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沙尘暴阅读答案

沙尘暴阅读答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沙尘暴阅读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沙尘暴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科技说明文是反映和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最新科研成果的文章。与一般说明文相比,科技说明文具有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艺术性、知识性等特点。

在语言上,科技说明文常常较多使用科技术语,需要同学们有较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初中阶段对科技说明文的要求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把握重要信息,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把握文章结构,梳理说明顺序。3.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分析。4.体会科技说明文准确、简明、严密的语言特点。

阅读过程就是对文本中言语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科技说明文的阅读过程是一个难点,现在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和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了,有的老师在讲说明文尤其是科技说明文时,往往偏重于讲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的语言等知识点,其实现在的中考已经逐渐在淡化这些知识点。在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处理信息。

下面从近年中考命题的角度来分析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一、标题解读。科技说明文通常都是事理说明文,文章的题目常常会运用设问句式或一些比较生动的句子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2011年湖南省长沙中考语文试题)、《稀土扼住了谁的咽喉》(2011年黑龙江省绥化中考语文试题)等。命题模式一般为: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是:引起读者思考,提高阅读兴趣,引入说明内容。命题示例:文章以“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为题有什么作用?(2011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

二、概括题。科技说明文常常会从不同的方面来说明某一事理,命题模式一般为:阅读全文,说说文章说明了某一对象的什么特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XX的几大特征?命题的形式上可以有变化,但只要掌握了规律,此类题目难度系数并不高。命题示例: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说明动物眼睛的。(201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试题《动物的眼睛》)

三、对文章的局部――某几段或某一段甚至某一句话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命题。命题者会从内容、写法、结构的角度进行设题,具体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和结构的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等。命题示例:文章第③④段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第②段与这两段是什么关系?(2011年湖北省恩施中考语文试题《宜万铁路――“桥隧博物馆”》)

四、考查说明文语言。即主要针对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进行命题。科技说明文讲究语言的准确性,但语言的准确性并不只是体现在精确的数据上,有时一些模糊的语言、表推测的词语和表示大概意义的数据会显得更客观,更符合实际。同时,科技说明文作为科普小品文,在体现语言准确性的前提下还要体现其生动性和可读性,常常会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这方面的命题也比较多。命题示例:下面句子黑体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一般来说,厂家不会直接在食品标签中标注含有反式脂肪酸,而是羞羞答答地进行遮掩。”(2011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走近反式脂肪酸》)

五、与文段内容联系紧密的开放性题。这类题型往往被称为开放型题,一般作为最后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拓展能力,需要同学们发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是一种能力运用题。命题示例:发挥想象,简要描述一下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2011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熠熠发光的虚拟现实技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没有沙漠,地球会更好吗?

钟灵惠

沙漠不见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不是该长长地松口气了?如果真的那么简单,新的问题就会出现。树木虽然优点很多,比如能涵养水源,能调节气候,还可以减少噪声,但是有的时候并不是很可爱。它们在捕获和吸收阳光的同时,还会将热量传输到空气中,以便自身降温,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地面温度升高。

树木本身虽然可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而抵消掉向空气中散发的热量,可是整个过程极为缓慢,至少要花数十年的时间。由于有了沙漠,整个过程就不会这样拖拉,因为它们反射阳光和辐射红外线的能力较强,有助于散热,可以起到很快降温的作用。不仅如此,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大约能抵消掉因工业大量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升温值的20%,不得不说这是个令人惊奇的数字。

沙漠不在,恐怕森林很难独自负担起这样重的任务。而沙漠对地球上湿气的交换也充当了重要角色。江海、湖泊蒸发放出湿气到大气层中,通常是沙漠充当吸收多余湿气的角色。如果没了沙漠,该怎样调节大气的热量交换和平衡?这也是让地球头疼的问题。此外,酸雨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一些植物带来了灭顶之灾。沙漠的消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酸雨光顾地球。在北方,每年都有大量沙尘暴在空中飞舞,沙尘暴的危害虽然甚多,但沙尘暴所挟带的碱性沙尘,大大减少了北方的酸雨。

如果没有沙尘暴带来的碱性沙尘的中和,中国北方将和南方一样多酸雨。此外,沙尘暴还给很多地方带去养分。夏威夷当地肥沃的土壤,有许多的养料成分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两地相隔万里,普通的风无法把内陆的尘埃吹到这么遥远的地方,因此正是沙尘暴,把细小却包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再播种一般把它们撒下来。除了夏威夷群岛,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热带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它的一个重要的养分来源也是空中的沙尘。没了沙漠对地球整体大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作用,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怕是要忙些时日了。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0年第9期,有删改)

1.本文以“没有沙漠,地球会更好吗?”为题,好在哪里?

2.本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沙漠对地球的作用?

3.说说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作用。

不仅如此,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大约能抵消掉因工业大量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升温值的20%,不得不说这是个令人惊奇的数字。

4.本文中作者对“沙漠”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盗梦空间》里的梦

郝 芳

2010年的夏秋之际,《盗梦空间》作为一部打破了商业大片叙事规则的电影,自上映之日起,就因电影本身复杂的剧情结构、超乎寻常的想象、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尤其影片中层层叠加的梦境吸引了诸多观众的眼球。那么,梦是不是可以进入呢?梦境中的情节是否可以移植和改变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梦。

人的一生大约会做10万个以上的梦。哈佛大学的睡眠专家经过研究发现,人每天晚上并不是只做一个梦,而是多达十几个梦。我们之所以经常说自己没有做梦或者只做了一两个梦,是因为在清醒的时候无法全部记住而己。既然每个人都会经常做梦,那么,梦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会做梦呢?

关于梦的作用,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其不同的看法。生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做梦是为了锻炼各种神经连接。而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则认为,通过做梦,我们可以梳理当天遇到的、做过的以及需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梦可能有一定的预言作用,可以告诉我们某件事情的走向和结果,或者告诉我们将来会发生什么。尽管上述两种观点不尽相同,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梦的作用,但二者并不矛盾。因此,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将上述两种理论融合起来,才可以完美解释梦的作用。

后来的研究发现,做梦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近期研究发现,睡眠有助于大脑学习和解决问题,而做梦是大脑处理、解释和理解新信息的过程。

在《盗梦空间》这部电影中,莱昂纳多所扮演的角色在影片中的一项任务是把梦“植入”到一个人的大脑中。植梦,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在很多科幻小说、文学著作、动漫还有电影里,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情节。那么,梦境可以移植吗?对此,有研究者表示,就某种程度来说,“植梦”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构思,它也是在梦学研究中可以实现的一种稀松平常的实验手段,只不过不像好莱坞电影那样花哨,而且目前也还不能达到电影中所构思的那种真人进入构想梦境的程度。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21期)

1.本文开头提到电影《盗梦空间》,有什么作用?

2.本文第二段为什么要写哈佛大学睡眠专家的研究?

沙尘暴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电化教学是以图像和音像相结合负载教学信息的教学模式,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它极富表现力及感染力,使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使得概念教学情境化,抽象知识具体化,从而使学生在无意识中获得知识,同时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巩固知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电化教学手段具有浓厚的审美与感彩,因此在课堂上可利用不同的电化设备将教学信息强烈而鲜明地传递给学生。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整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这时就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恰当的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的心灵激荡,激起学生的情感及学习的兴趣,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他们的注意力,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达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新课标的许多课都可以利用录音、幻灯片、录像等引出本课内容,设置悬念,激起兴趣。

随着课堂的深入,将电化设备适时穿插,既可边听录音来学习句型,也可边看录像来学习新知识,将光、色、形、声融为一体,让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得到刺激,从而使学生愉快地、不知不觉地模仿、学习、运用语言,即学生观看图片、投影后,让学生试着用英语讨论和表达画面中的人物、情境和动作,并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头练习。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对展示的内容认识越来越丰富,使学生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中感知新课。这样通过试听信息的输入达到语言与情境的融通,就产生了共鸣,学生就会全身心地置于浓厚的语言环境之中,他们的视、听、说等感官也得到生动、活泼的同步活动和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语言的背景知识

电教手段的直观性很强,能时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培养学生语感的“全面发展”。过去,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主要是“字正腔圆”为准则,不愿或不敢让学生听“南腔北调”。殊不知现实生活中,操一口纯正BBC音的终究是少数,在打好较为完善的标准音标的基础上,听听各个地域、不同人士的发音,可以形成完美的“语感”,而电化教学恰恰以不同的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新课标配套录音材料,人物个性很明显,通过录音机可以使学生学到地地道道的英语。在学习外研社 Book3中Module2的听力材料时,笔者通过录音反复播放“Hello”和“Thank you”的不同的发音方式让学生仔细辨别,然后利用录音播放不同语境中该如何去发音,最后利用幻灯设置语境让学生做练习,这样在利用不同的电教手段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明确并掌握了这两个词的具体应用。

不同的电教手段使得死板的课本教学“立体化”,而且让学生形成语感的同时,体现所学国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学生置身于这种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会使语言的学习及应用更鲜活地道。在学习Great European Cities时,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他们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大意,接着给学生放了介绍欧洲自然风光的旅游记录片,体会欧洲自然的美和鲜活的风土人情。

三、综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英语教学中,课堂学习和复习是重要环节。在紧张而愉快地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之后,可根据调动各种感官以“学知识、练技能、激兴趣”这一原则,用英语单词投影显示句型中主要的语言点,进行扩词造句、词语替换、填充选择正确答案等大量巩固性口头练习。在学习Europe这一单元时,笔者通过录音机和幻灯片,利用歌曲欣赏对学生进行听力理解、完形填空、短文改错等综合性训练,对歌词中包含的语言现象稍作点拨,然后让他们再听一遍,凭记忆写出歌词,最后对照、纠错。这实际上是一种写作训练,学生对此兴趣盎然。这样可以减少板书的时间,加大学习和复习内容,同时学生的表达机会也会大增,能有效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更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沙尘暴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生;答题能力;进行浅析

一、引言

在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学与考试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政治科目上的失分,都是因为存在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述不准确等一系列的问题,说到底就是答题能力的欠缺。为了有效帮助学生能够在政治科目的考试上尽量少失分,本文主要就高中政治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这一主题进行浅析。

二、学生在高中政治答题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审题思路不够清晰。审题是高中政治答题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一旦审题不准确,学生从信息提示中找到的原理答案也将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而造成学生审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自身的粗心大意,从而导致其审题不够仔细,并且还会促使他们在答题的时候获取到错误的信息,甚至犯一些张冠李戴的错误,而最终的答案自然也和题目的要求相差甚远;二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以至于他们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材料的分析也不够全面。虽然学生审题的问题比较严重,但多数都是由粗心造成了,只要稍加注意,这类问题其实也可以有效避免的。(二)学生的答题语言表述不够准确。虽然高中政治语言的表述要求不及语文学科要求高,但一样会影响学生的得分。通过分析发现,一些高中生的审题能力,学习能力都比较强,但是在语言能力表述上则存在巨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心里所想的内容无法用准确的政治术语表达出来,从而造成最终的答题没有条理。例如:在讲到保护环境知识时,就举了一些北方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例子,然后向学生依次提问: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北方多次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这段材料的提问虽然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学生只需要按照步骤答题即可,但是对于一些语言能力不强的学生,他们最后给出的答案往往只是寥寥几句,甚至还会把问题的次序进行颠倒作答,总之,反映出的都是学生答题语言表述的不规范。(三)学生答题时的书写不够规范。很多时候,教师阅卷打分还是相对比较主观的,所以答题时注意书写规范,往往还能够获得比较高的印象分。尤其是在高考这样的大型考试阅卷场上,所有阅读教师的工作任务都很大,所以他们在具体改卷中基本会根据考生答题的关键词和句子来进行评分。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多学生虽然在有限的考场时间内答完了所有的题型,但是他们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书写不规范问题,这样只会导致改卷老师费力地去找关键词,然而这是时间所不允许的,所以在几秒钟之内教师没有找到关键的词句,他们甚至可能会直接给出零分。可见,书写不规范的直接后果是给阅卷老师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

三、高中政治培养提高学生答题能力的有效办法

(一)教会学生基本的答题思路和技巧。培养提高学生答题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适用且比较容易掌握的就是教会学生一些比较基本的答题思路和技巧。以“措施对策/怎么样”这一类型的试题为例,通常是让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主体进行作答,而在政治题型中比较常见的主体有: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比如: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为确保乳品质量安全提供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常务会议通过《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并于2008年10月9日起施行。请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虽然设问中没有明确指出主体是谁,但是学生应该通过材料分析明白主体就是国家,进而围绕经济活动的常见行为主体归纳出具体措施。最终得出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市场法律法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正确答案。(二)学生答题时候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高中政治有很多的基础理论知识需要记背,但是却不能让学生限制于条条框框之中,否则对他们今后的答题能力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懂得熟练地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帮助。比如:“政府是如何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这一主观题,看起来难度不大,关于政府的理论知识很多学生也都能做到,但是关键却在于理论应该如何联系实际?即政府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是怎样的?所以,这一题型的答题要点则在于参照题目给定的材料,找出体现政府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的行为。

四、结语

高中政治除了具有德育教学功能以外,在高考中也占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也应当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而加强学生在高中政治学科知识上的规范答题,对于提高学生整体得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高三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如果他们在平时的周考、月考等大大小小的考试上不约束自身的答题行为,那么就会造成他们主客观题得分比例的严重失衡。本文针对学生答题不规范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两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也是希望能有效地帮助广大高中学生尽可能地提高分数、成绩。

作者:谢彬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雯雯,刘鹏.高中政治教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01.

[2]谭兰.培养高中学生政治主观题规范化答题能力的探索[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6,05.

沙尘暴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一、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教材,提出质疑,突出“探”。

    研究性教学就是指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教学。在这里,学生是探索者,教师是学生探索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探究教学可分为有指导探索和非指导探索。但无论是哪一种学生以下这样一些技能需要教师的指导:(1)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时间的安排、观察顺序等)?用什么手段或仪器观察?观察重点是什么(性质还是结构等)?(2)分类:观察结果如何分组?(3)联系关系:对观察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其与课本知识的关系。(4)预测: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趋势进行想象。现仅以高中地理知识中涉及到有关矿物性燃料的燃烧所释放的“温室效应”为研究课题,据此确立调查了解气候异常的情况,通过对比分析书本上有关“温室效应”的知识,探寻、分析其主要来源,从而增强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这样,通过一个明确的课题,学生在课前学习教材知识,参与调查研究,提出问题。

    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教会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突出“究”。

    在上课中,我们经常用这样的教学用语:“说说你的理解,错了也没关系。”“你同意哪个同学的意见?”“很好,有独到之处!”“不错,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这些鼓励,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更加勇敢地提出问题,并相互间进行讨论,通过“究”,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在课堂上我们还应加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原高中地理教材中,“天球”的概念是一个难点,虽然这部分内容是阅读材料,但无此概念学生无法看懂“九月的星空图”, 江苏的彭老师在教学中曾遇到许多学生问起为什么在“九月的星空图”中外圆是地平圈,圆心为天顶?于是,他就在课堂中做以下模拟实验:取一把伞,伞的内表面画上许多星星表示“天”,称之为“天文伞 ”,请学生想象站在伞柄中间看“天”,观察天顶和东南西北的星星,然后把伞内所有的星星投影到地平面,即出现:“天边”投影成地平圈,“天顶”投影在圆心部位。同学们当即非常兴奋,第二天便有几位学生告知晚上根据“九月的星空图”找到了相应的星星。可见,只有这样精心设计演示操作,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郑友强:浅谈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四字经”

    作者:郑友强    文章来源:本站博客    点击数: 576    更新时间:2007-10-22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资料,自行解决问题,突出“解”。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许多问题被提了出来,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头行动。到班级图书角或学校图书馆、书店去查相关的书籍、期刊、报纸、学术报告等文献,或走出学校,去调查收集有关资料,或采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或从网上查阅有关材料,例如在组织学生对北京沙尘暴原因的研究课题确立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基于此,我们对班级成员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在组长的分工安排下各司其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组查找一些关于沙尘暴新闻,有的请教当地的地理专家,有的上网查资料……。最后,我们对学生加以引导,彻底解决剩下的问题。

    四、延伸课堂学习,把知识巩固、扩展、加深,突出“深”。

    通过对上面三个环节的应用,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思维的培养等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趋势,把课堂的知识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延伸并总结评价。地理学是开放性、综合性、应用性、实际性特点的学科,因此,对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的评价应更具地理学科特点,所以,其评价内容应有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方面的(如将研究资料转绘至图上,形成空间概念的能力),地理观察方面的(如网上信息与实地情况的对照观察,实地样本的观察),地理考察能力,(自然的和人文的)以及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后,地理观念意识的达成程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方式宜采取走出校门,以社会实践舞台为背景的现场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虽然目前研究性学习尚处于在探究研究和逐步推进的阶段,但可以预计,不远的将来,研究性学习将会像着名的后现代课程专家多尔所说的那样:“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建构一种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交互性的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可见,各地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念好“四字经”,相信对地理的研究性学习一定会带来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方红峰  浙江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和思考    《教学月刊》      2002.1

    [2]. 李民华  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述评              《教学月刊》      2002.1

沙尘暴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像导学法 地理能力 地理教学

地理图像是一种内容丰富、图例清楚的地理教学的直观教具。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图像导学法是指借助图像系统、教师设疑并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图像解决地理问题,从而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教学方法。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和特色,我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图像导学法,它让学生当“演员”,学生跟着我“导”的方向走,课堂上有声有色,教学效果明显转好。

一、运用图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图像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大陆漂移”、“板快构造”学说这一难点内容时,我先展示“海鸟、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图”,然后这样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海鸟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又如当讲到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航海、渔场和海水污染的图片,启发学生讨论,“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冬季出发,夏季返航?世界四大渔场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污染形成原因?”这样学生可以得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方面,又有不利方面。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图导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的能力

通过对地理图像资料的分析,可以导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避免地理教学只讲“地”,不讲“理”的弊病。如:学习“冷锋与天气”时,我利用多媒体先播放冷锋与天气的动画,然后,板书冷锋天气简易图,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读图领会冷锋与天气的关系,并完成表1(冷锋内容)并提问:

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锋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锋过境时天气如何?为什么出现大风天气?

⑤冷锋降水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

学生填完后,紧接着让学生思考“我国冬春季节的寒潮、沙尘暴天气;北方的夏季暴雨是受哪个天气系统的影响而形成的?”

通过动画展示及利用图像分层次多个设问,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搭建台阶,让学生有信心跟老师思维走步步深入探究问题,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培养了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指导读图时,提问前如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或新生成的问题,就能及时纠正答复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同时,教师要善于采用归纳、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答案;教师还可以采用层层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更深一步的答案。

课下还可让学生动手制作与图像有关的作业活动,如用乒乓球制作小地球仪,剪贴制作中国政区拼图,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等,根据地图从事野外地理活动,夜间用活动星图认识星空等。这样,可使学生手脑并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既培养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能力。

三、以图导图,多图结合,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在指导学生用图时,可把相关的、相似的、相近内容的图像进行联系对应。可以避免知识的孤立割裂。要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往往需要多图结合来进行分析。如学习地形分布时要联系当地的政区图,学习人口民族分布时要联系政区图及地形图;学习气候时要把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分布图与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联系起来阅读,并适当与地形、洋流分布图、大气环流图联系;学习河流时要联系地形图及气候类型图;学习农业要联系土地利用图、地形图和气候图;学习工业时要联系矿产资源、政区、交通图等。

沙尘暴阅读答案范文第6篇

摘 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意味着课程既要关注领域划分的多种可能,更要关注不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

由此可见,每个领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但与其他领域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科学教育也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这也激励着我们从更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幼儿科学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教育也是为了更好地回馈生活。本文结合日常的教育实践阐述了科学教育在幼儿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其他教育领域中的渗透性。充分说明了我们在幼儿日常的游戏、生活和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让科学更好地融入幼儿的生活、游戏和学习!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生活活动 游戏活动 其他教育活动

又到了每周一次的业务研讨时间了,我说:“今天咱们就来谈谈本周各位在教育活动中觉得最棘手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中一班的严老师先发言了,她说:“我就觉得现在的科学活动真是难把握,教材的内容有时候不是很符合我们的实际,就让我觉得不知道该上什么,怎么上……”她才一开口,马上就有老师附和了,说也有相同的感受,觉得科学活动难与其他的活动相融合,难把握。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小小的研讨,本文就是通过研讨之后获得的灵感。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的物质世界及给幼儿提供的材料,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可以看出,现在的科学教育更关注教育内容与生活的贴近,教育形式与幼儿身心特点的契合,教育结果也更注重幼儿的生活体验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教育并不是深奥和空洞的,它实实在在来源于生活,必然也会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观点引领着我们对于科学教育如何更好地与其他领域和其他活动进行相互渗透做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

一、科学教育在幼儿生活活动中的渗透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就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着教育的内容,无时不存在着教育的机会。生活中的许多物品和事件都隐藏着科学教育的元素,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就能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科学、体验科学、喜欢科学。

二、幼儿园生活中的科学

1.自然角中的科学活动。

自然角是班级必备的区角,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和一些可以生长变化的种子,以及一些小动物,可以供孩子们养护、观察和记录。孩子们在养护花草的过程中会慢慢认识这些花草,和它们做朋友。在养护的过程中也许有些花草会生长茂盛,有些花草会逐渐枯萎,孩子们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去追寻原因,从而知道哪些花需要天天浇水,哪些花喜欢待在阴凉的地方。他们也会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并且学会一些观察和记录的方法,还会培养对小动物的爱心和责任感。而这些都是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获得的,真正是快乐获取的过程。

2.主题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大自然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瞬息万变,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希望,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和力量,是孩子们天然的活动室。它像一部具体、真实、形象生动、可感的百科全书,在等着孩子们去发现它、阅读它、理解它、运用它。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对孩子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孩子们更有着天生和自然亲近的本能,能够和大自然亲密对话,在幼儿园生活中,我们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些亲近自然的机会,在他们的眼里小草是他们的朋友,蚂蚁是他们淘气的伙伴。如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开展《春天来了》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孩子们去春游,看桃花,梨花,教师从小池塘捉回蝌蚪,然后再带回教室,让孩子们一天一天地看着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其次,我们还带他们到幼儿园的种植园地,参观后勤的阿姨奶奶种植蔬菜的劳动过程,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可以利用每天的散步时间经常地去关心它们的成长。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带着孩子一起放风筝,到绿油油的草地上找昆虫、做游戏等,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春风温柔的抚摸,享受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感受。

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大自然亲近,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手、眼、嘴、耳等各种感官真实地体验着季节的更替,轻松地认识了春天的动植物,了解了阳光与水及植物生长的关系,获得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三、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在社会生活中,家庭和社区是重要的科学教育的阵地。幼儿在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引导下可以更好地感知科学的一些初步知识,在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也让孩子更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老师。”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成功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家园的密切联系和积极配合。对此,《纲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注重“资源共享”的信息时代,挖掘、利用家庭丰富的科教资源,用以增强幼儿的科学素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

1.充分利用家庭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教育,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

幼儿的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早期激发其对科学现象和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家庭中的人力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一是现在的家庭文化层次较高;二是亲子关系更利于提高教育效果。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物品,我们一要“遇物则诲,择机而教”。对家庭新购进的科技产品,要激发幼儿的观察、使用兴趣,及时回答其提出的种种问题,更要鼓励其去发现、思考新的问题。家长在日常生活或外出旅游遇到的科学现象和问题,及时与孩子做一些交流,如“沙尘暴”“彩虹”和“为什么食物放入冰箱不会坏”等要及时不厌其烦地回答。这样的科学教育更具有温情。

2.充分利用家庭的环境资源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

幼儿正值情绪、情感萌发的重要时期,其易受外界的干扰,父母的情绪、态度、评价对幼儿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在家庭科学教育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回答了幼儿的各种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既要对他的回答进行评价、激励,还要对他的好奇的探索加以鼓励和支持,这样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欲和探索欲。这样才能逐步创设“好奇、探索、自信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增强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才能走进更加宽阔的科学天地。所以,当幼儿用自己充满稚气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幼嫩的双手去尝试探索周围事物,由此而出现一些烦人的问题和场面时,家长们的耐心教育,善于引导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优化幼儿的“操作心境”,保护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创造精神。

生活中的海啸、地震、沙尘暴等恶劣的自然科学现象以及美丽的彩虹和蚂蚁搬家等这些突发的有趣情景,都属于偶发的教育契机,应该及时抓住充分利用:一要积极支持、鼓励幼儿通过各种途径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二是结合上述内容和幼儿实际及时开展课内外的科学活动。如在课内,大班可以设置“地震来了”常识课;在课外,中、小班可以开展“观察蚂蚁搬家”非正规科学活动。三是对幼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启发、引导,共同商讨、研究解决或耐心解答,热情帮助,以保护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培养幼儿对认识事物的积极情感。

四、科学教育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渗透

游戏是孩子们生活的主要活动,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因此,在游戏中渗透科学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游戏区角的科学活动。

幼儿园活动室中一般都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区角,而科学发现区角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在科学区角中,既可以放置一些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没有完成操作或还有兴趣进一步探索的物体,也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不断地补充一些新的物品,供孩子观察操作。如:在《有趣的电线》这一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幼儿了解了电线有许多种,并且可以随意造型,为了完成造型,我选的是一些铜丝线,有一定的硬度。但有的幼儿带来了比较软的电线,在活动中没有使用,孩子们就发出了疑问:那些电线为什么不好造型啊?有什么不一样啊?于是,我就让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到科学发现区,在那里投放了更多的电线,让他们观察、比较、操作,孩子们由此有了更多的收获。

(2)角色游戏中的科学教育。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因为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做一些平时想做而不可能做的事情,如:开小吃店、理发店、照相馆等等。而在这些游戏中,孩子们也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科学知识。如我们班的角色游戏《喜唰唰》烧烤店,孩子们在进行烧烤材料的分工时就会知道:海产品有哪些?豆类制品有哪些?肉类制品有哪些?面点类食品有哪些?

因为厨师要进行材料的分类加工,服务小姐要向客人介绍菜谱,而顾客则要挑选自己喜欢的的食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轻松地获得了一些知识,真正是在玩中学。

五、科学教育在其他教育活动中的渗透

(1)语言领域中的科学教育。

语言活动包括了讲述、阅读等活动,其内容比较丰富。在语言活动中,经常会融入科学的知识。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它既讲述了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小插曲,又隐含了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系列过程。孩子们在听了故事以后,必然会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那我们就可以把小蝌蚪带到自然角中,让孩子们观察,并进行记录,从而更直观地了解青蛙成长的演变过程。

(2)艺术领域中的科学教育。

音乐活动中,孩子们在用打击乐器进行乐曲伴奏时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声音呢?于是,在一次音乐活动之后就生成了一次科学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孩子们通过看大鼓上花生米的舞蹈,知道了声音是振动而产生的,继而又懂得了什么是好听的声音,什么是噪音,噪音对人们生活的生活有哪些危害等等,产生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

美术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有趣的涂色游戏,知道了颜色变化的规律:红加黄会变成橙色,蓝加黄会变成绿色等等。

沙尘暴阅读答案范文第7篇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阅读是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生重大的影响,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提高读写能力

读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和兴趣基础上的。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般都产生于课堂学习,来自于与读写实践。王冰在《语文学习》中,说明了学生课外阅读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语文课上产生阅读兴趣―自觉的阅读书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养成课外阅读―发展思维―提高读写能力。为培养学生形成“好读书”的风气,可采用如下做法:首先,以听诱读。即教师用课前或课余时间,讲名著、佳作的精彩片段,诱发学生“一读为快”的欲望。第二,以说带读。即要求学生读完后,能完整、有条理、生动地复述,以促进阅读理解和体会。第三,以读导读。即以个人读、集体读、轮流读等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和谐有趣的环境中强化读书意识。第四,以读促写。即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举办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促进阅读深化。第五,以编引读。即组织学生办好黑板报和手抄报,在编报过程中促膝阅读。

二、引导课外阅读的内容,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

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课外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不同的阅读目的,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方法。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指导学生明确自己在一个时期内阅读的目的或者读一本书的目的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功用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应多采用精读法。为此须熟练掌握默读、朗读、背诵以及圈点批注、摘要、摘录式笔记等阅读技巧;发展性阅读,则须在精读的基础上,学会查读、浏览、参读等阅读方法,学会跳读、掠读、编索引等基本阅读方法外,还特别需要掌握快速阅读、质疑与评、辨伪与考证、鉴别与欣赏、制作和利用卡片等阅读技巧。课外阅读是学生个人的活动,但仍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教师有计划的组织答疑辅导,能及时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困难,巩固和发展阅读兴趣,纠正阅读中的不良倾向,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阅读习惯。在指导中,教师必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存疑,日后再答,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四、拓展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思辩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即课文为一圈,引申、延伸为一圈(如与课文相配套的《自读课本》中的相关文章),课外阅读为一圈。三圈呈同心圆,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一主题展开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例如在学习说明文《向沙漠进军》之后,我及时推荐一些有关土地沙化,荒漠化,沙尘暴之类的文章作为课外延伸阅读。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课后围绕主题搜集资料(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对所读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辩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索性、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类活动,不一定要产生一个正确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就应得到肯定和赞赏,以帮助形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思维品质。

沙尘暴阅读答案范文第8篇

一、认识方面

(1)分析应用题的特点:

导向性。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和考查是时代的需要。高考从1993年开始,逐步加强了数学应用的考查,应用题的特点:密切结合课本考查数学重点知识,贴近生活,联系现实。例如,2000年税率问题既贴近生活,又具有宣传依法纳税是公民基本义务的导向,这样的导向,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值得肯定。

模拟性。数学应用题不可能是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是经过一定加工,省略了若干次要因素干扰,易发现和建立数学模型的“准实际问题”,因而具有一定的模拟性。

综合性。高考中的应用题数量关系、信息存储、实际情景、语言叙述都不同于常规训练中的例题,具有两个层次的综合性,第一是社会交流层次的综合性,包括生活、语言、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第二是数学素质层次上的综合,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的综合。

创新性和发展性。应用题内容着重从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命题,但问题情景、数学模型常常出新。

高中数学应用问题在新教材中更加突出明显反映了它的重要性。

(2)明确应用题教学方向。鉴于以上的特点,我们必须重视对它的研究,明确教学方向,提高四个方面的认识:

加大教学力度。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量渗透应用题的教学,而且进行专题性的教学,投入更多的时间。

提高教学质量。应用题的综合性决定了只是流于形式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对它产生惧怕心理,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精神。

灵活教学方式。应用题的教学方式不能单一化,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加强师生的互动性,采用多种方式,灵活教学。例如,讨论式、评价式、研究式等。

强化解决能力。应用题最主要的是将“问题情景”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构建数学模型,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检索能力、建模能力、转化能力,以及解答过程中的基本知识的能力,只有强化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践方面

针对数学应用问题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方面进行实践。

1.从课本出发,注重教材中原题的改变。对课本中的纯数学化问题,可以依照科学性、现实可行性等原则,编拟或借鉴有一定实际背景的应用题进行数学活动,可使学生受到如何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训练。

例1.如图,三个相同的正方形,求证:∠1+∠2+∠3=90'。此问题多次出现在课本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以此题为原型,可编拟应用题:

在距电视塔底部100米、200米、300米的三处,观察电视塔顶,测得的仰角之和为90度,那么电视塔高度是多少?

只要有课本题的基础,就一定得出电视塔高为100米,否则三个仰角之和要么大于90度,要么小于90度。

只要教师做有心人,精心设计,课本中问题大都可挖掘出生活模型,逐渐渗透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增强了应用意识。

2.从专题教学出发,注重归纳、积累、总结。

例2.用洗衣机时,洗涤并甩干进入漂洗阶段,漂洗阶段由多次漂洗和甩干组成,每次漂洗后可使残留物均匀分布,每次甩干后(包括洗涤后的甩干)衣物中的残留水分(含有残留物)的重量相同,设计时,将漂洗的总用水量定为a千克,漂洗并甩干的次数规定了3次,为使漂洗后衣物中的残留物最少,怎样确定每次漂洗的用水量?并写出你的数学依据。

注:为了便于解决问题,可参考以下各量的字母表示。设每次甩干后衣物中的残留水分(含有残留物)的重量为m,洗涤并甩干后衣物中的残留物(不含水分)为n。,三次漂洗甩干后衣物中的残留物(不含水分)分别n 1、n 2、n3三次用水量分别为a1、a2、a3(以上单位皆为千克)。

评析:原来衣服上残留物no越多,最后污物n3越多(衣服越脏越难洗净)。

m越小,n 3就越小,即每次甩干越“干”,最后残留物越少。

本题为典型案例,由于背景繁杂,使很多学生“头痛”,但又有浓厚兴趣,抓住这种心理,课前调动学生充分讨论,即使不能完全解答,也有生活体验,会得出很多有意思的结论,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积极建模,学生在整个建模解答过程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兴趣浓厚,特别是验证了许多同学的设想,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使钻研学习成为自觉行为。

专题教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积累总结:

(1)事理关:通过阅读,知道问题讲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读书理解能力,平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课外读物。

(2)文理关:需要把实际问题的文学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用数学式表达这些关系。

(3)数理关: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检索能力,认定或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完成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构建了数学模型后,要正确解出数学问题答案,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数理能力。

3.从题目情景出发,注意德育教育:

例3.某沙漠地区经过人们的改造,到2000年底。将1万亩沙漠面积的30%变为绿洲。计划从2001年起,每年将剩余沙漠面积的16%改造为绿洲,同时,上一年绿洲面积的4%被侵蚀,又变成了沙漠。从2001年开始:

(1)经过n年后,该地区的绿洲面积为多少亩?

(2)至少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能使该地区沙漠绿化率超过60%(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