴多姿多彩的革命画卷,画卷中展现出抒情主人公的战斗风采和思想性格。

四、入情,即将学生引入作者及其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去。诗词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凭借充沛的感情,情景交融的意境,富有美感的形式使读者入情入理。因此,我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气氛和意境中去体验蕴含其间的情感,从而与作者在思想上发生共鸣。

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第6篇

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必须有夯实的地基;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必须有深深的树根。在课本复习中提高教材复习的效率,就是决胜高考的根基。但很多人认为学过的教材好像是食之无味的“鸡肋”,“课本无用论”的思想尤为突出。大多数学生认为,看两遍课本也不如做一套综合训练题来得实在。其错误根源在于没有真正挖掘出课本的价值。即使教材是“鸡肋”,只要肯用心嚼,也是能嚼出滋味的,何况入选高中课本的文章都是专家精心挑选的经过时间考验的文质兼美的各类经典作品呢!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提高学生复习教材的兴趣,引导学生去乐看会看巧看课本。引领着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掘课本这座“矿藏”,把“死”课文读“活”。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1.整合教材,突出文体特征

有些地区使用的苏教版,课文编排是以思想内容的相近性即话题为单元编排的,文体特征不鲜明。而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题往往有一种题型是考查文本的文体特征,而且作文要求文体特征必须要鲜明,忌“四不像”。为此,要将五册书中的重点篇目,按文体重新归类划分,将同一种文体的课文集中在一起复习,这样不同文体阅读的重点就突出了,便于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也便于学生写作时借鉴教材写法。

2.深挖教材基础知识,渗透高考考点

课本复习可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设计成练习题的形式加以整合。如现代文的基础知识整合,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模块:一、字音辨识。这部分又分为单音字、多音字辨识,主要是填空的形式。二、字形辨认。主要是形似字,也以填空的形式设计。三、词语辨析。主要是教材中出现的双音节近义词的辨析,这部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中练习题中要再现教材里的原句。四、熟语积累。主要将教材中的成语、俗语、格言、谚语等整理出来,然后让学生强化记忆。

文言文语基的整合,主要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名句名段等模块,也是以练习题的形式再现给学生的。

另外,还要注意语基的拓展延伸,如复习《季氏将伐颛臾》,可以把《论语》中的重点名句汇集编印成讲义,让学生全面掌握孔子的“仁政”思想;复习《沁园春.长沙》可整理了诗词中的名句名篇,这样将名句默写化整为零,分解到平时课本的复习中去,还能通过积累名句为作文添文采,一石三鸟。

3.利用文本,渗透题型,授之以渔

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点,可在课本复习中将这两个专题的题型化整为零,穿插渗透,这样既能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能减缓专题复习的压力。可先综合最近几年这两类题的高考常考题型,然后研究出应试技巧与策略,利用教材进行分解训练。

如复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让学生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过复习《山居秋暝》集中了解山水田园诗的思想感情;通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复习《祝福》了解鉴赏文章题目的技巧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复习《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掌握人物形象赏析的方法、刻画人物的手法;复习《项链》了解伏笔及留白的妙处……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课文来进行题型渗透,更便于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4.利用教材,读写一体化

首先,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等,不仅内容感染学生,就是作者海伦·凯勒、史铁生本身也是可写“挫折、磨难”话题作文的典型素材,2010的山东卷作文,很多优秀作文就写到了海伦·凯勒和史铁生。

可要求学生摘抄教材中的佳句妙语,积累写作素材,甚至写读后感。

其次,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某些语段,让其仿写,锤炼自己的写作语言。

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早读 功效 习惯

早读,是教师和学生都十分熟悉的教学环节,但也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忽略的环节。现今语文早读课仍未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很少教师会对语文早读课进行设计规划,而是将其当作工作的负担——早读意味着需要看班,意味着需要更早进入课堂。所以早读课往往都是教师到岗监督、学生有口无心,随手乱翻。这样的早读课对教师、学生都是一种负担。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需要教师意识到语文早读课之功效,并将其落到实处。

早读课贯穿小学、中学,必有其独特功效——课堂教学的前奏、补充、拓展,如何使其功效得以发挥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学阶段的早读之“读”应包含“朗读”与“默读”。朗读是声情并茂的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式,而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进一步加深理解,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培养起对语文的兴趣;“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更主要的是亦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默读,即不出声的读,是一种较高效率的读的方式,能给学生以自主思考、深入思考的氛围和时间。不同的材料,读的方式也不一样,具体的哪些材料适合朗读,哪些适合默读,这在下文的论述中会涉及。所以,早读是有声和无声的结合。

一、读什么

早读课读什么?这需要围绕早读课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前奏作用、补充作用、拓展作用这三个方面来展开。

“前奏”材料,即为接下来的语文课做准备的材料,即预习材料。

预习首先是课文的预习。若文章为散文、文言文、诗歌,则其读以“朗读为主”,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的前三篇即为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这些都应在学习之前,在早读课上熟练朗读,在《家训》中也曾说到“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膀下,诗成自读,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这段话将诗歌朗读之重要性和作用说得明澈;若课文是议论文、说明文,则以“默读为主、朗读为辅”,可选择重要字、词、句,多朗读几遍;若课文是小说(一般中学阶段小说篇幅较长),则先默读,再选取重要段落进行朗读。如必修二中《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则较长,让学生全部朗读多遍是有些吃力的,以默读为主更好,可选取最后两段让学生朗读。

预习材料还包含作者生平材料、写作背景材料、以及其他可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材料,如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提供之前学过的他的《春》等等。作者生平材料尽量选用传记文章,可结合《传记选读》,如学习《想北平》之前,可先让学生阅读《传记选读》中的《老舍自传》,这样既加强可读性,也使学生对作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更为感性的认识,写作背景材料可贯穿在作者生平中。而这部分材料多用默读形式。而默读的缺陷在于学生容易分心,所以加强材料的可读性、趣味性,尤为关键。

“补充”材料,即对学习的课文进行巩固、补充说明的材料。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应试潮流对我们的课堂也有着诸多的限制。所以若教师对课文有一些生发,则可利用早读课。

补充材料,首先是文章的复习,朗读之前学过的课文,不限于前一天的课文复习。

其次,笔者认为可补充一些易读的文章解读材料,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作者自己对文章的分析阐释,或者他人的评论等等。这部分材料则以默读为主。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常规课上,我们仍要抓住文章本身来教学,但是语文课往往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无法引起学生较为深入的思考,不思考就无自己的收获。提供一些解读材料,可以让学生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己的疑问与思考。比如《名作赏析》这本杂志中就有很多对文章的新解读,新观点。如余光中先生的《论朱自清散文》就对朱自清先生的《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篇目进行了述评。

“拓展”材料,即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延伸,扩展知识面的材料,也包含有助知识、方法迁移运用的材料。可以提供一些美文、经典给学生朗读,使其感受中国文字的优美,中国文化之深厚。比如可提供泰戈尔的一些短诗、《红楼梦》的经典片段、贾平凹等著名散文家的文章等。

当然早读课仍是以书本为主,其他的材料都是辅助作用。

二、怎么读

早读课该怎么读?上文已论述了两种读的方式——朗读、默读,以及它们的不同运用。除此之外,早读课的读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分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集体指导中,教师需不断向学生明确朗读、默读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读的作用,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其次教师需指导读的方法,朗读要注意断句、停顿、高低音、情感等方面。如朗读食指的《相信未来》一文,有一处较难的断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这时教师应及时加以说明,并阐释其断句原因。朗读《沁园春·长沙》要读出领导者所具备的那份豪迈与不羁。默读则要有重点、抓关键、做标记。当然光纸上谈兵可不行,教师需借助多媒体加以示范,可以是名家朗读,但最好是教师的亲身示范,将更有感染力。个别指导是在教师了解了学生“读”的困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的学生是态度上有欠缺,这种学生需进一步向其明确朗读的功效,并用借助优美的文章使其领略到其中的趣味,有的学生朗读是过嘴不过脑,这时教师需对他的朗读提出一些问题,促进其思考。个人指导的作用不仅仅在指导本身,它更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于“读”的重视,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要为朗读制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优美的意境。不要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在监督他们。所以教师在早读课上应更为随和,对学生的表现应多加鼓励。一般教师会给自己的朗读配乐,而往往忽略了早读课上为学生的朗读配乐,一些优美的或感人的课文都可以通过配乐的方式加强感染力,如《我与地坛》可配以《二泉印月》这种较为哀伤低沉的音乐。教师也可以录制学生的朗读,再播放录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朗读中的不足,从而对症下药。在轻松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更好地领略文章的美。

再者,语文早读课的形式也应不拘一格,不是赶着羊群前进,而是带领羊群领略青草的芳香。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朗读活动,如教师朗读学生点评、学生范读(尽量给学生以平均的机会)、朗读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起对朗读兴趣。

三、让早读成为习惯

习惯是经久养成的生活方式,要让早读成为学生的习惯必须使它从外在的课程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要实现这个转换,笔者认为需具备三个条件:价值认同、兴趣、坚持。

首先,要学生认识到朗读的价值,“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1]朗读是训练读的同时也训练听说写。光说教,说服力不大,教师可以请善于朗读的学生现身说法,这样的活例子更易为学生接受。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补充优美的、可读性强的材料,以及各种朗读活动来培养,也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一旦学生对读有了兴趣,就能自主地读。而所谓坚持,更多的是在兴趣还未培养起之前,而坚持的过程也是兴趣培养的过程。若有朝一日,工作后的学生仍能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早读,这也是教师的极大欣慰。

语文早读课,一个重要又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既然把一天中最好的时间用于早读课,就应该有所收获。本文的论述只是从三个方面展开,并不意味着将以上内容杂糅在一块。具体的设计安排仍需考虑学期教学计划、课文教学目标、教师教学风格等因素。

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第8篇

考点透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现代诗歌赏析题在中考中应运而生。纵观2010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较浅易的、有定评的现当代诗歌开始走进考卷。具体说来,就是以抒情诗、哲理诗或内涵深厚的诗为主,设题多趋向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命题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的节奏、语速、语调、重音;(2)诗歌的韵脚;(3)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4)诗歌的意象及意境分析;(5)诗歌表达的感情;(6)诗歌的常用艺术手法;(7)诗歌的背诵默写。

解题策略

怎样解答现代诗歌赏析题,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考试时只能是跟着感觉走,因此,得分不高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那么,到底如何解答?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呢?

1.理清形式,明确类别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以现代诗为例,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新诗在形式上采用的是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的诗歌,这是阅读诗歌时首先要把握的。

2.抓住意象,品读有的放矢

我们在做诗歌阅读题时,首先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因为无论是现代诗还是古诗,诗人往往都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象”,而诗人借这些“景”和“物”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如《沁园春・长沙》里的“层林”“漫江”“百舸”等景物均是诗人选取的意象,阅读诗歌时,只有准确捕捉、感受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才能准确把握诗歌丰富的意旨、复杂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品读诗歌才能有的放矢。

3.体味诗情,把握蕴涵之意

“诗言志”是诗歌表现的主要特点,我们在抓住诗歌意象的同时,也要进一步体悟意象所体现的诗人情感,即所言之“志”。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如作者和背景材料,做到知人论世,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无论是美景还是哀景,重在体悟景中流露出来的或喜或悲的思想感情。

4.咀嚼字词,揣摩语言特色

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推敲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必须要反复朗诵,反复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5.明辨手法,明确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在诗歌中主要是为了使诗人的立场观点更清晰,抒情更淋漓尽致,如“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使之更为突出”,在诗歌鉴赏的题目中关于表现手法的回答有以下步骤:(1)辨别诗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回答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表现手法(即作用),(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只要按步骤思考并作答,就能得较高的分数。

6.合理想象,注重知识迁移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尤其是在面对类似的情景时,所用的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总会有类似之处,因此,在比较阅读时我们要合理想象,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深入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题解析

例1.(2010年湖北省黄冈市)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后面的各题。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纱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这首诗节奏舒缓,适合朗读。下面四项中朗读节奏(用“/”标示)和重音处理(文字下面用“・”标示)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远远的 / 街灯/ 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 明星。

B.我想 /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 美丽的/街市。

C.那 /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 /骑着牛儿/来往。

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2.诗的后三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说明了什么?

3.在诗中,作者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大胆创新,赋予他们自由、幸福的生活。这样改写有什么作用?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