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味生活作文

品味生活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品味生活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品味生活作文范文第1篇

生活

我的生活,静而澎湃。当邻家孩子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我自己则藏身角落,似懂非懂地摇头晃脑念李白的豪情。当邻家孩子兴高采烈地玩足球,我就挨着书架,佩服保尔在死去活来时的毅力和意志。偶然回首,才发现书架的书越来越多,哦!我已是初二的学生了。

身边,突然多了很多人。但我觉得,没有谁能取代书。抬头望去,那班男生正不亦乐乎地打篮球;侧耳一听,那群女生正如痴如醉地谈论着明星风采。而这时的我,依然喜欢静静的、只身一人陶醉于苏轼的“剪不断,理还乱”,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朝朝暮暮,凄凄惨惨戚戚”,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思绪随着文字跃动,是何等的有趣。

偶遇知己,我也会像那些女生一样侃侃而谈。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杜甫的“三吏”、“三别”,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鲁迅的《呐喊》到冰心的《繁星秋水》……好像总没完没了,没始没终。过后,还是像以前一样,醉于自己的文字世界。

每个周末,拎着约等于我体重三分之一的书回家。在灯下,做完8科的作业后,拖着疲惫的身躯躺下床。翻来覆去,却久久不能入睡。凌晨0:30,掀开枕边最爱的《红楼梦》,重温黛玉的身边。很爱她“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可爱;很爱她“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忙两不知”的忧郁;很爱她“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的无奈。呵!黛玉!

品味生活作文范文第2篇

早晨,睁开朦胧的眼睛,轻轻的拉开那面纱,深深的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便是一天生活的开始。

走在繁忙的大街上,看着人们匆匆忙忙擦肩而过的身影,想到自己孤身一人,心里难免会有几分寂寞。但是,人生在世,谁都避免不了孤独。

孤独是每一个生命物种和每一生命的生存情态,孤独感是每一智慧生命生存的基本享受。而且,孤独可能会是我们的头脑更清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每天,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用着用了n年的学习方法学习,是我们最讨厌的生活。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让我们是学生!我们最讨厌听到语文老师口中的“知之为知之”,数学老师嘴里的“x的平方y加y的平方”生物老师嘴中的“人的消化腺……”以及英语老师嘴里的“情态动词后面加……”我们讨厌那些听来听去都听不明白的知识,讨厌硬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也讨厌自己的命运被成绩分数所操控着,更讨厌生活的反反复复。可生活,就是这样,常常会给你出其不意的打击。让你在失落中感动,悲伤中得到安慰。而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理解。苦涩中带着些甜……

触摸每个心灵的那扇窗,忽然发现,我们已经承受了太多以前我们所不能承受的东西,徘徊在过去的光阴里的时候,往日的纷扰困惑似乎回味起来是那么的有味道。同时,对未来的执着还是令我们向往。每一个过程都如烙印般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是我们活的勇气的见证!

然而,生活不仅仅是在乌云下哭泣,更多的是在鲜花和蓝天下微笑。

放学了,回首望望,是同学和你说再见;考试没考好,别沮丧,有朋友的无限支持,在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生活不一定是顺顺利利的,谁没有过坎坷?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临!

品味生活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品味生活;写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06-01

初中学生大多怕写作文。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呢?究其原因,通常认为有以下几种:一是阅读范围狭窄,二是生活阅历肤浅,三是写作兴趣缺乏,四是写作知识欠缺。其实上述各种情况虽然对学生的写作或多或少产生影响,但却不能算是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本原因。其实,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耐心细致地品味,由于学生不注意耐心细致地品味生活,许多闪光的作文素材被他们放进了垃圾桶,于是他们感觉“没有材料可写”,从而逐渐丧失写作的灵感、激情与兴趣。

初中学生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乏味,它是丰富多彩的,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关键要引导学生品味他们自己丰富多彩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素材,积累素材,运用素材,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怎样引导学生品味自己的生活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断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的真实美

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课文描写了与中学生阅历类似的精美文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老师》、《幼时记趣》、《我的母亲》等等,这些文段真实感人,写作教学时,这些文段可以拿来引导学生耐心细致地品味,通过品味这些类似的生活,让学生明白真实是写作的生命,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吸引读者、感染读者。

二、不断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的情感美

写作素材一旦写进作文,它就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始终伴随着作者或人物的情感,写作素材只有在文章中体现出作者或人物的强烈的情感,文章才能够感染读者。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的情感美。

什么是生活的情感美?生活的情感美就是要用浓烈的情感去感受生活,并从中感受生活之美。学生作文之所以会形成“无话可说”的现象,根本的是对生活缺少情感,因为对生活缺少情感,写进文章自然就味同嚼蜡。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的情感美呢?

1、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往往被学生忽略,如小事情、小物件、小场景、小人物,在学生看来,这些“小”似乎不值得写,其实,这些“小”根本不小,只是因为我们对它“无情无义”,所以才显得小,如果我们对它有情,不仅不会感到它“小”,甚至可能感觉它很大很大。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小”。

2、要引导学生注重生活中的“情”。生活中不仅存在小事、小物、小景,还存在“小情”。有时,这些细腻的情感如果不加注意,是无法感受得到的。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写作中情感培养,在生活中倾注“情”,在写作中表现“情”,始终做到在以情动人。

邹韬奋《我的母亲》有这么一段文字: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这段生活情形真实地再现了小时候作者因不会背书遭父亲打时母亲的表现。我们读了以后被母亲言不由衷的话语中表现出的对儿子深沉的爱所打动,也被作者那深情的叙述所感染。这种细腻的感情,作者不是用诸如同学们常用的“母亲,我爱你!”来渲染,而是抓住细节进行描写,在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把人物的细腻情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引导学生写作中注重对这类生活中的情感的细腻表现,不夸张,不做作,让情感在文字间自然流淌。

三、不断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的教育美、启示美

品味生活之美,不单单要品味生活外在的真实美、情感美,更要品味生活内在的教育美、启示美,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充实和完善学生的人格。

写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仅仅表现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从生活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这就要求学生要拥有一双感受生活的慧眼,通过这双眼,发现生活给我们的教育和启示。

品味生活作文范文第4篇

一、“乐”于品味

有品味作品就有作文的积累,有积累作文就有可能提升,有可能创新。乐于品味作品在作文教学中是不可少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可见,阅读品味是重要的。要达课标要求,一定得让学生“乐”品不可。否则难谈有效。

1、在朗读中寻找品味之“乐”

经典篇章段落往往美不胜收,有语言美,绘画美,情意美,章法美,气势美等等。如果在教学中加强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那学生就“乐”从中来,不可断绝。

朗读教学《荷塘月色》片断,教师范读,学生学习模仿跟读;再让学生自读,熟读,诵读,最后让学生闭眼在想象中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荷叶之美,荷花之美,荷塘的月色之美,进而感受语言叠词的乐感,比喻的妙处,虚实结合的朦胧的意境之美。在陶醉中真正体会朱自清的高雅审美和淡淡的喜悦之情。这样,化苍白讲解为乐趣朗读,在乐中学习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其乐无穷,岂不妙哉!

诸如诗歌篇章,演讲篇章,说理篇章、杂文篇章等,也都可以借朗读营造快乐品读他人之文的浓浓氛围,在充分朗读中感受文章之美,进而让学生受感染,受醺陶,受启发,从而激发创作热情。

2、在精读中寻找品味之“乐”

学生读书往往求功近利,大凡停留在浅偿辄止的泛读层面,烦于精读,厌于精读。作文要提升,乐于精读名篇名段必不可少。作文教学要提升学生审美情趣,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精读之乐,精读之妙。在精读时反复琢磨,细细咀嚼,精心研究。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乐便产生。精读是为写作提供养料的必不可少一环。

精读导学《故都的秋》片断,仔细地深入揣摩和研讨:“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从视觉角度分别写出落蕊之貌,铺地情形以及扫后落蕊之状;“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从触觉角度写出静感。这里视觉与触觉相结合极写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交流,只有心与环境交流,字里行间,包含浓浓秋意,包含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落寞之情,细腻独特感受传递着忧郁而优美的情怀。细细咀嚼中品出语言的美感,品出意境之美妙,情感之独特,文本之意与读者之心相融,乐趣油然而生。

教师可以帮助选择,学生也可以自选精读篇章,内容多样,体裁也要多样,由每个字词,每句话,每个段落以及全文的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反复研究,涵咏浸润,感悟熏陶,探察体悟文章的“微言精义”,“妙言巧构”。最终,“融会贯通”,拍案叫绝。如此这般,实在妙不可言。

在朗读和精读中,让学生品味名篇名段,品味写作之法,唤醒创作激情。

二、“乐”于写作

学生“乐”于品味,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为乐写打基础作铺垫,为乐写提供动力。巴金说:“只有写,你才会写。”教师的导学作用在于除了给学生传授必要的写作知识写作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喜欢甚至爱上作文,只有学生乐于作文,勤于作文,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提高。

1.激励学生乐写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教师要想尽办法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首先,在题材上尽可能不限制。可以学生自由选取题材,积极地快乐地记录真实生活的体验,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张扬个性独特的自我。不管是涉及家庭、校园、社会、人生宇宙以及小小的自我,无论是生活中的重大事情还是心灵深处的细微感触,无论是慷慨激昂还是抑郁悱恻,学生都可以尽情抒写,甚至也可以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现代或当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其次,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笔来,开始创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励的方法很多,只要能动笔就行;第三,尤其重要,就是对他们的作品要给予积极评价。哪怕他写的文章是如何让你不顺眼,都不能挫伤他们的动笔的激情。

如邱家成同学随笔:

“天有些冷了,迷茫地看着窗外的世界,不论什么时候,都那么忙碌。吐出一口热气,看它在冷透了的空气中渐渐消散,才迟钝的发现,快入冬了呢。

冬天,总是习惯性地窝在屋子里,贪婪着这仅有的几丝温暖。一个人的时候,真的很安静,仿佛全世界只剩下我一个人。看从窗外射进来的几丝微光,有些迟疑的伸出了手,却失望地发现,它并不温暖。

拿出手机,听安静的音符在空荡的空间里流淌,仿佛回到了那段温暖的日子。那时的天空,湛蓝得透明,那时的阳光,温暖得透心,那时的我们,放肆的大笑……只是那一瞬间,那样的日子就被刻上了回忆的的字眼。唉,回忆,总带着几丝悲伤,几分快乐。带着不忍翻弄的心情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尤其在这寒冷的冬天,刻意翻弄。……”

[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你写得太好了!细腻的文字,字透真情,思维敏锐,文笔较佳。能敞开心扉,真情抒写自己的生活,将点滴的生活感悟诉诸笔端。

又如张梦欣同学随笔:

“天气一天一天地凉了,食堂边的梧桐树上几片孤零零的叶子在风中颤抖。排队,买饭,当我正准备在一处较静的食堂角落坐下吃饭时,墙壁电视里血腥镜头让我惊愕: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倒在地上,地上到处都是鲜血。原来是这个小伙为救一个老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的内心猛然一颤,产生了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年轻的生命换取老人的生命值吗?我真的不敢想,如果社会缺乏良知,缺乏见义勇为,那么社会又是一翻怎样景象!……”

[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你的作文进步很快,你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能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从生活见闻中升华提炼出较深刻的有意义的主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已经开始乐写的同学,要不断激励,让乐者更乐,让先乐者鞭策后乐者,带动未乐者。乐写是作文提升的前提保证。

2.激励学生乐改

所谓修改就是对作文初稿进行反复加工和提炼。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善作不如善改,只有通过修改这个过程,才能把曲折、复杂的事物反映得更加具体和恰当,使文章渐趋精美。修改,尤其是乐于修改,是写作能力日渐提高的有效途径,是成就个人写作的重要一步。离开了修改,作文犹如未经雕琢的玉石,终究难成佳品。

我将文章印发给学生,先让学生互相点评,提修改意见,然后再师生一起切磋,探讨,交流,共同修改。修改成功后,学生领悟到了修改的重要性,享受了修改的乐趣,情绪高涨,创作热情有增无减。而对创作者陈诗娜同学更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倍受鼓舞,激情四溢。借修改点燃修改创作激情,让学生更乐于写,也乐于改。当学生真正乐于修改,懂得修改,那学生的作文将由自发无为的境地走向自觉有为的佳境。

三、“乐”于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没有有效的沟通,教育就很难达到理想目的。作文进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学生行走在作文的路上,总有困惑,总有迷茫。这就需要与老师有效沟通。让老师给学生答疑解惑。老师的作用就像灯塔,指引学生朝正确方向奋勇前进,直至成功。因此,教师要积极提供让学生交流沟通情境,让学生乐于倾吐写作心声,消除写作误会。

学生:我最近总觉得作文没东西写,怎么办?

学生:我的语言常常词不达意,如何解决?

学生:平时所学,与写作脱钩,学和写如何融合?

学生:我总是看不到自己作文的毛病,请您好帮我指导指导。

学生:我这个意思,用哪种修辞更好,如何遣词造句?

学生:如何解决议论文的论据问题?

学生:如何立意深刻?如何说解透彻?

学生: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困惑确实如流水一般,然而有问题,方显学生写作真正开始较真,入情,入境。这是写作路上必不缺少的也一定要登爬的台阶。教师要鼓励,要发扬,不仅不能扼杀,而且还要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推波助澜。学生内心释然,问题迎刃而解。作文成功可及。

其实,在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总感到自己已经说了许多该说的话,讲了许多该讲的道理,教师如果缺少沟通落实,学生缺少消化吸收运用,过一段时间,往往又同没有学一样。教师要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积极创设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让学生乐于说真话,吐真情。沟通时,以温和、诚挚、热心的话语模式引导学生与自己沟通,努力了解学生,了解学情,积极倾听,不批评、不指责、不嘲笑,多激励。沟通方面可以涉及教学目标的落实、学习方法的把握、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措施、复习效果达到没有等方面。将困惑疑难扼杀在萌芽之中。师生有效沟通是作文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有效沟通可以消除教学中的误会,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成共识,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提高写作教与学的效率。

品味生活作文范文第5篇

一、观察生活,让学生作文有素材

学生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然而很多学生生活在其中却“身在宝中不知宝”,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不加留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可见,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

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春天可体验温暖的阳光,夏天可观察雷云雨电,秋天可嗅丹桂飘香,冬天可望日出日落……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等等。

教师还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如家乡的建设和变化,街市的热闹和繁华,家庭设施的添置,班级动态的剪影,做到每事必问,每问必得。

因此,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到广阔的自然园林中去折枝采叶,在辽阔的知识海洋中拾珠吸露,从“真”处看,从“细”处看,从“深”处看,从“另”处看,从“无”处看,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一枝一叶就会变成繁茂的园林,一点一滴就会变成浩瀚的海洋。

二、体验生活,让学生作文说真话

学生虽观察了许多,可提起笔来还是唉声叹气,觉得没什么可写,怎样才能轻易下笔呢?这就要体验生活。体验生活,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多做、多玩。多做,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如洗衣做饭、插秧养花、饲养家畜等;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扫马路、拣垃圾等;做小试验,搞小制作,充分利用试验制作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来写作文;采访调查,让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问题或新闻人物做调查研究,然后写通讯或调查报告;旅游参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名胜古迹参观旅游,在亲自感受和体验后写文章。多玩,如弹奏乐器、唱歌跳舞、体育锻炼、踏青野炊、爬山赶海等。让学生在做中、在玩中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书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总之,教师要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做、玩、学、思、悟,在心情愉悦的做与玩中获得欣慰,感悟生活的妙趣盎然,获得写作的素材。

三、感悟生活,让学生作文有见地

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千差万别的。教会感悟生活,是教师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学会感悟生活,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所在。著名作家刘心武说:“倘若仅仅是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学生不仅要品味生活,而且要学会感受人性的美丑,思考生活的真谛,养成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如从劳动中去领悟“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从爬山赶海中体味艰苦,感受坚强;从竞选班干部中品味失败,学会战胜脆弱……在活动中感受、品味、思考人生的酸甜苦辣,有感而发,会有真情流露。

四、表达生活,让学生作文吐真情

学生虽积累了很多素材,但写作时也不能活学活用,这关键是学生没有激活所积累的材料,不能很好地表达生活。叶老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怎样才能使死的素材焕发出生机呢?

1.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一般按照类别分为语言摘抄、材料概括理论要点等,每个类别又可分若干小类,如“人生品德”方面就可分宽容、良知、责任、感情、敬业等方面。

2.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或创设情景,让他们真情表白。捕捉学生有感而发的场景,记录闪烁的思想火花,抓住稍纵即逝的怪问题、小注意、奇想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一个盛夏下午第一节课,突然狂风乍起,乌云密布,天地昏暗,伴随着隆隆的雷声,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一会儿窗外成了一个混沌的世界。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窗外,好奇、惊讶、害怕、激动、兴奋,表情各异,这不是最佳的时机吗?于是我和学生一起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聆听大自然的交响乐,学生叽叽喳喳,拍手叫好,交头接耳。雨过后,即兴口头作文。学生情动而辞发,出口成章,语言流畅,具有鲜明的个性,真是“吾意所欲言,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品味生活作文范文第6篇

新课标倡导在写作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的个性在作文中恣意飞扬。怎样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呢?

一.老师要富有个性,要有人格魅力

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学生有个性,写出有个性的文章,老师必须有个性。要做到有个性、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功底,还要有丰富的积累、宽阔的视野,了解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老师要通过语言读出自己的审美情趣,独特的见解,深刻的感受;要读出作者巧妙地谋篇布局,精妙的语言运用,丰富的情感抒发,别致的材料选择等方式与方法,形成“蓦然回首”的境界。教师只有充分研读文本,让自己的生命融入文本,使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在研读文本中光焰闪射。教学中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用真情去感动学生。这样不仅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使自己个性飞扬,而且教学中才有可能引领学生读书超越,才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才会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放飞,个性才会形成。

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上要转变

新课标倡导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教育理念,强调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应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结合文本通过多重对话来组织教学。课堂上要敢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撞击学生个性的火花。对问题的回答,要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个性化的分析和理解。因为很多时候,一个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的回答是富有个性、有创意的都值得肯定。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意识,让他们能够说出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的想法,每人都有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释放,逐渐形成有个性的人,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三.要培养学生发现、感悟生活的能力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是新课标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要做到这点,老师在写作教学时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增加对身边事物的敏感性,抓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描摹身边的世界,培养学生发现、感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要两耳多闻窗外事,避免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开放五官去摄取各种外界的信息,捕捉自己内心的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上的波动,要将对外物的观察化为情感上的体验,然后选择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达。

当学生用心去观察,体验生活时,情感就会积聚,内心感悟就会深刻。此时,他急于想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创作的激情就会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欲罢不能,不吐不快。写作时,就会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淀,展示自己写作才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一如泉涌,写出自己能写出的最好的文字,凸显自己的个性。同时,学生也会明白下笔说实话,吐露的真情感才是真正的独特感受,往往闪出创意的火花,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四.品味语言,促进个性化语言的形成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怎样去品味文章的语言呢?

所谓品味语言,就是指对文章的关键词句加以揣摩和辨析,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品味语言,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艺术魅力的鉴赏水平和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效果等方面的文学素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品味兴趣,增强其鉴赏能力,实现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教出学生的个性。

品味生活作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修改 积累素材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106-01

在日常教学中,作文是学生和教师普遍感到头疼的事。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只要教师一布置作文,教室里常常“唉”声一片。是啊,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学生的写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文内容当然空洞苍白。针对此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修改。

首先,综合知识的积累。比如,教学生要学会素材积累,素材是指在写作中应用到的优美字词、句段、名言警句、历史典故、成语寓言、诗词歌赋、古今人物故事、语录、格言、谚语之类的用来优化文章的材料,以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这些材料来自于平时的积累。

其次,阅读背诵,汲取前人精华。文章语言要准确、生动。丰富的词汇积累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呢?这就是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学习和记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如在教学《品味窃读的滋味》这一课,文中“放学后,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挤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这些描述都说明她特别想读到这本书。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还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写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溪水自然活泼地流淌。学生虽然身处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但一到写文章时,却又常处于“无米下锅”或“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困境。于是我在作文指导中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积极主动地积累写作素材。如教学小学语文《燕子》一文中,在语言表达上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关于燕子外形和春天的描写,其中“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和“蒙蒙”、“吹拂”、“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等典型词句,就分别抓住了燕子和春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燕子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因此,可将文中赞美语段作为训练点,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运用语言。生活是一个大课堂,里面有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如丰富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寓言、民间故事等,如果能把它们合理地应用到写作中去,一定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再次,要学会利用图书、报纸、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的信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但通过间接渠道能获取写作素材。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传媒就是电视。很多电视节目能令学生们大开眼界,他们能从电视荧屏上学到不少东西,从一定意义上说,电视可以说是学生们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看电视的过程中积累、品味自己欣赏的节目导语,然后和同学相互交流。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应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发现好的素材,应及时记下来,长期坚持积累,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

品味生活作文范文第8篇

“没有色彩的图画不是一副真正的图画”――盖尔。他曾在语言教学中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被许多人认为是“半壁河山”,而在教学中存在教授时间长,收效慢的问题。如何在中学阶段推进作文教学,切实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字叙写能力,使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个性能力。本文试从意识、观察、积累、创造等方面来论证,如何以人为本,切实激发学生写作激情,进而使作文教学能有效并循序渐进发展,作一些粗浅的探究。

1.增强求新意识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转折点,虽在写作阅读鉴赏能力上对学生做了细节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因存在教学费时长效果差的问题,故未引起教师足够重视,且教学过程中缺少安排合理性,也极大随意性,加之学生思想中不够重视,甚至是漠视,认为作文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收效慢,作文训练与考试题存在极大不一致,故平常写作不积极参与,只在考试时拼凑而成。严重造成作文教学收效甚微。

由上述原因引鉴出提高作文教学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同时它也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知识积累和语言逻辑整合能力的集中反映,也可以说是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有极强的责任感和深刻意识。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作文的思想意识,端正学习作文的思想态度,借助中外名家的故事,名言警句来树立良好的成功意识,增强努力求新的信念。中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我们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学习作文的目标。无疑给他们的心灵点燃一盏明灯,可借助优秀高考作文或情真意切的美文佳篇培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精美,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瑰丽,引发学生对作文写作兴趣。

德国第斯多惠说"凡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主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学生是会思维的主体,只有引发他们的主动精神,才会使学生发挥巨大潜力。良好思想意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关爱,体现一种人性化的关爱,正确引导培养学习作文正确思想意识,增强学习作文的信念,提高作文写作积极性,这都会为作文教学发展起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完善教育可能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乌申斯基 )

所以要想使作文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就必须从思想道德意识高度进行正确引导,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可以使学生养成积极学习态度,并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些对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孟子)

2.培养求新视角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作文教学似乎无章可循,难究其理。学生每每感到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寓,故为 文要么无病,要么生拉硬拽,要么胡乱拼凑,缺少写作素材,写作技巧,缺少真情实感。

罗丹说:“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细心观察的自觉行为,才能让学生感知客观规律的真,社会功利目的的善,自由创造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生活、社会的亲和力,感知生命价值追求的美。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从平凡庸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境界,美的情趣,画的意境。“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克雷尔特)

没有发现便没有珍视,对美好的东西视而不见,自然觉不出其价值,对于亲情、友情、爱情又何尝不是; 没有发现自然不会欣赏,没有欣赏又怎能有深刻的感悟。

2.1 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

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着信念中发现和氏璧。要想让学生能发现美,就要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运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这里有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鲁迅在《一件小事》中发现车夫的崇高的品德,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爱的温馨。

要从身边庸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从花的香、草的绿中感味自然,从阳光的明媚感受到生活的快活,从绚丽多彩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

2.2 提升深刻思考

感觉于世界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绚丽缤纷,要能学会思考。

创造人的是自然,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要能感动于社会中事、物、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要让学生在生命价值追求中体现到美,思考到美,养成良好道德思维习惯。启迪他们对生命价值观深入认识,对生活意义崇高理解。由“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感受到生命短暂,从而悟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真谛的意义。

3.涵蓄积累出新

3.1 懂得积累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

学生觉得写作难,是因为生活积累太少。要能调动学生自觉积累有意涵蓄的能力。才能感知文学艺术魅力和写作的乐趣。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是绚丽缤纷的。要教给学生积累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学会从自然撷取鲜花,在生活中积累智慧,在生命中品味价值。

〖HTK〗3.1.1从书本上积累写作素材

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要善于从书本汲取写作素材。古今中外书本中的人、事、理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根本,其中优秀人物应该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名言警句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座右铭。从中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观,培养正确价值观、崇高人生观,健康学习观,从中外名人事例、名言警句中汲取学习的素材,积累写作的素材, 从“程门立雪”感悟尊师,从“凿壁偷光”学到刻苦求学,从“卧薪尝胆”品味励精图治,从“破釜沉舟”领悟勇于拼搏,从唐宋诗词中品味民族文化精魂,从名言警句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倍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名言不仅是知识传承而且是思想传承精神弘扬。鼓励学生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悟出道理。从点滴积累做起,日积月累,就能培养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席勒说:“只有恒心才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才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对知识的汲取应锲而不舍。

〖HTK〗3.1.2从日常生活汲取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学生思想上进行引导,从一花一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情趣,从朋友亲人那里感受情意深重,从同学老师的关怀中体会关爱。“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叶圣陶)

看似寻常最奇崛,要能从生活庸常中积累,从一滴水中看到世界,从一朵花中品味芳醇。李贺作诗的锦囊,爱迪生知识的宝碗,蒲松龄积累素材创作《聊斋志异》,司马迁注重积累写作《史记》。都应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要调动学生心眼耳口鼻手等去感知真切生活品味真实生活,这样才能汲取生活中素材感悟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3.2学会整合

“我们不应该象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象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该象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培根)

从掌握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化用。从中汲取好材料,根据作文需要,能充分进行选择,有所取舍,根据作文要求整合出符合要求且能充分论证观点和内容的素材。“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积累材料为文章提供丰富且生动的材料。

4.大胆创新立意

文章写作贵在创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学生可能在写作中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亦可使写作中发展等级有较大提升。“文章当出机杼,成一家风景,不可寄人篱下”,而想成就一家之言,需在创新中打破旧框架、旧模式,运用新思想认识来看待社会生活,认识生命价值追求和人文精神的感化。文章贵在创新,创新是始终有生命力的源泉,是作文写作的不竭活水。

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探索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陶行知)。

由此可见,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敢于在旧题材中挖新意,旧内容中挖新意,旧故事中挖新意。要能不落窠臼,立异标新。

教育学生的过程,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思想认识的提高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都是对学生素质能力体现。要知学生的可塑性,只有在健康和谐的教育教学中才能步入正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感到生活像广阔的海洋,在它深处埋藏着无数奇迹,需要用眼睛、用智慧去发现创造。

作为教师要记住“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以“时时处处”的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能力,给予正确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应在我们教师手里茁壮成长,焕发个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