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结互助的谚语

团结互助的谚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团结互助的谚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团结互助的谚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共美”班级文化;学生为主体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方式融汇到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和塑造着学生的行为。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核心:尊敬老师

建设“共美”班级文化,构建“心心相美”的师生关系,必须处理好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其核心是尊敬老师。

教师承载了国家、社会以及千千万万家庭太多的希望和责任,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责任。对于当代的中学生,尊敬老师则被赋予更多新的内容:理解、关心、体贴老师,让老师感受学生们的温暖;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老师对学生提出表扬和批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老师的教育超越了血缘亲情,克服了情感障碍,从而比来自其他方面的教育更加公平、公正、严肃、深刻;尊重老师的劳动,学生应该以饱满的情绪,专心致志,积极思考,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争取每一次发言机会,认真对待每一次辅导……这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是尊师最直接的表现;对待老师要有礼貌,遇到老师时要使用礼貌用语向老师热情问好,老师的询问要认真回答,这不仅反映出你的高尚品格,还增进了师生感情,体现出你个人的高尚品德。

二、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核心:孝敬父母

建设“共美”班级文化,还必须教育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家庭关系,弘扬家庭美德,其核心是孝敬父母。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定的公民的义务。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辛勤养育了我们,我们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心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仅有“扇枕温衾”、“涌泉跃鲤”、“恣蚊饱血”等二十四孝的故事,也有许许多多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如孟子的“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也有近现代的名言如先生的“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无不教育我们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也通过我们教师教育着我们的学生要孝敬父母。

作为子女,要经常问候父母,让父母感受到你的爱,让父母因为你的爱而舒心;要诚实守信,用你的真诚去获得父母的信任,让你的父母放心;要努力学习,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这是作为学生对父母最大的报答……孝敬父母就在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次耐心的倾听、一段贴心的话语、一杯温暖的热茶、一把舒适的椅子、一份生日的祝福……无不体现了你对自己父母浓浓的爱意。

三、学生与同学的关系――核心:团结互助

建设“共美”班级文化,必须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关系,其核心是团结互助。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良好班风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共美”班级文化的构建,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同学之间的友谊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当你遇到困境的时候,当你身处迷茫的时候,当你心情低落的时候,当你沮丧的时候,当你悲观失落的时候……同学可能就是你的精神支柱,就是你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

所以我们要善待自己的每一个同学,与每个同学建立起团结互助为核心的亲密关系。一杯温暖的白开水,一句安慰的语言,一个心领神会的动作,一个宽容大度的眼神,都可能帮助与同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即使当你们的意见、观点产生了分歧时,也能通过心灵的沟通达成共识。

四、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核心:责任奉献

建设“共美”班级文化,必须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促使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其核心是责任、奉献。

有句谚语说:“世界是一棵树,人是它的果实。”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的。纳素说:“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我们每个人只有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自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自觉关心社会、服务社会,才能推动家庭和谐,学校和班级的“共美”,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要感受社会变化,关心社会发展,学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学生要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要树立公德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要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知荣辱,讲正气;要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等,逐步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只有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才能弘扬社会美德,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共美”班级文化的创建中去。

团结互助的谚语范文第2篇

一、教师利用彝文古籍《玛木特依》里面精炼、生动、形象的谚语学生会更乐于接受,明其育人思想。

全书用朴素的彝族语言写成,运用了大量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谚语和格言,语言形象生动,精炼纯熟,闪烁着哲理的光芒。以美好的诗句宣扬崇高的道德情操。用这样的母语来教育彝族学生不管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都没了语言的理解障碍。利用书中美与丑,错与对,诚实与虚伪,公正与偏私等鲜明对比使学生乐于听取老师的教导。这时老师就要利用书中优美的语句结合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导。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去撩动学生的情感接受教育之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利用学生所学的彝文古籍《玛木特依》内容去触动家长让学生与家长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

教育是要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完成的。但是现在的社会以经济为重,好多家长把大量的精力放到了如何去挣钱,而对孩子行为习惯地教育比较忽视。彝族祖祖辈辈用来教儿育女的《玛木特依》越来越被他们所遗忘、失传。在家中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是好言相待,而是打他们一顿或是滔滔不绝地责骂,这样一来没有起到对学生思想的开导反而创伤学生幼小的心灵。

像彝文古籍《玛木特依》这种类似的彝文古典谚语和格言,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甚至有些家长从小就让自己的孩子去背那些谚语和格言。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回家时把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玛木特依》内容说给自己的家长听,鼓励学生主动向家长提出疑问。这样学生与家长就会心平气和坐在一起探讨、交流做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我想这样的教子方式总比那些粗暴的拳脚相加要好得多吧!

三、利用浓郁的文化氛围去感染和熏陶学生。

一个人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或良好的素养都是在无意间养成的,我们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染和熏陶学生。《玛木特依》本身在很早以前就是口口相传进行教育后代的,要么是父母传授或在别人交流中无意间获取。《玛木特依》又是一部五言体,韵律美,节奏明快的格律诗每句诗歌都包含了较深的思想内涵,书中还蕴含着很多丰富的寓言故事。据我们调查学生对此类彝文古籍有浓厚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诵、说《玛木特依》的谚语、格言诗句和讲解有意义的寓言故事比赛,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其意,体会育人含义。也可以在中午的红领巾广播站时不时地播出相关内容或学生所犯的事实案例进行解说。让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

团结互助的谚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14-02

蒙古族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创造、吸收、改进和发展,其内容日益丰富多彩,风格日益独特,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1]。蒙古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极具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文化。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倡导爱护自然、感恩自然

蒙古民族在“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影响下,把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自然力加以人格化,赋予他们以人的意志和生命,把它们看成同自己一样具有相同的生命和思想感情的对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崇尚自然、爱护自然、感恩自然。蒙古人认为自己所拥有的荣华富贵都是上天赋予的。“天父赋予人以生命,地母则赋予人以形体。在生物圈共同体中,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犹如婴儿与父母的关系,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婴儿一天也无法生存。父母呵护孩子,孩子也应关爱父母”[2]。他们崇尚自然,进而发自内心地热爱他们赖以依存的山、水、草、爱、树、动物植物,爱护自己的生态环境,而且对自然界的恩泽,抱有感恩之情。“在日常生活中,牧人们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或生活方便而破坏自然。蒙古包支架选择的是树木的枝干,覆盖包体的是畜绒毛擀成的毡子。从生态角度看蒙古包是人类长久性住宅建筑中用材最少、建筑方式对自然破坏性最小的建筑;牧人取暖和炊事的燃料,是牛羊粪和枯树杈,禁止砍伐树木;他们在严禁在河水、湖水中洗涤污物、便溺。人们把大地比作母亲,把草原比作摇篮,把河水比作乳汁”[3]。蒙古族的这种“敬天地、尚节俭”的非功利的态度与朴实行为,能给物质化、功利化的现实世界有启发意义。

(二)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要求诚实守信

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宽容礼让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共同所追求的目的。“但对于许多民族来说,由于受社会物质条件的限制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束缚,以及民族性格差异的影响”[4]。和谐、平等仅仅是人们的向往和追求而已,蒙古人素以忠诚信义为做人的重要标准,“一旦定下“约会的日期”,虽为“风雨”所阻,也必须按时到达。凡“答应了话”,“便是誓一般”,否则“同伴里也不容”;“在社会常见的“安达”关系中,彼此间必须履行“相亲爱”,甚至“性命般不相舍弃”,“做性命的救护””这样的义务”[5]。“他们相互之间表示相当尊敬,十分友好地相处,他们乐意互相共享他们的食物,虽然他们的食物并不是很充足的”[6]。

(三)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注重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蒙古人及其先人有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他们深知道德力量之巨大。蒙古族有句谚语:骏马从其驹开始,人从其婴儿开始。“生态文化教育……可同“孝”文化、“友爱”文化并列为草原民族的三大传统文化教育主题”[7]。蒙古族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嘱咐和教导自己的子女爱护自然、感恩自然、尊重生命、厉行节约,这种教育在草原儿歌、谚语、传说中都有体现。蒙古族民间有一段这样的歌词:“牧人爱宇宙,宇宙赐给我们幸福;牧人保护宇宙,苍天交给我们的任务。”[8]蒙古族把孝敬长者、尊长爱幼、遵守家规作为一个重要的做人准则和用人原则之一。蒙古人对子孙和部将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教育。蒙古族的谚语说:“金银可以获得、父母不能再得。”蒙古族历史文献当中也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成吉思汗严肃指出:“‘子不尊父教’、‘弟不耿兄言’、‘儿媳不尊敬公公’、‘幼者不接受长者的教训’,都是民族和国家的灾难,要受到惩罚。”[9]蒙古人的尊长敬老侧重感情而不是形式。蒙古人的先人非常重视自幼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坚毅品格。据柏朗嘉宾记载:“他们(蒙古)所有人,从最为幼小者到比较年长者,统统都是优秀的射手,他们的孩子刚刚长到两三岁的时候,便开始骑马而行,驾驭马匹和纵马驰骋人们送给他一些适合其身材的弓弩,并向他们传授骑射之艺,后者举止敏捷。同时表现的非常勇敢。”[10]“男人要训练自己能在马背上过二天二夜的生活,马吃草时可以在马上睡觉。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在困苦中表现得这么坚毅;在匮乏中表现得这么忍耐”[11]。

二、蒙古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

蒙古族传统文化凝聚了民族精神的精华,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挖掘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民族文化不断被边缘化,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与源泉,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产品相比,文化产品具有影响程度深、作用时间长、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在人类创造的各种力量中,文化力是最深厚的力量”[12]。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自己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充分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也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二)有助于塑造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着自觉的能动作用。文化的力量体现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积累、文化潜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发展水平,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精神鼓舞和动力支持”[13]。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在心理方面还尚未成熟的青年群体,在社会转型、体制接轨、就业困难、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特殊时期,由于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中产生了信仰缺失、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扭曲等复杂的问题。“‘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为集体’的单一价值取向已经不是大学生群体的共识”[14]。大学的功能,除了传授知识、技能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进行价值观教育。但遗憾的是,大学校园里,功利主义风气居于统治地位,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愈来愈注重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希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收获立竿见影的成果,以便找工作的时候多一个筹码。市场经济对校园文化最大的影响,就是校园文化的精神价值的丧失,大学校园精神在自觉与不自觉地发生着变异。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优秀的道德文化,它所包含的讲诚信、相互尊重,尊老爱幼、注重集体利益等等的优良品德对调节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健全人格,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和自强精神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展变化快,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争取更加有利的条件与发展环境,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但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当代大学生中的许多人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自主性差,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立能力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这些品质,无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还是对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非常好的启迪作用。

(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当代大学生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对集体的热气和他人的关心,强调个人的奋斗和个人实现,缺乏合作精神”[15]。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他们进行的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一个国家的青年一代只顾着眼前利益,而没有团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向他人的学习,并把他人的品行作为镜子来对照自己。蒙古族谚语说:“想得到拥护,必须尊重别人;想得到发展,必须流血流汗。”“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聪明人也需要朋友帮助,伛偻人更需要朋友搀扶。”“有朋友的人,像草原一样广阔;无朋友的人,像手掌一样狭窄。”只有知道尊重、爱护别人,才能具有悲悯之心。宽容理解他人,才能制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大学生之间团结和谐的氛围。

――――――――――

参考文献:

〔1〕蔡志纯,洪用斌,王龙耿.蒙古族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

〔2〕马桂英.试析蒙古草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4):20.

〔3〕乌恩.论北方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大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5).

〔4〕吴团英.深化草原文化研究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摘要)[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7,(1):26.

〔5〕孟光耀.蒙古族民族通史(第一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460.

〔6〕(英)道森.出使蒙古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5.

〔7〕司马迁.史记(第一卷,第二分册).355.

团结互助的谚语范文第4篇

一、基础知识。(共18分)

1.看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rǔ shà jiǎo suō

侮( ) ( )时 ( )健 ( )衣

2.将"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这句话改成反问句。(1分)

3.缩句(缩到最简):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腊梅花。(1分)

4.将"孔雀的羽毛多么漂亮啊!"改成拟人句。(1分)

5.将"晚霞映红了天空。"改成比喻句。(1分)

6.修改病句。(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4分)

(1)学校要尽量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2)我们怀着尊敬的心情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3)有没有动脑筋是考出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4)电视机里传出雄壮有力的战士们的歌声。

7.扩句:采茶姑娘摘下嫩芽。(1分)

8.将"学好语文一定要加强课外阅读。"改成双重否定句。(1分)

9.排列乱句。(4分)

( )它原本是弃置在一位美国人所住的院子里。

( )主人平静地说:"这块石头,我本来就是要丢掉的。我决定不占为己有,而将它送给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 )这块石头有个动人的故事。

( )谁知就在搬上卡车时,工人一时失手,石头掉在地上,碰裂了一个缺口,大家才发现这并不时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紫水晶。

( )有一天,主人因石头有碍观瞻,就叫人来将它搬走。

10.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关联词语,使句子前后连贯。(2分)

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记忆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人们没有记忆力,( )不可能获得知识和经验。记忆力( )生来就有的,( )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 )在正常的教学影响下培养起来的。

二、语言积累与运用。(共18分)

1.相信你一定能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3分)

(1)青山遮不住, 。(2) ,树头花落未成阴。

(3)天街小雨润如酥, 。(5) ,误入藕花深处。

(6) ,白发谁家翁媪。最喜小儿无赖, 。

2.根据情景写词语、诗句、歇后语、谚语、格言。(7分)

(1)(横线上可以填哪些成语?)孩子们 , 的儿童节终于到了,校园里处处处 ,同学们个个显得 。(3分)

(2)人们常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你能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下面的景观吗?(3分)

庐山瀑布:

大草原:

长江:

(3)请你写出一条表示团结互助的歇后语、谚语或格言。(1分)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 ,思 。这是《 》一文中的语句,这篇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2)漓江的水真静啊, ;

漓江的水真清啊, ;

漓江的水真绿啊, 。

三、阅读。(28分)

(一)丁香(12分)

妈妈带我在院中种了几棵丁香树。

丁香树很快长得就超过了我的身高。我常常站在丁香树前观察它的变化。早春,一张张嫩叶,形状酷似心脏。然后,它的枝头出现了一团团紫色的或白色的云,这是由许许多多小花朵组成的。到了秋季,它接下扁扁的果实,再过不久,寒冬来临了,丁香树却脱掉身上的全部绿装,裸露出干瘦的躯体,让枝丫忍受零下四十余度寒冷的袭击。最初,我担心这娇嫩的小树会被冻死。可是到了翌年早春,它又开始生枝、长叶、开花。在那苦涩的时代,我往往感觉不到丁香的芬芳。有时在它的花瓣上反而会发现颗颗晶莹的泪珠,莫非它也尝到了人间的幸酸?

老师说,丁香的花朵有四个小瓣儿。可是俄罗斯小同学们偷偷地告诉我,还有五个瓣儿的。如果发现了五瓣儿的丁香花,就是发现了幸福。这时,可不能让幸福跑掉,要马上把它吃掉。这或许是俄罗斯人的风俗?从他们的风俗里,也不难看出他们对幸福的殷切渴望。那时我们都是孩子,不知道幸福须要去争取。我们男男女女小同学们聚集在一起时,只要发现五瓣的丁香花,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吃。我吃过多少,不得而知了。

有一年盛夏,狂风卷着暴雨,呼啸了两天两夜。我的小丁香树被刮断了。我以为它再也活不了了。妈妈说:"别哭,它会活的!"果然,断干敖过了寒冬,到了春天,它抽出新条,长出新叶。那年开的花朵中,虽然我也发现了五个瓣儿的,可是不忍心把它吞掉。我想

1.从文中划出4个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在后面: (2分)

2.你觉得丁香具有怎样的品质?为什么?(3分)

3.同学们为什么要吞吃丁香花?"我"后来又为什么不忍心把它吞掉?(4分)

4.展示合理的想象,补充本文的结尾部分(3分)

(二)

能够成为吴青教授的学生是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最幸运的经历,而她授予我们的第一堂课更使我终身难忘。

我们的第一堂语课排在3月2日,谁知3月1日,从报纸上一行冰冷的触目惊心的文字中,我们惊悉冰心老人与世长辞的噩耗。吴青老师还能照常给我们上课吗?早就听闻吴青老师与母亲感情很深,承受着刻骨切肤的丧母之痛,她是不会来了。

带着种种的猜测与疑惑,我们仍然准时做在教室里。11点整,一个娇小但挺拔的身影走进了教室,平静的面容,平静得让我们发现不了什么,惟有她左臂上的黑纱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刺痛了我们的心。

是她,是吴青老师!

刚才还有说话声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吴青老师从容地环视了一下四周,开始自我介绍。她声若洪钟,字正腔圆,那流利而纯正的美国英语令我们一下子为之折服,羡慕不已。接着,她就上课纪律、教室卫生等向我们提了几点要求,然后缓缓问道:"你们能承诺吗?"我们齐声回答:"我承诺。"她用略带赞许的目光望着我们说:"既然你们承诺,那就没有任何理由做不到。因为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诚实。"

因为这学期口语采用了新课本,吴青老师对课本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生动活泼的形式,不经意间流露的幽默感感染了我们。于会心处她与我们一同爽朗地开怀大笑。听着她如同行动流水的讲述,我们几乎忘记了冰心老人的辞世。

介绍完课文,这堂课也临近尾声了,吴青老师收敛起笑容,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大家都已知道了我母亲去世的消息,我绝不会因为母亲的离去而耽误工作,我们家的传统就是'人走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当年我父亲吴文藻去世时也是如此。我母亲坚信'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她热爱孩子,对青年人寄予厚望……"

透过朦胧了双眼的泪花,我仿佛看到冰心老人也站在我们的讲台上。这位老人非常平静地看待生死,曾说出"人间的葬礼是天上的婚筵"这般通透豁达、大彻大悟的话来,吴青老师能够把悲痛化为力量,不正源自她母亲的精神吗?

谈到动情处,吴青老师禁不住哽咽了,忽然间老师仿佛记起了什么似的,抬腕一看表,重又微笑着说:"这堂课结束了,刚刚一席话耽误了大家吃饭,对不起了。记住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下课。"

吴青老师走了,可我们还是默默地坐在教室里,坐了很久很久。

1.给文章加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分)

2.吴青老师的母亲是 ,除了本文写到的,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吴青母亲的情况呢?

3.用"~~~~"划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2分)

4.读3-6小节,说说丧母之后的吴青老师是怎样像平常一样上课的?(3分)

5.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吴青老师对母亲去世内心是非常沉痛的?(2分)

6、吴青老师为什么能忍住丧母之痛给我们上课?(3分)

7、读了这篇章后,请你谈谈对吴青老师的看法。(3分)

四、作文。(30分)

题目:一次 的考试

团结互助的谚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挫折教育

身为一名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担任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当前许多初中生在抗压、抗挫的能力方面比较薄弱。为了提高学生的抗挫、受挫能力,使挫折教育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笔者对一些心理较为弱势,在挫折与失败面前轻易的瓦解和崩溃的学生进行分析,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家庭富裕型

这类孩子一般来自本地一些比较有经济实力的富裕家庭,或者一些因炒股等原因致富的家庭。家境的宽裕使这些家庭有能力在计划外多生育数个子女。这些家庭里人员比较多,父母长辈的文化程度往往并不高,他们自身的致富经历使他们对教育的重视不够,即使有的家庭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对教育也缺乏科学的认识,总认为父母为孩子提供一切费用,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教育的事情就交给学校了,自己则忙于打理家庭的生意或者娱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比较忽略。

第二类:家境贫困型

有的家庭并非本地户口,父母文化程度也不高,从小城市或者农村出来谋生,自己买房或者租用别人的房住,老家的观念就是孩子生得越多越好,“养儿防老”,或者有的为了逃避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而外出。为了一家子的生计,有的父母不得不疲于奔波,能够供养所有的子女上学已经比较吃力,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有心无力,更不用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了。

第三类:单亲家庭子女

之所以把这类孩子列为一类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的子女已经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这类孩子不一定是独生子女,他们中很多在幼年就因为事故失去或者因为离婚的原因离开父亲或母亲,家庭的变故带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很深的伤害。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呢?根据班主任工作的体会,就挫折教育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点:

1.做好挫折教育的准备 ―― 全面了解学生

作为班主任首先就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家庭、生活、学习情况,预先知道学生个体可能产生挫折问题的来源,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牌。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哪些问题上容易产生挫败感。一般来说可能产生挫折方面多是学习成绩上、家庭环境上、人际交往、师生关系当然也包括情感问题,针对这些高危领域有针对性研究对策是十分有必要的。

2.经常性的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如主题班、团、队会,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耐挫意识

主题班、团、队会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非常有用的途径。这些活动可以认真准备,比如针对一些学生脾气不好,容易与人发生冲突的情况笔者就在班级里召开过一次名为“同学,请三思”的主题班会,邀请同学自己主持、自己排练小品、观看类似题材的影片等,效果非常好;也可以在比较随意的情况下随时开展,如近期电视上报道的一些山里的学生由于缺水,一盆水三个一起洗脸,洗后都还舍不得倒掉;也可通过让学生学习一些伟人的事迹,或是一些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经历来鼓励学生

3.形成民主化的班级管理作风和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班级管理实现民主化,将班级事务交给学生自己管理和决定。每位同学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然后,再由班委统筹管理。在教师可控制的范围内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商量并做出班级管理决定,并尊重学生的正确决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优良品质,也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活在集体的温暖里,很多心理上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淡化和消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班会课中、劳动卫生中、班级活动中……,都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

4.创设一定的挫折情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中国有句谚语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在推崇素质教育,严禁体罚学生,打骂学生的现代教育中,笔者认为当初中学生在骄傲得意的时候我们不妨做“壁上观”,在可控制范围内,找准机会适当的让学生“吃点苦头”,比如测验不合格、回答问题错误、迟到被批评等等,或者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一些需要吃苦的工作,如扫厕所、给父母洗脚、暑期“打小工”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是必须的。

5.家校联动,形成强大合力

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协调二者认识的一致、态度的一致、言行的一致、行动的一致,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班主任可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进行耐挫折方面的家教指南,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班主任可以利用书信,将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召开家长会时,也可向家长推荐这方面的书籍;对于个别需要重点训练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话联系或上门拜访等。总之,要让家长注意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要让他们自己去做,有意识的多磨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坚强、乐观、豁达的性格。

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促使成功的一剂良药,不经历风雨的花儿,怎么会绚烂?不经历磨难的人生,怎么会发出炫目的光彩?班主任工作中的挫折教育,使学生不单认识到错误和挫折,更在经历了挫折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感悟生活的真谛,学会战胜挫折的方法,提升战胜挫折的能力,学生在经历挫折的过程的中不断成长,我想这样我们的班主任和德育工作的效果必然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翟天山,杜时忠.《逆境教育初探》.华东师大学报,1999,(1)

团结互助的谚语范文第6篇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民族状况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各少数民族在自己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浩瀚博大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并保留在少数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层面文化,包括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道德生活和礼仪风俗、制度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它是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各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因素,一般包括生活习俗、人生礼仪、民间传承、信仰崇尚以及节日文化等主要类型。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各族人民的精神基础,是维系各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支撑着民族的心理、意识,体现在独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之中。高校在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时不能忽视对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开发利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少数民族政策的深化,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甚至学校教育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如果高校德育仅满足于一般化的理论教育,脱离民族学生的实际,忽视少数民族道德的特点,将缺乏针对性和认同感。如何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贯彻落实高校德育目标,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弘扬主旋律,顺利的实现社会主义德育目标,又照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途径因材施教,提高德育效率,是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工作和改革中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

    生活即教育,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发掘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可以让学生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教化,提升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道德修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构成中,少数民族文化在与汉民族文化交融渗透的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社会调节功能,它承担着调整少数民族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的任务,是各民族用于调适本民族内部,本民族与其它民族之间各种关系的重要手段,在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推动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的本质是“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1]。

    伦理道德与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相结合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在少数民族地区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就通过民间习俗、宗教仪式完成。带有经验性的伦理道德以乡规民约、各种禁忌、人生礼仪、节日庆典、谚语歌谣等形式散布和融汇在实际生活之中,这就使它比一般的伦理道德更具普遍性和稳定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具有更为直接的社会功能。如果学校德育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资源和宝贵的经验,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赋予其时代的特征,将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道德力量,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增强德育的人文底蕴,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丰富德育内容和提高德育效果,真正解决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二、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意识形态层面的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与宗教、民族风俗、民族节日等各种文化现象交织在一起,表现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哲学观以及体现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语言文字或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道德观念对宗教、民族文化产生极大影响,而宗教、文化等又是道德观念的载体,各民族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形式得到充分的表露。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内容蕴含在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宗教禁忌、格言谚语之中,以习惯法、乡规民约、社会舆论等社会调控方式保证其实施。这些道德内容渗透在少数民族日常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婚姻家庭,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之中。综合起来,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道德

    “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着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2]。在道德价值上,各民族都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爱国主义观念贯穿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之中。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以顽强的精神开拓了祖国的疆域,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我国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反抗民族压迫,抵御外敌入侵做出了巨大贡献。各民族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解放前,仅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呈现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保证族群的发展和繁衍,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朴素的集体主义观念,这种团结互助的整体意识世代相传,构成了各族人民所特有的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并成为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重贤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观念作为重要的政治道德规范在维护各民族的政治地位、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社会道德

    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道德可以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几个方面考察。概括起来,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以物质文化的形式或以精神文化的形式,在生活习俗、人生礼仪、传统节日、宗教信仰等方面普遍渗透着文明礼貌、与人为善的原则;诚实守信、公平合理的原则;遵守秩序、言不越规、行不逾矩的原则;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约的原则;勤劳勇敢、谦虚谨慎的原则。这些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维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和生活,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坚实保证。

    (三)和谐统一的生态伦理道德

    少数民族朴素的生态伦理道德是优秀的传统德育资源,善待自然的观念以广泛的影响力保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行为的延续。总的来讲,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都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为主,反映出朴素的自然观与道德观。在宗教信仰和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与生存环境、与整个自然界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现着对生命的崇敬,对待死亡乐观豁达的态度,这些观念深深的植根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形成了大量世代相传必须严格遵守的生态伦理原则。

    三、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主要途径

    德育在选择、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以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内容,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德育通过发挥自身的传递功能,保存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促进传统文化的积淀,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和继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强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以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桥梁建立起共同的道德基础,确立核心价值观念,在课堂上,课外教学活动中,在校园文化里树立文化对话意识;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利用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传统德育资源构筑和谐的德育体系。

    (一)将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道德教育的民族性决定了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要符合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取得实效。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中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相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人伦价值思想,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一致的人生和价值取向等优秀德育资源都可以赋予其时代的含义作为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结合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出具有本民族、本地区、本院校特色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课程资源。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要重视运用民族观,适当加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宗教观念以及民族认同等方面的教育。利用传统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主题活动也是有效途径。

    (二)在隐性德育环境中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

    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地理环境、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语言的千差万别,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由此给高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自身在提升德育实效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善于运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进行植入式、培育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以及班级管理等隐性德育环境的创新,关注时代的德育新视点,进行文化浸润、人文关怀,提升民族认同感,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民族文化意识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中高校德育工作者是主力军,仅重视德育师资的理论修养,忽视对民族地方高校师资的民族文化知识培训是不利于成功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德育工作者不了解民族文化知识,课堂上单纯进行理论灌输,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民族德育资源,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是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缺乏认同感,造成民族地方高校中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通过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德育师资队伍中民族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把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灵活地运用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并同民族的历史结合起来,才是使高校德育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要培养一支既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同时又熟悉少数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的德育队伍,使其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证。

    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原则

    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过程中既要符合社会主义的德育要求又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问题,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德育目标的实现找到有效途径就必须在开发和利用传统德育资源时遵循指导的原则,不断传承和创新优秀的文化资源,“扬弃”落后的,不符合时代特征的传统。

团结互助的谚语范文第7篇

  语文老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为了更好地让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们适应初中的学习环境,将孩子们的语文成绩进一步的提高,并且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特制定新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生与班级情况分析

  从学生成绩上来看,我们这一届的学生成绩都算是不错,在小升初考试中的语文的基础知识大多都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和正确比。只有阅读理解以及写作方面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巩固。

  再从学生思想上来看,学生们大多都对初中生活非常的激动和兴奋,对于美好的中学生活和朦胧但是充满魅力的未来向往不已。也大多保持着从小学就养成的良好学习态度,也有充足的自信和意愿在初中这么个新环境里超越之前的自己收获更好的成绩。这让我不由得感到非常的欣慰,当然也有一些抱着得过且过,混日子想法的学生。但是我相信我能够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将其思想改正过来,重新认识到学习的愉快和必要性。

  最后从学生的个人能力上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其实都不是很具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多数习惯了老师与家长的监督,对于课外的一些阅读也非常的狭窄,文学视角不够广泛,文学素养不够高深。但是这一情况也算是早有预料,并不会给我未来的教学工作带来太大的麻烦。况且他们也大多都具备着不错的课堂上的学习能力,既能够认真的听讲,也能够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

  二、教学情况分析

  初中是一个不同于小学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仅是需要学习的课程数量上升了,更多的是每一课都较小学时深奥了很多。哪怕是日常生活中运用得最多的语文这一科目也会让以前小学时成绩不错的学生们受到一些打击。

  况且孩子们上了初中以后,身体和心理双重发育带来的影响也是我教学的难题,需要针对性的做出一些调整和变动,使其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导学生们掌握七年级上学期所要求的全部生僻字以及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和课文。

  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哪怕我并没有下达任务也会自行去寻找一些名著文学书籍来充实自己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们团结互助的学习习惯以及当众朗读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

  此计划为初稿,具体情况将具体分析修改,务求在这一新学期里让学生们适应初中的教学,为以后的教学铺平道路。

  语文老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在新学期中,我继续担任五年一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又是新课程教材的实施者,为了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能更好的开展,现制订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一共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能集中注意听对方讲话,已初步学会了听懂别人讲述的事,能复述主要内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会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说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阅读程度适宜的儿童书报,了解主要内容。能观察图画和事物,能说语句通顺连贯的话,学会了写日记、作文,但也有个别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

  部分学生钢笔字能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写字姿势基本正确,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执笔方法不够正确、不美观。部分孩子们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本班学生思维活跃,爱读书、爱思考,发言积极,敢于表达。但本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比较差,一是书写不是很规范,二是习作水平缺乏表达技巧,不能把平时读书积累到的优美词句运用到习作当中去。因此本学期应该着力于学生书写和习作水平的提高。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一)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三、教学重点

  加强阅读和习作的指导,使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有所提高。

  四、教学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了新大纲,新课标,把握好本学期的教学主线,在每节教学之前,都做到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结构,选择相应的教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并确定好本节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点线。

  要充分利用每周一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年组的教师共同研究教材,把握重难点,讨论教学方法。在每次备课过程中,我们都根据前一周的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本周的教学,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共同研究对策,取长补短,真正发挥集体力量。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我们也是通过要通过讨论教学方法、认真听组内每位教师的课,讨论课的优缺点,共同提高,使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尽快掌握。

  2、识字、写字教学

  五年级上册的识字都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学生认字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或在小组里合作完成。对于书写练习,除课堂生字学习指导外,主要凭借写字课时间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量将逐渐减少,略读课文的数量则逐渐增加。五年级上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我要全面把握阅读教学的要求,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作文教学

  (1)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2)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3)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4)充分发挥习作讲评的激励和指导作用。

  (5)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写多练。

  5、鼓励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及天天阅读的习惯。

  6、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好辅差工作。

  7、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鼓励学生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

  8、学习经典教育理论,多读教育杂志报刊,利用尽可能多的办公及休息。

  语文老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面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全册课文不再有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八组课文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全册认识的字450个;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有350个。除了“识字”和课文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 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三、教学策略:

  (一)识字、写字教学:

  1.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偏旁部件记认字形。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

  2.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

  3.复习、巩固识字要提倡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中进行。如;做组词、组字游戏,一起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互相交流课外识字的途径及成果。

  4.在识字要求上,不要“一刀切”,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允许个别学生发展得一些。

  (二)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有了语感读出来的。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如:分组读、集体读、男女生对读、配乐美读、分角色表演读,等等。

  2.进行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读书、交流阅读够受的时间。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拘泥于教学用书中的提示,只要学生的感受合情合理,就应该予以肯定。

  3.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口语交际教学

  教材中的八个口语交际,内容与本组专题有密切联系,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会有话可说。

  1.教学时要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点拨引导,放手让学生交流。

  2.学生交际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倾听,发现语病,要以适当方式予以纠正,规范口头语言。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充满童趣的精彩

  语言,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自由、愉快的参与口语交际,使口语交际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目的、有层次的口语交流的过程。

  3.除专设的口语交际课,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口语交际,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要与教材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学生情况

  二年级大部分同学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他们聪明好学。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同学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映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后进生的学习,使他们逐步赶上大部队。

  家长为职工的很少,多数经商,物质生活一般,少数家庭特别的富裕。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家庭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安静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习惯和意识单凭校园的要求收效甚微,需要去的家长的支持、协作。

  本学期要加强家访,加强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的管理,加强家长和班级的联系,加强对学生即时成长研究。

团结互助的谚语范文第8篇

    一、独生子女的独特性

    (一)独生子女智力和才能发展方面的优势

    第一、独生子女生理条件比较优越,“集父母气血之精华”,从遗传因素方面保证独生子女在脑力、体力、智力方面的优越地位。

    第二、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尽量满足他们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保证了独生子女的充足的营养和智力开发用品,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家长对“独苗”教育比较重视,精力与条件都充足。家长总是挤出时间带孩子参观、野游、做游戏、教孩子学习、供给智力开发的各种玩具,故独生子智力早熟、兴趣广泛、知识面宽。

    第四、独生子女享有父母充分的爱,在充分爱的阳光中成长的幼儿个性发展是健全的。正如一位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提出的那样“爱比维生素还重要”。因此,多数幼儿容易形成活泼、开朗、大方、敢说、敢想的性格特点,有利于幼儿智力和才能的发展。

    (二)独生子女在社会性行为方面的问题

     根据上海市、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23-40%。这些问题并非独生子女所有,非独生子女也存在,独生子女占60%,非独生子女占30%。

    以上比例说明,独生子女产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问题并不是普通问题,只是少数幼儿存在的问题;不仅独生子女存在此问题,而且非独生子女也存在;独生子女社会性行为问题,并不是“独生”本身所产生的,而是家庭教育不当的结果。

    1.错误的教养态度造成幼儿不良的性格和行为。

    过多的食品、过多的营养,造成幼儿消化不良,而且还形成幼儿挑食、偏食、不爱惜食物等不良习惯。

    过分的照顾,认为孩子小,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结果养成孩子四肢不勤、不爱劳动、懒惰、无能、吃不得苦、意志薄弱、处处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性的不良习惯。

    过分的疼爱,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有的孩子稍不称心,就大吵大闹,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

    过分的保护;孩子是好群爱玩的,家长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由于家庭环境的寂寞、活动单调,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胆小不合群性格特点、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

    过分的“灌”;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错误的认为孩子掌握知识越多越聪明,又不懂得早期教育的方法,给孩子灌进许多“食而不化”的知识,当孩子会认几个字、会背几首诗歌时,又在人前人后,盲目夸孩子。长此以往,养成孩子高傲、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个性来。

    2.家长对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的影响应有足够的认识。

    如前所述“独生”的环境对幼儿成长有许多积极因素,但我们还应辨证地看到他不足的方面。困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少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

    另外,缺乏在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如有矛盾时,如何辩解、争吵、闹意见、最后互相迁就、妥协、和解,从中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懂得别人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从而逐渐从“以我为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

    同时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儿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学、容易形成他们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过早失去孩提的天真。

    事实上成人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成人化的行为,不论在和儿童或成人交往中,都会产生困难,而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若家长能了解这些,就能主动地利用“独生”环境的积极因素,克服独生环境造成的问题,促使独生子女健康发展。

    3.传统思想作怪妨碍孩子个性全面发展。

    封建的传统思想使人们留下了“多子多福”以宗亲关系观念,为的是将来老有所养。一个儿了不听话,还有二儿,二儿不行,还不小儿。“独苗”就无退路,必须教育好,对孩子寄于过高的期望,采取了操之过急方法,大有拨苗助长之势。

    孩子的时间,被“前途教育”占满了,家长都想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胚胎。

    今天妈妈这样要求,明天爸爸又那样要求,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孩子谁也得罪不起,从小承受过重的精神压力。结果有三:一是顺从型。你们说什么我做什么,唯唯喏喏,变成一个毫无主见之人。二是小滑头。爸爸在照爸爸说的做。妈妈在按妈妈说的做。四面讨好,八面逢迎。三是逆反型。谁的话也不听,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你骂我不做声,你打我躲,你犟我比你更犟,长大了就出家门流浪于社会。

    以上是孩子在社会性行为、道德、品质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都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并非必然出现的。只要家长认识到独生子女成长中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施以良好的教育,孩子就可以少出现、甚至不出现以上所指的那些问题。

    二、科学教育独生子女

    由上述,所谓独生子女问题,本质上是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要防止独生子女受到社会影响,可以出现的问题,就必须采用科学教育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他们。这是家长最重要的,最神圣的责任。目前,不少家长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有效的经验,他们的做法归纳以下几点:

    (一)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家长要树立“为国教子思想”,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

    要做到此点,家长首先要克服自身的“异常心理”,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识到孩子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发展,按国家对人才培养规格去做,才能站得高、看的远、放得开,收得拢。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娇。诚然父母对孩子的家是应该的,爱子女不但是人之常情,而爱的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但是爱子女不但是体现在对孩子生活上,物质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成长。长大成为对国家、对“四化”建设有用的人才。为此,对孩子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真正的爱。相反,对孩子娇、惯、纵容是有害的。俗话说:“严为爱、宠为害”,有位教育家说过,“毁于盲目父母的人,比毁于危险的小儿疾病的多。”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在家庭中,孩子应当是民主、和睦的团结互助的关系,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兴趣和自尊心,要改变以长者自居的传统观念。克服专横的家长作风,不能因孩子年幼而随意轻视、嘲讽、侮辱、体罚他们。同时家长应放手让他们逐渐具有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不再包办代替。有困难要帮助、有了进步要鼓励,才能增长孩子的自信、自控、自尊的性格。

    (二)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

    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以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许多独生子女感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处于独一无二的优越地位,理应是家中的“特权者”。所以,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要注意,千万不要将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做父母的要在思想上深深的铭记这一点。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

    要使孩子感到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是没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吃饭,要使孩子懂得让大人先坐,吃东西时,要让孩子养成分份的习惯;看电视时,不要让孩子一人独占座位;家里来了小朋友,应教育孩子把玩具给大家一起玩……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相处的习惯,使孩子不会感到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了。

    (三)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

    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不是靠成人说教,而是通过他们相互交往发展的。儿童良好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因为成人的许多言行是孩子难以理解的,因此成人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

    大多数的孩子是好群体生活的。特别是游戏。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分享玩具,关心小弟弟、小妹妹、家长切不要因爱子太深,怕孩子吃亏,将孩子封闭起来;或者偏袒孩子去责怪别人,这样做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

    (四)要舍得孩子吃一点苦

    独生子女大多身上存在着娇气。娇气十足的孩子将来是难有所作为的,要克服这种娇气,家长光在口头上教育孩子“要艰苦朴素”,“要吃苦耐劳”,往往成效不大。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因为吃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因此,在孩子的生活,物质方面,家长不要提供太好的条件。例如,在吃的方面,除了保证孩子必要的营养外,不要让孩子吃的太好,太精。对孩子的零食更要节制,尽量不让孩子养成吃零食的习惯。在穿的方面,主要是让孩子穿的整洁、大方、舒服。让孩子从小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千万不要让孩子穿得花枝招展。有的父母不惜代价给孩子穿着打扮,把孩子打扮得洋不洋,土不土,怪模怪样。这样做不但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而且会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使孩子从小受到不健康思想的侵蚀。在孩子的学习用品玩具方面,不要总是给孩子买新的。要鼓励孩子用旧东西制做各种学习用品和玩具,使孩子养成勤俭朴素的好习惯。另外,家长还要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劳动,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孩子自己去做,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锻炼的生活自理能力。

     有的时候,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比如去锻炼。如大冷天早晨,带孩子一起去菜场排队买菜,使孩子体会到大人的辛苦。这种有意识地让孩子吃一些苦的做法,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从小让孩子吃一点苦,正是为了使孩子将来经得起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炼。

    (五)对孩子教育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