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歌词文学

歌词文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歌词文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歌词文学范文第1篇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相比唐诗,词的格式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更能满足人们抒感的需求,所以继唐诗之后,宋词有很大的发展。宋朝时市民阶层的扩大,使得与社会经济繁荣相适应的词文化迅速地发展起来。

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来源:文章屋网 )

歌词文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衬词 类型 作用

歌词中的衬词属歌词主体之外的部分,它是在歌词主体词句之前、之间、之后,插入的一些衬托性的字词或句子,参与音乐情感的表达,运用衬词不仅是歌词文字上的要求,更是歌曲表现和结构上的需要。人们常常通过运用衬词,以填补正词及其曲调之不足,衬词以其特有的色彩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是音乐作品感情最集中、表现最深刻、最有特点的地方,在声乐作品中常起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衬词的类型

音乐作品的中的衬词,按其性质来分,有表现特定情绪的“哟嗬嗨”、“呀呼咳”等:有表示动作、声音的“嘶喽”、“嘎吱”、“呼啦啦”等:有表示不同语气的“呀”、“啊”等:还有用各地、各民族的习惯用语组成的,如江西兴国和闽西北一带的“哎呀嘞”、彝族的“赛罗赛”、藏族的“呀拉索”、山西左权的“亲呀亲格呆”等等。按其结构的大小和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情况,衬词又可分为衬字、衬腔、衬句和衬段四。

1.衬字

衬字,是指不专门加腔的衬词。它在歌曲中主要起衬垫的作用,一般由表示语气的“呀、啊、哟、嗨、哪、味、啦、哎”或“那个”组成,裹在正词里演唱。这种衬字,在民歌、儿童歌曲与民谣体抒情歌曲中最为常见。如青海民歌由于恰当地运用了衬字,不仅使正词容易上口,而且活跃了情绪,使歌曲的的生活气息更为浓郁,地方风格和民族的风格色彩更为突出,从而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2.衬腔

衬腔,是指相当于一个乐节长度规模的衬词,衬腔可以补充和深化歌词所表现的内容和感情,也可以起到补充或扩充结构的作用。它常用象声词以及渲染气氛的虚词构成,使形象变得更为生动鲜明,在儿童歌曲与抒情歌曲中运用得相当普遍。如《孤独的牧羊人》中风趣幽默的衬腔,独具特色。

3.衬句

衬句,是指其结构相当于一个乐句规模的衬词,常由“啦”、“来”、“啊”等虚词构成。与衬字、衬腔相比较,它更富有音乐性,更带感彩,往往因此而扩充音乐的结构。山西左权民歌“开花调”,其第三乐句由衬句构成,它的旋律重复自第二乐句。衬句的运用,一方面扩大了乐段结构,另一方面,其衬词“亲呀亲呀格呆呀格呆”,既形象地表达了歌曲的内容,又鲜明地体现出民歌的地方色彩.

4.衬段

衬段,是指其结构相当于一个乐段规模的衬词。它大多用在歌曲的最后部分,起补充结构和深化形象的作用,或者作为曲式结构的一个部分,与前面的部分形成对比:也可以用在歌曲的开始,作为歌曲的引子:有的歌曲则把衬段放在歌曲的中间,成为单三部曲式中一个很重要的结构部分。所用衬词,大多也为“啦”、“啊”、“呜”、“来”等虚词,有的则借用某些少数民族的常用衬词,如“赛罗赛”等,以增加歌曲的色彩。

二、衬词的作用

衬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它在音乐上的重要性甚至常常超过歌词含意的本身,衬词在民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歌曲不可分割的部分,并常常体现出特定的风格色彩。在创作歌曲中,运用不同的衬词,也会给作品带来不同的情绪和风格色彩。

对音乐来说,衬词通常兼有表情和结构两方面的功能,它有助于表现地方色彩、有助于表现民族风格、有助于刻画音乐形象、有助于渲染音乐气氛,有助于补充(改变)音乐结构。衬词,对表达思想感情和形象化地抒发乐思尤为重要。

1.表现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民族都有自己风格别致的衬词语言,往往一听到这种特有的衬词,就自然地和一定的民族风格联系起来。如《乌苏里船歌》是一首由赫哲族民歌改编的歌曲,音乐由首尾都是衬句“啊郎赫呢哪”。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祖国北疆赫哲族粗狂豪放的生活情景中。

2.使音乐形象生动、有趣

有些衬词用在句子内部作垫字或作落尾字,以加强节奏,加强语气,使音乐形象生动、有趣。如《映山红》加入衬词“哟”作为垫字,不但突出了音乐的地方特色,也使音乐生动多了。云南民歌《放马山歌》用“乌噜噜的”、“尼”、“哟”等几个衬词,大大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生动活泼。

3.表现劳动生活调节劳动气氛

在劳动歌曲和反映劳动的歌曲中,衬词的节奏一般较为短促,常作为两个乐句中的间隔、连接或呼应句中的应句。如《军民大生产》中的衬词“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哕哕哕呔”,那是解放区军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真实写照。

4.深化音乐主题,丰富音乐形象

通过衬词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和特定的景物连系在一起,深化音乐主题,这是幼儿歌曲中最常用的一种衬词手法。如《小司机》(张东方词,苏勇曲)用拟声词形象地再现汽车喇叭的声响,这种手法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5.影响歌曲结构

歌词文学范文第3篇

在此浅析一下流行歌曲在与语文教学结合时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1,流行歌曲与诗歌鉴赏

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也是一首好诗。从语、音、意层面进行感受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深刻的理解力:还能够传承传统文化。有些流行歌曲借鉴古典诗词,激活古典文化,降低了古典文化的门槛。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阅读,更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对古典诗词偶更深层次的理解。

早年较为流行的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中有几句:“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首歌的歌词与李白的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有异曲同工之妙。

曾一度热播的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中有一首由赵薇演唱的《离别的车站》,歌词中有这么几句:“当你紧紧把着我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这种送别时的此情此景与柳永的《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比,二者同是双手紧握,依依惜别。但后者却更加含蓄委婉。少了前者那种“不停的呼唤呼唤”和泪水的“泛滥泛滥”。二者相比较之下也更见《雨霖铃》的无声胜有声,情感也更加内敛深沉。

同样在学习其他古典诗词时,流行歌曲也能派上用场。网上《月满西楼》《虞美人》《浪淘沙》《别亦难》等配有动人画面的歌曲,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唱,比起干巴巴的死记硬背学生学得也会更投入、更专注。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也就变得容易了。这样让流行音乐走进古典诗歌教学,课堂将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主动参与其中,也因此有一个愉快而舒适的学习环境,语文学习效果也会得以升华。

2,流行歌曲与语言表达

高考历来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考仿写、扩展语段。而现在的学生却总是出现“语言呆板”“语言不生动等一些问题,学生老师都很着急。

此时那些优秀的流行歌曲却可以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派上用场,比喻、拟人、夸张等形象的语言在歌词中比比皆是,教师就可以从流行歌曲中找一些鲜活的句子来让学生练习。如歌词“欢乐你不笑,痛苦你不哭。风是你的歌,云是你脚步”。再如“就在山的那边,有美丽的月牙泉。她是的镜子沙漠的眼”。等,这些歌词语言灵巧而感人,学生们耳熟能详,理解也比较深刻,“心灵的共鸣”即可产生“思维的共鸣”。他们会因为热爱而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仿写,并且仿写得很到位。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3,流行歌曲与写作

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优秀流行歌曲歌词的丰富文学内涵和情感深度,让其作为学生感悟生活的触发点,启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帮助学生开拓写作思维。例如将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歌词引自李白《静夜思》);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败露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直引《诗经・蒹葭》诗句);毛宁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风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借鉴唐诗《枫桥夜泊》)。这些借鉴古典诗词的流行歌曲的歌词直接或间接引用到高中作文教学,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又能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文学素养,促使学生的情感在作文中自然流露。

二、优化学生的内在情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优秀流行歌曲的歌词大都是生活的再现,凝聚着创作者对生活深入品味和思考的结晶,其精美、凝练、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意蕴丰厚的人生意识。在流行歌曲歌词的变化发展过程中,有的歌词已经成为了名言警句。学生可以从“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水手》)学到面对困难时所必须的坚强。学生可以从《爱拼才会赢》中认识到“要善于把握‘三分天注定’的机遇,更要有自我不懈努力的创造,即‘七分靠打拼”’这一人生感悟。学生可以从《回家》中感悟到“回家感觉真好,那里有浓浓的亲情,脉脉的柔情,温暖的关怀”。因此,恰当地利用流行歌曲歌词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化、感人的亲情、悦目的万物都在学生的意识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而且能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喧嚣的社会容易让青少年的心里产生浮躁的情绪,而在内心当中构建一个精神家园对其人生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流行歌曲在这一方面也可以发挥自己独到的作用。

如《北京欢迎你》的歌词:“迎接另一个晨曦。带来全新空气,气息改变情味不变,茶香飘满情谊。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不管远近都是客人,请不用客气,相约好了在一起,我们欢迎你……”。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所有中华儿女都关注并且引以为自豪的一件大事,如果把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奥运歌曲引进课堂,一定可以让学生从歌曲中找到共鸣。更进一步感受到身为中华民族一员的骄傲与自豪。类似这样的优秀流行歌曲完全可以达到优化学生内在情感。构建精神家园的目的。

歌词文学范文第4篇

一、音乐中“中和之美”的含义

《礼记?中庸》一书中,将“中和”概括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此看来,平和、协和以及与其含义相同的词汇都可以被纳入“中和”的范畴。而音乐领域中的“中和”,是音乐与社会、自然以及音乐自身内部的和谐统一,是儒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调和。

二、从歌词素材来看

“乐而不,哀而不伤”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正如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感情抒发有节制、有分寸,符合礼仪的表现要求。思想感情纯正,就是符合礼仪,有所节制。正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朱自清先生在其著作《诗言志辨》――《诗教》篇中分析得出“‘温柔敦厚’是‘和’,是‘亲’,也是‘节’,是‘敬’,也是‘适’,是‘中’”。朱自清先生认为儒家诗教的“温柔敦厚”即为古时候的“中和之纪”,等同于我们常说的“中和之美”。朱自清先生对于诗教与“中和之美”辩证关系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并被大量运用于相关著作中。我国艺术歌曲大都在古诗词、近现代诗歌的基础上谱曲得来,如《我住长江头》一曲,是由青主先生根据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同名诗词谱曲而来;《春晓》一曲,是由黎英海先生根据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同名诗词谱曲而来;《山中》一曲,是由陈田鹤先生根据徐志摩所创作的同名诗歌谱曲而来等。这些诗词是我国各个时期文学创作的经典之作,由此谱曲而成的艺术歌曲,对提升自身艺术修养,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从旋律创作来看

与众多创作歌曲相比,中国艺术歌曲的旋律及钢琴伴奏创作则要朴实得多,无华丽的装饰,更无炫扬技术的成分,音乐语言精练简洁,恰到好处,旋律自然流畅,平稳进行,极少出现较大的跨度。歌曲速度上也多舒缓,或是由缓慢逐渐向中速进行,在旋律上极为关注与歌词文本的相结合。除主旋律外,钢琴伴奏主要起制造意境的烘托作用,钢琴伴奏与音乐旋律相呼应,使得声乐部分显得更有声韵。

如由黎英海先生谱曲的艺术歌曲《春晓》,引子的第二部分,左手低声部长音持续,中声部固定音型不断重复,模仿屋檐下雨滴低落的声音。右手高声部的后附点二度的进行,恰似清脆的鸟鸣声,对场景渲染得恰到好处,给听众营造出空灵祥和的精神世界。

四、从情感表达来看

在我国艺术歌曲创作表现中,极为注重情感表现上的“中和”。与创作歌曲直接、奔放的情感表达不同,艺术歌曲中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内敛,更注重情感与人文因素的交融。这与艺术歌曲是在集文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诗歌基础上谱曲而来是紧密相连的。

如上文中所提及,由青主先生根据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同名诗词谱曲而来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中,“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词中“我”与“君”一人住江头,一人住江尾,距离的遥远更加暗含了思念的悠长。全词结尾更是用“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来变现词中女主人公内心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定。这里没有露骨的情话,没有豪情壮语的海誓山盟,只是简单几笔用江水的绵延不绝来映射了自己对心上人爱恋的永恒。

歌词文学范文第5篇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是看此人的综合素质。从孩提时起,我国的教育制度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们很少关注学生们的个人兴趣爱好,更不用说把文学修养与人生结合在一起思考。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们看重的仍然是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不重视学生们的文学视野和对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在钢琴教学中,有部分学生们不理解歌词的内涵,看不懂歌词本身所代表的含义,这足以说明提高和加强文学修养是很有必要的。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熏陶规定是传统文学修养课程的基本要求。加强文学修养是从大学生们的人格成长,明确的目标出发,而不是简略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加强文学修养的首要任务是需要开设一些有针对性地实施的人格教育的课程。通过学习文学课程,不仅可以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而且还能把学生们培养出健康的人格。经过学习我国优良人文品格作品,不仅能传承,还能弘扬我国民族精神。“文学修养”提倡引用文学来培育和滋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文学修养并不是单纯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一门课程,也不是让学生们了解它的过去和古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人格内涵。而是在钢琴教学中,通过教师们的讲解能让学生们与古人的世界实现沟通和对话的作用。在钢琴教学中,打破时间的隔阂,尽量带动学生们将自己融入进去,要想在钢琴教学中提高和加强文学修养,在解读经典作品是,做到联系实际,尽量做到与古人对话,能看懂古人的心思,方能理解文学修养的精神境界,才能达到让人格以及品位全方位的提高。

2、在钢琴教学中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判断听众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音乐家,如果是一个文学家,他有可能不会唱或者是演奏出这么悦耳动听的音乐,但是文学家却能把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听出来。然而一个音乐家要想做到创造和演奏出生动悦耳以及能打动观众的曲子,该演奏者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演奏出具有人文精神和真实情感的音乐。本小节主要是阐述钢琴教学与文学修养的培养,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这足以说明了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学修养的必要性。音乐和文学从产生与发展都是紧密相连的。就拿中国的文艺史来说,音乐和文学是很早就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文字记录的《诗经》时代,早期艺术的特征是诗歌和音乐以及舞蹈三位一体的。音乐和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化传统的《诗经》和《楚辞》以及戏曲这些作品里。法国著名文学家、音乐家罗曼•罗兰说:“生命飞逝,肉体与灵魂像流水似地过去,岁月镌刻在老去的树上,整个有形的世界都在消耗、更新,不朽的音乐,唯有你常在,你是内在的海洋,你是深邃的灵魂。”在生活上,音乐被人们称为是他们的好朋友,不开心的时候聆听音乐,能让人的心灵净化,在情感上音乐能帮助人们陶冶情操和修身正己。这足以说明音乐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作用,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以音乐为职业。当然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对人格、气质的培养和形成起主导作用。

3、在钢琴教学中加强文学修养的作用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歌词创作和音乐创作是两个艺术门类完全不同的过程。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对于演唱者表现和演唱水准的标准,吐字一定要清晰,语调要求均匀,表达的情感一定要准确。钢琴演奏者要想做到以上说的演奏能力,必须对作品的熟悉和把握。演奏者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不仅要对旋律和音乐织体熟悉,而且还要对诗词以及谱必须熟悉,能准确的体会诗词中的意境与语境。通过演奏,可以得知演唱者的文学修养的程度。比如说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音乐家舒曼,她是一位被世界人士称为是文学诗歌最典型的人物,而且是最具有文学修养的人。在音乐界被称为是最富有幻想的卓越音乐诗人和具有高尚的艺术理想。关于诗歌音乐本身的音乐性,他是高度重视的,对诗歌的意境也是具有独特的理解能力,这足以证明舒曼具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舒曼根据歌词的内容、情绪结合语调,编制出自己独特的钢琴演奏旋律。所以在钢琴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们对歌词和钢琴伴奏有所了解和熟悉。而且要求对同时期的文学诗歌都要有所了解和认识,同时做到让学生们结合实际情况体会歌词的内涵。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文学与音乐联系在一起,需要从歌曲的意境与氛围中,把音乐旋律的内涵、结构、节奏、音调、韵律结合在一起,还有就是需要精美的伴奏。在这样的钢琴演奏过程中,表明一个审美世界需要丰富的文学与音乐相结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只有对作品深入细致理解,才能表达整体情感。在钢琴教学中,要求学生们不仅要具有语感,还要富有乐感。同时要求学生们对文学作品深入的理解,尽量联系实际情况,让自己与歌曲融会贯通,这是钢琴演奏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当然在钢琴教学周,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们对歌词的表面含义的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们做到对歌词的意境的理解。通过在钢琴表演过程中,同样要求表演者对作品准确细致的把握,要求钢琴演奏者从作品的表现基调,时代风格等多方面联系在一起,做到诗情、曲情、声情、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评价钢琴教学的标准,做到两点相结合:一是要仔细体会音乐中的文学性方面;二是同时理解诗词文学中的音乐性方面。通过运用两点相结合,演奏者能完整演奏一首好曲子,在演奏过程中,达到声与情相结合。这就是在钢琴教学中必须加强文学修养的必要性。

4、文学修养对钢琴教学的影响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性水平和文学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将文学理论知识与钢琴演奏结合在一起。通过在钢琴教学学习过程中,从钢琴的演奏技能和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对声乐学习与表演实践活动起到主导作用。俗话说一个人的气质可以通过钢琴的学习培养和锻炼出来。在钢琴教学中,培养一个良好的气质和内在的精神品格的人,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这种内在的品格培养与钢琴教学中要求的内在精神与审美原则是相互联系的。在钢琴教学中加强文学修养的基本要求是钢琴表演和实践作用。毋庸置疑的是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的修养,对钢琴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文学修养比较高的学生在钢琴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能生动准确的演奏,而且也比较容易打动观众的心。相反文学修养比较差得的学生们,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相对于枯燥无味。在钢琴教学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为钢琴的实践演奏提供宽广的视野。当然我们在从事钢琴演唱实践的过程中,同样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制约。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一个博学广识的过程就是文学修养的加强。在钢琴教学中,要想做到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内在动力,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文学修养的加深同样能扩展拓宽我们的声乐视野。

5、钢琴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学修养的两点措施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文学修养的培养,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是获取灵感和动力,提倡多读文学艺术作品。据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凡是在从事音乐艺术的成功人士,他们不仅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而且还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关于音乐的二度创作提供依据和灵感的是文学,这表明文学对音乐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作曲家们为了获得灵感,常以文学艺术作品为蓝本,同样创造出跟文学名著一样伟大的音乐作品。在浪漫主义时期,法国音乐家不仅从本国的文学和音乐中汲取营养,而且还从外国的文学和音乐中提取养分。比如一些伟大的外国作家:维吉尔和歌德以及莎士比亚都是法国有影响力的诗人,同时也是法国的音乐家(柏辽兹的《浮士德的责罚》、《罗密欧与朱丽叶》、《特洛伊人》)的影响人物。在钢琴教学中,加强文学修养的培养,必须多读文学艺术作品。第二点是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多看名人传记。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都是可以选择的。如果一个人的选择不同,那么他的人生也将意味着不同。当然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他对人生态度的选择也是不同的。教育家告诉我们:人们都向往追求高尚的品格和树立积极乐观以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我们人类必须跟上社会的步伐,做一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在社会中做一个有用的人,不仅表现在家庭中,最主要的是对社会的贡献。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就很难创作出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在社会中容易受到权力和地位以及金钱的诱惑。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须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其主导作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艺术,然而在钢琴教学中文化修养起主导性作用。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要想感悟成功之道,汲取有益成分,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人生观,必须多读一些艺术大师的传记,从他们的人生奋斗中领悟,这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故艺术家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学修养。

6、钢琴教学中加强文学修养的不足与建议

歌词文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歌唱艺术;声音美;语言美;情感美;统一性

一、声音美的传递

声乐,就是指用人声表现音乐。声乐艺术发展至今,体现了人类进化各阶段层次,由原始阶段情绪发泄,到完美的歌唱艺术都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美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表现出来的,歌唱的声音美是歌唱艺术美的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强调了以人声为基础的声乐艺术魅力。 歌唱艺术中美的声音是有生命、有活力、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美是由自然嗓音、科学发声和音乐修养,审美心境等因素构成的。只有用上歌唱所需要的呼吸和共鸣,嗓子才能发出歌唱所需要的美的声音。此外,歌唱活动中身体的放松、喉咙的打开、气息的运用等都是实现声音美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条件。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要有丰富的学习和歌唱经验以及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懂得在活人身上制造乐器的道理,从而实现歌唱声音美的完美传达。在古文《列子・汤问》里记载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妫三日不绝。”可想而知,美得歌声可以给人带来多大的震撼力。美得声音能给人带来美得享受》。

二、语言美的桥梁

歌唱艺术是诗的语言和动听的旋律完美结合的艺术。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昆虫都能发出声音各异的鸣叫,鸟儿能有动听的叫声,各种乐器能够奏出美妙的音乐,但是,只有歌唱乐器能够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来,而其他任何乐器都不能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因此,语言是人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它使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是歌唱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

很多人是因为语言的美从而感受了音乐旋律的美,那一句句优美富有意境的歌词,让听者充分感受到了旋律的语言相结合的强大,也充分彰显了作曲者的心境,当人世间所有的情感都通过那七个音符和一些文字表达的淋漓尽致时,我们不得不被这种美给震撼。当然,在空间的意义上,词作家并不关心世界的全部,而只是专注于其中那最能触动情思、凝聚情思的一点,然后在时间中展意驰情。因此,老练的词作家对空间的“占有”往往并不贪婪,有时仅仅是一种色彩、一分光亮、一点声音就可能成全他们完成一件艺术佳构。在歌词的创作中,“形式”的意义尤为重要,因为歌词不是情感体验的“外露”,而是情感体验的“表演”。歌词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在歌唱艺术中,尤其要注重努力发掘歌词的内涵,揭示歌词所要表达的主题,展示歌词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境。语言具有风格特征,歌唱语言的风格是由歌者来处理和掌握的,歌者可以根据内容、题材的不同,决定歌唱语言的风格。如有些民歌在演唱时就可以用地方色彩浓郁的方言,这样语言风格与歌曲内容一致,同时也充分表现了方言所特有的语言风格美,而歌曲的地方特色和韵味亦可以淋漓尽致地宣扬开来。

三、情感美的渲染

歌唱艺术中,声音是表现情感的条件,情感是声音的主题。演唱者的情感体验是歌唱艺术情感美的基础,我国古代乐论《乐记》认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以说是音乐美学史上关于歌唱情感美的最早的精辟论述。实现歌唱艺术情感美的传达,不仅要求歌者深切体验歌曲的情感,而且要切实体验词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情感内涵。“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只有声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歌唱艺术的情感美。歌唱者的情感和情绪具有感染性,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正是情感、情绪的感染功能,才能以情动人。任何一首歌曲都是表现特定的情感,为满足人们的感情的一种需要而创作的。刘和刚的《父亲》一首歌,用宽广、大气、深情的音乐,亲切质朴的歌词,把一位勤劳、忠厚为家人、孩子奉献一生的老父亲带到你的眼前,听者无不被歌声打动,如同唱自己的父亲。歌者在演唱时要反复体验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意境,从情感内涵上去把握音乐作品,使这种情感内化为解释音乐作品的能力,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受到“撞击”,产生共鸣,形成一种表现的欲望,然后用歌唱的技能、技巧将其表现出来,把这种情感传达给观众,让观众也产生共鸣,这是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和传达歌唱艺术情感美的重要方面。

正确地把握情感。贵在真实自然。通过艺术化的真情实感去打动观众,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只有艺术地、富有感情地去运用歌唱技巧,才能赋予歌唱技巧以无穷的生命力,才能更充分地去表达声乐作品的情感。

四、意蕴美的展现

意蕴美是歌唱艺术美的灵魂,是声音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的内在意蕴。歌者对意蕴美的展现,将把欣赏者引入对歌唱艺术内涵进行理性认识的审美阶段。如《阳关三叠》一曲,原词是唐代诗人王维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着意刻画与好友依依惜别之情。用青青柳色、绵绵细雨和雨后客舍的清新宜人这些美景反衬出离别的忧伤,营造了一种惆怅、悲凉的意境。它要求歌者要经过“理解意念”“构造意象”“创造意境”和“充分展现”等环节通过声音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把音乐主题的形象充分表现出来。因此,在歌唱艺术意蕴美的的完美表达。

总之,歌唱艺术的表现是一个深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声音美。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在音乐作品中的完美统一。正如李渔所说“得其意而后唱,唱时以精神贯穿其中,务求酷肖,若是,则同一唱也。同一曲也,其转腔、换字之间,别有一种声口,举目回头之际,另是一副神情。”这样。就能“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中国古代乐论选辑》)歌唱艺术就更具审美意蕴、文化底蕴,更好地实现美的传达了。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乐论选集》[C]。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歌词文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创作特点;诗词;钢琴伴奏

黄自艺术歌曲是他全部创作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部分之一。其艺术歌曲的创作秉承着艺术歌曲含蓄、婉约的艺术风格,在创作中运用中国诗词作品作为歌曲歌词,通过声乐旋律的演绎来表现诗词唯美、诗韵的艺术境界,达到曲、声、诗三者的完美结合。黄自一生共创作了包括《南乡子》《天伦歌》《玫瑰三愿》《春思曲》《思乡》《花非花》等共十二部优秀艺术歌曲作品。这些作品曲调优美流畅,音乐形象鲜明,富有抒情性,并且旋律清新婉约,和声运用独具匠心。黄自的艺术歌曲作品创作上在运用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注意吸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使他的音乐具有民族风格,并且在歌词的选择上多采用古诗词或现代近体诗为主,注重中国古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他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我国各艺术院校声乐教程的必修曲目,具有浓厚的精神底蕴和美学内涵。

一、词与曲紧密结合

诗词与音乐作为两种艺术形式,有其各自的表现形式。王次菰凇兑衾置姥新论》一书中提到:“音乐通过音响的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而文学的表现目的则通过语言的手段去完成。但是语言与音响在表现形态上又具有通过声音展示的一致性。”①而艺术歌曲作为诗词与音乐结合的一种艺术体裁,它既要求作为歌词的诗词形式适合于音乐的形式,同时通过音乐也能准确保持诗词的本质。即所谓“诗为乐心,声为乐体”。②

诗词具有自身的音乐性,在东明论述的关于《从日本人的汉(唐)诗吟唱论唐诗与音乐的关系》一文中提到:“优秀的诗,除了内容外,还具有语言形式的音乐美。既有较强的音乐性,给人听觉器官以美的享受,又通过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理效应,或荡彻肺腑,或激励志操,或悦性怡情,或宁神忘痛。”③即提倡诗词的音乐性,而诗词的音乐性又存在于旋律的音乐性、节奏的音乐性以及韵律的音乐性,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诗词语言的整体音乐美。诗词中的音乐性如何合理地运用到歌曲创作中,使词与曲紧密结合成为黄自创作中所注重的方面,他力求使歌曲中音乐的音调、节奏和诗词的声调和韵律紧密结合,并真正使词曲达到完美的结合。

(一)诗词旋律的音乐性与曲调的结合

诗词中存在旋律的音乐性。“歌唱的旋律其声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的进行和音色、音强的变化是完全可以和语词的声韵结合在一起的……”④当一首诗词吟诵时,常要注意诗词本身所带有音调的高低起伏,而这起伏感使诗词在吟诵时带有旋律感,造成了旋律升降的变化倾向,这旋律升降的倾向即是由诗词的韵律和吟诵腔调所决定的。这种诗词中旋律的音乐性使诗词具有委婉、起伏的韵味。

在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他注意到了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旋律性,即吟诵的旋律性。在歌曲创作中使歌曲的旋律符合诗词本身的音乐旋律性,从而在歌曲中将诗词的音乐性通过歌曲的曲调体现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黄自在音乐旋律的安排上符合诗词吟诵时的旋律走向,即歌曲中的旋律设计符合字与字间的声调、韵律,从而真正使歌曲旋律与诗词中所具有的音乐性很好的结合,诗词与音乐做到和谐统一。

(二)诗词节奏的音乐性与曲调的结合

节奏是体现音乐美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诗词中同样存在着节奏的音乐性。当吟诵诗文时,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使诗文更加悦耳,从而更能体会到诗词中所蕴涵的诗词文化,即所谓“文采节奏,声之饰也。”⑤而诗词中节奏的音乐性在歌曲中如何与音乐相配合,并很好地在歌曲中得以体现,是歌曲创作中所注重的方面之一。音乐的节奏须与诗词的节奏相协调,在共同表达情意的前提下,采用各种形式,使音乐更好地诠释诗词内容。中国诗词的五言诗和七言诗,在吟诵时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紧密结合。

作品《花非花》是黄自根据白居易的诗词而谱曲的。全文为:“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首两句在语句上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给人一种“非花”、“非雾”的朦胧意境;从“夜半来,天明去”在此比喻所咏之物――花、雾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夜半来”者也,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不多时?”一句;“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感慨。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兼有节律规整与错综之美,黄自在创作中注意到古诗词的韵律,在旋律方面平稳进行,同时节奏也与该诗的节奏相符合。使整个音乐符合该诗朦胧、缥缈的意境。

作品《花非花》谱例:

(三) 诗词韵的音乐性与曲调的结合

“在一段唱腔的曲调中,包含有语词声韵的特点,是语言和音乐自然而和谐的完美结合。它突出了语言的音乐性,又在音乐中体现了语言(文词)的艺术美。”⑥诗词的音乐美体现在韵上,即押韵的音乐美。所谓押韵,就是在一首诗词中,把韵母相同或相近(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如有韵尾则收尾的音相同)的字,放在句子的相同字位上。⑦通过押韵的手法使诗词韵律和谐,规整。而诗词中押韵所表现的音乐性,即是体现在字句间所流露的起伏感与和谐感。而诗词中这一音乐特性被黄自很好地运用到歌曲创作中。艺术歌曲由于采用诗词作为歌词,因此在表达方面讲究咬字的准确性及诗词韵律神韵的独特方式。黄自在创作中正是注意到在歌曲创作中需声韵与音乐结合这一特殊性,“在创作中总是先把歌词中的每一句、每个字的声韵搞清楚……真到他把歌词中全部声韵都弄清楚为止。有时歌词比较长,他就在每个字旁边注上声韵的符号,免得弄错。”⑧

二、钢琴伴奏与旋律紧密结合

艺术歌曲通过歌词、旋律与钢琴伴奏三者结合来共同传达歌曲的本质,而歌曲中通过钢琴伴奏可以更好地烘托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起到了环境的展示,气氛的烘托和揭示内心的作用。艺术歌曲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形式,作曲家在创作中为其编配钢琴伴奏成为既定的因素。

作为多为诗词填词、单声部旋律为主的中国艺术歌曲,如何通过钢琴伴奏的表现形式来创作成为作曲家注重的方面。黄自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相结合的同时,同样注重钢琴伴奏在歌曲中的展示和体现,使钢琴伴奏声部的音乐具有活跃、流畅的特点,丰富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真正使伴奏与旋律、诗词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使整个作品的音乐色彩鲜明、艺术性强。

(一)各种伴奏音型的运用

作品《春思曲》黄自采用了多种钢琴伴奏音型。1―10小节的伴奏音型:左手运用歌曲的旋律伴奏,右手始终采用连续的柱式和弦,模仿潇潇夜雨中细雨绵绵的景象。左右手的钢琴伴奏烘托出潇潇夜雨、孤枕难眠的意境;11―16小节的伴奏音型:从11小节“小楼独倚”起伴奏音型发生变化,采用了分解和弦,整个音乐线条具有连绵起伏的感觉。其中17小节间奏的伴奏采用16小节“吱吱语过画栏前”的音乐素材;18―22小节的伴奏音型:右手将旋律音扩展为三和弦伴奏,增强了旋律的动力感。同时这几小节调性发生变化,采用了F大调,使色彩转为明亮的大调;23―25小节的伴奏音型:结尾处的伴奏采用了第2、3小节的伴奏音型,以歌曲旋律作为左手伴奏与右手柱式和弦伴奏结束,形成了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

(二)前奏、间奏和尾奏的伴奏特点

在伴奏创作中,黄自善于运用前奏、间奏和尾奏,对音乐加以渲染和补充,从而赋予整个音乐作品艺术感染力,这也成为黄自艺术歌曲独特的创作特点。如在黄自十二首艺术歌曲中,除了《雨后西湖》《下江陵》《花非花》《卜算子》这种短小精悍的作品外,其他八部作品都前有精巧引入的前奏,上下阙间有短小深思的间奏,最后结尾处有韵味不尽的尾奏。通过这些精心的伴奏安排,使伴奏部分与旋律声部完美结合,共同传达诗词的唯美境界。

作品《思乡》的钢琴伴奏在“一声声道:不如归去!”一句后的间奏部分,运用钢琴伴奏形象塑造模仿鹃鸣之声,来表现歌词中杜鹃啼鸣,思乡之情,这也是黄自创作该曲的点睛之笔。

作品《思乡》谱例:

另外,作品《玫瑰三愿》,该曲小提琴助奏与钢琴伴奏贯穿始终,与旋律声部三者完美结合。从前奏开始即采用钢琴伴奏与小提琴助奏相结合的形式,小提琴单音如人声的旋律与钢琴伴奏柱式和弦的多声部配合,引出该曲幽静、朦胧的意境。在上下阙通过钢琴伴奏低音主和弦短小间奏的推进,进入到下阙的“三愿”,音乐线条起伏缠绵。最后的尾声 “好教我留住芳华!”钢琴伴奏运用平缓的主和弦及rit的速度处理,仿佛是一声幽怨的叹息,营造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黄自在“洋为中用”的文化大背景与危难的国情影响下,借鉴了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技巧与中国诗词的相结合,创作出属于中国的艺术歌曲,呈现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与丰富的情感,具有浓厚的精神底蕴和美学内涵,其艺术歌曲对后来我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音乐创作者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体现了其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同时他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注释:

①王次葜.《音乐美学新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78页。

②刘尧民著.《词与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第24页。

③东明著.《从日本人的汉(唐)诗吟唱论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原载于《交响》1991年第一期,第70页。  ④章鸣著.《语言音乐学纲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北京第1版,第24页。

⑤陈少松著.《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第3版,第39页。

⑥章鸣著.《语言音乐学纲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北京第1版,第24页。

⑦同28,第41页。

⑧钱仁康著.《黄自的生活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12月北京第1版,第23页。

作者简介:

歌词文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流行歌曲;影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可以说,在我国璀璨的文学作品中,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流传至今。在古典诗词世界中,你可以看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阔,你可以看到“枯藤老树昏鸦”那荒凉,你可以感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爱国情怀,你也可以体会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惜别惆怅。现在没有新版的《论语》、《道德经》,但是古典诗词的创新和创作则一直延续下来。时至今日,古典诗词的魅力依然未减,并且对流行音乐也有广泛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创作者将诗词赋予了新的生命,在许多流行歌曲中,都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无论是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还是赵薇的《情深深雨鳌罚无论是梅艳芳的《女人花》还是刘德华的《中国人》,无论是毛宁的《涛声依旧》还是周杰伦的《台》,等等这些作品,都在不同方面展现着古诗词的意境。

一、内容不变配新曲

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和王菲翻唱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可以成为这类方式的代表作。《滚滚长江东逝水》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由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全文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实为宋代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其原文即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首歌曲的内容都没有改变,均为古典诗词的原文,但是通过作曲家配以恰当的乐曲,前一首雄壮苍茫,后一首倾情动人,再经功力深厚的歌曲家演唱,很快广为传唱。

二、借用古典诗词中的意境

这类歌曲的代表,可以列举毛宁的《涛声依旧》。歌曲的歌词内容为: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在这里,词作者巧妙的将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词融入到了男女相思情愫中,给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让大家体会到原作凄清、寂静和孤独的情感意境。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套用古典诗词中的词句

这种情况相对较多,比较经典的可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红遍的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的主题歌《新鸳鸯蝴蝶梦》: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爱情两个字好辛苦;是要问一个明白,还是要装作糊涂,知多知少难知足……

这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是由歌手黄安创作,词句清新飘逸,情感真挚,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他自己都承认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就是来源于古典诗词。在这首歌曲中,既借鉴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也参考了杜甫的《佳人》。

其中,《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原文为: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佳人》的原文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可以说,词作者在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直接或者间接的将古典诗词巧妙的进行了整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