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谐音古诗

谐音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谐音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谐音古诗范文第1篇

为了满足广告语言的创新要求,词汇替换广告语几乎伴随着广告发展的始终,为维系广告语的创新与衍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词汇替换广告语中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同音字替换,一种是故误字。这两种词汇替换,从词汇的声、形上丰富与充实了广告语,当然也产生了词汇误用现象,但是,相对而言,词汇替换广告语是广告语创新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

一、同音字替换

同音字替换,把一个词用相近相似的词来替换,以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词汇替换广告语中同音字替换,多为词汇的替换,但也包括谐音字替换。例如:

(1)默默无蚊(闻)——(蚊香广告)

(2)随心所浴(欲)——(热水器广告)

这些四字成语中,广告语言巧妙地借取了同音字的替换,用跟产品相似的音同字来替换掉原来成语中固有的字,让该字与商品的特征紧密相联。(1)中的“蚊”字替换掉原来固有成语中的“闻”字,不仅让消费者能直观获取到这则广告语是关于蚊香的广告,而且也说出了该蚊香无味好用的特色。同音字替换在词汇替换广告语中最简洁、方便的使用方式是成语替换,另外常见的是词语谐音和化用古诗词。例如:

1.词语谐音:

(3)不“打”不相识——(打印机广告)

(4)有实“粒”,更健康。———(金锣王火腿肠)

(3)中有化用习语的迹象,习语中的“打”字形容对象是人,是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交际的一种认知方式。在广告语言中,通过词语谐音的办法,达到词义的替换,让原有的词义替补到了打印对象上去,从而实现意义的转换,达到宣传新奇,使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实现了广告求新、推销产品的目的。(4)中“粒”严格意义上讲,算是同音字替换,但考虑到完全是同音字替换,还有形体的词性变换,就把这类广告语也归入到词语谐音中来。实质上,它们都是通过词语的变换,转移了词语自身使用的固有语境,达到了意义对象的转换,实现了商品与广告宣传的有益结合。

2.化用古诗词:

(5)恨不相逢未“驾”时。——(台湾自动变速车)

(6)此味本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成都全聚烤鸭)

台湾自动变速车的广告词化用了张籍《节妇吟》中的“恨不相逢未嫁时”,成都全聚烤鸭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甫《赠花卿》“词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化用古诗词,也多以替换原有诗句中的词汇为主,如(5)、(6)中分别将“嫁”替换为“驾”,将“词曲”替换为“此味”,“闻”替换为“尝”。为了宣传产品,化用古诗词,既保留原有诗句形式的不变,又以全新的意义融合进产品自身的特色,有助于满足广大消费大众的心理需求及审美趣味。对古诗词的应用还有引用、截用等形式,但对于词汇替换广告语来说,化用古诗词是最为典型的一种语言想象。

二、故误字替换

词汇替换广告语中容易出现另一种现象:故误字。所谓“故误字(符)”,是指故意误用规范汉字,或故意用符号替代规范汉字,是广告商在追求新奇、节省成本、高效鲜明地使用广告语言时,故意把词汇中的某个字写错以换得词汇新意义与产品本身特征相符合。这种有意为之的广告语言创新方式,与同音字密切相关。故误字即使应当包括同音词替换,但同音字替换体现在词汇外部的形式上,而故误字的出现将同音字替换转化为有可能的意义。故误字出现在广告语中,改变了词汇原有的意义,将同音字替换从形式表述深入到意义内部中。例如:

(1)乐在骑(其)中——(赛马/摩托车)

(2)闲(贤)妻良母——(洗衣机)

(3)趁早下“斑”,请勿“痘”留——(香港有家化妆品公司)

虽然“其”、“贤”、“斑”、“痘”等字皆是同音字替换,可当按照惯常语言的表达,这些字常常以别字错字替换约定成俗的词汇,意味着被替换后的词汇表述的不合理,广告语言作为社会语言现象,有时会偏离惯常语言的表达。原有词汇被替换后的不合理性,只是不符合约定成俗的语言现象,相对于追求鲜活与新意的广告语来说,不合理性可以带动与刺激产品的消费。如“其”被替换成“骑”,“骑”作为使动词充分表现出“赛马/摩托车”这一体育运动或者产品带给人的感官与心神刺激。故误字运用汉语修辞的表达方式有效地体现了产品特色,利于激起消费大众的兴趣。

因此,故误字出现在广告语中,说明了语言变化发展的代谢规律。代谢转换律是说明语言变化发展基本状态的规律。一个语言单位现存的状态,可在结构边界范围内转换为另一种状态,但转换前后,语法、语义、语用的总的功能量不变,只是发生了功能之间的代谢,即各种功能的分配发生了变化,包括某一功能内微能之间分配的变化。这一规律揭示了语言化发展中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的根本特征。例如:

(4)有口皆杯(碑)——(酒类广告)

(5)一步到胃(位))——(胃药广告)

谐音古诗范文第2篇

一、在朗读中体会意象

意象蕴含于诗歌字里行间,不读诗不懂其意,更不要说懂得内涵,明白道理了。因此,读是学诗的第一步。

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读懂。读准是指读准字音,能正确地对诗词中的字进行解读,特别是一些多音字。读懂并不是指对整篇诗词而言,而是指其中的字词。只有在此基础上,读才能成为理解的前提。以《蜀道难》中的“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例,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其次,要在读中体会意象。意象并非能直接在眼前呈现,相反,它是借助文字来构成的,在对文字进行解读时,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多个零散的客观物象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意象。以《春江花月夜》为例,诗作给人展示的是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作者是借助春江、江天、江流、江水、江畔、江潭、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等形与景、光与色的物象,将春、夜、花、人有机结合起来的。也只有抓住了这些物象,感受到了春江夜月图这一意象,才能感受在那美丽的景色之中,孤独的游子的静静思乡之情。

二、在情境中感受意象

意象并非实有,而是空虚的,要抓住意象,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整合能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进行引导。

首先,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光是让学生通过字面阅读来理解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惊涛拍岸的赤壁奇险雄伟景观是较困难的,教师不妨以幻灯片或视频的方式来展示赤壁的景观,引导学生从“乱”看险怪,从“穿”看高峭,从“惊”看汹涌,从“拍”看水石相搏,从“卷”看浪花四溅,一个由悬崖、陡壁、惊涛、波浪构成的赤壁奇险雄伟景象就变得更加直观了。

其次,注重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文中所表达的意蕴形成对比。每个学生对同一首诗词的理解不同,而各自所理解的和诗歌本身所表达的意蕴又可能存在差异,通过对比、交流,能更好地接近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意蕴。如教学《鹊桥仙》,对学生爱情观的发展就有积极作用,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和自我的理解对比,从而让学生从一定意义上理解所谓的“爱情”。

三、在拓展中丰富意象

对意象的把握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不是单纯的以书本知识为主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从教材延伸到生活、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中拓展,让意象在拓展中得到不断丰富。

首先,注重引导学生在积累中对意象加以归纳,对不同的意象所代表的含义要做到心中有底。如常见的象征坚贞高洁,在唐人元稹《》中就有“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梅花为傲霜斗雪的战士,宋人陈亮《梅花》中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鸿雁是思乡怀亲的标志,杜甫《天末怀李白》中就有“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此外如兰花、竹子、松树、莲花、梧桐、杜鹃等也是古诗词中常采用的物象。

谐音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动有趣;古诗名句;口诀谐音记忆;现实生活

生物科学是以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为主的自然科学,因此,相对于语文、英语等人文性学科来说,知识体系更具抽象性、理论性与逻辑性,而这显然为高中生的日常学习实践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在此情况下,如何让生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确保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就成为摆在高中生物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综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对此上述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与看法,现总结、归纳如下:

一、妙用古诗名句,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名句是我国传统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与杰出代表,既简洁、有趣,朗朗上口,又富含有一定的哲学道理。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若是能将经典的古诗名句灵活融入高中生物知识点讲解过程之中,相信对于营造一种耳目一新、新颖别致的教学氛围,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例如,我就引用了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一经典诗句向学生详细阐述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这一知识点:凋零的“落花”逐渐腐烂,其有机物被土壤中的微生物逐渐分解,变成含有有机物质以及丰富矿物成分的养料,这就是所谓的“春泥”;“春泥”中的营养成分又被花所吸收、所利用,更好地滋润了花的生长,重新起到了“护花”的作用……如此,借助这一古诗名句,巧妙向学生阐述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这一知识点,在带给其新鲜感与别致感的同时,帮助他们实现了对这一内容的更深刻认识、理解与灵活掌握,从而为有效突破这章内容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二、编写口诀或者谐音,帮助学生轻松记忆

高中生物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进行背诵与记忆的知识与内容,教师若是能依据具体情况,对这些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点进行口诀或者谐音的编写,相信能促使学生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实现对于生物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快速记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最佳记忆效果。

我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就经常有意识地对一些复杂、不易记忆的知识点进行加工整理与编写,并都从学生处收获了良好的反响及回应。例如,在概括“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我为他们编写了如下的顺口溜口诀:淀粉消化始口腔,唾液肠胰葡萄糖;蛋白消化从胃始,胃胰肠液变氨基;脂肪消化在小肠,胆汁乳化先帮忙,颗粒混进胰和肠,化成甘油脂肪酸;口腔食道不吸收,胃吸酒水是少量,小肠吸收六营养,水与维生进大肠;再如,教学“DNA结构特点”时,我则带领学生背诵“双链螺旋结构,极性反向平行。碱基互补配对,排列顺序无穷”这一简便口诀……此时,高中生物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再仅仅只是沉重的压力与负担,而是一种愉悦、快乐而享受的过程,在构建生动、有趣课堂的同时为高水平、高效率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注重生物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点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在其基本课程理念中更是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生物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新课标的这一指示无疑为我们高中生物教师构建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发展的方向。因此,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认真学习与研读,我将这一理念灵活运用到了日常的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如,教学“无氧呼吸”这一生物知识点时,我就借助人们喜食泡菜与长跑运动结束之后普遍感觉腰酸背痛这两大常见的生活现象对其背后蕴含的生物科学原理进行了讲解与阐述:即使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仍可进行乳酸发酵的化学反应,而其产生的酸味适当,充分契合了人们喜爱酸食的味觉感官,因此,人们对味美可口又不易腐败的泡菜情有独钟;人们进行长跑运动或训练时,自身的氧气明显供应不足,这时,人们体重的细胞就会进行少量的无氧呼吸,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定的乳酸;当人体组织中的乳酸积累过多,达到一定的量或标准时,人体也就产生了腰酸背疼的感觉……如此,就实现了生物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目的,在为学生巧妙营造新鲜有趣、活泼生动课堂氛围的同时,为帮助他们实现对于“无氧呼吸”这一生物知识点的深刻认识、理解与灵活掌握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高中生物教育工作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将更多新鲜、有趣且真正富含效果的策略与方式方法应用到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相信,就必定能在构建生动、有趣生物课堂的同时保证教学效果的高效率与高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胜红.如何构建高中生物有趣课堂[J].考试周刊,2012(07).

谐音古诗范文第4篇

一、打比方记忆

如太阳系行星,按照它们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要很快记住他们实属不易,既使勉强记住了,也会很快忘掉。但是,如果通过用木柴烧开水的现象来打比方加强记忆,就容易得多了:“水”下是“金”(金属的锅),“金”下是“地”(圆形的锅底像地球),“地”下是“火”,“火”下是“木“(木柴),“木”下是“土”。学生通过想象,一下子就能按照顺序记住“水、金、地、火、木、土”六大行星,另外再加上“天、海”就行了。再如,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位置特别难记,同样可以通过联想,使之便于记忆:火将木柴燃烧后在它们之间留下了灰烬。如此记忆,妙趣横生,寓教于乐,我想,学生恐怕一辈子也忘不了。

二、谐音记忆

有些知识点可以借助谐音,连成一句诙谐有趣的句子,同样能收到很好的记忆效果。如可用“内心清晰”来记中国的四大牧场:内蒙、新疆、青海、;用“内心极黑”来记中国的四大甜菜基地:内蒙、新疆、吉林、黑龙江。有时我们也可从谐音的便利出发,对记忆的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处理,使学生好学易记,产生兴趣。如利用谐音记忆我国的14个邻国,可以编如下顺口溜:月娥姑娘真腼腆(越南、俄罗斯、缅甸),蒙着布单披三毯(蒙古、不丹、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度过尼泊去朝鲜(印度、老挝、尼泊尔、朝鲜),吧唧吧唧一声汗(巴基斯坦、阿富汗)。不过应用此法一定要在熟记每类事物真实名称的基础上。

三、口诀记忆

如能把有关知识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也能起到变难为易的功效。如学习《我国的疆域》一节,结合课文和地图,可以编成一首口诀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中国像只大公鸡,迎着太阳喔喔啼,(北)头顶黑龙江主航道,(南)脚踏曾母暗沙岛,(东)口喝乌黑二江会合水,(西)尾巴翘到帕米尔高原上,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居第三。

四、象形记忆

例如在记忆中国的陆地和各省级行政区时就可以用到此法,中国像一只东方雄鸡,黑龙江省像一只曲项向天歌的天鹅,青海省像一只可爱的兔子,台湾省像一只香蕉,陕西省像兵马俑,山东省像一头卧着的骆驼,山西省像一个平行四边形,重庆市像毛笔写的人字,黄河是个巨大的“几”字形。又如亚平宁半岛象一只伸入地中海的靴子,南极大陆像一只蝌蚪。又如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曲线可想象成“单峰驼式”,而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变化曲线则可以想象成“双峰驼式”。如此记忆不仅有助于当堂消化和智能的培养,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五、手势辅助记忆

如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状况可以利用左右手定则,具体做法是: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表示气旋时掌心朝内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的气流上升,弯曲四指表示水平方向上气流的运动方向。表示反气旋时掌心朝外半握,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的气流下沉,弯曲四指表示水平方向上气流的运动方向。又如:地转偏向力导致沿地表进行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这一规律就同样可以利用物理学中的左右手定则,具体做法是:观察者面向运动方向,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四指指向物体初始的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就是物体运动方向的偏向。实践证明运用手势辅助的方法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们情绪高涨、积极参与、个个动手,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能够很快地掌握相关知识。

六、借助古诗记忆

利用古诗来帮助记忆,也能收到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快速记忆的效果。如讲梅雨天气时,借用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黄河下游“地上河”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讲山地垂直气候,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时引用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借助这些诗句,既能使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相关地理知识,又便于记忆、提高能力,同时在激活课堂、活跃气氛、拓展知识乃至陶冶情操等方面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编故事记忆

在学习长江、黄河流经的省区、直辖市时,因为长江流经“青、藏、川、云、鄂、湘、赣、皖、苏、沪”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以可以编成这样一个故事:清(青)朝有一个藏族人,他穿(川)过云南时饿(鄂)了,于是他想(湘)干(赣)一碗(皖)“苏沪”酒。根据黄河流经“青、川、甘、宁、内蒙、晋、陕、豫、鲁”九个省、自治区,可以编成另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愚蠢的国王叫青川,他甘(甘肃)愿把宁夏、内蒙古拱手送给别人,仅(晋)剩(陕)下豫(河南)鲁(山东)二省。本来枯燥难记的内容也就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了。

谐音古诗范文第5篇

起床后爸爸带我去楼下放鞭炮,火红的鞭炮像一条欢舞的火蛇在地上炸响,留下许许多多的各种颜色的鞭炮纸片在飞舞,就像天女散花留下的花瓣一样,真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春联户户迎新春。我看见左右邻居的“福”都是倒着贴的,我就从电脑上搜了一下“福”为什么倒着贴,原来人们过年为了图个吉利,利用倒和到是谐音,所以“福”倒了,就是“福”到了。我还看见了其它对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春到碧桃树上,莺歌绿柳楼前。玉龙吐宝庆吉日,金凤含珠贺新年。……过年让我想起一首古诗:是《元日》作者是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人都说过春节最高兴的是我们这些小孩们,是啊!我们一帮小朋友们欢天喜地的在一起放鞭炮,做游戏玩得热火朝天。这个春节让我了解了许多关于过年的知识,过的非常的充实。

文登市实验中学初一:于洁

谐音古诗范文第6篇

关健词:中国传统艺术 平面设计 借鉴

中国古老而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审美习惯,平面设计的表现途径有多种,而如何使得中国的平面设计在世界的平面设计中独树一帜,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使其民族化,在不同的国家的设计文化中,往往会与该民族的的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历史发展及哲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将现代的平面设计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平面设计的持久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一.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艺术结合的重要性

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一些元素可对时展的需求起到代表性的作用,而这些因素在时间上的持久性体现在其中包含的艺术理念和现代化的观念的分割情况。现代的平面设计和我国传统艺术元素的巧妙结合能够将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和传统艺术的形式得到体现,在这里需要注意要对传统艺术的手法的灵活运用。

我国的平面设计行业起步比较晚,传统文化在其中的运用比较少,缺乏文化底蕴,但是优秀的平面设计离不开深厚的文化沉淀。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其有效的结合起来,是当今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表现手法也各种各样。比如各种各样的图案、建筑设计、书法字体、剪纸、棋艺、茶道和简洁优美的古诗词等。平面设计又是人们视觉美与思想内涵的综合体,如果将这些传统艺术元素用在其中,会丰富视觉体验、提升平面设计美感、增加设计的艺术活力及让观众更好的领会设计思想。

二.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具体借鉴

1.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借鉴。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是通过各种形态的图案形象,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将设计者的思想通过具体直观的形象图案表达出来。剪纸艺术其实是一种镂空艺术,虽然剪出的图案是平面的,但是它常给人们的感觉是立体的艺术形象。把这种设计手法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可以使平面设计更具有立体感和使艺术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2.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借鉴。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着文化继承和思想交流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外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在平面设计中,可供选择的字体类型很多,同时书法字体线条灵活多变,笔墨也有浓淡之分,因此选用不同类型的字体,设计效果会截然不同,比如,在印刷设计中使用端正的宋体,在平面设计的标题中使用工整洒脱的行楷体;对于不同风格的平面设计主题,字体要选用语气风格一致的来表达出感彩,比如,在古井贡酒的商标设计中,就采用了传统的书法艺术,很好地展现了产品的陈酿工艺和体现了其品牌的悠久历史,从而对其知名度方面得到了提高。

3.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图形艺术的借鉴。中国传统图形强调天人合一,讲究万物的和谐与统一。我国传统的图形艺术对现代的平面设计能够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其在图形中所蕴含的意蕴可以比较丰富的得以体现。中国传统的图形包括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现,采用谐音或借喻的方式表达吉祥祝福和愉快。比如,在民间常用的采用谐音的方式象征吉祥和祝贺的图形有:表示连年有余的莲花和鱼、表示福的蝙蝠和表示禄的鹿等。另外还包括通过图形的褒义,延伸出平安健康等的图形,比如,龙凤、如意、牡丹、琴棋书画、八卦、太极等。还包括以诗意化的物品作为表现内心的追求,就像平时说的:梅兰竹菊、松竹梅和荷花等等。因此如果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融合这些图形,可以提升其设计的内涵及价值。

三.总结

谐音古诗范文第7篇

一、反复诵读 

古诗词节奏鲜明、音韵铿锵,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古诗词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深情朗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一)读准字音。读,讲究字正腔圆,字正则音正,腔圆则韵足。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例如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要求学生大声读诗,把诗中的“渭、浥”两个生字和“朝、舍、更”三个多音字的字音读正确,做到声音洪亮饱满。 

(二)读出节奏。古诗词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就能读得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教师可以示范读,指出诗句中停顿的位置。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告诉学生读出节奏的方法,即一个词一个词地读,读的时候注意做到“声断气相连”;或者采用师生“前四后三轮换读”的方法,读出古诗的节奏。 

(三)读出韵律。古诗词讲究押韵、平仄等,可以采用平长仄短的读法,把诗的韵律读出来。例如朗读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教师先进行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看看哪些字是轻读,哪些字是重读,轻读的字是第几声,重读的字是第几声。要让学生明白现在一、二声的字相当于古代平声字,要读得轻而缓;三、四声的字相当于古代仄声字,要读得重而急。这就是平长仄短的读诗方法。另外,诗中押韵的字叫韵脚,“漫、干、安”三个字就是诗的韵脚。读韵脚时可以比其他的字读得略重一些,声音延长的时间略长一些,但也不能一味地加大音量或者拉长字音,应根据需要来把握重音或者拉长音的分寸。 

二、揣摩诗意 

在传统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串讲”方式释义。这种方法做到了字字落实、逐句理解,但过于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丧失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应从整体把握,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领悟诗意。 

(一)自主揣摩。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古诗词的意思。例如教学《泊船瓜洲》,可以让学生通过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领悟诗义,看插图想象诗句的意思等。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和体验,比教师用“串讲”的方式品词析句更加有效。 

(二)互动探究。当学生大致了解了诗意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探究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在学习《泊船瓜洲》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教师抛出问题:“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字替换诗中的‘绿’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积极展开交流。有的说用“到”字,有的说用“满”字,有的说用“入”字,有的说用“过”字,还有的说用“舞”字……最后发现不管用哪个字替换都没有“绿”字用得好。因为“绿”字既有色彩美又有动态感,把春风写得活灵活现,生动表现出了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三、举象入境 

古诗词的意境是由一个意象或多个意象形成的艺术境界。朱光潜先生说:“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诗歌的意象打开来,让学生见到意象,进而领悟诗情。例如执教《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教师可以抓住“雨、柳、酒”三个意象进行教学。“雨”是送别诗常用的一个意象,表现悲伤的感情。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雨后美景图: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与阳关以西的荒无人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伤感。“柳”是一个特殊的意象,从《诗经》“惜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就有了借柳寄托离愁别绪的开端。“柳”者,“留”也,“柳”“留”谐音,折柳相送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酒”这个意象更是文人墨客在诗词中常用的,借酒寄别情、消离愁,酒可谓送别的绝佳媒介。《雨霖铃》中“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让人深感离别凄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抒发离愁别绪的乐曲,出示雨后美景、折柳相送、劝酒话别、荒芜阳关等图片,让学生步入离别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谐音古诗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古典诗词 “柳” 意象分析

古典诗歌之美往往在于意象的建构。明人王廷相认为:“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猫着,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是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道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的有机融和统一。正如比之稍后的明人胡应麟所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量运用柳意象的,则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一、“杨柳”与“柳”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唐・白居易,《忆江南》),“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汉乐府中也有《折杨柳》等曲目,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

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如下记载:“杨,蒲柳。”西汉学者毛亨在《毛诗诂训传》中曰:“杨柳,蒲柳也。”宋代陈彭年、邱雍等人编撰的《广韵》一书中亦云:“杨,赤茎柳。”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训诂学专著《尔雅义疏》一书中亦说:“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当代《汉语大词典》中的“杨柳”的意思也都被解释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例如,《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唐代诗人刘禹锡受民歌影响而创作的“杨柳枝词”诗体,又名“柳枝词”。

二、柳的意象分析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柳写景,摹春光无限。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民间谚语云:“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于是,人们把春风称为“柳风”,春信称为“柳信”。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气盎然的春景图。元稹写道:“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同样,我们从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中,读到的也是满怀的对春光的期待。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东风有信无人见,微露意,柳际花边。”春寒料峭之时,柳梢上已露出丝丝绿意,显现点点春光。敏感的诗人正是从柳芽萌发中捕捉到春天来临的信息。元代诗人刘因《探春》:“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黄。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冬春交接之际,严寒总是迟迟不肯退让,残雪困守着颓墙负隅抵抗,然而春光还是顽强地来到柳丝之上。在这一幅对比的画面中,柳丝悄悄地向人们传达着春的希望。

(二)以柳喻情,抒世间真情。

1.写离别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相思之情。唐代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能把“郎”的船儿系住,留他下来,永不分离。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连用六个“柳枝”(“留之”),将离别之痛写得真切感人。

另外,柳树易栽易活,以“柳”赠友,寄予着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无论友人漂泊何方都能像“柳”一样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离别、寄远以折柳致意,正是祈望离人远人随遇而安,身心顺畅”。①李白的《折杨柳》:“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寄予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惦念之情。李贺的《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将对家人的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

2.抒乡思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屋前房后,还是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李白《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远游在外的诗人听闻《折杨柳》之曲顿生故园之思。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首联:“一上高楼万古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3.叹闲愁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仕途不顺,英雄末路,岁月空老,人生聚散,闲愁在心。历代文人骚客的际遇也往往如此。柳絮的满天飞洒、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且“絮”又与“绪”谐音,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形象生动。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冬去春来,蒲柳先衰,主人公感叹青春易逝,容颜渐老,担心夫婿看不上自己的伤感之情便油然而生。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是被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以满地烟草、满城柳絮、满天细雨喻满怀愁思,遮天盖地,形象地阐释了作者此时忧愁的深度和广度。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绵纷飞,喻示春天已逝,东坡感伤美景不常,繁华易去,也是自身处境漂泊不定、遭受摧残的悲慨。

(三)以柳喻人,绘人生百态。

1.美丽女子形象

柳树姿态婆娑,枝条纤细柔软,而随风瓢荡时,婀娜多姿,风姿绰约,楚楚动人,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张先的《醉垂柳》:“细看诸好处,人人道,柳腰身。”这里以柳喻女子柔弱的腰肢,写尽了女子婀娜妩媚之姿。宋人也曾言:“柳比妇人尚矣,条以比腰,叶以比眉,大垂手、小垂手以比舞姿。”③清代诗人程梦星评李商隐诗曾指出:“唐人言女子好以柳比之,如乐天之杨柳――小蛮,昌黎之倩桃――风柳,以及章台柳之词皆然。”②

柳树之叶也常常用来比喻女性的眉毛和眼睛,称“柳眼”、“柳眉”。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一幅含情默默之态,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韦庄《女冠子》:“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李清照《蝶恋花・暖日晴风》:“暖日晴风出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柳眼梅腮”似少女含羞,楚楚动人。

2.高洁隐者形象

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之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杨柳阴阴,垂条扶疏,幽静宜人,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人把醉酒狂歌的友人裴迪比作人称“楚狂”的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字接舆),是对这位有志于隐居的年轻诗友的赞许。唐代刘慎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刘慎虚并将隐居之处命名为“深柳读书堂”。刘禹锡《杨柳枝词》:“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借“桃李”、“垂柳”,讽刺那些争名夺利、风云一时的势利小人,赞美那些朴实无华,修身自美的君子。

3.各色世人形象

柳条柔弱,因风起舞,但在一些诗人看来,它摇摆不定,趋炎附势。因此,也赋予它得势小人这一意象。杜甫《绝句漫兴九首》:“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作者将暮春时节的柳絮比作道德败坏、投机取巧、耍奸弄权的小人。南唐诗人孙鲂《柳》:“摇荡和风恃赖春,蘸流遮路逐年新。颠狂絮落还堪恨,分外欺凌寂寞人。”将柳比作倚得春风,颠狂发威的小人,到处飘絮吹绵,欺负“我”这孤独寂寞的人。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能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也将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并告诫他们总有一天会受到“清霜”的惩罚。

因为柳发于料峭早春时即已破芽,所以古诗词里也有一些诗词将柳写作不畏严寒,抗击风雪的坚贞意象。白居易在《有木诗八首・其六》中写道:“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杨柳虽柔弱,但在作者眼中,它却是一个顽强不屈的抗争者,当风雪袭来时,它顽强地与之抗争。

柳絮飞扬还可用来形容人才济济。王维《酬郭给事》:“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即以柳絮飞舞颂扬了郭给事桃李满门、人才云集的喜人景象。

注释:

①戴明玺.“折柳”的历史演变、文化意蕴和宗教情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②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49.

③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九・历代诗话(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487-488.

参考文献:

[1]戴明玺.“折柳”的历史演变、文化意蕴和宗教情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