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风的古诗

有关风的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关风的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关风的古诗范文第1篇

冬去春来,南通比较干旱,连续一个多月不下雨,处处尘土飞扬。刚刚发芽的小草因为缺少水的滋润,一棵棵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脑袋,绿丝初吐的新枝也显得毫无生机。

这天夜里,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早晨,推开门,呵,好一个清新绚丽的世界!

我不禁想起了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不正是昨夜春雨的真实写照吗?我迫不及待地赶往学校,我要把这首诗教给学生。

我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提醒孩子们留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告诉我他们的发现。不一会儿,孩子们乐滋滋地回到我身边。小杰说:“老师,你看,地面都湿漉漉的,还有一个个的小水坑,昨夜一定下雨了。”我惊讶于他的判断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小敏告诉我:“老师,小草今天似乎有精神了些,你瞧,它们的腰杆挺得笔直的。还有那些树叶,像洗过一样。”“老师,昨夜的雨一定是悄悄来的,要不,我怎么一点儿声音都没听到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他们的收获,我微笑着,倾听着他们的童言稚语,为他们的发现感到惊奇,也为他们的收获感到高兴。我对孩子们说:“一千多年前,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和大家一样经历了昨夜的春雨,并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学吗?”“想!”喊声震天,全然没有往日的畏惧。这首诗我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只是让孩子们在诵读的时候闭眼品味,回忆刚才在校园内的所获。从孩子们摇头晃脑的诵读中,从他们沉入其境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已经与诗、与境融为一体了。

此后,我经常和孩子们去踏青,享受春天带给我们的美丽。我们去河边看柳,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欣赏春天的婀娜多姿;看着岸边的桃花,水中的戏鸭,我们齐声朗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感受春天的热闹非凡;我们一起放风筝,学习“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体验春天的幸福快乐……在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季节里,我和孩子们一边领略春光的明媚,一边追寻古代文豪的足迹,先后学习了《咏柳》《惠崇〈春江晚景〉》《春晓》《草》等名家名篇,孩子们学诗的热情空前高涨,除了跟老师一起学习与春有关古诗外,还四处搜集古诗,把诗与自然、诗与生活结为一体,为诗配画,唱与诗有关的歌,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自己编起了诗歌。

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对古诗的学习也是这样。我们不能把老师的理解、感受与获得强加给学生,更不能把知识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链接与之相关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学习古诗架起时空的桥梁,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学古诗,从而事半功倍。

每一首诗,都是作者在“情动而辞发”的状况下写成的。作为教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创设与作者“辞发”时相应的情境,引导孩子在这种情境中与作者“零距离交流”,把作者的“眼”变为自己的“眼”,把作者的“情”变为自己的“情”,这样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古诗的领悟。这个春天,我以春天的花鸟虫鱼、山山水水作为媒介,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在充满泥土气息的芬芳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在悄无声息的玩赏中品味古诗的意韵。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看着枝繁叶茂的大树、姹紫嫣红的鲜花,听着清脆悦耳的鸟鸣、淙淙的流水声,孩子们怎能不喜欢春天,不喜欢与这烂漫季节有关的诗呢?

有关风的古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诗词;人文素养;细细品味;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1;G62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20-0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古诗词是小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

一、挖掘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在文学史上,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并成为经典,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古诗词有着深刻的主题、优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人们能在诵读古诗词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聆听先人的教诲,让心灵受到启迪和熏陶。小学生是母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心灵成长的关键期,古诗词精妙的表达及唯美的意境能让学生的心灵徜徉在美感的氛围里,进而让身心获得审美陶醉,并使情感融入其中,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绝句》和《村居》两首古诗,并且安排在第二单元,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春天,学生会在学习古诗时感受到春意的迷人。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心体验。还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说说古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当学生将古诗所描述的景象表达出来之后,教师再次借助课件将古诗的意境展现。这样,学生就会走进春天,诗句的意境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他们在品悟中对古诗有了多一层的体会和喜爱,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在品悟中逐渐提升。

二、细细品味古诗词意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以一定的文字形式展现给读者。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接触到各个时代、各个主题的古诗词,不同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不同,它蕴含着诗人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小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在品味古诗词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背古诗词容易,但要真正走进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品的内涵,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和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从而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与古诗词融为一体。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凉州词》和《浪淘沙》,它们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但两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意蕴不尽相同。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感悟基础,但这两首古诗意蕴比较深远,学生要通过对意境的品味,才能感受作者融入诗中的情怀。如《凉州词》,短短几句,却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此诗以境设情,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前两句写景,将黄河与玉门关以对比的形式展现,让学生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寂寞,并逐步将作者的孤独之感渗透其中;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以“羌笛”“杨柳”为寄托,征人怀着此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学生脑中浮现了征人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生与死的离别在看似写黄河之景的词中显现,学生感受到了先人内心强烈的情感,他们的心灵会在作品的意蕴中得以启迪,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拓展古诗词的品读渠道,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文明五千年,古诗词是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积淀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后代子孙的巨大财富,对小学生来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营养”。古诗词题材非常丰富,有抒情、写景、生活、感悟、爱国、惜时、战争等,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它能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了作者不畏生死的傲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的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如何以教材为载体,有效拓展学生品读古诗词的渠道,是丰富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教材收录的古诗词数量有限,但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拓展古诗词的阅读渠道。如四年级上册有两首古诗《鸟鸣涧》和《暮江吟》,它们所描写的意境都与月亮有关,教师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寻找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如李白的《关山月》和《静夜思》、苏轼《中秋月》、李商隐《霜月》、白居易《江楼月》等。在学习了某个诗人的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有关这位诗人的作品。通过搭建平台让学生多接触、多阅读古诗,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总之,想借助古诗词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抓住古诗词蕴含的人文价值,紧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搭建平台,从而让学生浸润在古诗词的意蕴之中,沐浴着人文的芳香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有关风的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高校声乐;课堂教学

古诗词歌曲主要是指用古代诗词歌赋填词的音乐作品,如《乡村四月》、《夜书所见》、《月满西楼》、《蒹葭》等,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是古代流传下来且较具知名度的乐曲,多数为诗人所创,新时代古诗词歌曲融入流行元素,成为音乐类型之一。然而,当前有些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未能充分运用古诗词歌曲,一方面无法引领学生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学习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另一方面未能多渠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基于此,为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探析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关键、原则、难点及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充实声乐教学内容高校声乐教材中有关传统古乐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充实教材内容,还可以古诗词歌曲为载体讲解声乐知识及专业技能,使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为提高新时代教改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仅围绕知识及技能进行智育,已然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此提出立德树人理念,在关注智育同时渗透美育、德育,助力学生在学习中锻造优秀品格,树立正确观念。古诗词歌曲在诗词歌赋基础上创作而来,可以体现出先辈的思想品格,教师指引学生秉持“见贤思齐”理念学习体悟,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三)积攒教改经验古诗词歌曲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效利用,成为教师需解决教学实践难题之一,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育人路径,确保学生古诗词歌曲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在此过程中积攒教改经验,增强育人实力,明晰本校声乐教学所需教法,找到教改方向,继而突出本校声乐教学优势,达到推动高校声乐教育活动科学发展目的。

二、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关键

(一)将声乐知识及技能与古诗词歌曲关联在一起为保障高校声乐教学科学有效,教师应结合教育需求做好古诗词歌曲筛选工作,确保有关歌曲蕴含的演唱技巧在高校声乐教学范畴,声乐知识能够以古诗词歌曲为依托面向学生高效输出,使古诗词歌曲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活动中,避免出现古诗词歌曲滥用,消耗师生“教”与“学”的精力等消极现象,继而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

(二)将学生学习自主性与古诗词歌曲关联在一起新时代教改要求教师关注学情,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筛选古诗词歌曲,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应用有关歌曲,使古诗词歌曲成为学生开启声乐课堂大门的钥匙,在自学中有所收获,满足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将古诗词歌曲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关联在一起教师为科学应用古诗词歌曲展开声乐教学活动需率先加深研究,找到应用古诗词歌曲的立足点,提升自身古诗词歌曲赏析能力,同时改进教法,为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况,将古诗词歌曲与之全面发展关联在一起,如提升学生音乐文化修养、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声音表现力等,使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更具深意。

三、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保留古韵我国有许多知名度较高的古曲,如《离骚》、《海青拿鹤》、《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等,这些古曲具有鲜明的时代历史特征,歌曲意境各不相同,教师为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需保留其原汁原味,用古诗词歌曲的古韵感染学生,调动其学习探究自主性,充实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内容,赋予教学歌曲不同风格,为学生传承优秀音乐传统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以人为本为保障教师古诗词歌曲的应用与学生声乐学习需求相契合,教师需从学生声乐基础、文化内涵、兴趣喜好、审美能力、学习情况等角度出发应用古诗词歌曲,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确保学生乐学、好学,在学习探究古诗词歌曲进程中萌发声乐学习兴趣,掌握相关技能及基础知识,继而降低声乐育人难度,使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

(三)适度创新古诗词歌曲创作历史背景、人文环境与新时代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为赋予古诗词歌曲亲切感,引领学生通过认知迁移、实践经验深入体悟古诗词歌曲,学习掌握声乐知识及技能,教师需做好古诗词歌曲育人创新工作,旨在增强乐理共鸣,通过创新拉近学生与古诗词歌曲的距离,为教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铺平道路,同时创新需掌握分寸,避免教师将古诗词歌曲改的面目全非,失去其本身的华彩与意义,继而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

四、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难点

(一)研究滞后当前与高校声乐教学相关古诗词歌曲应用研究成果较少,教师通常情况下乐于应用国外声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讲解专业技能,主要源于国外声乐教育经验丰富、历史悠久,出现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研究滞后消极现象,影响古诗词歌曲应用成效。

(二)理念陈旧部分声乐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将自己视为课堂“主导者”,“教师为主”育人理念大行其道,对学生学习情况不够关注,对学生学习心理知之甚少,不了解学生兴趣喜好及其全面发展教育要点,使学生无法接纳古诗词歌曲,与古诗词歌曲缺乏共鸣,降低学生声乐技能及基础知识学习效率。

(三)方法陈旧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离不开科学可行的育人方法,然而高校声乐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习惯应用灌输式教学手段,使学生出现学习方向模糊不清,无法在古诗词歌曲与声乐知识之间建立关联等学习问题,无法利用古诗词歌曲提高其声乐学习效率。

五、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做好古诗词歌曲教学应用研究工作首先,高校声乐教师需以传承我国优秀音乐传统文化,优化配置声乐教育资源,有效完成教改任务为导向,树立古诗词歌曲教育研究意识,从古诗词歌曲韵律、内涵、演唱方式、配乐等角度出发展开声乐教学活动,使古诗词歌曲得以分解为若干元素,为教师声乐教学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声乐教师需根据本校教育特色有针对性的选择古诗词歌曲进行教学应用研究,旨在突出本校育人优势,如选择高校所在地相关古诗词歌曲开展育人活动,创编地域性“校本化”声乐教材,整合具有地区代表性的古诗词歌曲,使高校声乐教学研究更具有效性,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得以遍地开花;最后,结合高校声乐教育专业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如从选学、必学角度出发研究应用古诗词歌曲的方法,以此为由整合教育素材,使古诗词歌曲的应用体系更为健全,疏通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管路,达到提高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有效性的目的。

(二)转变育人理念科学应用古诗词歌曲高校声乐教师需积极转变育人理念,摆正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位置,用“引导者”的角色规划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声乐学习“主导者”。例如,教师在应用《秦王破阵乐》讲解声乐知识及技能时,可先给学生5min自主赏析该古乐,而后引导学生围绕该古乐进行讨论,感受古乐魅力,在交流互动中提升学生声乐作品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播放若干演唱版本,引导学生探讨其中声乐演唱技巧应用的优势与劣势,同时跟随伴奏尝试运用声乐技巧进行演唱,教师期间予以点评,确保师生互动具有实效性,有针对性的讲解声乐演唱技巧。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探究《秦王破阵乐》创作的历史背景,感受先辈为保卫祖国河山的英勇之情,与学生爱国意识产生共鸣,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继而使教师能够应用古诗词歌曲完成新时代声乐教改任务。

(三)创新教学模式多渠道应用古诗词歌曲首先,教师需充分了解古诗词歌曲内涵,找到古诗词歌曲应用立足点,避免在应用有关音乐作品同时扰乱高校声乐教学节奏;其次,教师需提升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及研究能力,使教学模式创新目标与古诗词歌曲的应用需求更为契合;最后,教师需将教研与教法创新关联在一起,时刻反观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优势与劣势,根据学情践行教研成果,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使古诗词歌曲应用更加科学高效,达到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目的。例如,教师可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讲解声乐知识及技能前运用多媒体设备以网络为载体播放古诗词歌曲,如《阳春》、《渔歌》等,而后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学习探究,围绕歌曲思想感情、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讨论,期间碰撞出声乐思维火花,通过对比分析古诗词歌曲异同掌握知识及技能,加之教师耐心解答各组提问落实声乐教学目标。再如,教师可创设“双师型”课堂,借助网络与古诗词研究学者在线互动,弥补声乐教师育人缺陷,帮助学生深入诠释古诗词歌曲创作历史背景,从事件、人物、历史影响等角度出发感受歌曲思想情感,为学生灵活运用专业技能及声乐知识演绎相关情感奠定基础。以《离骚》为例,晚唐陈康士以屈原的经历为依托创作该歌曲,乐曲深沉含蓄、古朴苍劲,抒发屈原遭遇奸谗陷害后苦闷、忧郁的情绪以及思乡爱国的思想感情,继而通过开展“双师型”教学活动,使声乐教学思路更为多元,古诗词歌曲应用效率得以提高。声乐教师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还可应用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歌曲同时运用声乐知识及专业技能创编歌曲,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举办校内音乐会,分享古诗词歌曲创编成果,期间选出优秀作品,树立声乐学习榜样,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能够获得成功与喜悦,树立自信心,通过实践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自身声乐素养。

有关风的古诗范文第4篇

一、农村小学生古诗诵读积累的现状

农村小学生的课外书,大多以作文书为主,还有少数的笑话、童话等语言类的故事书。在家长和学生头脑中,所谓的课外书就是各类练习册、试卷以及作文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诵读训练,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其次是书源缺乏,大部分学生家中没有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家长基本上没有藏书,很多学生的零用钱用在了买零食上,而用在买课外书上的很少。另外,学校藏书陈旧以及不向学生开放也是学生无书可看的原因之一,甚至在一些村小连藏书都没有。

要改变农村小学生古诗诵读积累的现状,我们可以利用课内教学指导、课外积累。教学中选择通俗易懂,贴近儿童生活和心理的古诗让学生阅读。例如教学《春晓》后,可以让学生搜集与春天有关的古诗来背诵;母亲节来临之时,教孩子学习感恩的古诗《游子吟》等。所学材料宜短不宜长,要循序渐进,从浅显的五绝、七绝到五律、七律、词等,还要文质兼美、风格多样,使孩子能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

二、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和氛围

学校诵读积累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诵读积累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进一步规范图书角的建设,实现课外书籍的资源共享等。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的方法适合诗歌的教学特点,学生通过诵读来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把握诗的情感,反复琢磨,读出韵味,最后熟读成诵。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7~15岁是人生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记住的东西就像门上刷的油漆一样,永远也不会掉的,而最好的背诵材料就是经典诗词,它短小、押韵、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有的甚至能让人品味一生。小学阶段大量的积累有助于丰富语言,积累情感,培养情商。

三、激发诵读积累的兴趣,加强课内古诗教学指导

从平时了解的情况看,很多学生阅读课外书时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看书后不做笔记,更不会进行整理,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阅读的方法指导不够,家长关注少。因此,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的兴趣尤为重要。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课外阅读积累训练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这样肯定会事倍功半。为什么要读要背,为什么背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行的。我们要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语言文字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爱读是多读的必要前提,多读则是爱读的必然结果。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上古诗,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四、课内外结合――得法于内,得益于外

从孩子们一入学开始,就要让他们大量地朗读背诵古诗词,如此长大的孩子,语言必定典雅。孩子在校时,可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孩子进行背诵。我还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才艺表演,背诵古诗词,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有很多时间呆在家里,老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布置学生背诵古诗,请家长帮忙监督,学生每天背古诗词给家长听,形成习惯。

有关风的古诗范文第5篇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那么,如何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现谈谈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明确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高考试题“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因此要首先明确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动静结合、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相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咏史抒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比兴、联想、想像等。

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互文等。

构思立意:承上启下、起承转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

二、做到“四看”“两知”

鉴赏古诗的基础是要具备有关古诗的知识结构,比如通过多读古诗,全面把握古诗的特点,了解古诗的类别、古诗的一般表达技巧和古诗的常见语言风格;鉴赏一首古诗的前提是读懂这首诗歌,要做到“四看”“两知”,即能准确解释诗句、整体感知诗的“六要素”——“何景”、“何物”“何人”、“何事”、“何情”、“何理”。

具体来说“四看”包括——看题目,初知类别(如咏物诗、送别诗、田园诗、怀古诗、闺怨诗等);看作者,知人论世;看内容,做到“两知”,即知道本诗运用的手法、知道本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看注解,有助于我们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诗歌。

三、明确答题步骤

虽说文科不能像理科那样有公式可寻,但文科的解答也有一定的答题套路,要想每一题都拿高分,精心组织答案的答题公式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们要遵循“谨慎下笔”的原则,一定要“先构思,后落笔”,切忌涂涂改改。其次,答案要有理有据,要结合作品论述,简明扼要,切忌冗长而繁琐。再次,要适当运用鉴赏古诗词的术语,平时要把握采分点,多多积累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术语。最后,总结一些答题公式,分点答题,按点得分。具体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内容解释这种手法是怎么用的;

步骤三、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如何有效地描绘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是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阑干:纵横的样子。

此诗二、四句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有关风的古诗范文第6篇

一、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1、动态资料,生动形象。

现代教育教学中电教手段的应用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那么我就在古诗教学中把电教手段应用其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故事的热情。例如:《村居》这首诗描绘了初春农村明媚的风光和儿童们放学后、放风筝的有趣情景。在课前我没有先让同学们去朗诵古诗,而是将小朋友放风筝的视频先播放给同学们看,同学们一个个看得手舞足蹈,我便在同学们欢快的热情中导入此诗。我说:“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大诗人高鼎是如何来描写小朋友放风筝的情景的呢?”这时候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来听我给他们朗读这首古诗并很快按照我设计的思路领悟了这首诗的含义。可以说在这里电教手段为古诗的教学提供了帮助,为学生理解此诗做了铺垫,真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静态资料,直观明了。

古诗词还牵涉到不少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借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图片、幻灯片等创设情境,在此情境中,潜心分析,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西安》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可借用历史学科的《盛唐时期疆域全图》。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两人在渭城话别,然后穿越阳关,远去西安,千里迢迢,关山万里,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在图中标出古渭城(今陕西西安西北),古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古阳关(今甘肃敦煌一带)。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告别,顺江而下去广陵,在图上标出黄鹤楼所在地(今湖北武昌)、标出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从图上学生 可以直观地比较,元二向西去,去苍凉荒远的安西,孟浩然向东,去繁华富庶的扬州;难怪王维满含忧伤凄凉,李白满心高兴欢畅。在此情境中,无须教师多讲,学生的所学所得却过目不忘。

二、巧借音乐,诵读诗词

1、音乐铺路,引入情境。

小学生对音乐都非常敏感尤其是儿歌,所以我抓住这一特点有的放矢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一些描写动物的古诗中有一首诗叫做“鹅”这首诗学生并不陌生,有不少的学生在学前就已经会了!随意学生对于这首诗并没有太多的新鲜感,我针对于这点便在课前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乐曲抒情,创设情境。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选用播放了与所教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服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古老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欢饮、拥抱、握手。分别后,诗人一直翘首凝望,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但诗人仍神驰目注,久久不忍离去。他对故人的思念就象这不尽的长江水,绵绵不断;他心潮起伏,他年轻时的向往,不也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用音乐语言诠释了诗歌语言,使学生对本诗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音乐与诗词结合,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那难以言状的美,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当然,如果教师能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进行配音朗读,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中,或激越高亢,或轻慢舒缓,那么学生会更易受感染,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描绘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景。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使思想渗透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师生亲自动手,用丰富的色形,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在愉快的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里,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

在小学古诗当中有一首诗是《古朗月行》这首诗描写作者儿时对月亮的神往和遐想,写出了儿童的天真、好奇的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单纯、可爱!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读了这首诗同学们也理解了这首诗是描写月亮的。我让同学们自己用彩笔在画纸上画自己眼里所看到的心里所想象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和作者所观察的月亮比一比看有什么不同?由于学生都特别喜欢画画所以有不少同学都用最快的速度画出了自己所理解的月亮。我便利用多媒体将学生所理解的“月亮”画和作者的对比!从而让学生们加深了古诗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调动记忆内存,创设教学情境。

有些古诗词所写的景和物,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 对于这些较熟悉的事物,不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搜索记忆,调动相关信息。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呈现有关名诗佳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可顺流而下,自然驶向新知识的彼岸。例如在讲述古诗《劝学》,我就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诗佳句。

《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劝君莫惜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能学到很多的知识。

六、利用动画激趣,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计算机的制作动画功能。将适用于动画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做成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开启智慧,调动思维,增强参与意识。

有关风的古诗范文第7篇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古诗文方面的知识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我认为还是要在“读”字上下功夫,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觉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为此,我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常用以下方法。

一、引读

有些古代诗歌,如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品读。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例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可以让学生找有关曹操的资料。通过学生的搜集,不难发现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以及曹操北征乌桓是在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作者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的曹操的博襟。自然也能读出曹诗的慷慨悲壮。

二、译读

译读要读出感情,了解诗歌大意。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把握和处理好诗歌的情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不主张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这将会使学生感到很枯燥,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比如,在教授《钱塘湖春行》一诗时,我就设计了以下问题:“这首诗是写春天的,除了题目中有所反映以外,你还能从什么地方发现?作者是在春天的什么时候去踏春的?你何以见得呢?”这些问题的设置,既能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又能引导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读诗,一举两得。总之,只要不伤害学生学诗的积极性,又能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情况,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都是有效的。

三、换读

古人写诗是很讲究推敲字句和字斟句酌的。有些字词反复推敲,讲究练字,很见功力。如果只是教师做讲解、分析,学生是很难体会到其中之美的。因为这些不是他们发现的,故而体会不到其中的妙处。但如果我们让学生将原句中的有关字句进行替换,让学生在替换以后读读、比比,学生便能很快发现其中的妙处。

有关风的古诗范文第8篇

开展诗词诵读不仅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还要教给学生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学生巧背,真正让诵读成为一种习惯。

一、激发诵读兴趣,加深诵读认识。

叶圣陶曾说过:诗词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让学生吟诗背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的了。因为我们引导学生诵读的都是古诗中的精华,这些诗词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通过在班中诵读赛,竞争参赛资格。将诵读与书法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诗词写成书法作品在学校橱窗展览。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

二、教给诵读方法,提高诵读水平。

1、熟读成诵法

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学生读得多了自然成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朗读成诵,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老师略加点拨,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想象入境法

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词,面对面与作者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学生边读诗边想象画画,融入到诗的意境中。如学习《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牧童放牧晚归的休息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

3联系扩充法。

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4、悟情促读法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

(1)以情理线索,加强记忆。

在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诗文的线索,加强记忆的条理性。如王安石的《元日》,诵读时,教师可以“春节的由来”为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理清了诗歌线索及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诵读起来轻松、愉快,印象深刻。

(2)以情激诵读,体验愉悦。

诵读必须通过出声的朗读,再加上手抄,那么视觉、听觉、运动觉多种感觉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痕迹,从而加深记忆的效果。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教师可以重点和学生一起探究——诗人在枫桥夜泊的时候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尤其后两句,请学生想象动静结合的意境: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从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让学生欣赏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学生在诵读中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高声朗读,加深记忆。

三、感受诵读魅力,养成诵读习惯。

学生背诵古诗词,积累语言材料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学以致用,学生再学习过程中必定将诗词内容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并应用于再创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