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作为一种经典名题,在教材中,不少版本都有编排。比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尝试与猜测”中用它来让学生学会表格列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将之作为一道练习题来巩固“假设和替换”的策略;而人教版则是浓墨重彩,在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用6个页码详细介绍了“鸡兔同笼”问题的出处、多种解法及实际应用。除此之外,还有名师在二年级用“画图法”、在六年级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生动地演绎它。《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陈洪杰,特级教师朱乐平、俞正强等都对此进行课堂演绎或评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假设法与代数法的一般性。(沟通方法之间的联系)

2.沟通“鸡兔同笼”与同类问题的联系,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沟通问题之间的联系)

3.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有序思考、推理、模型等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感受数学文化,感受古代数学问题和经典解法的趣味性。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其中的内在联系和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法中各步的算理。

五、教学设计

1.课前谈话:同学们,猜猜我有几岁?(盲目猜、调整猜、折中猜)

2.独立尝试,全班交流。(沟通方法之间的联系)

出示例题:(鸡兔同笼的同类问题)全班38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8只船,大船每只坐6人,小船每只坐4人,问大船和小船各租了几只?

题中有哪些条件?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请把过程写下来。

预设学生三种解题思路:猜测调整、假设法、方程法。

【设计意图】如果直接出示耳熟能详的鸡兔同笼,学生们可能会直接用假设法或方程法这些简便的方法,而不用列表法猜测、调整,这种简便是数学的,而不是教育的。所以,我打算从鸡兔同笼这类问题出发,同时关注一个素材的知识价值和教育价值,让学生体会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也回答了“为什么有更好的方法教,为什么还要回归‘原始’”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从猜测调整例子着手――列表法(有序猜测、折中猜测、跳跃猜测)你是乱猜出来的吗?你是怎么调整的?如果要把所有可能都清楚记录下来,该怎么办?(列表)看出什么规律了吗?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板书:列表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有序思考的习惯,渗透假设法的体验,发现一一列举、折半列举、假设列举等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船的总量一定,大小船只数的变化与人数变化的关系,渗透函数的思想和逼近的思想。这一环节落实得好,学生对列表法的形成过程就有了一个体验,没有对此过程的体验,学生甚至根本不承认列表法是一种解题策略。

引出假设法。

有可能是0和8,或8和0吗?有人就是这么猜的,你信吗?(表格中补充)

假设法,请同学讲,或教师引导。(投影出示学生过程或板书)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设计意图】沟通列表法与假设法的联系,渗透极端的范围以及在一定的范围内思考的习惯。并且体会假设法的简洁性。

方程法。

还有人猜大船有X只的呢?小船应该怎样表示呢?你能想到别的方法吗?(在表格中)

介绍方程法(结合实际情况,如学生有,则刚好利用,如没有,则教师出示,重点讲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板书或投影。

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板书:方程法。

【设计意图】沟通这三种方法的联系,让学生分析这些方法所共同具有的假设思想。把假设的思想方法作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所有方法中最为基本的解题思想,抓住了解题思路上的核心。

3.体验结构,初步建模。(沟通问题之间的联系)

看来看似不同的解决方法也有相联系的地方,下面这题你会解决吗?

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条腿。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这问题你听说过吗?这可是刚才这几个问题的“老祖宗”,介绍出处(孙子算经)。

板书:鸡兔同笼。

这题题目有哪些条件?(显性的条件和隐性的条件)

和上面的问题有相似之处吗?交流,找到一一对应。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把鸡兔同笼与前面出示变式的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去理解,识别模型,从而达到同化的作用。经过提炼,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模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会使学生感受到模型的力量。

你想听听古人以及数学家是怎么解答这题的吗?――介绍抬腿法、翅膀作脚法、自学金鸡独立法。

【设计意图】再次沟通方法之间的联系,抬腿法对应着假设全是鸡,翅膀作脚法对应着假设全是兔等,既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又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

出示:明明从超市买来鲜牛奶和酸牛奶共40袋,鲜牛奶每袋4元,酸牛奶每袋2元,一共付出112元,问鲜牛奶和酸牛奶各买了多少袋?

这里还有鸡和兔吗?

【设计意图】由“变式题―原型题―变式题”的过渡,再次构建模型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法和方程法解决这一问题,并体会这两种方法的一般性,进一步巩固假设法和方程法。(投影)

为什么只需把“鸡兔同笼”写入《孙子算经》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许多问题都可以看成“有不同只脚的鸡与兔”的鸡兔同笼问题模型。这样的拓展过程,无疑是进一步抽象的过程,是对模型进一步深刻理解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数学化的过程。

4.对于今天学的鸡兔同笼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对着板书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发现,其实有些问题都有共同的特征(板书:问题),我们把它归为一类,并在我们的头脑中上升为一种模型,然后我们还能找到适合解决这类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学会举一反三,那么你必将会走向数学学习的自由王国。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鸡兔同笼”问题在我国古代可以说源远流长,从问题的叙述到问题的算法都经历了不同形式的变化,了解这些内容对于课程内容的编制和教学设计会有所裨益。

一、 《孙子算经》中的“雉兔同笼”

“鸡兔同笼”问题始见于公元3~4世纪的《孙子算经》,该书作者不详。从清代的《子部集成?科学技术?数理化学?孙子算经?孙子算经(宋刻本)?卷下》中看,“鸡兔同笼”问题的叙述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1](见图1)

其中的“雉”是“野鸡”的意思,“几何”是“多少”的意思。用现在的语言可以把这个问题叙述为:“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中,总头数为35,总足数为94。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孙子算经》中对这个问题的解法分为如下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上置三十五头,下置九十四足

我国古代是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所谓“算筹”就是用于计算的小棒,是古人用于计算的一种工具。这里所说的“上置三十五头,下置九十四足”,就是把题目中的头数“35”和足数“94”用小棒分别摆在上面的位置(上位)和下面的位置(下位)。(见图2)

古人用算筹表示数时,摆放方式分纵式和横式两种。通常用纵向小棒摆放个位数字,横向小棒摆放十位数字,以后依次纵横交替摆放。比如“35”就摆放成如图3形式。

如果横向摆放的数大于5,就用纵向小棒代表5,比如图2中的“”就表示5+4=9。

第二步:半其足得四十七

意思是求出下位总足数94的一半等于47。图2就变成了图4的形式。

图4中“”上面的横向小棒表示“5”,下面两条纵向小棒表示“2”,因此“”表示5+2=7。

第三步:上三除下三,上五除下五

这里的“除”是“除去”或“减少”的意思,“上三除下三”就是“从下位四十七中除去与上位相同的三十”,“上五除下五”就是“从下位四十七中除去与上位相同的五”。(见图5)

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从47中减去35为12,得到兔子的只数。这一过程在《孙子算经》的“术”中叫做“以少减多再命之”(见图1),意思是以少减多之后,下位“总足数”的含义发生了改变,需要重新命名,也就是把“总足数”重新命名为“兔头数”。(见图5)

第四步:下有一除上一,下有二除上二即得

与前面类似,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总只数35减去兔只数12就得到鸡的只数了。上位的“总头数”需要重新命名为“鸡头数”。(见图6)

以上算法的合理性并不难理解。总足数94取半成为47,此时相当于所有鸡都成为了金鸡独立的“独足鸡”,所有兔都站立起来成为了“双足兔”。此时每只鸡的头数和足数都是1,每只兔的头数是1,足数是2,所以用47减去总头数35就得到兔的只数是12。最后用总头数35减去12就得到鸡的只数。《孙子算经》中把这一算法概括为:“上置头,下置足,半其足,以头除足,以足除头即得。”不妨称此方法为“半足法”,右上的表格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这一过程。

二、 《算法统宗》中的“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问题后来又收录于明代程大位(1533年~1606年)所著《算法统宗》第八卷的“少广章”。[2](见图7)

其中对问题的叙述把“雉”改为了“鸡”,因此“鸡兔同笼”的说法沿用至今。《算法统宗》中对问题给出了两种算法,这两种算法与《孙子算经》中的算法是不一样的,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假设法”。第一种算法的过程为:

第一步:“置总头倍之得七十”,意思是将总头数35加倍,也就是乘2,得到70。

第二步:“与总足内减七十余二四”,也就是从总足数94中减去70得到24。

第三步:“折半得一十二是兔”,将24折半(也就是24除以2),得到12,这就是兔的只数。

第四步:“以四足乘之得四十八足”,用每只兔的足数4乘12,得到兔的总足数48。

第五步:“总足减之余四十六足为鸡足”,用总足数94减去兔的总足数48得到46,就是鸡的总足数。

第六步:“折半得二十三”,将鸡的总足数46折半(46除以2),就得到鸡的只数为23。

另外一个算法是先求鸡的只数,与前面先求兔只数的程序基本相同,这一算法可以用下面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算法统宗》中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两个算法,在书中概括为两句话:“倍头减足折半是兔”和“四头减足折半是鸡”(见图7)。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把求兔只数的过程分为了倍头、减足和折半三个步骤,“倍头”就是把总头数35加倍变成70;“减足”是用总头数94减去70得到24;“减半”就是取24的一半得到兔子的只数为12。这个过程写成如今的算式就是:

(94-35×2)÷2=12(只)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把求鸡只数的过程分为了四头、减足和折半三个步骤,“四头”就是用4乘总头数35得到140;“减足”是用140减去总足数94得到46;与求兔只数的过程类似,“折半”就是取46的一半得到鸡的只数23。写成算式就是:

(35×4-94)÷2=23(只)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摘 要:综合与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开展好综合与实践活动,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从精心设计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注重动手操作、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三方面对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1;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44-01

综合与实践活动越来越被广大学者、教师所重视,在小学数学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开发与发展的最佳时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作为教师和各级教育研究人员,提高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对活动进行合理设计迫在眉睫。

一、精心设计问题,开展实践活动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更加注重生活实践,所以教师在数学问题设计中,要突破传统教学中对数学应用问题以人为编造为主的模式,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与创新。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课本当中,学生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一知识,需要学生学会画图和计算各分量所占总量的百分比。针对这一学习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进行设计。比如,可以让学生询问班级同学们的体育运动爱好情况,然后根据调查的数据制作扇形统计图。首先学生列出三到四项常见的体育运动,然后去询问同学,通过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最后得出同学们参加各项体育运动的人数。再分别计算出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学生人数所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数,最后画出扇形统计图。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加工,绘制统计图,使得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得更加轻松和透彻,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动手操作,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动手操作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大脑和语言的发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在小学低年级尤为重要,数学教师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落到实处。在小学课本中,有一节知识“有趣的七巧板”,利用这节知识,能够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节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如果只是拿着课本说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显然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作用不大,并且还会遏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与同学进行交流,相互欣赏,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习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思想方法的掌握也不容忽视。在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并在教学当中渗透一些主要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课本中讲到了“鸡兔同笼”的问题,这一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出示这样一个题目,鸡兔同笼,有15个头,50条腿,问鸡和兔子各多少只?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牢记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尝试解Q,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进行记录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可以得出很多种解题方法。即:列表法、假设法和列方程。列表法和假设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而列方程是属于学生新接触的知识,因此,教师可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是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这一经典例题的解题过程。由题意可知,鸡和兔子一共有15只,且鸡的腿加上兔子的腿一共有50条。先假设在15个动物之中,有x只兔子,那么鸡的数量就是(15-x)只。我们知道兔子有4条腿,鸡只有2条腿,根据题目所给的数量关系,可以列出以下方程,即:4x+2(15-x)=50,化简得2x+30=50,最终就可以计算出 x=10,15-x就是5,就可以得出兔子有10只,鸡有5只。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进行合作交流,思考解题方法,同时还要让学生自行解决难度较大的这种类型的数学题,以巩固学生所学。在运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进行了较好的合作,都能做到开动脑筋想办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师必要的指导和在问题解决中渗透数学思想,再加上学生的实践,会对学生以后数学学习具有实质性的帮助,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四、结束语

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打开了一扇门,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2(26).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对策研究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课堂教学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息息相关。在对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调查中,笔者发现,由于教学环境闭塞等原因,教师普遍存在教学设计因循守旧的问题。为快速转变这一不利局面,开展对教学设计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现状

1.习惯以教材为中心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但在农村地区,受教育环境闭塞以及中考压力的影响,数学教师依旧习惯于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师看来,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即视为完成教学目标,很少有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开展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认识不足

生本教育理念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

的,崭新教学设计理念应运而生。新教学设计理念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更新发出呼唤,但是,通过对“我怎样认识教学设计”这一问题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写教案,忽略了“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关键问题。这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不足,缺少对教案与教学设计有效区分的正确理解。

3.严重脱离学生生活

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是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是一个具有生命力、动态多变、开放性的系统,与学生生活的经验世界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开展教学设计。但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并没有考虑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很难理解学习数学知识对于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阻碍。

二、导致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不利局面的原因

1.环境因素

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初中数学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比较封闭,这对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但教师反映,新课程参考资料匮乏、教学资源有限,对教学设计质量提高造成负面影响。

2.教师因素

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困难重重,农村地区的初中数学教师普遍是本科文凭,有的教师甚至不是师范院校毕业,自身职业素质“先天不足”,加上后天“营养不良”,加剧了教学设计形势的严峻。一些教师对教育教学观念、数学课程学科规律、教育心理学等问题缺乏专业认识,职业素养频频扯后腿,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提升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研会议时,大多数教师都是自顾自,敷衍了事,导致教研名存实亡,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成为一句

空话。

3.学生因素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最终服务对象,教学设计以学生能力为前提和基础。但在农村地区,学生成为制约教学设计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培养,因此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尝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学生自身基础知识储备不足,他们经常跟不上进度,表现出厌学心理。学生明显缺乏合作学习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三、对策研究

1.深入与课程标准对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初中数学教材编撰、课堂教学组织、中考命题的根本依据,也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的根本参考。教师应当深入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当中所提出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笛е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和组织者。”这就明确启示广大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激发,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机会,从而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一道经典问题:小梅数她家的鸡与兔,数头有35个,数脚有94只。问:小梅家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鸡兔同笼”是最常见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大热的综艺节目中也曾经出现过这道题目。上课之前,笔者一在黑板上出示这个问题,底下学生就纷纷来了兴致,绞尽脑汁想要找到答案。笔者趁势导入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提示学生设鸡的只数为x只,则兔为(35-x)只,即2x+4(35-x)=94,解得x=23,所以兔有12只。通过对“鸡兔同笼”这一趣味问题的解答,一元一次方程知识顺理成章被导入课堂,再开展方程教学学生就明显配合得多。

2.深入与学生主体对话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应当对学生情况有良好把握,并针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当中表现出来的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开展教学设计。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具体需求,将教学设计的重点转移到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这方面来。

班级学生人数多,不同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不尽相同,教师应当将小组合作学习贯穿至课堂教学设计当中。学生可按照数学成绩高、中、低,均衡结合成4~6人小组,实行组内帮扶学习制度。学习上一旦有任何需求,可尝试先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组长向教师反映,从教师处获得帮助。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而且在互帮互助之间,学生加强了交流与合作,优等生学习品质进一步升华,后进生学习水平进一步提高,班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3.深入与乡土资源对话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农村地区经济面貌落后的局面一朝一夕难以转变,教师不妨考虑如何在教学设计当中关注可利用的乡土教育资源,转变以参考书、教材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真正将数学课程内容延伸至学生生活的每一个场所。

例如,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一课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球、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棱锥、棱柱等基本几何体的认识,教师可以联系农村学生生活当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教学设计。

比如,葡萄与球、水桶与圆柱体、砖头与长方体、纸箱与正方体、吊锥线与圆锥、走马灯与四棱锥等。又如,“数据在我们周围”一课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到本村调查10户人家,了解本村某一年11月水稻的平均产量。通过这样的调查任务,学生加深了对总体、个体、普查、抽查的理解,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可谓一举两得。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成为一名合格数学教师的前提。在农村地区,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受到一些制约,想要彻底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不利局面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这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全面提高,也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与帮助,只有在全体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感教育 措施

情感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一部分,通过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1.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1激发学习情趣

兴趣是指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当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大胆地探索,并去从事与此有关的活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身上充满活力朝气,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学习兴趣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心理学表明: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教师应在进入课堂的一瞬间,把良好的情绪传染给每一位学生。通过情感教育的感染保证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进而循序渐进地的获得数学学习的习惯。另外,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情绪高涨、兴趣高昂的和谐教学方面,通过和谐的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1.2和谐师生关系

情感教育的基础就是形成课堂情感沟通范围,而在这个范围之下,师生的关系会发生重要的转变,为课堂情况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要创设情感氛围,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是面向全体同学的,并及时传递情感教育的优势化作用,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保持良好的课堂师生学习、探索的关系,创设学生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

1.3活跃课堂气氛

情感教育的渗透有利于调动活跃的课堂气氛,因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教师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习的起点,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魁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且情感教育的原则融合到课堂环境之中,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愉快、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诱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以帮助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态,从而取得学习的成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汇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实现了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

2.小学数学课堂情感教育的实施

2.1教学设计中渗透情感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情感教育的实施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情感教育,因为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的第一步,必须要从设计之初就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而对新课传授环节的设计要重视通过情感激发,让学生进行课堂质疑和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另外,在合作讨论环节的设计过程中,要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同时,教学设计中的作业设计也要考虑到情感教育的原则,保证数学课堂作业的题目要有“新鲜”感,要多样化,要像精美的包装一样去吸引学生的第一注意。作业中可适当增加动手的小实验和实践活动。例如学习“长度单位”后,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跳远等,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使作业形式丰富多彩、活起来。2

2.2数学练习中渗透情感教育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如果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学生必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因此在数学练习中要体现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传统的小学数学练习形式往往以重复化的计算、验算、解答为主,在这种长期重复化的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无法调动,练习的效果自然不佳。首先,可以设计一些操作练习,以此来突出练习题的应用性,并渗透实践情感教育。

2.3互动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互动活动从根本上颠覆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课堂尴尬局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学生参与率急剧上升,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互动活动为课堂教学走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子。在互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情感表现的认同,保证互动活动的设计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情感需求。例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这种教学内容学生更渴望有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而且这种情感渴望是很强烈的,较之单独地进行结果讲述和预测有效的多。如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可能性会大些。然后组织小组进行摸棋子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不对。通过试验,学生便知道摸到红色棋子的可能性就比蓝色棋子的可能性大。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知识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又如:在学"时分秒"时,有一个实践活动:1分钟约跑几米。此项活动费时费力,不如结合学校当时正在开展的跳绳比赛、穿毽比赛,口算比赛,设计了1分钟跳绳( ) 下,穿毽 ( ) 个,做了( )口算题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情感要求,能够保证学生有自主的选择权,并通过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一分钟的长短,形成内在化的数学概念。另外,依循学生的情感需求,要保证数学互动活动的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是符合学生年龄情感需求的。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 个,足116 只,问鸡兔各几只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的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总结: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45×2 = 90 (只),少了26个足。26÷2=13,因此有13只兔子,32只鸡。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情感的渗透需要从教学设计出发,重视在数学练习中渗透情感教育,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最终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感悟策略;体会策略;方法优化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开始每一学期都安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不可能脱离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是基于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首先是作为学生感受、体会、反思解决问题策略的手段,其次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新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了将这一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们教师必须先落实:怎样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执教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也有许多迷茫,偏颇之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讨论。

一、教授具体的解题方法不等同于传授策略

苏教版第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例1一课,教材是以和倍问题呈现的,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用今天学到的策略可以解决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在听课中有的教师把教学设计成和差、和倍问题的练习课,把新授课的重点解发生的偏移,使课堂失去生命力。实质上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就已学习了用方程来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如果把教学定位在对解题技巧上的一种训练,那只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学生的思维仍停留于机械式的去解题,没有提升到教材要让学生所达的应有的策略的高度。不能形成更抽象的数学思维。新授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获得一定的经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概括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化隐为显”。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提出不同的解题策略,教师应联系解决的过程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提炼,选出最优化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连贯的而不是独立的

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新授教学时,学生尝试中会应用已有的解题方法进行。学生在学习新策略的过程中,不是小猴子掰玉米,喜新弃旧,而是在不断整合、应用不同策略的过程中,丰富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在新的问题中主动、综合、灵活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以六年级替换的策略例题2为例,它是一个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难度高了。教学这一节内容,通过以下步骤展开教学,让学生逐步感悟“假设”的解题策略。①“画图”入手:在教学例题:“鸡兔同笼,8头20脚,鸡兔几何?”时,可以用8个圆圈表示鸡的“头数”,然后在圆下添脚。发现少了4只脚,要把其中两个圆圈分别再加了2只脚变成了兔,所以兔有2只。也可以用8个圆圈表示兔的“头数”,同样的方法求出鸡有6。在直观的画图中让学生体会方法,学会方法。②“一一”列举:用“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五年级时就学过,所以本课就先有意识地让学生列举,这样学生的空间大,出现了好多种形式的列举方法,有随意列举的,有从两头列举的,也有从中间列举的。在此基础上,便让学生对比各自的列举方法,让大家找出认为最佳的列举方法,进行全班推广。③数量关系:五年级就学过用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容易懂,但解题过程学生还没有学很多不会,所以未作重点。④公式法:让学生记住:脚数÷2-头数=兔,头数-兔=鸡。此公式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解决2脚和4脚的“鸡兔”同笼类问题,有一些假设的题目不好运用。

当然,方法终归是死的,同是“假设”类型的问题,有时用“画图”法好,有时用“列举”法好,还有的时候用“算术”法解好,更有人喜欢用“方程”。教科书中介绍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等等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必强求学生面面俱到,各种方法都去掌握,可以选择学生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书中介绍的两种假设方法比较直观,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学生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列表等具体方法,我们让学生的思维不断从直观上升到抽象,要力求用计算的方法来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回归生活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初学的内容,有些学生不能很快接受,所以在学生的眼里它是难以理解的,是高深莫测的。实际并不可怕,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常用到这个或那个策略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灌输,如果教师教学时适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个例子:若是按住鸡头强迫它吃米,鸡会死命挣扎着不吃,这是一种本能。把鸡放了,鸡便会自由地吃米。这个道理放在学生身上也是一样。自主教学的课堂需要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的支持,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模式的影响,使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缺少必要的民主的氛围,学生的创造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压抑。新课改积极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要消除这种“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除了采用启发式教学外,还要把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广泛引入课堂,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生动、活泼、形象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如:在课外兴趣活动中,一教师让学生解答一道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头100个,脚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看到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始终算不出结果,学生思路纷乱,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每只鸡的2只脚和每只兔的4只脚在捣乱,如果兔和鸡的脚只数一样,那就好办了。于是,教师说:“全体兔子立正(像人一样两脚着地)提起前面的两只脚。”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师说:“现在,兔和鸡的脚只数相同了。上面有100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呢?”学生齐答:“脚的只数是头的个数的2倍,是100×2=200(只)。”师问:“和原来脚的只数比,少了多少只呢?”学生计算后马上得出是240-200=40(只)。“这40只脚到哪里去了呢?”教师问。学生回答:“被兔子提起来了。”师又问:“现在笼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叫道:“有20只兔子,80只鸡。”

这样一个抽象而枯燥的题目,在教师幽默的教学中,变得那么浅显,生动而有趣,犹如满天迷雾被太阳驱散,一切东西都看得明明白白。幽默与风趣,令学生发出了愉悦的微笑。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把老师当成了他们的朋友,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敢说、爱说,张扬自己的个性。可见,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环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思维、探索能力。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以“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为例,教师设计制作了多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实验,利用网络教室的操作平台及校园网,以具体的数学问题结合“几何画板”有趣的数学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的赋值和计算功能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做”,开展数学实验,完成意义建构,探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联系,通过实验得出规律。又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截一个立体图形”等内容时,运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利用它表现的直观性,无限分割,重复展示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情境的创设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熟悉而又愉悦的情境中发掘自己的潜能。这正印证了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人人是创造之人”。

三、强化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了提出问题的意义:“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项值得我们去实践和研究的课题。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曾说:“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自己得来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要彻底地属于他自己所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时,可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坐标纸上,亲自动手操作,进而得出结论。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知识记得牢固。

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教导我们:“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可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学生自主探究发展的关键。不懂方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阅读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操作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迁移的方法、解题的方法、思维的方法等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游戏 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多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快乐的机会,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合作、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长,既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下面是我利用游戏活动带领学生学习数学、感受快乐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鸡兔同笼,有头15个,足46只,问鸡兔各几只?”在解这道数学问题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我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我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1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15×2=30只。”“少了多少足?”“1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16÷2=8只兔子,7只鸡。”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激发了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兴趣”两个字。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能倾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书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起点”。

又如,在讲 “带有小括号的两步试题”一课时,新课前我先出示一则谜语:“一个圆分两半,左一半右一半,计算时常出现,只要看见它,必须把它先来算。”谜底是打一符号。然后让学生猜,结果谁也猜不出来。但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又不甘心,迫切要知道谜底。这时我把话题一转,告诉大家谜底就在本节课学的知识中,只要大家课上认真听,积极动脑思考,谁都能找到答案。一个简单的谜语,加之我有趣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情趣顿时倍增,迫不及待地盼望新课的开始。

二、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快乐

学习方式的转变,最根本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快乐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快乐。

如学习《平移与旋转》一课。其实,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都经历过,也应该有一种切实的感觉,只是他们不知道“平移”、“旋转”这两个数学中专门的术语罢了。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创设了一个去游乐场的情境。学生对游乐场并不陌生,游乐场是让他们感到快乐的地方。把游乐场引入教学中,可以让他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来学习数学。我带学生走进游乐场后,让学生把游乐项目按运动方式分类。大多数学生都玩过那些游乐项目,所以很快他们就区分出来了。当他们高兴地结束了游乐场之行后,也更加直观地感悟到了平移与旋转的运动方式,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熟悉而乐于参与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认识事物,并在其中汲取生长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我们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使其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在课堂练习中,采用了以游戏为主的巩固知识形式。

我在题型设计上,打破了旧的练习框框,为了更好地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适量增减和重新组合。根据不同层次的题型,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游戏活动进行练习。如:“口算小能手”、“笔算小能手”、“找朋友”、“断案高手”、“巧算新星”等。这些游戏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再如:在教学 “混合运算”时,针对学生计算易出错的各种情况,我设计了“笔算接力赛”、“笔算小能手”、“笔算大王”、“巧算新星”等游戏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认真做题的习惯,促进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

四、在游戏中拓宽知识,培养能力