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位置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位置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直线 圆 位置关系 合作 主动 能力

一、教学设计思路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九年级下册《圆》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圆、圆的对称性、圆周角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在这一章中也是一个难点,同时为后面学习切线、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证明、计算等打下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轻松、自然、融洽而又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或与他人合作去学习数学.用观察、猜测和归纳的方法获取知识,使数学课堂变为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的一个舞台,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及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2.会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现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5.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为例,进行如下设计.

教学片断(一):板书课题

出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看课本P127到P129,练习前面的内容并思考:(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2)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6分钟后请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

点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能力自学.为使学生学得紧张,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效率,可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片断(二):完成自学检测一

自学检测一的设计构想:主要检测学生自学指导中的问题一.

检测方式:口答竞赛,有困难的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

教学片断(三):自学检测二

自学检测二的设计构想:围绕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会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而设计的.

检测方式:口答竞赛,让学生说出答案的同时,说出依据或方法,若说不完整,由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点评:这是一个从自学实践到感知内化的过程,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得以激发.部分学生的回答出错,其他学生帮纠错,及时反馈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这一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

教学片断(四):小试牛刀

在RtABC中,∠C=90°,AC=3cm,BC=4cm,则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r=2cm;(2)r=2.4cm;(3)r=3cm.

设计构想:这节课的重点是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道题主要培养学生严谨的解题习惯.

检测方式:三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大家都做完后,开展“大家来找茬”的活动,鼓励学生找出板演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到黑板上纠错.

教师点拨:横向分布点评.先评第一步:要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应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本题已知圆的半径,由此要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应过点C作AB的垂线.再评第二步:运用相似法或面积法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最后评第三步:位置关系判断正确与否.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学习平台,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位置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现实场景为题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猜一猜、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相应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2. 在对物置关系探索活动中,经历有序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物体所在位置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 在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的亲切感。

重点:确定位置的方法

难点:描述物体的位置

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谈话:每学期我们学校都会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都要坐在自己孩子的位置上,为了方便家长找位置,你该怎样向家长介绍你的位置呢?

同桌互说后,指名回答。

大家讨论确定统一标准,老师小结:我们要确定自己的位置,必须说清楚是第几组第几个。(揭示课题)

为了方便,我们把左边第一组定为第一组,左边正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一组第一个,好吗?现在统一了标准,谁来说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请你说说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设计说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设计怎样向家长介绍自己的位置,这一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里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

二、体会感悟,建构方法

(一)认识第几排第几个

1.巧妙设疑,激发认知矛盾

谈话:我们每天都要做操,小动物们也不例外(课件出示动物做操图)

设疑:这里有一个小动物是老师最喜欢的,你能一下猜出它是谁吗?如果我告诉你,它在第4个,你能一下猜中吗?那我告诉你,它们第2排第4个,它是谁?

质疑:为什么我告诉你们这个小动物的位置了,大家的意见还不统一呢?

小结:大家都有自己找位置的方法,但要确定这些动物们的位置,还得来用一个统一标准,听听小动物们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设计说明:“质疑”这一过程设计,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下面的确定位置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细读信息,学会确定位置

小猴说:“我在第一排第1个”,小熊说:“我在第2排第3个”。

提问:根据这两个小动物的对话,你知道第几排是怎么确定的?第几个又是如何确定的?

小结:我们在确定物置的时候,一般从前往后确定第几排,从左往右确定第几个。

提问:现在你能确定第2排第4个是什么小动物了吗?

3.初步应用感知

⑴谈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请用“第几排第几个”说出它的位置。

⑵游戏,猜一猜,同桌一人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另一人猜是什么小动物。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1. 楼房图

谈话:小动物们做完了操,回到了它们的宿舍(出示楼房图),我们一起来拜访它们。

“嗨,大家好!我是小猴,欢迎大家来做客!我住在第2层第3号房间。”

提问:听了小猴的话,你知道它是怎样确定第几层,又是怎样确定第几号房间的?(小组交流:你想去拜访哪个小动物?它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拓展:老师今天捡到了一把动物宿舍的钥匙,上面写着402室,你们说该还给谁?让学生给小动物宿舍编号,并说说自家的门牌号码。

【设计说明:通过拓展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

2. 书架图

谈话:拜访完了小动物,我们又来到了动物学校的图书室(出示书架图)

提问:你想看哪本书?这本书的位置在哪儿?

提问:你是怎样数第几层、第几本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3.电影院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确定位置,想一想,有哪些地方也要确定位置?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要找位置。(出示电影院场景图)

提问:你能帮助他们很快找到座位吗?

明确:找位置的时候,要先确定是第几排,再找第几号。

出示三张票:二排4号、二排5号、、二排6号这3张电影票的位置一定是坐在一起的吗?

(出示电影院场景图)提问:要想坐在一起,应选哪两张票?

提问:这两个电影院的座位排法有什么不同?找位置的方法一样吗?

4. 方格图

小组合作做一个游戏,比比哪个组合作得又快又好。

四、全课总结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各种方法确定位置,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再做一个游戏,比比谁最爱动脑筋。

要求:老师说一个位置,请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同学起立。

内容:第2组第2个;第一排第5个。

倒数第1排第1个;第1组第3个后面的一个;

位置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

(一)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选择教学方法

位置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对于每一节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数学科总的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整节课教学活动的归宿,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我校的同题课教研活动中,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面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同学,请这个同学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它同学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就用手势判断正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真确的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二、合理学情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合理分析学生情况

什么是学情?我个人的理解是:学情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和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它包括学习者起始能力的分析;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习者的思维分析;学习者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

1.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分析

准确地分析,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就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我在一次小学数学五项技能教学比赛中,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3.学习者思维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失去了根本。”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中,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接受真正的挑战,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打开洞察事物的视野,激发创造的欲望。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是怎样思维,儿童是怎样学习的。然而,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如何思考。

4.学习者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

位置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直线与方程 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要素

单元教学设计是指对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作出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这里的单元可是一章,也可是以某个知识内容为主的知识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性、相关性、阶梯性和综合性。本文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与方程》一章为例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单元教学目标、要素分析(其中包含数学分析、标准分析、学生分析、重点分析、教材比较分析、教学方式分析等)、教学流程设计、典型案例设计和反思与改进等。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会用代数方法研究直线问题的基本思路: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代数方程,再通过方程,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2)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要素分析

1.数学分析:直线与方程为人教A版教材必修2第三章内容,必修2包括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其中立体几何初步分为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是继立体几何的学习之后从代数的观点认识、描述、刻画直线,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它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说是高中数学体系中的“交通枢纽”。它与代数中的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几何中的直线和不等式及线性规划等内容都有关联。

在本章教学中,学生应该经历如下的过程:首先将直线的倾斜角代数化,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建立直线的方程,把直线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在后续课程中不断体现。

2.标准分析:①坐标法的渗透与掌握: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坐标法,它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②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要灵活地根据条件确定或者待定直线的方程,如将直线方程预设成点斜式、斜截式或一般式,等等。③认识到直线方程中的系数唯一确定直线的几何特性,可类比学习后续课程椭圆方程中的系数a,b,c,双曲线标准方程的系数,抛物线的系数,也可以延伸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取决于直线方程中的系数,即取决于两个重要的量――斜率和截距。④本单元内容属于解析几何的范畴,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所以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要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核心可以由以下知识结构图显现出来:

3.学习者特征分析:已有一次函数知识作为基础;刚刚结束了立体几何初步的学习,现在学习直线与方程可以说是对点、直线的再认识、再深化;该课程是高一课程,学生习惯于直觉思维,感性认识要多一点,或者说学生正在初步接触和进行逻辑思维,处在由直观到精确、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水平的转化和提高过程中。故从这种意义看来,本单元课程不失为一个思维提升训练非常恰当的载体。

4.重点难点分析:本单元目的是在解析几何视角下完成直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的联系,直线上所有点与方程的所有解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直线的方程,把直线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得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由此说本单元的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重点方法和思想是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5.教材对比分析:现行教材都突出解析几何中坐标法的应用,强调数形结合思想在本章中的渗透,授课内容也都基本相同,但是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就人教A版和苏教版进行比较,如下图:

不管顺序怎么不同,各种教材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我们不必过于拘泥于某种教材,而是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6.教学方式分析:可以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我们学校主要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即师生共同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精彩展示和老师精彩点评五个环节。

三、教学流程设计

四、典型案例设计(略)

位置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目标导向 初中地理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11

在初中地理教学研究中,许多学者和专家做过多次调查,提出了不少教学方案。但是,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际存在着差别,教学方针和策略对实际教学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应确定明确的教学大纲、进程、目标和设计,争取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地理学科作为基础性教育内容,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整个地球的外观、气候,了解世界各个国家的居民、资源,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自从新课改后,地理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得到了教育界高度的重视。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从地理知识、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地理课程有一个全新认识。

一、目标导向地理教学设计的难点

1.地理课时有限

一般来讲,地理课时为每周两节,每个单元的内容只能讲解一遍,完全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重复性讲解。因此,地理学科对教学设计的要求十分高,每节课教学内容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对后面的课程产生连锁反应。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教材展示了地球形状的发现过程,讲解了地球仪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紧接着讲解了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简单列举了多N类型地图。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合理分配教材知识,还要将这些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的地理知识转化为贴近生活、易于接受的学习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果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初学课堂上感受不到学科魅力和学科探究性,将大大降低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积极性。教学时间紧张,教材内容重复性不大,给教学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学生课下地理复习时间少

地理是一门探究性学科,很多知识和内容都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包括绘制简略地图、制作地理模型、地理知识总结和拼接等等。在教学设计中,这些活动和操作都安排在课下完成,但是,学生将课下大部分时间运用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上,给地理留出的时间十分有限,使得地理教学的前后连接存在很大问题。超过一半的学生会将上次课的教学内容忘记,使得教学陷入被动之中。学生无法完成课下地理任务,从而无法得到探究后的成就感,无法对学科产生深厚的感情。整个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引导,为地理教学增加了难度,有关课下的教学任务和动手操作活动还应进行重新安排和管理。初中地理知识比较简单,涉及思维性的内容并不多。教学设计应针对这一特点,降低教学复杂程度,减少学生的任务量,以适应教学现状。

3.地理教学灵活度不够

从地理教材的安排看,各个章节有着明显的界限,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从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角度同时入手,抓住地理教材各个章节间存在的联系,让各部分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对某一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讲解和分析时,教学设计若不涉及这一国家资源地的具体情况,仅仅停留在教材文字和地图的表面层次,会大大削弱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目前,地理教师对教材的利用程度还有待提高,教学设计内容在章节联系方面还存在缺陷。简单地说,地理教学设计通常侧重于教材本身的编排,根据各个章节知识的重要程度进行扩展或者剔除,从而将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地理学科缺乏灵活性和扩展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教学设计需要依靠教师的个人才智、现代技术、教学理念等进行深入性的改革,确保地理学科走出传统教学的负面影响,走上素质教育的新道路。

二、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目标导向分析

1.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可操作化

初中地理知识以及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的生活技能并不复杂,仅仅向学生展示了基本性的地理常识和理论。如地球是椭圆形、世界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世界人口分布等都是人们生活中会谈论到的内容,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这些知识难度并不大。但随着地理教学的深入,对同一地区需要从气候、资源、人口、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增加了地理学习的复杂程度。单纯性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比较简单,但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就会比较复杂,使得部分学生难以完成。如山谷和山脊的判断、大小比例尺的判定、根据降水和温度判断气候类型等,这些知识原本比较简单,但当学生面对具体地图和具体图形进行分析时常常出现错误。由此可知,教学设计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应仅仅体现在知识认识的表面,还应体现在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层面。

2.地理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具体化

地理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对比、综合、扩展等手段进行。教学过程和方法是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将地理知识和学科情感联系起来的重要手段。很多教师只做到了地理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对地理知识进行全面性的整合,忽视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思路的作用。在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将抽象概念与实际的地理事物相结合,推演出地理基本原理,并进一步搜索资料,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在学习《亚洲大陆》章节时,教师若只是单纯地讲解地理知识,让学生分散记忆各个小节的知识,就违背了学习规律和记忆规律,影响教学效果。亚洲的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可以通过地图比较,让所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抓住其中的典型地区和特点进行重点强调和分析。正确的方法会让教学的效率更高,使得教学更加有趣。

3.地理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落实

地理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落实主要体现在地理兴趣的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尊重世界各地文化以及保护环境观念的形成等方面。这些情感和价值观是无法通过背诵地理知识、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得到的,而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等感性认识产生。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异彩纷呈,各个地区都有其特色,与教材内容相一致。在教学设计中,应将这些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进行纵横联系,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与实际的自然衔接。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难度比较高,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比较深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只有把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步,才能落实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三、目标导向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地理教学设计是在地理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完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知识、方法、情感三方面的目标要求,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标导向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挥地图的作用,强化地理知识目标

地图是地理知识学习的灵魂,也是运用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地图对地理学习有着良好的启发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打破各个章节所有地图的界限,将各种类型的地图联系在一起,用地图上最明确、最容易留下印象的事物表达地理抽象内容,将那些气候类型、地图表达以及模型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可以亲自体会和感受。例如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在教学设计中,可将山脉的位置利用省份和著名城市进行锁定,让学生在头脑中理清边界的具置。

2.利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引导地理学习方法

以点带面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补充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讲解《俄罗斯》这一小节时,按照地理位置从西到东,在整个国家内部找到分割山脉或河流,包括乌拉尔山脉、叶尼塞河、勒拿河等,并在每个区域里找到代表性的城市,概括其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人口密度、文化等。用这些城市点的内容来代表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如此一来,地理学上的俄罗斯不再是简单的几个地理知识和琐碎枯燥的背诵内容,而是有限的几个代表性城市,记忆起来既方便又简洁,还充满了乐趣。抓好各个章节内容上的特征点,将所有的知识进行简单化处理是地理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方法,也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3.发挥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功能,明确情感教学目标

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学生不喜欢、不理解地理学科多是因为学习压力和教材上文字性的表达。多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出视频、音频等优势,对地理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直观、形象的表达。例如,在学习世界各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对各个地区和国家进行简略性的展示,从动植物、人口、资源、特色等方面,让学生产生感性认知,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特色、主要的河流和人文事件等。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浓缩,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展现,给学生产生极大的冲击,让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一般来讲,这样的教学活动安排在课堂的下半节课中,持续5~8分钟的时间为最佳。

目标导向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教学研究的新内容,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更新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黄琛.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论研究与实现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蒋银华.目标导向下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学设计[J].中小学管理,2013(1).

位置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设计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62-01

新课改下对命题教学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学目标方面首先关注的是“使学生获得怎样的数学”,“学生学完这些数学能做什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掌握数学命题的学习方式,新定理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有三种关系: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和并列关系,结合三种学习方式来分析问题,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命题教学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数学命题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命题教学设计中,要抓住命题的关键部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条件、结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条理化,学生只有系统掌握数学命题设计,才能不断增强综合数学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各种命题,运用自如,同时能应用数学命题解决实际问题。

一、确立目标

数学教学设计之初,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使学生获得怎样的数学”,“学生学完这些数学能够做什么”,这就是教学目标。例如一次函数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使学生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3.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能熟练做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并掌握其简单性质;了解两个条件能够确定一次函数,能根据所给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二、分析内容

教学设计离不开内容,分析内容的目的在于明确学习主题属于哪一类目标,它所包含的数学知识、方法有哪些;学生需要具备的数学知识前提是什么;学习素材与教学目标的练习是什么;评价目标可以考查那些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等。

例如,“确定位置”。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这节课显然是一种数学方法的学习,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点,但它又与学生未来要学习的许多知识(包括坐标轴、坐标系等)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产生坐标思想的萌芽;显然,日常生活经验和基本读图能力是学习这一主题的必备知识。一般地,电影院内确定一个位置需要知道两个数字,这两个数字有什么不同的意义?教师通过几组数据让学生明白如何确定一个具置。

三、了解学生

学生自己走进数学课堂之初,就不是一张白纸任由教师在上面涂写,他们对数学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而随后的学习又是在其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是从事有效数学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可以使我们知道下面的教学活动该从哪开始,又该往哪走,甚至在哪里多停留一会儿。

对学生的了解无疑应当关注他们是否具备将要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但仅此显然是不够的,还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特征、对数学的价值取向、学生之间在数学活动方面的群体差异等,这些都是设计合理数学教学的基本前提。

四、设计活动

以上步骤完成后,就可以设计数学活动了。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呢?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学生“观察、试验、探索、猜想、推理与交流”的活动。如:在学习“机会的均等与不等”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教师可以适当设计如“摸球”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事件的随机性。

五、结果评价

设计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还需要评价。这里牵涉的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改进教学,也包含总结性评价――目的是检查教学是否达到了设计目标。

选择准备适当的评价素材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数学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其中较重要的方面就是评价素材应当与所要评价的目的一致――比如对技能的测试不能考察概念性的理解,计算性的问题不能用于测试问题解决的能力等。

如:在学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概念时,最主要的不是会计算它们的值,而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需要它们,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在什么样的场合能够有效地使用它们等。而这一切又只能在情景中学,只能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情景分析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

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注如何教数学的问题,而要使数学教学活动富有成效,事先必须有所计划,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就是教学设计。数学教学的设计主要包括五个环节,即确立目标、分析内容、了解学生、设计活动、评价结果,就一个完整的数学教学设计而言,上述五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一环节的意义和作用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5.

位置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我一直在思考: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的精彩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上不出精彩的课堂?课堂中学生的反应为什么冷淡或表现出牵强的配合?这样的设计即使再精彩又有什么用?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我校农村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在此之前很少接触小说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也许什么悬念都还不能透彻理解,又怎能要求他们体会悬念的巧妙呢?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也会遇到这种现象。备课时,总是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来精心设计教学,调用各种资料整合教学设计,自以为能上出让学生和自己满意的语文课。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的是失败的语文课,课堂上老师不但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效率和效益不高,反而给学生的主动自觉学习制造了障碍,形成了“低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学需”出了问题。

所以,对于语文教学,我们教师需要教什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到底需要关注什么?笔者认为教师不应该在那闭门造车,而是应该对学习者的需要进行调查分析。纵观我们的课堂,多年来我们是否在为“教师的教”而设计教学呢?这的确应该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学习者“学习需要”的分析(即“学习内容”和“学情”的分析),应该成为教师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需要分析包括“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只有充分了解这一点,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是,在多数教学设计中,作为起始环节的学需分析往往是基于一种假设、揣测甚至臆想,学习分析完全建立在教师个人经验判断的基础上,即教师在那闭门造车,教师的角色位置代替了学生应有的位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脱节。难怪课上得越来越叫人叫好,但学生的学习能力却不见有多少提高,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也不见有多少增强。那如何将“学需”与“教需”有机结合起来呢?在实践中,笔者也做了一些探索,以期专家指正。

一、集中采集,初步筛选

按照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学需分析需要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规划,包括确定分析方法、对象等。第二步是收集数据,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第三步是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第四步是写出分析报告,形成一份总结性材料。对于学需调查来说,我们只关注第二步的收集数据和第三步的分析数据,以求辅助我们的教学设计。

在课时的安排上,一般会抽出早读课或辅导课时间来让学生充分预习。在此期间,教师通过发放调查表形式收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困惑,包括字词、句子、写作手法等。这种形式的调查便于教师的研究分析,便于培植学生的质疑能力。

这种形式是我们老师经常使用的,更简化一些就是以一种学案的形式下发给学生,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反映问题的情况来进行筛选整合,按照问题的难易、大小、宽窄等因素进行初步分类,把其中难度相对较低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当场解决,较难的普遍性的问题带到课堂上集中讲解。

当然,在调查的形式上,还可以通过当场随机采集的方式。如:有很多老师喜欢让学生课堂上自由口头质疑或将问题写在纸条的形式来集中采集。这些形式对于学生来讲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讲,在对这些问题的快速分析判断中,既锻炼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反思了日常教学中在学需方面的得失,还有效的节省了自己的备课时间,可谓是相得益彰。

二、分析归类、统筹设计

面对初步筛选依然庞杂的调查结果,教师还要进一步整合、提升。因为学生所提的问题大多涉及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内容。当然,所提的问题中也不是所有都值得和必须回答或分析的,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否则将会使教学设计流于形式,陷入盲目的决策之中,难以解决真正的问题,难以设计出有效的教学设计。

三、课尾反刍,巩固提高

学需调查一般选择在课前或课初,但并不意味着其他时间就不能再进行学需摸底。如:课堂的末尾可以预留一部分时间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个时间进行学需调查非常有必要。通过学需调查不仅可以检查一下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而且可以了解、掌握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未解决,或还存在个别化的疑问,这一步可以将学需调查贯彻到底,可以给教学设计提供弹性空间。如果课前的学需调查是教学设计的基点,那么课尾的学需摸底则是教学效益的增长点。

四、着眼细处,至臻完善

在实践中,对于学需的调查、分析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的需要,即学习者的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而不是教师的需要,更不是对教学过程、手段的具体需要。对于学需调查,教师不能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来搞所谓的调查,使得学需调查严重“失真”,变成“教需”调查。

(2)学需调查获得的数据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地反映学习者和有关人员的情况,它包括现在和将来应该达到的状况,切忌仅凭主观想象或感觉来处理学习需要问题。

(3)持实事求是与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学生用心的提问予以鼓励,对于少数学生浮光掠影的预习后所提的明显低于已有水平的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评价的同时,给予适当的纠正,促使学需不断向高位攀登,实现学需调查的品质提升。

总之,教学设计要始终以学需调查为起点,要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在追求精妙的教学设计的同时,还要关注学需的调查,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改革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华国《语文教学通讯》陕西师范大学2011、4B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