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德与生活教案

品德与生活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缩短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些现状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21世纪的人才,就要有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打好优良的基础。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道德、智力、审美、劳技、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育,强调以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而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者乔伊斯与威尔于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被认为是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开端。随着属于研究方法的模式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为推进各领域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样式,包括教学目标、操作方法、实施条件与评价等要素。教学模式对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对组织教学的一种设计,它将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从宏观上进行调配,对教学具有构造功能;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解决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问题,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正是新时期教学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曾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曾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总书记还强调,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等。要有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在教育改革后的新课标下,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素质教育。研究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当下各教育学者所重视的课题。道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担负起培养学生优良思想行为素质的主要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必修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与困难。

其一,学生、教师都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很抽象,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和道德的训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的引导,课堂教学只传授了概念性的知识,缺乏引导到生活实践的解释,只让学生将其当做某种理论知识来掌握、识记,难以化为学生真正的思想,用来指导其实践。其三,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正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出合理的教育模式。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要抓住两个关键:学生的主体认知与个性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两个要求,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效果。

1.导学式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师生互动,导学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是指以引导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比传统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的导学模式关键在于正确提问。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导学式的提问包含老师提问和学生发现问题两个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阐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记》里有:“君子之教,喻也。”其意在于强调教学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相关技能。也可以用学生了解的、身边的事物来提问引导。例如,学习“民族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来提问引导,如“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体现文化特色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正在流行”“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等。

2.案例式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案例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将案例教学的目标置入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把教学材料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是构建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第二,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撰写。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预备良好案例,案例的整理与撰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案例要包含教材中知识性的概念和原理,也要切合实际,能反映社会现实。应用的案例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生存的相关问题,如经济、科技、社会、生产、生活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升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第三,在实行案例教学的课前要做好准备,老师与学生都要熟悉并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要把握教学的难点。第四,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讨论。讨论可以是个人发言、小组分析、大型辩论等,这主要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习环境等,由教师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来教学。

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程序进行:理论讲解―出示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互评―全班分析―课堂总结。当然课堂教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程序,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学。如案例出示可以提前,个人分析可以放在最后或以作业的形式布置。案例教学模式是实现教与学双方面的良性互动,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

每个学校的学生认知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除了教师上课的教案,还要为学生学习准备学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校教师根据在校学生的认知情况,以现行教材为依据编写的供学生使用的文字材料,称之为学案,这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发展而来的。大多学校和大多科目大都采用学案教学。初中思想品德学案主要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角度出发,用于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案。学案的形成可以组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讨论而产生。集体备课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要在教师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它的优势在于能集中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在集体研讨中互相启发;另外教师们由于年龄、教学经验、个人见识等方面的差异,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使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准备适合在校学生的学案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符合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的。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案不能简单拿来当教师上课的教案,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样,每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差异性,所以每位任课教师还要针对学案进行第二次备课,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与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每个教学环节要认真思考设计,这就是备学案,也就是说教案、学案要一体化。初中思想品德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的实施,包括课前预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精讲、学生完善知识体系、课堂巩固、学习反思等环节。教师的导学性应该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要深入了解;准备合适学案,备好每一个教案,在实际教学中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对话 教学内容 学习方式 教学评价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常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我们绝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引领对话,善于捕捉对话信息,即时纳入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这样,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才能加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才是对充满灵性和发展的学生生命的尊重。

一、对话──生成教学内容的“扩充”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品德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扩充教学内容的新观念。这样的课堂需要品德教师及时“抓彩”,根据学生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在教学《匹诺曹的鼻子》一课时,听了《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学生都互相交流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及诚实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这时,一个男生的声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太诚实也不好的。”这是老师所始料不及的,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这说明“只有诚实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这一观点,有些同学是不认可的。想想,现实当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将是空白的。于是,老师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会这么想,能告诉我们吗?”学生说:“有一次,我和表弟一起拿了妈妈五元钱,后来我老实地交代了,被妈妈骂了一顿,表弟不敢说,没说,逃过了这一劫。”这时,马上有几个学生与他产生了共鸣。老师马上问大家:“那么你们是不是都这么想呢?”底下传来“是”与“当然不是”的声音,更有甚者,在座位上争了起来。老师趁机把“正方,反方”的观点写在黑板上,老师说:不如我们来个辩论会,同意正方观点的请坐到教室的南边,同意反方观点的坐到教室的后边,如果中途改变了想法,可以随时调换位置。话音刚落,教室里马上变成了两队,认为诚实不好的足足有17人,约占了三分之一。接下来教室里非常热闹,老师只在其中做一些点播、解释,大部分的话由他们自己去争。终于在激烈的争论中,把那十几个同学给拉了回来,大家终于都认可了“诚实是金”。学生敏捷的思路、独特的创见,激活了全班同学的创新思维,使大家的思维亮点聚集在一起得以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得以碰撞,从而推动品德课堂走向丰富、鲜活与深刻。

二、对话──生成学习方式的“更新”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应该融入这些新理念,适时“更新”学习方式。如在《我们的校园》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我先通过课件给学生演示学校和学校周边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图片播放完后,我说:“你们天天在学校生活,熟悉校园的路了吗?现在你们再回忆一下学校图书馆、食堂在什么位置,几个人先讨论讨论一下,试画出路线图来。”于是学生分成了几组热烈地讨论着,但画的时候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要是再到教室外面走走,仔细看看,就好了。”一个学生提出来,其他学生也一起附和,我同意了,交代了活动中注意安全事项。于是全班同学都走出教室,我让学生以班级为中心确定方向,分别找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东南西北四个小组,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出发,进行实地探路。探路回来后,又叫同学们继续完成画路线图,这下,同学们很快就画了出来。在这里,我顺应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实践的益处,又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在后来安排的组内交流中,不同思想进行了优化整合,把个人方法转化为共有的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发展。

三、对话──生成教学评价的“润剂”

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自我评价,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因此,教师不能受自己教案的限制,而应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通过适时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表达的勇气,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并尝试解决;及时激发保护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真实的和有生命力的。如在《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这节课上,采用家长与孩子对话的交流形式,让学生当堂给父母打电话,将心里话说给家长听,课堂上学生与家长都真情流露。可就在此时,一位父母离异的学生伏在桌上痛哭失声。对此生成性资源,我没有按已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按部就班地继续进行教学,没有因学生“干扰课堂”而批评这位学生,而是走过去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用自己的行为代替了“语言评价”,使这个父母离异的学生在得到老师关注和关爱的同时,也树立了生活的自信心。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有一颗灵动细腻的心,一双善于捕捉智慧的眼睛,时时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并且真正顾及学生的健康成长,便能引发一段又一段精彩的对话,构建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第3篇

一、品德课教师要德才兼备

品德课的学科地位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品质、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水平,要德才兼备。朱小敏教授在“理想德育”的主要思想中指出:理想的道德教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教师更应该这样,与书为友,只有在茫茫的书海中去尽情遨游,才能体验中国文化之博深,在与名师的对话中,自觉与不自觉地净化自己的灵魂,从而升华自己的人格。品德课教师,更应该多读一些书,净化灵魂,提升品格,才能把最美好的世界呈现给孩子。

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一名品德课教师的首要条件,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纯洁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同时教师还需要有精湛的专业水平,敏锐的教育机智。要培养一个好学生,不但要养其“德”,还要培其“才”,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履行的基本职责,而要履行这一职责,教师必须以爱心为基础。爱心是育人的前提,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充满爱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品德课教师还要坚持教学研究。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研究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齐学红教授提出了“自下而上的研究取向”的社会重要意义,因此,站在德育第一线的我们,更有研究的资本,只要我们能坚持研究,在研究中记录自己的教育轨迹,做到“人人心中有,笔下人人无。”面对繁杂的课程,教师应该审视设置的课程,灵活地处理好教材,领悟学科课程的灵魂,并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借助教材这一拐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教育。研究设置课程的理念,探究教育的灵魂,做到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给足学生的时间与空间,还他们一定自由生活的权利,为社会培养文明的公民!

二、品德课教案要精心设计

品德课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教案的精心设计显得至关重要,在备课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必须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首先,教师要明晰教材的编排意图,领悟教材的灵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案。其次,要考虑设计本节课的价值立场是否有德育的灵魂,考虑是否紧扣三维的目标,考虑该节课所处的年段和年级以及该节课在本单元中的的教学目标要求;再考虑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教材,找准教材的落脚点,找出教材中的生长点来调动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其自我去体验,“以身体之”。最后,考虑学生是否能“以心验之”,并能把该节课的的德育认知践行到自己的行动当中去。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我和诚信交朋友》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这一主题,精心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老师播放生活中的诚信录像资料,体会真诚相待、讲诚信的可贵。然后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以身体之”,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

学生角色扮演“买票”:一个父亲带着两个孩子去做客,乘车大人4元,1.2米以上的孩子和大人一样。父亲告诉售票员:一个孩子1.15米,一个1.22米。售票员说:我的眼睛不是尺寸,你只要说孩子不到1.2米,就可以省下4元钱。父亲说:孩子们知道自己有多高。

接着引导学生讨论 “你觉得父亲和售票员谁说得对?为什么?”等问题,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诚信或不诚信的故事,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老师创设两难情景,请学生思考、讨论:“遇到这些事情,我该怎么办?”通过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以心验之”,在讨论中辨别是非,知道怎样的行为才是诚信,懂得诚信是做人处事的根本,是为人们所称赞的行为,懂得做人要诚信。

三、品德课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

品德课教学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现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让学生真正去践行教师所要的德育认知要求,才能达到德育的终极目标。

我曾经听方峥嵘老师的一节课品德课,让我受益匪浅。她以“父母爱的情感”为主题,来选择课例,这容易激起学生和听课者的情感;其次是激发感情的铺垫做得很成功,她以学生的名字为切入口,唤起学生对父母爱的回忆,然后“以身体之”让学生看、摸、闻,并出示父母一天为自己做事情的“亲情树”来体验父母的爱,再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回忆、沉思,让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教师结合自己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享教师自己的母爱。教师再抓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组讨论探究的形式,从另外一个角度让学生明晰严格要求的爱也是一种爱,最后出示一位父亲给学生的一封信,借助音乐的渲染,感情朗读这一封信,再让每一位学生默读父母给自己的一封信,把学生和在座的听课教师的情感推向。这样,在场的每一人都“以心验之”父母的爱,学生自然而然地做出了行动,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从而达到了“晓之以理”——回报父母的爱,并且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充分认识到感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到了教学的最终目标。

品德课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体验、感悟,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品德课教学要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温馨对话”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一种高度负责。“心灵沟通”体现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有一种高度负责的教育态度,还有一颗爱心,并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第4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

过程观》一文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动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再次,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最后,教师要有创新观念,敢于突破常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创新,大胆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力求使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二、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常常“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教案的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1.充分预设,为生成作准备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教师在进行预设时,必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多想想学生们会想什么,可能想什么,他们的生活中可能遇到什么,他们最不会想到而又应该知道什么。

2.弹性预设,为生成留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这种预设应是有弹性、有空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它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加强课前设计,自觉的预计因对话而出现的一些“可能”和“不确定”。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思维和自由思维的空间。

三、驾驭实施过程,实现生成价值

在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品德课堂里,以师生生命活动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会随时随地充盈其中,那么如何激发这些资源的出现?如何有效处理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使之开放的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中,以达到最佳实际教学效果呢?

1.营造宽松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是充盈在师生交往与活动之间,完全可以被师生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可以左右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提倡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他们提出的多种要求都与课堂氛围有关,如情绪安全感、自信心和归属感,都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具体说来,他们要求建立“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要求“不要让学生感到为难,也不要诱哄学生去学习”,“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让学生看到你真正关心他们每一个人”;要求“在教室里创造家庭般的环境和规则”,亦即采用“民主的运作方式”,主张“每个成员都享有地位、尊重、基本权力、权利和义务”等等。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需要,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从而使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需尊重并平等对待每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学生的内在生成才能应运而生。

2.实行启发式教学促进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激发学生主动去追求,新的问题、新的创造才能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的启发尤为重要。

教师的启发分启情和启智。启情,就是教师通过启发,使学生感情融入到课堂内容中,对学习发生兴趣和保持浓厚的兴趣。从某种角度说,德育成败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要看能否在情感上感染、打动学生。

启智,就是通过启发,让学生在感知、思维、想象、记忆中学会学习。启智要掌握好“度”,启发不是越具体越好,而是应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做到引导而不是牵着走,勉励而不强使屈从,开导而不全部告以现成结论,做到适时适度,点到为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没问题时引导提出问题,解不开问题时引导开启思路,问题考虑成熟时引导表达出来,生成就在这之间被激发出来。

3.有效处理生成资源

首先,用心地收集信息。思想品德课堂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若不及时把握那些有价值的生成信息,它们就很可能转瞬即逝。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过程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信息。

其次,敏锐地判断信息。对于课堂生成的信息,教师要从课堂现状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上进行价值判断,,要快速从生成资源中筛选生长点,重视有利于理解重难点的信息,重视与文本价值取向一致的信息,重视全体学生的需求。

最后,灵活地处理信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巧妙的变动,取决于教师的智慧和积累的经验。概括地说,从价值意义的角度出发,对浅显的,点化提升;对偏离的,拨正航向;对有效的,深化升华;对错误的,引导否定;对无关的,予以弃置;对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不只是将画面定格而且要更进一步将这种美丽放大、着色,使其更加艳丽动人。

4.及时总结课堂生成和课后反思

一节课生成的知识、情感会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很复杂,有时学生可能会不清楚生成的结果,那就需要引导、总结这一阶段,以使生成的东西再一次升华。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我们的教案多么详细,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所以,教师不仅需要课前准备,还需要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让课堂变成一种享受,同时也成为教师成长和进步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1997,(9).

[2] 郑金州:教育碎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里德利、沃尔瑟.自主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第5篇

一、向生活中探索

所谓“探索”,本文是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生活实践、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情趣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本领。那么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虽然教学内容是教材安排的,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参与的。要让学生通过感觉、发现、探索和领会内在的活动内容来完成学习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应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应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方向。比如《我们播种春天》一课,我就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环节。我把一些黄豆分给孩子们,让“小朋友们看一看,想一想,黄豆芽是怎样从黄豆里长出来的?”孩子们用手摸摸小脑袋,有的拿着黄豆仔细看。“老师,这儿有个结巴,黄豆芽会不会从这儿冒出来?”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指黄豆猜想说。“是这样吗?”我故作惊讶地问。“我见过奶奶用水泡黄豆,黄豆芽就长出来了。”另一个学生大声说……孩子们愣住了。“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实验,想用水浇黄豆的同学在一组,想用土种黄豆的同学一组,我们分头行动,看看黄豆是怎样发芽的!”孩子们可乐了,他们自由组合成两个组,一群孩子将黄豆放在盆里,浇上水,另一群孩子用纸杯装上土种黄豆……我让他们课后仔细观察,随时报告他们的发现。三天后,我一走进教室,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向我述说他们的发现。看着孩子们惊喜的神情,我心里真是高兴极了,因为学生已经懂得了向生活中探索,才能获得真知。

二、从生活中体验

“品德课是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感知认识事物,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与他人交流感受、想法和活动收获,不断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细心去体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美好艰辛,分享奋斗的成功乐趣……从而真正丰富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锐、机警、活跃。如《平安回家》这一课,可以和县交警大队联系,和交警同志一起将学生带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进行体验。学生可以一边走,交警同志在一边向同学们介绍沿途交通标志的名称、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马路上行走时该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识,要求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再将学生带到县城最繁华的十字路口,让学生观察行人如何过马路,怎样行走才安全。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地联系到刚才看见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交通规则,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

三、到生活中实践

《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感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引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样做,而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样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这就是所谓“自主构建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我们的教学必须倡导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中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四、由生活中感悟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所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体会,亲身感悟,所学的品德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深化。比如教《认识好朋友》这一课,可以先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鞠个躬,笑嘻嘻呀握握手,……”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出和同学相处时要谦让有礼貌,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交朋友要互相帮助的道理。

五、在生活中生成

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第6篇

一、语文教学

一是力求扎实。因为是第二轮教二年级,对第三册的课文比较熟悉,但对于教学,还是力求扎实。在教学之前,自己事先朗读课文,理解文本,在进行教案的设计与修改,并努力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成果,不生搬硬套,简单模仿。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采用听写等形式检验、巩固孩子所学的知识,并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中进行具有则很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力求创新。

对于教学过程有新的想法,对环节的设计做出一些适当的修改,在实践中尝试,反观课堂教学效果,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剖析,为后面的课文教学而积淀。

三是在复习阶段力求兴趣和效率。

复习阶段练习量比平时稍多,如果主要以讲、练为主,没有及时跟上的评价机制,学生往往会觉得比较机械,学得比较枯燥,因此,复习阶段为了努力激发孩子在复习阶段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孩子复习的积极性,在班级里推行了复习积分的方式。每次的作业除了等级制之外,还有相对应的积分,反正与复习有关的一些练习、作业、听写,都以积分的方式进行计算,达到相应的积分进行兑换复习苹果,再次积累后兑换相应的奖品。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对作业的认真度,也培养了孩子的荣誉感,要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

二、品德与生活

这一学期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上了一节片里的品德与生活研究课《炎黄子孙》。在磨课中不断提升自己,切身感受到每一次的备课,每一次上课和修改,都是一次蜕变。从中,让我感受到品德教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增强了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吸纳整合力,让教师能够根据学习发展态势和学生综合素养动态生成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课堂生成资源是不可预设的,老师要有高超的驾驭技巧,才能将其点石成金,反之则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同时作为一名品德老师,更要学会关注教学资源的变革。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和谐发展的教学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其途径:第一,社会调查。跟踪和预测社会要求应具备的认知、技能与素质。第二,反思学生能获益的各种资源状态,包括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种能力的发展;第三,拓宽校内外教学资源渠道和分享渠道。

另外,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的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自身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教师和学生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

三、需要努力的地方

1、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第7篇

0引言

课堂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并且提问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环境与氛围,可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1预设提问内容,精致提问

课堂提问的内容是可以实现设定的,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充分理解与分析教材内容,分清楚哪些问题为基础性的,并见用简单的“是什么”或者“怎么样”来进行提问。比如在教学辽师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嗨,你好!”这一内容,由于是学生新接触的品德及生活科,因此在?@一课程的教学主要为了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提问上,可以设计:大家平时喜欢的东西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感受?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应连接教材的重难点内容,以使学生得到彻底的掌握。

此外,在课前预设提问时,教师除了从自己的理解角度进行分析,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及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提问有效,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与思考,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2围绕课堂教学,巧妙提问

优秀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根据课程知识重难点,围绕课程主体内容预设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学生的实际学习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解决方式。

当然,课堂教学并非在课前就能够全部预设得当,而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以生成教学资源。这是因为不管在课前设计如何完备的教案,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在预设答案的范围外,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围绕课堂,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步入正规。比如在教学辽师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爱温馨的家》这一课程时,在学生交流父母对自己的疼爱环节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倾诉自己的愉快经历,有学生就讲到:“我觉得我爸爸不爱我,有一次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去水库玩,回来的时候被爸爸知道了,他大声骂我还打我。”学生的这种不寻常的回答其实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巧妙的提问素材,即教师可以在班上追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位同学的爸爸是爱他还是不爱他?”让学生通过交流获得对父爱的深刻理解。

3把握提问时机,智慧提问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需要把握最佳的提问时机。最佳提问时机主要是指学生处于注意力集中以及思维活跃的状态,此时教师的提问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如果学生的注意力涣散或者教师采取突然提问的方式,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思维陷入混乱的局面,往往会因为无法正确作答而产生了消极的学习心理。所以,课堂有效提问应适时,而最佳的提问时机,往往需要教师有敏感的捕捉力,并且在提问内容的设计上,也应贴合主题。

比如在教学《秋天的收获》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秋天农民丰收的热闹场面,并且让学生在观看后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表示在丰收时节农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激动的。在此时,由于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因此教师要把握这一良好的提问契机,向学生提问:“在秋天,你们都参加了哪些丰收劳动?在收获成果时你的内心感受如何?”在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并且积极分享自己的劳动经历,这样课堂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4鼓励学生提问,巧用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以教师提问为主,还应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且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认识到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给予学生主动提问充分的肯定,然后对学生的提问采取有效的解决方式,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提问与回答,这样使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局面,进而引导班级学生积极的思考,去探索一些深层次的知识。

如教学《秋天的收获》时,有学生提问这些农产品收获后该如何处理。此时教师可以让班级其它学生进行讨论,查阅相关的资料得出正确的答案,比如稻谷在收货后,立即晾晒,然后保存;玉米在收获后,同样晾干保存。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总结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这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第8篇

一、基础性课程实施寻找有意义的教学

教学的本质就是“渡”。由此岸向彼岸的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是教学的此岸,要求掌握的知识,要求获得的体验以及要求具备的能力是彼岸。此案和彼岸都是学生的,因此渡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可越俎代庖。那么在有意义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只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准确确定学生的此岸。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状况究竟如何?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同方面有哪些差异?差异有多大?这些差异对他们掌握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体验和能力有多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之中哪些内容在什么程度上与新的知识、体验和能力有关?它们对学生获取新的知识、体验和能力的影响力分别有多大?并基此确定教学的契入点、侧重点和教学方式。这些,就是现在流行的关于备课“备学生”以及分层教学的现实基础。

二是准确定位学生的彼岸。教学目标是什么?哪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哪些目标对哪些学生是可以实现的?哪些目标对哪些学生在何种程度上是可以实现的?这就是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三是在此案和彼岸之间架桥。以最短的路径、最便捷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渡到彼岸,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最深刻的体验,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四是反馈、检测和评价。

基于以上的认识因此我们对基础性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实施以下的行走策略:

保底有效性:目标细化、作业优化、学业评价。

动态公平性:兼顾全体、分层教学、个别辅导。

二、“我好美”教师团队文化建设

1.以课改技术占领85%的高地

如何让教师在常态的校园生活中对学校的课程改革作“静悄悄的革命”――让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常规建设即为常态服务又能变成优质有效甚至是高效向往和追求;让团队相互捆绑,合作和提升形成习惯和需求;让全课程以校本的方式为学生素养的提升插上翅膀。而这些应作为实验三小教师文化的重要组成基因既“团队协作、常态有效、多样个性、一段一品”。让实验三小生活的六年孩子在我们教师文化的熏陶下“野蛮其体魄,高贵其精神”,与美好的习惯相遇,与美好的道德发展相遇,与美好的兴趣、爱好相遇,与美好的童年、童话、童心相遇,与科技之美相遇,与智慧人生相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创新评价机制――“团队协作、常态有效、多样个性、一段一品”

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学校的评价机制,构建两大核心机制:实验三小教师绩效评价奖励制度与实验三小干部绩效考核细则。采取的指导性原则――公平、公正,不重复,最简化,团队捆绑。

3.创新教研机制――“团队协作、常态有效、多样个性、一段一品”策略行走

(1)核心学科集体备课组的建立与操作流程。核心学科指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我们学校的教师总体水平站稳讲坛已不是问题,如何化解常规为常态所用,常态为有效或高效服务必须成为我们管理研究的核心课题,在此基础上集体备课组的建设以及实施完全成为可能。语文、数学老师采取年级段分单元备课,在寒假必须将所分一个或两个单元M行备课,要求有教案、课件、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英语与科学学科根据任教教师以及任教年段的情况进行分工合作。备课的过程允许老师搜索优秀的教学设计等资料作为材料进行修改。集体备课流程图:(寒假或暑假)个人构思,上传至学校资源库(第一次备课)集体备课交流(第二次备课,第一次反思)注:此环节要确保老师在教之前必须经过集体交流修改个案(第三次备课)先听后上(第四次备课)注:此环节需要在安排功课时对同级段教师进行功课上的空间调整,如一班第一节上课,其余班级同学科老师必须没有功课才有可能有时间去先听。但教务处安排功课的难度会比较大,甚至会无法完成。其次,老师所有的课全听会导致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导致该设计无法执行。因此,暂时确定让核心学科的老师每周两节采取先听后上,这两节课必须是疑难或重要的课例。反馈讨论(扬长避短,修改备课)教学后记(第二次反思)课例研究(第三次反思)注:到此阶段需要专家的引领与提升。集体备课时间:教研组活动时间;集体备课内容:讨论修改教案、课件、编制作业、先做学生作业、上传校本资料;集体备课地点:待定;集体备课用处:校本资源库建设,为后来者准备资源(教案或学案、课件、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设计;复习提纲、单元练习、单元测试卷、过关练习等)。

(2)科学学科建设――从学的课堂到做的课外:①基于思维导图有效性记录的教学与利用智慧教室翻转课堂;②“家庭实验室”撬动;③科学馆课程化建设,让科学馆与课程融合对接,让科学馆成为学生展示的科技超市。

(3)信息技术学科――占领高端,玩起来:创客教育(乐高)。

(4)音乐、美术、体育、品德与生活(社会)――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优化学习模块。

音乐学科:一段一品,分学段不同的乐器进课堂。

体育学科:一段一品,让学生掌握一项终身锻炼身体的体育技能。

美术学科:梳理教材的学习模块,进行重新的编排,将学期的时间以主题的方式呈现。将碎片化的常态学习为每月项目式的学习。

(5)品德与生活(社会):基于学科的特点,回归学习方式,根据教材梳理,建立课堂模块――故事课、参观课、访问课、专题讨论课、实践课、报告课、展览课、媒体课,根据模块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全课程教学周,全科协作教研――“团队协作、主动研究、常态有效、多样个性、一段一品”实施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