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荆门送别李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第1篇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第2篇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二)夏

1.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三)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5.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四)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五)山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9.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6.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8.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七)日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6.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7.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9.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八)月

1.晨兴理荒秽,带月何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6.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7.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1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九)风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眺》)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十)花

(1):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

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2)荷花: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3)其他: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十一)雨

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6.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十二)雪

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十三)草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十四)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十五)鸟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十六)河

1.关关睢鸠,在河之舟。(《诗经・关睢》)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十七)楼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5.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梦江南》)。

(十八)舟

1.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十九)酒

1.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3.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5.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二十)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二十一)别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

(二十二)乡情

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

(二十三)暮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杜甫《石壕吏》)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5.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二十四)晨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二十五)重阳

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第3篇

读《渡荆门送别》有感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字太白,他的祖籍在陇西成纪,他的先世在隋末罪徒居住在中亚。他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的青莲乡,他字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续屈原之后的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当作者从蜀国到楚地漫游时,看到了水中明月如镜,江水的平静,不由得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诗文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名句流芳千古,这正是他青春理想和志向广大的形象体现。诗人正是通过江上行舟初入楚界的新鲜感觉,写出他对蜀地以外世界的憧憬和向往。李白有许多的抱负和梦想,他希望从政,希望能建功立业,干一番大事。诗文接着写道:“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的视线由大江平野转移到白云明月后,骤然感觉身后的故乡越来越远离自己,于是不免生出一丝淡淡的思乡之情。

李白从蜀国到楚地行舟之时,望着美丽的山水和两岸的景色,借助于这些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他胸怀远大的志向和想成为游侠一类的英雄思想。接着说出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他此时此刻对家乡的无限怀念。

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文。所谓“积累”就是指在诵读古诗文时要有意识地牢记所学的古诗文。

近年来的中考基本上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古诗文作为默写出题的范围,所默写的诗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某种物象或描写景物的占诗文名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抒发感情的古诗文名句。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忧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表达心志的古诗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诗人胸襟的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演练

一、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虞世南《蝉》)

5.______,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8.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2.小大之狱,_____,_____。(《曹刿论战》)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7.感时花溅泪,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间照,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0.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二、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王国维在《人间同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 。”

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_________,衣冠简朴占风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写出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真挚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名句。

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______,______。”

2.“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____。”

3.诗言志。从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从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能领悟到诗人身处茅屋却心怀苍生的济世情怀。

4.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的悲苦慨叹;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唱“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抒怀,尽显洒脱旷达。

5.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6.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

在古诗文积累考查中,最常见的失误表现为写错别字。写错别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解诗文的意思而写错别字,如将“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烛”写成“竹”,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行”写成“形”。

2.没有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进”;将“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写成“汉”。

3.没有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而与形近字混淆。如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写成“洌”,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写成“擎”。

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第5篇

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时期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少年时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上峨眉、青城诸名山。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渡荆门送别》就写作于这一年。

此诗的写作时期过去曾有两种说法。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认为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四月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回来时。詹瑛《李白诗文系年》则把它系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下,认为这是李白初出夔门后的作品。《中国文学宝库・唐代精华分卷》(王洪主编)中认为,虽然诗题中有“送别”二字,但“来从楚国游”,“仍怜故乡水”等句,显然是离乡远游时的口吻;题中的“送”可能是指长江水送他离别故乡而言;诗中思想感情与他早年作品相近,而迥异于他晚年的一些作品。据此认为,此诗应该是李白初出夔门后的作品。

年轻时的李白从遥远的蜀地顺着长江乘舟而下,渡过了荆门山,来到楚国境内漫游。看到随着平野的出现连绵的群山已经消失,长江进入广阔的原野继续奔流。月亮映在江中像天上飞下的一面镜子。空中的云彩好比奇幻多姿的海市蜃楼。这样的景色没有让年轻诗人留恋忘返,看着这浩浩而来的长江水,反而引起他的思乡之情:水是故乡亲,是它不远万里相送我的行舟。明・胡应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近・高步赢:“语意倜傥,太白本色。”(《唐宋诗举要》卷四)。

二、恣情山水、广交朋友的壮年时期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处,孤帆一片日边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出蜀以后游洞庭,历襄阳,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迹所及,几半中国。同时,李白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不乏杜甫、孟浩然等大诗人。《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创作在这一时期。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叛逆不羁的性格。李白来到安徽当涂县与和县界临的天门山,看到天门中开的地方,楚江夺得一条出路。东流的江水止住了步,翻腾回旋,急急地向北奔注。两岸相夹的青山,从江左江右一起迎出。逆着阳光望去,天便远处,有一片孤帆身影显露。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容量不小。看似写山,还相当别致地写到水;看似写景,还相当巧妙地抒了情。在无形处塑造了一位在前进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动、一片热情,迎着太阳勇往直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对壮丽事物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总在诗行间洋溢突涌,使这首以劲健之笔画出的山水图,完全可以作为充满阳刚之美的写景代表作来鉴赏。

在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在湖北武汉登上仙人骑鹤飞天的黄鹤楼,挥手送别将要东下扬州老朋友孟浩然。目送着他乘坐的一叶扁舟在一江春水上漂浮。帆影逐渐远去,逐渐模糊,消失在广阔碧空的尽头。作者长久地伫立,一颗诗心已被老朋友带走。眼前只见浩渺无边的长江呵,向着遥远的天边滔滔奔流……宋代的大诗人陆游说:“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入蜀记》卷五)此诗富有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三、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中、晚年时期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似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山水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韩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莱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之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相见园绮”。李白怀着师法管晏,为君辅弼的壮志而来,但实际上玄宗赏识的知识李白的才华,把它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这不能不是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怀才不遇,雄图难骋。同时,他的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有招致了权臣们的馋毁,也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以久留。在经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书请还。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天宝三年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但他始终没有丧失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行路难》即为天宝三载辞官之初(744)述作之作。《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创作要更晚一些,反抗精神也更强烈一些。

《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旧题内容多些世途艰难和离别的人生感慨。明・胡震亨:“《行路难》世路艰难及贫贱离索之感。古辞亡,后鲍照拟作为多。白诗似全学照。”(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三引《李诗通》)这里李白借用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抑郁情怀。名贵的美酒斟满了金杯,珍奇的佳肴堆放在玉盘。放着丰盛的宴席却实在享用不了,拔剑四顾心中好生忧烦。想渡过黄河但坚冰层层,要攀登太行却大雪漫漫。闲时学吕尚垂钓渭水滨,忽又效伊尹梦经日月边。诗人感叹人生道路太艰难,歧路重重,脚步应该如何迈?相信会有乘风破浪的一天,在苍茫的海上挂起云帆!这首诗写诗人功业未遂,被迫离开长安的悲愤心情,也表现了茫然失路的强烈痛苦既不因失败而放弃理想追求的倔强和自信。从饯别盛宴写起,“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路、负剑空叹的抑郁苦闷。从“心茫然”转入世路艰难的感慨。“闲来”“忽复”两句,感情由伏而起,历史的联想中寄寓着失望中的希望。接下来四个三言短句,是由憧憬回到现实的有一次感情激荡。最后两句,唱出了冲破阻碍、积极入世的强烈心声。明朱谏:“世路难行如此,惟当乘长风,挂云帆以济沧海,将悠然而远去,永与世违,不蹈难行之路,庶无行路之忧耳。”对本诗的主旨,历来有“积极自信”和“消极弃世”两种不同意见。但无论是哪一种意见,都不得不承认李白没有放弃原先的政治理想这一点。功业未九之前,它是不会自动弃世的。倾吐胸中的愤郁和不平,用隐居萧散的假想向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提抗议。这正是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质所在,也体现了他喜用“豪语”写悲愤的风格特征。

这一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迫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身如飘蓬,壮志难酬。诗人惋惜昨日时光之不可挽留,感叹今朝日月多么烦忧。看着万里长风正把南去的北雁送走,面对美好秋色,正可以酣饮高楼!那汉魏文章建安诗歌风骨使人陶醉,从建安到唐朝中间,谢的诗清新朗秀。和叔叔李云畅谈诗文,使李白逸兴湍发壮思飞跃,真想飞上九天把明月捉揽在手。可恨壮志难酬呵,忧如抽刀断水水更流;遥想未来命运呵,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散头发驾一叶扁舟任意飘游!起句波澜突起,不知其所从来,连用时一字长句,喷涌出郁结抑塞之气。第三句忽作转折,接以即席所见之景;第四句连类而下,是落到题面。“蓬莱”至“欲上”四句,写对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随双贯主客,然其旨在主,“抽刀”、“举杯”以下,为又一大转折,从幻想回到现实,更加重内心的忧愁苦闷,以慨激语绾结全篇。诗人想以醉酒来麻木、排遣自己的愁思,同样也是事与愿违,愁思更重。真是报国有策却请缨无门。清・沈德潜:“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唐诗别裁》卷六)清・方东树:“起二句,发兴无端。‘长风’二句,落入。如此落法,非寻常所知。‘抽刀’二句,仍应起意为章法。‘人生’二句,言所以愁。”(《赵味詹言》)此诗充分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与悲愤,并以末尾两句来表示同黑暗决裂的态度。诗人胸襟豪迈,语言奔放,所以并不使人过份的颓唐与低沉。读者可以得到最深切的感受是诗人的豪情与逸兴,使那颗永远不会向黑暗势力屈服的骄傲的心。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冬,又因参与李磷谋反而获罪下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乾元二年(759),遇赦得还,往来于金陵、宣城间。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次年,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将“儒”、“仙”、“侠”三者结合了起来。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求,矛盾、冲突、愤懑、狂放都产生了。所以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

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方回;李白;律诗;评点

中图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31-02

诗歌之水流至唐代,一变而为大江大河,滔滔汩汩,浩浩汤汤,涌起数座令人仰止的高峰,激起无数洁白灿烂的浪花。李白,无疑是一位高蹈的弄潮儿,以其凌绝万代、旷古绝后的诗歌,傲立于盛唐诗歌潮流之上,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李白才情恣肆,飘逸灵动,多不受绳墨规矩的约束,他生平作诗,以古体为最多,成就最高的也多是古体诗,自唐以降不少后人都给以了很高的评价。《唐宋诗醇》卷六说:“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1]。至于律诗,李白所作不多,从《全唐诗》和《李太白全集》来看,五言律诗有七十多首,七言律诗仅十余首。

元代方回编选的唐宋律诗选本《瀛奎律髓》,其中收录李白律诗8篇,并一一进行了评点。方回是江西诗派的殿军,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但选诗并无门派之见。方回选诗,具有通达的诗学眼光,不拘风格流派之别;其评点,也多中正兼及两端之言,不因一己之见而有失偏颇。就所选李白律诗而言,从格律、气势、对偶、时代等方面发掘了李白律诗的特色和成就。

方回对所选李白的律诗给以了很高的评价。在评点陈子昂《度荆门望楚》时,方回提到“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沈期俱同时,而皆精于律诗;孟浩然、李白、王维、贾至、高适、岑参与杜甫同时,而律诗不出则已,出则足与杜甫相上下。唐诗一时之盛,有如此十一人,伟哉”[2]!方回把李白和精于律诗的杜甫等人相提并论,并不是盲目下的想当然的结论,李白固然有律诗写的天衣无缝、不落痕迹,可与之成就超拔非凡的古体诗相提而并论。李白的《春日归山寄孟浩然》是一首对仗工整的长律,入选《瀛奎律髓》的释梵类,方回评道“太白负不羁之才,乐府大篇,翕乎变化;而此一律诗,乃工夫缜密如此。杜审言、宋之问相伯仲。别有赠孟浩然诗曰:‘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虽飘逸不如此诗之端整,以其多禅语也,以入‘释梵类’”[3]。方回认为“工夫缜密”而又“端整”、“多禅语”,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有很高的思想境界,这样难得的诗歌当然可以与“杜审言、宋之问相伯仲”。

“盛唐诗人气魄广大,晚唐诗人工夫纤细,善学者而能两用之,一出一入,则不可及矣。此诗比老杜,律虽宽而意不迫”[4],方回认为《赠升州王使君忠臣》一诗,集盛唐的“气魄广大”和晚唐的“工夫纤细”于一身,比之杜甫也是“律虽宽而意不迫”,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描写蜀道的奇险和蜀地风景秀丽的《送友人入蜀》,向来被人们评价很高,“音调和谐,对偶工稳,而又没有纤细雕琢的痕迹,真正达到‘大匠运斤,自成规矩’的境地”[5]。人们常常用这一首格律严密的诗去反驳那些认为李白不会作律诗的人。此诗选入《瀛奎律髓》的“送别类”,方回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太白此诗,虽陈、杜、沈、宋不能加”[6]。纪昀也禁不住内心的感叹,写下了“一片神骨,而锋芒不露”[7]的评语。

李白的《送张舍人之江东》,于一字一句中透露着诗人落寞的感叹和对友人的不舍,情感集中而连绵不绝,情感传达准确、完整,整首诗浑成一片,道出了凄凉寂寞的羁旅生涯和萧索缠绵的游子情怀。方回也认为,“‘一雁’、‘孤帆’之句,亦以寓吾道不偶之叹。下句引‘白日’、‘沧波’而云‘行欲暮’、‘杳难期’,意可见也”[8]。对诗人表达的情感感同身受。

除了李白律诗本身有较高的水平外,方回对李白由衷的敬佩也对评价李白的律诗有一定的影响。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人登上凤凰台,遥望浩浩荡荡的大江东去,感慨不已,历史由古及今,既发思古之幽情,又写景色之壮观,最后又以咏叹政治愤懑作结。在气魄逊于崔颢《登黄鹤楼》时,方回从诗歌构思精巧的角度,认为二诗“格律气势,未易甲乙”[9],期间自是饱含着对李白的尊崇态度,也是对登高望远情景交融、怀古咏今这种时空转换的叙述模式的体认。

在评点李白《秋登宣城谢北楼》时,认为起句“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似晚唐,方回对晚唐诗多持贬抑态度,晚唐诗在体制上“多先锻景联、颔联,乃成首尾以足之”[10]。这样做的结果,虽然有一两联锻炼精工,但缺乏浑成美,破坏了整首诗的完整性,多有拼凑之嫌。李白毕竟是开启了一代盛唐诗风的谪仙人,笔下的工夫不同于凡夫俗子,能于平凡的景物描写中造出不同的意境,“中二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言景而豪壮,则晚唐所无也”[11]。李白此诗起句概括言景,颔联、颈联具体叙述,整首诗歌自然浑成,与晚唐诗歌还是有着质的区别。在写宣城胜景双溪叠嶂时,李白用了“两水”和“双桥”,因为诗人观察的仔细,描写的概括,用笔老道有如神助,被方回认为“此联妙绝”[12]。

方回对李白律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一定的说明。孟的《本事诗・高逸》中载:唐明皇尝因宫人行乐,特召李白,“命为宫中行乐五言律诗十首”,以“夸耀于后”,李白顿首曰:“宁王赐臣酒,今已醉。倘陛下赐臣无畏,始可尽臣薄技。”后李白“取笔抒思,略不停缀,十篇立就,更无加点,笔迹遒利,凤龙,律度对属,无不精绝”[13]。《宫中行乐词》入选《瀛奎律髓》升平类,方回于八首取五,在升平类小序中,方回点明“李太白当唐明皇盛时奉召作《宫中行乐词》”[14],与《本事诗》中所载奉诏而作的事迹基本相同。大概是因为这五首律诗都比较合律,方回并未作太多点评,只是在升平类小序中说“其言已近乎夸矣”[15],指出李白《宫中行乐词》言过其实的问题,一代诗仙也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鹦鹉洲》前两联“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草之树何青青”多不合律,后两联“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合律,此诗属于律诗中的拗体。后人多认为李白是为了给感情抒发以更大的自由,有意打破了格律的限制,但方回从唐代律诗发展的角度,明确指出了“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16],表明律诗当时正在形成过程中,格律体制尚未完备,这是很多评论者所没有注意到的。但方回认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17],这种“效”,其实饱含更多的也是褒扬,崔颢的律诗成就较高,能“效”之而写出佳作,也实属不易。后人对此也多提出质疑,“仅仅从争奇斗胜或单纯模仿出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种感情深沉、意境阔大的作品来的”[18]。

方回对李白的律诗给予高度评价,绝非是一家钻牛角尖之言,后人对李白律诗评价较高的也很多。李白的《赠孟浩然》,是一首格律十分严谨的律诗,对仗自然流畅不露丝毫痕迹,用典也恰到好处,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评这首诗说:“浩然高志,太白仙才,千古无两,盖非孟公不能当此,而非太白亦不能赋此,令人千载神游。”这一首诗,既写出了孟浩然远离市井、不爱富贵的超凡脱俗,也表现出李白的旷代才华。《送友人》一诗,一改李白往日里豪放不羁擅写古体的作风,在这首诗中四联有三联都用了对仗,每一句都谨守格律,在整齐之中却富于变化,于对偶的句子中显出活泼,《唐宋诗醇》评其“首联整齐,承则流走,而下联健劲,结有萧散之致”[19],没有一定的笔力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赵翼也认为李白的律诗别有一番韵味,“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调绘者争长,然有对仗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20]。

李白早期的两首律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和《渡荆门送别》也都是格律谨严,风格独具的。作于开元年间李白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时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描写的桃花、流水、野竹、飞泉等景色很有意境,融情于景,有自然混成之妙,表现出诗人的作诗天分。李白描写青年时期第一次出川的《渡荆门送别》,气势雄阔壮大,情感似水缠绵,山、江、云、月、水这些古典意象刺激着诗人的创作灵感,写出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仍恋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样不朽的诗句。早年的这些作品,就已经显示出诗人卓越的诗歌才华,足以表明律诗也是李白驾轻就熟的一种体裁。

李白在律诗上取得的巨大实绩,是李白诗歌风格多样,能驾驭多种体裁的一个重要例证。方回选诗、评诗能够独具慧眼,从格律、气势、对偶、时代等方面发掘出李白律诗的特色和成就,给出了较为简要精准的评价,并从总体上对李白的律诗予以肯定,表现出通达的诗学眼光和中正的诗评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19〕冉苒校点.唐宋诗醇[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9.83.

〔2〕〔3〕〔4〕〔6〕〔7〕〔8〕〔9〕〔10〕〔11〕〔12〕〔14〕〔15〕〔16〕〔17〕方回著,诸伟奇.胡益民点校.瀛奎律髓[M].合肥:黄山书社,1994.1,994,899-900,615,615,616,13,268,5,5,107,107, 14,14.

〔5〕王运熙.李白精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34.

〔13〕孟撰,李学颖校点.本事诗续本事诗本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7-18.

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第7篇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晴晓初春日,高心望素云。彩光浮玉辇,紫气隐元君。(唐 陈师穆:《立春日晓望三素云 》)

12、伫立增远意,中峰见孤云。(唐 崔何:《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岭上云 》)

13、帝乡白云起,飞盖上天衢。 (唐 董思恭:《咏云》)

14、龙似瞿唐会,江依白帝深。(唐 杜甫:《云》)

15、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 (唐 杜牧:《云 》)

16、尽日看云首不回,无心都大似无才。可怜光彩一片玉,万里晴天何处来?(唐 杜牧:《云》)

17、将比鹭鸶还恐屈,始思残雪不如多。清风相引去更远,皎洁孤高奈尔何。 (唐 贯休:《孤云》)

18、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唐 郭震 《云》)

19、山头触石应常在,天际从龙自不归。(唐 韩琮:《云 》)

20、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唐 焦郁:《白云向空尽》)

21、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唐 皎然:《南池杂咏五首·溪云》)

22、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唐 来鹄:《云》)

23、大梁白云起,氛氲殊未歇。(唐 李峤《云》)

24、碧落从龙起,青山触石来。 (唐 李峤:《云》)

25、缓逐烟波起,如妒柳绵飘。故临飞阁度,欲入回陂销。(唐 李商隐:《齐梁晴云》)

26、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唐 李商隐:《咏云》)

27、杳霭祥云起,飘r翠岭新。 (唐 李绅:《山出云》)

28、翠楼含晓雾,莲峰带晚云。(唐 李世民:《赋得含峰云》)

29、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唐 李邕:《咏云》)

30、阴去为膏泽,晴来媚晓空。(唐 李中:《春云》)

31、多谢好风吹起后,化为甘雨济田苗。 (唐 李中:《夏云》)

32、会作五般色,为祥覆紫宸。 (唐 李中:《云》)

33、兴云感阴气,疾足如见机。(唐 刘禹锡:《观云篇》)

34、灵山蓄云彩,纷郁出清晨。 (唐 陆畅 )

35、虚虚复空空,瞬息天地中。假合成此像,吾亦非吾躬。 (唐 陆凭:《咏浮云》)

36、薄彩临溪散,轻阴带雨浓。(唐 裴澄:《春云》)

37、深处卧来真隐逸,上头行去是神仙。( 唐 齐己:《看云》)

38、水底分明天上云,可怜形影似吾身。(唐 齐己:《片云》)

39、好雨不雨风不风,徒倚穹苍作岩险。(唐 齐己 )

40、片云朝出岫,孤色迥难亲。 (唐 沈亚之:《山出云》)

41、闲云生叶不生根,常被重重蔽石门。赖有风帘能扫荡,满山晴日照乾坤。(唐 施肩吾:《讽山云》)

42、春云春水两溶溶,倚郭楼台晚翠浓。 (唐 韦庄:《春云》)

43、云散天边落照和,关关春树鸟声多。 (唐 韦庄:《云散》)

44、南北东西似客身,远峰高鸟自为邻。 (唐 吴融:《云》)

45、日西遥望自归处,尽挂九疑千万峰。 (唐 吴商浩:《湘云》)

46、静即等闲藏草木,动时顷刻遍乾坤。(唐 幸夤逊:《云》)

47、漠漠沈沈向夕晖,苍梧巫峡两相依。(唐 徐夤:《云》)

48、日际愁阴生,天涯暮云碧。(唐 许康佐:《日暮碧云合》

49、来依银汉一千里,归傍巫山十二峰。 (唐 姚合:《咏云》

50、瑞云千里映,祥辉四望新。(唐 于季子:《咏云》)

51、南北各万里,有云心更闲。(唐 于武陵:《孤云》)

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第8篇

笔者回答说,陆时雍《诗镜总论》“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这八 个字明确了解题的思路。诗人在橘柚飘香,细雨微凉之时,送别朋友魏二。“代为之思”即代送别的对象“遥在潇湘”的魏二设想。诗人宕开一笔,不写自己对魏二的思念,而用“忆君”引起,描写魏二离别之后夜泊潇湘,在凄凉月色中,愁听凄清猿啼,表达思友深情。“其情更远”之“远”有比较的意味。送别诗的一般写法是写送者思念行者,此诗却与远行之人思念自己,诗情也就表达得更为深远。

笔者进一步说,认真读过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的学生,对这种“代为之思”的手法应当不陌生。柳永《八声甘州》下片:“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凭栏杆处正恁凝愁。”佳人倚楼,无数次远眺天际归舟,盼望归人就在船上。无数次盼人不归,心中发出“何事苦淹留”的疑问。作者代为“佳人”设想的情景,其实却是词人“凭栏”“望故乡”产生的想像。江苏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考查的,不就是这种手法吗?

听者若有所悟。这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常用技法。对这种技法,平时教学中随机作一点理论上的点拨、实践上的验证,也是很有必要的。

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中曾揭示过这种技法的审美特征:“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对面落笔”,比起正面叙写,显得新颖别致,既开拓了新的意境,又使诗作委婉曲折,意蕴深长。这种艺术手法的特点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不是瞄准自身,而是撇开己方,落笔对面,转换角度,易位主客,通过写对方的情态来展现深邃的意境,表达丰富的情感。

用这种技法,作者反客为主化实作虚,遥想此时彼地与自身相关的生活场景,表达了意蕴深长的思亲怀友之情。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安史之乱中,身陷长安的杜甫思念远在州的妻儿,诗人不直接描写自己在长安城中如何望月思远,而是神驰千里,直写“闺中”,从遥想家人入手,想像妻子“独看”夜月儿女“未解”世事场景。诗人焦虑的,似乎不是自己失却自由,生死难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担心。王嗣《杜臆》言其新颖笔法:“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许印芳《律髓辑要》言其深厚意蕴:“对面着笔,不言我思家人却言家人思我,却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儿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浦起龙《读杜心解》着力强调这种“对面着笔”手法的艺术效果:“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对面落笔寓深情,这种写法在思乡怀人类诗词中频频出现。高适思乡诗《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故乡之亲人想念诗人除夕之夜不知寓居何处,其实正是作者“今夜千里思故乡”的一种婉转说法。其作用,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论:“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白居易怀人诗《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是作者头脑中一幅想像的画面。明明是我念家人,却云家人念我,诗人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思家”情绪,与高适之诗出同一机杼。

“诗从对面飞来”之正面和“对面”共同呈现的场景,常常成为触发联想沟通彼此的中介物。多情的月亮往往成为“心已驰神到彼”的见证,诗人之情常常“从月色照出”。下列两首七绝中的“月”异地同见沟连彼此。王昌龄《送王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杜荀鹤《新雁》:“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疏水国秋。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两诗中的“明月”、“今夜月”皆是想像之辞。王诗是一首送别诗。月亮高悬苍穹,分离之人尽管山川阻隔,仍能见到同一个月亮,这就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因分离造成的痛苦。杜诗是一首思乡诗。诗人在红蓼花开雁起汀洲之际,漂泊南国,目睹秋暮流水而思念故园。诗人从故园落笔,不明言自己思乡,却用“想得”一词,勾起故乡亲人江楼赏月思念自己的联想,借故乡之月抒写了漂泊异乡游子的浓浓乡情。

有时,作者想起记忆中“对面”印象最为深刻的事物,这类事物就成为引发诗人思乡怀人情感的催化剂。孟郊五绝《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题目标明这是一首“游子诗”,然通篇所写,却为慈母思游子。原来,这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想像中的慈母在家倚门思念儿子的情景。全篇率从对面落笔,游子感人至深的思母之情是借“萱草”表达的。王维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兄弟登高”,为诗人思念家乡的具体内容,“遍插茱萸”为眼前浮现的即时场景,而所“少一人”正是诗人自己。这里,诗人设身处地遥想山东兄弟如何思念自己,以曲笔写出“忆山东兄弟”之情。李白五律《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末联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一路恋恋不舍送客渡过荆门,当此即将离别蜀地之时,诗人油然而生对故乡江水之情,衬托出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上列诗作中,“萱草”、“茱萸”、“故乡水”都成了思乡怀人的重要媒介。

词曲中,这种“对面着笔”的手法也很常见。韦庄小令《浣溪沙》上片:“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由自己朝思暮想寝不安席设身处地推及他人,想到对方也在思念自己,也是形单影只,枕冷衾寒。从对面写来的这一细节反映了诗人情感的凄婉深沉。元代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诗人淹留逆旅百无聊赖,涌起羁旅思乡之愁。结句对面落笔,状写远在故乡的“二老”为游子担忧,文意婉曲,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