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第1篇

1、提高学生卫生知识水平;

2、降低学校常见病的发病率;

3、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4、促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卫生问题;

5、改善学生对待个人公共卫生的态度;

6、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二、指导思想

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儿童少年某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尽可能避免意外伤亡事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育,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学生们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吃好早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让学生知道暴饮暴食的危害。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教材要求,提高健康教育课的效果。

四、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年级

1、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向学生传授卫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个人清洁习惯,使他们自幼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维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2、培养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食,既不偏食、挑食、也不过量进食。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自觉地保护环境,并懂得预防接种的好处,自觉接受预防接种。

二年级

1、让学生观察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了解儿童期的正常生长发育,并注意生长发育期应注意的事项。知道保护眼睛、牙齿、耳朵、鼻子的重要;

2、认识到阳光、空气、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均衡饮食对身体发育的好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年级

1、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并掌握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方法;

2、教育学生交通安全知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了解自身的发育及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教导学生安全用电,并知道触电急救的方法及小外伤的处理。

四年级

1、使同学们熟记急救、火警、盗警电话号码,在遇到急救病人、车祸、火警等急救、意外事故时,懂得如何打电话;

2、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知道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知道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3、懂得体育与健康常识:运动前后的注意事项;过量饮水也会中毒;玩与心理健康;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五年级

1、使学生理解健康的概念,培养健康的意识行为,懂得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适时、适体的穿着有益健康,引导学生培养朴素、大方、适时的穿着风格;

3、使学生认识吸毒的危害,教育青少年千万不要因好奇去尝试吸毒。

六年级

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使自己逐步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看待自己身上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兴趣,并懂得如何自我保护;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第2篇

(1)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2)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学工作做铺垫,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的支撑下,全身心、高效率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小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发展进步的基石和保障。

二、在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在小学管理过程中,定期举办一些有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有效果的。在心理健康讲座中,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者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到现场进行讲座,将通俗易懂的道理与一些能够吸引小学生、引导小学生的生动事例相结合,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简单的、正确的认识,并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难题,如何与人交流相处等,让小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讲座,能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简单的认知,了解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不好的,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生动性,要多结合相关故事、事例,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由于讲座的枯燥、难懂造成学生的反感。

2.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小学管理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因此,教师最可能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最可能发现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教师对于班级内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观察,对于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观察,教师应当做到这几点:

(1)及时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在必要的时候和学生家长交流,告知家长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2)在平时的生活和授课过程中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相处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和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产生自信心,通过健康、积极的环境影响,让学生的心理逐渐回到正轨。

3.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

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首先应当制订一套详尽、科学的计划,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内容、流程、参与人员、意外情况处理等,并为心理健康教育制订阶段性的目标,如此,方能有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空洞化的情况发生。另外,不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相关的小学管理工作者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生人数、经费、课程安排等,灵活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工作不冲突的前提下,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阶段性目标的制订和严格实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率。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调查

课 题:本文系2010年江西省技工院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XJGYX-10-27)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结构调整,技工院校生源质量不断下滑,学生存在较多的行为和心理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对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江西省现有技工学校约90所,2011年招生人数约6万,在校生人数约为15万,形成了多层次的发展态势,普教系统中的中高职院校与技工院校相互融合,约一半的技工学校已经发展成为集高职、中专、技师学院等各类职教办学类型于一体的职教综合体。笔者抽取了14所技校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技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二、调查结果

1.被调查技工学校的基本情况

在14所被调查技校中,纯技校有5所,纯技师学院有1所,高职与技师学院一体的院校有4所,中专技校一体的有3所,职高技校一体的有1所,这种发展态势决定了各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从办学性质上看,公办11所,民办3所。办学层次越多,在校生规模越大。

2.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概况

从开展心理教育的时间、机构、经费、专项计划四个方面来看,职教综合体都明显强于纯技校。5所纯技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时间均小于1年,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只有1所,其余4所均未设立,而高职则全部设立。心理教育的负责部门是学工处的占被调查学校的78.5%。有4所纯技校没有专项心理教育计划,每年的经费均低于2000元。

3.技工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

64%的技校有校级领导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职中专技校一体的技工院校都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动,纯技校都没有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动。

4.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情况

20%的纯技校和67%的职教综合体配备了执业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专职心理教师,表明纯技校专职心理教育师资极为薄弱。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背景:心理学占48.1%,教育学占14.8%,思政专业占18.5%,其他占18.5%。兼职教师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只有13.7%。可见,技工院校心理教育教师十分缺乏,现有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不高。

5.技工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情况

开必修课的占28.6%,在德育课中渗透的占35.7%,开选修课的占35.7%,有28.6%的技校每学期开设心理讲座次数小于等于1次。

6.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及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情况

四所纯技校未建立心理辅导室,35.7%的院校具备软件心理测评手段,35.7%的学校未进行过学生心理测评。用计算机建立心理档案的只占14.3%;通过现场、电话、网络和信件对学生全方位辅导的有3所学校,占21.4%;有现场咨询的有4所,占28.6%;没有任何个别心理辅导途径的有4所,占28.6%;有11所学校通过班会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占78.6%。被调查学校普遍认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缺乏专业教师、没有好的教育模式、缺乏经费以及没有合适的教材等。

三、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很不平衡。多层次办学的技工院校开展的较好,而规模小的纯技校心理教育还处于原始状态。

1.重视程度不够,基础能力建设薄弱

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纯技工学校基础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没有专门的机构、计划、师资和经费投入,归根结底是领导重视不够。

2.教育目标不平衡,呈现出医学化、德育化的倾向

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解决思想问题,缺乏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影响了心理教育的质量。

3.教育内容狭窄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讲座和活动大多是围绕心理问题而展开的,表现出重问题解决、轻心理发展的特点,不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

4.教育流于形式

由于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严重缺乏,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 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以及教育部门的重视。但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世界发达国家而言,还相对比较落后,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应该了解现今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模式,对比分析它们的特点,从而找出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一、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矫治模式。矫治模式也称“障碍性辅导模式”。该模式主要以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群为对象,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多站在医患关系角度,根据咨询者的症状程度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该模式首先与患者沟通,了解情况,其次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做出心理诊断,最后对症下药。这种模式是一种被动的、补救性的、只针对少数人的教育策略,是各国心理健康教育最初采取的,也是各国运用最多、最为普遍的一种教育模式。

2.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是以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这一模式以绝大多数健康、正常的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旨在帮助他们扫除成长中的一切障碍。这一模式的特点是针对普通人群的大众服务,宗旨是防患于未然、放眼于发展。该模式的形成,使心理健康教育由以矫治为主走向了以预防为主,这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心理辅导模式。心理辅导模式包括邀请、心理辅导综合和顾问教师计划三种形式。这几种模式在美国高校普遍使用。邀请模式是构建在“邀请”教育理论基础上,强调“要在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潜能,充分调动学校所有人员、物质条件、规章制度、教育策略、各种教育计划和活动方面的资源,把学校变成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学生在学校里应感到自己是受欢迎、被接受和被欣赏的”。心理辅导综合模式和顾问教师计划的共同点是注重心理辅导的综合性与发展性,多采取心理辅导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展教师在心理辅导中的作用,目标是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4.来访者中心模式。来访者中心模式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法,也称“非指导性疗法”。这一模式是以来访者为中心,强调来访者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该模式特点有三:一是充分信任来访者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调试以及心理咨询师的配合而慢慢改变自己;二是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要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把工作人员当成朋友,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三是强调咨询师的非指导性,要求心理咨询师无需有意识地去诊断,而是把自己作为来访者倾述、发泄和改变的工具,从而促进来访者自己改变自己的偏执和扭曲,释放自己的潜能,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二、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是平行又有交叉,职能互补,相互渗透,实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作用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

2.心理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是以心理健康为取向,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重视心理技术的运用,多采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医学社会模式。思想政治模式和心理学模式主要是帮助普通学生和有心理不健康倾向的学生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目的。医学社会学模式主要是用于治疗有心理疾患的学生,预防因心理疾病而造成不堪后果。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但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往往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架构和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的建立,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孤立因子,而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全局中进行规划,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我们要更新健康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不仅要提倡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学科全面渗透,还要提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日常学生工作。再次,应把课程教育内容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形成一套切合大学生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体系,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佟月华 美国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新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81-83。

[2][美]Gerald corer 著 石林 等 译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J].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14。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第5篇

一、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的少。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心理教育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虽然课表上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上的很少甚至不上,更不用说深入研究。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空白。心理健康课教师都不是专任教师,均为代课老师兼任,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归因于品行问题,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3.一些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部分老师经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讽刺挖苦、嘲笑贬低,各种过头话或者错误的批评,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于落实到位。民族县由于条件限制等种种原因,学校没有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即使建立起的组织体系,工作也开展得不尽人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从实际出发,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

二、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当代社会竞争加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极为严重。受独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小太阳”“小公主”般的“宠养”中,孤僻、自私、依赖之类的“并发症”正不断滋生蔓延。父母娇养、过分保护,从而导致学生一切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产生依赖性,缺乏独立性,缺少自我服务、自我锻炼意识。尤其是“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牧业留守家庭、“低保”家庭等问题型家庭的不断增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冲击,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2.学校认识偏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上级要求、形势需要,所以消极等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建立心理健康信箱、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是兼职人员,缺乏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悉,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规律和要求,对教育对象产生副作用。

三、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调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强调行为训练,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不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那么是收不到多少实效的。为了有的放矢地对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调查研究,运用问卷、观察、测量等方法,掌握中小学生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可以采取教师、学生、班主任、家长进行座谈的方式,了解中小学生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和他们的心理需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关注个别差异,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设立心理信箱,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改革

1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高职教育蓬勃发展起来。根据教育部统计,仅“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就为社会输送1100万高职毕业生,不管从高校数量还是毕业生数量上来看,高职院校数量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正是因为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徐双敏在对1263名高职新生调查中发现有17.7%高职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王艳对高职新生的心理抑郁状况进行了调查,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5% 。李玉峰报道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3%。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极不自信、懒惰心理、叛逆心理、抑郁心理和焦虑心理 。王玲将高职学生和普通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对比,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多数项目上与本科学生大体相当,在有些项目上各有特点,如本科生有较大的学习压力,由此带来的躯体不适比较强烈,而高职学生可能更多暴露出思想上好钻牛角尖,有较强的敌对和抑郁情绪。

2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2.1 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疏于落实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生源和就业上处于劣势,往往导致高职院校往往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新生的招生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就业率。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素质难以在短时间看到明显的效果,因此在各项教学目标中往往处在被忽视的位置。这一点在民营高职院校表现的尤为严重。

2.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有些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仍然是一筹莫展,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就应该向其它技能科目一样,将至纳入教学计划中,并分配一定的学分和课时。这种照本宣科方法,并不能将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反而有可能加重学生生理和心理负担,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2.3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没有落实到现实层面

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心理健康服务在我国开展历史较短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服务在整个中国社会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远远没有到深入人心的程度。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课程层面,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到学生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不愿意去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资源,更愿意找同学、朋友倾诉。

2.4 心理健康教育远未实现从“治疗型”向 “发展型”转变

根据笔者对南京新华电脑专修学校的调查和参考一些文献资料,部分高职学校对心理健康较为重视,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这些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方式是首先在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的调研,找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以传统的“治疗性”为基础,没有跟上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潮流,没有把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放到重要地位,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

3 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改革策略

3.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和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力的主要根源。

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首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新陈旧观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高职院校的负担,而是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校教学效果的倍增器和助推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而不是治疗;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普及型、预防型、惠及所有学生的心理教育,其目标应该有三个:一是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二是指导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自己,更为全面的了解他人和社会,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心理挫折的能力;三是健全人格,适应各种环境,充分释放学生的各项潜能,保持积极、主动、向上的心态,实现自身个性与社会的和谐。

在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加强领导必须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1)从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展开。首先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跨部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从组织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能真正落实;其次要制定详尽、可执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最后要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进行指标化的考核。

2)从资源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展开。要保证人员经费、办公场地和费用,科研经费以及其它经费的落实。

3.2 改革课程教育,提高师资力量

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存在很多问题,如教材一般参照国外教材,在本土化方面还存在不足,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各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完全不同,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大相径庭,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心理健康专家、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认真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律,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编写专门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2)教学形式的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死板,教学效果不明显。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限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它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这一点上来说,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自觉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授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上,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对于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少数学生,采用重点辅导的方式。教学形式除教师教授外,可采用游戏、角色扮演、自由讨论等灵活多变的形式。

3)教学组织

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重要支柱和保证。鉴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灵活、分散的特点,可以采用专、兼、聘等多种方式组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其中,专职老师是心理健康的骨干力量,担负心理健康课程的讲授、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常规性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组织等重要工作。兼职老师可以是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在其教学任务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其教授的课程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聘任老师一般是具有深刻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或者是从事心理健康治疗的专业人员,其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为个别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辅导。

3.3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课程教育相结合

研究发现,一些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思政、语文、体育、音乐等课程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也有一定的帮助,如果能主动的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完全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

4 总结

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是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应正确看待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问题,在改革中依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从体制入手,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力助推器,从而全提高职院校毕业生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双敏.1263 名高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测试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6,12(5):153-155.

[2]王艳.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及抑郁状况的调查[J].中国校医,2012,1,26(1):10-12.

[3]李玉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调查研究,2010(5):84-85.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第7篇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针对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一些心理健康的辅导人员思想观念依然陈旧,教育方法十分滞后,教育内容也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情况,根本没有深入地了解学情和整合教材,其教育的有效性有待考量。

1.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实用性

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辅导人员一般都是开展满堂灌和内容复制式的教育,很少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加之辅导人员引导不够,教育手法滞后,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日常教育中,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只是一味地口述学生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而没有实际性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挂扣不上,出现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教育模式。很明显,这些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钩,辅导人员把小学生简单地看做接受理论的容器,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的心理辅导部门,辅导人员专业能力不强,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和视野去考虑问题,而且引导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显得失真、空洞,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2.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的辅导人员都是采取灌输式、讲授式的教育方式,以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警示他们不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格式化教育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辅导人员由于对学生的实情不甚了解,往往都是采取放羊式的教育,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其目的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把大量的心理辅导内容直接复制或嫁接给学生。其实,这种教育形式,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感,久而久之,他们对心理辅导教育也会失去信心,应付和敷衍心理就应运而生了。

3.心理辅导随意性强,缺乏约束性

心理辅导部门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意是好的,可以让小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常识,然后可以依据学习的内容调控自己的情绪,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辅导人员几乎没有完整的教育计划和详尽的教学设计,再加上教师不重视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管理,辅导过程虽然显得轻松,但也极为松散,自由度过大,对学生根本没有什么约束性和督促性,很难实现有效性的教育。

二、优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丰富教育内容,突出实用性

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不论什么方式和形式的教育都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教育内容都要与小学生的发展相联系,贴近他们的生活,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人员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育,不可空话、套话的讲个没完。小学生需要的是具有实用性的知识,学习的应该是具有实效价值的基本心理健康知识,并且通过理论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帮助他们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和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按照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辅导人员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让他们多说、敢说,辅导人员做好相关的倾听和解析工作就可以了。总之,心理健康辅导人员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

2.提高辅导人员素质,实现有效教育

面对教育大环境和学情的变化,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心理专业辅导技能。这样,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有效教育。另外,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上,还要与时俱进,敢于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实现教育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以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为了实现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一风吹的现象,心理辅导人员还要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区域特征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学生具体引导。

3.强化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效能

事实证明,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和辅导人员的管理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和敷衍性。为此,为了开展有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对辅导人员的工作给予规范和约束,实现他们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并定期给予考察和考核。当然,考察一定要做到全方位,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至于考核工作,需要严格制定考核的内容、标准、程序和处理意见等,从制度上保障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34-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很多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来实施,并逐步形成学校新的办学特色。心理辅导站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站是一个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下面,笔者着重谈谈心理辅导站建设的一些做法和设想,归结为“一、二、三、四”,即:一个有特色的心理辅导室;两点依托(校本教研和科研);三级预防机制;四大教育平台。

一、创建一个有特色的心理辅导室

心理辅导室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在给心理辅导室命名时,应该突出爱心。例如,可以把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命名叫“舒心园”,将“舒心园”中的“心灵小屋”设计成暖色调的、温馨的个别辅导室。利用心理辅导室,可以开展以下几类辅导。

1. 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有四种方法:面谈、写信、电话谈心、网络在线辅导。面谈:每周一至周五下午3:30分~4:30开放辅导室接受学生咨询,辅导员本着“真诚、平等、共情”的辅导原则和“一切为了来访者”的服务宗旨,面对面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写信:“心语信箱”每天开箱1次,及时分类回复学生来信。假如来信反映的是普遍性问题,就通过“心灵港湾”广播进行讨论、解答。“心灵港湾”广播每单周一中午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对学生所反映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解答。假如学生反映的问题具有特殊性,就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电话谈心:在心理辅导室,每天都有心理辅导员值班接听电话,对学生咨询的问题进行解答。网络在线辅导:建设心理辅导网站,针对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如学习适应问题、自我调适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调控问题、青春期的困惑等)进行网络在线辅导。

2. 团体辅导。学校可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着眼点,坚持以团体辅导为主力,确立以心理辅导课为团体辅导的主要途径。①配置适应的教材。目前,心理辅导教材百家争鸣,可以采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吴增强主编的《小学生心理辅导指南》(小学共2册)。还应购置相应的教师参考用书、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自助手册等配套用书。②定时开设心理辅导课,每月第一周周四的最后一节课可以定为全校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固定时间。

二、校本教研与校本科研结合

在校本培训中,要以校本教研和校本科研为依托,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当前,心理健康教师主要来源于学科教师,如何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辅导技巧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校要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组内教研活动,将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校本教研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而校本培训主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校本培训与校本科研相结合,用教育科研的方法来开展,通过设立科研课题增强校本培训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突出校本培训的超前作用,使校本培训更科学、更规范、更超前。

三、形成学校三级预防机制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为先,教育为主,发展为重”的指导思想,笔者所在学校构建了三级预防机制,其具体内容为:

为了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每一层参与人员的权限进行严格区分和规定,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构建四大教育平台

1. 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加强心理卫生的科普宣传。学校通过心灵橱窗、手抄报、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心灵港湾”广播站、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健康教育报纸、专题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等多种途径,多形式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师生、家长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营造良好的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

2.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辅导。班主任是小学生在校接触最为密切、言行最有威信的人,因此,加强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辅导非常重要。可每年组织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对年轻、骨干班主任进行培训。使班主任能逐渐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如:通过周记与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主题班会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对问题学生,通过家访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及家庭教养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除教材内容的自然联系外,可着重进行“学习辅导”,包括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情绪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等。而“生活辅导”、“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的某些层面则可融入思想品德课、体育与保健课和地方课程等。平时,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提高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发挥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与学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心理辅导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建立家庭、社区与学校教育沟通的渠道,多管齐下,启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成长。①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由在社会上有威望、有号召力,重视家教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定期举行家长会,由各班班主任发出书面通知,会场实行签到制度,请有关专家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学知识,指导其做好家庭教育工作。②使用“家长联系卡”,发送获奖喜报。为了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日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可制作“家长联系卡”。学生在校取得一点成绩,有一点进步,或是在思想上.、行为上出现一点问题,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应马上填写“家长联系卡”向家长反馈,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或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③利用家访双向联系。家访是学校和家庭沟通的重要方法。家访主要由班主任完成,可以在开学后分发家访登记本,内容包括家访日期、地点、学生姓名、家长姓名、交流内容、效果等,每个学期的家访次数应有规定。此外,教师还可运用电话、QQ等与家长取得联系,解决一些忙于工作的家长的后顾之忧。④家长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让家长能走近学校的工作,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学校工作。学校可以评选“先进家长”。请先进家长参加表彰大会,与学生一起领取“先进家长”奖状。在成果汇报会上,请家长坐在台下观看,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上台领奖会欣喜万分,没得奖的学生的家长也会因此对孩子加大教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