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思乡的诗句

写思乡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写思乡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思乡的诗句范文第1篇

作者王湾在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后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优美的山水美景深深倾倒,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山水的优秀诗篇,但不知因何原因,王湾留存于今的诗作很少,现存诗仅有10首,而《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王湾的诗歌深受当时吴中诗人诗风的影响,有着清新隽秀的飘逸之美,而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也体现了他的这一诗风。

在首联中,“客路”“行舟”两个词语点出作者身份,是一位身在异乡的羁旅客,于是,有人就揣度此时的诗人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这就未免有点绝对化了。难道仅仅凭借这两个词语就能意会出作者因思念家乡而产生愁苦的情绪吗?如果这样分析,那可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且看一两句的后面三个字各写的是什么:“青山外”“绿水前”。诗人由楚入吴,沿江乘舟而行来到北固山下,所到之地是一个有着青山绿水的所在。他为什么停船?是因为眼前所见之景吸引了他。“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遣词造句中,是很珍惜用词的。他会用最恰当的词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表现出来。如果诗人的本意是要流露思乡的愁苦之情,它会选择一些更能表达他愁苦之情的意象。“青山”“绿水”,这些亮丽悦目的景致是足以让诗人产生喜悦之情的,也符合王湾清新隽秀的诗风。

而在颔联部分,作者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样对仗工整的句子,写出了春季到来,潮水上涨,漫上了堤岸,使河面更加宽阔。春风柔柔地吹拂着,使船帆高高地悬挂着的景致。这是身处船上的诗人所见之景。在读到“潮平两岸阔”一句时,我想起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两句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所写的,都是春水上涨,使人眼界开阔,内心顿生旷达之感。而“风正一帆悬”更是写出了诗人此时恬适自在的心情。悲伤之情,我想是无从而来的。

而最为有名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诗人的所见所感。见到的是夜晚还没有消尽的时候,朝阳却从海边喷薄欲出;感觉到的是此时春天已经冲破了严冬的束缚,迫不及待地从旧年中走出,焕发着勃勃生机。“生”和“入”形象地把“海日”“残夜”和“江春”“旧年”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日和江春那种动态的活跃之美。而这种时序的更替和新旧年交接的形象化描写,无疑会让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产生一种欣喜之感。往往人们在分析此诗的过程中,会从“残夜”和“旧年”这两个带有贬义的凄凉色彩的词语入手,而没有从全诗的感彩整体分析。想当然地认为羁旅在外的诗人在面对时序更替的时候,生发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再和后面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联系在一起,更加认为此诗的主题是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认为此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我认为,此种理解是片面的。诗歌是精炼的语言艺术,如果此诗是写乡愁,作者在前四句里所做的铺垫是否太长了,直接写自己的乡愁多好、多直接。如果我们耐心品味,对这两句诗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这两句诗还阐述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而这种人生感悟的获得,会使诗人更加留恋江南,更加喜爱初春时的江南风景。即使是身处异乡,但见到此种景致,定会使他萌生奋发向上的斗志。此时的诗人刚刚中进士,又赶上历史上文人最有希望的开元盛世时期,诗人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诗人离家在外,这时的诗人,是没有时间来思乡的。

《河岳英灵集》中记载,唐代著名文学家张说在任宰相的时候,曾亲笔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为楷式。试想,哪一个朝中要员会把写满思乡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悬在居所里,弄得自己每天都愁眉苦脸的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两句诗能让人产生向上的力量,流露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这些要素才会让张丞相把这两句诗悬挂于政事堂上。

写思乡的诗句范文第2篇

一、借“流水”表思乡之情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长江东流,碧水含情。“江入大荒流”写出了诗人极目远眺,江水奔腾万里,直达荒漠辽远的原野的情景。境界高远,青春勃发,朝气逼人。这是借流水写思乡之情。诗人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依依难舍。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意味深长,境界高远,艺术感染力强烈。又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营造出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虽是凄凉落寞、流落他乡,但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幽雅闲致,家乡的美好景象时时浮于脑际。游子漂泊天涯,迎着凄凉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百织,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思乡之情,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借“流水”写友爱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诗人伫立江岸,极目远眺朋友乘一叶孤舟,渐行渐远在水天相接的远方。诗人将一片深切浓厚的牵挂、思念之情托付给绵绵东流不尽的长江之水,诗人将深挚的思友情怀带给远方的朋友。这比今天打个电话、发个邮件要浪漫得多,感染力也更强,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又如欧阳修《踏莎行》中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诗人以春水喻离愁,景愈佳而愁愈深,借春水之绵长,状离愁之无尽,语浅淡而情有致,离愁无尽在于友情之深,刻骨铭心,堪称佳作。

三、状热爱平凡生活的性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暖花开、江暖鸭嬉,寥寥几笔,勾勒出早春江景的如诗如画。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将鸭子人格化,写它像人一样知寒知暖,喜爱春天,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美妙传神! 让人感叹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诗句描绘的景象一片祥和安宁,且意趣盎然,流露出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怀,为人们喜爱而传诵至今。

四、借流水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诗人远观大海,看到日月星光任由大海自由吐纳,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以日月在大海面前之“小”衬托出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自信乐观气度之“大”,情景交融而境界雄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该诗句写黄河之水,势不可当,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

“日照香火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展现出一种神奇雄壮的美,可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五、抒人生的壮志豪情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大诗人李白与叔李云宴饮谢眺楼,兴趣高雅不凡,雄心勃发飞动,豪情神驰宇宙,壮志凌云摘月,这样一种豪迈的兴致、神奇的想象,今天依然让人叹为观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意境开阔博大,词人感慨隐约深沉。笔墨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

六、叹家国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江河之大莫过于长江,春天冰融雪消,江河的水量最大,以“春水”喻愁,更是浩荡不息。一江春水东流,前浪后浪层层叠叠,犹如新愁压旧愁,无休无止。李煜的愁不是缠绵的爱情相思之苦,而是社稷倾覆的家国之恨,因之用气势磅礴的一江春水作比更为恰当,有一种与天地山河同在的厚重感。

写思乡的诗句范文第3篇

错误一: 理解偏离,令人费解

例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拦: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学生答案:“隔”字,一是写自己望乡的视线被烟树所隔;二是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被烟树所隔。一个“隔”字,生动形象,意蕴丰富。

解析:得2分。学生的回答看似流畅,但对第二点分析有误。因为“思乡的情感被烟树所隔”,意思难懂,从字面看好像是说自己浓郁的思乡情被树隔离了,难以表达了,这种说法显然与诗境不吻合。实际上,视线被树所隔,是实写,而深层意思是自己难以回家,身体与家乡隔离,是虚写。

参考答案:一是写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以望见江东;二是写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表达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例2:2012年高考四川卷第12题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学生答案:一个“空”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贪夫居他乡时生活的困窘,也暗喻自己外出贪杯或贪财时的失意,增加了怅惘若失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诗的标题是“子规”,可见是怀乡思亲诗。“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这两句意思为:不管是厌倦了杜鹃的啼鸣,还是初闻子规的哀怨,客居他乡的游子无不低眉惆怅,伤心欲绝。由此可知,诗句不是写生活的困顿与落魄,而是写思乡的无奈与归意的浓烈。

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且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小结:理解出现偏离,关键是没有读懂诗歌,而没有读懂诗歌,就是因为不会三结合:一是结合标题,二是结合背景,三是结合前后语境。只是摘出个别词语,无视语境而想当然地思考,自是会偏离诗句原意,令人费解。

错误二:忽视位置,就句品析

例3: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2分)

湖州歌九十八(其六)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注]此诗是南宋灭亡后,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学生答案:写望“燕云”,不知自己命运如何。一个“望”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无奈与忧虑。

解析:分析字在句中的作用,应从字面意义,以及表情达意的层面上去分析,有的还要考虑字在开头或结尾的领起、收束之作用。此“望”字,实际上领起了以下几句话:望“燕云”,望“大江东去”,望“夕阳”“寒鸦”,望“四百州”。

参考答案:“望”字统领全诗,四句都紧紧围绕着“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自己命运如何;望“大江东去”,无力挽回南宋灭亡之势;望“东南四百州”,充满无限依恋之情。

例4:首句中的“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南陵道中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学生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与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从容,也暗透出一丝羁旅的孤独。

解析:得1分。开头句子的作用,往往有三点:1.奠定情感基调,为后文的抒情进行铺垫;2.点出诗作的时间、地点等背景;3.领起全诗的内容,起提领中心的作用。我们品味具体字词的意义或作用,也要考虑其位置,观照全文。“悠悠”一词放置开头,不仅言景状情,还有为下文进行铺垫的作用。

参考答案: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进行了铺垫,奠定了基础。

小结:对字进行品味赏析,不仅要考虑字之意义及承载的情感,还要考虑所居的特定位置。分析开头的字,往往需考虑是否照应结尾,是否引出下文,是否有奠定情感基调或统领全诗的作用。分析中间的字,往往要考虑是否具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分析结尾的字,还要考虑是否具有开阔的意境,是否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错误三:缺乏分析,答不到位

例5: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学生答案:江楼醉别,橘柚飘香,可江风引雨,满眼凄凉,想到行将告别,情何以堪。

解析:得0分。因为没有告诉读者如何表达了惜别之情。只有对句子的理解,而没有分析,无法让读者有清晰的感受。

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例6:“青苔满阶砌”中的“满”字用得精妙,你如何理解?(2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学生答案:一个“满”字,形象鲜明地写出青苔之多,让人想象砌阶的浓绿湿滑之状,不免心生几分感慨。

解析:得1分。一个“满”字,是形象鲜明地写出了青苔之多,但答案没有分析作者写青苔之多目的何在。如此理解,缺乏对深层意义的分析,显然是赏析不到位。其实诗中写青苔之满,是为写寺的幽静服务的。

参考答案:一是形象鲜明地写出青苔之多;二是写人迹罕至,借此映衬禅寺之幽静。

小结:对字进行赏析时,我们不仅要思考该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进一步分析该字的表情达意等功能。如果使用了修辞,我们还要分析出采用了什么修辞,还要写出修辞的作用。

错误四:语言模糊,读者疑惑

例7:2012年高考辽宁卷第9题

“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3分)

初见嵩山

张 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学生答案:“清瘦”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诗意情怀。

解析:得1分。答“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诗意情怀”,不是一点都不对,只是太模糊,没有扣住其形容了山峰的特点。揣摩诗句,是说高峻的山峰在一片积云中凸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所以,精神内涵必须与高峻挺拔相关,如此才能清晰地表达而不让人有“被忽悠”之感。

参考答案:“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坚守人格的精神气质。

写思乡的诗句范文第4篇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思乡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一、“秋风”表乡情

“秋风起兮叶木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从时间上说,秋往往意味着岁暮的到来,秋风更易使人感叹时光的流逝。从空间上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子空阔起来,秋风自会让人产生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秋风一吹,使诗人感到在外羁留时间太久了;秋风一吹,又使诗人想起往昔的乡居生活,家乡风物,因此就有了后句“吴江水兮鲈正肥”。鲈鱼是诗人家乡的特产,味极鲜美,秋天又正是鱼肥的季节。“鲈正肥”着一“正”,流露出一种“正”当其时、迫不及待的心情。这就把思乡之情表现得异常强烈。“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李益《听晓角》)望着那一群飞翔的鸿雁,诗人目迎神往,驰骋他奇特的诗情,运用夸张的诗笔,想象这群从塞北飞到南方去的候鸟,听到秋风中传来画角吹奏的小单于曲,也深深为之动情,因而在关上低回流连,盘旋不度。诗人以雁代人,从雁取景,深一步、曲一层地写出了角声的悲亢凄凉。雁犹如此,何况人呢?诗人不直接写情,而情见篇外,道尽了征人的边愁乡思。

二、“秋风”抒愁情

“秋风萧萧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无名氏《古歌》)悲凉的秋日,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萧萧”地响,岂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立时让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北国深秋,树木凋零,骤然间烈烈秋风吹起,那满地落叶随风而起飘扬飞舞,天空中唯见黄叶在大风中翻滚、卷动,犹如洞庭的千顷湖水在奔腾着涌向长江,万层波浪在咆哮着扑向空中!该句让读者感到莽莽秋风,无所不在,翩翩落叶,弥望皆是,因而不觉耸然动容。诗人一腔秋愁、故国之思,已隐隐可见。

三“秋风”显豪情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里虽描写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凄凉悲秋的意思。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但诗人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萧瑟秋风中大海汹涌澎湃,波浪滔天,这正反映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面对着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诗人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诗句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也展示了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正因为诗人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向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当诗人目视“长风万里送秋雁”之景,不觉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杜甫《江汉》)诗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精神。用“落日”比喻“暮年”,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前句的本意是“暮年心犹壮”,和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相同。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之意。诗人漂泊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四、“秋风”写别情

写思乡的诗句范文第6篇

一、明确阅读步骤

阅读诗歌时,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通读文本

要想通读,先看题目,再看作者,三看注解,最后才是读诗文。很多诗歌初看题目就可以知道内容,比如是托物言志诗,是思乡怀亲诗,还是送别诗。如《江乡故人偶集客舍》这个题目,有很明确的信息:故乡人在外偶然相聚,而且是在客舍中,它的内容里一定有思乡怀亲之念,客居在外又有漂泊流离之感,宦海沉浮之痛,不忍离别之情。

问题是大多数学生不看注解,注解被忽略。教师一定要强调看注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看注解的习惯,知道从注解中寻找信息。

2. 判断手法

分析语言技巧,包括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正常的顺序是,先找修辞,找不

到,再找表现手法,还是没有找到典型的表现手法,最后才找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定是有的。

很多学生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混为一谈,眉毛胡子分不清。如果学生能够记住表现手法的类型与每一种类型的典型例子,记住表达方式的类型及每一种类型的典型例子,他就可以像学数学一样掌握了公式定理。

诗歌中表现手法十分重要,常见的有: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一般在古诗中,描写细微的声音,如露珠滴落,石上泉水流动,秋冬鸟、虫啼叫,落叶的声响,鱼儿跳动等,就是以动衬静;而描写较大的声音,如竹笛响,牛儿哞叫,箫声,爆竹声等,就是以声衬静。教师让学生记住这些惯例,在分析表现手法时,他会一眼就得出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结论。

对比衬托。举一个最通俗的例子就可以说明什么是衬托,问“很高的人和很矮的人走在一起会是什么感觉?”“胖子和瘦人站在一起什么感觉?”这里既是衬托,又是正反对比衬托。在影视剧中,墙上的钟哒哒哒发出很响的声音,为什么?这里的问题是,学生搞不清楚什么是正面衬托,什么是反面衬托。通俗的解释就是好的,同类的就是正衬,比如两个很高的人在一起;好的和坏的,两个相反的在一起,就是反衬。但是不同的诗歌,要做具体分析。

写景抒情。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歌典型的

间接抒情。诗句究竟是什么表现手法,在脑子里梳理一下有哪些类型,对号入座。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第一句记叙,同时写景,交代了时间、事件、环境,第二句抒情,情感的落脚点是“悲”字,交代了人物。

虚实结合法。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送别诗往往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明写送别时的情景,虚写送别后的情景,同时也是想象送别后的情景。学生记住了这个规律,只要一明确是送别诗,就可以基本上判断采用了虚实结合法。

表现手法是考的最多的,学生往往会判断失误,如“白银盘里一青螺”既是比喻,又是想象,很多时候,一句诗既有修辞手法,又有表现手法。很可能学生只判断出比喻,不能够判读出想象。像这种情况,如果阅读题目问的是什么修辞法,只须要答比喻;如果问的是表现手法,就要回答想象。

表达方式只有5种: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记叙。在古诗中,描写、抒情是最多的,难得有直接议论的诗句,说明几乎没有,记叙是有的。在诗歌阅读中,很少有分析表达方式。

3. 分析手法

答题包括3点:什么手法、什么作用、什么情感。

如“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把湖水湖面比作白银盘,把远山比作青螺,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洞庭湖明丽的美景,又是想象,把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深绿色的远山想象成青螺,表达了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明确阅读的答题模式

诗歌阅读题目的类型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意象类。判断是什么意象,结合原句分析营造了什么氛围,流露表达了什么情感。

技巧类。判断手法,结合原句翻译和分析手法的作用,明确是什么情感。

语言类。概括语言特点,结合原句分析语言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

炼字类。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翻译、解释分析作用、氛围,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举例理解阅读步骤和答题模式

诗歌的三大特征是语言凝练,音韵美,饱含情感。教师在教授诗歌阅读时,首先需要提纲挈领地告知学生,每一首诗歌阅读的落脚点都是情感,诗歌就是为了抒情。而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诗歌中通常都是间接抒情。

以诗人戎昱的《塞下曲》(其六)为例,分析诗歌的阅读理解。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VV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解,①VV(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歌的题目告诉读者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中的人物是将领、士兵,这类诗歌作者

对他们是颂扬、怜惜的情感,他们有报国、建功立业、思乡怀亲的愿望,这类诗歌的主旨往往是表达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VV”的注解可以帮助理解原句,“卢龙塞”是古地名,“烟尘飞至今”就迎刃而解,“烟尘”,借代的修辞手法,仗打得很久了,战争连年。

在这首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月”。“月”在古诗中通常表达思乡,可是有学生说“你怎么知道边将思乡?”这证明,学生连阅读古典诗歌最起码的常识都不知道。但是,“月”不仅仅是表达思乡,它的含义还有:清高孤傲,不同流俗;感叹昔盛今衰等,关于这一点,老师须要给学生讲清楚,以免读诗看见“月”就是思乡。

首句为什么是“北风”?“白草”?因为东风是春天,北风是冬天。知道绿色的草,枯黄的草,也该明白白色的草是怎么一回事。凛冽的西北风中被霜打后又披着白雪的凋敝的枯草在瑟瑟抖动,可见天有多么冷。而胡人的马天天都来侵扰。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将七的出场作铺垫。

写思乡的诗句范文第7篇

1.局部情感审美

所谓局部情感审美,就是分析部分诗句所蕴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部分诗句,要求考生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009年高考各地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

(1)赏景析情

借景抒情是诗人不直接言明思想感情,而是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手法,不同于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的诗句往往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热点。

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第5题:《江行》,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选题中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再如:2009年高考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况周颐《熏风词话》)。选诗言情,正是通过一系列有形之物的描绘来抒发与表达的。因此,寓情于景,正是此曲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它没有一处带感彩的字眼出现,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这几句,写白鸟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好一个物是人非,于是只好放任其自飞自流,自开自落。但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一切俱在其中矣。

(2)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难以到位,而针对直抒胸臆的诗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则相对简单。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题是考查理解诗中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尤其是诗句“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很容易读出作者慨叹人们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据此可以明确为“空惆怅”是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则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再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2题:《军城早秋》,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选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迂直并济

在2009年高考试卷中,有些诗句的抒情方式相对复杂,同一联中既含蓄又直白。这种题型看似复杂,但学生只要掌握了规律,就能准确解答。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这两句是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上句直抒胸臆,下句则含蓄蕴藉。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文学创作的基本任务,更是诗歌艺术的重要使命。古人对这种传情思维作过具体论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通。”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由“象”感发的,而情感又是离不开“貌”的;情是融于理的,理则又是情的升华了。高考命题者在考查时往往让考生分析作者借某个特定的物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如2009年高考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

2.整体情感审美

所谓整体情感审美,就是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大。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整体把握,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此题要求考生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再如2009年高考辽宁卷第9题:《晚泊岳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3.情感审美比较

高考对情感审美的考查,除了整体感知外,有时还比较诗中具体情感的异同。如2009年高考湖南卷: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诗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写思乡的诗句范文第8篇

从标题认识对象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古诗的标题隐含许多信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把握诗意的大门。

1.标题揭示了写作对象

古诗写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写人、叙事、绘景、抒情、说理都可以。通常题目就会揭示诗歌所写的题材、所写的对象。如:《大林寺桃花》《咏柳》《早梅》之类揭示了诗中所写之物;《上阳白发人》《山中寡妇》《自叙》之类揭示了诗中所写之人。

2.标题表明了诗歌类别

根据写作内容,古诗通常可分为“咏物诗”“山水诗”“边塞诗”“民生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咏史怀古诗”等,诗体中常有提示性的字眼。如:《从军行》《关山月》《出塞》之类,诗题中有与边塞有关的字眼,表明是边塞诗;《送元二使安西》《送魏万之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类显然就是送别诗。每类诗都各有特点,如果能判断诗歌类别,掌握各类诗的特点,读起来就容易多了。

3.标题奠定了诗歌基调

“歌咏言,诗言志。”抒情是诗歌最基本的特点。诗人的浓情也常明示在诗题中,如:《春宫怨》《恨别》《哭李商隐》《落日怅望》《悲陈陶》之类,诗题中的“怨、恨、哭、怅、悲”就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础。扣住这些字眼,便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感情。

从作者了解背景

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阅读故事必须“知人论世”,必须对人(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个性)和世(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如:2002年上海春季招生题就岳飞(小重山)词中“欲将心事付瑶琴”设问:“词中说的心事指……”,很明显要对词人岳飞及其所处的南宋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答出是“希望抗金保国”。

当然,写作的背景还可以通过诗前小序,诗后注释来了解。

比如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诗后注释:本诗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如果不借助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写作目的,那么对诗后的问题“诗的前两句借‘沧海’‘巫山’比喻什么?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就无从下笔。注释中提到本诗是悼念亡妻之作,自然要表达对亡妻的感情。仔细一琢磨便可知,诗中的“沧海”“巫山”是隐喻夫妻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与美好是无与伦比的。前两句抒写深切怀念之情,后两句表达忠贞不渝之情。

从字面读出感觉

从语言上看,古代诗歌首先具有文言的特点,包含一些文言现象,这是理解的难点,其次它具备诗歌特定的语言特点,诸如用典、象征等,这是理解的重点。从字面上读出感觉,就是从具体的词句入手,理解诗意,体察诗情。阅读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自觉激活文言知识

中学阶段学了不少的文言文,大家都有一定的累积。在古诗的学习中,要自觉激活所学的文言知识,正确分析诗句的结构和关键字的词性,掌握诗中的倒装、省略、活用等现象,顺利地化解难点。

古诗因为音律等原因,存在一些倒装现象,读时要先理顺,才读得通。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分”是指“有了分别”,过了桥便是色彩斑斓的原野;“移石动云根”是指“云根动了石也好像在移动”。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其实是说“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朱弁的《送春》中“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其实是说“山下初见小桃花,沙头未飞弱柳絮”。再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其实是说“危石咽泉声,青松冷日色”。其中的“咽”和“冷”都是意动用法。把倒装和词类活用的知识用上去,就能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变得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出现寒冷的色调。”

诗的语言不像一般文章的语言那样连贯,或省略、或跳跃、或藏头露尾,这些统称为“语句的跳脱”。读诗时必须补出跳脱的部分,才能理解诗意。如: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这两首诗实际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第一首:一个住在横塘的女子,泛舟时听到邻船男子的话音,疑是他乡遇到同乡于是问:“君家何处住?”并且不待对方回答又急切地说出“妾住在横塘”,这里问话前的叙事都省略了,一开始就单刀直入让女主人公出口发问,只有补出诗中的省略,才能体会女主人的孤寂,没有一个可与共语的人。

词类活用突出地表现在炼字方面。一首诗中诗人所炼之字一般就是诗歌的诗眼,所谓点睛之笔,通常是一字妥帖,全篇生色。在关键处,一个妙煞的字,可以有声有色,细致入微,状难状之景,甚至可以营造出一个意境,化腐朽为神奇。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极富表现力。诗人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效果着想,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样既写出了春风的精神,也写出了诗人的喜悦。再如:周邦彦的《满庭芳》中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写“莺雏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将莺雏、梅子的变化与风雨联系到一起,并且用叠印的手法清晰地展现出变化前后的异同。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老”“肥”,犹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2.准确理解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运用非常普遍,很能增强诗的形象性。只有准确地理解了所用的修辞手法,才能读懂诗意。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用“绿肥红瘦”摹写初夏绿树苍翠,鲜花凋零之景,柳永的《八声甘州》中用“红衰翠减”绘深秋万物萧瑟之景。两者都以色彩代景物,突出景物的特点。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的一、二句写她的所见所闻,三、四句从表面上看是写天气,实际是一语双关,写初恋少年的心理:江上唱歌的这个人啊,倒是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出了太阳,可真捉摸不定。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通过这两句形象而朴素的诗,她的惆怅、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与等待都刻画出来了。这里,如果没有对三、四句所用双关手法的准确认识,是没有办法把握诗意的。

3.用心体会诗歌的特定语言

古诗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四种语言需要关注。

(1)意象语言:古诗中所谓“意象”指的是包含了作者情思的形象。这里的形象大部分是景物形象。诸如松、竹、菊、梅一类景物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如:黄叶,被赋予了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之类的象征意义;绿叶,被赋予了生命力、希望、活力之类的象征意义;东风,象征春天或美好;西风,象征落寞、惆怅、衰败或游子思归。借景抒情是诗歌最常见的抒情方式,所以了解常见的诗歌意象,可以降低体察作者情感的难度。

(2)情感语言:诗歌中常有一些“悲、孤”等直抒感情的词,如:“长河落日孤城闭”;也有一些见解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不堪、强”写出了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表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首先,有些诗句本身含有象征意义,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再如: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中“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写的是自己不会像随风飘散的柳絮一样,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像“向日倾的葵花”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其次,有的诗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许多咏物诗具有这个特点。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中经历今昔荣枯巨变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中的“柳”不正是一个并无实才的得势奸佞忘乎所以的丑恶形象!

(4)用典和化用前人的语言:古诗中用典言简意丰,含蓄深刻。诗人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用“折柳”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用“楼兰”的典故表达爱国之情。其《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古诗中化用前人诗句的现象不少,读“化用的诗句”要考虑其意趣和情趣与前人诗句的相通之处或出新之处。

从无字处看出关联

读诗读词要从整体入手把意象贯穿起来,提挈意脉,从无字处看出内在的关联和感情的逻辑,使诗词的意境完美地展现出来。写景抒情的诗句,其内在的关联非常明显,谈的就是景和情的关系。有些词的内在关联要用心体会,才能有所发现。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描写了一个女子孤独苦闷之情。上片,开头两句写她褪了色走了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的残妆。三、四句写刚起床时“弄妆”,用“懒”“迟”两字,是由外表进入到内心的描写。下片,开头两句写妆成之后的明艳,极写其人之美。至此,整首词只是写这个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衣着。最后两句写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金鹧鸪。作者的寓意点到为止,从“双双”两字可见,女子因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而触景生情,自怜孤独。这也是上片“懒”与“迟”的根源。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从诗题可见诗人是写夜行黄沙道的感受,上片写情,下片写雨,而各有深浅主次之分和心情急缓之变。读词不能“拆碎七宝楼台”,咬文嚼字,见小失大,而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整体上把握词境,体会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